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 廖昌永 伴奏:武当山道教古遗对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36:28
武当山道教古遗对联 武当山道教古遗对联    武当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艺术有关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与宗教在思维方式上同属幻想领域和情感领域,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超越日常生活情感,追求精神途径。特别是宗教艺术,其艺术的审美和宗教的狂热是密不可分的,属于共同的心理状态。同时,宗教与艺术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其在认识与把握方式上取长补短,形成了宗教与艺术在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上的趋同性。换句话说,宗教是艺术发展的温床,艺术反过来又促进了宗教的发展。武当山道教艺术也不例外。雕塑、绘画、供器等道教文物,就是武当山道教文化中形象思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武当山道教艺术品主要由朝祀者贡献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捐资制作。唐、宋时期,由于皇室的重视,纷纷遣使在此设醮,留下大量的神像及石刻。元、明时期,武当山道场日益彰显,皇室朝圣之风日盛。特别是明代,明成祖敕封武当山为大岳,将其纳入“上资荐扬皇考皇妣,下为天下生灵祈福”的皇家庙观后,历代皇帝都造宫前往武当山敬祭,并乐此不疲,武当山成为一个巨大的道教艺术博物馆。现已注册的文物艺术品计有7760余件。其藏品类别为:神像、摩岩、石刻、匾额、经书、碑题、壁画、彩绘、道教法器、供器等,其质地有金、银、铜、铁、锡、木、石等。其中不少是文物孤品,为国内外罕见。这些艺术品中,以道教神像最具特点,最有艺术价值。道教神像是道教神创论的中心,是具赖以存在的核心观念与理论支柱。中国道教有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据宋以前的《道经》记载,道教共有100余种神仙,分为七阶,每阶有一位主神。这些神仙大都是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以三清四卸为最高神。三清为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禹馀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和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即老子);四御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和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武当山主要供奉真武大帝,并由此形成独特的神仙谱系。即以真武大帝为最高神,金童玉女、水火、二将为侍神,青龙、白虎为护法神,圣灵官、六甲神将、雷部诸神、赵公元帅、关天君、温元帅、马天君等为役神,圣父、圣母、斗母为尊神等,灾一谱系将天堂、地狱、鬼魂世界的各种神灵包容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无限法力、无所不能的神仙体系。武当山现有神像约1700余尊,其中铜像450余尊,铁像530余尊,这些神像几乎全部来自朝祀者的贡奉,大部分又出自明皇室的钦降。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朱棣下旨在武当山赦建的33处官殿建筑群中,遍设御制神像、供器、法器、宝蟠、神帐和神龛。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朕起兵清内乱,神辅相左右,风行霆击,其迹甚著……肃命臣工即五龙之东数十里得胜地为,创建玄天玉虚宫。于紫霄、南岩、五龙创建太玄紫霄宫、大圣南岩宫、与圣五龙宫。又即天柱之顶,治铜为殿、饰以黄金。范神之像,亨祀无极。神宫仙馆,焕然维新。”成化九年(1473年)太监陈喜奉旨在太和宫安奉铜铸鎏金神像1堂:真武神像1尊,侍神4尊(灵宫、玉女、执旗、捧剑),护法神2尊(水将、火将),雷神10尊(邓天君、辛天君、张天君、陶天君、荀天君、毕天君、马元帅、赵元帅、温元帅、关元帅)及供器、法器等。在玉虚宫安奉铜铸鎏金神像1堂:真武神像1尊,侍神4尊(灵宫、玉女、执旗、捧剑)、护法神2尊(水将、火将)及供器等。据现存资料统计,仅成化年至嘉靖三十三年(1473-1554年),朝廷钦降神像18次,合计安奉神像93尊,其中金像7尊,银质鎏金像6尊,铜质贴金像8尊,铜铸鎏金像53尊,贴金沥粉彩妆木雕像19尊,钦降供器185件,其中银质鎏金14件,铜贴2件,铜鎏金200余件及大批法器等。嘉靖以后各代帝王的钦降,其数量应不少于此数。据不完全统计,明朝各代帝王共下达武当山圣旨369件之多,可以设想钦降数目之巨大。
    武当山的明皇室钦降的宗教用品,大都由水陆从北京运到武当山。永乐年间大运河疏浚,永东十四年(1416年)九月,明成祖敕都督何竣护送金殿船只,就是由运河经长江、汉水至武当山。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教宗圣旨:“命御用太监王瑞贝玄武神像至武当山,用黄桅快船至八十余。”水路不但快捷舒适,对神像的安全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经明代200余年的积累,武当山成为“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敕湖厂布政司右参议诸葛平圣旨,说武当山工程耗资巨大,“凡所费银钱,难以计数。”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三十一:“太和山一役,则因嘿佑之芝、竭两朝物力表其巅。”明·王佐《大岳太和山志》卷十引顾璘话说“凡宫殿皆拟天庭帝座之尊严,虽行寮寄万皆费中人百家之产。”明·王世贞《玉虚宫》诗有“霞矗黄金界,虹飞白玉桥。”徐中行《晓登天柱峰》“曜灵倒射黄金殿,玄武高临赤帝宫。”叶九全《雪天同林梅窗登太和》“直上天门景更幽,金城金殿甲中州。”朱灼方《登天柱峰》“山光云景共徘徊,金阙银屏迤逦开。”开当山的金银气使这些饱学之士感慨万千。

=================================================================
【古遗宫观三清天尊楹联】
    〖道教神仙——三清尊神: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由来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壁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壁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居天最高 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秘道度仙 《隋书经籍志》称元始天尊以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即授以秘道,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奉祀 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道教神仙——三清尊神: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的由来: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灵宝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真道君。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光之精气,务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辅司高仙: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后,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奉祀: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尊之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道教神仙——三清尊神: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的由来: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道之化身:《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之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临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考也。”为圣作师:太上老君自伏羲氏合神农氏以后,累世化身人间,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氏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离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世代作圣者之师。奉祀: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成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花暖青年卧;
山空碧水流。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青牛西去,道传天竺;
白马东来,佛兴震旦。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三百六辰,复庆松花胜会;
八十一载,初逢李树佳期。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无上三尊,为乾坤之主宰;
混元一炁,为造化之根源。
——佚名撰古遗宫观三清天尊通用联
道贯三才,成始成终万物;
德崇太极,至高至大三尊。
——佚名撰古遗宫观三清天尊通用联
八十载老须眉,历穷甲子;
万千言陈道德,理极人天。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安南辰,定北斗,开天壁地;
分阴阳,判水火,炼海烧山。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敕青帝之青龙,化青牛于蜀郡;
居紫微之紫府,现紫气于秦关。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为儒释道之师,八十化中分广教;
立天地人之法,五千言内贯通经。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东度孔子成至圣,阙里传犹龙之叹;
西化胡王悟真空,函关现紫气之祥。
——佚名撰古遗宫观太上老君联
具天神通,一炁三清,拯尽四州黎庶;
显无边法,离龙坎虎,修成万劫金身。
——佚名撰古遗宫观三清天尊通用联
宝殿岿峨,睹金像庄严,已接三清法界;
天香飘渺,对玉容整肃,如游九府神宫。
——佚名撰古遗宫观三清天尊通用联
=================================================================
【古遗斗姥宫楹联】
    〖道教宫观——斗姥宫〗  斗姥宫又称斗姥庙(殿、阁)、斗母宫(庙、殿、阁),别称妙香院等,为道教宫观建筑,供奉道家先天之女神——北斗众星之母,称为斗姥元君、天后主,俗称天后娘娘,为道家之法主。道教认为,斗姥元君为先天元始之神,生九子。掌管诸天星宿,坐镇群魔,“权司列宿统摄日月星辰,镇群魔主持元会世运”,主持元会世远。其形象为花冠璎珞,赤足,四头八臂,两手擎日月,两手合掌,中四手所持法器有法印、法铃、弓箭、剑戟、宝杵等。此法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斗姥”;谓为“象道之母”,手持日月二轮应阴阳二气以象太极之意;四头磊落,应四象也;八臂垂雍,应八卦也;持宝杵以降魔孽,执孤矢以救劫消灾,振法铃以济人度鬼,以求消灾解厄,延长泽福。有的斗姥宫还供奉元辰六十元辰,即天干地支,合成六十年(即六十太岁,各人出生的生辰八字为本命元辰),供奉元辰六十的庙宇全国并不多,仅有北京白云观、武汉长春观、香港圆玄学院等数间而已。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斗姥宫就举行隆重的法事。以祭拜斗姥元君为主,有的宫观还另奉祀九皇元君及五斗星星,九皇主宰十二生肖之元神,道家认为人体由十二元神支配,所谓“元神光彩,瑞气临身,元神昏暗,诸病丛生。”又每人本命元神一年下隆六次,拜斗姥即即迎接个人本命元神,拜斗姥时需奉五斗星君守卫五方护斗,斗中法器置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星君(即尺、秤、剪、镜),另置青峰剑及斗姥元君坐镇之法伞,于斗中护法,以避邪魔入侵,拜斗时需按拜斗人生辰八字推算命宫后,在择日点灯开斗,拜斗经文以《五斗经》及《九皇经》为主。
灿灿七星,默运中天之化;
煌煌列宿,拱朝北极之尊。
——佚名题古遗斗姥宫
宴设瑶池,庆祝仙龄盛会;
樽开玉液,恭酹圣寿佳期。
——佚名题古遗斗姥宫
位权日月,道贯通于南北;
肇开太极,形乃镇于方圆。
——佚名题古遗斗姥宫
六千长寿之桃,春秋不射;
十二流金之阙,昼夜常明。
——佚名题古遗斗姥宫
北斗光中,垂天上法王之首;
西华界内,现有为道母之身。
——佚名题古遗斗姥宫
----------------------------------------------------
附录:〖道教神仙——斗姥元君〗
    斗母,即北斗众星之母,简称“斗姥”、“斗姥元君”、“斗母元君”,全称“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称“中天梵气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天尊”、“大圆满月光王”、“东华慈救皇君天医大圣”等。斗母在天主治天宝阁,生诸天众目之明,为北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据《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斗母“以大药医垂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气,解滞去窒,破暗除邪,衍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辽病疴,积重天医”。《延生心经》又称“斗母登于宝座之上,怡养神真,修炼精魄,冲然摄气,气入玄玄,运合灵风,紫虚蔚勃,果证玄灵,妙道放无极微妙光明,洞彻华池。化生金莲九包,经人间七周夜,其华池中光明愈炽愈盛。其时一时上腾九华天中,化成九所大宝楼阁。”宝楼阁中,混凝九真,应现九皇道体:一曰天皇,二曰紫徽,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由斗母化生的九皇道体,就是北斗九辰得君。《云笈七签》称,“夫九星者,实九天之灵根,日月之明梁,万品之宗渊也。故天有九气则以九星为其命府,阴阳九宫则以九星为其门户,五岳四海则以九星为其渊府。”因此,斗母既为九星之母,当主天地万物之王。道教的一些主要宫观,也有设有斗母殿的,其斗母像作女像,三目、四着、八臂、。斗母神诞之日,一说是农历六月二十日,一说是九月初九日。道教徒多于道观内斗母殿举行祈嗣或延生道场,祈祷健康长寿,子孙平安。
    
=================================================================
【古遗天后宫楹联】
    〖天后宫〗  天后宫为道教宫观建筑,宫内奉祀的是道教神祗中的海神。海神像有多种,不同地方的海神宫、庙所供奉海神像也各有不同。有关海神的资料可浏览《南开区道教宫观对联·天后宫》之附录一《道教神仙——海神妈祖》 以及《秦皇岛市道教宫观对联·海神庙》之附录《道教神仙——海神》:
水德配天,海国慈航共济;
母仪称后,桑榆俎豆重光。
——佚名题古遗天后宫
万姓共瞻,依然若湄岛舟现;
百川皆效,顺非徒淯水波恬。
——佚名题古遗天后宫
福星遥度中原,万里黄河沾惠降;
庙貌依然湄岛,一湾白水泻恩波。
——佚名题古遗天后宫
世间无水不朝宗,岂止黄河一派;
天上有仙皆降福,何愁碧浪千层。
——佚名题古遗天后宫
感应遍九州,海宴河清,化育功齐持载;
圣慈绥万国,民康物阜,古今德赞雍熙。
——佚名题古遗天后宫
=================================================================
【古遗文昌帝君楹联】
    〖道教神仙——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资料可参阅《芮城县道教宫观对联·文昌阁楹联》栏之附录《道教神仙——文昌帝君》:
萃九天之雨露;
开百代之文章。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
文登天储凭司命;
笔灿心花借牖天。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
是斯人速临斯地;
非吾道莫入吾门。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
布福禄于人间,但凭有德;
握权衡于天上,总出无私。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
斗构高悬,九天运握操元轴;
笔花初灿,列宿光耀映壁辉。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
河出图,洛出书,道统昭垂,藉此文章司命;
芝有本,体有源,宗支衍庆,佑而作术重光。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
司人间善恶,先录过,后录功,功多过寡者福嗣并赏;
掌天下文衡,首取德,次取才,才高德厚者科甲连中。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
呈千百年法眼,看破古来英雄豪杰,大富贵原非命,真造化不论文章,无一点丹心,未许夸口将相;
现九十八化身,历尽天地显晦升沉,老头巾莫怨天,犹后生休侵俗气,有六经实学,自然垂手功名。
——佚名撰古遗文昌帝君通用联(38+38=76字)

=================================
================================
【古遗炎帝神位楹联】
    〖民俗之神——炎帝〗  
    炎帝,姜姓,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民俗之神。据《史记》等记载,炎帝神农氏,父曰少典,母为女登,少典王妃。大约在距今4500多年前有一天,其母游毕山之阳,梦见太阳落在自己怀里。有神农首感,于尚羊(即列山,今湖北随县)一石室生下炎帝,取名石年。相传炎帝人身牛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七天生齐了牙,三岁知稼樯。炎帝成长于姜水流域(今陕西省姜水)。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在他的领导下,人们不断地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粮食连年丰收,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为了解救部落成员的疾病之苦,炎帝尝遍百草,从而发明了医药。后来,炎帝部落逐步顺黄河向东迁移,最后定居在中原地区。由于他功绩显赫,尊为人皇,因经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炎帝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计380年。后世人们为纪念炎帝的功绩,把他奉为太阳神、火神、农业神、五谷神、灶神、神农大帝、中央天帝等而加以崇拜,奉祀炎帝的神庙遍及华夏大地及海外华人社区。道教实质上是一个多种民族、民俗信仰的揉合体,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信仰的神灵融合,几乎将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都纳入道教的神祗系统,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武当山奉祀炎帝神位,当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区东北17公里处庄里村的炎帝陵,自古即被称为“千古州第一陵”,千百年来,历代封建帝王虔诚祭祀,官吏商贾,文人墨客,为其纂志书史,诗文题咏,留下千古情思。
祖龙降遍民安睹;
帝德光照物霭春。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三炁勃光,秉阳德以御世;
七返隐焰,乘午位以经天。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光悬南离,鉴照人间恶善;
威秉己午,施行天上赏罚。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紫焰辉煌,威镇八方世界;
赤火灼灿,灵应六合乾坤。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位居离宫,威烈潜藏八卦内;
权司火府,灵光出透五行中。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位居离宫,四时全□凭化育;
权司火府,万物恶习赖陶镕。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犬马不嘶,四时八节常镇静;
阳鸟高飞,午门万户水安宁。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乾降混沌,潜灭飞烟之烈焰;
离明照烛,散为瑞日之祥光。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石燕已高飞,天上大施甘降;
旱魔今远云,人间顿息焰烽。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赤耀握灵符,荧感星回日月;
火轮昭法象,风雷阵布乾坤。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道际昌时,正三炁,雍融品位;
德明盛今,主五行,生在权衡。
——佚名撰古遗炎帝神位联
=================================================================
【古遗后土神庙(神位)楹联】
    〖后土庙(神位)〗  有关道教“后土庙”及其所供奉的神祗,可浏览《万荣县道教宫观对联·后土庙》之附录一《道教神仙——娲皇后土圣母》:
位处离明,永作群生之主;
名称司马,犹为五福之尊。
——佚名撰古遗后土庙(神位)联
木火相生,乃化成于本始;
乾坤配位,育秀气于灵根。
——佚名撰古遗后土庙(神位)联
万物宗源,无物不遵于后德;
六爻根本,有情咸赖于皇灵。
——佚名撰古遗后土庙(神位)联
效法吴天根本,育坤元之美;
流行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
——佚名撰古遗后土庙(神位)联
若非土,若非尘,理本归乎主宰;
无不包,无不纳,法犹赖于涵容。
——佚名撰古遗后土庙(神位)联

=================================================================
【古遗玄天上帝宫楹联】
    〖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相关资料可浏览《道教直武庙通用对联》题头之《真武庙》和《道教神仙——真武大帝》:
旗幡北斗龙蛇动;
剑插南岩鬼神惊。
——佚名题古遗玄天上帝宫
=================================================================
【古遗星君庙(神像)通用楹联】
    〖道教神仙——五星七曜星君〗
    道教五星七曜星君的由来:五星七曜星君是道教的七位星神。五星旨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合称七曜。道教尊七曜为神,名为星君。日、月和星神的崇拜,起于上古,两汉时,谶纬之学多有据星像以验人事吉凶者。道教以为阳精,称其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月亮为阴精,称其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云笈七签》之《总说星》节中,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本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星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如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垣,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长养万物:《玄门宝海经》云:“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清为星辰。星辰共以真道,要养万二千物,下及六畜粪土草木,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生长焉。”意为五星七曜皆是道的体现。天地依靠日月星辰之真气,长养万物。各司其职:《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详述五星之职掌,称东方木德真君“主发生万物,变惨为舒。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福庆,直弘善迎之。”南方火德真君“主长养万物,烛幽洞微。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厄,疾病之忧,宜弘善以迎之。”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敛万物,告成功肃。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怪刑狱之咎,直弘善而迎之。”北方水德真君“主通利万物,含真娠灵。如世人运所逢遇,多有灾滞劾掠之苦,宜弘善而迎之。”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时广育万类,成功不愆。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忧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至于日和月,《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中称,有遇日君者,“必得仙术”;有遇月君者,“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术。”奉祀:道教宫观有供奉星神之殿,间亦有供奉五星七曜星君者。在大型斋醮仪礼中,一般均设有五星七曜神位,并在有关科仪中召请五星七曜星君降坛施法。道教徒中也常有为转变年运祛病除邪、祈福延年而参拜星辰之神者。
位居三离照下土;
德配七政灿中天。
——佚名撰古遗太阳帝君神位联
职司离宫荧惑主;
位居南方火行君。
——佚名撰古遗太阳帝君神位联
光耀玉盘弥宇宙;
辉腾金镜遍山川。
——佚名撰古遗太阴元君[庙]通用联
手出通身,救民于火;
睛天三面,殄暴以威。
——佚名撰古遗太阳帝君神位联
阳德秉灵,极神威于雷极;
太微腾景,司祸福于尘寰。
——佚名撰古遗太阳帝君神位联
位列离宫,掌握忠良之将;
星赤荧惑,火雷金轮之神。
——佚名撰古遗火德真君[庙]通用联
火雷有功,赤心报国通天下;
神威无敌,公正扶民遍世中。
——佚名撰古遗火德真君[庙]通用联
上帝垂警于汝,窍恐威阳还有焰;
尊圣明惠于我,须知邓国却无灾。
——佚名撰古遗太阳帝君神位联
     
=================================================================
【古遗神庙楹联】
    〖道教建筑——宫观庵庙〗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其建筑的门类很多,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作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起源道教奉祀系统的建筑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别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产生并形成了祭祖先神灵的“神主”或曰“庙主”(或称牌位)祭祀。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所谓“右社稷”、“左宗庙”的祭祀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不断。反映在建筑上,儒家的殿堂宗庙和道教的殿堂祠庙以及其他一些附属建筑逐步发展,并日臻完备。道教奉祀系统建筑的第二个来源,是秦汉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普通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道教最早的道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道教初创,山成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舍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
通帝德乾坤悠久;
用神功今古光昭。
——佚名题古遗神庙
千年庙貌霏烟景;
十里溪光锁幽桥。
——佚名题古遗神庙
好德好生皆好善;
欺人欺己即欺天。
——佚名题古遗神庙
=================================================================
【古遗天仙圣母庙楹联】
    〖天仙圣母〗  道教神灵“天仙圣母”即是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圣母庙及其圣母资料,可浏览《道教碧霞庙通用对联》之题头《碧霞庙》和《道教神仙——碧霞元君》:
麒麟殿前花结子;
螽期宫内竹生孙。
——佚名题古遗天仙圣母庙
圣母洪恩,覆庇八方黎庶;
仙姑深惠,保全四境婴儿。
——佚名题古遗天仙圣母庙
灵气常存,千家幼稚蒙护佑;
英风如在,万姓孩担荷生存。
——佚名题古遗天仙圣母庙
仙鹤翱翔,永飞天上接贵子;
麒麟跳跃,常驰人间送贤郎。
——佚名题古遗天仙圣母庙
道佑徽柔,握昌炽绵绵大柄;
德遵尊顺,司衍蕃密密机权。
——佚名题古遗天仙圣母庙

=================================================================
【古遗三官庙(殿)楹联】
    〖道教神仙——先天尊神三官大帝:天、地、水〗 
    三官大帝的由来: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岳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清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凡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徒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箓、黄箓道场,以祈福消灾。
太极运从无极始;
三元总自一元生。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三元赐福,殄九厄以消三灾;
九府留玄,赦八难而降九祥。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瑞草齐开,日际地官之考籍;
桂花将绽,月当少昊之司权。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
求福赐福护福,务段积福为先。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握乾坤,司坎离,昭昭灵应九宵;
铺天地,掌水衡,赫赫恩被六合。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云台山上放毫光,显无极无量之法;
都会府中施慧力,弘大圣大慈之恩。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天之高,地之厚,水之深,悬覃三界;
赐其福,赦其罪,解其厄,德被十方。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天之高,地之厚,水之深,仁慈莫测;
赐尔福,赦尔恶,解尔困,圣德无穷。
——佚名撰古遗三官庙[殿]联
=================================================================

【古遗三皇庙楹联】

    〖道教神灵——三皇五帝〗
    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①燧人、伏羲、神农。②伏羲、女娲、神农。③伏羲、祝融、神农。④伏羲、神农、共工。⑤ 伏羲、神农 、黄帝。第五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宣扬而得到推广,从此 ,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 ; 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 ,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帝原指天帝。《荀子》中始有五帝一词出现。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于是在许多古帝王中,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④伪《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⑤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皇治世人间乐;
五帝为君万谷丰。
——佚名撰古遗三皇庙联

 辟混沌,分天地,开基圣祖;
定山河,立国邦,历代三皇。
——佚名撰古遗三皇庙联
=================================================================

 

【古遗泰山庙楹联】
    〖古遗泰山庙〗  山东省东岳泰山庙,又称东岳庙。为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大典之地。史载:秦既作畴,汉亦起宫,唐代增修,宋代扩建,到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计有殿、寝、堂、门、亭、库、馆、楼、观、廊、庑813楹,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为我国宫殿式建筑之一。以主殿天贶殿为中轴,回廊环绕,钟鼓楼左右相对,前有仁安门,配天门,后者寝宫三。南面主门正阳门外的遥参亭为觞庙门户。规模宏伟,是全国最大的泰山庙。泰山神称“泰山府君”,俗称东岳大帝。自魏晋以来,道家传说人死后魂皆归泰山,是地府的所在,以泰山神为地下之主。旧时各地有东岳庙祀泰山神。晋人干宝《搜神记》(四)记述泰山人胡母班魂游地府,乞泰山太守免其亡父苦作。《后汉书》九十《乌桓传》有述“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岱山也就是泰山。足知魏晋以来,道教兴盛,泰山庙和泰山神信仰,已是道教习俗之一,全国各地已有。2003年9月4日,武当山泰山庙(东岳庙)遗址北端挖出一南北朝时期的古墓群,这一建筑、宗教、墓藏实物的发现,是继同年7月出土的一批东晋叶叶哀帝司马丕时期的记事砖之后又一重大发现。它使武当山道教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年,证实了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填补了唐朝以前武当山道教历史的空白,揭开了武当山文化、经济、宗教历史的新画卷。(有关“东岳大帝”的详细资,料可浏览《门头沟区道教宫观对联》之附录五《道教神仙——东岳大帝》:
到此地魂飞魄散;
入斯门胆战心惊。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善士临斯,自然气壮;
奸雄到此,能不寒心!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大丈夫,双手拨开生死路;
好男儿,只身跳出名利关。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天堂有路,只段屋睹青天;
地狱无门,都为日昧寸心。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神目最明,明天下不明之事;
圣心既正,正世间不正之人。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阳世奸雄,违天背理皆由己;
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生时一味相攘,叹信心不及早;
死日千般受苦,思回首却教迟。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孽海茫茫,叹人寿无多,一误岂能再误;
轮回辘辘,仰神灵有赫,今生要把来生。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莫与命争衡,要知后果前因,但观现在;
总凭天作主,落得洗心涤虑,一任安挑。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茹素良善莫灰心,也须知,六道轮回,今生作者来生受;
奸雄骄诈休猖狂,尔且看,两廊地狱,活时容易死时难。
——佚名撰古遗泰山庙联
=================================================================
【古遗城隍庙楹联】
    〖城隍庙〗  有关城隍庙文化可浏览《朝阳区道教宫观对联·城隍庙楹联》之附录《道教神仙——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城隍》:
一举三思,尽由人心宛转;
千方百计,难逃天理循环。
——佚名撰古遗城隍庙联
举念时明明白白欺了自己;
到头来是是非非曾放谁人。
——佚名撰古遗城隍庙联
作恶多端,入庙烧香未免有益;
问心无愧,过门不拜倒也不妨。
——佚名撰古遗城隍庙联
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
作事若昧天理,三更半夜须防我铁链钢叉。
——佚名撰古遗城隍庙联
================================================================= 

【古遗土地庙楹联】
    〖道教神仙——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土地〗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地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十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之《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瑞士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经《道要灵祗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生养万物[/B: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B]管理本乡: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良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于道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奉祀: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十五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通天达上帝;
护国佑黎民。
——佚名撰古遗土地庙联
万古里域主;
千秋社令尊。
——佚名撰古遗土地庙联
一诚由我格;
五福自天申。
——佚名撰古遗土地庙联
位参金木水火;
福赐春夏秋冬。
——佚名撰古遗土地庙联
青霭梅花紫阳仙境;
红云灯火绿野人家。
——佚名撰古遗土地庙联
有神威,即神不威,人当自畏;
存天德,就施微德,世皆多得。
——佚名撰古遗土地庙联
=================================================================
【古遗河神庙楹联】
    〖道教神仙——河神〗  道教与土地神有关并且同样受到广泛崇拜的,是各地的山神、水神。名山大川已由皇帝加封,由朝廷主祭,各地还和许许多多名气较小,但在当地人心目中地位重要的山川河流,在十分普遍的神灵崇拜思潮和氛围中,这些山川河流也被设置了相关的神灵。它们常常被视为一方水土灾祸和福祉的主宰,名地百姓也就必须按时祭祀它们。水是自然的血液,维护生命的要素,但它也会夺去人的生命,除了天上的太阳,水是地上最强的自然力,华夏民族在黄河养育下发展起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人们祭河的卜辞,在祭河的仪式上把牛、羊、猪和美玉等祭品投入河流以祀河神。水神崇拜首推河神,河神为主掌江河湖泊之神,神州大地江河交错,川流交织,故河神庙比龙王庙还多。靠近河川的村镇多建有河神庙,祈求河神扼制洪水泛滥,给人民灌溉之利;船民在行船前要先祭河神,第一次壶河坐船之人要给河神投钱,谓之买路钱以祈求能平安到达彼岸。在宗教信仰上,如果员上突发困难,也是可以临时向它们祈求援助的。
云中鸾鸟扶丹驾;
水底鱼龙复翠华。
——佚名撰古遗河神庙联
=================================================================
【古遗道观娘娘庙楹联】
抱来天上麒麟子;
送与人间慈善家。
——佚名撰古遗道观娘娘庙联
帝心简在,遥问柏子之香;
天目昭彰,下格松花之会。
——佚名撰古遗道观娘娘庙联
结秀成胎,禀两仪之造化;
送子保童,赋三仙之纲维。
——佚名撰古遗道观娘娘庙联
大圣卫房垂慈化,常联天福叶;
主生帝母布惠光,永照于家兰。
——佚名撰古遗道观娘娘庙联
=================================================================
【古遗观山庙楹联】
     〖道教神仙——功曹〗
    功曹亦称四值功曹,为道教所奉的值年月日时之天神。全称分别为:值年功曹、值月功曹、值日功曹、值时功曹,与灵官一级等职,官虽不大,可责任重大,都有护法赏善惩恶职权,主掌呈送人间上达天庭的奏章。传说功曹地位位于大神之下,相当于古代郡县功曹书吏之类的职务,从事承启传递特权。道教举行宗教仪式时认为,“上达天庭”的表文焚烧后,须由“四值功曹”递送,因而受到人间的重视,还建有专庙膜拜。
倏忽冲霄汉;
卷帘奏善功。
——佚名撰古遗观山庙功曹神联
须臾通三界;
顷刻奏九天。
——佚名撰古遗观山庙功曹神联
一征罡风随指顾;
九天云路自逍遥。
——佚名撰古遗观山庙功曹神联
=================================================================
【古遗二郎神庙楹联】
    〖道教、民俗神仙——二郎神〗
    二郎神是我国神话中的第一得力之战神,其能力与孙悟空相比不相上下,在天界对孙悟空的第二次大围剿时,就足见他追得猴王四处逃窜。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只是后来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将关云长说得神乎其神,既忠且勇,遂渐渐地代替了二郎神的民间地位。特别是在粤港澳地区,几乎是所有的店铺、警察局、江湖堂口,以至一般家居都将关公神像摆在正中,而明代以前,那位置可是二郎神的。二郎神既有如此的民间地位,故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仙佛界中可说是少见的:(一)随大禹治水之功臣。上古时,诸龙失管,天下大水,天帝命禹率众治水。开始时,禹未有经验,往往劳而功微。后有人指点,先驯服一条“孽龙”,命用龙尾划出许多条水道,令诸水导入大海,水患遂解。屈原有诗曰:“应龙入海,何地何画”,说的正是这个事迹。(二)古蜀国治水功臣李冰的第二子,当时协助李冰修筑都江堰,出力至多,积苦成疾,升天化神。今都江堰二郎神庙所祀正是,神像原为坐像,可脚搁在左腿上,此足即为“二郎腿”的起源。20世纪70年代,该庙修整,改为立姿,手把一支耒铲(古农具),类似一个修水利的民工,太可惜了一处古迹。(三)与李冰和都江堰有关,但非是李冰第二子,而是李手下的两个副官,即“二侍郎”,神庙原名“二侍郎庙”,后人们误作“二郎神庙”,此说有实据,1974年都江堰水中曾出土三个石像,一李洋,背有“××太守李×……”,另两个有“××侍郎×……”,下款刻有什么“二侍郎庙”等模糊字样。(四)以上都说二郎神是治水之神,后有人著神魔小说《封神榜》,说二郎助姜太公讨伐暴纣,长有第三只眼——通天眼、七十二变化、无所不能。自此二郎神又成了除暴安民、降魔伏妖的天界第一战神。走遍中国大地,处处可见二郎神庙,水患多处,说足治水之神;火患多处,说足制火之仙。甚至《聊斋》里的冤魂也找二郎神伸雪。(五)二郎姓杨名戬,有人问,既是李冰之子,为何又姓杨?据查考,二郎神为龙变化而成,并无人身原型,李冰之子说,应是后来下凡托生于李家,“戬”字有三义:第一,翦除;第二,尽,如“戬谷”,意为尽善;第三,幅。而“杨”字,原是“扬”,总为“扬善也”,只因汉姓无扬,故改。故民间将二郎尊其为无所不能的战神、保护神,扬善除恶,并祈福佑。(六)还有一说,二郎原为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第二子,名独健。此子曾率天兵救唐明皇于危难之中,否则,那李隆基在安史之乱时,也随杨玉环而去了。这一说有四个可疑之点:第一,为杨玉环在天之弟,故原姓杨,那次晚了一步,救姐不了,就救姐夫;第二,本是明皇的小舅子,人们又误传为玉皇的小舅子;第三特有意思,佛教由外国传入,毗沙门天王原为天竺国人士,其第二子本就足闹东海,抽龙筋的哪吒,在外国的佛书中,哪吒画图是一副洋人相,在中国就变成了挂红肚兜的小嘎子,而毗沙门则成了商朝国的陈塘关总兵,后来的托塔天王李靖而又传作李冰,总之外国的东西到了中国都得来点变通,有三只眼,上观天界,下察地狱。(七)据《西游记》第六回书,《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对二郎神说:“记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如此说来,杨戬之姓杨出处在此。传说天帝有九个妹子,又名“九天仙女”,杨母是大妹子。三妹子嫁刘彦昌,西王母骗二郎神去破坏了好事,将三仙女囚禁于华山,小表弟——沉香,学表兄样“力劈华山”救母,不知二郎对此有何感想(《宝莲灯》);七妹子嫁董永,由“槐荫老人”作媒(《天仙配》);八妹子嫁巴特尔——蒙古族英雄,西王母同样想破坏,但这次二郎神反而帮助八姨娘,躲过了西王母的迫害,在大草原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二郎有时真有点犯迷糊,是非曲士都不分。不过,二郎是天界第一战神,是一条中国龙,只要中国百姓有难,他都能救,不管水里火里,有求必应。故道教把二郎神纳入“中央天宫神仙”之一,是理所当然的了。
圣德英名垂万古;
威灵昭感镇千秋。
——佚名撰古遗二郎神庙联
威灵万古乾坤老;
圣食千秋俎豆长。
——佚名撰古遗二郎神庙联
=================================================================
【古遗龙王庙楹联】
    〖道教神仙——龙王〗
    龙王的由来: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职能: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谷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奉祀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晴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雷公雷婆开雨路;
风伯雨师降甘霖。
——佚名撰古遗龙王庙联
水晶宫中呼万岁;
琉璃殿上贺千秋。
——佚名撰古遗龙王庙联
================================================================= 

【古遗大仙庙楹联】  (大仙庙主供神祗为黄大仙和八仙等)
    〖道教宫观——黄大仙庙〗  道教在全国各地建有不少的黄大仙庙(祠),庙祠主祀得道真仙——黄大仙,为晋代术士黄初平。此说源出于《金铧府志》,该志卷二十二云:“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到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如此看来,黄大仙就是黄初平了,他别号赤松子,所以各处黄大仙庙名,前面都有“赤松”二字,叫“赤松黄大仙祠”,以示正宗。至今,金华民间仍然流传着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俩。因他兄弟俩俱成仙,故有人认为黄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二仙祠那地方,原建有赤松观。《金华悬志》载:“赤松观,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晋时皇(黄)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飞升之地……”只是这座建于西晋巍峨雄伟的黄大仙祠,早已荡然无存了。但赤松黄大仙灵迹远播港澳和东南亚,一直香火不断。此外还有一说:黄初平是广东省东莞人,是东晋葛洪为师在罗浮山炼丹得道的黄野人,黄野人的家乡在石龙附近的水南乡。近年来,随着黄大仙文化的开发,金华赤松宫复建,港澳人士和华侨纷纷到金华祖庭探寻灵迹,也使祖宫特产——“金佛手”(金华佛手瓜)名声大扬,金佛手视作吉祥物收藏、留念、摆设或供奉,并冠以“大仙果”美名。
    〖道教宫观——八仙宫〗  道教在全国各地也建有不少的大仙宫庙,其中较著名、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的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初建于宋,建于唐兴庆宫局部旧址。其名之由来源于八仙的故事。相伟此处为唐代“长安酒肆”,吕洞宾在此饮酒,遇钟离权点化而得道。后人于其地立“长安酒肆”石碑。题“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又有传说,宋时,此处地下常闻隐隐雷鸣之声,遂建雷神庙以镇之。宋末有郑生憩于雷神庙,忽遇八仙游宴于此,后人建八仙庙以祀之。元代全真道兴起,尊钟离权、吕洞宾为北宗五位祖师中的两位,遂于其地大兴土木,建成颇具规模的宫观,名曰八仙庵。明时为该地著名道观。清康熙(1662-1722年)初年,著名道士任天然重修殿宇,扩建东跨院,并开坛传戒,辟为全真道十方丛林。嘉庆十一年(1806年),道士董清奇住持八仙庵,复加修葺,并建西跨院。道光十二年(1832年)所立之《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云:董清奇之后,“继而有华山韩合义,又继律师刘合仑开坛演教,后遂传戒于朱教先。”一直保持丛林传戒制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驻跸于八仙庵西花园内,赐银千两给当时方丈李宗阳“增修牌楼”,并颁赐观额名“敕建万寿八仙宫”。于是八仙庵改名八仙宫。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监院唐旭,在杨虎城、邵力子资助下,对宫内殿宇房舍进行全面修整。在20世纪70年代大动乱中破坏殆尽。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宫观之一,并据明清布局进行全面重修。其建制分中东西三路及西花园。中路有灵官殿、八仙殿(主殿)、斗姆殿;东路有吕祖殿、药王殿等;西路有丘祖殿、监院房等。总共占地近百亩。是目前西安市最大之宫观,为陕西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太乙天为水;
蓬莱雪作山。
——佚名撰古遗大仙庙联
无影无形增福主;
先知先觉有灵仙。
——佚名撰古遗大仙庙联
功参天上惟九曲;
法布人间只一弹。
——佚名撰古遗大仙庙联
一枕黄粱千载梦;
九还金液万年春。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黄鹤楼头留圣迹;
玉清殿内炼丹砂。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身中宝剑降龙虎;
腹内金丹镇乾坤。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两卷道给三尺剑;
一条梨杖七弦琴。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精气神被我炼成一片;
儒释道是谁分为三家?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石可成金,苦奈人心未化;
剑能割爱,都为世情已薄。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传旨九天,彩凤遍生盛世;
县廷一脉,祥麟发降法门。
——佚名撰古遗大仙庙联
称仙称祖称师,万代攸赖;
亦释亦儒亦道,三教同流。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金阙化身,应锡人间金弹子;
玉枢掌握,降生天上玉麒麟。
——佚名撰古遗大仙庙联
救苦拯危,妙药挽回恩再造;
行仁锡福,慈云普遍利群生。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立功立德立长,大业三者满矣;
称仙称祖称帝,至道一经贯之。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愿人人寿域同登,且尽我青囊秘术;
若个个邯郸梦醒,何须那紫府仙方!
——佚名撰古遗孚佑帝君神龛联
----------------------------------------------------
    附录一:〖道教神仙——黄大仙〗
    黄大仙原名皇初平,或黄初平。东晋金华丹溪(今金华兰溪)人,生于328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自幼家贫,八岁牧羊。相传他十五岁那年,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带至松山金华洞的石室中修炼,自此超凡脱俗,潜心修道,钻研丹药,四十年不食人间烟火,终于理悟修道玄机,修得法道。初平的哥哥初起为找弟弟,到处打听下落,后来遇一位道士,告诉他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不知是否初平。”初起就来到了金华山,在金华洞找到了容颜未改的初平。兄弟想见初起问及当年的羊群下落,初平在山上大叫“羊起”,满山白石应声而起,变成千万只羊,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初起这才知道弟弟初平已得道成仙,于是要求跟着学道。从此他亦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都成了神仙,称为二皇君(或二仙)。黄大仙擅长炼丹知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劝善,有求必应,在黄大仙羽化之地——金华北山“洞天福地”双龙洞左侧建立起金华观。金华观辖朝真、冰壶、双龙三洞香火,曾盛极一时。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华侨客商到金华旅游的很多,他们笃信赤松黄大仙,在香港、东南亚、美国的纽约都设有黄大仙分祠,亟盼黄大仙成仙的祖居仙乡,能按史书记载的规模,重建金华观。领导趋时而动,决心实现侨民们的心愿在原址重建金华观,并以此为中心,开辟风景旅游区,造福婺民。重建金华观工程进展非常顺利,1991年11月23日金华观重放光彩。为宏扬中国道教文化和黄大仙“普济劝善”的精神,应广大善信的强烈要求,1996年4月24日-1996年8月31日又修复了气势宏伟的黄大仙祖宫,使人们更加能领略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瑰异的人文景观。
---------------------------------------------------- 
   

附录二:〖道教神仙——八仙过海〗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岛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少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和,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何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傲游东海。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七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七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涨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随在后,安危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解,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这就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在中国民间的众多神仙中,锋头最劲、影响最大的神仙,有关他们的传说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海东游记》所述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八仙的传说始于唐代,其时已有“八仙图”、“八仙传”等,然八仙姓氏至宋代尤有变更,至《东游记》始定为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其故事传说大多以在唐、宋书籍觅得踪迹,少数见于明代记载。唐代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位皆善饮酒、赋诗,称为酒中八仙鷤。
    八仙之一:铁拐李
    八仙中,铁拐李是年代最久,资历最深者,见诸于方面则较晚。亦作“李铁拐”,元剧《李洞宾度铁拐李岳》始有其名。身世由来传说颇多,一说乃西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一说本名洪水,常行乞于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龙,乘龙而去为仙。一说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华山赴太上老君之约,嘱他的徒儿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儿因母亲病而欲回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无所归,乃附在一跛脚的乞丐的尸体而起,蓬头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喷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李铁拐。铁拐李所持的宝物为葫芦,能炼丹制药,普救众生。
    八仙之二:钟离权
    元代全真教奉钟离权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其说始于五代、宋初。相传姓种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列仙全传》说:钟离权,燕台人,号云房先生,为汉朝大将,在征讨吐蕃中,被上司梁翼妒嫉,只配给他老弱残兵三万人,刚到达目的地就被吐蕃军劫营,军士落荒而逃。钟离权也逃至一山谷,而且路途还迷路了。可是“吉人自有天相”,遇上一胡僧,将他带至一小村庄说:“这是东华先生的住处。”然后告别而去。过了一会儿,忽听有人说:“这必定是那碧眼的胡人多嘴的缘故。”见一老人披着白色的鹿裘,扶着青色的藜杖,头号钟离权道;“来者可是汉大将军钟离权?为什么不来宿于山僧之所?”钟离权大惊,知道遇上了异人,于是诚心学道,向老者哀求学习救世之道。老者传授钟离权“长真诀”,及金丹火候和青龙剑法。钟离权后来遇见华阳真人,又遇上仙王玄甫,学得“长生诀”。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居住,得到“玉匣秘诀”,修成真仙。玉皇大帝封他为“太极左宫真人”。另一说钟离权为唐朝人,与吕洞宾是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人或以“汉”字属下读,故一称“汉钟离”。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奉“钟离权”为“正阳祖师”,位列北五祖之二(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钟离权所持的宝物是玲珑宝扇,能起死回生。
    八仙之三:张果老
    张果老亦作张果。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因民间相传,遂为神仙。居山西中条山,自言生于尧时,有长征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不时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张果老说:“衰配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凭,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二寸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琥帝狩猎是哪年?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张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为他建“栖霞观”。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叠起来,放在皮囊里。张果老所持的宝物是鱼鼓,能星相卦卜,灵验生命。
    八仙之四:吕洞宾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末道士,八仙之一。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故世称“吕祖”。关于吕洞宾的身世,有的说吕洞宾是唐蒲州蒲板县永乐镇招贤里人,有的说是河中府(即山西永济县)人,有的说是京兆(即陕西西安)一带人。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四月二十四日巳时降生。生时“天乐浮空,一鸿似鹤”,飞入其母王夫人房中。王夫人醒即生洞宾。因为他年、月、日、时都是阳数(也许是从子时到巳时为阳时吧),故号纯阳子。有人说吕洞宾是河中府孔郭侍郎吕谓之孙,太子右庶子迁任海州剌史吕让之子。因其“掌心有一山三口之异”,乃取名岩,表字洞宾。又说吕洞宾本唐宗室,避武后之祸,扶妻而遁,因改姓为“吕”,依山而居,故名岩,字洞宾,妻死后,自号纯阳子。还说,吕洞宾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及第,做过两任县令,碰上黄巢选择,全家搬到终南山,修行得道,不知去向。但更多的说法,吕洞宾幼年即通晓典故百家,可考了三千(原书320多年)多年,三举进士不第,直至46(一说64)岁,又去赴试,在长安酒肆遇云房先生汉钟离,被点化而得道。不管怎样说,吕洞宾是八仙中最活跃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流传最广,附会的成份也最多。使人很难弄清他的本来面目。传说吕洞宾到宋初已是百余岁高龄的老道士。他擅长剑术,“步履轻盈,顷刻灵敏百里”。如果吕洞宾实在有其人的话,那么,他开始就有了神仙剑侠的风姿,人们尽可以在他的身上编造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诸如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等等,不一而足。吕洞宾所持的宝物是剑,有天盾剑法,具威镇群魔之能。
    八仙之五:何仙姑
    何仙姑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多传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她仙桃或仙枣食之,遂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为吕洞宾弟子,《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了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16岁时梦见仙人教她:“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途忽然失踪。之后白日升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云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吉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几回合,智高战败逃入大理国。”何仙姑手持荷花。何仙姑所持的宝物是荷花,它出污泥而不染,可修身禅静。
    八仙之六:蓝采和
    唐开元天宝时人。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唱踏踏歌,歌词名神仙之意。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蓝采和颜状如故,后于酒楼乘醉骑仙鹤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仙佛奇踪》中:“蓝采和,不知那里人,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寸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里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板,长三尺余,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而作,歌中充满仙意,而且变幻莫测。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时见过他,至老后再见着他,蓝采和容貌依旧。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听见有笙箫的声音,忽然乘着鹤而飞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板,慢慢而升。”元剧《钟离权度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时,做寿因不知犯了什么错,为官府扣打,后被钟离权度化成仙。蓝采和所持的宝物是花篮,篮内神花异果,能广通神明。
    八仙之七: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元。在唐元和年间,忽然间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读书。但韩湘子和学沿着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当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倾刻开花。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列位仙班。韩湘子所持的宝物是笛子,有妙音萦绕,万物生灵之功能。
    八仙之八:曹国舅
    曹国舅相传为宋仁宗朝之大国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国舅的弟弟贪恋赴京应试秀才之妻的美色,绞死秀才,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公准予查究。曹国舅告知其弟,务必将秀才的妻子置于死地,以绝后患。于是二国舅投秀才妻子入井,被她逃脱,途遇曹国舅,误以为是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用铁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人以为她已死,把她弃尸于偏僻的小巷。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后,向包公叫冤,包公问明真情后,就诈病,曹国舅来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诉,遂将曹国舅监禁。又作假书将二国舅骗来开封府,令此女面诉冤情。又将二国舅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来劝包拯释放他的两个弟弟,包拯不从,命令将二国舅处决。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学仙,有一天,钟离权和吕洞宾问他说:“你所养的是什么?”曹国舅说:“我所养的是道。”仙人笑着问:“道在哪里呢?”曹国舅指着天说:“道在天。”仙人又问:“天在哪儿?”曹国舅指着心。钟离权和吕洞宾满意地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遂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炼,不多久,曹国舅就得道成仙了。曹国舅所持的宝物是阴阳板,其仙板神鸣,万籁万声。
---------------------------------------------------- 
   

附录三:〖道教神仙——得道真仙:孚佑帝君〗
    吕祖的事迹:吕祖即吕岩,亦作吕喦,字洞宾,号纯阳子。由于道教全真道派奉吕岩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吕祖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四月十四日,河中府永乐县人。其父吕让,初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剌史。吕岩生于林檎树下,出生时异香满径。幼时极其聪明,日诵万言。及长,身高八尺三寸,面淡黄,笑脸,微麻,三茈须。一说武后时三举进士而不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举进士,后游庐山,遇异人受长生诀而得道。另一说,吕岩两举进士不第,后在赴长安道中,遇钟离祖师,授枕作黄粱梦。梦中举进士,登科第,历任显官,入台阁,擢侍从,居朝三十一年。偶上殿应对差误,被罪谪言,南迁江表,路值风雪,仆马俱瘁,一身无聊,方自叹息。忽然梦觉,入睡前所煮黄粱米饭尚未炊熟,世称“黄粱一梦”。醒则悟,遂弃家,随钟离祖师赴终南山鹤岭修道。据传,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吕祖遇到崔公,崔公授《入药镜》,吕祖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后在湘潭、岳阳、湖北一带游历度人。又据《吕祖本传》,吕祖得钟离之道以后,又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初游江淮,即以灵剑除长蛟之害。后奉天帝之命,居荆山洞府。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自是隐显变化不一,惟其誓愿宏大,是以浮尘浊世,行化度人,传说众多。元代道士苗善时曾编有《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吕祖108化的故事,无不以劝人尽忠孝、积善除邪为本。敕封和奉祀:对吕祖的信仰和崇拜,大约自北宋末年起开始兴盛。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吕祖为“妙通真人”。南宋时已有供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褒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吕祖神诞之日为四月十四日,道教信徒多于神诞日赴道观中吕祖殿烧香奉祀,或还愿,或祈愿。华南地区和南洋华人盛传吕祖签文,遇有急难,常于吕祖殿神像前求签问卜,祈求神示。
=================================================================

【古遗姜太公祠楹联】

    〖道教神仙——姜太公〗
    姜太公(公元前1211——公元前1072),又称姜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卫辉市太公泉乡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是周代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姜子牙生于商庚丁帝八年八月初三。封于吕(今南阳西),故又从其封称吕尚、吕望。更因文王曾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号太公望。姜太公早年家境贫困,50岁时曾在棘津司厨卖饭,70岁时在朝歌屠牛卖肉,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姓姜名尚,道号飞熊,俗称姜太公,东海许州人氏。在西周时期,姜子牙见世境荒乱,便远离市尘,上昆仑山玉虚宫拜元始天尊学道,虚度光阴72载,后奉师命下山辅助周室。开始在成汤朝歌纣王那里,谋得官拜下大夫之职。但因姜子牙除了玉石琵琶精而得罪了妖妃妲己,她有意用建造鹿台浩瀚工程夹难姜子牙。为了社稷生民百姓不受劳役,姜子牙赤胆披肝,冒死忠谏,指谪纣王日荒于酒色,远贤近佞,今又听信狐媚之言妄兴土木而致天下万民生死而不顾。纣王大怒,下旨炮烙姜子牙。谁知姜子牙早已有准备,立即使出自己学到的道术,乘势跳下九龙桥下,借水遁逃隐居于渭水去了。姜子牙游说诸候,无所遇,因避居东海之滨,隐居下来。后来,姜尚听说西伯姬昌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陕西,垂钓于渭滨。姬昌出猎相遇,同载而归,尊号太公望,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辅佐西伯操练兵马,攻下密须、黎,灭崇,建丰邑,立下不朽功勋。武王姬发继位后,尊姜尚为“师尚公”。公元前1066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大战于牧野,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姜尚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为齐国始祖,故又称齐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享年139岁。被历代帝王封为“武圣”、“昭烈武成王”,民间传太公为神上神,道教奉为祖师爷。

昆仓山上,饱习玄机平宇宙;
渭水溪畔,胸藏韬略定乾坤。
——佚名撰古遗姜太公祠联

绿水长流,溪边澄神观鱼化;
青山不动,林中止息听蝉吟。
——佚名撰古遗姜太公祠联 

=================================================================
【古遗牛王王、马王庙楹联】
    〖道教、民俗神灵——牛王、马王〗  中国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动物崇拜有了较大的转变,动物的自然属性已不再同崇拜的主要内容,早期崇拜的一些动物神影响渐小,最后名存实亡。取之代之的是对家畜、耕畜守护神的崇拜,这些守护神多已人格化,有些就是由具体的历史人物充任。在农耕社会中,牛马是主要的耕畜,马还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让牛马大量繁殖,不受瘟疫之灾,古人就奉祀牛王、马王,作为牛、马的守护神。牛神 的祭祀,据记载,始于秦立怒特祠,实际上恐怕要远在此时以前。但作为统一的耕牛保护神的牛王,关于牛王节的起源传说各地不一,最早是见于宋代记载,当时奉礼的牛王,牛首人身,可见仍保留有动物特征。近代牛王神像,也有画一神化之牛者。另外宋代以后,又有把孔子门生冉伯牛作为牛王奉祀的。冉伯牛因为名耕,字伯牛,便被奉为牛王,而且牛王庙中往往画百牛于壁,以符合“伯牛”之义。由此可见民间崇拜的动物神,在人神化过程中牵强附会的情况。湖北鄂西土家族还有壶牛王节的习惯,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有的在农历四月十八举行。传说土家族在一次战斗中失败了,退却到一条大河边,为洪水所阻挡。正在这时,河对面游来了一条水牛,他们拖着牛尾巴过了河。为感谢水牛的救命之恩,每到这一天,土家人就杀猪宰羊,打糍粑,接亲人,十分热闹。这一天让牛休耕一天,给牛喂精饲料。来凤大河土家族每年四月初八都过牛王节,不仅给水牛喂鸡蛋和酒,还要请巫师举行祭牛仪式。马神 的祭祀,起源也相当早。《周礼》中记载的马神祭祀已非常隆重,“周制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以后历代沿袭马神之祀,并列入国家祀典。民间称马神为马王、马明王,每年仲夏奉祀,其中武人及有车马者奉祀尤勤。过去城市中多有马王庙或马神庙,庙中供奉的马王四臂三目,俗语“马王爷三只眼”,即指此神。
良马行千里;
龙驹去万程。
——佚名撰古遗马王庙联
马生金獬孚;
牛产玉麒麟。
——佚名撰古遗牛王、马王庙联
五色凤鸣由北至;
三花马鬣自南来。
——佚名撰古遗马王庙联
响遏行云呼绿駬;
腾追闪电鼓霓裳。
——佚名撰古遗马王庙联
殄除山兽行远境;
默佑水牛以成群。
——佚名撰古遗牛王庙联
人意虔诚,原追风而永健;
神灵显赫,祈逐电以常安。
——佚名撰古遗马王庙联
心切仁民,愿禀黎德同骥子;
恩推受物,看诸骏介匹龙媒。
——佚名撰古遗马王庙联
=================================================================
【古遗虫皇庙楹联】
除一方瘟疫时气;
添四民福寿宁康。
——佚名撰古遗虫皇庙联
伏迓帝驭,锡众生无疆之福;
恭迎法驾,鉴下民恳祷之诚。
——佚名撰古遗虫皇庙联
圣德谤敷,顺雨阳而普润禾苗;
神威烜赫,驱雷电而悉扫虫蝗。
=================================================================
【古遗隆恩殿楹联】
    〖隆恩殿——真君神〗  道教的宫观中的隆恩殿主祀“隆恩真君”,真君亦称灵官,玉枢火府大将,为首道教所奉祀的护法神。相传真君姓王,名善,宋徽宗时人,曾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职务,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封为“隆恩真君”。各地道教宫观多建有隆恩殿和真君造像,赤面,三目,武装执鞭,多作为道教镇守山门之护法神。(“王灵官”的详细资料,可浏览《武当山佛教圣地对联·紫禁城楹联》之附录《道教神仙——王灵官》:
帝命当存,观察人间过错;
师恩尚在,修积天上功勋。
——佚名题古遗隆恩殿
受命西河,誓宇明寰归大教;
承恩上阙,迎天遂地铺洪恩。
——佚名题古遗隆恩殿真君神
叛逆奸邪,试听掌上震霹雳;
忠良考义,但看足下看祯祥。
——佚名题古遗隆恩殿真君神
=================================================================
【古遗宫观真君、真官殿楹联】
    〖道教神仙——先哲高道:许真君〗
    先哲高道许逊:许逊为晋代著名道士,字敬之,南昌人。祖父和父亲都世慕仙道。据道书记载,他少年时曾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不顾自己的箭伤,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其子而死。许逊怅然感悟,遂折弓弃矢,锐意修道。修道:许逊聪明颖悟,博通经文,明晓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之术。据说他曾师事著名道士吴猛,修学道法,曾择西山之阳逍遥山,以修炼为事。后举为孝廉,任旌阳令,治政廉简,大施利济,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后见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遨游江湖,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曾拜谌母为师。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斩蛟蛇、为民除害的故事。据说曾求得太上灵宝净明法,被尊为净明道派祖师。后乃归隐西山,修不懈。成仙:至季宁康二年,许逊已136岁,八月朔日,有仙人自天降,曰:“奉玉皇诏,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望日,举家42口,同日拔宅升天,鸡犬随之。宋徽宗敕封为“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证位为天枢使相,为天府四相之一。
灯照九天,千古英雄称武圣;
台高百尺,万年香火祝真官。
——佚名题古遗宫观真官殿
普扫邪氛,天外纵横孤剑壮;
独依生气,丹头清静一飘香。
——佚名题古遗宫观许真君祠
=================================================================
【古遗宫殿楹联】
河图灵龟三献瑞,阴九数,阳九数,九九八十一数,数合于道,道化元始天尊,一诚有格;
岐山彩凤两呈祥,雌一声,雄一声,六六三十六声,声开于天,天降当今皇帝,万寿无疆。
——佚名题古遗宫殿(33+33=66字)
=================================================================
【古遗宫殿观音楹联】
    〖佛道双料神灵——观世音菩萨〗
    观音名号的翻译,竺法护译为光世音;五世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译作观世音,意思是察觉世间声音的人。这样翻译是因为观世音菩萨观照世间的声音,依修音声法门而成道的缘故。这译名是以寻声救苦,度脱众生为目的。到唐代,因为避太宗李世民讳,略称为观音。唐代玄奘法师在《大唐古域记》将这位大菩萨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逻”(Avalokitecvara)。他认为旧译讹误,改译作“观自在”或“观世自在”。这样翻译是因为观世音菩萨能观照万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的本来面目,十方世界自由来往,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无不任运自在的缘故。以现代观念来说,即是真正得到解脱,获得自由自在的人。这译名是以自度为目的。观世音菩萨和观自在菩萨,两者是同一慈尊。所以“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间,寻声救苦”来称颂观音的愿行。中国通用的为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略称观间,而称唐代玄奘法师所译为新译。若照梵文原义,也可译作“窥音”、“现音声”、“圣观音”、“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等。世界充满各种光色与音声,使人感到人间的优美,而产生文学与艺术的创造,给予森罗的万象歌颂与赞叹;但来自生命底层,因为衰颓所带来的忧悲、苦恼的压力,也需要抒解和放下。具备伟大神力的观音负担起护救众生的任务,对像象没有阶级、性别或道德品格之分,自然受到人们的崇敬。人们因为。修学观音法门,向往耳根圆通的观音菩萨所示现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大无畏精神与作为,也要求自己慈悲为怀,不仅帮助他人,自己也得到心灵的平安。随着佛教的传播,观音信仰也扩大到各处。凡是大慈大慈之心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示现。因为观音信仰的普及,古代佛教美术的绘画及雕塑中,观音圣像占有极大的比例;在历代题刻佛寺建筑的对联中,咏颂观世音菩萨的对联数量更占多数。密宗有六观音之说,即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在佛家经典中,观音菩萨尚有其他流通的名号:“施无畏者”、“施无畏菩萨”是以力施而立名,“南海大士”是以道场而立名,“莲华士”是以德操而立名,“圣中佛”是以果位而立名,“白衣大士”是以圣洁而立名。元代以后,佛教中的密宗教义,被道教吸收而结合,所以观音信仰有渗入道教中,以至现在的道观,除供奉自己的主神外,也供奉观音菩萨。或者原本是为奉祀观音而立庙,日后因着不同信众的需求,而配祀道教神明。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即如来。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净瓶杨柳如来意;
明月莲花自在心。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观音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声南海潮。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慈云遍满大千界;
甘露低垂咫尺天。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潮音洞里风和月;
紫竹林中水共山。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分得南海昙花雨;
参回西湖贝叶风。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西方绿竹千年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解三灾风调雨顺;
救八难国泰民安。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鹦鹉花衔香满宝;
龙姬献彩瑞临庭。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七宝骞林,长东拱紫金之相;
九光莲座,妙严凝虚皇之辉。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大慈大悲,甘露遍泽于人鬼;
至仁至圣,垂恩普济于冥阳。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一念慈悲,救济群生超八难;
万般点化,广度尘世了三灾。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洒甘露于绿杨风里,普济群品;
啼鹦鹉于紫竹林中,唤醒浮生。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遍游天地,教化道法驾慈航,虽是真人,而作菩萨;
读尽读书,勘破功名成幻影,先为进士,而后证神。
——佚名撰古遗宫殿观音联
=================================================================
【古遗宫观山栏神楹联】
春风吹白玉;
瑞气灿乌金。
——佚名撰古遗宫观山栏神联
=================================================================

【古遗宫观司命(灶君)楹联】
    〖道教、民俗神灵——司命(灶君)神〗 
    灶神的由来: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种,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多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花生糖、芝麻糖、糯米团之类,以冀塞住灶君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贴上新的灶神纸马。
灵火司大德;
正炁达天庭。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上天奏好事;
回宫降吉祥。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东厨介景福;
北阙责洪庥。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红火通三界;
青烟透九重。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黄羊降高祀;
丹灶集庥嘉。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品居五祀首;
位列九阳尊。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人间司命主;
天上耳目神。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云厨烹法馔;
宝鼎产玄珠。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福水善火东厨主;
监宅司命一堂尊。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位居东厨称五祀;
职掌南方保万家。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司命灶君垂鸿佑;
元皇大道降尘寰。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诚心办斋神来享;
意谒修供圣必临。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粟积足够千百口;
薪绕资用万亿年。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香积厨中修百味;
混元殿上献诸真。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带来天上油盐海;
付与人间米面山。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烟火但祈家一处;
子孙惟愿世同居。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煮盐海调和鼎鼐;
司水火燮理阴阳。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淘米澄沙真造化;
搬柴运水悟真机。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威权擅变,火食化为法食;
道力丕扬,凡厨变为天厨。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二十三日去,红火通三界;
初一五更回,青烟透九霄。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万圣同饮,点水微蔬须着意;
千真共享,片茶粒米要精诚。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宝鼎烹煎炒,淘米澄沙,明三来之造化;
玉炉炼功夫,搬柴运火,了物外之玄机。
——佚名撰古遗宫观灶君联
=================================================================
【古遗宫观瘟神楹联】
    〖道教神灵——瘟神〗
    瘟神又称五瘟使者,中国古代民音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林邮斯,总管中瘟史文业。瘟疫,古人或单称瘟、温、或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古代民智未开,医疗条件低劣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恐惧至极,很容易认为是鬼神作崇。因此乞求神灵保护,当是很早就出现的行为。最早的疫鬼始见于纬书,为三人。《礼稽命征》云:“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龙鱼河图》又有“五湿鬼”之名,曰:“岁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头发,少合麻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伤寒,辟五温鬼。”此后,若干著作即按比“三鬼”。略云:“散骑侍郎王佑,疾困,与母辞诀。既而闻有通宾者,曰:'某郡某里某人’。尝为别驾,佑亦雅闻其姓字。有顷,奄然来至。曰:'……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佑知其鬼神。……初有妖书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莫知所在。佑病差,见此书,与所道赵公明合。”这里出现的是三个散播疾病取人魂魄之鬼王,三鬼中,有一个隐名,有姓名者为赵公明、钟士季二人。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协昌期》载建吉冢埋圆石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侯甲乙,年如(若)干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乡,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这里出现的是主管地下冢中的五方神,五神中,有姓名者,只赵公明一人,其余四人皆隐名。大约成书于两晋南北朝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云:“又有刘元达、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任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这里出现的是七个主瘟疫病的瘟神,后来的五瘟神之名已全具,只钟仕贵作钟仕季,且多出李公仲、少都符二人。其后《正一瘟司辟毒神灯仪》中有云:志心归命:东方行瘟张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赵使者,北文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钟使者。这里已明确称五瘟神为五瘟使者,其张姓、赵姓等又大体与后世五瘟相符,只是此处是按五方而不是按四季加总管中央为名,且南瘟姓田不姓刘,钟、史、二人又易位,是与后世不同者。此书未著撰人,为道教正一部经书,估计成书年代不晚于隋唐。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卷十三《段断疫品》论述瘟神行瘟之由及制瘟之法,略云:“但今未世,时代浇薄,人心破坏,五情乱杂”,故“东方青瘟鬼刘元达,木之精,领万鬼行恶风之病,南方赤瘟鬼张元伯,火之精,领万鬼行热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赵公明,金之精,领万鬼行注气之病,北方黑瘟鬼钟仕季,水之精,领万鬼行恶毒之病;中央黄瘟鬼史文业,土之精,领万鬼行钢住保。”据说,“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灭。”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又为五瘟神作传,其卷四“五瘟使者”称:“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于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榴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林邮斯螅总管中瘟史文业。如现之者,主国民有烈之疾,此天行时病也。”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张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无法而治之。”于是其年国人病死者甚众。是时帝乃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封为感应将军,墨袍力士封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封为感威将军。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后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为部将也。旧时各地建庙祀瘟神明些地区称瘟神祖庙。祭祀日期各说不一。《三教搜神大全》谓隋唐时五月五日祭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则谓元旦祭之,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并席,祭讫,皆抑(遗)弃于墙外。”《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又称,九月初三为五瘟诞辰,该日为其祭祀日。
天医使者,赐金丹而保命;
治病功曹,施灵药以安身。
——佚名撰古遗宫观瘟神联
禳瘟灾去千里,千祥云集;
殄火殃出万家,万福并臻。
——佚名撰古遗宫观瘟神联
简在帝门,降福收瘟而不爽;
禀行天道,赏善罚恶以无差。
——佚名撰古遗宫观瘟神联
道化五行,敷戾气征瘟之兆;
恩垂万有,宿仁风易泰之祥。
——佚名撰古遗宫观瘟神联
=================================================================
【古遗宫观雷王楹联】
    〖道教神灵——雷王〗 
    雷王又称雷神、雷公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首都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雷神信仰趣源很古。至战国,《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其《大荒东经》则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皆为半人半兽形。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民间自古崇敬雷神,流传许多雷神故事,尤以唐宋为甚。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进而,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在这些故事中,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困雷雨昼冥,庭得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干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搜神记》和《正教搜神大全》将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写成雷神陈文玉的故事。《搜神记》卷一曰:“旧记云:陈大建(569-582年)初,(雷州)民陈氏者,因猎获一卵,围及尺余,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养成,名文玉,乡俗呼为雷种。后为本州剌史,殁而有灵,乡人庙祀之。阴雨则有电光吼声自庙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庙号“显震”,德佑(1275年)中,更名'威化’,”据清《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宋宁宗庆元三年加封雷州神为广佑王。庙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宁九年,封威德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显,至是封广佑王。理诖镜十一年,再加普济,恭帝德佑元年,加威德英灵”。道教亦尊奉雷神,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将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叶迂韶传》载,一次雷雨中,雷公被树枝所夹,不能脱身。后为叶迁韶所救出,雷公“愧谢之”,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阙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北宋末兴起的神霄,清微诸派,以施行雷法为事。广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师、雷公为其下属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师皓翁讲经说法,命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云云。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清末黄斐然《集说全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面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或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继乾象以立报,声满阳和,八风共成律令;
主震宫而垂化,德溢太运,六气尽依真机。
——佚名题古遗宫观雷王神龛联
=================================================================
【古遗宫观丘祖殿楹联】
    〖道教真人——丘祖〗  
    丘祖即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省栖霞人,金、元之际道教全真道领袖。金真道是道教的一支,金代王重阳创建。丘处机幼年丧父母,由亲族抚养成人。19岁入山学道,次年遇王重阳,于是以王重阳为师,与丹阳子马珏、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玉玄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珏之妻)等同为王重阳弟子,后代全真教徒称他们为“全真七子”。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丘处机等随王重阳去陕西,途中王重阳病死,丘等入关。丘处机先后隐居于磻溪(今陕西省宝鸡东南)和陇州(今陕西省陇县),以苦行惊世骇俗,以文字交结士人,声名渐著。二十八年,应金世宗完颜雍召至中都(今北京),颇受优遇。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金朝统治者惧怕全真道势力过大,下令禁罢,但在金朝一部分王公大臣的主张下,实际上很快废弃了这一禁令。全真道再获朝廷的青睐,1207年章宗元妃赠给《大金玄都宝藏》一部,次年章宗赐所居观额曰“太虚”、“太和”。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金将仆散安贞镇压山东省杨安儿起义,曾请丘处机协助。蒙古兴起,山东成为蒙、宋、金三方角逐之地。当时丘处机隐居栖霞山中,成为各方罗致的对象,金、宋分别来征嬉,丘均不赴。兴定三年(1219年)居莱州(今山省东掖县)昊天观。同年冬,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遣使诏请。使臣于1220年深秋到达山东。1221年春,丘处机率弟王西行,备历艰险,于次年四月在大雪山(阿富汗兴都库存什山)晋见成吉思汗。当时成吉思汗正在西征,攻战频繁,丘处机进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养生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很赞赏他的话,称他为“神仙”。1223年东归,后住燕京太极宫(旧址在今北京白云观西侧)。成吉思汗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门。在他主持下,全真道在北方风靡一时,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势力。1227年病死,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世称长春真人。丘处机著有《大丹直指》书中述九种炼丹方法,主张人体中先后天气可以相交作用结成大丹的原理,有《磻溪集》、《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等著作传世。他西行的经过,见《长春真人西游记》。由于他对全真道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后代的一些道观,如北京的白云观等,专门建有丘祖殿。
声驰真教,历代帝王增谥号;
派演龙门,十方仙子继心传。
——佚名撰古遗宫观丘祖殿联
万古长春,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佚名撰古遗宫观丘祖殿联
=================================================================

 【古遗宫观祖师张三丰楹联】
   
    〖道教真人——张祖〗
    张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全一,一名君宝,字元元,号三丰、昆阳,又张邋遢。又一说姓张,名玉,字君宝,号元元子,宋末时人。今人论及太极拳之起源者,无不提张三丰也。张三丰生得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长七尺余。胡须修得像戟。头顶挽一发髻,戴偃月冠。无论冬夏,只以一笠一衲御寒暑,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常游武当诸岩壑。张三丰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张三丰饮食,不论一升或一斗,一餐吃尽,或者辟谷数月仍自若,书经目不忘。延佑年间,张三丰67岁时到嵩南,遇吕纯阳郑六龙,得到金丹大 法。又进终南山得到火龙真人真传。秦淮渔家沈万山,为人好善乐施,张三丰授以点石成金之术。元末,张三丰居住在宝鸡金台观。至正丙午九月,张真人自言辞世,留下一张颂纸便逝。当地有一个叫杨轨山的人,买了棺材将他收殓。埋葬的时候真人却又复生。那时张三丰年130岁。后来张三丰入蜀到太和山,结茅玉虚庵。庵前有古木五株,真人常在树下歇息,凶禽猛兽,都不伤他,人们都很惊奇。有人向他请教仙术,他绝口不答。若是有人向他请教经书,则滔滔不绝,论说不倦。张三丰常跟武当人说:“此山当有大显。”明永乐年间,敕修武当,真人隐于工人之中,人们都认不出来。孙真人碧云为武当住持,与张三丰常有来往,受其教益非浅。永乐帝得知张三丰事之后,曾几次派人去请,张三丰不肯前往,写下诗词托碧云代奏。张三丰之道,传于道士丘元靖。后不知其所终。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据称,世传太极拳术是真人张三丰所传。
胜会应上皇,元春欣逢,且看花开无根树;
虔诚伸下界,三期已迩,须知佛度有缘人。
——佚名题古遗宫观祖师张三丰联
=================================================================


 【古遗斋醮斗真联】 
    〖道教法术——步罡踏斗〗  所谓“斗真”,是指道教的“步罡踏斗”。步罡踏斗是斋醮时礼拜星斗、召请神灵的法术。步罡踏斗又名步罡蹑纪、步罡履斗、步纲蹑纪、飞罡蹑纪、踏纲步斗等。它是在醮坛上占方丈之地,铺设罡单,罡单以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象征九重之天,高功脚穿云鞋,在罡单上随着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道教的步罡踏斗,是道教斋醮的常行法术,……道教的禹步承袭先秦禹步祛灾的功能,并进一步融入了神仙信仰的内容。……《金锁流珠引》卷二说:“禹步,求长生、克灾害等用之。”《金锁流珠引》卷五说:“能知三五禹步之宗门,即入长生不死之道,此法妙秘,不传非人。”《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卷二十五《三五步罡法》说:“步罡者,强身活炁之法,安魂制魄之诀也。”道教认为护身延生,莫大于斗真;拘魂炼阳,尤先于罡炁。”五代孙夷中《三洞修道仪》说:“授正一箓后,方可为人章醮。”而在传授的经箓中,就有《禹步星罡》一卷。在道教传授的法箓中,就包括有禹步箓。道教的修仙炼真,降魔制邪,都以禹步为行法的基础。这就所谓一切法一切行持,非斗真不能通真应。道教禹步法的另一特点是与八卦配合。行法时在醮坛铺设罡单,或以清净白灰作星图及八卦之数,按八卦星图走罡步。在行步罡踏斗法术时,高功立于地户巽上,面向神坛,握固闭气,叩齿存神。然后先举左足,踩于离卦,右足踩坤卦,左踩震卦,右踩兑卦,左从右并作兑卦,右踩艮卦,左踩坎卦,右踩乾卦,左踩天门,右踩人门,左从右并在人门上立,足踩九宫八卦,即为九迹,如此反复进退三次,称为三反,方闭目存神,调气归息。步罡踏斗之宗教意蕴,是将醮坛转换为神界,高功踏禹步,掐指诀,念咒语,手舞足蹈,飞蹑罡步,如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势,遥想行走于银河星汉,步入天界,会请神真下降醮坛。……
玉局传经,昭示延生之路;
金增立教,宏开度厄之门。
——佚名撰古遗斋醮斗真联
斗极星辉,瑞霭氤氲于北阙;
真君益算,祥光缥缈于南天。
——佚名撰古遗斋醮斗真联
=================================================================
【古遗山门楹联】
坎中平盈,一无复始;
春风和畅,万象更新。
——佚名题古遗山门
风清法座,风由天上至;
虎踞萧台,虎向水边生。
——佚名题古遗山门
龙蟠福地,龙从火里出;
云护玄门,云自离中来。
——佚名题古遗山门
脱俗归真,须向吾门求觉路;
超凡人圣,更宜此地问玄津。
——佚名题古遗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