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义明朝简历:肿瘤治验录选 梁秀清主编 [原创 2009-01-09 19:58:48] [删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4:58:53
乔保钧医案——凉血解毒治直肠癌大便下血
高X X,女,30岁。
1987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素体康健,两月来少腹坠胀疼痛,阵发性加剧,大便挟带血性粘液,里急后重,当地卫生院诊为“痢疾”。经用痢特灵、庆大霉 素等住院治疗十多天,少腹胀痛不减,血便日益严重,特转诊我科求治。刻诊:大便下血,每日数次,血多粪少,挟带脓液,甚则纯血无便,血色鲜红,气味异常, 伴少腹胀痛、里急后重,口干喜饮,饮食尚可。检查:形体消瘦,精神尚佳,面色晦暗;体温正常;小腹腹肌紧张,按压疼痛;肠镜检查怀疑直肠癌(浸润型),病 灶组织经洛阳医专附院病检,确诊为直肠癌。舌质红、苔黄腻,边不齐,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毒邪结聚,下焦气机阻滞,灼伤肠道血络。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行气导滞。
[方药]白头翁汤化裁。
白头翁15g,黄连9g,黄柏10g,苦参10g,广木香9g,槟榔13g,沉香3g,生大黄5g,焦楂13g,枳壳7g,地榆10g,白芍药30g,白花蛇舌草30g。10剂,水煎顿服。
1987年11月10日二诊:上方显效,胀失痛消,下血明显减少,患者喜不自禁,唯后重不除。查: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滑数。病虽有减,病机未变,治仍宗上方加槟榔9g,白花蛇舌草30g,继进10剂。
2月后患者登门相告:上药尽剂,血止痛失,精神大振,已恢复正常劳动。遂劝其趁正气不虚及时手术,以求根治。
按:本案下血,显系肠癌所致。治疗却立足中医辨证,不受西医诊断所囿。据少腹胀痛、里急后重、便带脓血等兼症分析,证乃湿热毒邪结聚,阻滞下焦气机,灼伤 肠道血络。其病机恰与湿热疫毒痢相同,故可异病而同治,方选白头翁汤为基础,治重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加苦参助黄连、黄柏以燥湿;加白花蛇舌草助白头翁以 解毒;加生大黄、地榆、白芍药、仙鹤草增凉血止血之功;加木香、槟榔、沉香、山楂行气导滞。(乔振纲主编.乔保钧医
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9)
张梦侬医案——败毒消肿、软坚散结治直肠肿瘤
邹X X,男,42岁。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七日初诊。患者于本年九月初觉大便不利,常用通便药物以缓解。后则发生胀坠,再用中药及西药通便剂均不见效。由于坠胀难出,须用灌肠剂大 便始通。后经直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上段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鸭蛋大小之肿块,诊断为直肠癌。经用抗癌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前来就诊。诊脉沉弦而缓,至数如 常,精神饮食尚可,舌苔白厚,形体消瘦。呈重病容。主要痛苦在大便胀坠难通。
[辨证]肿块阻塞,湿热之邪与燥气相搏,郁遏于大肠。
[治法] 以苦辛甘温立法,拟润燥通肠、败毒消肿、散坚破结之方。
[方药]金银花、白茅根、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花粉、生地榆各30g,紫菀、白花蛇舌草各60g,野菊花、桃仁泥、沙枳壳各10g,海藻、昆布、天葵子各15g。加水八磅,熬至两磅,去渣,再加蜜60g,熬令和。分两日六次服。
一九七零年三月七日二诊:初诊至今只服药五剂。症状无变化。后经湖医附二医院检查,确诊为直肠癌,须行切除术,患者不同意,因改服某中医药方,至今仍无变化。今来复诊。仍守前法。
方药:金银花、紫菀、白茅根各60g,夏枯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海藻、昆布、天葵子、旋覆花各15g,桃仁、枳实、野菊花、赤芍各10g,白花蛇舌草90g。用法同前。嘱另用白鹅或白鸭热血灌肠。
同年四月六日三诊:月来服上方兼服人参丸(成药后详),大便能自动解出,知饥能食,惟便时带血,想系肿块表面破溃所致。上方加仙鹤草、天花粉各30g。用法同前。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四诊:大便出血已止,现舌干口渴,苔黄厚腻,有时口味发甜。此湿热挟秽浊之邪郁火,当于前药中加芳香化浊、消导清热之味。
方药:南沙参、仙鹤草、白茅根、夏枯草、天花粉、紫菀各30g,枳壳、青皮、海藻、昆布、煨三棱、麻仁、生地榆、天葵子各15g,白花蛇舌草120g。服法同上,另加省头草30g,四消饮(即神曲、山植、谷麦芽、莱菔子各15g),熬水代茶,以苔退口不干为度。
同年七月一日五诊:经服上药,另用野葡萄根每日60g煎水当茶服。前症已减。后又改用他医处方及自用补剂或泻药,现在出现舌绛,苔白干厚,不渴饮,晨间味 苦,此湿热得补而滞,郁而化燥,法宜苦辛开泄,兼清热润燥。给:南沙参、天花粉各30g,黄芩、麦冬、麻子仁、郁李仁、生地、玄参各15g,枳壳、桔梗、 甘草、白芍各10g。日一剂,分三次服。    同年九月十二日六诊:服上方后口苦舌绛苔干已消,大便有时不畅。又经武医二院作钡剂灌肠拍片检查,见乙状结肠下段约3cm充盈缺损,意见:“癌肿初期”。 但本病在去年九月及本年三月两次乙状结肠镜检,都见到乙状结肠下段有鸭蛋大小之肿瘤,现在只见充盈缺损,证明癌肿已有好转,是病向愈之征。现在除形体消 瘦,精神稍差外,饮食尚可,腹中不痛,坠胀减轻,脉迟濡缓,苔白欠润。此气血俱虚之象。给:黄芪、当归、麦冬、白芍、天葵子、三棱、桃仁、枳壳、煅荔枝核 各60g,地榆、五加皮、紫菀、郁李仁(去皮)、天花粉、生地,明玉竹、天门冬、南沙参各120g。共炒研极细末,再加玄明粉120g,蜜1750g,一 同炼化,至滴水成珠时,和药末为丸。每丸重10g。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饭前盐开水送下。
忌一切发物。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日七诊:一年来,用去年九月十二日方及人参丸与单方野葡萄根交替断续服用,今秋大便虽通,而又胀坠难受,大便带粘液,要求或丸方或汤方继续治疗。
方药:小薤白、青皮、枳壳、桔梗、杏仁、桃仁、郁李仁(去皮)、柏子仁、火麻仁、海松子各10g,台乌药、天花粉、当归各15g,生地榆、蒲公英各30g,生何首乌、白花蛇舌草各60g。用法同前,加蜜60g,去渣熬和服。亦可并七剂共炒研、蜜丸服。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八诊:本月中旬曾经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二医院住院剖腹探查,见乙状结肠只有水肿和充血现象,已无肿瘤迹象。近惟大便仍不利,每 次大便带自冻样粘液,此系余邪未净,拟宣畅气机为主。方药:杏仁、桔梗、枳壳、白芍、炒槐角、郁李仁、桃仁、柏子仁、火麻仁、当归尾各10g,紫花地丁 30g。水煎,分三次热服。每次调入鸡子黄一枚。可连服三剂。如大便通利。粘液减少,可停药观察。如再复发,可按法续服三
剂不发则不必服药。    附注:患者已于一九七二年正式上班工作,至今未曾休息。但有时大便欠利,服麻仁丸立见畅通。因此药价廉易得,效果较好,所以两年来再未用他药治疗。
体会:本例肿块梗塞直肠,完全用中草药方经过两年的连续辨证治疗,先后共用中草药四十多味,除以白花蛇舌草和白茅根、夏枯草、仙鹤草为治癌主药外。因肿瘤 阻塞肠道,故加三棱、枳实、旋覆花、玄明粉、荔枝核、海藻、昆布等以化痰涤饮,软坚破结,散瘀消肿;胀坠由于气滞,故加小薤白、桔梗、枳壳、乌药、青皮等 以开郁散结,行气导滞;便结液干,无水不能行舟,故加天花粉、玄参,麦冬、杏仁、桃仁、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并重用紫菀以增液润燥,滑肠通 便;气血两虚,输送无力,黄芪、当归、玉竹、沙参、甘草、何首乌、蜂
蜜、五加皮等以滋补气血,益阴和阳;便中带血,故加生地、白芍、地 榆、槐角等以止血敛阴;癌肿系肿毒性疾病,故加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等以消肿毒。患者有时因便通能食,不守禁忌,则舌苔黄腻浊厚,口 味作甜,或口干味苦,故另用绳头草、神曲、山楂、炒谷麦芽、莱菔子(四消饮)等煎水代茶,以清湿热,化浊秽而消宿食积滞。由于病久汤药配购煎熬麻烦,故常 用民间治癌肿土方野葡萄根煎水代茶,此药山地较多,《本草纲目》正名婴奥,其根入药,张子和谓外用治一切肿毒,李时珍谓主治下焦热痛、淋独,消肿毒。患者 为了除大便坠胀痛苦,常服人参丸,可使坠胀减轻,大便比较通利。此方治大便阻滞,用糖人参15g,锦纹大黄30g,广木香30g,羌活15g,川芎 15g,槟榔15g,当归18g,青皮15g,枳实15g,黄芩15g,金银花50g,蒲公英60g,牵牛子60g,大贝母15g,白芍药30g,桔梗 15g,共炒研细;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服6g,空腹开水送下。每日两次。如服后症状减轻,可停药观察。如又复发,便再服此方。本例患者如能坚持服 药,无论汤方、丸
方、单方、土方、验方,或用鹅、鸭热血灌肠方法,坚持连续使用,所以获得痊愈。(张梦侬著.临证会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20)
李奉磺医案——益气扶正、化瘀散结治结肠癌
魏X,女,52岁。
1991年8月5日初诊。主诉:腹痛腹胀2月余。患者于1991年6月17日突感全腹疼痛,伴呕吐恶心,经在当地用药治疗无效,于1991年6月24日来 我院急诊。外科以腹痛,腹部膨隆,叩诊鼓音,肠鸣音减弱。X光示:右上腹有一较大气液面,胃泡明显扩大,左下腹肠腔充气,可见液平面5~6个。血常规化 验:Hb:125g/L;WBC11.2×10/L;N79%;L21%。初步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给予胃肠减压、输液,纠正酸中毒、支持疗法
等, 病仍不减,于1991年6月28日转上级医院诊治。上级医院仍以前症给予保守治疗数天无效。予剖腹探查术,术中诊为结肠肿瘤,不能切除,随取标本送市一医 院作病理切片,示:腺癌。刀口一期愈合。并行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化疗7天,病人不堪恶心之苦,请求出院。出院后,因腹疼腹胀,其夫前来求余诊治。
观患者面容消瘦无华,痛苦表情,自述全腹胀痛,术痕愈合良好,脐左方有一6cm×6cm肿物,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肿物质硬不移,微高出腹面,表面 无红肿,按之痛疼,痛势如扎,引两少腹及左上腹及腰骼部。伴无力短气怠倦,精神不振,语低不续。心中烦热、自汗,脘胀纳少,口干尿黄,嗳气,大便稀腻不 畅,下腹有急迫感,无寒热外象,巩膜无黄染,锁骨上窝及颈腋部淋巴结无异常。舌体瘦质暗红,苔薄黄腻,脉象虚细弱涩。无特
殊病史追寻。证 属湿热蕴积于内,气血郁滞,气滞瘀热相互搏结,留结为壅,不通故痛。久致正气亏虚,真元败伤,病属恶候。故首推益气扶正,佐以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散结为时 方:黄芪40g,太子参20g,白术15g,炒扁豆20g,薏苡仁20g,木瓜20g,黄连15g,法半夏10g,陈皮15g,神曲20g,炒麦芽 20g,鸡内金粉(冲)10g,白花蛇舌草(另煎)40g,鲜蒲公英(另煎)50g,鲜败酱(另煎)50g,川楝子(打)20g,延胡索粉20g,降香末 15g,土茯苓20g,丹参30g,牡蛎粉30g,甘草10g。诸药分煎3次合,取药液3碗,4~6次温服,日1剂。生鹅一只,取热血吞服,每周1次。禁 忌辛辣、油腻、腥秽、肉物等物。
方中参芪白术益气扶正;扁豆、苡仁、木瓜、健脾利湿;黄连半夏神曲麦芽内金清热和胃,消食助运,使补而无滞;土茯苓公英败酱舌草清热利湿解毒;丹参降香川楝子元胡牡蛎活血止痛,软坚散结;鹅血以血攻瘀;甘草和诸药。诸药合用,量大力宏,多次少饮消之。
1991年8月21日二诊:上方迭进15剂后,药后无特殊不适。症如前,守前方加桃仁6g,丹皮15g,大黄3g,余法如前。
相续造诊8次,进药95剂,湿热重者加至白花蛇舌草70g,蒲公英60g,败酱草60g,连翘30g,炒栀子15g,黄柏10g,白头翁20g;化瘀消肿 散结加冬瓜仁10g。生大黄5g,川贝粉10g;咽喉不利加射干15g;口苦头痛加胆草12g,石决明30g;随证辨治,出入用药。至1992年3月8 日,迭诊14次,共进药200余剂,鹅血23只后,肿物明显减小至2.5cm×2.5cm,痛疼大减,精神转好,饮食增加。但大便仍不畅利,尿黄热感,病 已获效,效不更方。拟前方出入:黄芪30g,太子参20g,丹参30g,炒桃仁10g,丹皮30g,生大黄5g,黄连12g,龙胆草12g,黄柏10g, 苦参20g,冬瓜仁15g,白花蛇舌草(另煎)70g,败酱草(另煎)60g,公英(另煎)60g,川贝粉(冲)10g,牡蛎粉40g,枳壳15g,鸡内 金粉(冲)10g,川楝子(打)20g,延胡索粉20g,降香末15g,甘草10g。诸药分煎3次合,取药液3碗,分3~5次服,3日2剂。生鹅热血如前 法服,随其兼证出入用药。至1992年7月23日,共19诊次。进药约270余剂,鹅血近40只,肿物已平,腹痛已愈,饮食二便正常,途停药观察,淡食养 之。于1992年9月 23日患者经新坟矿务局CT检查:颅脑、肝胆、脾肾均无异常;全消化道钡透:无异常发现。于近日再次追访,患者精神怡和,体重增加,饮食二便正常,自能料 理一切家务。
按语:本病从中医理论体系出发,整体察病,不拘于病而重于证,以辨证为主,从肠痈论治。究其病因病机,系湿热蕴积于内,热郁气滞,瘀热相互搏结于肠道,留 结为痈。症情久延,瘀热盘结于内,亏耗正气。故首推益气扶正以固本,而清热解毒,化瘀活血,消肿散结贯其始终,权衡标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以大黄牡丹皮 汤、白头翁汤、薏苡败酱汤及消瘰散为主,随证加减用药,从《医学从众录》、《名治医案选》中获用鹅血启示,采生鹅热血,以血攻血,直透关钥,引宿疾之瘀, 兼以润利肠道。标本相得。守之以一,得获效验。(张俊庭主编.中医诊疗特技经典.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837)
刘志明医案——清利湿热、行气活血治乙状结肠癌
蔡 X X,女,43岁。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1981年6月29日初诊。曾于1981年2月经北京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检及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中段左侧壁有1.9cm×1.3cm局限扁平隆起。病理报告:乙状结肠腺癌。
临床证候:患者于1975年下半年出现左下腹隐痛,大使每日2~4次,便稀带粘液,多次大便常规提示:白细胞满视野。1976年作纤维结肠镜检,诊断为慢 性结肠炎,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显。1981年1月起,腹痛加重,并向骶尾部放射,大便仍稀,除粘液外,常有鲜血,病理确诊为乙状结肠癌。3月初行乙状结肠部 分切除、乙状结肠、直肠端吻合术,术后配合化疗,症状明显改善。但1月后,腹痛、便脓血又作,虽经化疗、支持疗法,不见好转,西医考虑为“癌扩散”,并与 其家属谈话谓“预后不良”,且患者体质每况愈下,不能再接受化疗,遂来我院求治于中医。
诊其形体消瘦,面色白,脐周及少腹阵阵作痛,痛甚则欲便,大便每日3~4次,稀,可见粘液及血,排便不畅,里急后重,口中粘腻而苦,纳呆,每餐仅一两许,心悸乏力,睡眠不实。舌苔黄腻,脉细滑。大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均满视野。
中医辨证与治法:湿热蕴蒸,腑气阻滞,气血凝涩,化为脓血,病延数载,正气大伤。立清利湿热,调气行血,兼以扶正,标本同治之法。
方药:当归、白芍、防风、枳壳、黄芩、黄连、川厚朴、槟榔各9g,生黄芪15g,木香4.5g,生薏苡仁18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及疗效:1981年7月27日复诊,服用上方近1月,腹痛减轻,里急后重基本缓解,大便中脓血亦减少,黄腻苔已化,湿热之证显减,仍宗上方进退:去防风、枳壳、黄连、薏苡仁,加太子参12g,苍术、陈皮各9g,焦三仙各18g,水煎服,每日1剂。
继以上方加减,坚持服用2年余,患者体质明显增强,体重增加,饮食改善,腹痛缓解,大便每日一行,已成形,仅有少许粘液,大便镜检已无红细胞。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后至1983年11月已存活2年余,并能从事轻家务劳动,恢复半日工作。
按语:患者腹痛、便脓血已六载有余,西医确诊为结肠癌,行切除术后,症状虽减一时,然又复发同前。乃属胃肠湿热蕴结,气血阻滞之证。便带脓血,滞下不爽, 当予清疏消滞,行气活血之法,故取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刘清之燥之,以却湿热之邪;合木香、槟榔、枳壳、川朴等行气导滞之品,气调则后重自除;取当归行血, 血行则脓自愈;白芍一味,性味酸甘,有补脾制肝之功,取法于古方芍药汤之意。又因病发六载,气血耗伤,形体疲惫,病至此境,徒攻之则更伤正气,妄补之又滞 实邪,两相掣肘,惟邪正兼顾是治。然清之不可过于寒凉,防伤脾胃,取芩、连之微清可也;补之又不得过于温燥,防火加油,取生芪、太子参之淡补可也。如此, 既无兜涩留邪之弊,更无荡涤伤正之害,是为两全之计,终获显效。(李济仁主编.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93)
何任医案——扶正祛邪治疗直肠癌
吴X X,女,37岁。
1990年6月20日初诊。患者于1990年4月初患乙状结肠癌,经某肿瘤医院作手术切除并进行化疗。半月后,因体力虚弱明显(血象:血红蛋白62g/L,白细胞1.3×10/L),恶心,呕吐,乃终止化疗,请求中医治疗。诊时,腹痛,腹泻(日15次左右),浑身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神怠,毛发稀少枯黄,苔白薄腻,脉濡。
[辩证]正气虚衰,邪毒未尽。
[治法]扶正健脾,祛邪抗癌。
[方药]生晒参6g(另煎),黄芪20g,苍术、白术各15g,白芍18g,黄连4g,广木香9g,七叶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15g,猫人参30g,蒲公英30g,马齿苋30g,薏苡仁100g(分次煮熟,每日晨空腹服食)。
6月27日二诊:服药7剂,腹痛减轻,腹泻次数减少,日7~10次。药后见效,原方再进。
7月12日复诊:大便基本正常,日1~2次,已成形,腹痛基本消失,头晕、虚乏好转,恶心除,精神渐朗。血象检查:白细胞3.8×10/L,血红蛋白98g/L。饮食渐增,面色略有好转。原方去马齿苋、广木香,加怀山药15g,绞股蓝30g,归脾丸30g(包煎)。
9月5日复诊:症情稳好,大便正常,纳食好,夜寐较安,血象检查正常,惟下肢软乏。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g,川牛膝9g。
11月20日复诊:体征消失,二便正常,体力恢复较快,血象及B超、CT等检查均正常。续以上方加减,调治年余,再次复查均正常,病得治愈康复。自感恢复 良好,于1992年1月3日上班工作。后又坚持继续服药2年,其中又经3次复查,未见异常。随访至今,康复如常,坚持上班工作。
按: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本病起病较缓慢,早期症状主要是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或大便不畅,大便中带血 或便血。随着病情发展,大便时可伴有腹痛,并常有里急后重,肛门坠痛,消瘦,贫血等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晚期因癌肿转移至不同部位而出现肝肿大,肠梗阻,腹 块,腹部持续性疼痛等症状。其发病原因西医学尚不明确,可能与大肠慢性炎症(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等)、大肠息肉和腺瘤有关。此外,近年资料表明,食物中致 癌物质如长期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较易产生大肠癌。其治疗,西医学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及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脏毒”等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胃肠失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损伤胃肠,酿成湿热,浸淫肠道,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蕴结化为热毒,致使正气内耗,邪毒内盛而发病成癌。中医治疗本病主要运用扶正祛邪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原则。
本 案肠癌虽经手术切除,但症状未改善,又因化疗而正气日虚,体力不支。若继续化疗,或加速恶化重笃。至此,西医及患者要求中医治疗。笔者则视病情辨证施治, 以扶正祛邪为大法,随证略作加减。共调治2年,得以治愈康复。(何任著.何任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32)
梁秀清医案——祛湿清热、解毒散结治疗直肠癌
林X X,女,51岁。
于199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于1989年5月,感觉胃部不舒,大便干燥不利,有时少腹部疼,大便有时带血等症状。1990年1月12日在天津市医院X线检查:“诊断为直肠癌”,建议手术和化疗。患者不同意,经亲友介绍来诊。
患者近期胃部不舒,夜不能寐,全身无力,饮食时干哕,大腹部刺疼,7~8天不大便,便时里急后重,有时带血,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暗红、苔黄腻,脉芤而数,其家祖辈无此病。
[辨证]过劳伤脾,脾胃不和,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蕴结流注于肠,结而为肿瘤。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清热,解毒散结,通利胃肠。
[方药]1.消瘤丸,每日3次,每次2丸,用蜂蜜水冲服。2、处方:茄根20g,马齿苋10g,老丝瓜6g,赤小豆10g,小麦10g,谷芽10g,荷叶10g,大葱10g,水煎服,每日服1次,每日一交换。
方义:茄根泻热散血消肿;马齿苋解毒利肠;老丝瓜凉血解毒、通经络、行血脉、滑肠止血;赤小豆通小肠、利小便、消肿排脓;小麦养心除烦、补虚养气、助五脏、厚肠胃;谷芽开胃健脾、下气和中、消食化积;荷叶助脾胃、升发阳气、散瘀血、生新血;大葱除湿散寒。
二诊(1月30日):用药10天,大便通,但仍干燥,心烦好转,其它未见明显变化,原方续服用。
三诊(2月15日):近半月便血2次,在排便过程中肠道疼,有不舒服的感觉,舌质暗、苔黄腻,脉芤而数。上方加石榴皮10g,侧柏炭10g,按原法服用。
四诊(2月30日):大便未带血,2天1次,且便干,停用单方,消瘤丸用量不变。
改用下面处方:牵牛子10g,山豆根12g,荆芥10g,炒薏苡仁12g,白花蛇舌草12g,大黄12g,海浮石20g,丹参20g,防风10g,炒神曲12g,红藤10g,瓦楞子15g,水煎服。
每日1剂,每剂煎2次,合一起中午服下。
方义:牵牛子、大黄通肠润便;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红藤活血清热解毒;炒薏苡仁、炒神曲开胃健脾;丹参、海浮石、瓦楞子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防风、荆芥逐湿散寒,搜肠中恶血。
五诊(3月15日):大便干,少腹有时疼痛,饮食微增,心烦减轻,干呕,夜不能寐,精神压力很大,每日总担心大便不顺利,舌质暗红、苔黄,脉数尺沉。
改用下方:陈皮30g,半夏12g,厚朴10g,知母10g,炙桑白皮10g,甘草10g,茯神15g,料姜石10g,野菊花10g,水煎服。
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消瘤丸用量不变。
六诊(3月29日):干呕、心烦消失。夜能安睡7个小时,但仍腹疼,乏力,胃部有时胀满。
改用下方: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郁金10g,乳香10g,没药10g,鳖甲15g,党参10g,鸡内金10g,红花10g,雪连根10g,熟地10g,水煎服,用法同前。
方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解毒止疼,健脾开胃。
七诊(4月14日):诸症减轻,舌质暗红、苔灰微黄,脉沉弱无力,原方续服。
八诊(4月29日):患者精神较前好转,每顿能吃1个馒头,吃1碗饭。但仍有腹疼,少腹发胀,夜间盗汗。上方去熟地、白术,加厚朴15g、黄芩15g、生地15g,继续服用。
九诊(5月15日):腹疼、腹胀好转,夜能安睡,而下午困乏,舌黄红、苔灰,脉沉弱,继续用药。
十诊(5月24日):盗汗现象消失,腹部微疼,近几天开始便出大量脓浊物。
改用下方:陈皮30g,木通10g,野菊花20g,五灵脂10g,苏木10g,枳壳12g,龙葵10g,寒水石10g,忍冬藤15g,水煎服。
汤药2天1剂,每剂煎2次,每日服1次。
方义:五灵脂行气止瘀;木通、陈皮、枳壳健脾胃;苏木、野菊花、龙葵、忍冬藤、寒水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十一诊(6月15日):少腹部未疼,其它正常,继续用药观察。
十二诊:(6月30日):没有不舒感觉,在天津市医院检查,癌瘤消失,未见异常。服用防癌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原方续服。
十三诊(7月15日):没有不适感觉,每天带孙女游玩,还操持家务劳动。
服用防瘤丸两个月,以巩固疗效。
于1989年10月随访,患者身体健康。
按语:肠癌在祖国医学里又有“脏毒”、“肠风”、“锁肛痔”、“肠癖’、“积聚”等名称,而运化水谷之功能较弱,清浊分化不细致,邪客留于肠,加之湿热、 火毒的积聚,导致癌变。故以健脾和胃、除湿解热、解毒散结为法则,以消瘤丸为主要成分;然后,配合汤药,对症调理,使患者治疗7个月转危为安。(梁秀清主 编.肿瘤治验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