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轰三国志全平台礼包:于建嵘:一士之谔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9:03
于建嵘:一士之谔谔
于建嵘是以做田野调查出名的,不管多脏的农舍,他都能倒下就呼呼大睡。今天的于建嵘,主要的业务似乎变成了演讲,讲群体性事件,讲上访,讲拆迁,讲如何善待弱势群体。我们不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惹得于建嵘大怒,拂袖离席而去。消息在微博上传开,舆论大哗。“微博控”教授还利用这个公共平台解救了很多被拐儿童。
于建嵘是个奇人,让学界,官场,媒体都喜欢的奇人。作为政府智囊的于教授,以往他所做的研究,如上访制度的研究、群体性事件及社会冲突的调查,从未脱离其身份定位;邀请他参与的人士看中的也是于建嵘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体制内学者”是个尴尬的身份,人们在问,于建嵘是为民请命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是政府的代言人……
于建嵘
乱糟糟的头发、黑框眼镜、黑棉袄、一个旧电脑包。北京的冬天,这是于建嵘一贯的装束。熟悉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他不像学者;他自己也不愿意让农民或者工人一眼就认出来,他是个学者。
1966年“文革”开始时,于建嵘刚刚四岁。他的父亲,革命年代的游击司令,被造反派“打倒在地”。母亲和四个儿女一次次从县城被驱逐下放到偏僻农村,颠沛流离中丢失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户籍档案。
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一家人沦落为寄生于城乡接合部的黑人黑户,母亲只好靠着到粮站拉板车和捡碎米来供养处于发育期的四个儿女。七岁时,父亲托关系把于建嵘送到城乡接合部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母亲专门从粮站捡来麻袋布,染成黑色后请一位盲人裁缝做成上衣,结果两个口袋一个缝在里面,一个缝在外面。这是他记忆中的第一件新衣,却被同龄的农村同学以驱逐黑人为借口在教室里强行撕烂。
到了平反冤假错案的1978年,于建嵘的父亲平反四个月就因病去世,他的母亲因此丧失了恢复工作的机会。未成年的姐姐带着他四处上访却到处碰壁,母亲靠着捡拾破烂来养家糊口。1979年,十七岁的于建嵘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童年时代的底层经历,初步奠定了他亲近底层的价值观。 推荐阅读:[于建嵘:我会一直坚守底层立场]
年届而立,青春不再,没有单位,远离校园,不曾在任何一个研究机构就职,这就是1990年代初期的于建嵘,一个热诚的但又是业余的三农问题爱好者。
这是一种类似于游走四方的田野调查。“我就是夹个破包,装着不像个博士,走到一个村子,先在路边的小饭店吃碗饭,或者到小卖部买点东西,和老板搭上‘关系’,再通过他和村民联系上,把人招呼到一起,坐下来聊天。聊到有用的就记下来,有感觉了就住下来呆几天,聊完了再接着走。”
2000年元旦,在4次“漫游”衡山县之后,他完成了45万字的专著《岳村政治》。脚踏实地的考察让于建嵘“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中国”。他和贫寒无所依的农民泪眼相对;他和一呼百应的“农民领袖”结为好友;他记录下西西弗斯式的“上访代表”的冤情中的每一个点滴;他也亲眼目睹了底层社会黑恶之徒的横行。
来自底层,重归底层,这是于建嵘的治学路径。他说,“我要写出他们的苦难、抗争、无奈和心中的希望”。 推荐阅读:[于建嵘:岳麓山上的誓言] [于建嵘:寻根与布道] [中国工人现况分析]
最近两年他突然红了起来。于建嵘在全国各地开讲座,那些“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的大课,为他赢得喝彩无数。他讲“刚性稳定”的危险,讲“万恶的信访制度”,还讲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拆迁的隐患。他说:你们用的那几招,我都知道。“销号”,截访,我还知道你们怎么抓人。台下嘿嘿笑。讲到动情处,他大手一挥:“你们今天要记住了,不要强拆,否则会有报应的。”
2010年11月1日,于建嵘应江西万载公安局局长之邀到该县演讲。出发前他搜索了万载县近期新闻,发现县委书记陈晓平在某会上提出:本县到北京上访者,第一次训诫谈话并罚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劳教。于大为不忿。
演讲结束已是晌午,陈晓平坚持请于建嵘共进午餐。俩人邻座。菜还没上,陈开腔了:“于老师你是大专家。我不知道你今天来会讲这些,对我非常不好。我把村一级的干部都通知来啦。”“你一个小县城要搞23平方公里开发区,老百姓一上访就得劳教判刑,没有这个道理。宁愿慢一点,没关系。”“没有发展你能有高速公路你能住上宾馆?”陈有些激动,“没有我们这么干,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
于建嵘低头不语,端起茶杯等着上菜。陈拍了下桌子,又重复了一遍。于建嵘脸拉了下来。陈又来了第三遍:“没有我们,你们吃什么?”于建嵘起身把椅子一推:“去你奶奶的老子吃什么!”,“这种鸟人没有资格和我吃饭”,扬长而去。 推荐阅读:[于建嵘建议官员强拆时不要走在最前面] [于建嵘:给官员讲课要从事实开始] [张鸣:永远的年度人物于建嵘] [于建嵘:不要随意侵犯老百姓权利]
2011年的中国,微博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微博带来的力量和改变,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最早让微博的效力开始显现的,正是于建嵘领衔发起的“微博打拐”行动。微博打拐与以往其他互联网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借助微博信息扩散的迅速有效,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影响力,使得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介入,最终在多方关注和压力下,使问题得以较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解决。
可以说,“微博打拐”网络时代典型的公民行动。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验证了社会力量的强大与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迫使政府改变以往保守的立场,充分体现了社会力量在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反腐倡廉可以并且应当发挥巨大功用。作为体制内的学者,于建嵘能够率先站在这个浪潮的前头,引领网络公民社会建设的潮流,这在当下环境背景下难能可贵。现在以及今后很大一段时间内,网络都将在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建设,乃至公共领域的形成,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调查权和话语权的学者教授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尽一份力量,于建嵘或许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 推荐阅读:[于建嵘:让乞讨儿童回学校是文明社会基本常识] [质疑微博打拐:于建嵘是检软柿子捏]
他具备“资产阶级”的赚钱本领,却选择了中产阶层的物质生活,而他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永远停留在社会底层。中产对于他,只是一个“壳”。
这段源自《中国新闻周刊》的文字,描述的正是于建嵘,时间是2008年。现在回过头来读这段文字,别有一番滋味。我们相信新闻周刊的记者在写出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中一定对笔下的这个温文学者充满了尊敬和期待,但三年过去了,来自各方的尊敬愈发增多,那份期待,却迟迟未能实现。学者吴祚来模仿“建嵘体”写给于建嵘的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一个叫于建嵘的同学,一次与我谈心里话说:兄弟,你总批评我们这些做批评的。这是因为你没有做批评,不知道做批评的感觉。那种感觉真的很让人非常受用,骂一次官员,网民就前呼后拥,我指点江山,有什么事给个眼色就有人跟贴等等权威,也让人感到此生没有白过。而骂的官越大,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
在送上崇高的敬意之前,必须看清楚,于建嵘,他是一个体制内的学者,他吃的是体制饭,不论他批评的声音再激烈,他给官员讲的课再多,他博得的掌声再雷动,都无法改变他既得利益者的事实。这样说也许有些苛责,但改革,需要言辞激烈的批评声,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教授学者,他做的也许已足够;作为意见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于建嵘还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而不仅仅是表明一种姿态。
于建嵘与建嵘体

于建嵘教授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微博:“有一个任省级官员的同学,一次与我谈心里话说:兄弟,你总批评我们这些当官的拼命往上冲。这是因为你没有当过官,不知道当官的感觉。那种感觉真的很让人非常受用,就是不贪污受贿,那种前呼后拥,指点江山,有什么事给个眼色就有人办等等官威,也让人感到此生没有白过。而官越来,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 这条看似平常的微博,却引发了网友对造句模式爆炸式的模仿。而于建嵘的此条微博一小时内被转发近2000次,被网友评为当日“最给力微博”,认为于教授开创了一种新文体——“建嵘体”,也称“谈心体”。[详细]
于建嵘与张海峡

“凡是中国大陆的女孩子到法国留学的,回来之后都烂得一塌糊涂,都是‘超级潘金莲’。”8月23日凌晨,网友“巴黎观察”在微博上将司法部司法行政学院副教授张海峡评价留法女大学生的视频公布,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该微博经知名学者于建嵘转发后,传播速度迅速加快。张海峡声称自己已完成取证,将起诉于建嵘。于建嵘对此回应,“难道这录相是人工合成的?”[详细]
于建嵘与方舟子

一场学术真伪之争,竟然以著名学者骂娘收场。10月14日,在一封题为《写给杂种方舟子的信》的E-mail中,农民问题学者于建嵘大骂方舟子:“如果你不能就我颂扬的衡阳县 维权抗争农民是不是‘地痞流氓’作出‘判决’,那我就要告诉你,从你乱咬人的性格来看,你是你母亲与严晋这些地痞流氓乱交结下的怪种。”此言既出,民意汹汹,于建嵘固然让人大跌眼镜,“学术打假英雄”方舟子亦被群起围攻。[详细]
于建嵘与陈光标

于建嵘发表的一条微博上说,“只要陈光标没有利用慈善进行经济或政治交易,只要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没有伤害到受捐的穷人,就是他高调甚至有点吹牛,我们还是要善待他。诚实很重要,但不能把某些虚荣全当成是虚伪。”于建嵘自称与陈光标没有任何往来,他并不知道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有没有问题,“媒体当然有权对陈光标进行质疑和批评,但应查实核对”。[详细]
于建嵘与钱云会事件

于建嵘的结论是:他不具备刑侦能力,对钱云会死于交通事故还是谋杀无法作出裁断,他只研究此案背景的征地问题。何清涟对于建嵘作出这一结论并不意外。因为凭他的政治智慧与他一向的社会定位(政府智囊),他只可能作出这种谨慎自持的表态,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也很清楚如何拿捏发言的分际尺度。在某些“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的关键问题上,能保持回避和缄默,就算是很有良知了。但也因为如此,于建嵘经此一役,有可能会长期“无力翻身”。[详细]
最-评论
“据说某些国家级的特大课题,也得给他——也许可以证实江湖一个长久的传闻,于建嵘是个通天的人物。”
——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于教授和书记的区别在于,一个替底层说话,一个去底层收刮。”
——时评人秦建中
“当时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窦文涛说你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我说错了,于建嵘是榜样,易中天是底线。”
——易中天
“‘全民乱拍’可能会让一些被拐卖的孩子惨遭毁容,本来人家已经够悲剧了,还让人家以惨剧收场,不能自以为正义,然后脑袋一热就做非正义的事。”
——时评人质疑微博打拐是捡软柿子捏
声音-语录
谈官员
“官员不容易是事实,如果官员感到干不下去了,可以下台啊。从来没有求着他们来管我们。”
谈中产
“拥有两套房子是中产阶层吗?白领是中产阶层吗?不是。我们的白领如果哪天没有工作了,没有社会保障了,和农民工区别不大。”
谈知识分子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底层的知识分子,这一批底层知识分子,对官二代、富二代的敏感远远超过我这种人。 ”
谈钉子户
“兄弟,你别哭!我知道你委屈,你无助,你不服!兄弟,不急,不急,你要相信我和所有的朋友。”
谈慈善
“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慈善组织基本上是官办的,而且官级都不低,以官为尊的政治文化决定了官方无视民众的知情权。”
谈农民工子弟学校
“籍直接牵扯到小孩上学的问题,没有户籍,就不能在工作地让孩子上学,借读费3万,想想可怕不???”
映像-志




分享到:更多
更多专题>>
往期回顾
杨振宁:老去的廉颇
他信:“穷人总理”
李银河:特立“读”性
释永信:袈裟误我?
星云大师:红尘中的佛光
李敖:是斗士也是小丑
任志强:大炮为谁而鸣
王立军:海雨天风独往来
朱清时:我有一个梦想
钟南山:胸有丘壑
陈光标:带刺的“善人”
伍皓:书生性与官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