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清涧县景点:习惯暴力不应成为一种社会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1:55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一项调查显示,49.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不少人习惯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调查中,33.8%的人表示当其他解决问题的渠道行不通时,会用暴力方式解决;但同时,也有31.9%的人明确表示不会采取暴力手段,34.2%的人觉得“不好说”。不过,饶有意味的是,仅18.8%的人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而41.7%的受访者认为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中国青年报》11月3日)

  小摩擦,拳打脚踢;大麻烦,动刀动枪;更有带有政府色彩的城管暴力执法、征地强拆。在这样的日常印象叠加、刺激之下,中青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报告,不过是再一次佐证了公众的感受而已。那么,人们为什么习惯于暴力解决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解决问题的常规渠道走不通”(72.7%),其次是“弱势群体无力维权”(64.0%),以及“用暴力摆平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54.0%)。其实,笼统地看,这几条原因都比较接近,渠道也好,弱势也好,或者说他人示范也好,都属于制度层面的原因。也即,一旦制度不能帮助人们实现公平和公正,剩下来的选择,也就只能是生命个体的血气之勇了。

  老百姓的房子深夜被强拆,卖水果的老汉摊子被踢翻,农民工辛苦一年拿不到工资,医患纠纷长时间得不到妥善处理,等等。民众在遭遇这些强力欺凌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投诉无门、无处说理,以往的正常渠道要么根本不通,要么就是拖延敷衍,甚至还可能遭遇再次的打压。心中的不满郁积久了,自然需要一个发泄渠道。于是,暴力往往成了弱者的武器。

  特别是,公众的正常表达因迟缓反应往往得不到及时回应,而激烈表达,甚至是诉诸暴力才有可能得到迅速回应。这种有悖常规的情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产生暗示,以为只有把事“闹大”了才会有人出面、有人重视、有人解决。殊不知,一旦事情“闹大”,受到伤害的不仅有经济社会资源、政府的公信力,更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以暴力求平安的怪圈之中。

  此外,社会情绪的暴力化倾向也值得警惕。此前,一段名为《史上最厉害小孩打架》的视频被疯传,一名家长不仅放纵自己女儿打架,还说“面对欺凌要敢于出手,敢于还击”;河北邢台几名女生集体围殴一名女生、并拍下脱衣视频的事件,也令人发指。

  这种戾气当然有个体缺乏修养、过于放纵自己的原因,但也与整个社会的传导、影响、濡染有着密切关联。毕竟,一个大变迁、大转型的社会,仅靠道德的约束远远不够。公权力必须受到约束,不能过于恣情随性、缺乏边界;官员要做社会的表率,而不能总是以贪渎者、施暴者的形象示人。
   (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