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罗马帝国哪个强:一语道破中国千年潜规则: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9:55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采取宽恕的态度,而如果错误在自己那么就不能宽恕;对于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屈辱应当尽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别人身上就不能袖手旁观,忍心不顾。

  
  记得我上学时候,教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每天见它那样挂着,并没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以后的成长中,我发现这幅字就像神奇的法宝,运用得当,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都恪守这一处世法则。

  某著名IT经理,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事情就能豁然开朗!”这位经理所说的,正是《菜根谭》所推崇的处世之道——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待人为什么要宽?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律己为何要严?因为不严会放松自我约束,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这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对事物的标准,要有一个超然的体悟,对是非的判断,要有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把握。一个具备这种高贵品格的人,他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

  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功不可没。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处处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他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端药治疗;如遇上兵士牺牲,他会更加重视,筹集棺木葬之。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一块好地皮,但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用这块地皮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这跟徐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采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们把这句话颠倒了一下,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自己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做了坏事也从不感到羞愧,但对别人却要求极严,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点小事对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像这样的人,他交不到几个朋友,做起事情来,也很难跟别人顺利地合作。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为什么不想想,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要求别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放任自己?

  一个这样的人,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一旦境遇不顺,就会抱怨别人对他怎么不好,社会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大呼小叫。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全世界都是凶手,全都对不起他。他们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眼睛盯在别人身上,从来不反思,到头来吃亏的,肯定还是他自己——长此以往,将没有任何人喜欢他。即使是一个深爱他的人,也终将离他而去。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凡事身体力行,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攻不克的难关!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别人陷入困境中,而自己又可以举手帮助的时候,切不可袖手旁观、做冷冰冰的无情路人。如果自己确实有能力,就尽量伸手扶一把;没能力帮,也尽可能分担他人精神上的痛苦。今天我们能感同身受,给予别人最大的支持,明天当我们落难时,他人就会慷慨解囊,以同样的真情回报我们。

  为人处世的要点就在这里——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应该总是去抱怨别人。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就请先想想自己又是怎么做的?不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横木!请将心比心,对别人多点理解与宽容之心!  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坏处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给别人的恩惠和帮助,不要挂在嘴上念念不忘。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时时反省;别人对我们的帮助不能忘记,而对不住我们的地方,需要有一颗体谅之心。  开篇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

  第一户人家从五岁到八岁共养了他三年,后来他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便将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结果被养父母打得浑身是伤。实在挨不过了,痛不过了,才断了回去的念头。

  第二户人家养了他五年,到十三岁那年,还是被狠心的养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们收养了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儿子,好过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

  他还是不想走,哭着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别赶我走,我一定会听话的,我会做很多事来养活自己的,只求你们别赶我走。

  最终他还是没有被留下来,又去了第三户人家。

  第三户人家只养了他一年,就因为不愿意拿钱供他上学,而将他赶出了家门。
  已经习惯了被人抛弃的他,居然再也没有了哀求的欲望,只想早点逃出牢笼。才十四岁,他就成了街头的一名流浪儿。

  刚开始,他只能从垃圾桶里捡些剩饭吃,后来他结识了一些流浪儿,于是便跟着他们一起卖花,给人擦皮鞋,还四处捡破烂。困了就睡在下班的商店门口,第二天天不亮便被商店的主人用脚踢醒。

  过了六年流浪生活后,他去了一家建筑公司当泥水工,算是有了一份正当工作。他用那点可怜的收入报考了夜校,获得自考文凭的那年他已经22岁,顺利进入一家公司当起了推销员。

  还有什么苦他没有吃过呢?正是由于他能吃苦,他的业绩很快便排在了所有推销员的前面。他当上了销售部经理。

  再后来,他开起了公司,当上了老板。有了钱,也就有了房子、车子,凡是应该有的也都有了。

  他什么也不缺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父母亲情。他决定将他的三对养父母都接来与他同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完全能够住下来。他还叫他们爸爸妈妈,给他们好吃好住。

  他的助理,也是曾经跟他一起流浪过的朋友说:“你疯了,你的养父母曾经那样对你,你还想给他们养老送终啊?他们抛弃你、虐待你的事情,难道你都忘记了吗?”

  他说:“是的,我都忘记了,我为什么要记住呢?我的苦难已经够多的了,我不想全都记在心里。”

  他接着说:“我只知道,他们曾经给过我一口饭吃,给过我睡觉的地方,我才没有被饿死冻死。如果没有他们,我很难活到今天!”

  在如此环境长大的孩子,一般有两种人生走向:一种孩子心理严重失衡,对世界和别人充满仇恨,长大后沦为罪犯,报复社会;另一种则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以超强的心理素质化解全部委屈。他们或许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在社会上早把人情世故这本无字天书读得滚瓜烂熟。他们在社会大学的学历已经是博士后级别!像这样的人,一旦出手亮剑,就意味着无往而不胜!就这样,他们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从穷困潦倒到飞黄腾达。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不仅懂得如何操纵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复杂游戏,更懂得宽恕和感恩的深刻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种人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成功者,更是一位智者!

  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如果只记住别人的坏,而全部忘记别人的好,那么必定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放不开,锱铢必较必定一事无成!

  记得我在上海工作期间,公司招过一名大学生帅哥,可谓相貌出众、一表人才。初次跟他见面的人,都觉得这人很不错。但是相处久了,才发现他是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人。在公司给同事帮了忙,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要把这个人情讨回来,非得找机会让同事帮他一次不可。谁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他,他就会长久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次在工作讨论会上,有位同事对他的方案提出反对意见,他便把对方视为仇敌,立即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他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上司就开始忍无可忍,借机把他调到西部城市的分公司。临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去为他送行。到了这地步,他仍然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还给每个同事都发了电子邮件,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痛陈上司的“八宗罪”。

  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心理?凡是别人得罪自己的地方,总想找机会报复,以取得心理平衡?凡是对方帮过自己的事,却转眼就忘了,好像从来没有这回事儿?像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等成语,说的就是这些人。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

  阿里、吉伯和马沙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条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旅游归来,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著名诗人萨迪说:“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这样的人生才会快乐而有意义。我认识一位搞编剧的朋友,在一次喝酒时他说:“我只记着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因此这位朋友受到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至交。事实上就应该如此——别人给我们的帮助切不可忘,而别人有愧于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其实是一种心理平衡的办法。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前进。

  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在许多情况下,你误以为“恶”的未必就真的是“恶”。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以礼相待,也会使为“恶”者改“恶”从善。

  凡是别人帮过你的,一定不要忘记,要懂得报恩。

  如果你帮助别人,就不要奢求回报了!如果你刻意要求回报,你先前的这份情感投资就成了注水的猪肉!最终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到那时,你的人际关系会糟糕得不可收拾,大家见了你就绕道,等你遇见困难、摔了跟头,谁还会帮你?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29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6-02 10:23:51
  说明几个问题:  1、关于人情世故和厚黑。我在本书中所说的人情世故未必就是厚黑,更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所以,还请各位看客客观对待此文。不要动不动就愤青,毕竟愤青是解决不了社会以及自己的现实问题的。

  2、关于人情世故和祸国殃民。人情世故既然是处世的基本法,这就是基于人性本质,不存在中国和国外的区别。老外照样需要处世基本法,人性同样如此,只是我们没有置身其中,就认为国外就是净土和桃源世界一样。人类社会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将是如此。

  3、关于人情世故和成功学。当然本文不是灵丹妙药,不存在不用就灵的问题。有很多人不读书,但对人情世故无师自通,所谓推翻秦朝的猛人,无非“刘项原来不读书”。可是大多数人是需要别人的引导才进入自我探索境界的,比如诸葛、张良、萧何等人,他们都是熟读经典,运筹帷幄。所以,我只求能有一二句对各位有用,就心满意足了。

  4、这里的人情世故不排斥才华的修炼。先有才华,然后要懂人情世故。只靠其一都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更多有才华的人因在这方面栽跟头而辜负平生所学,这是国家大损失。如果有才华,加上懂人情世故,人生不就更加顺利了吗?这对国家也有好处的。这些人才,在明朝出了一个,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谢谢各位,本贴将陆续发出。
  另,本文部分内容已出版,书名为《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淘宝、卓越网均有销售。不喜网上阅读的朋友,可以购买。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30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6-02 12:14:27  继续发帖,多谢各位指教!
  你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刚踏入社会时,阅历较浅,沾染不良习惯的机会就比较少;经历的事儿多了,城府就会越来越深。其实,我们与其过于圆滑,还不如对生活保留朴实的态度;与其事事委曲求全、谨慎小心,倒不如豁达开朗地去做事,依据自我的本性去待人接物!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闪动着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精明地计算着什么。在他们面前,有时候你会感到自己为什么这样笨?最终你会有个疑问——这些貌似聪明的人难道真的很聪明吗?而那些貌似很笨的人是否真的很笨?

  真聪明和假聪明混杂在一起,让人不知道究竟谁是聪明人谁是傻瓜。但是没关系,一切都可以用事实来证明。你只需要看看最终的结果就明白了:看似很聪明的人每天四处折腾,到最后仍然是一无所获,而那些看似很笨的人不动声色却拥有了一切,人生中的权势、地位都是水到渠成。他们绝对拥有自己的独门手段,但他们又深藏不露,从表面上你看不出丝毫蛛丝马迹。他们仿佛笨蛋,但事实证明,他们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一个人聪明一过头便会陷入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不知天高地厚,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这只不过比笨蛋多了一分胆量,比傻瓜多了一分虚伪,比白痴多了一些花样。其实,这种“聪明”并不比笨蛋、傻瓜、白痴强到哪里去,而是更可怜、更可厌、更可悲。他们的这种心计是一望而知的,他们成了众人口中的小人,但事实上,他们虽然落了个小人的骂名,最终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他们依然穷困潦倒地狼狈着。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意思就是,聪明有才华的人应该掩藏自己的才智,如果到处炫耀张扬,那么他的言行就跟愚蠢无知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他的事业哪有不失败的道理?这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一定要牢记的座右铭。

  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可见小聪明者的身影,大智慧者却寥寥无几。小聪明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有种别人都是笨蛋,唯有我最聪明的炫耀。这种聪明是表面上的,就像漂在水面的一层油,看似光彩亮丽,其实并没有深入水的内部去。但真正的聪明是什么呢?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谋略和远见——不动声色,大智若愚,运筹帷幄,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你看穿的沉稳。这就像一个貌似没啥了不起的风险投资人,到投资项目的关键时刻,一投就是几个亿,而且出手必中!

  如果说大智慧是深刻,那么小聪明则是肤浅;如果说大智慧是战略,那么小聪明是战术;如果说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那么小聪明看到的是芝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一个是一飞几万里,一个则是跳跃几十步;一个是说句话掀起暴风骤雨,一个则是整天叽叽喳喳却讨人嫌!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掌握“度”,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需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正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炫耀才华,只有蠢材经常卖弄学问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的内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但他的才华和能力却应该像珠玉一样深深地藏起来,不可轻易向世人炫耀。  世间往往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有本事的人,他们往往越低调,看上去就像什么都不会一样。而那些经常显摆自己无所不能的人,到了关键时刻就腿软,其实什么都做不好。

  《道德经》中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听起来好像是让人装笨装糊涂,其实不然,其中有着很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隐藏自己的聪明,不做挨打的出头鸟。炫耀自己的人,从来都是优点打折,而缺点却暴露无遗。这个道理看看孔雀开屏就全明白了——孔雀在开屏的时候,在炫耀自己绚烂羽毛的时候,往往也露出了最丑陋的屁股。如果你炫耀自己的聪明,你最愚蠢的一面就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有一个师父去非洲旅行,他和门徒们来到一家客店过夜。客店的老板前来请教问题,他说自己有两个妻子,一个很美,另一个很丑。

  “不过,问题是,我爱那个丑的,而讨厌那个美的。”老板说。

  师父问:“怎么回事?”

  “那个美的太炫耀她的美了,这使她变得很丑,而另一个意识到自己很丑,变得十分低调、谦虚,这使她变得很美。”

  那个美的一直在想自己是美的——她变得骄傲了。当你骄傲的时候,怎么可能美丽呢?她变得十分自我,自我是不可能让一个人变成美丽的天鹅。另一个丑的,当她意识自己是丑的,她变得谦逊了,而谦逊有它自己的美。

  所以那个老板说:“我很困惑,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请你解决我的困惑。”

  师父叫来所有的门徒说:“不要骄傲你是聪明的,否则你就是无知的。如果你认为你是无知的,你就是聪明的。”

  几年以后,这个师父再次访问这家客店,老板对他说:“令人困惑的事情又发生了!上次你来我这里,我向你提过这个问题,你把它解决了。但是,从此以后,一切都改变了。那个丑的变得以她的谦逊为骄傲,变得自以为是,现在我不爱她了。不仅她的身体是丑的,现在她的本质都变丑了。而那个美的,她知道对美丽的骄傲破坏了自己的美丽,惭愧不已,变得谦虚了。现在我开始爱她,不仅她的身体是美丽的,她的本质也变得很美丽了。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父说:“请让我保持沉默,如果我说了什么,那么这个故事又会发生一次转变。所以,保持沉默!”

  世情就是这样奇妙,当一个美丽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时,她就开始变得丑陋!当一个聪明人炫耀自己的聪明时,他就开始变得愚蠢。我们可以继续延伸——一个本来很有才华的人,当炫耀自己的才华时,才华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仿佛其中有魔鬼在控制一般。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控制,这就是人心的复杂之处。你的态度可以创造一种美丽,也可以毁掉一种美丽。聪明是可以创造和修炼的,而自作聪明也可以变得像粪土一样廉价和令人生厌。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意思就是说,名利和欲望未必都会伤害自己的本性,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淫乐美色未必会妨碍人对真理的探求,自作聪明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碍。在现实中,许多人正是因为急于表现才智,才导致四处碰壁、举止维艰。

  有家公司老板,带着三个得力部下去打高尔夫。前两个部下先打,都表现得十分差劲,第一位把球打出了只有20米,第二位甚至把球打到了水塘里。老板拿起杆问第三位部下:“你能把球打到80米对面的那座斜坡上吗?”这位部下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能!”说罢啪地一杆,球飞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足足有100米远,完成得十分出色。他得意洋洋地望着老板,可是,看到的却是老板的一张苦瓜脸。

  第三位部下根本不理解老板的弦外之音。这种场合,本来是让老板满足自己虚荣心,展示领导权威的机会。他却卖弄聪明,还以为能在老板面前讨个头彩,留下好印象,为今后在公司的发展增加筹码。不料正好撞到枪口上,倒霉也是活该!与其说这是聪明有才,倒不如说他蠢笨如牛。在这种场合,他越卖力表现,就越给自己在公司的前途带来不利。

  在现实生活中,自作聪明的人到处都是,但成功的人却没有几个。他们炫耀自己的才华和聪明,结果却只落了个颗粒无收的下场,可以说腹内学富五车,但口袋里却空空如也。这是否是上天给予世人的一种警告?

  说到这里,你还敢轻视这样的处世法则吗?完全不是耸人听闻,这样的处世法则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深谙其中密码的人,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成功,而不明白其中真相的人,往往一败涂地又不得要领,直到临死的那一天,还处于懵懂状态,不知道自己的一生问题出在哪里。

  千万不要做这样的无知者!从今天开始,让自己真正低调起来,从内心里谦逊起来,而不是假装的样子。要知道,假装的低调没用,因为它是一种更加炫耀的姿态。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没有人是看不出来的。我们需要做到真正的不张扬,真正的谦卑和努力。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慢慢变成一个最明智的人,一个有能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但是,不张扬并非让你不作为,内敛也不是让你将自己锁进大箱子,而是等待最佳时机,然后一鸣惊人。况且,如果没有前期大智若愚的铺垫,一鸣惊人的效果也不会达到,整天忙着表现自己的人,其实永远也不会惊人。

  聪明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才会有爆发力,才能引起众人足够的关注,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平时聪明过度的人,他的心思全用在如何吸引大家的眼球上,轻浮冲动、沉不住气,到了紧要关头,反而拿不出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于是也就现了原形。

  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在工作中,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立名者,所以为贪”,到处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人,肚子里装的其实全是草;到处卖弄小聪明,显得自己智商很高的人,往往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那个超级大笨蛋。碰到这些眉头上刻着“我很聪明”的蠢材,要赶紧离他远点!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31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6-03 11:40:33  继续上酸菜了~~
  喜欢这口的就多吃点,不喜欢吃的就骂几句。俺心理素质还能承受住,应该不会动不动就跳楼啥的。哈。  废话不多说了。上菜!
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6-03 11:57:21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推功揽过这一招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完美的名声和荣誉,不要一个人独占,应该跟人分享,才不会招来嫉恨,被人算计;不好的名声和错误,不可全推给他人,自己也要承担几分,这样才可以保全功名获得美德!  有个幽默故事,说一只黑猫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老鼠,把玩了一阵,却把它给放了。黄狗见了,不解地问:“辛辛苦苦抓到的美味,你为何放了它?”黑猫回答说:“你当然不会明白,我是同上司一起被派到这里抓老鼠的。现在,上司连一根老鼠毛都没捞到,我怎么能抢它的风头呢?所以,我把它放掉,让上司来抓它!”

  这只黑猫就是一只聪明的黑猫。它知道身为下属,有时为上司做出一份恰当的“牺牲”,是一种值得的投资。它先把老鼠追得筋疲力尽,再把它放掉,让上司轻而易举地抓到它。上司得到了功劳,心里肯定也明白到底怎么回事。黑猫虽然没有捉到老鼠,却得到比一只老鼠更大的实惠,那就是上司的信任和提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干部在做汇报的时候,将功劳和业绩都归于上级的英明领导,把自己置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他们抓住的恰恰就是上司对于虚荣的心理需求,把功劳推给上司,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功劳了,大家对事实心知肚明。一个合格的上司,他也不会真的抢你的功劳。相反,他会对你的做人处事的风格非常赞赏。如此看来,“推功揽过”实在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成功的牛人,大都懂得与别人分享美名。在他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懂得与人一起分享利益,所以朋友帮助了他。当他成功以后,又懂得推功揽过,认为都是大家的功劳,失误自己承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亲人、朋友聚集在他身边,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功!

  某地产集团运营经理,与下属群策群力,历经半年,完成了一个项目。上级过来检查工作,他夸夸其谈,将功劳全扣在自己头上,好像全靠他才完成了如此壮举。上级大喜之余,当然将他好一顿表扬,许诺给他各种奖励。但下属们却不乐意了,对这种阴险的自私鬼非常失望,从此跟他离心离德,不管做什么都不再配合他,还有许多人给上级写检举信,揭发他的错误,暗地发誓,不打倒他决不罢休。

  为了贪图一个美名而葬送未来的前程,又是何苦呢?看看瞬间就站在他敌对面的庞大的同事阵营,你就能明白——不懂得推功揽过这一潜规则,何其危险?

  《菜根谭》中说:“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意思就是,应该有和别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应当有和别人共同享受功劳念头,共享功劳就会引起彼此的猜疑;应该有和别人共同渡过难关的胸襟,不可有和别人共同享受安乐的贪心,共享安乐就会造成互相仇恨。

  每个人都难免在工作上有失误,这很正常。但就有这么一类人,出了事就把责任往同事或下属身上推,先把自己撇干净,生怕上司责怪到自己,嘴里说着“全赖你全赖你!”好像全是对方的错,自己成了不吃五谷杂粮的大圣人。这么做的结果,只会让自己失去信任,前途岌岌可危。

  老板正与客人谈话,市场部的负责人小李敲门进来,告诉老板,一位重要客户发来了一份电报。老板谈兴正浓,只是点了点头,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结果两天以后,老板把小李叫到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为什么不将客户打来电报的事情向他汇报,以至于差点耽误了一笔大生意。

  如果你是小李,你会怎么说?下面是三种答案:
  A、这不是我的错,我接到电报就告诉你了,当时你正与一位客户谈话,你还说知道了呢!
  B、我没有责任,请不要怪我!
  C、对不起,我没有及时地让您知道,请原谅!

  很显然,A和B讲述的都是事实,小李丝毫没有责任。但是真正聪明的人,一般都会选择答案C,马上将错误归结到自己头上。因为这正是老板期望看到的,他并非不知道错在自己,而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是不允许出错的,所以,必须找一个替罪羊。此时你非常配合地站出来,让他发泄一番怒火,给他一个台阶。虽然他嘴上责怪你,内心其实会感谢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上司也会出现疏忽和漏洞,决策的失误、指挥的不当,经常会有发生。作为下属,你绝不要放大他的窟窿,甚至想墙倒众人推,取而代之。而是最好主动出面,帮助上司适当遮掩差错,往自己身上揽些责任!上司都喜欢可以为自己“补台”的下属,如果你在关键时刻对他落井下石,或对他的“落难”不闻不问,冷漠置之,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他很快就会“报复”你。

  当你跟朋友或爱人发生争吵时,也可以这样去解决问题。即使你没有错,如果也能主动地说一句“不好意思,可能是我搞错了”,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一定是你错了”,是不是更有利于尽快地化解纠纷呢?有时候,两个人吵来吵去,争的不过是个面子,是一个彼此都能摆脱尴尬的台阶而已。

  当同事有些工作做得不到位,领导正要训斥他,你过去帮他解围:“对不起,刚才我请他帮我做了一份图表,所以耽误了他的时间,导致他的工作没有及时完成。”你看,这个理由既能助他摆脱尴尬,又不会把你陷进去。领导不会再深究什么,同事也会对你充满感激,这可是一笔无形的投资!

  但“分享”与“担责”,还不同于普通的哥们义气,而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与他人共同分享美名,共同承担过错。无论是公司的管理者,还是生活中的我们,都需要体悟和运用这方面的智慧。

  第一,揽过要适度。小过小错可以由你来承担,挨几句批评,甚至罚一些奖金的损失,都无关紧要。但绝非什么过错都可以揽,比如你上司贪污腐败,你若还站出来代人受过,岂不是自寻死路?所以,揽过的时候,要眼明心亮。

  第二,推功要巧妙。别轻视你上司的智商,不要赤裸裸地把功劳强加到上司身上,造成张冠李戴的尴尬场面。那样只会弄巧成拙,招致上司的怨恨。而且,当你把功劳让给上司的同时,万不可到处宣扬。否则,会让人误以为你别有目的。  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自私自利的底限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世人只因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有各种嗜好和烦恼。古人说:“假如不知道有自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事物的可贵呢?”又说:“既然能明白连身体都不是自己能永远占有和控制的,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这些话真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我前面说过,每个人都自杀的,但是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一下。不然大家会误导一些人。
  确实如此,当自身利益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人类自私本能的体现。我们必须承认和肯定这一点。但是,在它背后还存在另一种生存哲学,你不能不懂,否则就会贻害自身!

  先从现代人最常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起吧。
  世人喜欢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开脱,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呢?在佛家用语中,为是修为的意思。其义就是,人不修为自己,天理难容!而很多人却解释成:人不为自己牟私利,那么天地就会诛杀他。这个意思按照中国常理来推测的话,很显然是不通的,这是因为老天爷在中国人眼中常常是公平的化身,可以称之为最大的仁者,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一个大坏蛋了?它不但不奖励忘记自我,勇敢奉献的人,反而要诛杀,它怎会如此糊涂呢?

  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强调无我无欲,反对突出自我与自私。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古人宣扬的灭私欲存大义,不允许人有丝毫的自私心,当然有不可取的一面。因为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没有自私自利就没有热火朝天的干劲,每个人都会丧失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任凭自我意识泛滥,将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主要标准,这样必然被人不耻,在生活中难有朋友,工作中难寻合作者。

  退一步来说,即使我们承认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但也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中国人做什么事都讲个“度”,一旦突破这个度,就会物极必反。如果你在现实中过于自私,就必遭众人的一致排斥和反对,这样的话,不仅私利追不到,反而连自己已有的利益也要原样吐出来!

  自私自利的底限是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损失之上,而是以人之常伦的做法去实施,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觉得,就算是出于个人的私利目的,那么至少也要以“互惠互利”为前提才可以,只有这样才能受到世人的支持和推崇。所以,现代人自私自利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但一定要注意掌控底限,坦坦荡荡地去努力奋斗,光明正大地打拼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具体的处世中,我们务必坚守以下两点:
  1、自私的底限是不要伤害到他人
  如果我们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就会被人唾弃和鄙视。我有个高中同学,这家伙现在是某外企公司的一位中层领导,为了往上继续爬。一天,他为了讨好老总,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地把国家新规定的清明节假期给取消了,就是为了让外国领导看看团队卖力工作的样子。那几天,他们部门的所有员工都留在公司加班,而其他部门都逍遥快活去了。手下都恨得牙根痒。事实上,这种行为就是为了自己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所以切记,自私的底限必须是维护别人的正当权利!

  2、自私的容忍度是不要影响团队合作
  “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是三个人都不想吃亏的自私心理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个和尚时,他只能自己挑水,所以有水喝;两个和尚可以一起抬水,谁都不能偷懒,也能喝上水;三个和尚时,都盘算着让另两位到山下受累,自己留在庙里休息,结果就是三个人都不想动屁股。这种自私不但自己捞不到好处,还大大地影响了团队的利益。事实上,这三个和尚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这种私心杂念,所以中国人常常是一盘散沙。所以在肯定自私的同时,我们要顾及民族大义,放在今天来说,就是要顾及到团队合作。要知道,大家庭才是我们小家庭生存立足的强大后盾,没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就像随风飘荡的柳絮,只有流落风尘,这样人生能有什么大成功?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32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6-03 19:37:03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双赢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退让往往是更好的进步的基础;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便利别人是为方便自己奠定了的根基。  在美国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决定让儿子成为不平凡的人。于是,他找到美国当时的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洛克菲勒说:“对不起,我没有时间考虑这件事情。”老头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洛克菲勒同意了。然后,老头又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呢?”世界银行总裁爽快地答应了。

  世界上最出色的生意就是这样谈成的,因为给对方提供了利益,所以到最后自己也收获大利。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利益交换,这和人要吃饭鸡要啄米一样简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我们一定要抛开“个人利益就是所有”的陈旧观念,当然你可以“利己”,但利己却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合作模式,最后都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中国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忌讳将利益和朋友联系起来,以为如果承认了利益是友谊的前提,就会被贴上“势利”的标签。其实人生中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谋取共同利益的过程中结交的,利益越一致,关系越深厚。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会使双方去磨合、修复,自动寻求平衡。

  对每个人来说,要想成功就要懂得先利人再利己,最终做到既利人又利己,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只有懂得舍弃小的利益,让人一步,惠及他人,才能迎来别人对你的回报。当我们对别人让利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实惠!

  庄吉集团的创始人之一郑元忠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有名的“电器大王”,后来,他选择了服装业,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但却一直没有做出大成绩。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元忠认识了同样搞服装的陈敏,两人一谈,相见恨晚。于是,两人在商量后成立了温州庄吉服装有限公司。

  不久,吴邦东也加入其中。三人在公司各司其职,各有所长,被业界称为“黄金三角”。
  当时,对于谁当董事长的问题,三人都看得很开。按股份,郑元忠是理所当然的董事长。但是,郑元忠却选择让陈敏来当董事长。正如他日后所说:“服装该由懂服装的人来做,陈敏是当时温州服装界数得着的少帅,又是服装商会副会长,三个人中肯定他最行,而且也年轻。”

  三人从一开始组合就达成一致:庄吉的权利在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公司绝对不安排任何人的家族成员。有一次,陈敏的侄子大学毕业后,想到庄吉来工作,被陈敏拒绝了。如今的庄吉,股权清晰,事事由董事会集体决策,已经创造了许多第一:全国第一家利用品牌做质押贷款的民营企业;温州市第一家民办服装文化研究所等等。庄吉还与中国美院、杭州丝绸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地把庄吉定位于高层次的服饰品牌。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可以表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互利和双赢应该是经营者始终要牢记的最高准则和追求目标。尤其是创业的时候更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这就需要合作。寻找一个好的搭档,才能够迸发出无限的能量,才能各得其所。

  要记住,世界上没有“全能冠军”,任何人都得凭靠身边的朋友和关系才能做成事情,比如一件复杂的工作凭借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此时就必须有一种团结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在生意场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一个普通人只有放进团队中才能彰显力量,做出不一般的成绩,所以要想让自己更好的发展,就要有跟人合作共赢的决心。

  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大批人在帮忙。那些电影明星,都有制作群;而那些歌星,也都有帮他们作词、作曲的人,以及帮他们推广的唱片公司,这些人的成功不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

  成功者都深谙这个道理——成功是靠组织、靠团体,而不是靠个人。他们一旦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肯定不会是自己单枪匹马地去解决,而是找他们的伙伴一起来商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如此,大家都得到了实际的利益,而成功也变得更加容易。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没有知己,但是一定要有很多互利的朋友。你们不一定在生活中很谈得来,但是在生意上你们一定要有共同的利益。如果你想赢得朋友,那就必须在你们之间有种互利关系,这是稳固你们关系的一个根本。有了互利的朋友,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互利的经营观念。互利的目的是寻求更多的机会、财富以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这正是人际交往与生意场上的最高境界。  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歌姬、舞女如果在晚年嫁人做良家妇女,那么曾经的风尘生涯对后来的正常生活不会有什么妨碍;一生坚守贞洁的少妇,若在晚年耐不住寂寞而放纵自我,那前半生的清苦也都白费了。所以俗语说:“观察一个人的节操如何主要是看他的后半生。”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很牛的成功人士,在壮年时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美名远扬,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的。但是,好不容易熬到快要回家养老的时候,他撑不住了,干了一桩罪大恶极的坏事,因为这件事落了个名声扫地,甚至被砍了脑袋。这样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本来眼看着都活到人生的最后了,为什么偏在这节骨眼上憋不住,拉泡屎搞臭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的名声怎么样,往往不看他的从前,而是看他现在和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晚节不保的例子,最著名的当属大汉奸汪精卫。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孙中山闹革命,为推翻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曾冒死刺杀摄政王。那时的他,可谓知名人物,有着很好的名誉,受天下人的推崇与敬佩。岂料到了后半生,他却不顾民族大义,甘为日本人的走狗,落一个遗臭万年的汉奸骂名。

  一个人混到这步田地,再辉煌的过去又有什么价值呢?完全化为粪土,变得一文不值!

  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需谨记这一忠告,尤其是那些在官场混的人,更需要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一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哪怕一个以前做尽错事的人,但如果他痛下决心洗心革面,仍然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能够获得大家的原谅。如果他再做一些善事,就能够获得众人口中的美名。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人生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是让人尊敬的老领导,眼看就要退休了,却被查出贪污受贿,接受国法的审判。

  中石化集团原总经理陈同海因受贿1.9亿余元,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陈同海犯事并突然辞去中石化领导职务是在2007年,当时已59岁,距离功成身退的60岁大限不过几个月时间。晚节不保,是每个人最懊恼的事情,因为明明离功成身退只有一步之遥,却在最后关头一失足成千古恨。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类似的话:“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意思就是说,对于在事业上遭受失败、事事不顺心的人,应当体谅他当初的本意是为了奋发上进;对于事业成功感到万事圆满的人,要看他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否保住晚节。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为一时失败而懊恼,更不要为一时的得意而忘形,因为还未盖棺定论,远不是喝庆功酒的时候。

  有一些人,以前毫不起眼,我们都觉得他没什么能力,也就是个普通人,最后却突然像吃了激素一样勇猛无比,连连发力。接二连三完成艰巨的任务,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当具体到某项工作,道理亦如此,只有最后的结果可以证明一切。不管前期有多少失误,别人不理解、竞争对手的冷嘲热讽,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坚持努力,做出好的结果,一切的非议都将烟消云散!由此可见,做人做事就像种田一样,最后的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那个时候胜负才见分晓!

↑回顶部 ↓至底部

分页符(以下是原贴第33页更新内容)作者:yueluodadi 回复日期:2010-06-07 15:09:59  为什么那些无功也无过的人地位最稳固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毋巧。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对,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没说对,那么就会受到众人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把功劳给你,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么批评、责难之声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装作笨拙也不显露机巧。  世界上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那些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的人,无功也无过,地位最稳固?而有的人做得非常棒,为什么却得不到上司的重用?甚至稍稍有一点疏漏,就会遭到上司责骂?其中究竟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诀?
  究其原因,就是前者深谙人情世故。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知道如何做才恰到好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为人处世的黄金标准——中庸之道。而后者则固执己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晕头转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为了图一时口舌之快,得罪了不少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或者逞一时之强,偏激猛进,直至步入人生的死胡同,在墙上碰个头破血流,脑浆涂地……以一句话概括,就是说话做事欠策略。说不到点子上,说了也白说!做事不到位,做了也白做!
  乱吃东西可以死人,乱说话可以遭祸。此话虽俗,却是真理。在现实中我们一般不会乱吃东西,更多的则是说话办事上的错误。不懂人情世故,胡乱说话确实让人多走弯路、头破血流!

  三国时期的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到许昌。有人劝他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劝其参拜当时的名流苟某、赵某,他回答道:“苟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厨房了。”这位才子只与孔融、杨修意气相投,尽管如此,他还对人说:“孔是我大儿,杨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可见,他乱说话到了何种程度!
  献帝初年,大将军曹操召见祢衡。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宫。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
  曹操心想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便把他送给荆州的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乱说话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管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此时,祢衡年仅26岁。

  不怕没文化,就怕乱说话。祢衡的文化不可谓不高,但他以一点文墨才气便轻看天下,到处乱说话,最终因一言不慎冲撞权势人物而被杀。这就是乱说话的下场。很多时候,十个正确抵不了一个错误!话说多了,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因此说话做事之前需先冷静判断——哪句话不该说,哪件事不该做!
  《菜根谭》中说:“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它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世不必想方设法去追逐名利,其实只要能够做到不犯常识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施舍恩惠给别人不必要求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别人没有怨恨自己,就是最好的回报。那些深谙人情世故的“人精”都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处处小心,保证自己不在处世中犯傻。
  说得多做得多,显露出来的错误也就越多。内心的真实想法就会暴露,让人轻易抓住你的弱点。就这样,你不知不觉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整你。比如在单位内部,一些同事看你出错的时候,会抓住你的把柄,跑到上司那里说坏话,将你的缺点无限放大。上司如果不是明白人,就会对你举起大棒,于是你就会因多说话、多做事而遭受打击。
  说错话的危害,比闭紧嘴巴不说话还要大。由此可见,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能说不代表会说,只有在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沉默,这才真正称得上聪明和有口才!

  某外贸公司,新来了一位美女,震惊了整个部门,大家都讨论与她有关的一切话题。这天,几个同事聚到王晋的跟前,让他帮忙分析一下这个美女的来路。
  王晋被问得实在烦了,就随口说了句:“你们真是笨,难道没注意吗,她经常从老板的办公室门口经过,有时还会进去呆一会。而且,经理见了她都要主动点头微笑!”
  “哇,原来如此!”同事们张大嘴巴,像听到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兴奋至极地走开了。
  王晋并没把自己的这句话当回事。但次日中午刚下班,女孩就一脸严肃地把他叫到公司的会客室,把门关上,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质问他:“你昨天瞎编什么?”王晋晃着脑袋想了想:“没有啊,怎么了?”女孩哼地冷笑一声:“你是不是不编故事就活不下去,为什么说我是老板的情人?”王晋出了一身冷汗,这才想起来,昨天自己的一句敷衍之语,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女孩耳中,竟成了“她是老板的情人”。
  他急忙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是跟他们开玩笑。而且,我只是实话实说,说你经常去老板办公室而已,‘你是老板的情人’绝对不是我说的。”事情到了这一步,越解释只会越说不清楚。事实上,女孩确实跟老板有关系,只不过并非“小蜜”,而是老板的小女儿,刚从国外留学回来,想悄悄在公司实习一段时间。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可以信口开河;千万不要因为缺乏经验,就放纵自己成为让人讨厌的大话筒!一个聪明的人懂得独善其身,懂得沉默的力量,这样才会让人刮目相看!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说话和办事的“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在倾听与回应、幽默与玩笑、赞美与批评、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辩解与圆场、问话与答话中,掌握了这个“度”,你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有个公关经理,在外面偶遇多年不见的朋友,两个人去饭馆喝酒。他被几句好话和几杯好酒灌得迷迷糊糊,把自己正负责的项目全盘托出。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友如今已是竞争对手的公关经理了。公司的商业机密就这样轻易地被窃取,他因此被解雇了。
  我们一定要牢记——话多不是福,沉默才是金!谨言慎行未必能保证你万事无忧,但至少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态度。宁可成为别人眼中笨拙的人,也不要成为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整天抖机灵、耍心眼,把自己树为别人打击的靶子,这不是傻蛋是什么?
  下面是过来人袁岳先生总结的几条必须掌握的人情世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即使不是大人物,也要用请教的态度和口吻与之对话,因为人不可貌相,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即使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来时也应该主动倒水。这样会让朋友、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同事很有威望。他们会特别感谢你的姿态。
  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那些内向、不为人注意、可能有点儿自卑的朋友。在社交中帮助弱势者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对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尤其是自己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时,尽量不要表现出厌恶的表情。
  4.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时候,用“争取”与“尽量”这样的口吻回答别人的邀约,承诺了就要尽最大能力去履行。
  5.好汉不吃眼前亏,如果问题争执不下,就不要继续火上浇油。冷静下来,多收集一些数据材料,想得更明白点儿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