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丽景花园酒店小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提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8:40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1)以作者姓名命名。(2)以官爵命名。(3)以谥号命名。(4)以书斋命名。(5)以作者字、号命名。(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7)以出生地命名。(8)以帝王年号命名。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第二节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à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第三节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第四节饮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簠(fǔ),豆,皿,盂,盆盂,案,匕,俎,箸,等等。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等。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有尊,壶,缶,角,觥,杯等。

羹:即肉汁。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第五节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称广陵、维扬,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第六节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七节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的有: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总角,豆蔻,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耄(mào)耋(dié)。

 

 

第八节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尹:参见“令尹”条。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第九节风俗礼仪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一、填空

1.《资治通鉴》,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______体通史。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通史,西汉______撰。

3.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______、探花。
4.旧时对笔、______、纸、______四种文具的总称。

5.《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______,加上八州即九州。

二、选择

1.下列地名称谓中所表示的地名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京口维扬镇江江都      B金陵白下瓜州南京
  C塞外塞北朔北漠南      D江东江左江苏江表
2. 下列不属于琵琶曲的是(   )
   A《阳春古曲》    B 《平沙落雁》
   C《春江花月夜》 D 《霓裳曲》
3.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下列不属于象形字的是(   )

   A本     B日    C月    D山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炊具的是(   )

   A箸     B 鼎    C 皿   D 盂

5.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中,老二被称为 (    )

   A伯     B叔    C仲    D季

三、简答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有多种方式,请列举其中五种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编年 2.纪传、司马迁 3.榜眼   4.墨、砚   5.雍州

二、选择

1.C 2.C 3. A   4.B 5.C

三、简答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任选其中五种)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第十三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 关于古诗文中月亮的别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B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婵娟
   C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D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2.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中庸》

3. 下列不属于旧时蒙学课本、读物的是(   )

   A《三字经》 B 《千字文》 C《千家诗》 D《唐诗三百首》

4.有关八股文的叙述,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B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

   C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D八股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但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没有严格的限定

5. 下列不属于古诗文里的花中四君子的是(   )

   A梅   B竹   C莲   D菊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迷信星历,婚嫁等喜事要选择“良辰吉日”,需月建与日辰相合,叫“六合”例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治六合”。

  B秦汉时的“关外”指崤山和函谷关以东,而明清时的“关外”指“娘子关”以外。战国、秦、汉时代“山东”指崤山和函谷关以东,指除秦之外的六国之地。

  C古时“阴”指山南水北,“阳”指山北水南。例如“淮阴”在淮河以北,“汉阳”在汉水以南,“华阳”在华山之北。
   D“八荒”指八方荒远的地方,“八”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荒指荒远之地。而“中国”古代指中原广大地区。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一般把南面视为至尊。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____亚父者,范曾也;"亚父坐的是至尊的位子,表示他的地位在其他人之上。
   B古人在讲某地某物的方位时,以面朝南方为准,称左为东,右为西.

   C古人乘车时以左为尊

   D古代君主南面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必面北

8.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B古稀是六十岁

   C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D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9.“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下列哪个词语表示提升官职(   )

   A擢    B谪    C迁    D黜
10.下列地名称谓中所表示的地名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京口维扬镇江江都      B金陵白下瓜州南京
  C塞外塞北朔北漠南      D江东江左江苏江表
11. 下列不属于琵琶曲的是(   )
   A《阳春古曲》    B 《平沙落雁》
   C《春江花月夜》 D 《霓裳曲》
12.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下列不属于象形字的是(   )

   A本     B日    C月    D山

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炊具的是(   )

   A箸     B 鼎    C 皿   D 盂

14.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中,老二被称为 (    )

   A伯     B叔    C仲    D季

15. 不惑之年是多少岁? (  )

   A四十 B五十  C六十 D七十

16.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7.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是(  )

   A元宵 B端午  C中秋 D清明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经》范畴的是(   )

   A《诗》 B《书》 C《礼》 D《乐》

19.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B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C解释不一定要求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D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20.夏代称学校为(   )
   A校   B序 C庠 D院

21.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  )。
   A童生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2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史  C国别史  D编年体通史

2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中歌咏的是何种植物?(   )

   A梅    B松    C菊    D竹

24.古稀之年是多少岁?  (   )

   A六十   B七十   C八十   D九十

25.《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   )
   A黄河      B运河      C长江      D大河

26.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其中南方七宿像(   )

  A白虎      B朱雀   C苍龙      D玄武

27.下列选项中符合二十四节气顺序的一项是(    )
   A立春、清明、芒种、立秋
   B立春、芒种、立秋、清明
   C立春、清明、立秋、芒种

   D立春、芒种、清明、立秋
28.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

   A “莫逆之交”   B “布衣之交”

   C “金兰之交”   D “竹马之交”

29.下列不属于“三省六部”中三省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 门上省     D尚书省
30. “十三经”是指 十三部儒家经典。宋代将(   )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A《孟子》 B《孝经》   C《公羊传》 D《春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在古代指的地理位置是:______。

2.“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______,“悌”指善事______。

3.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岁寒三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 二十四节气中的四大节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______,凹下的叫______。
7.“六艺”是指礼、乐、射、______、书、数。

8.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______、角、______、羽五个音级。

9.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个,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11.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______和______。

12.《资治通鉴》,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______体通史。
1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通史,西汉______撰。

14.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______、探花。
15.旧时对笔、______、纸、______四种文具的总称。

16.《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______,加上八州即九州。

17.《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______星。

18.《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______。

19.《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廉颇为上卿,蔺相如比廉颇官位要______。

20.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          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          等。

21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                  五种物质。

22.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23.“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           

24.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        

25.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汉字经历了         、隶、楷等发展阶段。

26.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         

27.“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所反映的中国传统节日是         

28.四书是《大学》、         、《论语》、《孟子》的合称。

29.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五味”是指酸、         、甜、苦、辣五种味道。
30.先秦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______”为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个小题)

1.三字经

 

 

2.科举

 

 

3.千字文

 

 

4.三省六部

 

 

5.《史记》

 

 

6.八股文

 

 

 

四、列举(本大题共5个小题)

1.请按顺序列举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2.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有多种方式,请列举其中五种加以说明。

 

 

3.“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哪些词语,请列举说明。

 

 

 

4.史书编写方式共几种,请列举说明。

 

 

 

5.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对象。关于它的别称有许多种,请列举其中五种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 B    3 D   4.D   5.C    6.D    7.A    8.B    9.A   10.C

11.C 12. A   13 B 14.C 15.A   16.D   17.C   18.D   19.C   20.A

21.A 22. A   23 D 24.B 25.B   26.B   27.A   28.B   29.C   30.A

 

二、填空题

1.南京 2.父母,兄长 3.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4.松、竹、梅  

5.春分 、夏至、秋分、冬至    6.阳文、阴文    7.御   8.商、徵

9.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0.141岁    11.国学、乡学

12.编年 13.纪传、司马迁 14.榜眼   15.墨、砚   16.雍州   17. 五 

18. 汉水南面   19. 低   20.令尊、家慈    21.金、木、水 、火 、土 

22.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3.吏部    24.悲凉    25.篆   

26.谥号   27.重阳节    28.《中庸》   29.咸     30. 六艺

三、名词解释

 1.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2.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3.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4.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6.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四、列举

1.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任选其中五种)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3.“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4.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5.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