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生活网公司电话:两条一般性新闻也绝对能组合成一条震撼性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9:29
资料:俄罗斯超过沙特成为最大产油国

  国际能源机构日前声称:俄罗斯今年第一季度的原油产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原油出产国。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当天警告称,油价上涨才刚刚开始,到明年,油价可能会在目前创纪录的高位上再翻一番,达到每桶250美元。

  国际能源机构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2008年一季度原油日产量约为950万桶。沙特原油日产量约为920万桶。

  美国排名第三位,第一季度每日出产原油510万桶;伊朗排名第四,日产量为400万桶。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在法国出席一个活动时表示,资源竞争日渐激烈。“今天,我们正在目睹碳氢领域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油价非常高,我们认为,不久的将来油价将达到每桶250美元。”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能源监督机构表示,要抑制需求,令市场达到平衡,高油价是必需的。

  国际能源机构在其月度报告中称:“今年以来,供应增长一直乏力,要抑制需求、令市场达到平衡,油价需要上涨。”该机构补充称:“油价处于异常高位的主要原因是基本面因素。”

  分析师认为,以每桶250美元的油价作参照,天然气价格届时也将升至每1000立方米约1500美元。

  【时事点评】这则“经济资料”中有两段文字、外加一个国际组织的名称值得注意:

  第一,俄罗斯今年第一季度的原油产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原油出产国。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当天警告称,油价上涨才刚刚开始,到明年,油价可能会在目前创纪录的高位上再翻一番,达到每桶250美元。

  第二,国际能源机构在其月度报告中称:“今年以来,供应增长一直乏力,要抑制需求、令市场达到平衡,油价需要上涨。”该机构补充称:“油价处于异常高位的主要原因是基本面因素。”

  第三,鼓吹“今年以来,供应增长一直乏力,要抑制需求、令市场达到平衡,油价需要上涨”之荒谬观点的国际能源机构,是西方国家的“御用”机构。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两条“一般性新闻”

  在我们看来,如果单纯地从能源生产角度看问题,那么,俄罗斯原油日产量达950万桶、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原油出产国不过是条“一般性新闻”;同样,单纯地从能源价格上看问题,那么,俄罗斯能源巨头所说的“.....油价上涨才刚刚开始,到明年,油价可能会.....再翻一番......达到每桶 250美元”也不过是条“一般性新闻”;

  ●两条“一般性新闻”能组合成“一条重大新闻”

  只有将“日产950万桶”乘以 “250美元 /桶”的“算式”计算出结果,也就是俄罗斯日后很可能“每天”都从“油井”中抽出“24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如果考虑到俄罗斯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考虑到天然气价格届时也将升至每1000立方米约1500美元,俄罗斯日后每天从地下抽取的“资金流”将更为庞大)。

  那么,上述两条“一般性新闻”才能组合成“一条重大新闻”;

  ●两条“一般性新闻”也绝对能组合成一条“震撼性新闻”

  然而,如果将它再放在俄罗斯总统6月7日公开将“当前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危机直接归罪于美国的‘侵略性金融政策’”,并声称“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正式作用与其实际能力不一致,这一点正是造成当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还警告“这场危机可能是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的大背景下,那么,上述两条“一般性新闻”绝对能组合成一条“震撼性新闻”:那就是,俄罗斯不仅有“挑衅”美国霸权的动机,如果石油价格还这样一路涨下去的话,俄罗斯还即将拥有“挑衅”美国金融霸权的本钱、也就是“挑衅”美国霸权的本钱。

  ●美国霸权能否维系的命门之所在

  须要知道,不论是美国的政治霸权、还是军事霸权、更别提经济霸权,本质上都是建立在金融霸权的基础上的;甚至美国的人才优势、建立在人才优势上的技术优势,本质上也是建立美国的金融优势上的。也就是说,金融霸权是美国霸权能否维系的命门之所在。

  ●美国的金融优势,相当程度是倚仗“石油与美元”的魔术组合

  更加须要知道的是,美国的金融优势,相当程度是倚仗“石油与美元”的魔术组合,在美国打造这个“魔术组合”的过程中,曾经的“世界第一产油国”恰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因此,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战后为美元取代英镑地位正式确认美元霸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动摇。

  与此相随的是,欧佩克产油国因担心美元“不再有担保”,担心美元地位的下跌将会危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信心、流动性和国际收支相应的调整机制,曾“非常认真地”考虑摆脱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

  面对这一巨大威胁,决心捍卫美元地位的美国政府立刻行动起来:时任美国财长西蒙,以美国财长兼“尼克松总统特使”的双重身份,频飞“世界第一产油国”--沙特阿拉伯。

  ●两个历史性事件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产油国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石油第一次被用作武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两个历史性事件。

  真实的是情况就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对以色列表示强烈支持,结果导致一些阿拉伯的原油出口国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

  事实上,在此之前,产油国已经下决心要提高油价了,显然,第四次中东战争、特别是欧美“亲以政策”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结果就是,“产油国”不再与“用油国”就油价问题进行谈判,而是直接提价,并立刻在10月16日将油价提高70%,从而一举收回了石油定价权。

  不仅如此,仅隔两天,也就是10月18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召开会议,决定用石油减产作为武器,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具体做法就是“每月削减5%的产油量”,直到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攻占的领土,并同意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为止。

  ●石油武器的“设计原理”

  换句话说,石油武器的“设计原理”就是:如果西方国家在“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攻占的领土,并同意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的问题上“无能为力”的话,那就对不起了,就得准备承受石油价格“每月5%”的涨幅。

  有意思的是,尽管有“北约”这个战略合作平台的“合力”约束,尽管有“华约”这个外在强敌的“外力”威胁,但是,作为“个体的石油消费国”,在各自经济利益的“强大张力”下,不仅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最后,始终无法“集体行动”的西方国家、终被“几无武装”的阿拉伯人用所谓的“石油武器”打得七零八落。

  真实的情况就是:美国、日本的公司为了从现货市场上抢夺石油,不惜哄抬油价;而英、法等欧洲国家则走的是“讨好”产油国、以获取供应的路子。

  ●“西方世界”在石油武器的面前,在国家利益的强大张力下,暴露出极其脆弱的一面!

  就这样,距离“石油武器”被“设计定型”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1973年11月初,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就撇开美国、日本,快速通过了一项“亲阿决议”,继而换得阿拉伯人的“枪下留情”,令自己的石油供应得以缓解。

  由于西方石油消费国(欧、美、日)内部分歧严重、不仅没有能力通过国际合作去共同对抗“石油武器”的威胁,还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作为一个整体,“西方世界”在石油武器的面前,在国家利益的强大张力下,暴露出极其脆弱的一面!这种状况对美国这个“西方”总司令而言,即是一份尴尬,更是一份威胁。

  ●国际能源机构是个什么组织?

  因此,到了1974年初,美国决策者决定要做两件事:

  第一,是整固自己。在充分领教了石油武器的威力之后,美国决定出面协调用油国的利益。

  具体办法就是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能源会议,制定了“国际能源规划协议”,并于74年11月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值得强调的是,国际能源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极其实用:一个是促进发达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二个是削弱欧佩克的谈判能力;(搞清楚了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国际能源机构为何直到今天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拼命鼓吹什么“石油价格高涨是供不应求所致”的了!)

  ●美国与沙特之间的秘密协定

  第二,是擒贼擒王。在历经数年的谈判之后,美国人决心做出妥协,力求在世界第一产油国的身上全力突破,并通过“利诱威逼”陆续做成了两件事情:

  其一,也是在74年,美国财长、尼克松总统特使与沙特政府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该协议规定:沙特中央银行“可以购买在竞拍机制之外的”美国政府债券(美国政府并保证这些资金的安全),但沙特必须确保以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市场所谓的公开、公正也不过如此。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因此欧佩克其他成员国最终也接受了这一协议。就这样,与黄金“摘钩”之后、霸权地位摇摇欲坠的美元,又通过与石油“挂钩”的方式,达到了继续充当 “世界货币”的目的,石油交易主要以美元结算就这样成了“全球共识”:任何想获取石油,或卖出石油的国家,都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前苏联解体后,“秘密协议”以“潜规则”的方式从中东覆盖到了全球

  其二,几年后,这个“秘密协议”又以“共识”的方式、成功地从世界第一产油国--沙特拓展到了整个中东地区;苏联、华约解体之后,更是以“潜规则”的方式从中东覆盖到了全球。

  ●该协议的“实质”就是“第二份布雷顿森林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正是这一系列协议奠定了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因此,在我们看来,该协议的“实质”就是“第二份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不难看出,“秘密协议”的实质其实可以转叙为:美国通过美元垄断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媒介地位来维系和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其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强制的“石油美元计价制”,切实保证了以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沙特为首的石油出口国赚取的巨额石油收入(美元),最终能以资本流入的方式(最好是购买美国国债)重新回流到美国本土,从而“永不间歇”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融资”、并维系美元的霸主地位。

  ●“物极必反”,一个致命的副作用

  然而,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

  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因石油价格猛涨到60美元一桶,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规模已经接近“一万亿美元”。在经过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在国际炒家的“努力 ”下,现在的石油价格已经站上130美元,较06年又翻了一倍都不止。一方面,国际炒家(主要是美国资本)利用手中的定价权、自己控制的交易所,主导国际金融的美元霸权,通过大量的能源、矿产、农产品金融衍生交易人为拉高石油价格、矿产、农产品价格、并贬低美元币值的同时,即赚取了巨额利润,也制造了一波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也产生了一个致命的副作用,那就是,不经意间,“从地下抽出来的暴利”也同时令中东?俄罗斯及挪威、委内瑞拉、伊朗等众多产油国一跃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玩家。

  ●“这些玩家”很有可能选择一种“令美国人不高兴、甚至非常恐惧”的方式去“消费”这笔横财

  今后,“这些玩家”消费这笔横财的“偏好”,很可能对美国确保其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得到弥补的能力构成巨大的威胁,原因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这些玩家或出于短期的经济利益、或出于长远的全球战略,很有可能选择一种“令美国人不高兴、甚至非常恐惧”的方式去“消费”这笔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