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南山丽景花园供暖:诗歌鉴赏写作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7:46

诗歌鉴赏写作指导

备课:徐文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诗歌鉴赏文的基本写作思路和技巧。

2、能力目标: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赏析中,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涵养。

3、情感目标: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古典诗歌鉴赏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对古典诗歌的赏析及写作技巧。

教学思路:

本课是一节作文课,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作文话题,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因此需要教师的讲教授,使学生得其要旨。然后,通过例文让学生把方法、技巧化为具体可感的文章。最后,学生练习作文。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第四单元及本册书课外读背古诗精彩诗句导入,师生共同赏析。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牛衣古柳卖黄瓜”等,激起学生鉴赏兴趣。让学生对赏析有感性的认识。能区分读后感、赏析文章。

读后感,就是读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感受。如读诗歌之后有哪些感受,得到哪些启示,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等。在行文中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文末一般会用论述性语句阐明自己的观点。

赏析文,要紧扣原诗文内容,分析其思想、情感,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阐述其艺术价值,行文以议论为主,可以从整体上赏析,也可以选取文章最具特色的角度来谈,融合自己的感受最后得出结论。

二、鉴赏文写作的思路及技巧。

结构:赏析一般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且基本是按照知人论世法(如:从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审美风尚等入手;从作者入手: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个性特征等)、全诗概说、诗联赏评、情感体味,主旨探求和诗风评价的程序来写的。

三、进一步使赏析文准确饱满及细腻化的几个小技巧。

  教师最好以课本所学诗歌为例子,既容易理解又省时间,不失是个好办法。

  1.换字法。

  (教师):“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有何妙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润”有何妙处?

(教师)此类字有何特点?请学生在所学过的诗歌中,找寻有哪些诗句有这样的特点,请用换字法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昨夜微霜初渡河”中的“渡”字换成“过”比较;《送魏万之京》,(拟人化,用表示具体的动作的“渡”字来形容秋之神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

  “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生”字换为“升”字比较;《春江花月夜》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换为“等”字;

  “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徘徊”换为“移动”词;

  “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换“升” 《望月怀远》

 “月涌大江流”中的“涌”字换为“照”字比较  《旅夜书怀》

  [明确]此类字的特点:①词性有所改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②运用了拟人手法;

  ③比较新颖,独特,更有表现力;

  ④有想象、联想功能

  律诗尤其讲究锤炼语言,炼字炼句,避俗就新,体现诗歌语言的原创性。

 2.填补法。

(教师):《送友人》中的“萧萧班马鸣” 最后一句没有直接抒发感慨而是以景作结,含蓄而韵味悠长,尝试把其中诗人想表达的感慨填补出来。

[明确](挥手是分别的动作,内心的感受如何呢?没直接写,而是将自己的情意赋予在马的鸣叫声中来传达,班马,即离群的马,诗人与友人在马上分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也似乎懂得了主人的情意,不舍得与同伴分别,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烘托出了与友人真挚缱绻的情谊。)

(教师)此类诗句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所学过的诗歌中,找寻有哪些诗句有这样的特点,请用填补法进行赏析。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明确]一般以景作结,意味含蓄而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的空间。(学生活动研讨)

3.联想法。

(教师):“起舞弄清影”你从此处的妙用联想到了哪些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明确] 如赏析“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字时,可以联想起“海上生明月(《望月怀远》)”中的“生”字;“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中的“生”字等。如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徘徊”时,可以联想《月下独酌》中“我歌月徘徊”,《赤壁赋》中“月徘徊于东山之上”等。

 联想法作用:纵观或横比,可以使自己的赏析有了依据,并且使赏析的内涵更加丰厚,饱满;有的还可以赏出优劣,判出高下,进行比较。

4.还原法。

  (教师):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歌贵在凝练,且有跳跃的特点,诗歌欣赏就是要把凝练的高度浓缩了的精华,将其“泡”开,还原到原先的状态。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诗,引导学生开放五官,驱驰联想,展开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体会“空”,“静”之美。

  [明确]一个“空”字领起,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秋雨过后,山林一色,水气弥漫在空明而静谧的山谷中,空气清新扑鼻,令人心灵也宁静清爽起来。

  视觉的感受之后,伴随的是听觉感受。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林之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林之宁静,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功能。“明月松间照”是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班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暗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浅,水浅声亦轻,山林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叫人想象一个人坐在山林中,听潺潺水声,抚一架琴,独自享受月亮的无限关怀。

  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船荡波而过……一副多么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小结) 如刘禹锡《秋词》、梅尧臣《鲁山山行》等,写景的诗歌大多可以运用此法进行鉴赏。

四、给学生介绍诗词中运用的常见表现手法及意象,品赏技巧美,意象美等。

1.介绍常见表现手法和意象,学习常见鉴赏术语。

  进行诗词鉴赏,必须要借助鉴赏术语,术语是鉴赏的必要材料。适当运用术语有助于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显示出鉴赏者的鉴赏素养。熟记术语并且在表达的时候,也要讲究文采。在行文时既要用最简洁、能体现思维的深刻的、展现语言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又要运用鲜活词语,选用灵活的句式达到语句清丽,妙语连珠的境界。

比如行文构思的常见术语: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层层递近,欲扬先抑等。逐渐熟悉并能分析诗词的一般表现手法,品赏技巧美、意象美、情感美、风格美。

技巧:如关注名句,结合部分修辞手法如:比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象征、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反衬手法,拟人、排比、对偶、叠字、映衬、借代等修辞手法;并结合体裁特点:

2.鼓励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

  挑选比较容易理解的诗歌进行巩固练习,先理解诗歌,然后进行赏析文写作训练,鼓励学生选择新颖而小巧的角度,进行个性化赏读,鼓励有所创新,读出自己,赏出味道。教师也可以展示优秀赏析文或下水文,进行评说。

赏析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字词美品味、画面美欣赏、思路分析、手法理解、情感体味、音韵感受、意境探求、特色概说、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角度。试想,我们如果从上面的这许多角度中突现一种,或撷取几种,有机组合,由面到点、由合到分地欣赏并形成文字,赏析文怎么会写不出写不好呢?

 

例文: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