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推举孝廉是什么:关于郫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的汇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6:26:19

关于郫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的汇报

 

中小企业局

 

一、郫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1、量、质并进,发展速度迅猛。自1987年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跨入全省产值亿元县之后,该行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据统计,1987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为802万元,增加值仅为2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14.9%和9.9%;2001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27.2亿元,其中增加值8.2亿元,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26.2%和16.7%,相当于全县GNP、GDP的26.47%和11.7%;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净资产总值为8.52亿元,是1978年的28倍;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950人增加到10480人(全行业职工近2万人);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87亿元,是1978年388万元的486倍,占当年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38.6%;实现税金4582万元、利润5750万元,分别占当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利润总额的36.01%和30.1%。

2、综合推进,奠定了独具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一是秉承传统工艺,发挥自身优势,外引内联,培育形成了酿造调味品、肉食制品业、饮料业、蔬菜加工业、粮油、酒类等6大加工行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二是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非国有经济迅速增长,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要的利税增长点,国有资本基本退出农副产品加工业领域,种子公司、乐百氏、郫县豆瓣等企业成为全县25户重点税源企业,格全食品、天然肠衣、腌渍蔬菜、畜禽肉制品、东亿食品、“岚牌”制革等名优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创汇能力增强,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以“鹃城牌”豆瓣、“椰树牌”矿泉水、百事可乐、乐百氏等名牌为代表的“郫县造”名牌产品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宏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重点税源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出口创汇奖励制度、重点企业一站式服务制度等政府综合服务体系已逐渐建立并发挥实效。四是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基础,便捷的交通网络,充裕的能源、通讯网络,快速提高的乡村城市化水平,“一号工程”载体高新西区加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凸现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区位比较优势。

二、郫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百事可乐、乐百氏等资产上亿元的优势企业同大量的规模小、布点散的中小企业并存,聚集规模效益低下。二是种子公司等具有专业人才队伍、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现代企业,同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传统技术企业并存,不能相互渗透和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现象较突出。

2、经营方式落后。一是经营要素整体质量不高。要素的市场配置和使用率较低,行业内资本流动性差,资本结构缺乏弹性;优势企业边际成本和收益与合理的经济规模要求不相适应;“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较突出。二是传统名优产品工业化程度较低。名牌的培育、保护、扩展力度不够,全行业大路产品、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多,名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拳头产品少。三是品牌经营理念差,无形资本营运滞后。四是融资渠道单一,企业技改和扩大再生产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3、管理效率不高。一是管理部门较多。由于不同经济结构的企业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行政管理力量较为分散,难以做到统一调控和配套管理,全县“一盘棋”和推进大发展的局面尚未有效形成。二是微观管理差距较大。“拍脑袋”式经验管理、“家族式”随意管理现象十分突出,产品开发、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与市场难以有效对接。

三、对发展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近期工作措施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填缺补漏,重塑市场主体

1、规范企业制度,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标准,完善企业组织制度,健全机制,形成能与现代市场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完善质量、供应、财务、仓务、销售责任制度等基础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

2、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壮大“龙头”实力。一是郫县豆瓣股份公司等优势企业,要重组内部生产性优质资产0.,剥离沉淀、闲置资产,提高生产经营实效;跨越行业、所有制、地区界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划转、控股、并购、联合等低成本产权资本营运方式,以资本(现金、实物、股票、品牌等)为纽带,促进边际投入小于边际收入且品牌、技术优势突出的“龙头”成为具有合理经济规模的企业集团。二是整合企业集团资产,实现一体化经营。通过集团业务活动、组织管理制度、人事、收入分配、企业文化和品牌的一体化,获得最优规模效益,增强对行业内部的先导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

    3、强化招商引资,聚集强势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度;在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业专业招商队伍同时,要借用高新西区招商网络,共享县域招商资源,吸引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业名牌企业、大公司入县发展,填补缺口,提质增量。

(二)硬化标准,综合推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1、构建具有领先能力的技术创新基地。以项目、课题或资本为纽带,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创新基地,重点研究现代酿造等生物工程技术、农产品新型保鲜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和食品营养功能强化技术,开发保健型绿色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横向扩展企业生命周期。

2、开展行业内部企业横向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郫县豆瓣等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和更新生产设备,提高要素的科技素质,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

3、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重点推进ISO9000和ISO14000系列标准国际质量认证工作,以及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工作,促使主要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是严格贯彻国家关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企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行业质量管理,保证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加工标准等质量标准组织生产。

(三)多管齐下,立体包装,推进名牌战略。

1、强化品牌宣传、保护力度。一是创建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刊物,定期向企业发布原料供应、产品工发、技术改造、生产质量、市场营销等信息,交流经验,褒优贬劣,创造共谋发展的舆论氛围。二是促使企业综合运用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媒体、店头POP、促销等方式面向“两个市场”宣传产品,提高产品的认知率。三是健全监督体系,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确保企业自身“信誉”。

2、加强名牌培育和扩展力度。一是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品创省、国家名牌力度,尤其要努力创出一大批大众化的中低档名牌,形成集各种层次名牌于一体的名牌群。二是拓展名牌范围,形成集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家、名牌农副产品工业园区于一体的名牌体系。三是促使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开发名牌系列产品,延伸、扩展历史名牌。四是促使企业运用现代包装技术和材料改善产品的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五是促进企业制订并实施CI策划细案,构建企业全新的视觉识别系统、经营理念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

(四)夯实基础,提升品位,塑造优势突出的发展环境

1、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硬环境。借鉴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业发达地区的标准和经验,高起点、高标准强化小城镇、中心村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强交通、通讯、能源、环保、医疗、文体等硬环境要素的配套供应能力,消除瓶颈制约,营造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业大企业向往、聚集、发展的生长载体网络。

2、构建优良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软环境。一是建立配套的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宏观间接调控体系。要确立明晰的产业政策,引导具有高新技术和较强实力的企业投资,限制技术落后、高耗低效企业投资;要建立适度的财政、金融政策,运用税金、利息两大杠杆调节食品投资方向和规模,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其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投入应考虑实施在税前扣除,减免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或以财政贴息办法支持发展;通过加强银企合作,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中的资金缺口,尤其要完善中小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要下决心促使优势企业改制上市、借壳上市方式融集资金;要调动社会、企业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郫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和科技成长型企业扩张与发展。二是要建立素质一流、服务到位的行政直接调控体系。强化各级行政单位的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工商、技监、司法、公安等部门尤其要为净化企业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

(五)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业与“高新西区”联结互动的发展机制。

1、发挥“高新西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前带动作用,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一是通过学习西区企业先进经营理念和国际化运作经验,加快企业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步伐。二是运用西区企业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推进管理手段的科技革命,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三是借用西区企业的融资渠道和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优势,宣传食品品牌,扩大产品市场,促进低成本扩张。四是实施“借脑”工程,盘活西区知识资本。尤其要借助西区管理“精英”对口“帮扶”,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加速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发展,为“高新西区”奠定配套的支撑基础。一是企业要研究西区企业对食品的有效需求特征,建立适应西区企业需要的产品结构,不断满足西区人的生活需要。二是优势企业要以资本(技术、品牌等)为纽带,寻求与西区企业合资、合作经营,以要素重组方式推进多元化营,推动企业经济结构的进化和优化,提高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资源的组合与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