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被朋友欺负怎么办?:中国更要警惕“无就业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29:31
中国更要警惕“无就业增长”崔宇

随着全球二季度经济普遍反弹,衰退结束和复苏开始的迹象愈发明显,但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似乎让全球经济陷入了“无就业复苏”的漩涡,这也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的最大掣肘。上周在伦敦举行的G20财长会议就认为当前“对经济增长前景和就业前景应保持谨慎态度”,各国仍应继续实施经济刺激计划。

尽管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失业率是一个滞后指标,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无就业复苏”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也阻碍经济从复苏走向健康的增长。这正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目前,以“保增长”为第一目标的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无就业复苏”。相比短期的和周期性的“无就业复苏”来说,长期的和结构性的“无就业增长”危害更为严重。

一般来说,失业率同经济增长是一种反向关系。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奥肯总结出的“奥肯定律”, GDP上升或下降2%,失业率将下降或上升1%。但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开始,奥肯定律似乎失灵了,也就是在经济复苏阶段,虽然GDP回升但失业率并没有下降或者下降的幅度较小,出现了“无就业复苏”的现象,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衰退后的“无就业复苏”持续了14个月,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时期“无就业复苏”持续了29个月。

在这次经济衰退中美国似乎仍然没有摆脱这个魔咒。尽管二季度美国GDP下降了1%,降幅远小于一季度的5.5%,而且7月份失业率相比6月份还下降了0.1%,但刚刚公布的美国8月份失业率却又反弹至9.7%,创了26年来的新高。美联储主席贝南克不久前就曾表示,美国经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但高失业率还要持续到2011年甚至更晚的时候。

“无就业复苏”之所以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企业为了生存,往往是通过裁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导致了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虽然企业收入在增加,但居民收入在下降,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如果单一企业的裁员行为转变成一个行业的集体行为,就意味着产业结构要发生调整,这会导致现有的劳动者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劳动力需求不匹配,便造成了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高失业现象。

对于中国来说,“无就业复苏”现象的成因除了包括以上因素,更主要的因素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增长重于就业的价值取向,这不仅导致了短期的“无就业复苏”,更导致了长期的“无就业增长”,从这次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就可见一斑。尽管于去年四季度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在今年两会期间,在投资结构上作出了调整,基础建设投资由45%降至37.5%,增加了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投资、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方面投资的比重,但仍然是侧重保增长而不是保就业。

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日方)的测算,调整后的投资结构可拉动非农产业就业5135万人,相当于2008年全部非农就业人口的11%。但是如果按照产业的就业拉动效果高低重新分配全部投资,以服务业为主,这样可以创造就业7236万人,相当于2008年全部非农就业人口的15.5%。这意味着如果政府以保就业为第一目标,4万亿投资计划的投资结构可以设置得更合理一些,比如更加偏重拉动就业最高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业。

其实,中国经济高增长一直没有带来高就业。如果说去年底农民工的失业潮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偶然现象的话,那么大学生的失业或低工资就业现象则是政府重增长轻就业的必然结果。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积累了30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消逝。如果不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将会变成“人口负债”。

要想让增长和就业保持同步,就需要政府树立就业第一的政策目标。比如,美国在1946年颁布的《就业法案》就曾把联邦政府的责任界定为:第一最大化就业,第二最大化产出,第三最大化购买力。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居民充分就业,不仅会影响国民福祉,也将延误中国经济结构从投资向消费的转型。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