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百姓网招聘: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是否应该逐年上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9:12:15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彭志龙
2009年
内容摘要:从长期看,第三产业比重应呈上升趋势。但是,某一时期(比如5年或更长一点)第三产业比重回落也是可能的。第三产业比重与最终使用结构有很大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最终使用结构决定着它的第三产业比重,这一关系可以借助投入产出模型进行量化。我国的最终使用结构比较特殊,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关键词:第三产业;比重;GDP
关于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这就是第三产业比重应该逐年上升。如果核算结果不是这样,则怀疑核算有问题。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以下是一点粗浅分析。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应呈上升趋势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由于产业间产品附加价值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收入差异,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社会资本分布的重心也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和资本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相适应,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对比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表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库兹涅茨模式
人均GDP(1958年美元)
300    500    1000
钱埃西模式
人均GDP(1964年美元)
300    600     1000
赛钱模式
人均GDP(1980年美元)
300     500    1000
第一产业
26.5
19.4
10.9
30.4
21.8
18.6
39.4
31.7
22.8
第二产业
36.9
42.5
48.4
23.1
29.0
31.4
28.2
33.4
39.2
第三产业
36.6
38.1
40.7
46.5
49.2
50.0
32.4
34.6
37.8
注:钱埃西模式为钱纳里、埃尔金顿和西姆斯模式;赛钱模式为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
表1列示了中低收入阶段(人均收入300美元至100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的一般变化,三种模式的测算结果基本一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再看高收入水平国家的情况,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1980年,美国人均GDP为12850美元,英国为8580美元,日本为10390美元),其产业变化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见表2)。
表2: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
1980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美国
第一产业
2.5
2.0
1.6
1.2
1.3
第二产业
33.4
28.1
26.9
24.2
22.0
第三产业
64.1
69.9
71.5
74.6
76.7
英国
第一产业
2.2
1.9
1.9
1.0
1.0
第二产业
42.6
35.0
31.7
28.2
26.2
第三产业
55.2
63.1
66.4
70.7
72.8
日本
第一产业
3.7
2.5
1.9
1.8
1.7
第二产业
41.9
41.2
38.2
32.4
30.2
第三产业
54.4
56.3
59.9
65.8
68.1
资料来源: 《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2008年,2009年。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本文参考了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测算的收入水平,选择了部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他们分别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罗马尼亚、乌克兰。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如下:
表3:   部分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1980年
1998年
2007年
印度尼西亚
34
41
39.4
菲律宾
36
52
55.2
斯里兰卡
43
52
58.4
罗马尼亚
30
48
55.0
乌克兰
30
48
60.5
平均水平
34.6
48.2
53.7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2009年。
从上表数据看,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比较显著提高, 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平均水平超过了50%。但不同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仍有较大差别,比重最低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为39.4%,比重最高的国家(乌克兰)为60.5%,相差20多个百分点。
二、从国外情况看,某一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回落也是可能的
实际情况表明,从一个较长时期看,多数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如果观察某一时间段,比如5年或更长一点,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部分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是回落的。比如,2000-2005年,越南第三产业比重由38.7%下降到38.2%、埃及第三产业比重由50.1%下降到49.0%;2000-2006年,马来西亚第三产业比重由40.5%下降到40.1%、尼日利亚第三产业比重由21%下降到19.4%、阿根廷第三产业比重由67.4%下降到55.6%;2000-2007年,伊朗第三产业比重由49.5%下降到49%、泰国第三产业比重由49%下降到45.3%、巴西第三产业比重由66.7%下降到64.5%。
三、第三产业比重与最终使用结构有很大关系
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价关系等,然而,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终使用结构对该国第三产业比重有相当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可以借助投入产出表进行具体地分析。事实上,三次产业比重反映的是一种生产结构,这种生产结构是与最终使用结构相对应的,不同的最终使用结构对应着不同的生产结构。具体来说,如果最终使用中对应的服务需求量相对增多了,则第三产业比重就会上升,反之,第三产业比重就会下降。那么,我国的最终使用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为便于分析,将最终使用分成三大部分: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进一步地,观察每一部分的构成,即观察每一部分对应的货物和服务是由哪些行业提供的,以及提供的份额。下表中的数据是根据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的。
表4: 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构成(%)
最终使用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出口
进口
第一产业
7.7
11.0
1.9
0.9
2.9
第二产业
46.0
28.2
89.6
83.9
90.0
第三产业
46.3
60.8
8.5
15.2
7.1
100
100
100
100
100
注:从近几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看,最终使用的构成比较相似,即最终消费支出中,来自第三产业的服务占50%以上,资本形成总额中,第二产业的产品占绝大部分,进出口也主要是第二产业的产品。
上表的经济含义是:最终使用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它使用的货物和服务来自第一产业的占多大比例,第二产业的占多大比例,第三产业的占多大比例。此处与产业对应的货物和服务是总量(产值)的概念,而不是增加值的概念。
为了把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结构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联系起来,可以利用投入产出基本模型。理论和实际测算都表明,如果最终使用中对应的第三产业服务需求量比重是上升的,那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是上升的。进一步地,有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如果最终使用中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0.52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说明了一个基本情况: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大程度是由它的最终使用状况决定的。如果在最终使用中,对第三产业的服务需求量份额是上升的,那么它的第三产业比重也会上升,反之,第三产业比重就会下降。
四、我国最终使用结构比较特殊,制约了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从近10年来的情况看,我国最终使用结构呈现出消费比重下降、投资比重和净出口比重上升的特点。
表5:支出法GDP构成(%)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
2000年
62.3
35.3
2.4
2001年
61.4
36.5
2.1
2002年
59.6
37.9
2.5
2003年
56.8
41.0
2.2
2004年
54.3
43.2
2.5
2005年
51.8
42.7
5.5
2006年
49.9
42.6
7.5
2007年
49.0
42.2
8.9
2008年
48.6
43.5
7.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9。
从表4容易看出,与最终消费支出对应的货物和服务构成是第三产业份额较高(60.8%),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份额相对较低(分别为11%和28.2%),因此,消费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下降对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向下的作用力。再看资本形成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对应的货物和服务构成是第二产业份额占绝大部分(89.6%),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份额很低(分别为1.9%和8.5%),因此,资本形成总额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上升拉动的是第二产业比重,相应地,对第三产业比重也是向下的作用力。类似地,与进出口对应的货物和服务构成仍是第二产业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少量份额,因此,净出口份额的上升也不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
综合我国三大最终使用(需求)的变化特点(消费比重下降、投资比重和净出口比重上升)以及各自的货物和服务构成特点,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回落是正常的,这种状况与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投资率持续走高有着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2002,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出版社。
2、彭志龙,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轨迹,1998-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3、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4、彭志龙,刘起运,佟仁城,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