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田将生表白新垣结衣: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4——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06:20
中语文读写时空24——27(2009-11-16 07:44:23)转载 标签:

语段

汉字文化圈

盖板

地宫

赵宗生

中国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4

编制人:赵宗生

科技文阅读导航】      批注解读看整体

好多人有这样的感受:“现代文小阅读”碰运气的时候多,得分率不高。也难怪大家纳闷,平时也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呀,也是有意识地整体阅读与理解呀,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呀,可是,等到考试时,要选出“最正确”的一项,似乎这项也对,那项也还说得过去;而要选出“不正确”的呢,或者觉得各项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或者觉得各项都没什么问题。总之,很难选出一个答题项。

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怎么走出迷魂阵呢?建议在原文上作批注,批注解读看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行,要养成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习惯。

第一遍阅读,要从文体入手,批注解读看整体

要有文章的整体观;即使对文章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阅读自科文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阅读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周边适时做出简易的批注;起码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做到心中的数。

第二遍阅读,要因“题”制宜作批注,两种说法细比较

高考阅读毕竟不同于平时的一般性阅读理解,上述“整体阅读”还要通过做题来实现与体现。同学们习惯把每小题的每一个选项肢所涉及的内容,分别就近批注在原文上,位置或左或右,线条或实或虚。这样批注是有些笨拙,但笨到极处是聪明。批注是为了比照,这样批注出来了,就能更直接、更便捷地把选项肢与原文进行比照:紧扣语境,微观勾勒,识别混淆,迅速捕获并整合信息,排查并单挑信息点,甚至切近复位验证。只有比出了异同,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要是熟练了,也可只批注部分关键词;做得深入一点,还可以批注部分关键词。

在两种说法的比对过程中,要运用词句分析的知识进行分析,看是不是有偷换概念、关系错位、范围混乱、时间地点不对、程度数量改变等毛病。

这就要求大家的阅读时间要充分,不能急于求成。

科技文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魅力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埃及圈、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圈、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因此,无论是汉字的发展史,还是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都足以令中国人感到自豪。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议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审视汉字的发展历程。在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后,那些对汉字抱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还为时尚早。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和南方的越南。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汉字文化圈”曾经缩小过,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其作用不过是拼音文字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从世界潮流看,“汉字文化圈”在扩大,汉字也在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5.下列作为“汉字的魅力”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B.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推行拼音文字,结果是拼音文字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

C.韩国废弃汉字后,社会经济、文化等出现较严重的危机,韩国又重新重视汉字。

D.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能够使不同语言的人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彼此交流。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由于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曾受非议。

B.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汉字的影响和痕迹仍在。

C.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表记法,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是连续发展的。

D.近百年里,尽管汉字历经劫难,但从当前的情况看,汉字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赢得了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尊崇。

B.因为“汉字文化圈”的缩小,毛泽东、鲁迅等提出了废除汉字的主张,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汉字承载了中国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改用拼音文字,将会阻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从世界潮流看,“汉字文化圈”在扩大,不远的将来,汉字必将成为世界的通用文字。

 

答案:ABC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5

 编制人:赵宗生

【古典诗歌阅读导航】整体把握,抓住关键

高考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评分细则】
    (1)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苦闷”“郁闷”等,写出同义词可以得2分,理解为春日的惆怅,可得1分,理解为抒发豪情不得分。第二个问题能结合诗人的具体行为,如“咨嗟”“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等进行分析可得2分,分析不到位,不贴切,酌情给分。
    (2)题答出“春未老之景”,或具体写出景物的都可得1分。词描绘了一个迷茫的画面,寓有思乡之情,采用了寓情于景之法(答情景交融也对),答出“思乡”“情景交融”各得1分;从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抒写思乡之情,从下片的动作、情态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抒写思乡而不得归的惆怅、无奈,答出“无奈”“愁怅”都可得1分。
    【考生误答】
    (1)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愁,但生性旷达的苏轼却在煮茶、喝酒中找到了摆托苦恼的办法,获得了超然物外的心情。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写思乡之情。
    【原因剖析】
    (1)理解作者的情感时出现了错误,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只机械地解读了个别词语,如标题中的“超然”等,而没有抓住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
    【答题技巧】
    考生答题前,一定要读懂诗歌大意,然后才可通过把握关键词,如本词中的“柳斜斜”“烟雨暗”“思故国”等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没有分析出“景”与“情”的关系,缺少关键词,如“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等。
    【答题技巧】
    考生必须明白,分析“景”与“情”必须揭示二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出:“‘休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生出了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词。
    【评卷感受】
    1.分析情感要抓住关键词。
    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上题除题干中列举的“咨嗟”“休对”“且将”几个词外,“思故国”“诗酒”等也明显地昭示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苦涩之情。
    2.分析景物要注意情与景的关系。
    考生答题时要关注诗人写了什么景。例如,上题上片通过写暮春之景——“风细柳斜”“春水花城”“千家烟雨”,给人创设了一种迷茫之感,进而寄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后情景交融。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②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洞庭、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岭表:今两广地区。词人在此为官一年,因遭谗言而被罢官,北归途经洞庭。

1)上阙画横线的句子情景交融,堪称千古佳句,请简析其妙处。(4分)

答:                                                                   

                                                                        

                                                                        

2)简述下阙的内容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1)(4分) (写出景与情的结合特点给2分,点明作者情感给2分)

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融合(2分),表现了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2分)。

(2)(4分)(写出下阙内容给2分,写出思想感情给2分)

下阙抒写了词人在岭表一年的为官生涯中,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人品的感怀(2分);表现了词人抛弃宠辱得失,忘情于山水之间的旷达胸襟(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6

编制人:赵宗生

语段阅读学会关键词(文中关键词和自己的关键词)阅读法

善于筛选文中的具有概括力的词和句,从而提炼文段主要信息,把握文段主要意思;若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句,则需要用自己的话把原文段从整体上概括或划分层次概括。

1、                          文体切入能迅速把握文章或语段的主要信息。

以说明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被说明的事物;③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
    以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②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③结论是什么等。
    以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
    以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叙述的主体;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

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的主要信息点之所在,提炼概括要点就有了方向。

这在自由阅读时非常管用。大家可以试着对所读的文章或语段进行概括,能较快地从整体上概括出主要意思。
    2、若不是自由阅读,就要审清题干对语段压缩的具体要求,这是压缩题的关键步骤。

审清题干对语段压缩的具体要求是压缩的关键步骤。题干中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须知评分标准常常是按信息点给分的。例:
    按要求概括下面一段文字。要求:①不超过18个字②不出现具体数字
    有的人由于眼角膜变形,而普通眼镜又不够理想,所以需要购买隐形眼镜,这些人约占购买隐形眼镜的1%。有的人为了进行某项运动或从事某种工作而购买这种眼镜,如进行拳击、游泳等动动或从事飞行、表演等工作,这些人约占据20%。有的人是为了外表好看而购买这种眼镜,这类人约占79%。
    这道题题干有以下信息:①要求“概括”整个语段的内容而不是某个内容或主旨或主要内容等②压缩后的字数不超过18个字③不出现具体的数字④是一个以说明为主的语段。
     就一个语段来说,压缩的指令稍有变化,压缩的操作与结果就迥然不同。题目要求概括语段,那么就要将语段的所有内容都概括进去,格式是“S+S+S……”。
     如果压缩的指令改为“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那么,压缩时就要对语段作信息筛选,找出语段的重点,即“人们购买隐形眼镜的原因或目的”。如果指令再改为“概括语段的主旨”,那么答案就变为“大多数人购买隐形眼镜的目的是为了好看”。由此可见审清题干是压缩语段的前提。
    3、筛选提炼概括主要信息

压缩语段最常见的是筛选提炼概括其主要信息(中心内容),所以掌握筛选提炼概括语段的主要信息的一些方法就是重中之重。提炼语段中心信息主要方法是分析层次结构解剖法。

(1)在分析结构层次基础上通过中心句筛选提炼概括主要信息。

把握语段的中心关键是寻找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语段中表示中心语义的句子,是语段的核心。中心句有时就是起始句,有时是终止句,有时在语段的发展部分。因此寻找中心句必先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如段落由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组成,那么被衬托的那层就是中心句;由总分关系组成,总句就是总心句;因果关系,表果的往往是中心句;转折关系,表转折的部分则是语义的中心。

(2) 在分析结构层次基础上通过关键词筛选提炼概括主要信息

有的语段没有中心句,就要寻找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加以梳理、组合,归纳主要信息。

(3)在分析结构层次的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各层语义把握语段主要信息

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会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例题1】根据信息产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信息的要点(包括价格变动的情况),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2个字)(1999年高考题)
    今年2月28日上午,信息产业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从3月1日起,在基本不增加用户负担的前提下,电话通话费每三分钟低于0.16元的,调整到0.16元;高于0.22元的,降到0.22元。固定电话初装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000元,移动电话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为500元至1500元;住宅用户同址安装两部以上电话,从第二部起不再收取初装费。与电信收费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邮资也进行了调整:平信、印刷品今后按本埠与外埠区别收费,不超重的本埠平信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60元,外埠由每20克0.50元提高到0.80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分步解题的方法找出这一段话的主要信息是:
  ①电话通话费调整——有升有降;②固定电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同址安装两部以上电话费——降;
  ③邮资调整——升。前两项合称为“电信”,第③项是“邮资”。这样,答案就有了:
  答案一:电信费、邮资3月1日起调价,价格有升有降。答案二:3月1日起邮资上调,电信费有升有降。
例题2】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2001年高考题)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
  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分析与解答:
 1、题目要求分析:
 要求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要做什么。此题要求压缩(即概括)“开启过程”,而不是其它。

②不要做什么。此题要求“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根据这两方面,我们就可以压缩掉好多内容。

2、分析语段,找出层次;

3、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
    此题分析后得出要点依次为:①将压在地宫洞口的巨石移开;②露出大理石盖板;③清理盖板;④盖板绘图;⑤撬开盖板;⑥地宫口打开。
4、按照既定目标,压缩字数,疏通文字。
  此题将6个要点连缀并压缩字数疏通文字,得到答案:
  答案一: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答案二: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跟踪训练

1、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个字。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答:细菌能分解树木,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解析:此题应从整体上把握其主要意思。此段首句概括细菌的作用,最后一句总结细菌作用对于环境的意义,都是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它们能将……”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说明;“若没有细菌的存在……”则自然引出了最后一句总结性语句。结合首句和结尾句的有关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2、请用说明笔法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要点。(不超过35个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答案:黄山位于皖南地区,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由火山喷发形成,多为花岗岩山峰。[原文以文学的笔法描写了黄山的壮美雄奇,从黄山的特点出发,主要应把握如下信息: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形成原因,山体特征等。注意抓主要信息,如方圆一百二十公里与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相比,以后者为重要。

3、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下面一段话,每条不超过8个字。(6分)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答案:①死记(或:死记硬背)古书内容②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③追求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①“死记”“古书内容”各1分,②“生搬硬套”“作文程式”各1分,③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超出,该条不给分。

4、一座葡萄园,四面是又高又结实的围墙。一只狐狸在四周仔细地找,终于找到了一个洞,可这洞小了些,钻不进去。于是它决定:绝食三天,让自己瘦了再进去。狐狸终于钻进了葡萄园。那里的葡萄真是美味极了,狐狸足足吃了三天。当它想从洞口钻出时,发现自己吃胖了,出不去。最后,它又决定绝食三天,终于钻了出去。

请写出你的立意:

[参考思路]①追求要付出代价(经历痛苦、磨练等)②要禁得起诱惑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④生命在于体验 ⑤贪婪的人最终一无所获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7

编制人:赵宗生

开心阅读

1、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 (firefly  l荐)
  感悟: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一颗绿豆失恋了,它很伤心地哭,然后哭着哭着,它发芽了。

一棵白菜在街上走,天气很热,它一边走一边脱衣服,最后它没了。——(九班七组)

精彩片段

1、无论在人生路上遇上怎样的境况,你都可以用你独特的方式让人生焕发光彩。如果你有伞,那么你当然可以在风雨中悠然前行;如果你没有伞,那么你就必须发动每一个细胞,集中全部精力,努力奔跑,知道你见到人生的彩虹为止。(荆汉荐)

2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感悟: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精彩议论文

风,可以穿越荆棘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疲。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却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回首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它们成功了。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越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已经看到它在昭示着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名师点评]这位考生以“风”为载体,寄情于“风”,表现了自己要“学习风”,“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的坚定信念。作者让“风”在文中一以贯之,不但打造出一个韵味十足的标题,而且以风设喻,紧密扣题,拟就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感人事例,表明自己钟情于风的理念。所谓“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就是指唯有藐视挫折,才能化解痛苦,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不仅如此,作者还引用了著名作家梭罗关于风的名言,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
  全文构思新颖,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获得满分,当之无愧。(微笑小组推荐)

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现职的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是52.23岁,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日前,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说,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请针对上述文字,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命题意图】

本道作文题针对现实,其内容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指向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成长,关涉其日后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明天。

【写作指导】

现在的学生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忽视体育锻炼和体质提升。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必须以个体强健的身体健康的身心为基础啊。学生的学习活动本来应该是为其以后的幸福生活和成功打下良好的德、智、体、美的基础,但现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而或被动或主动地淹埋于习题之中,异化为做题的工具和分数的代码。这是对人的本质的背离,也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未来、发展。本题立意应为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身体健康,以获得个人的幸福成功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素材金库】

◎日前,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认为出现青少年体质20年下降的现实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之间,未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对接,于是,人们沉耽于现代化的物质享受中,忽视了应有的体育锻炼;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带来的激烈的竞争,又迫使广大青少年过度承载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需要的以脑力与智力为主体内容的学习任务,也无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不论怎么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事关中华民族素质的大事,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关系密切。而且,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如果青少年健康体质得不到保证,即便拥有再多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恐怕也很难真正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针对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这样的现实,相关部门必须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体质健康状况干预措施。一方面,要通过文化意识力量的干预,来革除当前青少年存在的滞后的消极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另外一方面,惟有真正实现对应试教育及其评估体系的彻底改革,使个人的命运发展不再简单定格于“一考定终身”之上,从而使广大青少年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有时间和兴趣投入到运动锻炼之中。

事实上,也只有弥合诸如教育体制、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传统习惯等等因素与青少年健康体质需要与之间存在的断裂,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良性干预,而这一切,需要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形成合力,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调整,也需要政府部门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性干预,从而不让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成为中华民族未来整体素质之痛。

◎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了身体健康,哪来的优秀人才?孩子的身体健康与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国民的身体素质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问题已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在亚洲,韩国、曰本近年来都在青少年的健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使两国人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韩国的青少年成长专家朴纪元指出,韩国人之所以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得这样快,除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科学的营养补充和运动。而这两项内容恰恰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所缺失的。教育部的专家分析认为,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体力劳动减少;二是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时间。

◎2006年9月27日,法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全民体育推广运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参加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