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中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心理性质与品德性质混在一起的问题。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举例谈谈你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07:13
中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心理性质与品德性质混在一起的问题。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举例谈谈你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发布者:朱芝萍发布日期:2011-07-17 00:06:33.0

中学教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心广大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学习成绩及身体健康情况,还要特别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是中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里中学生完成许多有目的的活动,并与周围环境及人群如教师、同学、学校职工等发生联系,并受到影响。

学校的教学环境、校风、班风、教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队活动、教师的业务及思想素质等,对学生心理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已开始对人生问题发生兴趣,常如饥似渴地向书本、成人、社会各方面求教,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人生的奥秘。但由于他们还不够成熟、不善于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有效地解决好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致引起心理上的冲突和各种消极情绪;同时,又由于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导向能力,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不健康思想意识的影响,往往容易对人生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因而感到苦恼、彷惶甚至悲观失望。现在的中学生物质欲望较强,有些学生也常为物质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苦闷。所以,努力帮助中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对人生的正确态度,是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学校和教师应把这项工作渗透到自己的全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各科教学也可以通过教师的

讲授促使学生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他们正确地理解人生的价值,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养成不为身边琐事和私利所苦恼的习惯,节制自己的欲望,不爱慕虚荣,养成努力学习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作风。中学生一旦懂得做人的道理,就能正确地对人、对事,客观、全面地看问题,从而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理偏差的发生。

二、创设增快而有秩序的学习环境

集体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气氛及校风、班风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而愉快的学习环境,造成一种好学上进、互助互爱、讲究文明的集体气氛。在这样的集体里,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和支持,没有猜疑和敌意,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又有个人显示创造力的充分机会。这样的集体和气氛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归属感,而且能给他们带来自豪感和安全感,这些无疑对发展学生的乐观、进取、开朗、宽容的性格大有神益。要创设一个愉快而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作息制度,帮助中学生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规律性,学会科学用脑,避免激烈的刺激和过分的精神压力,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积极发展中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避免学校生活的过分单调。

三、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培养同情心和合作精神。因此,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的环境因素。教师要重视中学生的交往问题,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尊重别人的人格、习惯、隐私,“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损于人”。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中学生处于爱别人和被人爱的环境中。特别对于那些人缘不好的学生,要善于为他们在班集体中或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受欢迎的心理气氛,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并坚决制止对其进行嘲笑、挖苦、讽刺的不良行为。

同时要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场所,使他们的才能和特长有表现和施展的机会,以利于增强其自信心。师生关系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学生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将其看作是一种评价。当其感受到教师喜爱、信任自己时,他们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肯定、重视,并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激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

四、制定合理的要求,以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

所谓合理的要求,是指与中学生能力水平、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要求。如果要求过低,会因缺乏挑战意味而失去对中学生的激励作用;但要求过高,学生会因频频失败而退却,并会导致自卑消极的自我观。研究表明,青少年所表现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学习方面的艰难和挫折经验和间接后果。学习上的失败和由此招致的教师的谴责、家长的叱骂、同学的歧视,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产生痛苦、失意、沮丧、焦虑、无聊等多种消极情感,这种消极情感,迅速迁移扩散使这些中学生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失去信心和勇气,造成各种适应不良症。因此,中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组织每一次测评,同时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和该达到的水平,使各类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不会再因为学习上的失败而表现出情绪上的干扰,既建立了学习上的自信,又能使他们在与教师、家长、同学以及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取得良好的适应。

中学生如果一贯地成功,也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因此,应该让他们适当地经历些挫折和失败,以锻炼其意志和培养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及处理失败的能力,养成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作风。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修养,力求做到贬褒有度

实践证明,教师经常使用一些违反心理规律和触犯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如恐吓、训斥、强制、谩骂、羞辱、体罚等,会严重影响和伤害学生自尊心,引起学生种种心理上的紊乱和障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教师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溺爱、偏袒、纵容等,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骄横、固执、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等不良心态。所以,教师必须加强教育修养,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性,做到“严而有度,爱而不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谆谆教导,产生积极的进取心。

六、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首先要教育学生善于接受现实,主动释放不快情绪。当中学生由于学习、人际关系等烦恼或不安时,应劝导他们正确对待,从容处之。心里有忧愁、苦恼、不快就应该向老师、同学或家长倾诉,该哭就哭,该说就说,及时把苦闷发泄出去;其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热爱学校生活,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另外,还应使中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即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语言不断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不安的情绪,特别要注意引导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使之克服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消极暗示,使其心理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除以上六个方面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主动同家长合作,协同家庭共同创设一个能够帮助中学生取得良好适应、符合心理卫生条件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要携起手来,共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