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步走 立定 教案:谁关爱中国人的精神?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59:30
谁关爱中国人的精神?徐景安
      谁关爱中国人的精神,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催人深思的话题。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政府以经济为首要目标,社会以财富为价值尺度,民众以金钱为成功标志。谁关心人的灵魂、精神、思想、情感呢?这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正确选择吗?

      中国人精神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已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第四经济大国。但三大关系恶化,以资源紧缺、环境破坏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率飙升为标志的人与人关系恶化;以精神障碍严重、自杀率高企为标志的人与自我关系恶化。

      中国人经济状况改善了,但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却恶化了。中国有严重精神病患者1600万,在疾病排名中已超过脑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即每2分钟自杀9人,其中8人未遂。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成为我国15至35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

      当我向各级领导,包括国家的、省的、市的,汇报上述数据时,都表示出一种惊讶,继而是疑问?“你这些数字是哪里来的?”我回答:“这是国家卫生部提供的,中央级的媒体公布的”。

      各级领导对GDP数、创汇数、招商数十分敏感,因为关系政绩;而对精神障碍数、自杀数,漠不关心。全社会都如此。我说过,如果某个城市、某个地区,饿死了一个人,一定会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党政领导会重视,社会会关注,媒体会报道。政府的救助机构、社会的救济单位以及他的亲戚、朋友、邻居,都会纷纷反省,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全社会已达成一种共识,不能容忍一个人因物质贫困而死,发生这种现象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耻辱。然而,一个人因精神痛苦而自杀,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更不会引起领导的重视。深圳每年自杀2000人,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对交通堵塞问题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人的自杀的关注。

      现在只有少数大城市成立了“危机干预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健康根本就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可以说,对民众精神健康存在的问题,全社会到了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地步。不是“以人为本”吗,为什么人有精神痛苦不关心呢,人要自杀不关注呢?不是讲 “和谐社会”吗,一个自杀现象严重的社会,无论如何是不和谐的。哪一条,我们都说不过去。

      精神健康问题的症结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带来紧张、不安、纠葛、怨恨、烦恼与苦闷。现代人精神、情感上发生了问题,不知向谁倾诉?这是造成精神疾病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现在,老人有老人的困惑,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困惑;老板有老板的困惑,打工有打工的困惑;男人有男人的困惑,女人有女人的困惑;城里人有城里人的困惑,乡下人有乡下人的困惑……他们有了困惑能找谁谈呢?在西方,主要是找牧师和心理治疗师。中国人拜菩萨不是求财就是保平安,也不习惯去找心理医生。过去有向党汇报思想、党做思想工作的传统,现在也已过时。因此,要关心民众的精神健康,首先要解决的是,当民众精神、情感发生了问题,就有人关心,有人排解,有人疏导。

      我作了许多努力,但效果不佳。我强调“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我呼吁要将精神障碍率、自杀率的降低列入十一五规划。我建议设立情感护理系统,作为关怀民众情感的渠道。领导们大都不予理会。这是什么原因呢?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兴奋点不在这儿。对国家来说,经济搞上去就是一切;对民众来说,钱到手才是最要紧的。什么精神不精神,痛苦不痛苦,以后再说。

      怎么理解发展第一

      我国经济落后,发展放在第一位,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个道理深入人心。成功的原因也就是问题的根源。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靠了这个道理,而问题也由此而产生。注重了物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社会、精神,就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不和谐。由此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可是到今天为止,对“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尽管作了各种解释,但都没有说清楚、搞明白,我们究竟反对什么、主张什么?

      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就是抓住一个中心---“物”,生产力标准也好,发展是硬道理也好,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也好,引进外资也好,搞市场经济也好等等,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人民富起来。反对的就是空喊政治、热衷斗争的政治本位论。邓小平领导中国成功地完成了一个伟大转折,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就是“人”,即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人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应该自由、全面发展;以人的持续为原则,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破坏生态、破坏环境。

      “以人为本”就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

      所以,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只顾发展、只强调经济,而要保护环境、社会进步、精神健康。

      反对什么呢,就是反对以发展第一、发展硬道理为旗帜、为理由、为借口,不顾自然、不顾社会、不顾精神的倾向。

      可是,现在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不清晰、很混沌。核心是对发展第一的理解,好像不提发展第一,就会不重视发展。其实,今天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民众,谁会不重视发展、谁会不努力挣钱?现在的问题恰怡是把发展作首位、挣钱当第一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10年前讲持续发展,说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结果污染的项目照样上,带来环境持续恶化。5年前提科学发展观,说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结果一直没搞清什么是科学发展、什么是非科学发展。今天讲和谐社会,还是说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发展,结果一直没找到和谐与不和谐的原因在哪里?

      我认为,持续不持续、科学不科学、和谐不和谐的关键就在于以“人”为中心,还是以 “物”为中心。要持续、要科学、要和谐,就要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不是不要“物”,也不是轻视“物”,而是使“物”的生产、消费、分配走上科学、合理、公平的轨道,即实行清洁生产,不破坏环境;适度消费,不浪费资源;公平分配,不两极分化。以“人”为中心,更在于既重视物质,又重视精神,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物质主义的错误

      一说起精神,那玩意太虚,从政府到民众都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还不是时候,等富起来以后再说。可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来说,物质、财富、金钱会有多的时候吗?没有。这样,谈精神永远不是时候。其实,富起来以后固然要精神,而富不起来或不够富更要讲精神。

      政府应该明白,按人均财富,中国已命中注定赶不上美国。内地城市在经济上永远赶不上香港、上海。中国农民不可能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中国绝大多数人不可能都成为富翁。按物质标准,中国人、内地人、农村人、大多数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奔头?当今中国,从政府号召到社会舆论、从报刊媒体到闲谈碎语都是鼓动物质、攀比财富,弄得人人恨不得都一夜富起来。百姓如此,当官如此,共产党人也如此,个个都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于是,有山吃山、有水吃水、有权吃权。无山、无水、无权的,就不择手段,抢劫、诈骗、贩毒、造假……。这叫追求物质,欲壑难填;以钱为准,心永不平。

      我这样说,不是人不该追求财富。一切有本事致富的人去致富,一切有条件发财的人去发财。不能致富、不能发财的人,也要努力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我想说的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来说,物质、财富、金钱不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尺度、唯一的标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都是犯了物质主义的错误。

      错误之一在于,金钱和财富只是成功标志、价值尺度之一,而不是唯一。思想创造、艺术造诣、文化传播、技术发明、知识拓展、教育成才、服务到位、敬业追求……都是成功的体现、价值的实现。相比之下,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的贡献更伟大、意义更永恒。

      错误之二在于,把金钱和财富作为成功标志、价值尺度,就会诱导、逼迫所有人去追求物质,这样做的人是正常的,被社会认同、接受;不这样做的人被当作傻瓜、有病。这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社会”。这样,社会中本不应该、本不愿意追逐财富的人都统统卷进财富的追逐中。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成才,公务员的首要职责是尽职社会,人文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是传播人文理念,然而现在都统统把赚钱看作第一。

      错误之三在于,单一的金钱价值标准,不能为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力特质的人提供不同的价值选择。一个人对物质的追求,受条件、关系、机会、资源的种种制约,不可能尽人如愿。将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人的心理永远找不到平衡点,现实总是跟不上欲求,别人为什么比我强,他人凭什么比我富?

      错误之四在于,物从人的手段变成人的目的,人为了占有物而疯狂,不惜牺牲自己,不惜侵犯他人,不惜破坏自然;在物的追求过程中,人丧失了精神、丢失了灵魂、失去了理性、失却了智慧,人变成了物,今为物所累,明为物所亡,失去自我,毁灭人类。

      归根到底,物质主义的错误在于,不懂得人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人的感官欲求的满足,只具有表层的意义。人还有一种深层意义的追求,这就是永恒。对人来说,永恒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切曾经拥有的富贵荣华,都是过眼烟云。人总在思考,怎么使自己的生命延长,以至永远,这就是精神的追求。

      一生行善,期求神的庇护,来世进入天国,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这是一种宗教精神。

      父母亲抚养儿女,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父爱和母爱是一种仁爱精神。

      在危急关头,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使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就是牺牲精神。

      把生命注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他人提供好服务,这就是敬业精神。

      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就是雷锋倡导的奉献精神。

      为了科学、为了艺术、为了事业,投入毕生的精力,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这就是忘我精神。

      人有了精神追求,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空间中延续、扩展,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会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拨的毅力克服人生征途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他们在物质享受上或许不尽人意,但能品味到人生的快乐和喜悦。相反,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尽管很富有,但依然会感到无聊和空虚。因为他们的生命在纸醉金迷中一天天消逝,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归宿,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言:“世界上不能永恒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事物,同样,一个没有永恒意识的人在天空下也是没有意义的。”

      可见,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来说,精神那玩意,一点不虚。精神伟大、精神崇高、精神无限、精神永恒,可满足人世的追求、实现人生的意义、填补人间的不平。没有精神追求,社会就不太平、家庭就不和谐、人也不幸福。

      中国与全球现代化的出路

      人追求物质,还是精神;是物质多一点,还是精神多一点,这本来是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但现在成了关系中国前途、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如今全世界都卷了全球化运动,这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目标、以物质财富为标准的现代化热潮。美国、欧洲、日本在前面走,中国、印度在后面追。然而,全球化有三个问题无法解决:一是不平等。贫富差别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美国10%最富有人口的总收入相当于全世界43%最贫困人口收入的总和,即美国2500万最富有人口总收入等于世界上20亿最贫困人口的总收入。二是不幸福。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自杀,4.5亿人有精神障碍。欧洲自杀人数比车祸还多。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抑郁症成为世界第4大疾病,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2大疾病。三是不持续。中国人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6个地球。全世界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20个地球。也就是说全球现代化成功之日,就是人类文明崩溃之时。那么,人类的出路何在?

      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同样出现了现代文明的通病,即不平等、不幸福、不持续。今天的中国也只是沿海城市、少部分人实现了现代化,而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尤其是8亿农民还离现代化相当遥远,却已产生了资源瓶颈和生态危机。中国能沿着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直走下去吗,中国的出路又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研究人性和人学,人究竟需要什么,人怎么才幸福?

      人怎样才幸福

      什么是人性?人要生存、人要幸福。人与动物一样,首先要生存,这是人的动物性。人又与动物不同,猪吃饱了,就睡觉了,人还要追求幸福。所以,人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吃得好,穿得漂亮,这是物质需要;人不仅要吃得好,穿得漂亮,还要活得开心、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活得有寄托、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这就是精神需要。当今的现代化就是把人的物质需要,作为人的唯一需要,就是以所谓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即人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反过来说,如果不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就不是人或者不是正常的、成功的人。

      这种价值观、世界观鞭策、驱使人们追逐财富,自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不和谐,人不快乐、不愉悦、不幸福。为什么精神障碍越来越严重?有的为得不到物质利益而沮丧,有的为得到物质利益而疲惫,有的得到了物质利益而空虚。所以穷人精神有障碍,富人精神障碍更严重。

      那么,人怎样才幸福呢?身心健康,应该是幸福的第一要素。一个人身体不健康或心理有疾病,即使腰缠万贯,也不会幸福。情感的满足,是幸福的第二要素。人需要亲情、爱情、友情,需要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快乐有人分享,苦恼有人分忧,心灵有人抚慰,精神有人寄托。霍尔巴赫说:“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潜能的发挥是幸福的第三要素。一个人能力有大小,长处各不同,只要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有益于社会,被他人接受,就会体验人生的意义而感到幸福。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敬业工作的人,那些将业余时间奉献给社会的志愿工作者,那些慷慨救助他人的人,都是在创造他人的幸福中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享受。金钱和财富,是幸福的第四要素。有了它,才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才能保持一个人起码的尊严,才能有余力和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贫穷与幸福无缘,要幸福,就必须摆脱贫困,这是不容置疑的。

      从上述幸福四要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有钱是幸福的必要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人要幸福,除了追求金钱之外,还需要追求别的要素;二是幸福的诸要素中,有比钱更重要的要素,比如身心健康、情感满足、潜能发挥,一个人有了这三个要素,即使钱少一些,但也会感到幸福。相反,一个人钱很多,但缺少这三个要素,也是不幸福的;三是前三个要素与幸福成正相关,一个人身体越健康、情感越满足、潜能越发挥,就越幸福。而钱与幸福的相关关系,是不确定的,未必钱越多,人就越幸福,这取决于前三个要素的增加还是减少。如果财富增长的同时,前三个要素也增加,人就会越幸福,相反,财富增长,前三个要素衰减,人就不会感到幸福;四是要使财富与前三个要素同时增加,人就要处理好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关系。这就是说人要有道德。有道德情操的人,往往是幸福的人。不道德一定使人不幸。道德与幸福同在的道理,浅近易懂,应该好好宣传。

      总起来说,人拥有健康、情感、才能、道德、财富才幸福,也就是说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人的物质需求应该是有限的,并不需要最大、最多、最好,地球资源、自然环境也满足不了物质需求的无限膨胀;人的精神乐趣是无限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获得人生的乐趣。

      满足人有限的物质需求,鼓励人追求无限的精神乐趣,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目标,也是我们每个家庭、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将是人类的价值追求。这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超越现代文明的人类新文明。

      新文明、新理念、新道路、新目标应成为我们国家的新国策,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成为大众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这样,关爱中国人的精神问题,自然就会摆在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情感护理网络

      谁都知道,汽车需要保养维修,各地都有汽车维修点。人的情感也需要保养维护,所以我建议设立广泛的情感护理网络。当民众精神、情感发生困惑时,能及时得到倾诉、排解。称“情感护理”,不叫心理咨询,是考虑到:心理咨询只有专业工作者才能做,而情感护理可招聘志愿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上岗,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心理咨询一般是坐诊等人求助,而情感护理方式灵活多样,可以主动地表示关怀。中国人怕被误认为有“精神病”不习惯找医生谈苦闷和烦恼,更愿意采取谈心方式向人倾诉。

      采取情护理方式,也做人的思想工作很好的切入点。当着民众精神、情感发生困惑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关心的时候,也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时候。情感护理采取关爱人的方式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帮助人解脱烦恼、摆脱困惑,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难或坎坷,从中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

      经过努力,我搞了3个试点。

      2005年3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情感护理中心” 成立。成立以来,接了电话数千人次电话,成功处理了两起报复杀人与自杀的高危事件,阻止了悲剧的发生。初步的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对疏导、抚慰民众的情感、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被入选2005年浙江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案例。

      2006年10月12日 “燕京华侨大学情感交流中心” 成立。大学生在学习、科研、生活、恋爱、就业等许多方面会遇到挫折、发生困惑,这是他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情感护理的时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采用情感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007年2月 24日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情感互动中心”。企业是员工谋生的场所,也是员工情感的港湾。员工为获得的报酬而满意,受到心灵的关怀而愉悦。企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员工之家,员工才会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员工是人,是目的。企业的成就和目标,不仅体现在规模、资产、利润的物的指标,也体现在员工的幸福感、归属感的精神满足。关怀员工情感、培育员工敬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创举,企业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新举措。农产品公司所创造的经验,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