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钱钟书手稿集》出版故事 杨绛赞有胆有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05:10

 

  为了目录体例的统一,费尽周折

  这些笔记对于钱锺书先生来说,不是记在本子上,而是在他脑子里的,笔记对他来说只是个辅助工具,所以他要找什么东西很容易,凭他的脑子找,很快。但是对于编辑笔记的人来说,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如果说钱先生的笔记是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名山,那么编目工作就是勾勒藏宝图的路径。

  钱先生的笔记有时候让人一目了然,有时候又极难破解。特别是钱先生看了许多又生、又专的书,更增加了难度,好像是天性淘气的钱先生故意留给后来人的谜语,需要后来人动足了脑筋才能逐一破解。编辑田媛承担了大量梳理细目的工作,她的专业是研究唐以前的文学,负责编目的学者李小龙则是研究宋元明清的,回忆起动用十八般武艺来破解这些疑难问题,他们至今仍记得那“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困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在田媛看来,这些笔记对于钱锺书先生来说,不是记在本子上,而是在他脑子里的,笔记对他来说只是个辅助工具,所以他要找什么东西很容易,凭他的脑子找,很快。

  但是对于编辑他的笔记的人来说,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因为钱先生的目录里把丛书当成一种,所以我们就把丛书当成一种,但实际上做编目的时候,花了大量时间做细目。像《说郛》,一开始细目做出来了,后来我们又删了,因为它收了好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小说,很多书已经遗失了,只在《说郛》里保留了几则,古代目录把它当类书而不当丛书,考虑到细目的意义不大,所以细目做出来后又删了。但是有些丛书就有意义,比如《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各收了20多种诗话,《词话丛编》收了80多种词话,这是整本收进去的。如果我们看钱先生的目录只看到他看了《词话丛编》,却不知道他看了其中哪些具体作品,就太不方便了,所以这个细目还是有用的。”李小龙说。

  除了丛书,像《全唐诗》这样的总集里涉及各个诗人,钱先生在笔记里,每一个诗人都是另行起的,用一个红笔框起来,因此田媛根据这些标志,把所有诗人都理了出来,想看看钱先生记了哪些诗人的诗,包括《宋文鉴》、《明诗综》、《元曲选》、《明文海》等等,这些细目都被她一一整理出来,而且笔记上是在同一页的,目录里就列在一行,如果换页了就换一行。之所以一点点把这些都“抠”出来,是因为他们最初想把细目都标出页码来。

  对于专业就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田媛来说,总集里的人名大概总是知道的,有的虽说生僻些,查找之后也终究难不倒她,但是有一套很偏的书着实把她难住了。

  “清代有一套丛书叫《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这套书本身有1000多种,卷帙浩繁,全部是地理方面的丛书。我记得刚开始看到笔记里的这套书就有名字不认识,《藏鑪述异记》,很生僻,五个字基本一个都没认出来,从来没见过,也从来没听说过。”提起当时被难住的情景,田媛至今有些哭笑不得,后来她专门找到一位练书法的人帮忙辨认,“他全认出来了,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一眼就认出来的。”

  动用了各种资源,田媛终于将这套地理丛钞细目理了出来。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最后成书的时候,她辛苦做成的目录全部被删掉了。陈洁谈到此事时心头仍会浮起一丝歉意:“目录删完之后,好长时间我都不敢给田媛看,因为她花了好大的功夫做的,全都没有了,肯定很难受。但是没办法,编辑工作有时就是这样。”

  而割舍的原因,正是为了忠实于钱先生的手稿、忠实于手稿本身的目录体系。“因为钱先生的目录里没有细目,我们考虑了很久,觉得把总集的细目写进去,反会干扰大家对钱先生目录体系的理解,所以只好割舍了。”李小龙说,“一方面是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体例,另一个考虑,尽量保留钱先生手稿的原貌。如果是钱先生自己做的细目,我们就保留,比如《六十种曲》这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