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采访:卡扎菲--利比亚“沙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45:02
 利比亚领导人、利比亚革命的指挥者、绿皮书作者、阿拉伯统一的倡导者,奥马
尔·穆阿迈尔·卡扎菲,这位风靡全球,谜一般引人注目而又毁誉不一的风云人物,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想知道的是:北非锡尔特大沙漠是如何铸造出这位传奇英雄的?一位年仅 27
岁的中尉军官又是怎样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谱写出一篇动人的阿拉伯神话的?

    沙漠之子

    1942年春天,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军元帅隆美尔率领他的“非洲兵团”与盟国
将军奥金莱克的第八兵团在北非大沙漠上酣战之时,在隆隆炮声的伴奏下,柏柏尔族
的一家帐篷里正在举行一个庆典:一个漂亮、强壮的男孩降生了。老牧民年近60,喜
得贵子。他虽目不识丁,却一定要为这个独生儿子起一个非同寻常的名字,他记得整
个泰尔胡奈地区受人尊敬的圣徒叫穆阿迈尔。这是真主的恩赐,孩子的名字就叫奥马
尔·穆阿迈尔·卡扎菲(OMARMUAMARALGADDFI)。
    父亲对卡扎菲寄予厚望,一心要儿子出人头地。他拿出家中全部微薄的积蓄,卖
掉骆驼和羊供卡扎菲上学念书。他们那个偏僻的部落没有学校,父亲每周都把卡扎菲
带到一个宗教老师那里去上课,学习《古兰经》。卡扎菲还跟这位老师学会了读书写
字和一些算术。卡扎菲10岁时,父亲送他到锡尔特小学读书。贫穷的卡扎菲白天在校
读书,晚上就住在清真寺的地板上。不久,他又转到塞卜哈小学继续读书。卡扎菲时
常受到同学的讥笑,称他为乡巴佬,他暗暗发誓:等着瞧吧,我会超过你们的。卡扎
菲勤奋好学,四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文凭。卡扎菲成为全
族中能够读写、受过正规教育的第一人。他父亲夸奖他说:“我早就知道儿子会有出
息,他会闯出自己的路来。”
    中学时代的卡扎菲在政治上已渐露锋芒。他后来回忆说:“革命的组织——更准
确点,是革命的思想,在1959年和1960年真正形成。那时候,我们还在读中学……我
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在费赞,有时在远离马斯拉塔、的黎波里或者班加西的地方
秘密碰头。”卡扎菲崇拜埃及总统纳赛尔,把纳赛尔视为阿拉伯民族英雄,确信只有
纳赛尔主义才能统一阿拉伯世界。对卡扎菲影响最深的书,除了《古兰经》就是纳赛
尔的《革命哲学》,纳赛尔在这本书里讲述他是怎样组织“自由军官组织”,并于19
52年推翻埃及君主制的。《革命哲学》使卡扎菲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它蕴含了卡扎
菲革命的蓝图。富于激情和组织能力的卡扎菲吸引了许多朋友,他们一起读报刊,听
广播,他们收听最多的是纳赛尔在埃及“开罗之声”电台强烈抨击帝国主义的雄辩有
力的演说。他还组织成立了塞卡哈青少年革命支部,为该组织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不
喝酒,不玩牌,不玩女人。参加组织的成员要定时祈祷,努力学习。这个支部的成员
后来大部分成为卡扎菲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利比亚的著名领导人。如阿卜杜勒·萨拉姆
·贾卢德,后来是利比亚第二把手(据一位教师回忆,贾卢德和卡扎菲是中学时代形
影不离的朋友);穆斯塔法·哈鲁比,利比亚情报部门负责人;阿布·巴克尔·尤尼
斯·贾比尔,利比亚军队参谋长。1956年,英、法、以色列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
深深地震动了卡扎菲,他带领同学举行罢课,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支持埃及人民的
正义斗争。1961年,卡扎菲参加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抗议分裂埃及和叙利亚组成的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卡扎菲在集会上发表了抨击外国人在利比亚建立军事基地的演说。
利比亚当局以“进行政治煽动”为由开除卡扎菲的学籍,不久,他转到苏拉塔中学,
在那里完成了中学学业。
    卡扎菲在的黎波里大学读完一年历史学之后,投笔从戎,于1963年考入班加西军
事学院。从此,他开始致力于用武力推翻旧世界,建立富足和公正社会的宏伟计划。
卡扎菲从小就了解贝多因人的悲惨生活,发誓总有一天要为这些人作出贡献,军旅生
活是他多年的梦想。早在中学时期,卡扎菲就向一个埃及老师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在利比亚是否有组织一次革命的可能性?”那位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每一次革
命都需要军队的支持。”从那时起,他就决定将来要到军事学院学习。
    卡扎菲并非单枪匹马进入军事学院,他和塞卜哈青少年革命支部成功地动员了一
批志同道合的青年考进班加西军事学院。1964年,深受纳赛尔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卡
扎菲等一批青年学员,选择纳赛尔青年革命所走的道路,也仿效纳赛尔革命组织的名
称,秘密组织“自由军官组织”。卡扎菲担任“自由军官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从
此,在卡扎菲领导下,自由军官们开始以推翻伊德里斯王朝为目的的革命活动。他们
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秘密工作,为了不被当局发现,常常利用假日,到郊区召开秘密
会议。
    卡扎菲为“自由军官组织”制定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自由军官组织”成员不
饮烈酒,行为检点,以革命为重,随时准备用枪杆子夺取政权。军事学院学员毕业后
都是军官,被派到各个不同部队去任职。每个自由军官也就开始独立工作并建立“自
由军官组织”的基层组织,“自由军官组织”由此逐渐发展起来。
    “自由军官组织”有一套吸收新成员的标准。首先必须不酗酒,不追逐女人,同
时还要向一些候选人提出一些问题,并给候选人一些书,试图从中发现是否赞同纳赛
尔主义。贾卢德负责征召新成员的具体工作。征召新成员的步骤是:学院每招一批新
成员,他们都列出这些新生的名单,每个自由军官都要检查一下名单上是否有相识的,
如果有相识的,须按中央委员会的规定接近这位学员。如考查合格后,“自由军官组
织”就增加了一名新成员。“自由军官组织”的秘密革命行动从班加西军事学院第七
期开始,中央委员会也都是由第七期学员组成的。后来,八、九、十、十一、十二期
里各成立一个新的委员会。
    1966年,卡扎菲曾被选派到英国装甲兵无线电通讯学院进行军事培训。1967年回
国后,卡扎菲继续领导“自由军官组织”,从事推翻伊德里斯王朝的革命活动。

    “九·一”革命

    利比亚虽于1952年宣布独立,但在利比亚国土上仍有为数不少的外国军事基地,
利比亚的经济则完全依靠英美。占世界石油总储量4%左右的利比亚,早已成为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竞相争夺的目标。大量的石油财富为外国资本家带来了超额利润,同时更
加剧了本国皇亲国戚的贪污腐败和裙带关系的蔓延。而伊德里斯王朝统治下的利比亚
人民却在煎熬中挣扎。与此同时,卡扎菲和他的“自由军官组织”的革命力量不断壮
大,他们控制着越来越多的武器和弹药。
    历史进入1969年。卡扎菲认为,革命力量和革命形势已成熟,“根据我们得到的
情报,包括突击部队的数量和番号,以及可以得到的援助物资和武器装备。我们断定
有可能真正控制局势,现在需要做的只是确定时间而已。”1969年 1月,卡扎菲主持
召开了“自由军官组织”中央委员会会议,并向自由军官们发出了蜡印的亲笔指令,
3 月12日为爆发革命之日。命令自由军官必须向卡扎菲本人报告参与这次行动的有效
突击力量各个阵线的情况。卡扎菲利用休假之机,召开了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参加
者不仅有中央委员会的成员,还有各个军阶的其他军官。他亲自检查了各个部队里自
由军官小组的力量,还个别会见了各个营部的长官。
    后来,他们了解到了3 月12日要举行埃及著名女歌星乌姆·库尔苏姆的演唱会,
而卡扎菲预定要逮捕的大多数王室和军队的要人都要去参加这个音乐会。这将有碍于
搜捕行动的进行。再者,打断这个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歌唱家的表演是很不得体的事
情,何况这是一场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募捐而举行的义演。因此,卡扎菲推迟
了政变日期。卡扎菲和他的战友们驾车从的黎波里返回班加西,路过锡尔特镇时,卡
扎菲顺便看望了父母。直到深夜才启程,但是,由于深夜行路,他们在沙漠里迷了路。
突然间,车子的一个轮胎爆了,车子报废了,人却安然无恙。他们急忙找到并处理了
那个装满秘密文件和传单的袋子,等到救援人员和警察赶来时,只搜出一瓶蒸馏水。
    事实上,当局对他们的政变行动已有所察觉,并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和对武器弹
药的管理,卡扎菲也被跟踪过,当局还于 3月15日下达了对卡扎菲的秘密逮捕令,但
奇怪的是这项命令并没有执行。鉴于这种情况,卡扎菲召开了“自由军官组织”中央
委员会会议,决定了3月24日举行政变。
    就在他们作出决定的第二天,一个意外的事件又一次打乱了他们的计划。伊德里
斯国王要到图卜鲁格的行宫去住,图卜鲁格有英国的军事基地,国王感到事态严重,
住在图卡鲁格城可以得到英国军事基地士兵的保护。卡扎菲在的黎波里逮捕国王和皇
太子的计划就落空了。他们担心再次推迟行动,会给对手“先下手为强”的机会。这
样,数年来的苦心经营就会毁于一旦;他们也曾设想过攻打图卜鲁格城,但他不愿意
扩大事态,又担心伤亡太大,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计划。3月24日,马斯拉塔的驻军
还是照计划发动了佯攻,他们从进攻中发现,革命阵营中有奸细,有人把进攻计划事
先泄露给利比亚军事指挥部。但幸运的是,军事指挥部根本没有把这些下级军官放在
眼里,认为他们的暴动成不了什么气候,甚至怀疑情报的可靠性,卡扎菲的政变计划
又一次推迟了。
    8 月13日,卡扎菲试图再一次举行政变。这一天,军事指挥部决定召开一次重大
军事会议,要求最高司令部的全体军官和班加西地区所有部队的大部分军官参加,会
议将在班加西军事学院的圆形剧场召开,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傍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
的机会,只是时间不足,来不及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部署和具体行动安排。卡扎菲和
自由军官们还是决定冒险,要一举逮捕集中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圆形剧场的所有军官。
他们在做出决定之前,没有来得及召开中央委员会会议,行动指令也没有送到每个部
队,他们决定先逮捕与会军官,然后再发指令。卡扎菲要求一些自由军官以值日军官
为由不参加会议,决定卡扎菲本人同哈鲁比和蒙格哈里夫留在加尔尤尼斯兵营,命令
穆罕默德·纳吉姆留在他所在的军事学院,决定 8月13日早上发起进攻。一旦占领班
加西军事学院,就通知的黎波里地区的自由军官,夺取各自部队的兵权。万一行动泄
密,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独自行动。就在他们制定出行动计划之时,阿卜杜勒
·穆奈姆从的黎波里打来电话说,他还没有推测出控制的黎波里各部队的实际可能性
有多大,也不知道事态会发生哪些变化,特别是大白天行动,就更难预料。同样,在
班加西,这样的行动无疑是自取灭亡。
    利比亚当局掌握了一些有关卡扎菲政变的情况,但不准备扩大事态,而采取了冷
处理的方式,决定把他们派到英国去学习,等他们回来时,再把他们分散安置到各个
地方。卡扎菲就是预定9月11日赴英国接受第二次培训的军官之一。
    为了不误战机,卡扎菲和自由军官组织中央委员会决定提前行动,鉴于前次行动
曾有告密者,这次行动时间只有几个领导者知道。各部队都是在行动前一小时得到命
令。全国统一军事行动的时间是9月1日凌晨2时30分,(离进攻目标较远的部队授权于
凌晨1时或1时30分开始行动),凌晨4点30分以前必须包围所有的进攻目标。
    政变行动开始后,首先要逮捕高级军官。而掌握着班加西全部军警并具体负责逮
捕任务的军官就是奸细,他在采取行动前不到10分钟,提供了一份假情报,说起义已
走露风声。当局向军营里增派了部队并在必经之路布下地雷。卡扎菲信以为真,变换
了路线,他的得力助手穆斯塔法·哈鲁比发现那位执行逮捕任务的军官迟迟没有行动,
就亲自执行逮捕任务。卡扎菲事后说:“结果是我们所逮捕到的比预料的少,其中,
有些人是自动投降的。”
    除逮捕利比亚军队参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谢里颇费一些周折外,逮捕其它重
要人物的行动,都十分顺利,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执行逮捕谢里任务的是奥马尔·
马海希和阿布·巴克尔,他们驾驶福特牌装甲车一接近谢里家的大门,就被哨兵发现,
哨兵鸣枪警告。谢里作为一名职业军官,当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穿着睡衣逃跑了,
但他估计整个住处已被包围,就潜入游泳池里藏起来。执行逮捕任务的军官只好把谢
里的家人当作人质,直到第二天上午10时,才逮住了谢里。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只有接管古尔纳达的昔兰尼加卫队时发生了
小规模冲突,昔兰尼加卫队是国王身边的第一道防线,由英国人充当顾问,装备精良,
并配有大炮、坦克和其他一些重武器。能否成功接管昔兰尼加卫队是整个政变计划成
功的关键。负责执行接管任务的是穆萨·艾哈迈德中校。前一天夜里,昔兰尼加卫队
警卫连已接到警戒命令,而这个警卫连的军官阿卜杜勒·舒艾卜上尉也是自由军官的
一员,他命令推迟执行那项警戒令。结果,只佩带手枪的穆萨·艾哈迈德等人,轻而
易举地解除了岗哨的武装,占领了军营。在一阵乱枪对射中,1人被打死,15人受伤,
忠诚于国王的昔兰尼加卫队司令官萨努西·费扎尼准将军,在家里乖乖地作了俘虏。
    卡扎菲亲自负责占领广播电台并在那里指挥以后的行动。临近凌晨 4时,阿卜杜
勒·穆奈姆·哈尼带领先遣队,来到广播电台大楼。守卫大楼的5、6个值勤士兵以为
是以色列士兵的突然袭击,立即朝他们开火,他们也进行了还击,致使3人受伤(其中
1人因伤势过重后来死亡)。了解真相后,一名值班军官哈拉迪加入了他们的行动,哈
拉迪的装甲车为他们保卫电台提供了条件。
    早晨 6时,当卡扎菲到达班加西广播电台时,无线电正在播放军乐曲,利比亚已
经掌握在卡扎菲和他的自由军官组织手中了。
    在1969年9月1日黎明前的几个小时,在一群年轻军官的突然袭击下,这个腐朽的
帝国土崩瓦解了。6 点30分,卡扎菲广播了第一号公报,在广播中他没有宣布自己的
名字,也没有提到其他军官的名字。直到一个星期之后,利比亚人才知道卡扎菲和他
的同事们。这个公报是卡扎菲临时准备出来的。广播前,卡扎菲只在一张纸上写了几
条要点。卡扎菲讲:
    “利比亚的人民:为了履行你们自己的意志,实现你们衷心的愿望,响应你们不
断提出的变革要求和你们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奋斗的渴望,倾听你们对发动起义的激励,
你们的军队已经采取了推翻这个反动腐败政权的行动。”
    最后,他请在利比亚的外国朋友安心:
    “在这里我有幸向一切外国朋友保证,他们不用为他们的财产和安全担忧,他们
是在我们军队的保护之下的。”
    年届80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萨努西国王和他的王后法蒂玛正在土耳其的马尔
马拉海岸度假。伊德里斯听到国内政变的消息后,心急如焚,想依靠一贯忠于国王的
昔兰尼加部落,但他还不知道这些部落很久以前就归顺于自由军官组织而且支持他们
夺权。国王还希望能依靠由 12000名士兵组成的利比亚警察部队,他认为以警察部队
来反对这场军人政变(利比亚当时只有军队6000人),准能挽回败局。没想到这些力量
已经被卡扎菲控制了,最后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英美的干预上,国王立即要利比亚驻
土耳其大使向英国外交部发出紧急呼吁,请英国军队出兵干涉。伊德里斯国王指望19
53年签订《英利条约》的援助条款得以实施。英利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如发生危及
利比亚王位的事件,英国将进行军事干预,这个行动代号为雷德福计划。它要求在四
天的预警期过后,英军从英国本土、西德、马耳他和附近的塞浦路斯空运到利比亚。
国王派遣了他的顾问和心腹奥马尔·谢里夫作为特使到英国,向英国外交大臣近迈克
尔·斯图尔特直接求援。然而,这都是徒劳的。英国与美国紧急磋商后,拒绝了伊德
里斯的要求,决定不跟一个已为伊拉克、叙利亚、苏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承认的政
府公开做对。另外,那个有效期20年的《英利条约》只规定当利比亚受到外来侵略时,
英国才有义务进行干涉。
    英国还有一种担心,当时有一支苏联军队正在地中海演习。演习从8月19日开始,
9月11日结束。这正是自由军官组织夺权并稳定形势的时期。从8月20日到27日,苏
联舰队一直在北约组织庞大的克里特基地以南的昔兰尼加沿海进行反潜战演习。到 9
月1日,卡扎菲政变之时,苏联舰队的演习活动逐渐靠近利比亚。9月1日至 9月3日,
苏联舰队在埃及西北部和利比亚东北部的地中海上设置了一道舰船反潜障碍,这道障
碍径直横跨在塞浦路斯克罗蒂里英军基地和利比亚的阿德姆英军基地之间的空运航线
上,而且从9月6日开始,苏联船队便向西航行并经过利比亚正北面,迎接模拟的美国
航空母舰战斗群。所以,如果英国出兵利比亚,不仅招致阿拉伯世界的一致谴责,而
且更担心与苏联舰队发生冲突。
    卡扎菲的新政权一成立,就得到了伊拉克、叙利亚、苏丹和埃及的承认,也收到
巴基斯坦人民阵线的声援书。新政权成立的当天,就召集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
大国驻的黎波里大使,宣布通过不流血革命夺取的政权不与任何国家敌对,保证居住
在利比亚的外籍人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几天后,新政府就得到苏美英法四国的
承认,其它各国也先后承认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政府。
    9月5日,53岁的利比亚王储哈桑·里达宣布支持新政权,放弃对王位的一切权力,
废除所有的立宪机构,并呼吁人民接受新政权的领导,至此,“九·一”革命取得成
功。

    治国方略

    卡扎菲在9月1日清晨的演说中说:“从今天起,利比亚就是一个自由自治的共和
国,她的名字就是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她要在真主的佑助下开始她的职责。”利比
亚阿拉伯共和国的立国基础是自由、社会主义和统一。“所谓自由就是个人和民族的
自由——清除贫困、消灭殖民主义,赶走外国军队和废除外国军事基地。”“所谓社
会主义,我们首先指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我们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因而我们要遵循《
古兰经》中所规定的有关私有制财产的原则;不过,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资本将得
到鼓励。”“所谓统一,就是阿拉伯民族的统一——成立一个伟大的阿拉伯政府或一
个联邦政府,这将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局势。”
    卡扎菲决定建立一个独特国体的国家。他首先建立了革命指挥委员会,卡扎菲任
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革命指挥委员会的第一号公告规定:革命指
挥委员会是处理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事务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政府各部门和官员以
及合法的武装部队必须服从革命指挥委员会,违者将受法律制裁。9月8日,革命指挥
委员会建立了以马哈茂德·苏莱曼·马格雷比为总理(任职1969.9~1970.1)的新政府。
内阁成员除阿达姆·哈瓦兹上校担任内政部长和穆萨·艾哈迈德上校担任国防部长外,
其余都是文职官员。1969年12月11日,革命指挥委员会颁布宪法宣言,宣布 1951年
10月 7日公布的利比亚王国宪法作废。利比亚为民主、自由的阿拉伯共和国,主权属
于人民,目标是整个阿拉伯的统一;伊斯兰教为国教;建立计划体制;革命指挥委员
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卡扎菲提出了四项措施:(1)打倒旧王朝的社会名流;(2)把军队变成强大的政治
武器;(3)迅速扩大石油收入受益的范围;(4)在群众中树立卡扎菲超凡的领袖形象,
使政权合法化。卡扎菲仿效纳赛尔,常常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说,宣传新政权的奋斗目
标。他领导的新政权得到利比亚人民特别是中下层人民的拥护。革命指挥委员会取缔
了政府人员专用的奔驰牌汽车,认为这是旧政府不可一世的象征,而改用菲亚特、轻
便汽车和大众牌汽车。他们把王宫中的财宝拿来公开展览,把王宫改为人民宫。革命
指挥委员会在市中心外面的巴布·阿齐齐亚军营建立办事机构。卡扎菲本人仍保持着
军人简朴的生活方式,身着军装,出门乘坐吉普车。他住在阿齐齐亚军营,简朴的房
间空空荡荡,写字台上除了《古兰经》和一台短波半导体收音机外一无所有。
    卡扎菲还亲自检查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提出改革意见。1971年,卡扎菲发
现很多机关职员把时间浪费在喝咖啡和看报纸上,他说:“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工作,
难道还有比把他们的椅子搬走更好的办法吗?”第二天,军用卡车开到所有的机关大
楼,拉走了包括内阁部长办公室在内的大部分家具。卡扎菲还经常查访外国专家、工
作人员的工作情况。首都的黎波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夏天,有一个高个子的
年轻人身穿阿拉伯大袍,用一块布半遮着脸,忧心忡忡的来到一家医院喊道:“大夫,
立即上我家去吧,我父亲病重了!”这位大夫回答说:“去吧!你这个傻家伙,我忙不
过来,不能上你家去!”“我父亲快要死了,请你去看看吧!”“给他吃两片阿斯匹林,
别来打扰我了。”这时,这位青年人揭开面巾说:“你一定会因为对一个要死的病人
开这样一种药方而后悔,你必须在今晚离开这个国家。”这样,这个大夫在当天晚上
就被驱逐出利比亚。
    1973年4月,卡扎菲发动了一场“人民革命”。这场革命的宗旨是:(1)取消所有
法律的强制性;(2)与国内反革命的政治思想作战;(3)武装全体人员,保卫革命成果;
(4)建立一个革命行政体系,以取代脱离民众、无效率的官僚机构;(5)在大学内开展
文化革命,肃清外国文化的影响。在这场“人民革命”中,揪出了被怀疑为以色列特
务、共产党人或非法的右翼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大学成立了由教授、学生和工人组成
的委员会,决定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并销毁马克思主义书籍。卡扎菲认为,人民革
命是实现平等社会的唯一道路。
    卡扎菲亲自撰写了“新的福音书”——《绿皮书》,发表了世界著名的“世界第
三理论”。他说:“现在世界上有一种资本主义理论,有一种反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
两种理论在我们之前就存在了,我们的理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论,它是人类的福
音。”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没有政府,没有军队,没有警察,不要代替人
民的代表制,只要人民的国家。”按照“世界第三理论”,利比亚在1973年至1975年
间自下而上建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76年,卡扎菲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1977年 3月,利比亚正式宣布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
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卡扎菲宣布利比亚已经进入“人民掌权的民众时代”。19
79年 3月,卡扎菲宣布放弃行政职务,仍然保持革命领导人的称号,原革命指挥委员
会成员都不再担任任何正式职务。
    卡扎菲要把利比亚建成一个富足的国家。利比亚政府首先接管旧王朝的石油公司,
对外国石油公司逐步进行强制参股和收归国有,使国家控制石油生产。到1980年,仅
300多万人口的利比亚年石油收入达226亿美元,利比亚一跃为非洲首富。利比亚人民
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昔日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矗立起一排排鳞次栉比的
公寓大楼和分散的小楼房,所有利比亚人都有住房和汽车。
    卡扎菲一贯倡导和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一。自1969年 9月执政以来,他一直筹划
着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并做过多次尝试,有两次几乎成为现实。1972年 8月,他与埃
及总统萨达特签署了一项利埃实行“全面合作”的协议书;1974年初,他又与突尼斯
签订了一项类似的协议书,建立一个“阿拉伯伊斯兰共和国”。1973年 7月,数以万
计的利比亚人对开罗发动了一次“人民进军”。据说,他们准备一到开罗,就立即采
取清教主义的暴力行动,把通向金字塔公路两旁的酒吧和餐馆全部捣毁。最后“人民
进军”的利比亚人在埃及当局阻止下停止了前进,萨达特为此送给卡扎菲一个绰号“
疯子”。1985年卡扎菲面对难以实现的统一强调说:“只有实现了总的阿拉伯联邦,
才会有阿拉伯民族的力量;如果和平方式不能统一阿拉伯民族,就必须用武力实现统
一。”
    卡扎菲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屈服任何大国的压力。卡扎菲上台以后,收回美
英等国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废除旧王朝与美英签署的一些协议,引起了西方大国,
特别是美国的极端不满。最使美国恼怒的是利比亚频频向苏联购买武器,甚至草签了
利苏“友好条约”。美国1981年中断了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决定对利比亚实行经
济、政治制裁。1985年11月,美国报界透露:里根总统命令中央情报局制定推翻卡扎
菲的行动计划。卡扎菲闻讯后则宣布:利比亚将派出“自杀小分队”潜入美国,破坏
美国的重要设施和暗杀美国高级领导人。美国借口认定1985年12月罗马、维也纳机场
枪杀事件和1986年4月西柏林夜总会爆炸事件为卡扎菲政府所为,于1986年4月15日凌
晨发动代号为“黄金峡谷”的空袭利比亚行动。刹那间,房倒屋塌,人群四散。仅30
分钟,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已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有5个雷达站、2
个兵营和2个机场被毁,损失飞机20多架。据说,卡扎菲的住宅附近被炸了一个7米
深的大坑。然而,美国的军事打击、西方的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并没有搞垮卡扎菲政
权,唯有石油收入锐减。卡扎菲号召人民节衣缩食,共渡难关。
    1969年9月1日,黎明前开始的利比亚“沙暴”席卷了北非诸国和整个阿拉伯世界,
其强劲之势已波及欧美强国。时至今天,全世界不得不对这个北非小国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