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项羽传手机下:中國書法發展史(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16:00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代表书家介绍
1、杨凝式(873-954年)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
    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书匀密成法,黄庭坚有诗指出:“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有《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颜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纵横恣肆,《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题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挥素学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卷七一五)
    他的书风直接影响北宋书坛,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
    其主要作品:
    1)韭花帖
    楷书,麻纸,可视为杨氏楷书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称此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以此视帖,我们会发现不仅字体,用笔有萧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而舒朗空灵,因此在行款上独树一帜,为前代未有。仅此一点,便使它独立于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头重脚,妙趣横生。又似出于自然,并无造作之感。
    2)神仙起居法帖:
    小草书。麻纸本。《宣和书谱》说杨氏“尤工颤草”,此帖草法,可窥一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书中,还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其为“雨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而杨凝式能融会贯通,使人望之无迹可寻,几入化境。黄山谷曾评此帖为“散僧入圣”,米芾则称其“天真纵逸”。初看似粗头乱服,其实在用笔上轻重、缓急,结体上纵横取势都十分讲究,并于一气贯注之中,显示出其控制韵律节奏的高超技艺。

2、彦修
    梁乾化时人。他的草书写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绪题其书尾说:“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于时。”他还把彦修草书模刻上石“以贻同好”。王世贞对彦修的狂草看不惯,他在《王氏法书苑》中说:“彦修与亚栖,訾光齐名,书法如淮阴恶少年,风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细分析,彦修草书气势磅礴,狂态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粗”、“生犷”的瑕疵。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1、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其主要作品:
    1)蔡襄尺牍:
    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只是结体略扁。
    2)郊燔帖:
    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
    3)蒙惠帖:
    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4)陶生帖: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2、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
    1)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2)罗池庙碑:
    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3)赤壁赋: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誉。
    4)丰乐亭记碑: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3、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其主要作品有: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1)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高于他的行楷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2)黄州寒食诗卷跋
    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3)李白忆旧游诗卷:
    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
    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
    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
    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
    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
    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
    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4、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
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
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
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
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
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
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
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
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其主要作品有: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
山铭帖、三帖卷、向太后挽词、寒光帖等。
    1)蜀素帖:
    米芾作。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2)紫金砚帖:
    米芾作。行书。此帖书法飘逸灵动,看似漫不经意,而更得浑然天成之神
    韵,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趣。这是米芾书法功力至深的成果。
    3)论书帖:
    米芾草书墨迹。米芾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这与他的为人学识有重要的联系。此幅草书,基本上是取法晋人,字里行
    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从这幅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米
    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4)多景楼诗册:
    米芾书。极为豪放,笔力雄伟,神采奕奕。诚如宋赵秉文所盛赞的:“此
    册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涧壑,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龙,奋然如龙蛇之
    起陆,矫然如雕鹗之盘空,乌获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
    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见此册,可以使人想象出米芾当时挥
    毫时“神游八极,眼空四海”的惊人气魄。
    5)珊瑚帖:
    行书。为其晚年所书。据帖后施光远跋,此帖为米书中铭心绝品。
    6)研山铭帖:
    纸本,行书,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此帖下
    笔倜傥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制约,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
    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
    7)向太后挽词:
    小字行楷。纸本。是其五十一岁时所书。其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
    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王献
    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
    8)寒光帖:
    淡黄纸本。行草书。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记中
    写道:“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此帖书
    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
    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
    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9)三帖卷
    米芾作。《三帖卷》计《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均纸
    本,行书。《三帖》合装一卷,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
    帖书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
    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
    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
    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5、宋徽宗赵佶(1082-1135)
    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
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广泛收集民
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他的
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
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
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
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
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其代表作品有:草书团扇、牡丹诗册
    关于草书团扇:
    书法作品的精品,也是他书法的代表作。他的草书精意娴熟,用笔多起以
    侧锋,险侧跌宕而不失于露,奇趣横生而终有法度;线条极具变化之能事。
    由于他精于绘画,故于章法的疏密配置,构图安排,皆能不精意处见精妙。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草书成就,不在瘦金书以下。牡丹诗册赵佶
    作。瘦金体书写的行楷。纵有行而横无列,疏密大小,相映成趣。宋徽宗
    把楷书写成这一面目,对瘦硬的极端作了尝试,是有益的。不过由于走到
    了极端,后人若仅取形似,不求变化,则难有新的突破。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
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
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
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
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
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
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主要代表书家有:赵孟俯、康里夔夔、鲜于枢、耶律楚材。
1、赵孟俯(1254-1322)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
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
松雪斋集》。
    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
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
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
,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
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1)汲黯传:
    赵孟俯作。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
    “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
    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2)洛神赋:
    赵孟俯作。行书。纸本。是赵氏四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
    羲之,书风清新妙丽,兼得《兰亭》、《圣教》两序的法度。元人倪瓒称此
    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原作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3)福神观记:
    赵孟俯作。楷书。纸本,乌丝方格。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是赵孟俯在元
    延佑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
    畅圆润,与《胆巴碑》,《仇公墓碑铭》相类。是赵书的代表作之一。
    4)兰亭帖十三跋:
    赵孟俯作。行书。纸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俯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
    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五字已损本的《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次舟中
    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
    亭》一过。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后此件遭火毁,但有烧残本传世,
    已流入日本。
    赵孟俯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
    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2、康里夔夔(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
,不翅金玉。”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
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俯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明代
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
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
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
法。
    其代表作品是:
    1) 草书尺牍:康里夔夔作。草书。该信札极为精彩,虽草草不工, 却笔笔
    合于法度。疏密欹正,随性所至。写到最后因语长而纸短,越写越密,甚至
    字里行间时有添加补写,但并不觉得充塞拥挤,相反因字与行间能揖迎避让
    而显得通灵透气,密而不闷。

3、鲜于枢(1254-1322)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
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
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
“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
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
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
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
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其代表作品有: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1)唐诗草书卷:
    鲜于枢作。草书。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
    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
    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2)临神仙起居帖:
    鲜于枢作。草书。这是他临写的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迹,一方面我们可
    以对照原帖去发现鲜于枢在临帖时如何达到形神兼备的;另一方面,我们也
    能体会到只有博临众帖才有可能独立门户的道理。

4、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晋卿,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元史》本传记载他三岁而孤,母
亲杨氏抚养教育他,“及长,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
卜之术,下笔为文,若宿构者。”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他的书法继承了
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以端严刚劲著称。明人宋濂说:“耶律文正晚年所作
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宋学士集》)
    起代表作品是:
    自书诗翰:耶律楚材作,行楷书。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不拘于一点一画的
繁缛,呈现漠北泼辣雄劲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