深圳永乐文化艺术展览:[转贴]观 音 百 相(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7:38:14
文章提交者:娄熈元 加帖在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观 音 百 相(上)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观音”条云:“观音本作观世音,唐人讳‘世’字(按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故称观音,后世遂沿用之。”其实,这位菩萨的梵名有三:一为阿缚卢枳低湿伐罗(Avalokitasvara),意译观音;二为阿缚卢枳低卢可湿伐罗(Avalokitalokasvara),意译观世音;三为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Avalokitesvara),意译观自在。由此可见,避讳的说法未必尽然,因为观世音的梵称比观音的梵称中多一个词素卢可(loka),一作路迦,意译世界。
《大唐西域记·三》说:“阿缚卢多伊湿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这是玄奘在指责鸠摩罗什。按鸠师为龟兹国人,所译《妙法莲华经》称观世音,是中亚佛徒对此菩萨的称谓;奘师自天竺归来,所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称观自在,是南亚次大陆佛徒对此菩萨的称谓。
观自在,意为洞察世界,无所不在,救拔众生,无所不能。观音,一称观世音,意为世上苦恼众生,若一心称菩萨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众生皆得解脱。上述两种称谓,含义基本上相同。其细微的区别在于:其一,观自在似乎侧重于心灵感应,而观世音则侧重于视听感应。其二,观自在似乎只强调菩萨救拔众生的主动性,而未体现众生求菩萨救拔的主动性;观世音则意味着两种主动性的结合,故对招来信徒更具魅力。
关于观世音的出身,要分三层意思来讲:一是在牠进入佛教之前作为婆罗门教神祇的出身,二是在他进入佛教之后作为高级菩萨的出身,三是在她传到中国(汉地)以后作为家喻户晓的女菩萨的出身。请注意上面的三个称代词,一个是“牠”,一个是“他”,一个是“她”。
“牠”是观音的前身,其形象不是人,而是马。徐静波先生在《观世音菩萨考述》一文中说:
据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梨俱吠陀》记载,早在佛教尚未
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天竺(今印度)已经有了“观世音”。不
过,那时的观世音并非丈夫身,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
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神
力宏大。它能使盲者双目复明,恙疾缠身者康复,肢躯残缺者健
全,不育女性生子,公牛产乳,朽木开花。这对“观世音”在当
时受到天竺国民的普遍信仰和崇奉,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是十分
的巨大和深远。
公元前五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较婆罗门教更为完善
和进步的佛教教义,逐渐影响了婆罗门教教徒,并使他们易教,
转而信奉佛教。但婆罗门的深刻影响,难以一下子使他们改变自
己所有的信仰,于是,婆罗门教的教徒们便把原是婆罗门教的“观
世音”带到了佛教中。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大乘教产生,佛教徒
们考虑到佛教中也需要有一位慈善的菩萨以安抚众生之心,便将
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过来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
善菩萨,名叫“马头观世音”。那时的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仅
选一匹)可爱小马驹。到了公元前后,佛教徒们考虑到诸菩萨皆
人身,而观世音为畜身,便将“马头观音”改作男人,于是,观
世音菩萨由一匹小马驹变成了一一位伟丈夫。
上引徐静波先生的说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观音演化程序图:“双马驹——单马驹——伟丈夫”。其实,现存的观音图像表明,在“单马驹——伟丈夫”之间,还应包括“马首人身——人头上冠马首”这两个由马形到人形的过渡环节。上古先民心目中的神祇并非高踞天上,而是混迹在他们中间,是他们经常遇到的山川雷电、土石草木、鸟兽虫鱼之类,各各现其本来面目。随着先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演进,这些神祇也由原始形态逐渐变成妙相庄严。人有多么文明,神有多么文明;人有什么祈求,神有什么法力。在这里,观音也许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附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印证徐静波先生的说法,笔者专程到北京大学请教金克木先生。金先生说,《梨具吠陀》里是有一对神,叫做双马童,梵名Asvin,意为:“变过马”或“马生的”,但形象是人。至于观音是不是由双马童变来,这个问题尚未解决。金先生告诫说,从事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就是为了破除迷信,消除误解,搞这些学问的人,千万不可再去添加迷信和误解。对于金先生的指教,笔者深表敬意和谢意,特志于此。)
讲完了“牠”,再讲“他”。如果说,“牠”带有游牧部落原始信仰的浓厚色彩的话,那么,“他”便是文明社会里边一位典雅的宗教神了。请看佛教为“他”编造的三份不同的履历:
一是《净土缘经》中的履历。据说,从前摩湿波吒国有一婆罗门,名叫长那,其妻名摩那斯罗,生二子,长名早离,次名速离。兄七岁、弟五岁时,母病死,长那娶后妻,虐待二子。时遇饥年,长那外出求食,后妻欲害二子,将他们骗至海岸,弃于荒岛。二子在海岸悲啼,发愿修菩萨道,不久命终。其父归来,不见二子,从邻人处得知下落,寻至海岛,唯见白骨,乃啼哭发愿,愿住娑婆世界化度众生。后来,这位婆罗门长那便是释迦牟尼,其前妻摩耶斯罗是阿弥陀,其二子一为观世音,一为大势至。按:这份履历把释迦、弥陀、观音、势至拉扯成一家两代,其天伦关系富有悲剧色彩,最后全部超凡入圣。从故事情节看,似乎是辛德莱拉的翻版。辛德拉即灰姑娘的故事(有时其主人公不一定是姑娘,而是小子),此故事在世界各国流传甚广,情节亦多有变化,但基本情节的要素有三:一是后母虐待前妻留下的子女;二是此子女秉性善良,在某种神力的佑助下摆脱困境;三是摆脱困境之后或者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或者成为令人钦仰的伟人。辛德莱拉式的事故中国也有,《二十四孝》里大舜“孝感动天”便是一例,南亚次大陆亦有所流传。佛教最善于把民间事故改造为宗教故事,因而在编造观音的履历时,有可能渗入辛德拉的影子。
二是《悲华经》中的履历。该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此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时宝藏如来出现于世。王有千子,长名不眴……时太子不眴白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提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时宝藏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与此相联系的是,不眴的弟弟尾摩,亦蒙佛授记为得大势(一称大势至)菩萨,而他们的父亲无诤念在此之前已被授记为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故,父子三人共称西方三圣,而观世音与得大势俱为阿弥陀之左右胁侍。按:这是诸佛菩萨出身的典型模式。其要素是:过去久远某劫,有转轮圣王名某某,生一千子。此一千子各各发愿,济度众生,俱证佛果,或者成为菩萨。此类故事中只有抽象的佛道因缘,毫无具体的人间情趣,因而缺乏文学意味。
三是《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中的履历。该经云:“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得大势。”按:莲花生子,与娘胎无涉,这也是诸佛菩萨出身的一种模式。贤劫千佛即生于千叶莲花,观音菩萨亦复如是,故又有“莲花发生菩萨”之称。
讲完了“他”,再讲“她”。由“他”到“她”,换了性别,于是,观音究竟是男是女,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肯定观音为女性。明人王世贞、胡应麟认为古观音不现女相,实为男性;清人赵翼据南北史认为古观音亦现女相,未必是男;清人俞正燮旁征博引,胪列众说,以为观音性别随缘而变,亦男亦女,是为变性。笔者附议俞氏。盖观音之相可慈可怖,观音之性亦可男可女,其变幻皆出于佛教招揽信徒之需要。然而现在常见的观音多为女相,既然是女,原先的履历皆不适用,有必要为她编造新的履历。宋朱弁《曲洧旧闻》透露出一点编造这种履历的蛛丝蚂迹,其文云:
蒋颖叔守汝日,用香山僧怀昼之请,取唐律师弟子义常所书
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
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教父,序其论甚伟,然与《楞严》
及《大悲观音》等经颇相失。
唐律师即道宣,这位大和尚曾自称毗沙门的第三子哪咤送给他一颗佛牙;其弟子义常又与天神接触,记下了“天神言大悲之事”。这都是亲目所“睹”和亲耳所“闻”的“第一手材料”。道宣师徒有此通神的法力,其道行自然为其他高僧所望尘莫及。蒋颖叔又根据义常所记润色为传,遂产生一篇女性的新履历。这个履历,在管道升的《观世音菩萨传略》里表述得格外完满。其文云:
观音生西土,讳妙音,妙庄王之季女也。将笄,王以三女
觅赘婿。长妙因、次妙缘顺旨,妙音以忤王被贬。后王病疮濒死,
乃自幻形上奏: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二女为至亲,宣取之,
俱不用命。僧云:“香山仙长济度生灵,一启口必可得。”王使臣
从仙长求,即自剜其两手眼,付使臣持去。王服之而愈,往见仙
长,果无手眼。吁天叩地,求为完之。少顷,仙长手眼已千数矣。
于是叙父子之情,极欢。劝王修善,王从之。
此后,敷陈观音故事的又有《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书,小说家宣讲佛法,于佛法中揉入人情,致使女菩萨之灵验深入村会舍里闾。由西天输入的观音履历,反而鲜为人知了。
         
  *.*.*.* 2010-12-5 8:47:50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区上的文章系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版权归网站与作者共同所有,网站方维护作者合法权益。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