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除铁器的运行使用:第八章·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8:53
 第八章·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


一、语文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观念指导下为调控教学各要素关系而作出的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构想。它超越了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步骤,又不像教学原则那样抽象。它是组织教学、选择教法、调控各教学要素关系的依据。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当教师向学生展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目标的实现能够满足其心理需要时,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期望心理,激发他们对达成目标的强烈动机,推动他们去学习。教学目标不仅具有心理功能,而且制约着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向,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对教学程序的确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反馈练习的编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策略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确定目标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有据可依,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成效。在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者还必须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此外,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要考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2、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指的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的掌握,理解、运用标点及其他语文常识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指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他相关能力指与本节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关的能力培养,如判断、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运用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目标体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及各种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这些内容。

    如《桂林山水》一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可确定为: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确定为:通过朗读、绘画、欣赏画面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意目标可确定为: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锈河山的思想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

 

    3、目标的陈述要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传统陈述常常以教师为本位,以抽象、笼统的话语表述,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之类(这种表述用于课程目标是可以的,用于微观教学目标就不对了)。这种表述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不明确,缺乏操作性,难以测评,很难肯定教学目标是否确实达到。

    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才恰当?“行为目标”派认为,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都要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四个要素。如《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学目标可陈述为:(1)说出本文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语言特色;(2)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感情有所增长;(3)能准确地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这个课堂教学目标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使用了“说出”、“增强”、“运用”等行为动词,可以观察、能够测量行为水平,体现了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当然,行为目标的陈述策略也有明显的缺陷。因为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学生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如果目标都以行为方式来界定,课程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界定的要素,而那些难以测量,难以被转化为外显行为的内容就会从课程中消失。我们可以用“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来纠正行为目标的弱点,因为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展开性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表现性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活动,以便学生有机会探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讨论练习:试确定《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过程,是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思想品德的一个过程,也是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所谓“最优化”,简单地说,就是在规定的标准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深刻理解、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首先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第二,认识语文课本的特性。第三,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课本和全套教材之间都有联系。语文教师首先要通读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编排体系,包括弄清语文课本的结构、类型和体例,了解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其次要精读全册教材,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再次要吃透每篇课文,依据它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点。使前后课文的教学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第四,掌握钻研课文的要领,上课前,大至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小至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要仔细揣摩,做到纤屑不遗。不仅要通晓语文知识,还要吃透课文中在能力培养、智力训练、情思熏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达到预期效果。

   

    2、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双方和谐默契,才能使语文教学诸系统畅通,诸系统之间协调。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民主作风等是实现师生和谐默契的重要条件。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可靠保证。课堂教学的气氛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态有相当大的影响,诸如安静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专心听课,细心思维和完成作业;争辩热烈的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沉闷僵持的气氛会使学生思维停滞;混乱松懈的气氛则会使学生情绪烦躁或心神不宁。

   

    3、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的具体进程所作的某种设计。

    近几十年来,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部分组成。(2)以讨论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育才中学的“茶馆式”教学模式是其典型代表,它包括“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几个环节。其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核心,“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3)以反馈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模式是其代表,它包括问题情景,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纳和反馈调节等五个环节。(4)以尝试探究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这类模式为数众多,如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六步教学法”等。以尝试教学法为例,它的基本程序由以下几步构成: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情景,脱离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抽象地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好或不好,既无价值,也不科学。因此,选择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教学内容的规定,考虑学习者的特点,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有效教学方式的策略

    过去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采取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丧失。这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也是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相适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起有效的与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者,视他们为真正的主体,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频繁的反馈和相互的启发,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获得语文学科人文价值的挖掘与积淀。学生具备了真正的平等主体地位和民主交流机会,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组、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我国的语文课程,过去十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只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横向联系,满足于“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有机部分。

 

    3、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鼓励独立思考,教师的教学过多地囿于书本,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书本,更不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久而久之,师生都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亦步亦趋。这种单调、乏味、刻板的教学令师生兴味索然,缺乏创造的欲望。

    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各种知识、结论不再是教师说明、解释的结果,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性实践活动最后获得的结论和答案;也不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寻找、证实和确认。与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相适应,要求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学会创造,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别人的结果,有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备课有新意,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富有创造性,把教学过程变成激活、帮助及维持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变成教师施展自己创造力与才华的过程。

   

    (四)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相对的优点和缺点,即适应性和局限性。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看,都是辩证的,就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

   

    1、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内涵丰富、价值导向鲜明是语文课程区别于物理、化学、科技等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与它们比起来,语文教学更多地倾向于选择谈话、讨论、读书指导等方法,而较少使用演示法、实验法等。工具性特点又使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区别于同样富于人文内涵的历史、政治等课程。与它们比起来,语文教学需较多地使用练习法、实践法等,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

   

     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多向性。教学方法也应体现这一特点,与之相适应。因为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抛开目标而盲目地确定教学方法,而是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组合。如果本课的目标是加强字、词、句的理解记忆,那么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如果本课重在掌握篇章的布局结构技巧,则需分析讲解结合;如果教学目标是对主题思想的正确理解,则需反复商量,推出结论,这自然离不开问答和讨论,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是密不可分的,仅仅注意目标的某一方面,往往会顾此失彼,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即使是同一教材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而同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用于不同教材内容的教学,正所谓“教无定法”。从教学的流程上看,教材内容是第一位的,教学方法是第二位的,内容决定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从大的方面来说,识字写字教学、汉语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法;从小的角度讲,就是相同体裁、编排在同一单元里的课文,在教法上也是不相同的。仅以记叙文为例,有的以写人为主,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是顺叙,有的是倒叙,有的是插叙,有的是补叙;有的描写突出,有的议论深刻,有的抒情见长;有的牵扯到的知识面广,有的思想性强,有的写法富有特色……侧重点不同,特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师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就必须不同。因此,在选择教法之前,教师首先应认真地钻研教材,然后再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师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能力素质,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选择。倘若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像语文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现有的教学方法,适应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这些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反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5、根据教学情境,变换教学方法

    案例:《狐狸和乌鸦》的教学。

    当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特点等确定了教学方法之后,是否就可以在教学中亦步亦趋地按照预定的方法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情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也应随机应变。例如,教师通过表情朗读和精彩描述唤起了学生的想像与情感共鸣,此时若能进一步设疑激思,学生的形象思维便不知不觉向抽象思维转移,引发对深层内容的思考。当他们思而不明、言而不清时,画龙点睛的讲解就能拨云去雾,使学生在顿悟中共享思维的欢乐。于是形成疏密相间、浓淡相宜、张弛相依的教学节奏。

   

    二、语文教学活动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

    (1)备课是教学本身的要求

    (2)备课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过程

    (3)备课是教材及学生变动的需要

   

  2、备课的一般步骤

    (1)学习课标,领会纲领

    课程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提出了各年段的教学要求。教科书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树立课标观念,以课标为准绳。这样,才能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尺度,突出重点训练内容。如写字教学的要求,就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看课标的有关内容。

   

    (2)熟悉教材,综观全局

    在全面学习课标的基础上,还须认真通读教材。最好是全套教材,至少是全册教材。掌握教材的内容、体裁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体会编辑的意图,明确全册的教学要求,以及各组课文或每篇课文在全册中的地位与作用。因为教材的编写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通读全册教材,教学就会产生盲目性;通读后,才能作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就是我们说的了解学生,即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了解的内容:

    ①从总的方面来说,应当了解掌握学生这样一些情况:

    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

    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

    学生课外阅读和其他语文活动的情况;

    学生智力发展情况。   

     ②就一篇课文来说,需要了解掌握的学生情况有:

    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和学生学过的课文有联系,哪些和他们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有联系,哪些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的。如《给颜黎民的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味书屋》。

    课文中的哪些表达形式是学生熟悉的,哪些是他们生疏的,哪些语言文字是学生容易读懂的,哪些比较艰深,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了解的方式:

    从总体上看,有集中了解和分散了解两种方式。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分析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和试卷,坚持预习,观察学生课堂中种种活动和表现(如答问、朗读、练习等),家庭访问,与学生日常接触,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外辅导等。

    了解学生是一项重要的、细致并带有经常性的工作,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因人施教。

   

    (4)解读文本,编写教案

    ①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文本,它被认为是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之一。具体到教学中,“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其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篇课文,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文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上课的凭借。因此,备课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在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分析文本和确定文本的重点和难点上,把文本“嚼烂”,“吃”到肚子里,做到“腹中有本”。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工作:

    (1)从语言文字入手,弄清字、词、句的意思,了解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3)弄清文章中写到的有关知识;

    (4)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5)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教育意义;

    (6)归纳遣词造句的特点,布局谋篇的方法;

    (7)分析课后作业,确定训练重点和方式。

    解读文本,不光要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读懂,还要处处考虑学生能不能懂,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懂学会;不仅要把课文读好、读熟,最好还能全文背诵,达到不看课文就了然于胸的程度,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练习:试解读人教版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先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②确定教学目标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语文教学策略部分已进行过学习,这里不再赘言。

    ③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应着重指导的内容,以及对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作用的部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教学重点应是教学要求之一,而教学难点则不一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有时二者是不一致的,如《蜜蜂引路》,重点是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难点是花丛、园子的位置。(可用画图法)

    ④选择教学方法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语文教学策略部分已进行过学习,这里不再赘言。

   

     ⑤编写教案

    教案是备课活动的收尾和总结,也是对以上几个环节的进一步深化,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写教案,就是将备课过程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说,教案是教师备课劳动的心血结晶。

    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通常说来,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具准备);教学时间(课时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有的还会加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有详案和简案两种。

    教案编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的要科学,既要符合大纲、教材、学生实际,又要注意知识点、能力点和人文素养教育相互渗透,还要注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二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科学,尤其是基本理念、原理、法则等方面的理解要准确无误。三是编制教学程序、构思课型结构时,要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张驰有度。

    创造性原则。教材是教师编写教案的依据,但教材本身并不等于教案,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再造的材料。教材只规定了教学内容,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未解决“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都要教师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认真分析理解,精心加工处理,使教学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使教学富有创新意识,在这个创新意识促进下,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思考,去探究和解决学习内容,形成能力。

    主体性原则。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它包括教师施教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要编写出“教法与学法相结合型”的教案,即反映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又要体现出“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方面,要以学生的身份去思考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预见性原则。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预见到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尽可能地预见到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并准备多种措施,尤其对某些局部环节或具体问题要进行多方考虑,一旦出现与教案某些设计相悖的现象,教师可以从容不迫,因势利导,使教学过程朝着规定目标转化和运行。

    实用性原则。编写教案一定要讲求实效性,不能图形式、搭花架。要讲究实用价值,就必须做到设计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方向、教学手段、板书设计、练习设计等方面优化。

    作业:从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任选一内容,编写教案。

    (二)说课

    1.说课的定义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师或评委,系统地述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是述说者和听者双向互动活动。述说者把备课中的平面静态的隐性思维进行显现,听者对其进行评议,共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的作用

    说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说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说课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共同研究的场所,它能把教师个体的教学思维置于集体的评议之中,说课者和评议者是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说课者从中吸收评议的意见,评议者也可从说课中受到启发。不难看出,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艺术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2)说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者既要述说“教什么”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具体策略,同时还要述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有些备课和教学设计可能做得还不十分满意,通过说课活动,就可以在共同的探讨研究中修正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充实教学理论,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更具有实效性。

    (3)说课有利于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优秀教师具有辐射效应,他们对教学理论的运用,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择,学法的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时间的安排有独到之处,其教学设计具有示范性,通过说课,可以充分地展示他们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对于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尤其是正在培训的未来教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能使他们“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3、说课的内容与要求

    例:《〈惊弓之鸟〉说课稿》。

    说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1)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首先要述说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指出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知识前后的逻辑关系。同时,述说自己如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的现状,包括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为选择教法和设计学法作依据。

    (3)说教法。主要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要解释教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落实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教者如何在重难点上点拨;在能力特点上强化训练等。

    (4)说学法。主要说明学生“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讲清教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还要讲清楚教者怎样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5)说教学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主要说明教学结构的总体设计、结构安排、环节转换等。同时还要说明每一步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

    说课内容还包括板书设计,教学媒体运用设计等。\

    特别要强调的,说课时,要将理论依据与说课的步骤相机提出,使教例和教理紧密结合,要避免穿鞋戴帽式的集中说理,或毫无理论依据的平铺直叙,造成理例脱节。说课后要认真组织好的评议。

 

    4、说课的分类

    说课的类型从说课的内容分,可分为整体性说课和专题性说课。整体性说课,是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按照说课的内容要求的每个项目,做系统的全面的讲述说课。专题性说课,是对某一教学内容中的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的内容,根据说课要求进行的局部讲述说课。如:《〈草船借箭〉教学中如何确定和突破难点》、《〈画风〉教学中如何设计创造型练习》等。专题性说课现通常被运用于检查考核之中。

    从说课的目的分,可分为教研型、汇报型、示范观摩型、考核竞赛型等。教研型说课是指备课组、教研组内部的小范围的说课,其形式比较自由,内容比较宽泛,气氛比较宽松,有利于同行间的交流、切磋。汇报型说课是向前来听课的领导或同行进行说课的实际操作,显示说课活动开展的状况和水平,求得批评指导。示范观摩型说课则是说课说得比较好的教师作出样子,供大家研究学习。考核竞赛型说课是检验教师水平,选拔优秀教师的说课。这种类型的说课面对的是正襟危坐的评委,说课的内容和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并制订一些规则和评分标准,以保证公平公正。

 

    5、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生动、形象;语言幽默,富有节奏感。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

    (2)内容:正确、完整、系统;有序、连贯;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3)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

    (5)其他要求:要有创造性;控制好说课的节奏;讲究说课的风度。

    (三)上课

    1、上课的几个基本环节

    上课是教师依据教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师生间双向互动活动。在这种双向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上课,从课型上看,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新授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练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练习课又分为单一练习课和综合练习课。单一练习课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而进行的练习;综合练习课是针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的练习。复习课,是针对某一段的教学内容而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梳理,进一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系统性是复习课的显著特点。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也不尽相同。下面以新授课为例阐述上课的几个基本环节。

    语文新授课一般经过以下环节:导课——教学新内容——结课。

    1.导课。即导入教学内容。导课是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常用的导课类型有:联系旧知导课、设置悬念导入、审清题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实物演示导入、直接导入、故事导入、利用名言警句进行导入,等等。无论选取哪种形式进行导入,都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导入的语言要精练,设问或讲解能引人入胜,激起情趣,发人深思。导入的时间要适度,时间一般2—3分钟,否则喧宾夺主,影响新课的教学。

    导入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的再创作活动,是教学的首先环节。好的导入设计和运用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特别是新授课)导入语必须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迅速指向所学内容。

    导入的类型和方法的选择因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可随意草率。导入除认真设计导入语外,在教学中,还要有教师的态势语的积极配合,使教师的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

   

    2.新授环节。新授环节是上课中的主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把提问、讲解与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探究有机结合,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协调发展。这一教学环节一般要经过检查预习和围绕教学重难点分步实施教学的过程。这里着重就分步实施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讲解和指导的方法进行阐述。

    (1)提问。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向学生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及其言语反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有人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一连串的好的问题的设计。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有重要意义的。

    (2)讲解。讲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思想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准确、形象、具体、生动的课堂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而广泛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把学生难以解决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可以把学生感到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情景,变得栩栩如生。教师的讲解,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陶冶感情,提高审美情趣等,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新授环节中,教师除必要的提问、讲解外,还要有必要的板书,更为重要的是把读书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讨论和探究问题,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结课。即课的收尾,也称断课,或教学小结。它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转化升华的教学行为。结课虽然在一堂教学中只占三、五分钟,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课如同聚光灯一样,将学生的知识聚集起来,进行归纳、小结,帮助他们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了然于心,永志不忘。

    结课的方法有很多,如总结式、表演式、欣赏式、抒情式、悬念式、延伸式、畅想式、激发式,等等。结课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选择,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上课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其构成要素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些要素中,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影响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把这些要素在一定的时空中合理支配和组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满堂灌,自己独霸讲台,学生听记笔记,教师始终处于“讲”的地位,而学生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教师灌输的知识,没有通过学生“自嚼”的过程,由于受教师讲的约束,学生往往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几乎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更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人格。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其核心就是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人的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尽力为人的主动和协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消除“师道尊严”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关心、激励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心自由地体现和舒展,使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自然会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增加师生间信息交流,产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效应,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人文精神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内部活动,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学生主体性的特征是自主、能动和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学生为教师的“教”服务,即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始终立足于学生,而不是立足于教师自己,是强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阅读、多表达、多交流,使学习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获取,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摒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性和主体性并不矛盾。学生的主体性依赖于教师主导性的支配和调控,教师主导性发挥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学生主体性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自主钻研,去思考发现,去获取运用知识,去形成学习习惯,去主动发展自己;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鼓励,给予指导,给予解疑答难,给予评价肯定,给予概括总结,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由此可见,教师的这种主导,是对学生学习的诱导,是辅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得之”,是帮助学生主动发展。

 

    (3)处理好讲与读、读与思的关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师的讲,有助于学生的解惑,加速语文学习的进程。我们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的讲一概斥之为“注入式”。在学习中,由于学生社会活动、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局限,学生不能自己独立理解,这时教师要讲。课堂上学生常有“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的情况,此时教师该讲,而且要畅讲。教师的讲,关键在于讲什么,怎么讲。讲,应该是精讲,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精讲应做到学生懂了的,或在教师指导下能自己读懂的,不讲,学生不能接受的,不讲,与学生读练无关的,不讲。讲,应该深入浅出,要言不繁;讲,不只是讲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讲学习语文的方法,即讲思维方法,讲自学方法和纠错方法。

    但是,教师的讲不能代替学生的读。要把学生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读,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读的活动是阅读者(学生)把读物(教材)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内化为自己思想的学习实践活动,阅读者必须通过各种器官感知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经过思维进行加工贮存,达到理解,才产生灵感,悟出道理,滋润情感,完善人格。

    在读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以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是语文学习优劣最重要的标志。教师要通过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感知字词篇章的含义。读书,还要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读与思有机结合。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阅读语言文字是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可知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产生“灵性、悟性、创造性”,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才能实现。而学生积极的思维,是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诱导的。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教师一联串的好的问题的设计。好的问题的设计不是零碎的,一问一答式的,或是简单重复的提问。问题的精心设计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产生激越奔流、一泄千里的态势,并能举一反三,产生“思维灵感”效应。

      在认识和处理好讲与读、读与思的关系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条件.

 

  (四)听课和评课

    听课和评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听课

    (1)听课的类型

    听课是有目的性的,其目的性是多方面的,如检查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研究教学方法等。从听课的目的性划分,听课可分为检查性听课,辅导性听课,观摩性听课,研究性听课。

    检查性听课。是以检查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听课。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查听课,有助于教师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辅导性听课。是以帮助年轻教师和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为目的的听课。这种听课的方式,一般要求听课者参加教学的全过程,从帮助备课到听课到评课,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导。

    研究性听课。是以研究教学方法,揭示教学规律为目的的听课。带着问题听课是研究性听课的特点。如某项实验研究课题教学研究,不同教师同篇课文教学研究,不同教师教学风格教学研究等,通过研究性听课,进一步感悟教学方法,揭示教学规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观摩性听课,是以总结和学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为目的的听课。被听课的教师在教学上有其示范性,其自身素质及其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能给人启发和美的享受。

   

  (2)听课的内容和要求

    听课的内容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氛围等多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关系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调控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表现等。听课中要看教师对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全面、具体、有重点;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对教学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发展。对教学关系的处理,是否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环节是否张驰有度,疏密相同,环环紧扣,首尾贯通。对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从以下方面衡量:教学态度是否亲切、自然、大方;教学语言是否清晰、明白、流畅、生动;是否使用普通话;教师书写是否工整、清晰、有条理、有无驾驭课堂的能力等。

    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是“听”的重要内容,看学生是否发挥了主体效应,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显现鲜活的学习气氛。

   

     听课有如下要求:

    ①做好听课准备。首先要确定听课目的,制定听课计划,安排听课时间;二是要了解讲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三是要备好专门的听课笔记本。

    ②记好听课笔记。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听课应作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包括听课人的姓名,授课班级及人数,听课时间,教学课题,课型,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听课后记等。听课必须思想专注,观察全面,既要注意教师的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和反应。要按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提纲挈领地记下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较详细地记录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归纳小结的语言。此外,对各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课堂内被提问的人数、学生读练的人数和次数,以及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情绪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等等,也要记录下来。记录后听课

    2、评课

    教师要及时整理听课内容并写出听课意见。评课是在听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评课可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自评是由讲课者自我分析,主要对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自我感知的经验教训等方面作出评价。他评是听课者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全面、重点突出。教学目的包括学生的认识目标和学生的情感目标。是否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教学方法选择运用是否恰当,教与学的关系处理是否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学生是否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是否围绕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把握学习重点、达到了学习目标等。

    评价教学效果,既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下是否积极主动的学习。

    评课要及时认真地进行。评课时可先邀请讲课教师自评;评课要根据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对于教师的优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要给予必要的剖析,并与讲课教师坦诚的交换意见,以资借鉴。

    思考练习:

    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自选一篇课文,写出完整的教案和说课稿,并开展试讲和说课活动,相互评议。

    2、观看一节语文新课程录像,作好笔记,讨论交流?这位教师的教学中是否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新观念?他的教学艺术有哪些特点?

    参考文献:

    1、曹明海. 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张麦新,侯国范.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高长梅,白昆荣.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 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

    4、王深根. 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实践 . 宁波出版社,2000

    5、顾存根 郭裕源 . 初中语文说课稿精选 . 宁波出版社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