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frame紫卡任务:《学易笔谈》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0:05
【学易笔谈】之三十八         乾元与坤元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元字的一般意义和乾元与坤元的具体意义。说明乾元与坤元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乾元作为乾卦的开端,发展到终结阶段就变成了坤元;坤元作为坤卦的开始阶段,发展到终结阶段就变成了乾元。

                    
            研究周易卦变,不能离开“元”字。元字是卦辞、爻辞中用的较多的一个字,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字,因为它对于提示卦变,也即揭示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着极重大的意义。那么元字到底该如何解释呢?我们先看看传统易学是怎么说的。
                    
                    
            元字的意义,历来训释不一。《周易·文言》谓:“元者,善之长也”;《周易集解》引《子夏传》谓:“元,始也”;《周易本义》谓:“元,大也”;《说文》:“元,始也”;《尔雅释诂》:“元,首也”。后世注者,或以元为始,或以元为大。张其成先生主编的《易学大辞典》称:“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
                     
                   
            比较以上诸说,元字的本义,应以《周易·文言》的“善之长也”为确。善可以理解为完善,也就是完整和全面的意思。比方说,一个受精的鸡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鸡。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现代科学证明,在这个鸡蛋中,储存着作为鸡的全部遗传密码,这就是鸡蛋的“善”,因为有这个善,它才可以变成鸡。假如是一个没有受精的鸡蛋,虽然它可以用作食品或别的什么,但却不能作为鸡的“元”。所以解元为善是比较贴切的,没有善就不能称元,善应是元的本义。
                     
                    
            但是,如果对善做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善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善的事物,所以也就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理解善。中国儒家有所谓“止于至善”之说,“止于至善”,则为不善。《周易·文言》谓“善之长也”,长为生长、长进,善而能长,说明原来的“善”不善,如果是善,何需再长呢?这是一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善惟靠长,方能达善,不长不足为善。这就是说,善是一个过程,依靠这个过程,才能趋于善,实现善。所以说善不离长,长是善的题中应有之义;长也不能离善,因为善是长的前提。善和长的结合,才是实实在在的元。
                    
                   
            善既然是一个过程,而任何完整的过程都有一个起始、中间和终结阶段。所以解元为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万事总有个开头,这个始就是开始、开端、开头。没有这个始,就无所谓中间和终结阶段,当然也就没有这个过程。
                     
                    
            但是,当我们对始做进一步思考时,也不难发现,始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一个过程的开始,总是另一个过程的终结。以一个玉米粒为例,当作种子时,它可以算作一个新植株的开始;当作果实时,它又不过是另一个植株的终结。迄今为止的科学,只发现事物的一些相对的开端,还没有找到所谓的终极的、绝对的开端。仍以前面所说的蛋和鸡为例。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尽管科学家对构成蛋白质的DNA以及构成DNA的RNA的编码有了一定程度的破译,但是RNA分子的“剧本”的最重要的序幕还是没有揭开,因此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古老问题,仍旧无法回答。
                    
                    
            谈到过程,人们往往理解成是一种直线形的“发展”,实际上现实的过程总是曲线形的,黑格尔曾经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上,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起点,或者说叫“元”,沿着这个圆圈前进,最后总会回到起点;在这个圆圈上的任何一点,也都可以引出一个或多个新的圆圈,如此等等,这就是 
            现实世界,也是周易六十四卦所显示的种种状态。中国古代《庄子》中就有所谓“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为‘天均’”之说(《庄子·寓言》)。所以说,作为始或者说首的元,不过是一种规定,一种只具有相对意义的开端。
                    
                     
            当然,元作为始的规定也不完全是主观的、随意的,因为它必须符合善的要求,即包含以后过程的全部信息、密码或根据。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元也可以理解为“大”。不过对大也需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即一方面是元所包容的信息量之大,以至使得以后过程中出现的全部性状都可以从元那里找到根据。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大也是一个过程。《老子》对大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叫做“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逝不远,不足为大,不反(即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也不足为大。坤二“直方大”的大,就是这样一种意义的大。如同前面所说的“善之不长,不足为善”一样,作为开端的元,如果不大,也不足为元。在这个意义上,元与其称大,不如称小,因为唯有开始的小,才有以后的大。如果一开始就是大,那就无所谓以后的大了。对这种情况,《系辞传》的作者是有所觉察的,系辞谓“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又谓“幽”、“隐”、“深”、“几”等等,大抵是说过程的初始阶段,许多矛盾尚未展开,许多现象还未充分显示,如风起青萍之末,水流乎于无形,所以难于认识。
                    
                    
            大作为一个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作为初始阶段的元,随着过程的展开,便永远地消失了。还拿鸡和蛋做比喻,一旦小鸡破壳而出,再想把小鸡放入原来的壳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作为初始阶段的元,正象蛋壳一样,一经完成使命,就被无情地抛弃了。
                    
                    
            大作为一个过程,又具有循环性。前面谈到现实的过程是一个圆圈,而所谓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个圆圈前进。大首先是量的积累、增加,但又不是单纯的量的变化。伴随着量的变化,质也在发生变化。初始阶段被否定了,否定初始阶段的阶段也一定会被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结局,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个回归又不是绝对的恢复,而仅仅是相似,所以这个圆圈也就不是封闭的圆圈。
                   
                   
            作为初始阶段的元,一方面被否定了,另一方面又保存下来,元所包含的信息、密码等等不易觉察的内容,在以后的阶段得到充实、展开和显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以后的阶段不过是元的另一种形态,元是一切阶段的根据。同时这些阶段也不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们的展开,恰恰又为元提供依据,说明元的合理性。所以过程的展开或者说是前进,就是回溯到根据那里去,那作为元的东西或阶段,就是依靠这些根据而产生的。
                    
                    以上是元的一般意义,下面我们就谈谈乾元和坤元问题。
                    
                   
            乾元,首先指的就是乾卦的开端。乾卦作为一卦,一定有一个开端,这个开端就是初爻。乾卦以初爻为开端,顺序发展到二爻、三爻直至上爻。乾卦以初爻为开端,这是容易理解的。乾元还有另一种意义,即六十四卦的开端。周易首乾,六十四卦以乾为首,所以乾初又是六十四卦之元。《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文言》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乾卦的卦辞中,开宗明义,先列出一个“元”字。
                    
                    
            再说坤元。坤元也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把坤卦当作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初爻为始,为开端,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其二是坤卦也是六十四卦之元,这是比较费解的地方。
                    
                    
            既然前面已经确定乾是六十四卦之元,那么包括坤在内的其余六十三卦,都可以看作是乾的衍生物,都是乾的延伸或展开,何以在乾元之外,又冒出一个什么坤元来了呢?其实对这个问题,《彖辞》说得是很明白的,《彖辞》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为“大哉”,坤元为“至哉”,这就是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之处。
                    
                   
            “大哉”有伟大的意思,但又不全是伟大,它同时还很渺小,小到“潜而勿用”。它之所以伟大,主要是说它有一个伟大的前程。“至哉”的至是极至、尽头的意思,乾不论有多大,历多久,最后总应该有一个尽头,这个尽头就是坤元的所在。如此看来,乾之终即坤之始。坤一方面以乾元为元,另一方面又有不同于乾元的既属于自己也属于其它各卦的元,这就是坤元。乾元和坤元的界定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来不算什么复杂的问题,但是由于以往人们误把乾坤两卦看成是“旁通卦”,似乎它们都是从一个地点出发,只不过一个是阳,一个是阴而已,这就弄错了乾元与坤元的关系。
                    
                    
            既然乾卦以初爻为元,那么把它规定为甲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乾初为甲,乾二三四五上,顺序纳入乙丙丁戊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乾发展到尽头、极至是上爻己,这个“己”就是坤卦的初爻,这也就是坤元。坤初为己,依照顺序,坤二三四五上就是庚辛壬癸甲。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乾元与坤元,是不同的两个元。当然它们又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就是乾元发展到极点就是坤元,而坤元发展到极点又是乾元。乾元自甲开始,最后又回到甲,这正是一个周期,又恰似一个圆圈。而在球形卦体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乾元与坤元正处在球体的两个极端,发展方向正好相反,而作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庚和戊、辛和丁、壬和丙、癸和乙,原来它们分别处在同一个爻位上。
                     
                    
            乾卦自甲开始,顺序发展到乙,乙再发展到丙,如此等等,表现了过程的不可逆性。乾卦发展到极点是己,自“己”之后就不再是前进,而是回归,最后再回到甲,这又表现了过程的循环性或周期性。坤自“己”发展到极点是甲,而这正是乾卦的开端。这就是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坤卦中,乾元的绝对地位被否定了,它原来不过是坤卦发展的结果。当然这个结果同最初的乾元还是有区别的。最初的乾元是“潜龙勿用”,而坤卦的结果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这是因为经过这么一个循环,后者比前者的内容更充实或者说更真实了。孤立的乾元或者是坤元,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能存在的。只有二者的结合,才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其它六十二卦的“元”,这是六十二卦的根据,或者说是“基因”。所以乾坤两卦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时间、方位、运行规则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才有“乾坤其易之门”、“乾父坤母”之说。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乾坤两卦所包含的内容同其它六十二卦比较,就象是乾元同乾卦、坤元同坤卦比较一样,内容少得可怜。只有经历六十二卦,乾坤的内容才会得到充实、显示,才会找到自己的根据。所以乾坤用“门”来比喻是很恰当的,它们不过是周易这部有声有色的大剧的序幕罢了。

 

            【学易笔谈】之三十九          天元、地元和人元

                    
            内容提要:本文进一步探讨元字的意义,说明周易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元”,一个是由乾元演化来的天元;另一个是由坤元演化来的地元;还有一种是每一个卦在人道上的开端,统称人元。这三种元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故必须分辨清楚。但三元又是统一的,不能由此得出“多元论”的结论。

                    
            前文谈到,乾坤两卦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同其它六十二卦比较,它们又不过是一部大剧的序幕罢了。如同看到了大剧的序幕不等于就知道大剧的内容一样,我们知道了乾元和坤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不一定就能解释卦辞、爻辞中其它元字的意义。我们先摘录卦辞中有元字的辞句,来研究一个也许有重要意义的现象。
                   
                       卦序           卦名                卦辞
                         一               乾                元亨利贞
                         二               坤                元亨利牝马之贞……
                         三               屯                元亨利贞……
                         八               比                吉,原筮元永贞……
                     十四           大有                元亨
                     十七               随                元亨利贞,无咎
                     十八               蛊                元亨,利涉大川……
                     十九               临                元亨利贞……
                 二十五           无妄                元亨利贞……
                 四十一               损                有孚,元吉,无咎……
                 四十六               升                元亨,用见大人……
                 四十九                革               己日乃孚,元亨利贞……
                     五十                鼎               元吉,亨
                     
                    
            以上十三卦,除了比、损、鼎这三卦以外,其余十卦,或者是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或者是只说元亨而不说利贞。如果进一步研究,就不难发现,凡是元亨利贞四字连用者,都是卦序中的奇数卦,如乾、屯、随、临、无妄、革;凡是只说元亨而不说利贞(或虽有利字、贞字而附加了一些辞句)的都是偶数卦,如坤、大有、蛊、升。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是否说明所有的奇数卦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所有的偶数卦又有另外的一个共同的性质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乾坤那里去寻求根据。乾卦自从初爻被规定为元(甲)以后,顺序发展为乙丙丁戊己。站在初爻甲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往”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自从“己”成为坤元以后,顺序发展为庚辛壬癸甲,对坤卦初爻来讲,这仍然是一个“往”的过程,但是对乾卦初爻来讲,这就成了一个“来”的过程。一往一来,象是重复了一次。假定我们把乾卦这个“往”的过程规定为“原筮”,那么坤卦这个“来”的过程就成了乾卦的“复筮”。“原筮”一词见于比卦,比卦辞为“吉,原筮元永贞”,意思是比的原筮卦是师卦,师卦之元只变方而不变位,仍旧担当比卦之元。作为一个“往”的过程,原筮卦所用的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其中甲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己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作为一个“来”的过程,复筮卦所用的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其中己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甲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如果我们把从乾坤卦中得到的这些信息推而广之,即把所有奇数卦都称为“原筮卦”,把所有的偶数卦都称为“复筮卦”,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以乾为首的原筮系列和一个以坤为首的复筮系列。
                    
                    
            需要说明的是,复筮卦同传统意义上的覆卦不是一个概念。复筮卦包括一部分覆卦,但不归结为覆卦,复筮卦还包括一些其它形式的卦,例如颐和大过不是覆卦,但因为颐在卦序中是二十七,大过是二十八,所以可以把颐规定为原筮卦,而把大过规定为颐的复筮卦。此外覆卦有相互的意思,如蒙为屯之覆卦,反过来说屯为蒙之覆卦也可。而复筮卦则专指偶数卦,如说蒙为屯之复筮卦可以,说屯为蒙之复筮卦则不可以,对这一点必须明确。
                    
                    
            对于六十四卦的这种区分,前人也曾有过表述,这就是“往卦”和“来卦”。“往卦”即是原筮卦,“来卦”即是复筮卦。那么为什么这里不说“往卦”、“来卦”,而说原筮卦和复筮卦呢?这是因为两者的含意不尽相同。“往卦”和原筮卦虽然都指奇数卦,“来卦”和复筮卦虽然都指偶数卦,但是由于“往卦”与“来卦”未能揭示两卦六爻在方位与时间上的联系与区别,更不能说明六十四卦是一个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单纯地把两卦看成是“往”与“来”的关系,这是远远不够的。六十四卦,除了乾坤是典型的往来以外,其余所有卦,并非是典型的往来。例如师与比,两卦的初爻是同一个爻位,只是时间与运行方向不同,因此我们才把它们叫做“同元不同方”,或者叫“分道扬镳”式。又由于两卦的上爻也是同一个爻位,只是变换了时间,所以也可叫“殊途同归”式。象这样的卦,用“往”、“来”来区分显然是不确切的。原筮和复筮虽然根植于乾坤两卦的“往来”中,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包容了比“往来”更多的内容。
                    
                   在做了上述关于原筮和复筮的若干规定以后,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屯蒙两卦的纳甲问题了。
                    
                   
            屯卦来自乾坤,乾为刚,坤为柔,所谓“刚柔始交而难生”,实为乾坤始交,并非是坎卦初爻与二爻的始交。乾坤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象是一棵树一样,长到一定程度就会结出果实,这个果实就是坤五。坤五为癸,其辞为“黄裳,元吉”。坤五与乾二同位,乾二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所谓“利见大人”,是说宜于出现强有力的人物,并非说真的已经出现,更不是说应该去求见什么大人。大人的出现是在屯卦。坤五之“元吉”,是讲以此爻改元为吉,所以屯元即由此爻所变。屯卦序为第三,是奇数,为原筮卦,所以屯元为乙,与乾二同位同方(爻位相同,运行方向也相同),与坤五同位不同方(坤五为癸,运行方向为甲,屯初为乙,运行方向为丙)。乾五为戊,其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位将要问世的“大人”,到了屯卦,自是屯五无疑,所以屯五还是戊。屯初五已知,其它各爻就容易知道了。因为由乾卦知道,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正好是三个对立面(空间对称),这种对立表现在任何一个原筮卦中。现在已知屯初为乙,则屯上必为丁;屯五为戊,则屯三必为丙,其余二爻与四爻也可知为己为甲。这样我们也就找到了屯卦六爻的爻时,即乙己丙甲戊丁,并认定屯初为元为乙。实际上,寻找任何一卦的爻时,只要知道了相邻两个爻的天干,则其它四个爻的天干也就很容易确定下来。
                    
                   
            蒙卦卦辞没有“元”字,没有元字不等于无元,任何一卦都有元,这就如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开端一样。蒙元为初爻,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这个初爻究竟是天干的哪一个?它同乾、坤、屯又是什么关系?这就需要分析。已知蒙卦卦序为四,为屯卦的复筮卦,并且就是屯的覆卦(这也是很明显的),按照坤之于乾的办法,把屯卦的爻序倒过来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又找到了蒙卦的爻时,即辛庚甲壬己癸。其中辛为初为元,这个“元”在乾为四为丁,在坤为三为辛,在屯为上为丁,于此为初为元。乾元、坤元、屯元,这些元卦辞中都有提示,蒙卦不再提示,因为有前例可循,所以蒙卦辞讲“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后面很多卦也不说元,也是因为有前例可循。唯无前例可循,才以元字(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字)予以提示。“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句卦辞,曾被算命先生们当作“心诚则灵”的一个依据,也被某些人把易经判定为“占卜的书”的一个依据。其实说白了就这么简单,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开端,也就是元,既有前例可循,也就不必每卦都说了。
                    
                    为了清晰起见,我们再把前四卦的爻时开列如下:
                    
                    爻序   初   二   三   四   五   上
                      乾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坤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屯     乙   己   丙   甲   戊   丁
                      蒙     辛   庚   甲   壬   己   癸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除了“大哉”的乾元和“至哉”的坤元以外,还有什么屯元、蒙元等等,那么这些元彼此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该肯定,这些元都具有元的一般性质或特征,它们都是客观的,乾元虽然一开始被当作一种规定,但以后的进程说明了这种规定的合理性。坤元则是乾元发展到极至的产物。屯元与蒙元也不是凭空而来,在乾坤各爻构成的圆圈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引出一个(或多个)新的圆圈来,特别是坤卦五爻变成屯元,从而使得乾坤免于陷入一个封闭的“怪圈”,所以这些点也完全有资格称元,这个资格首先是“善”,其次是能长能大,这是所有元的共性。那么这些不同的元的特性或个性又是什么呢?
                    
                    
            先说乾元。前面谈到乾元有两重意义,一是作为乾卦之元,二是作为其它六十三卦之元。随着乾卦的终结,乾元的第一种意义就会消失,但是第二种意义仍然存在。如果不存在,就意味着是“毁”,“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所以乾元注定还要存在下去。为了对这具有两种意义或者说负有双重使命的元做个区分,我们把第一种意义上的元仍旧称为乾元,而把第二种意义上的元改称“天元”,取义于“乃统天”。乾卦终结了,乾元也消失了,但天元(甲)仍然还存在,它所蕴涵的信息、密码、能量乃至权威等等,也还存在,只是应用范围限定在原筮卦中。尽管它早已失去了元首的地位(即初爻爻位),在以后的日子不知流落何方,但人们习惯上还是把它叫“王”、“天子”、“主”等,如坤卦辞“先迷后得主”,这个“主”就是坤卦发展到上爻又遇到天元甲。再如睽二“遇主于巷”,这个二爻也是天元甲。
                    
                    
            再说坤元。坤元(己)一方面作为坤卦之元,另一方面又同天元一起,共同构成其余六十二卦之元。所以坤元也同乾元一样,具有两种意义或者说负有两重使命。随着坤卦的终结,坤元的第一种意义消失了,第二种意义也仍然存在,就象天元那样,只不过它的使命或者说应用范围却限定在复筮卦中。为了对坤元的这两重使命做个区分,我们把第一种意义上的元仍然称为坤元,而把第二种意义上的元改称“地元”,取义于“坤象地”。地元也同天元一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四处流浪。它也被人们习惯称为“王”、“主”等,只是遇到天元,它才退避三舍。比如大有卦三爻辞为“公用亨于天子”,这个“天子”就是天元,而地元这时就自谦为“公”;益卦二爻辞为“王用亨于帝”,这个“帝”就是天元,而地元这时候才自称为“王”;再如晋卦二爻辞“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这个“王母”说的也是地元。
                    
                    
            相对于天元、地元来说,我们把屯元、蒙元等等一系列不同于天元和地元的元,统称为“人元”。人元的名称取义于“三才之道”的“人道”。
                    
                    
            天元、地元和人元,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元,到底有那些区别呢?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应用范围上。天元的权威限于原筮卦,在原筮卦中,天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不论在哪个爻位上,它都是“原始天尊”,时间只能从它这里开始。到了复筮卦就正好反过来,变成了“只入不出”,就象是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那样,只能承受,不能进取。地元的性质恰恰与天元相反,它的权威限于复筮卦,在复筮卦中,地元是“只出不入”;在原筮卦中是“只入不出”。人元的权威远不及天元和地元那么广泛,它只限于本卦,超出这个范围,它的作用就失去了。例如屯卦的人元为乙,乙就管屯,到了蒙卦就被辛所取代。此外,天元、地元和人元的不同还表现在爻位上。人元永远占据初爻爻位,不论是哪一个卦,初爻就是人元。所以广义的人元还应该包括乾元与坤元。在乾卦中是“天人合一”;在坤卦中是“地人合一”。此前在笔谈之二十三《卦体诸爻在静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一文中,我们曾经说过,初爻是卦体的“重心”,是“君位”,这与传统易学把“君位”定在五爻是不同的。此处需要补充的是,“君位”只限于原筮卦的初爻,复筮卦的初爻是卦体的重心,是人元,但一般不是“君”或“大君”,而是“从王事”,坤三的“或从王事”和讼三的“或从王事”都是指的它们有可能成为复筮卦的初爻。人元的爻位非常好找,但是人元的天干到底是哪一个,这就很难确定了。天元和地元就不同了,天元是甲,并且永远是甲;地元是己,并且永远是己。但是在不同的卦中,天元和地元到底在哪一个爻位上,这就如同确定人元的天干一样,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好在卦辞爻辞不时有所提示,使我们有可能把每卦中的“三元”都确定下来。
                    
                    
            天元、地元和人元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元,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它们都依附于卦体,就象天道、地道与人道一样,并非在卦体之外还存在着什么天元、地元与人元;二是三元的统一性,如果把天元甲规定为最初的开端,那么无论是地元还是人元,原来不过是天元甲的展开,是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所以“一元论”是正确的,三元并不是并列的或彼此毫不相干的,特别是人元,作为观察的起点,更多一些主观的性质,离开了天元与地元,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不能因为把元区分为三种类型就得出“二元论”或“多元论”的结论。
                    
                   
            天元和地元,作为卦或者说是事物的初始和开端,并且是因时递进,例如乾坤两卦,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是人元,它并不总是卦体诸爻在时间的起始,如甲或己,而往往是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例如屯是从第二个阶段乙算起,蒙的人元辛从己算起为第三个阶段。正因为人元是过程中的阶段,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是“可出可入”的,例如屯的人元乙对四爻甲来说就是可入(屯四的“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就包括着由四至初),对三爻丙来说又是可出;蒙卦的人元辛对二爻庚来说为可入,对四爻辛来说又是可出。不只是起始时间,而且在爻序上也不是因时递进,例如屯卦的爻序为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就成了乙己丙甲戊丁。自初爻乙到二爻己,还算是前进,只是时间上有间隔。从二爻己到三爻丙,或者从三爻丙到四爻甲,很明显这是时间上的倒退,难道时间还能倒流吗?这恐怕是易经上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其实细想一想也不难理解,从道理上讲,时间虽然不能倒流,但天干十个字反映的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圈,作为圆圈,在某种意义上说进就是退。在这个圆圈上,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引出一个或多个新的圆圈,所以这些点也完全有资格做元。从现实上讲,由于事物的多样性,众多事物的发生,在时间与方位上,并不总是一致的,如人有的甲年出生,有的乙年出生等等,假如把生年定为元,那么对不同的人来说,就有不同的元年。另外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爻序反映的仅仅是一种认识或观察的顺序,并不直接反映事物的发展顺序也即时间的顺序。我们观察事物,不一定就是从这个事物真正的起始点开始,比如我们遇到一位老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位初识、初交,对这位老人来说则是暮年,是他人生的终结阶段。事物的客观性就在于不管人们怎么看待它,它只按照自己的日程表办事。观察、认识属于主观范畴,主观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一个日程表,两个日程表一致,这就是主客观的统一。不一致,就是主客观的分离。一般说来,主客观分离是瞎说八道的根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就是建立在主客观分离的基础上。但主客观分离,也不一定都是坏事,比如用电视剧的形式反映三国,用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完全“客观化”,从建安年间算起,那是六十多年,从文帝曹丕登基算起,那也得四十五年,试问看这样的电视剧谁受得了。易经的神奇性质就在于它能汇天地于方寸,凝往来于瞬间,“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于此”。可以肯定,作易者不知道什么叫“蒙太奇”(法montage),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使用这种方法。焉知我们有多少治易者,被这个方法蒙得太奇了。
                     
                    
            爻序与时序不同,简单地也可以说是“时势使然”。以屯卦为例,屯初为阳,二为阴,屯初至二,合乎人道,故而是“匪寇婚媾”。但作为“女子”的二爻为什么又“贞不字”呢?原因就是初爻为乙,二爻为己,初至二于时不合,此外也因为初爻缺乏至二的“动力”,假定四爻不是阴而是阳,那么初爻受到四爻的“压迫”,有可能加速向二爻的进发。二爻既然等不到初爻的到来,那就只有等下一个周期,所以爻辞谓“十年乃字”。如此看来。解决“于时不通”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加速,当然这需要足够的能量;二是等待,因为时间虽然不可逆,但却又有周期性,既然这班车没搭上,那就只有等下趟车了。


            【学易笔谈】之四十     乾坤屯蒙的建元与改元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天元、地元与人元相互关系探讨的继续。说明每一个卦中,都有“三元”。周易六十四卦,就是通过不断的建元与改元而成为一个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的。

                    为了对卦辞、爻辞中的元字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前文我们摘录了卦辞中有元字的辞句,现在我们再把爻辞中有元字的辞句摘录如下:
                    
                      卦序     卦爻名        爻辞
                        二         坤五        黄裳元吉
                        六         讼五        讼元吉
                        十         履上        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十一         泰五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二十四         复初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二十六     大畜四        童牛之牿,元吉
                    三十         离二        黄离,元吉
                三十八         睽四        睽孤,遇元夫
                四十一         损五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四十二         益初        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四十二         益五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四十五         萃五        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
                四十八         井上        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五十九         焕四         涣其群,元吉
                     
                    
            以上所引爻辞中的元字,连同卦辞中的元字,共计二十七个。按其用法,可分五类:一是元亨利贞四字连用;二是元亨两字连用;三是元吉两字连用;四是元永贞;五是元夫,兹分述之:
                    
                   
            1、元亨利贞连用者,计有六卦,为乾、屯、随、临、无妄、革。它们在卦序中都是奇数卦也即原筮卦。元字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建元,如乾建元于甲。屯建元于乙,随建元于丙,临建元于丁,无妄建元于乙,革建元于丁。二是讲这个元的性质和作用,即亨利贞。亨利贞三字,其义也相当复杂,后面我们还要专门探讨。大体说来,亨训通是正确的,唯有通才能长能大;利贞则为宜于正固之意。
                    
                   
            2、元亨连用者计有四卦,为坤、大有、蛊、升。元亨的意义大体同前,即一方面是建元,如坤建元于己,大有建元于癸,蛊建元于庚,升建元于癸;另一方面是说这个元是亨通的。此外,由元亨利贞连用者皆为奇数卦和元亨连用者皆为偶数卦这一点,提示我们把六十四卦分为原筮和复筮两类。为什么原筮卦“利贞”而复筮卦不利贞呢?这除了前面谈到的“往”、“来”以外,恐怕还和“本”、“末”有关,大抵原筮为本,复筮为末,本固则末兴,末固则伤本。乾、屯、随、临、无妄、革这六卦初爻皆为阳爻,可谓先天饱满;而坤、蛊、升三卦初爻皆阴,柔弱之象,大有卦初爻虽然是个阳爻,但上面还有四个阳爻,相形之下,也算不上强壮,所以也缺乏正固的依据。
                     
                   
            3、元吉连用者,卦辞有两处;爻辞有十二处,其中初爻有二,为复、益;二爻有一,为离;四爻有二,为大畜、涣;五爻有五,为坤、讼、泰、损、益;上爻有二,为履、井。元吉的一般意义是说这个元的状态,说明这个元是吉祥的。但是这个元究竟是三元中的哪一个,这就需要具体分析。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这个爻本身是元,元吉的意思是提示说:“这个爻是元并且吉祥”。例如讼五为己,己是地元,“讼元吉”的意思就是讼卦的地元是吉祥的。余如大畜四、离二、益五、涣四,皆类此。
                     
                   
            其二,这个爻本身既不是天元,也不是地元,那么元吉的意思就是“以此爻改元为吉”。大抵一卦需要改元,而这个卦和它的上卦又不是覆卦,那么就在上卦需要改元的爻处加上元吉二字,予以提示。例如坤卦五爻为癸,癸在坤卦中既非天元,也非地元,称元吉者,是说于此爻改元为吉,以此我们知道屯卦初爻为乙,再如复卦初爻为癸,虽为本卦的人元,但又承当下卦(无妄)的人元,所以也称元吉。
                    
                   
            其三,这个爻本身不是元,也不担当下卦之元,但此爻于元有益。或者因元吉而受益。例如泰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是说五爻应当象帝乙先生那样,通过嫁妹联姻,巩固皇权,保佑元的吉祥。余如损辞、鼎辞、损五、益初等,大致是因为天元地元吉祥而无咎,可以“利用为大作”。
                     
                    
            其四、这个爻注定为下卦之元,但前提是其它爻序有变。例如履上和井上。一般的规律是:上卦变成下卦,爻序正好倒过来。但履卦上爻变成泰卦初爻、井卦上爻变成革卦初爻的时候,中间的四个爻位发生了旋转,所以履卦上爻的爻辞说“其旋元吉”,井卦上爻说“有孚元吉”。
                      
                     
            4、元永贞。卦辞、爻辞中言元永贞处有二,一为比卦辞“原筮元永贞”;一为萃五“匪孚,元永贞”。所谓“元永贞”,就是指初爻只变方而不变位。例如乙变癸,丙变壬等。比卦辞言“原筮”是指师卦,师比两卦的人元是同位不同方,当然因为运行方向不同,所以中间的爻序也发生了变化。萃五言“元永贞”也是因为初爻只变方而不变位。为什么比卦言“原筮”而萃卦不言“原筮”呢?这是因为比卦卦序为八,是个复筮卦,而萃卦卦序为四十五,本身是个原筮卦,所以不再讲原筮。
                  
                    
            5、元夫。元夫一辞,仅见于睽卦。睽四言“睽孤,遇元夫”。元夫指四爻,四为睽之地元,为阳爻,故以元夫为喻。此外也有于此爻改元之意。
                   
                    
            周易六十四卦的建元和改元,虽然有许多是用元字提示,但又不完全使用元字。余如“命”字(讼四“复即命”;否四“有命无咎”)、“由”字(豫四“由豫,大有得”)、“拇”字(解四“解而拇)等,也都具有提示改元的作用,这些都需要结合卦辞和爻辞具体分析。


【学易笔谈】之四十一       乾坤是怎样变成屯蒙的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乾坤与屯蒙关系探讨的继续。说明乾坤在运行当中,到了一定阶段,在某个环节上就会发生“断裂”,乾坤这种状态就变成屯蒙这种状态,这种变化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传统易学认为,乾为天,坤为地,有了天地就会有万物,万物充盈,这样就有了屯蒙,屯为万物的初始阶段,初始阶段的万物幼稚,所以又有了蒙卦。如《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几千年来,人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说法来理解乾坤是如何变成屯蒙的,理解整个周易(通行本)卦序的编排的,其实这是不对的。乾并不完全表示“天”,坤也并不完全表示“地”,乾坤变屯蒙的根本原因是内部诸爻矛盾发展的结果,乾坤变屯蒙是偶然的,当然在这偶然的变化中也包含着必然性。

                    
            为什么说乾并不完全表示“天”呢?这看一看乾卦的卦辞与爻辞就清楚了。在乾卦的卦辞与爻辞中,除了五爻辞有一句“飞龙在天”以外,还有二爻的“见龙在田”和四爻的“或跃在渊”,此外还有三爻的“君子终日乾乾”。如果说乾为“天”,那么是天上原本存在着“田”、“渊”、“君子”呢?还是把原本属于“地”上的这些事物搬到“天”上去了呢?其实都不是,在经文中,“天”仅仅表示“上”,这联系经文中其它几处谈到“天”的地方也就可以清楚了。例如大有上谓“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畜上谓“何天之衢”;明夷上谓“初登于天,後入于地”;中孚上谓“翰音登于天”。这些“天”都是指的上爻,不仅和六爻卦的乾卦无关,也和三爻卦的乾无关。另外睽三的“其人天且劓”和姤五的“有隕自天”虽然不在上爻,却是指的上爻,这也与乾无关,乾五的“飞龙在天”也只是说它有向上的趋势,所以我们说乾并不完全表示“天”,“天”在某些卦中仅仅表示上,没有别的意思。

                   
            同样,坤也并不完全表示“地”。在坤卦的卦辞与爻辞中,除了“霜”、“冰”、“野”这样一些与“地”有关的景物以外,同样还有“囊”、“裳”等与“地”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明夷上的“后入于地”说的是明夷上这个爻将要变成下一个卦的初爻也即下爻,没有别的意思,所以“地”也仅仅是表示下,地并不是坤特有的“专利”。

                   
            乾并不完全表示“天”,坤也不完全表示“地”。即便是把乾坤理解为天地,也不能说“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如果把天地与万物分出先后,那么在万物产生以前,天地岂不就就成了一个“空匣子”?事实上,天地即万物,万物即天地,不能设想没有天地的万物,也不能设想没有万物的天地。

                    
            对乾与坤的关系,传统易学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叫做乾是纯阳之卦,坤是纯阴之卦,乾与坤的关系是“错卦”。错卦也叫“对卦”、“类卦”、“旁通卦”,意思是在横的平列上,一左一右,本卦阳爻变为阴爻,阴爻变为阳爻,从而演变出一个与之相对的卦。我们说,如果把乾卦六爻皆阳坤卦六爻皆阴这一点理解为纯阳纯阴的话,这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把乾的六爻理解为纯阳爻,把坤的六爻理解为纯阴爻,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乾坤各爻非但不纯,而且是不纯到了极至,以至于是阳是阴都很难确定,所以我们说乾坤各爻都是非阴非阳或者是亦阴亦阳的爻,由这样的爻构成的卦就是非乾非坤或亦乾亦坤,这是一个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由此我们的结论是乾坤一体,乾直接就是坤,坤也直接就是乾,是乾与坤在特定条件下的“直接同一”。

                    
            乾与坤也有不同的一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乾与坤的关系不是错卦,而是“覆卦”。覆卦也叫“反卦”、“反易”、“反覆卦”、“综卦”,即将一卦反覆过来(上下颠倒)所得到的卦。坤是倒过来的乾,乾也可以看成是倒过来的坤。知道了乾与坤的真实关系,那么对乾坤六爻的“纳甲”也就不是多么困难的事了。乾按其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纳入甲乙丙丁戊己,坤的六爻顺序就成了己庚辛壬癸甲,从时间上说,这正是一个完整的周期。由于时间的运行是与方位的变换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就知道了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原来是同一个爻位,只是运行的方向刚好相反。
                    
                   
            乾纳甲乙丙丁戊己,坤纳己庚辛壬癸甲,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算不上多么复杂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被某些人歪曲并复杂化了。始作俑者就是汉代的京房。京房先以八卦纳甲,把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分别配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样还有壬癸两个天干多了出来,于是再把壬分给乾,把癸分给坤,这样乾卦的下三爻就都是甲,上三爻都是壬,坤卦的下三爻都是乙,上三爻都是癸,这就是所谓的“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这本来是不值得一驳的早该丢进历史垃圾箱里的东西,却被历代的算命先生们继承下来,成了六爻纳甲筮法的主要依据。人们为什么不想一想,如果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就等于把乾与坤拦腰斩断,《彖》辞的“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还怎么解释?《文言》的“與時偕行”还怎么解释?在易学史上,有不少人对这种纳甲法提出过质疑,比如张立文先生在《帛书周易注译》中就说:“乾卦爻辞的编排体现了由下而上的上升运动,在由初爻至上爻排列上,没有内外卦之分,也不反映是两经卦的重叠,只是一种顺序上增。如乾初九「潜龙」,龙潜伏未动;九二龙出现在地上;九四龙跳跃在渊;九五龙飞在天空;上九龙飞过高,而有悔。象征着事物变化发展是由不动到动,勿用到用,并由低到高,逐渐上升,升到一定的高度,要适可而止。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亢龙」,物极必反,而「有悔」了,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是乾纳甲壬,那么内卦三个爻就应该没有什么层次,外卦三爻也应该没有层次,另外从甲又是怎么过渡到壬的呢?或者有人说,京房纳甲还包含着地支,乾的内卦为甲子、甲寅、甲辰;外卦三爻为壬午、壬申、壬戌。用地支不是也可以把六爻区别开来吗?我们说这也是徒劳的,乾初至二,由“潜”至“见”,本来是一步之隔,谁能解释这中间的“丑”到那里去了?从甲子到甲寅需要五个周期,这难道还是“与时偕行”吗?京房纳甲根本不顾及经文,肆意肢解卦体,建立在京房纳甲基础之上的六爻纳甲筮法,它的灵验程度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乾纳甲乙丙丁戊己,坤纳己庚辛壬癸甲,这是探索周易体系的第一步,是周易六十四卦这个巨大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这第一步如果走错了,后面的事也就不用提了,所以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可惜的是几千年来的易经探讨,还没有一个人看出,乾坤两卦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是第一个环节。

                    
            那么乾坤是怎样变成屯蒙的呢?现在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许多人都说易的本质是“天人合一”,这话对不对呢?我们说这话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的,具体到乾坤卦,是可以说成“天人合一”的,因为乾与坤的六爻顺序,既是一条时间顺序,也是一条人们观察或行为的顺序,两个顺序是完全一致的。除了这种一致,还有阴阳的和合,卦体中心与重心的合一等,这是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了可谓至善至美的程度。但是这种至善至美,同时也就是一种僵死的局面,因为事物再也不需要运动和发展,在绝对均衡的条件下也没有办法运动与发展。所幸这种局面仅仅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或者说是一时的情况,周易六十四卦只有乾与坤可以称得上是“天人合一”,其它六十二卦再没有一个卦是时间顺序与观察顺序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再没有一个“天人合一”的卦,这些卦说不上什么至善至美,但却在运动,在发展,再变化,也就是说“在活着”。

                    
            乾坤卦虽然消弭了许多矛盾,但还有一些矛盾是无法消除的,比如说方位上的差异;还有时间的运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还有一个被掩盖着的天数的复出。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终于打破了六爻的均衡,造成了乾坤的解体。我们说乾坤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是一个“圆圈”,这话不是很准确的,因为这个“圆圈”上的某个环节发生了断裂,所以这是一个不封闭的“圆圈”。断裂的原因是乾坤在运行中出现了强与弱或者说是富与贫的矛盾,具体说就是乾二那位“在田”的“大人”,到了坤五,就没有继续向上爻发展,而是另起炉灶,变成了屯卦的初爻,也就是“君主”(经文上也叫“大君”)。这何以为证呢?原来坤五“黄裳,元吉”的意思就是“以此爻改元为吉”。乾初甲我们曾经规定为“天元”,坤初己我们曾经规定为“地元”,屯卦初爻我们就规定为“人元”,因为这个“元”既不是甲,也不是己,那么它是什么呢?原来乾二为乙,坤五为癸,乙癸同位,所以癸再变又是乙,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屯初为乙,这是屯卦连接它的母体乾与坤的一个“脐带”。在乾卦中我们知道了与乙处于对立面的是丁,所以不用怀疑,屯上一定是丁。知道了屯初为乙,屯上为丁,但对中间四个爻的天干还是不好确定。所幸乾卦中有两个即将出现的“大人”,一个“在田”的“大人”已经登基,另一个“大人”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屯卦五爻是一个阳爻,这正是乾五“在天”的那位“大人”所变,这个大人在乾为五为戊,到了坤卦变成了二爻为庚,戊庚同位,所以到了屯卦再变为戊。屯五为戊,则与之相对待的屯三一定是丙,这样我们又找到了屯三与屯五的天干。这四个爻一经确定,那么屯二与四的天干也就不难确定了,二为己,四为甲。这样屯卦六爻按其顺序纳入天干便是乙己丙甲戊丁。天道与人道,或者说是时间的顺序与人们观察的顺序发生了错乱,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屯卦六爻,那么就是四、初、三、上、五、二。这种时间与观察顺序的错乱,正是经文显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经文难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屯卦又是怎样变成蒙卦的呢?这就比较简单了。如果说乾坤一体有许多人还不理解的话,那么我们说屯蒙一体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几乎所有的治易者都知道屯与蒙的关系是“覆卦”,屯倒过来为蒙,蒙倒过来为屯。屯的初二三四五上顺序变成了蒙的上五四三二初,再依据乙癸同位、丙壬同位、丁辛同位、戊庚同位,给蒙卦初二三四五上顺序纳入辛庚甲壬己癸也就是了。蒙初辛不同于屯初乙,但也是“人元”,所以蒙卦辞中也特意有一个“元”字,有了这些“初筮告”,后边的事皆可依例类推,只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卦辞爻辞才予以提示,这是易经在表述上的一个特点。如果我们依例找出每一个卦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卦辞与爻辞编制的是何等贴切,何等严谨了。
                    
            如果我们把乾与坤、屯与蒙这种基于一体的“覆卦”卦变形式规定为“原始反终式”的话,那么由坤变屯这种卦变形式就可以规定为“中道而返式”,因为坤卦五爻并没有运行到上爻,也就是坤五癸并没有进入上爻甲,而是返回来充当了屯卦的初爻。这种“中道而返式”是一种特殊的卦变,但在特殊的卦变中又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

                    
            为什么说卦变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呢?这深入研究一下乾坤的卦辞与爻辞也就清楚了。当着乾初至二的时候,初位的空缺三四五爻都有资格去填补,所以乾三讲“夕惕若厉”、乾四讲“或跃在渊”,就是说它们都有可能进入初位,所以当乾二变成坤五后,它的返初也就是多种可能中的一种,这就是偶然性,但在这偶然性中也包含着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一个爻的空缺总会有其它爻来填补,坤五捷足先登,也是因为较比其它爻多那么一点点的优势而已。兹列乾坤屯蒙四卦的卦变示意图如下:


            【学易笔谈】之四十二            释“亨”(上)

 

                    
            内容提要:本文以为,研究周易卦变,不能不弄清亨字的意义。亨通是卦爻运动和变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卦变的目的。为什么有的卦辞、爻辞有亨字,有的没有?这些只有结合卦辞和爻辞,从易数、卦体特别是易道上去分析,才能准确掌握亨字的意义。

 

                    
            研究周易卦变,不能不弄清亨字的意义。系辞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谓“往来不穷谓之通”。这就是说,周易卦变的原因是“穷”,穷也就是“止”,是“极”,反映在卦爻运动上就是“窒”,是阻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引起卦爻关系的变化。变化的结局是建立起一个新的卦体(准确说是卦体的一个新的形态),由于新的卦体能够使得诸爻通达、通畅,所以这个新的卦体可以长久地存在,这就是“通则久”。那么亨字的意义是什么呢?简单说亨就是通达、通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亨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卦变的目的。
                     
                    
            亨字是卦爻辞中用得比较多的一个字,对亨字较早的解释是《文言》:“亨者,嘉之会也”。孔颖达疏:“亨,通也”。现在一般的解释就是通达,应当说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有的卦辞爻辞中有亨字,有的卦辞爻辞上没有?是否有亨字的才通达,没有亨字的就不通达?这就不大容易回答了。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有的人才对亨字做了另外的解释。其实亨字就是指通达,但通达的内容、形式和条件不尽一样,这些只有结合具体的卦爻,从易数、卦体特别是易道上去分析,才能准确掌握亨字的意义。
                    
                   
            从易数也即卦爻之数看,六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爻的九个数中,除了一个用于定位以外,其余的数都可以在不同的爻之间流动。这就是“大衍之数”,被当作大衍之数的天数与地数不管运行到那里,自身不会起变化,但却会影响爻的量变和阴阳性质的变化,所以数的周流是爻变以及卦变的内在根据。
                   
                   
            从卦体上看,每一个爻都同它周围的四个爻在空间上有直接联系,六爻分处于三个相互关联的圆圈上,因此每一个爻的运动,势必牵扯到同一个圆圈上的另外三个爻,每一个数的运动,势必牵扯到另外十一个数,所以如果不能通达,也就不会有数或爻的运动。卦体遇到障碍,也不会发生旋转或滚动。
                  
                   
            再从易道上看,卦体上居于上层和中层的爻(或数),都有一种向下的趋势,当然是以量大的为先,这就是地道;六爻之间有一种时间上的联系或顺序,顺之者行,逆之者止,这就是天道;人道与天道和地道常常处于背离状态,有时通达,有时不通达。因此,通达或者说是亨,本质上反映的是爻与爻或卦与卦之间的一种由此及彼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嘉之会”也是很不错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亨的意义。
                    
                     一、势亨与时亨
                    
                    
            我们知道,爻与爻既有阴阳刚柔的差别,又有方位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决定了六十四卦可分成平衡与不平衡两类。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泰卦三爻谓“无平不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般说居于上层的量大的爻,有压向居于下层的量小的爻的趋势,我们把这种趋势,称之为“势亨”。
                    
                    
            势亨建立在卦体失衡的基础上,势亨的目的在于建立新的平衡。但是,单独的势亨,只能是一种潜在的或可能的亨通,只有与恰当的时机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亨通。
                    
                    
            时亨简单说就是“得时”,得时则亨,不得时则不亨。《彖辞传》中讲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讲的就是时间的作用。还有诸如“时用大矣哉”、“时义大矣哉”,也是说的“因时而亨”的情形,对这种情形,我们称之为“时亨”。
                    
                    
            时亨以势亨为基础,一般说来,没有势,纵有其时也是枉然。但在一定条件下,时也可以转化为势,这个条件就是人道,如果合乎人道,且得其时,那就虽弱犹强。例如乾坤两卦,可视为绝对平衡卦,就势而言,初爻没有通达上爻的可能,但因为时序正好与爻序一致,也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所以自始至终,畅通无阻。再如升卦初爻与二爻,从势的观点看,初弱二强,二居初上,形似强人挡道,泰山压顶,初爻本不能升,但因为初爻为癸,二爻为甲,初至二合时,且合人道,所以卦辞谓“元亨”,初爻辞谓“允升,大吉”。
                    
                    势亨与时亨是基本的亨,是其它形式的亨的基础,具有普遍的意义,卦辞爻辞中的亨字,多指势亨与时亨。
                     
                     二、光亨与心亨
                    
                    光亨与心亨是两种特殊形式的亨,它们建立在时亨与势亨的基础上,但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先说光亨。光亨一辞,见于需卦,需卦辞谓“有孚,光亨”。对这句话,传统的解释是“光明而通达”,也有把光亨解释为“大亨”者。这些解释,都未能把光亨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亨来对待。
                     
                  
            那么光亨是什么样的亨呢?我们试以需卦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需卦五爻是个阳爻,上爻是个阴爻,按照人道,五爻应当至上,但在实际上五爻到达上爻没有呢?没有。非但五爻不能至上,其它各爻也不能至上,所以上爻辞才有“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的说法。五爻为什么不能至上呢?原因是五爻与三爻互衡,三爻与五爻都缺乏向上的动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五爻至上逆时,因为五爻为戊,上爻为丁,这样表面上是五爻接近上爻,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按照天道,三爻最有希望到达上爻,但因为不合人道,所以被上爻视之为“寇”(需于泥,致寇至)。按照地道,四爻最有希望到达上爻,但此行既不合人道,也不合天道。所以在需卦中,没有哪一个爻能抵达上爻,在这个意义上说,需卦是不亨通的。
                    
                   
            但是需卦上爻也不是完全孤立的与世隔绝的爻,从方位上讲,它同二三四五爻都有直接联系;从时间上讲,上爻承三包五,特别是三爻为丙为阳,虽然不能上行,但又恰似一盏明灯,照耀着阴暗的上爻,而这种“照耀”,便是所谓的“光亨”。
                    
                   
            光字在爻辞中还有两处,一处是观卦四爻,其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四是个阴爻,象征黑暗,本身并没有什么光明可言。但是依照人道,它接近五上两个阳爻,又因为上爻为辛,四爻为壬,五爻为甲,所以这是四爻“借”上爻之光,以通达五爻。也可以说是取之于天道而用之于人道。五爻为甲,故称其为“王”。四爻至五,于时不通,所以这里也用了一个“光”字。
                    
                   
            光字还有一处是未济五,其辞为“君子之光”。未济五是个阴爻,本身无光,其所谓“君子”者是指四爻,四爻为阳为壬,五爻为甲,四至五合于人道,故谓之“君子”,但是不合时宜,所以对五爻而言,就象是有光明照耀,故谓之“君子之光”。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光亨不同于一般的亨通,如果把一般的亨通界定为物质的交流,那么光亨倒象是信息、能量的交流,或者说是一种影响力。
                    
                    
            心亨一辞,见于坎卦。坎卦辞谓“有孚,维心亨”。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有诚信维系于心,所以亨通。这种解释,一是把“孚”字解释为“诚信”,这是不对的,二是“有孚”同“维心”连在一起,这也是不对的。实际上“维”就是“惟”,“维心亨”就是说只有“心”才是亨通的。我们试以坎卦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坎卦是个失衡卦,其爻时为乙戊己丙甲丁。初爻为阴,二爻为阳,初至二有违地道,也不合时宜,故其辞为“习坎,入于坎窞,凶”,这是说初爻至二不通。坎卦三爻为阴为己,是个“可入而不可出”的爻,爻辞为“入于坎窞,勿用”,说明这个爻也不通四。四爻为丙,丙至甲也是于时不通,所以四爻也就不能至五。五爻至上虽合人道,但不合时宜,而且依照天道和地道又当至初。这样上爻非但不能和五爻“和合”,反倒为五爻所拖累,这就是爻辞说的“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为什么“三岁不得”呢?因为五爻为甲,上爻为丁,自甲至丁,是为“三岁”(经文中的“年”与“岁”是有严格区别的,虚数为年,实数为岁)。从人道上看,坎卦六爻也不是完全不通,例如二爻至三,合于天道、人道,所以这是亨通的,故爻辞说是“坎有险,求小得”。但是到达三爻以后就陷于绝境。以上是从人道上看的,如果从天道和地道上看,坎卦有些爻之间还是相当通畅的,比如五爻至初,就既合天道,也合地道,所以爻辞说是“坎不盈,祗既平,无咎”。再如初爻至四和四爻至上,也是既合地道,又合天道,所以四爻辞谓“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樽酒,簋贰,用缶”是说初四上这三个爻都是阴爻,贫而不富的样子。“纳约自牖”则是说初爻经过四爻可以通达上爻,就象是通过窗子接送食物一样。由此看来,卦辞中的“心亨”,主要是指四爻,依靠这个爻,初上之间有了沟通与交流。
                    
                    
            心字在卦辞、爻辞中共有八处。除坎卦外,另有明夷等卦。明夷四谓“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这句话也极重要,它表明在经文作者的心目中,卦体确实是个球体,自三至四为向左,三爻为“门”,四爻为“心”。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心”是指天干之“辛”。例如井卦三爻“为我心恻,可用汲”,井三为庚,上为辛,依照天道,三当至上;,还有旅卦四爻“我心不快”,艮卦二爻“其心不快”和三爻“厉薰心”,这些“心”皆指上爻辛。益卦五爻“有孚惠心”和上爻“立心勿恒”,这个“心”则指初爻辛;
                     
                   光亨与心亨都见诸于卦辞,它说明亨通并不完全是依照人道,也不完全是物质的交流,卦爻之间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亨通,需要具体分析。

 

            【学易笔谈】之四十三           释“亨”(下)

 

                    
            内容提要:本文以为,研究周易卦变,不能不弄清亨字的意义。亨通是卦爻运动和变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卦变的目的。为什么有的卦辞、爻辞有亨字,有的没有?这些只有结合卦辞和爻辞,从易数、卦体特别是易道上去分析,才能准确掌握亨字的意义。

 


                     三、往亨与来亨
                    
                     
            往与来,有天人之分。人道上的往来,多站在初爻的角度上,自初而上曰往,反之为来。天道上的往来,多依照时序,顺时为往,逆时为来。卦爻辞中的往来,多指人道上的往来。从卦爻的运行角度看,可以区别为三种情况:一是往亨来不亨,二是来亨往不亨,三是往来皆亨。往亨来不亨,可以用乾坤两卦为例。乾坤两卦,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所以自初而上是亨通的,反之就是不通。屯卦、需卦等,虽然天道和人道发生了错乱,但大体上也能够自初而上,所以也宜归入往亨来不亨这一类。
                    
                   
            来亨往不亨,可以用蒙卦为例。蒙卦卦辞谓“亨”,说明这个卦是亨通的,但这是一种“来亨”。蒙卦初爻为辛为阴,二爻为庚为阳,自初至二,既违地道,又违天道,因此是往而不亨。但如果是自五至二,自二至初,则又是亨通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是对蒙卦亨的解释,“童蒙”指五爻,五为己为地元,所以蒙卦可以看成是来亨往不亨的一个实例。
                    
                    
            往来皆亨,可以用复卦为例。复卦是个平衡卦,初爻以强临弱,所向无敌。复卦爻时为癸庚己壬甲辛,自初至二,需要等待时机,这就是卦辞中说的“七日来复”(自癸至庚需七日)。四爻为壬,依照天道可至初爻癸,这就是卦辞中说的“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复卦自初至二为往,自四至初为来,所以这是一个往来皆亨的卦。
                    
                    
            在探讨往亨与来亨的关系时,我们有必要谈谈“亨”与“享”的关系。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中认为:“亨即享祀之享”。其实亨与享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卦爻辞中有一处用到“享”字,就是损卦辞讲“二簋可用享”,享是享受的意思,他人馈赠礼物,享而受之谓之享。损卦二爻为己为地元,在损卦中是个“只入不出”的爻,依照天道,初爻和上爻这两个阳爻终归要抵达二爻,所以对于二爻而言,这就是“二簋可用享”。与享相对应的还有“祭”,以供品奉献于神灵谓之祭。没有奉献或祭祀,也就没有神灵们的享受。假如把祭与享看成是一种沟通的话,那么祭就是往亨,享就是来亨。如此看来,享仅是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形式。对于奉献、祭祀一类的往亨形式,卦爻辞中还都是用亨字来表达的。例如:大有三爻谓“公用亨于天子”,这个“公”是三爻本身,三爻为己为地元,五爻为甲为天元,故以“天子”为喻。随卦上爻谓“王用亨于西山”,随五为甲为天元,以王为喻,上爻为戊为西,故谓之“王用亨于西山”。益卦二爻谓“王用亨于帝”,益五为己为地元,以王为喻,三爻为甲为天元,以帝为喻,二爻为庚,居于王、帝之间,故谓之“王用亨于帝”。升卦四爻谓“王用亨于岐山”,升四为己为地元,以王为喻,三爻为庚,以“岐山”为喻。不难看出,这些亨字,都是奉献而不是享用的意思。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往亨与来亨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蒙卦,我们说它是一个来亨卦,但是初爻依靠天时地利也可至四,尽管爻辞说是“以往吝”,但不 
            能说是不通,这就是往亨,所以这里有一个从什么角度看的问题,不能把往亨与来亨绝对化。
                   
                     四、大亨与小亨
                    
                    
            大亨一辞,见于《彖辞》,屯卦彖曰:“大亨贞”;随卦彖曰:“大亨贞”;临卦彖曰:“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等等。小亨一辞,见于旅卦和巽卦,旅卦辞为“小亨,旅,贞吉”;巽卦辞为“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大亨与小亨是从量上对亨通状态的区分。奔腾咆哮的江河是亨通,涓涓细流也是亨通,但这两种亨通状态是不一样的。卦爻辞中对这两种状态是如何区分的呢?我们先看看旅卦。旅卦爻时与鼎卦完全相同,都是癸庚己壬甲辛。所不同的是鼎卦二爻是个阳爻,而旅卦二爻是个阴爻。鼎卦二、三、四这三个阳爻压迫初爻,使得初爻别无选择,只有投向五爻。此行不合人道,但合乎天道、地道,故其辞为“鼎颠趾,利出否”,这是鼎卦亨通的一面。但此行终非人道,所以爻辞又说“得妾以其子”,初爻为癸为妾,五爻为甲为子。旅卦二爻为阴,二四失衡,这使得初爻除了有向五爻靠拢的一面,也有向二爻进取的一面。向五爻合乎天道、地道,但不合人道;向二爻合乎人道、地道,但不合天道,这就使得初爻有些左右为难,故其辞为“旅琐琐,斯其所取灾”。这就是说,旅卦是通达的,但并不是很顺畅。
                     
                   
            再如巽卦。巽卦爻时为丁甲丙己戊乙,三爻与五爻互衡。如果初爻进二,不仅不合地道,从时间上也是一种倒退,这就是爻辞中说的“进退”。旅卦初爻是“旅琐琐”,巽卦初爻是“进退”。这就说明在卦爻运行当中,存在着一种既通达又不畅快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小亨”。
                   
                    
            既有“小亨”,当然也就有“大亨”。不过《彖辞》对大亨的解释是不妥当的。考《彖辞》所提到的几个大亨卦,如屯、随、临、无妄、升、革、鼎,都是卦辞中有“元亨利贞”或者“元亨”、“元吉,亨”等辞句的卦,显然《彖辞》作者是把“元”字同“大”字混同了。实际上,有元字的卦未必大亨,而大亨卦也不一定用元字标明。例如临卦,初爻与二爻都是“咸临”,但因为三道分途,所以虽然亨通,但算不上畅快。谦卦没有元字,但初爻如果向五爻方向运动,就是既合天道,也合地道,要说大亨,这个卦可以叫大亨卦。
                    
                     五、卦亨与爻亨
                    
                   
            所谓卦亨,是指卦的整体亨通,它包括前面说的势亨、时亨等等,只要是整体的亨通,都可以说是亨通卦,反之就是“窒”卦。六十四卦,卦辞中有亨字的,一般说来就是亨通卦,没有亨字的,一般为窒卦。这样六十四卦又可依据卦爻的运行状态,分为亨与窒两类。亨通卦如乾、坤、屯、蒙等,窒卦如讼、师、比等。
                    
                      
            一般说来,亨通卦能够自始至终,保持卦体不变,所以卦变中的“原始反终”式,多为亨通卦。而窒卦,也可以叫“穷卦”,因为不能“往来不穷”,所以在卦变中多为“中道而返”式。
                      
                     
            当然亨通卦与窒卦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亨通卦,在卦变中也不都是“原始反终”,例如坤卦是个亨通卦,但坤变屯就是“中道而返”;萃卦也是亨通卦,但萃变升却是“分道扬镳”式。有些卦辞中未标明亨的卦,在卦变中倒是“原始反终”式。如观变剥、晋变明夷等。另外在亨通卦中,也不是所有的爻都亨通;在窒卦中也不是所有的爻都不亨通。我们试以困卦为例。
                     
                    
            困卦是个亨通卦,卦辞中特意标明亨字。但其中许多爻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困的爻时为丁丙己戊甲乙,初、三、上为阴,二、四、五为阳。从形势上看,二与四互衡,三与五失衡。依照地道,五爻当至初,但五爻为甲,初爻为丁,五至初于时不合,所以对初爻而言,恰如“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这种情况有点象坎上,不同的是坎上在卦体上方,以“丛棘”为喻;困初在卦体的下方,以“幽谷”为喻。困卦除了五爻,其它各爻都可视为不通,五爻克服地道的作用,依据天道与人道至上,才能摆脱困境,这就是爻辞中说的“乃徐有说”。
                    
                   
            下面我们再谈谈爻亨问题。所谓爻亨,指的是一卦中爻与爻的亨通。前面谈到,亨通卦中,并不是所有的爻都通;窒卦中也不是所有的爻都不通。爻亨是相对于卦亨而言,有些形式的卦亨,其实也就是爻亨,例如心亨,就既是卦亨,又是爻与爻之间的亨通。
                    
                    
            见诸于爻辞的亨字有以下几处,如否卦初爻谓“贞吉,亨”;二爻谓“大人否,亨”;大畜上爻谓“何天之衢,亨”;随卦上爻谓“王用亨于西山”;大有卦三爻谓“公用亨于天子”;益卦三爻谓“王用亨于帝”;升卦四爻谓“王用亨于岐山”;困卦二爻谓“利用亨祀”;节卦四爻谓“安节,亨”。关于随、大有等卦的“用亨”前面已经谈到,这里只就否卦、大畜卦和节卦,探讨一下爻亨问题。
                   
                    
            否卦通常认为是一个窒卦,否字的意思就是闭塞不通。从人道上看,三个弱爻是无法对付三个强爻的。但是从天道和地道上看,否卦却是个极为通畅的卦,特别是初爻至二,更是三道皆合。只是从维持卦体的稳定考虑,初爻不宜运动,所以爻辞说“贞吉”,但又特意加上个“亨”字。二爻依照天道可至五,依照地道可至上,所以也特意加上一个“亨”字。
                    
                   
            大畜卦的爻时为辛甲壬己庚癸。从天道上看,初、二、三这三个阳爻不可能抵达四爻和五爻,所以这也是一个窒卦。但是上爻依照天道可至二爻甲,又四爻、五爻为阴若虚,象是一条通衢大道,所以爻辞说是“何天之衢,亨”。
                    
                   
            节卦是个亨通卦,其爻时为癸庚己壬甲辛。由于二爻与四爻失衡,四爻有向上的趋势,但四爻为壬,上爻为辛,四至上逆时;又五爻为甲,四至五也于时不通,因此这个爻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个不通的爻。其实这个爻也是亨通的,因为二爻为庚,依照天道当至上,这是一个天道与地道相背离的爻,因此它并不对四爻构成制约作用,这样四爻就可以保持安定,一是可因时至初,二是可待时至五,所以爻辞谓其“安节,亨”。
                    
                    六、关于元亨
                    
                    
            所谓“元亨”,是说这个元是亨通的。卦辞中凡说“元亨利贞”或“元亨”的的卦,都是说它们的元是亨通的。关于元字,我们说过,它的作用主要是提示建元或改元,当然也有些是说元的状态的,例如“讼元吉”就是说的讼卦元的状态,并不是说以此爻改元。“元亨”连用,则是说明这个元的亨通性质。
                   
                    
            一般说来,凡是称元,都有通达的性质,所谓“善之长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通,那还怎么长呢?所以亨通是元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元有三种,每个爻(元也是爻)面临的形势又极其复杂,因此并非所有的元都是亨通的,特别是人元,常常一开始就面临窒息的局面,例如师卦的人元是“师出以律,否臧凶”;豫卦的人元是“鸣豫凶”;坎卦的人元是“习坎,入于坎窞,凶”,如此等等。所以我们研究元亨,首先需要弄清是什么元,其次还要看是什么道,这是研究元亨的关键所在。
                    
                    
            卦辞中谈到元亨的皆指天元或地元,具体说在原筮卦中是天元,在复筮卦中是地元。乾卦天元在初,其辞为“潜龙,勿用”,勿用是从稳定卦体考虑,并非说这个爻不通达;屯卦天元在四,其辞为“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这是亨通的一种形象表述;随卦天元在五,其辞为“孚于嘉,吉”,这是通达的一种完美状态;临卦天元在二,其辞为“咸临,吉,无不利”,这是一种所向皆通;无妄卦天元在五,其辞为“勿药有喜”,喜是因为通达;革卦天元在二,其辞为“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征吉是因为可以通达。再如坤卦,地元在初,其辞为“履霜,坚冰至”,因为通达,才有履霜之说;大有地元在三,其辞为“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说明其通达具有不可阻挡之势;蛊卦地元在四,其辞为“裕父之蛊,往见吝”,吝为艰难,但不能说不通;升卦地元在四,其辞为“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这也是通达的一种形象表述。总之,卦辞中的元亨,都是指的天元或地元。
                    
                   
            此外,元的亨通,也不拘泥于人道一种。有的卦是人道上的亨通,如大有卦就是自三至四;有的卦是天道上的亨通,如升卦就是自三至上;有的卦是天人合一,如乾坤;有的卦是天地合一,如无妄卦是自五至初;有的卦则是天道、人道皆可。如屯卦、临卦、革卦等。所以我们既要看是什么元的亨通,也要看是什么道上的亨通。
                    
                    
            总之,亨是元的一种基本性质,是卦爻运行的必要条件,没有亨通,就没有卦爻的运动与变化。有些卦爻运行当中,确实也存在着吝、悔、厉、凶的情况,存在着窒息的危险,但这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从总体上看,所有的卦都能运动,都能变化,因此亨通是绝对的,这也就是“生生之谓易”的一个根据。


            【学易笔谈】之四十四          释“利”       

                       
            内容提要:本文对经文中的利字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解利为利于或适宜是正确的,但利字在经文中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判断卦爻行止是否得当的一个标准,所以研究卦变,不能不弄清利字的意义。

                   
            利字也是卦辞、爻辞中频繁使用的一个字。较早的解释是《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后世一般解释为“利于”或“适宜”。应当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解利为“利于”或“适宜”是正确的,例如“利贞”,就可以说成是利于稳定(静止)或者是适宜稳定;“利见大人”可以解释为利于或适宜出现大人。但是,仅仅把利字理解为“利于”或“适宜”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利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它所反映或表现的是事物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某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否有所助益。倘不从事物的关系出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卦爻占断为“利”,有的卦爻占断为“不利”。利是一个标准,如果不以利为标准,也就无法对卦爻的行止是否得当做出判断和评价。因此,利字既是对特定状态的卦爻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又是判断卦爻行止是否得当的标准,只有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利字的意义。
                     
                    
            作为关系的利字,包括这样两种情形:一是某爻同另外一个或几个爻发生关系时,如果某爻的行止对另外一个或几个爻的存在与发展有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某爻的利字,就是“利于”。例如归妹二爻谓“利幽人之贞”,这个“幽人”就不是二爻本身,而是初爻与四爻。对初爻来讲,二爻阻挡住初爻的出路;对四爻来讲,二爻与四爻互衡,所以这个利字,就是利于初爻或四爻保持稳定的意思。二是某爻同另外一个或几个爻发生关系时,如果另外一个或几个爻对某爻的生存与发展有利,那么这个利字,就是“适宜”。例如观卦二爻谓“利女贞”,这个“女”指的是二爻本身,它的意思是观卦的这种状态适宜二爻保持稳定不变。再如卦辞、爻辞中有许多“无不利”或“无攸利”,意思是无不适宜或无所适宜,因为这里主要说的是某爻的外部环境对这个爻的影响,并非说这个爻对环境的作用。
                     
                   
            “利于”和“适宜”是不同的,利于通常是“利它”,适宜通常指“利己”。但是在卦辞和爻辞中,这种区别是不明显的。比如说“利贞”,可以解释为利于保持稳定,也可以解释为适宜保持稳定;“利见大人”,可以解释为利于出现大人,也可以解释为适宜出现大人,然而不论是“利于”也好,“适宜”也好,都是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地讲一个事物,这一点是确定的。在笔谈之三十一《三道之优劣》一文中,我们曾经谈过:人道不同于天道的一个地方,是它有自己的是非标准。这个标准,也可以用下述方式来表述,这就是当某一个爻同其它爻发生关系时,它首先考虑的是这种关系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如果有利,这就是“仁”,如果不利,这就是“不仁”。但是仁也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不妨害其它爻的存在与发展。不妨害就是“义”,妨害了就是“不义”。《说卦传》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周易经文中没有仁义二字,在卦辞爻辞中,这种关系,通常用“利”和“不利”来表示。“义之和”是利,也是仁,这和后世儒家对仁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作为关系的利字,还有一个先后的问题。我们知道,从发展与变化的角度看,卦爻是有先后差别的,或者说是有时间性质的。如果先爻的行止对后爻的生存与发展有利,那么这个利字对先爻来讲就是“利于”,对后爻来讲就成了“利益”。师五谓“田有禽,利执言”,这是因为师五为甲,师二为乙,甲居乙先,故利于“执言”;临三谓“甘临,无攸利”,是因为三爻为丙,二爻为甲,二至三于时不通,所以三爻没有什么利益可得,故曰“无攸利”。
                    
                    
            一般说来,利字表现的是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单独的一个爻是无所谓利与不利的。但是如果把一个爻也当作一个过程的话,那么这个爻还可以分为“生成”与“消亡”两个阶段。对于这个爻来讲,其生成阶段就是“利”,其消亡阶段就是“用”。卦爻辞中有七处“利见大人”,独有一处是“用见大人”,这就是升卦卦辞;卦爻辞中有十处“利涉大川”或“不利涉大川”,独有一处为“用涉大川”,这就是谦卦初爻爻辞。这说明在周易作者的心目中,利和用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利”字表达的是事物的生成过程,而“用”表达的是事物的消亡过程。蜡烛燃烧了,方有照明之用;炮弹爆炸了,方有杀伤敌人之用,一个事物唯有自身消亡,才能显示出它的作用。老子有句话,叫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见大人”是说客观环境有利于出现大人,并不一定真的出现,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叫“有之”。而“用见大人”则是说大人已经出现,现在是发挥他的作用,一旦作用发挥完,有就变成了无,这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所以叫“无之”。对利和用的区别,不可不察。但是许多治易者没有意识到这个区别,例如刘大钧先生在解释升卦辞“用见大人”时,就说是“宜见有权势的人”(见刘著《易经全译》),显然这是把用误作为利了。
                   
                    
            利和用虽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性质,但二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一个事物而言,没有生成,就谈不上它的用处;同时,世上也没有绝对无用的事物,正如没有永存的事物一样。一个事物不是对这个东西有用,就是对那个东西有用。不是有大用,就是有小用。“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是可以当作真理来看待的。利和用这两种性质的结合,体现在卦爻辞中就是“利用”。如蒙初“利用刑人”;需初“利用恒”;谦五“利用侵伐”;谦上“利用行师”等等。这个“利用”的意义,不同于单说利,也不同于单说用。例如坤卦辞“利牝马之贞”、“利西南得朋”等,这个利字就是利于或适宜的意思;而“利用”则比利于或适宜更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性质,它表达的是利用某种事物,或被某种事物所利用。例如“利用刑人”就是被用来对人施以刑罚;“利用行师”则是利用部队进行战争。
                     
                    
            卦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那么什么叫当行,什么叫当止呢?这就需要看是否有利。比如一个爻,它周围的环境有利于它保持自身的稳定,或者是一个卦的状态有利于保持自身性质不变,那么这就可以说“利贞”。如果一个爻,它周围的环境有利于它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或者是一个卦的状态有利于变化,那么这就可以说“利有攸往”、“利征”等。一般说来,不掌握卦爻行止的“利”或“不利”,也就不能对卦爻做出判断,卦爻辞中的吉、凶、悔、厉等等断语,就是在利与不利的基础上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