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高顺增强:“十五”期间上海毕业生就业变化趋势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2:16
“十五”期间上海毕业生就业变化趋势探究


陈  敏/胡纬华/蒋明军/张  辉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线。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根本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改革高职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五”期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41万人,总体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并逐年递增,分别达到89%、93%、94%、96%和96%以上。通过对上海高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单位所有制类型流向、就业信息来源变化、同类单位就业的薪酬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从就业意向还是实际就业,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工作。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招收的高职学生一般在本地生源,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地工作。    如果说上海籍学生不愿离开上海,那么在上海高校就读的外地学生,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见表2:        调查得知,从2001年春季起上海市开始招收外省市高职学生,当时仅有2所高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很少。近几年上海的高职院校招生纷纷向外省市拓展,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外招生增速快、量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夕r、地生源学生毕业以后都选择留在上海工作。调查显示,不少学生毕业前夕通过‘专升本’方式考入上海地区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为以后留沪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当部分的外地学生虽然没有考上本科,仍然可以通过暂住证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继续留在上海工作。不过由于上海市户籍政策的调整,人才柔性政策的实施,引进人才进沪门槛逐年提高,外地生源高职毕业生留沪的难度越来越大,故而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回原籍或到沪外工作。    (二)关于高职毕业生单位所有制类型流向    从毕业生单位所有制类型和就业的行业分布两个维度调查分析,其一,高职毕业生对单位所有制的就业意向和实际的反差巨大,其中2003年最为明显: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中,学生最愿意去的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合资或合作经营,选择到国企和私企的不多。然而,就业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高职毕业生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是极少数,大部分毕业生在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工作。到国企工作的较多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相对来说社会声望较高,职工工作稳定,并且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以及奖金补贴等福利待遇。当然,外资或合资企业因其先进的管理和较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培训制度,较高的工资待遇,较好的福利保障,一直受到大学生择业的青睐。    其二,随着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学生对职业选择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贴近现实。从2003—2005年,学生对单位所有制性质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实际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需求量大,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发挥潜力的理想场所,加上毕业生观念的变化,到私营企业就业已经成为众多毕业生的选择。目前,部分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设想,但由于各种困难和阻力,毕业生真正能成功创业的较少。调查显示,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总的来看,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呈多元化趋势。    其三,历届高职毕业生的行业流向主要是社会服务业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这与上海市打造“四大中心”,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吻合的。    (三)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    从历届(主要是2003-2005年)毕业生第一次就业信息来源和令其成功就业的信息来源来看,尽管毕业生就业渠道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在毕业生就业面试信息来源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推荐的工作岗位、学校的招聘会是学生主要的就业来源渠道。比如,在2004年,这一渠道在整个就业信息来源中占到的比重达69.1%,2005年为66.5%。这也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推荐、举办的招聘会对学生就业来讲,针对性较强,帮助较大,有效性较高。一方面,反映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院系就业老师就业工作做得扎实到位;另一方面,反映学生对学校的依赖较多,自己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强。    尽管毕业生首次就业信息主要是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得到,但是令其成功就业的信息明显要比前者的百分比低。从成功就业的信息来源看,2004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这一渠道占的比重为45.6%,2005年为40.5%;然而,毕业生通过亲朋好友、校友的资源落实工作的数量也不少。随着网络等媒体无形招聘市场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利用网络等渠道就业的数量在增加。而与社会上其他人才招聘情况不同,大学生利用社会各种招聘活动成功就业的数量相对较少。    (四)关于高职毕业生薪酬变化趋势    从2003年起我们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作了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未来薪资的预期,同时对毕业生当年的实际收入作了追踪调查,并将二者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和实际的收入是有差距的,普遍对收入的期望值过高。但是,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对第一年薪资预期与实际收入的百分比呈曰益接近趋势,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变得越来越理性、客观了,也说明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就业心态基本平稳,对期望的薪水也比较现实。      另根据我们对在校低年级学生的访谈了解,他们对收入待遇的期望值偏高,这说明需要我们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引导,指导他们要有合理的期望,否则,对薪资待遇的过高期望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毕业后的薪资变化趋势,我们还对历届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薪资变化进行调查,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薪资水平随工作年限的增加呈不断递增趋势。而且,近几年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毕业生的薪资呈逐年下降趋势。    (五)关于对大学生“跳槽”现象的调查    大学生的“跳槽”现象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历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5:可以看出,超过单数的高职毕业生具有1次以上的“跳槽”经历。可见,高职毕业生在第一次就业的选择中能够选择自己十分中意的单位比例不高,所以常常会有跳槽的情况发生。调查数据还显示,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在第一次跳槽后选择较满意的单位,所以第二次跳槽的比例相对较低。那么,促使他们“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2005年我们对有“跳槽”经历的本、专毕业生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其中本科生128名、高职生173名。结果如表6:        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的跳槽比例比本科生高。本科毕业生对待跳槽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即使在跳槽时,最看中的是个人发展空间,排在第二位的则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收入。而高职毕业生更加看中收入的高低,而对事业及个人发展反而排在了第二位,这是和本科学生最大的差异。此外,专科学生由于单位离家较远而选择跳槽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看来,高职毕业生在自立自强、克服自身困难方面相对较弱。    (六)建议与对策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的地区流向上,依恋大城市的多,主动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工作的少;在单位所有制和行业流向等的选择上,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的多,自主创业的少;对初次就业的薪水期望值高;在就业信息的来源上依赖学校推荐的多,依靠家长和亲朋好友的多,而自己通过网络等媒体等社会资源找工作的少;毕业生跳槽印频率较高。针对以上情况,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应全面规划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专业化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和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全面规划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    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将职业发展指导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个别、团体咨询,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并设立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通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择业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和理性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    在调查中发现,大约有30%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推荐这一途径获得目前的工作岗位,而在毕业生给学校的建议调查中,关于“提供和改进就业辅导的建议”占全部的1/3。由此可见,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其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刻不容缓。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 1∶500的要求,2006年全国高校将有413万毕业生,需要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8000多名。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就业指导队伍,高校配备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从教育部到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岗位准入的标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高校要加强学科研究和建设,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加大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培养;成立行业协会,制订专业化教师的标准,对在岗人员进行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提升专兼职两支队伍工作人员具备岗位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使就业指导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技巧讲座等粗放式、低层次教育,转向个性化、精细化运作,针对学生需求的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指导和咨询工作的质量。    3.倡导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的个别咨询专业性很强,必须由具有合格能力的专业人员来做。目前不少高校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及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由于就业指导和专业指导印滞后,学生在选择时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性,忽视自身条件、兴趣以及毕业后就业或升学的考虑。建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让学生从进校起就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辅修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生涯辅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对其进行考核、评估。就业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开始,贯穿渗透于管理教学全过程。开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自我定位,明确学习目的和毕业后就业的定位。    学校的就业指导要帮助毕业生转变“等学校、靠运气、要工作”的思想,树立正确印择业观念,摆正自身位置,调整对薪水的期望值。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对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如何准备自荐材料、如何参加面试等择业技巧进行指导,尤其要加强运用网络就业信息资源的能力训练,提高毕业生运用网络就业资源能力。    4.引导学生到基层、西部工作,开展创业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各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是各行业急需的大批“灰领’人才。从最基层做起,下得去、拿得起、留得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是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从调研中可以看到,高职学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到基层、留恋大城市的现象还有不少。因此,要在毕业生教育中唱响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主旋律,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和组织形式,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时代,创业教育已经十分重要,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创业者创立的小企业能够提供现代经济中大量的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目前高职学生的创业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问题,除了面临资金问题、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缺乏经验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    创业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来培养。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运用社会资源,将创业教育纳入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使毕业生获取较高的创业能力。     [作者单位依次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