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几所大学:话说照镜子的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47:15
话说照镜子的学问人往往缺少自知之明,才想到照镜子。本来,人的自身就眸不见睫、眼不见脸,不照镜子,更难以识"庐山真面目"了。

  人们照镜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真我":脸上有无灰尘,面颊红润消退没有,岁月在脸上又刻了几道皱纹,烦恼又浸染了几茎白发。是美是丑,是黑是白,是胖是瘦,镜子都会如实地告诉你。
  
  自古以来人们都青睐镜子。最早人们以水为镜,因此有"水平如镜"一说。有时风一起,"吹皱一池春水",急于寻找"真我"的人只好望水兴叹了。后来,人们发明了青铜镜,才能从容地端详自己的容貌。唐太宗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镜也。"以铜为鉴",即指青铜镜。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木兰辞》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指的都是青铜镜。我国使用青铜镜的历史悠久。国外有使用钢镜、银镜的记载。大约300多年前,在玻璃王国--威尼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子。当时,价格昂贵,法国王妃花15万法郎才买到手掌大一块玻璃镜子,可见寻找"真我"的心切。

  读过《战国策》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照镜子的故事。齐臣邹忌欲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他会见徐公,又一照镜子,才知道不如徐公美,悟到"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的道理,原来都对他说了假话,险些丧失了"真我"。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镜子",那就是具有光辉思想、模范事迹的典范人物。上个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是全国人民公认的一面闪光的镜子,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事迹何等动人!品德何等高尚!全国人民竞相照这面"镜子",不少人找到了"真我",焕发了精神,忘我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上个世纪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又铸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成了人们学习的典范。他因公殉职后,只留下86元钱的财富,可他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最高尚的精神境界。全国人民竞相照这面"镜子",在心灵上形成了强烈的震撼,不少人找到"真我",清醒了头脑。

  新世纪初,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在新形势下忠诚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好人民公仆,永葆本色的感人至深的事迹,又成为新时代的一面闪光的"镜子"。我们的领导干部何不认真照一照自己,找差距,"明得失",看是否丧失"真我",是否失掉本色。
  
  然而,也有人反常,站在"镜子"前面找不到"真我"。揣摸起来,原因大略有二。其一,脸上涂着一层厚厚的"脂粉",有的是自己涂上的,有的是别人涂上的,越涂越厚,盖住了真皮,还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认为自己的脸蛋比"镜子"还光闪。狂妄自大,目无"镜子",当然找不到"真我"了。其二,戴着假面具,掩盖了"真我"。世人讲究包装,有的人却爱伪装。跳"假面舞"者,在"镜子"前面能找到"真我"吗?

  看来,照镜子也得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民谚:买镜子买了个铁圈子,光看见别人看不见自己。有的人把铁圈子挂在脖子上奉为圭臬,肯定找不到"真我"。

  的确,有的人不会照镜子,其学问大有研究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