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铝泡打粉的铝含量:新闻骗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4:07

2007年9月13日
早报网www     

新闻 >中国[时事讨论] 2007-09-13
[中国早点-南言之瘾]新闻骗子
● 李气虹
1979年,上海剧作家沙叶新和姚明德、李守成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了话剧《假如我是真的》,讲知识青年李小璋在文革结束后本有望从农村回到城市,却被干部子弟挤占其名额。怀孕的女友已回城当工人,他俩婚事因李不能回城而遭女方父母反对。
焦急无奈之下,李小璋冒充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高干“张老”的儿子张小理,试图骗取回城的批条;不幸被人举报,“张老”亲自调查揭穿骗局。法庭上,李小璋说:“我错就错在是个假的,假如我是真的,那我所做的一切就都会是合法的。”
千万别以为上述的人和事,只存在于特定时空下。笔者就见识过一名新闻骗子,如何到处招摇撞骗的嘴脸和行径。
刚到香港工作时,一名自称为《瞭望新闻周刊》(由新华社主办)海外编辑部副主任的“刘X生”打来电话,声称想跟我建立联系。答应了星期天上午会面后,他又说自己人生地不熟,只知道从新界西贡的友人住处有一趟巴士能到沙田火车站。
基于予人方便的原则,我不介意星期天一大早从港岛住所出发去新界的沙田。不料搭巴士过了海底隧道去到九龙佐敦准备换乘地铁时,我因为担心迟到而拨电话通知对方,电话那端却传来刚睡醒的声音,他说中午有港区政协委员请吃饭,不如一起去?我以不认识对方就去“蹭饭”显得冒昧拒绝了,心里却在纳闷对方既然有饭局为何不早点通知。
过了数周,他又来电约见面,这次声称住在湾仔某家四星级酒店。因距离本报办事处只有一个地铁站,便邀他上办事处来面谈。他答应了,到时间却不见人影,连个电话也没有。
后来,我到深圳采访,终于见到其人真面目,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自己的人头照,这在大陆媒体当中极为少见。对前两次爽约之事,他忘得一干二净。离港转调广州前夕,我将其名片钉在记事板上,提醒香港同事别再理会。
事过三年,几乎已忘记此人模样,不料上周又在厦门采访研讨会时遇见,他想跟我交换名片,我以名片发完为由婉拒,至于他的名片,这次身份换成是“瞭望视野新闻周刊”的“海外专刊编辑部执行主编”。
会后午宴,我刻意避免与他同桌,但他仍然凑过来想方设法套关系。见我态度冷淡,“刘X生”转而质疑同桌另一名声称“忘记带名片”的“林先生”,不留情面逼问对方的身份。这名也声称与本报一位退休的高层人士相识的“泉州晚报负责人”,当时不是闪烁其辞,就是借口帮人拍照,频频开溜。
 

上一则新闻下一则新闻前七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