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能打的人:[思考评论]做一个有威信的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51:47

做一个有威信的老师

  
  
  曾看到一篇短文《仁不忍欺》:曾国藩一次与自己的一位幕僚评论当朝的人物。幕僚说:“左宗棠是威不可欺,李鸿章是智不能欺!”“那我呢?”曾国藩问道。“您是仁不忍欺!”幕僚回答。
  我常思考为什么有些老师总是抱怨自己被学生“欺负”。“被欺”是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但是怎么才能做到“不被欺”?这个小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老师被学生“欺负”关键是没有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而教师的威信是教育的潜在动力,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保证。
  
  赞科夫说:“如果没有威信,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有威信的教师,可以轻轻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能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威信不高的教师,即使大声训斥也不能使学生信服和听从。赫尔巴特认为:“除了这种威信外,学生不会再重视任何其它的意见。”
  
  
  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
  
  那么如何做一个威信的老师?
  
  第一点就是要做到“威不可欺”。威是什么?是实力,人有了实力就不会被欺,没有了实力当然人人得而欺之了。教师的实力就是教学能力要强。一个教师只有知识丰富、广博,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位教师的能力和才气体现于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力越强,才能展露得越充分,学生就越敬佩。因此,不管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紧跟时代,更新旧知识,探求新知识,灵活调整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精神需要。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不能欺”。智是什么,是智慧,是才识。人们常讲人要有大智慧才会有大格局。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经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对问题的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对规律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形成,因而它是智慧的高度表现。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工作、教育情景,能不能创造性驾驭,也是体现智慧的很重要的方面。当一个老师具备了丰富的教育智慧,那么,处理问题就会得心应手,也就不会“被欺”了。
  
  第三点就是要做到“仁不忍欺”。仁是什么?仁是爱,仁是宽恕,仁更是道德。教育的原点是爱,爱是教育的出发点。用爱雕塑灵魂,这就是教育的至高境界了。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崇高、神圣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最不可抗拒的。教师首先要在品行上作出表率,然后才谈得上语言的力量。一个爱国爱民、忠诚事业、工作认真、责任感强、大公无私、正直公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仪表整洁大方、有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其语言的感召力、教育力、动员力、说服力、激发力等自然就会越来越强。
  
  当然,做到仁不忍欺,绝不是只有仁就可以的,这同样需要实力和智慧作保障。如果一个平庸的人,满怀仁爱之心,就像历史上那位著名的不击半渡之师、还要等敌人列阵之后再打的宋襄公一样,那么恐怕只会成为千古笑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