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养成计划: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看温庭筠、韦庄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4:27:45

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看温庭筠、韦庄词

叶嘉莹

 

我曾讲过通过符号学来看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词的多重含义。对那首词,我们作了比较仔细的分析。第二天我看到报纸上的报道,说叶嘉莹用了两个小时只讲了四十四个字的一首小词。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今天我要尽量多讲一点,讲快一点。我上次之所以讲得比较慢,是因为我希望在第一天刚刚开始的时候讲得仔细一点,对每一个符号在这首词中的作用都能够详细地解说一下,并说明这个符号为什么会形成多层次的意义。从符号学的理论来说,温庭筠所用的符号比较来看一般不居于理性上认知的符号。他不说“屏风”,而说“小山”,不说“云鬓”,而说“鬓云”;不说“雪白的香腮”,而说“香腮上的白雪”,这是想用直接的感官印象来给读者一种直接的美感。这样做可以推远现实的距离,给读者留下一个进行丰富联想的余地。这是一种情况,是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诗歌能够给我们多层次自由联想的一个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也讲过了,就是“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这个词在中国文学上有悠久的传统,其中有的单纯用来形容美女,有的则用来象征才智美好的人,有寓托的含义。像屈原在《离骚》中就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再有,“画娥眉”也是有传统的。我举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是说一个有才之士应该不断地使自已的品格和学识更趋完美,目的是将来得到一个致用的机会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番事业来。但是,这个八岁就能画长眉的女子一直到十四五岁时却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奉献自己的对象,所以她才“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懒起画蛾眉”,同样也有一个悠久的传统。杜荀鹤的《春宫怨》说,“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我虽然有了美好的才能并且愿意奉献,但是却没有人用我,那么我这美好的品德和才能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早晨我在楼下吃早点的时候看见报上登了一段消息,说我在讲诗词的时候讲到,大陆的同学问我,古典诗词虽然好,可是学了有什么用处呢?我个人以为,古典诗词里边隐含着这样一种向上的、对美好的追求,它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南宋一个很有名的词人辛弃疾在他的一首《鹧鸪天》里边有这样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他说,每一棵松树、每一棵竹子、每一只啼鸟、每一朵山花,我都把它们看作是我的朋友和弟兄一样。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如果一个诗人对松竹花鸟都关心,他能够对社会、对他同类的人不关心吗?所以杜甫才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就是诗歌的作用。我在大陆写的十五篇《迦陵随笔》中的最后一篇讲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名叫布鲁姆(Allen Bloom)的教授,1987年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著作《美国心灵的封闭》,英文的名字叫《The Clossing or the American Mind》。他说美国的一些青年人只知道追求物质的利益,而他们的心灵、思想、品格,都空虚了。我以为,古典诗词的作用就正在于填补这一块空虚。也许,它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能看出来的,不像你来了一笔股票马上就知道赔赚了多少钱。但是,它可以使你终生受用不尽,并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前途。

上一次我们讲了温庭筠的一首小词,我曾讲到,词当初只是在歌筵酒席之间写给歌女们去演唱的歌词,本无深意,在作者的显意识(consciousness)之中并没有“言志”的用心。可是就在这些男女相思相恋的内容之中,作者却于无意间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流露出来了。那才真正是一个人心灵的品质和感情,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前的门面话。中国古人有句话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一个人在大庭广众间揖让进退,当然要尽量表现出自己最美好的那一面;可是你再看他跟人家游戏的时候,比如说,刚赌输了两场马上就翻脸了,那才更见他的性格。而中国小词的微妙就在于表现了作者在游戏之间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品质和感情。像我们上次所讲的画蛾眉时那种爱美和要好的感情,像我上次说的“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的那种品质,在小词中都是表现于意内言外的。由此,我们就要回到今天所要讲的这个题目——“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

“兴于微言”这四个字是清代张惠言说的。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其实,这里面的第一句话说得不对。所谓“传曰”的意思就是古人说过。古人谁说过这个话呢?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用“意内而言外”来解释这个“词”宇。可是,许慎是汉朝人,汉朝有唐五代的那种小词吗?没有的。许慎所说的那个“词”是“语词”的“词”,与小令的“词”并没有关系,张惠言是断章取义。如果是考试打分数的话,他这句话就是错误的。然而现在他是借用许慎的这句话来说明他自己的意思,所以还可以原谅他。张惠言的“意内言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外表上说了一件事,但里边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他认为歌词的写作应该是“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缘”是因缘;“兴”是兴发引动的意思。就是因男女的爱悦之情为开始,用那些旖旎的、幽微的、婉约的语言来引发丰富的、多层次的联想,以此来使读者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是什么意思?是指民间的歌谣。像《诗经》里的《国风》就都是民间歌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都是写男女的爱悦、婚姻的美好。总之,民谣中有不少是写市井里巷间少男少女们的爱情、哀乐和相思的。而这些内容写到极点就发生什么情况呢?就可以“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不能自言之情”。“幽约”是最深幽的、最隐晦的;“怨悱”指内心有所追求和向往却又不能够得到的一种感情。这写男女爱情的小词发展到极点就可以表现出有理想、有志意、有才能的人们那一种幽约怨徘、连自己都无法说清楚的感情。所以才“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要眇”出自《楚词·九歌》的“美要眇兮宜修”。《九歌》都是楚地的巫觋祭祖鬼神时所唱的歌,这句所形容的是一个美丽的女性神仙,王逸认为描的是舜的妃子娥皇。“要眇”是一种女性美,它不仅仅指外表的美,它指的是有诸中而形于外的那种内在和外在双重的美好。“以喻其致”的“致”字用得很好。他为什么不说“以喻其情”、“以喻其思”,却说“以喻其致”?因为你也许并没有具体形成一种思想,并没有想“致君尧舜”什么的,你只是有一种内心活动的姿态、一种基本形态,而小词就在无意之中把这种形态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兴于微言”。

由于张惠言强调词的“兴于微言”,所以当他看到“忙起画蛾眉”啦,看到“照花前后镜”啦,就说它们都有屈原《离骚》之意。可是,另外一些人用“知人论世”的眼光来看小词,他们就觉得张惠言说的不对了。“知人论世”是孟子的话。原文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他说,你读一个人写的诗歌,读一个人写的书,但却不知道这个人的生平,不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怎么可以呢?当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西方的新批评(new criticism)盛行的时候,有些人认为讲知人论世,讲作者的生平和思想,那是错误的。因为一首诗是一个独立的作品,我们只能从诗歌本身的text——它的image、它的stcuctse、它的textuce等等来评论这首诗。至于诗人处在一个什么环境、他为什么原因写这首诗,这些因素与诗的好坏无关。当然了,从艺术的价值来说,这些因素可以说无关。但是从中国的传统看,诗的感发的生命总是和诗人自己的生命结合得非常密切的。而且,西方最近又有了比new criticism更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叫意识批评(criticism of xonscionsness),说是你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除了研究它在艺术上的各种表现之外,也要研究作者的意识(conscionsness),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命。可见,中外有些地方本是可以相通的。我们刚才讲到,有的人认为张惠言的联想是不对的,温飞卿的词并没有屈原《离骚》那样的理想和志意。像清朝的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他的《艺概》里就说;“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缚怨”,指女子相思离别的怨情。他说温飞卿的词果然是精美微妙,人所不能及,然而内容大致不外乎写女子相思离别的怨情,哪里有屈原那种忠君爱国的志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则说;“张皋文(惠言)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惟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熙载)谓飞卿‘精艳(当作妙)绝人’,差近之耳。”又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他说张惠言用他的比兴寄托织成一面大网,从文字的夹缝之中去推求,把那些并无深意的作品都收到他的罗网之内。

那么温庭筠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寄托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温庭筠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吧。《旧唐书·温庭筠传》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什么叫作“侧艳”?“侧”就是不正当的、不正经的;“艳”是香艳。从中国载道言志的诗文传统来看,写这种男女相思爱情的艳词是很不正当的。何况温庭筠的行为又浪漫不羁,不守礼法。他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上,在科场里却老是替人家写诗文,当枪手。从传统的观点看他不过是个无行的文人,自然没有屈原那种忠君爱国的思想。然而今天我们也要看到温庭筠为人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性格浪漫,不受拘束,敢于大胆地抨击权贵。大家都知道,中晚唐以来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朝廷党争激烈。在唐文宗太和九年的时候,发生了一起“甘露之变”。唐文宗是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结合了一些大臣想要消灭宦官。这些大臣在宫中一个庭院里埋伏了甲士,然后声称这个庭院里的石榴树上出现了甘露,请皇帝前去观看。甘露出现是一种难得的样瑞,大家自然要去看,而那些掌权的宦官总是紧跟在皇帝左可的,所以大臣们想了这个计策准备在这庭院里杀死那些宦官。不幸的是计划泄漏了,为了报复,宦官杀死了朝廷中自宰相王涯以下的许多大臣。在这种政治迫害的危险气氛笼罩下,很多人都噤若寒蝉,闭口不敢说一句话,而温庭筠这个浪漫的诗人却写了《题丰安里王相林亭》两首五言律诗,表示了对被杀死的宰相王涯的同情,这是相当有胆量的。三年之后朝廷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在宦官与朝廷大臣们的权力斗争之中,太子被废而且“暴卒”,——很可能是被害死的。于是温庭筠又写了《庄恪太子挽歌词》,表示了对那些当权派的批评。在这两次事变期间,温庭筠本来应该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可是他没有去。后来他写了一首百韵的长诗《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前有一段序:“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不得与乡计偕至王府,将议遐适。隆冬自伤,因书怀奉寄殿院徐侍御、察院陈李二侍御、回中苏端公、鄠县章少府,兼呈袁郊、苗绅、李逸三友人一百韵。”中国的诗每两句押一个韵,所以一百韵就是两百句的长诗了。这是温庭筠写他自己怀抱的,是他的显意识的“言志”之作。他说因为我生病,所以不能到长安去参加考试了。可是接着又说“将议遐适”——计划到远方去。而他现在在哪里?就在长安城外的鄠杜之间,离长安是很近的。如果因病不能到使安又怎能到远方去呢?可见,“抱疾”不过是一个托词,他不是因病不能去参加考试,而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去考试。这首书怀百韵很长,我们来不及讲,只举其中几句来说明他当时的心情。他说:“积毁方销骨,微暇俱掩瑜。”当大家都说你不好的时候,尽管那是假的,是诽谤,可是却足以把你彻底地毁灭掉。所谓“积毁销骨,众口铄金”,当三个人都说曾参杀人时,连曾子的母亲都不免对自己的儿子起了疑心,这众口悠悠其是太可怕了!“瑕”字从“玉”,是美玉上的斑点。温庭筠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生活上浪漫不羁,他说我恐怕就因为这些小的缺点,就把我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遮掩了,否定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举这两句作一个说明,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他这首长诗,这首诗整个都是写的这一份牢骚。

所以我个人以为,温庭筠是有才华的,但由于他生活浪漫而且喜欢抨击时政,因而为当道者所不容,终生仕宦不得意。所以他内心之中果然就隐藏着张惠言所说的那么一份“贤人君子幽约怨徘”之情,那是一种自己有理想、有志意,却又不能实现的哀怨。正由于他有这样一种subconsciousness(潜意识),所以当他为那些美丽的歌女写歌词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把这一份寂寞的哀怨表达出来了。你们看,“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不就有这样一份哀怨吗?另外,温庭筠受的是中国旧传统的教育,毫无疑问对《诗经》、《楚辞》非常熟悉,李商隐是他同时代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他要写美女,不知不觉就用了“蛾眉”、“画蛾眉”、“懒起画蛾眉”这一类与传统暗合的词语。这是一个个code,你一敲响这些code,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就是“兴于微言”。而刚才我们讲的温庭筠的历史那是“知人论世”。由此可见,“兴于微言”和“知人论世”这二者是可以互相结合的。

我说过,小词在中国文学里边是最奇妙的一种文学体式。为什么在晚唐五代之间战乱频仍的时候会出现这么好的小词?因为那时候一切对功名、事业、理想的追求都落空了,只剩下对爱和美的追求还保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于是,载道言志的传统就被冲开了一个决口。而由于当时社会的动乱,在对爱与美的追求之中就又结合了一份忧患意识。这种结合使小词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起来。

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个题目《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看温庭筠、韦庄词》是一个过渡的桥梁,正好从温庭筠过渡到韦庄。温庭筠的词引起联想的原因以“兴于微言”为主;韦庄的词引起联想的原因则以“知人论世”为主。张惠言所编的《词选》选了温庭筠的《菩萨蛮》,也选了韦庄的《菩萨蛮》。对温庭筠的《菩萨蛮》,他说那里边有屈原《离骚》的托意;对韦庄的五首《菩萨蛮》他说什么呢?他说这是韦庄“留蜀后寄意之作”。在讲温庭筠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不讲他的生平,先从他的“微言”——那些语言的符号讲起!而讲韦庄的时候我们就要走另一条路,要先讲他的生平了。由于这两家词引起联想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讲的方式也就不同。现在我要简单地说一下韦生的生平。

韦庄是唐朝初年的宰相韦见素的后人,家在杜陵,少年时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唐僖宗广明元年他四十五岁的时侯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正在这一年发生了黄巢之变——大家在中学都学过这一段历史。当时韦庄就陷于兵中,和他的弟妹也失散了。僖宗中和二年他离开长安回到洛阳。中和三年他四十八岁的时候在洛阳写了一首长诗叫做《秦妇吟》,描述了黄巢之变时长安的情况,其中有两句说,“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首诗的结尾他说:“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就在这一年他就到江南去了。僖宗光启二年,韦庄打算经安微、河南北返,但由千于路阻绝,第二年又返回金陵。从此他一直流落在江南各地,一直到昭宗景福二年才回到长安应试,并在第二年(乾宁元年,五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做了校书郎。昭宗乾宁四年,韦庄被李询辟为判官,奉使入蜀,认识了王建。回到长安后又任过左补阙等官职。昭宗天复元年他六十六岁的时候,西蜀王建聘请他去做掌书记,而在那之后不久唐昭宗就被朱温胁迫从长安迁部到洛阳。当朱温胁迁昭宗于洛阳的时候,在沿途就把皇帝左右的人都杀死了,最后把昭宗也杀死了,立了一个傀儡小皇帝,历史上称为昭宣帝。再以后,朱温就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从此唐王朝就灭亡了。朱温篡唐之后宜谕各地,要求各地节度使归附于他。当时韦庄就替西川节度使王建拟了一封信回答朱温的宣谕,说是我们“两川锐旅”要“誓雪国耻”。就在这时,韦庄就劝王建自立为帝,这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前蜀”。韦庄就成了前蜀的开国宰相。这时候,他已经七十二岁了。王建对韦庄十分信任,前蜀的开国制度都是由韦庄拟定的。这以后又过了三年,韦庄七十五岁死于成都。

我们己经大略知道了韦庄的生平,现在就来着他这五首《菩萨蛮》词。《菩萨蛮》在晚唐是一个非常流行的乐曲牌调。温庭筠的集子里也收了十五首《菩萨蛮》歌词,但那十五首歌词前后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韦庄这五首则不然,它们有一定的前后次序,绝对不能够颠倒。有的选本任意从里边选出两三首来,这种作法是不对的。韦庄的五首《菩萨蛮》词和杜甫的八首《秋兴》诗一样,是一个整体,就如同一个人有头、目、手、足、四肢一样,你只拿出他的一条手臂来那是不可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五首词通读一遍,先得到一个整体的印象。下面我来读这五首词: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话。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笑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浑,忆君君不知。

 

多么美的五首词!我刚才说了,晚唐五代小词之所以好,之所以能够给我们比诗歌更丰富、更自由的联想,之所以有那么深刻的意思可以追寻,是因为它把宇宙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对爱和美的追求,跟忧患的意识结合起来了。韦庄的词、南唐二主的词、冯延已的词都是如此。而北宋初年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之所以好,是因为他们把那种对于爱和美的追求同贤人君子的品行修养结合在一起了。小词的微妙在于:在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下手去写的作者们都是些出将人相的人物。有的人可能就要问,不是诗穷而后工吗?为什么这些优秀的词人都是出将人相的入物呢?这并不是势力眼。因为一个在国家中处于如此重要地位的人,他就无法不关心自己国家的命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讲诗词时最注重的是诗词之中感发的生命,这感发的生命在质量上有大小、厚薄、深浅、广狭的区别。你所关心的范围越广,你关心得越深,你的作品中感发的生命也就越丰富、越强烈。这是必然如此的,诗歌绝不会欺骗人。韦庄、冯延巳,以他们那样的地位,对国家绝不能够无所关心。这是第一个层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温飞卿的词写一个女孩子起床、梳妆、簪花、照镜,都是客观的描写。因为温飞卿不是一个女子,这不是写他自己!而韦庄的词是主观地抒情,他自己真的站出来,写自己怀念的一个女子。因为在乱离之中他果然曾经与自己所爱的一个女子分别了,而且他把他在爱情上的挫折和对国破家亡的悲哀结合了起来。——我想因为时间的关系,从现在起我要讲得快一点儿。

在这五首词中,第一首是一个开端。与另外四首相比较,在内容上还没有发散出很深刻的情意。这就像是埋藏了一粒种子,要讲到最后一首再返回来,你才知道他这五首是联成一气的。“红楼”,是何等美丽的地点,夜晚,是何等美丽的时间。古人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如果是夜晚,如果在红楼,这对两个相爱的人来说该是何等珍贵的良宵!但悲哀的是,这不是春夜的良宵,而是离别的前夕,是“别夜”。所以他说“红楼别夜堪惆怅”。中国古人点油灯,女子闺房之中的油灯往往在油里添加一些香料,就像西方圣诞节那种香烛,一点起来,芳香四溢,所以叫做“香灯”。“流苏帐”是垂着长长穗子的美丽床帐。这本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环境!然而这“流苏帐”是“半卷”起来的,说明他们两个人并没有安睡。第二天破晓,西天上尚有一弯残月,登路的人就要出发了。为什么这么早?温庭筠说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时行路的人总是要争取时间早些出发的。听以是“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上次我说过诗歌有多义性,这里的“美人和泪辞”也可以作三种理解,一是美人带着眼泪跟我告辞;二是我带着眼泪跟美人告辞;三是美人和我,我们两个人都带着眼泪互相告辞。这三种理解可以并存,不会发生矛盾。在临别的时候,美人弹了一曲琵琶。“金翠羽”是琵琶上的装饰物。那美丽的琵琶,从弦上弹出的声音就像黄莺鸟婉转的啼叫。然而接着下文,这“黄莺语”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美人对我的叮咛嘱附,她“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崔莺莺送君瑞的时候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为什么要“早归家”?因为在这绿纱窗下还有一个像花一样美丽的人在等着你。花是早开易落的,美人也是如此。元曲里有一句说是“辛辛苦苦等到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人很容易就会憔悴、衰老的,所以离人更应该早一些回来,那么离人到哪里去了呢?韦庄在洛阳所作《秦妇吟》的结尾说,“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他是听说江南的风景好,所以到江南去了。下面我们就看第二首。

我们欣赏不同的词人、不同的风格,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温飞卿的词打动我们的是他的code——他的语码;韦庄的词打动我们的是他的syntax——他的句法、句式和他的口吻。他说话的口吻都是直接的、有力量的,而他深刻的意思就在这种语法之中反衬了出来。“人人尽说江南好”,这话说得多么明白真切,多么率直,多么有力量!可是他委曲的深意是什么?是我作为一个游人、一个客子,我并没有以为江南好。何以见得呢?因为他在后面第三首中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可见他身在江南的时候并不以江南为乐。“游人只合江南老”,这是别人劝他的话,说既然人人都说江南好,那么你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不要回故多去了。“合”是个入声字,所以我读“贺”,就是应该的意思。可是王粲的《登楼赋》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易心?”中国人是特别重视故乡的,常说是狐死首丘,人要落叶归根。如果居然劝一个外乡人不要回故乡去了,那是为什么?那必然是在他的故乡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唐朝的首都在长安,韦庄的故乡在杜陵,那里现在是什么样子?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而江南又是多么美丽的山水之乡,春天的水比碧蓝的天空还要蓝,你高卧在画船之中,听着春雨敲打在船篷上的声音,那是多么浪漫,多么悠闲自在,多么有诗意!但是你说,风景好也不成,生活好也不成,在我家乡的绿窗下还有一个美人等着我哪!于是劝的人就说了,你的故乡虽有美人,但我们江南的美人更美,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是古时候酒店里摆放酒瓮的土台子。汁么是“人似月”呢?我们有时候形容一个美丽的女子说,她一进来,就好像有一道光照亮了房间。《夜半歌声》的歌词说,“你是天上的月,我是月边的寒星。”把女子比喻成皎洁的明月,说明她一定是十分美丽的。当这个美丽的酒家女给客人斟酒的时候,就露出了她的“皓腕”,那手腕就像霜雪一样洁白。江南有这么好的风景,有这么浪漫的生活,有这么美丽的女子,你现在又是这么年轻,你就应该留在江南,享受这太平安乐的日子。可是下句又提起了“还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前边描写了那么多江南之好,原来故乡之思却时刻未忘——现在的不能还乡是无可奈何的,将来到了终老之日我还是必定要回到故乡去!下面我们看第三首。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年人家都说江南好,可我并没有觉得江南好。当我经过了更多的乱离,离家乡更遥远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在江南的那些日子毕竟是不错的。因为我如今的生活和如今的心情都远不如当年在江南的时候了。韦庄晚年入蜀,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而他在江南时只有四十来岁,比较起来是年轻的,所以说“当时年少春衫薄”。生活上再好再坏总有可能改变,年华一去可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春衫薄”,代表着多少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年华!李商隐的诗说,“庾郎年最少,芳草妒春袍”,《论语》上说,“暮春者,春服既成”。所谓“春衫”、“春袍”、“春服”,那是说,春天到了,把冬天穿的那一身灰暗、笨重的衣服脱下来,换上颜色明亮、质料轻快的衣衫,显得多么风流潇洒!而且何止如此,当年在江南他还有着美好的遇合——“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怎么叫“斜桥”?因为桥都是弯拱的形状,有一些坡度,所以是“斜桥”。在女子的眼里,男子一方面要浪漫,另一方面还要英武。白居易的诗说:“君骑白马傍垂杨,妻折青梅倚短墙。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所谓“侧艳之词”,就不会那么严肃,那么循规蹈矩,就难免要表现一些浪漫风流。他说我骑着白马往桥上一站,既风流又英武,楼上那么多美女都对我目成心许,伸出红袖向我招手!还不只如此。下面他说:“翠屏金屈曲,醉人花丛宿。”“屈曲”是屏风折叠处一个金属的环纽,北方叫做“门屈戍儿”。“翠屏金屈曲”写女子住处之美。至于“花丛”,则史湘云醉眠芍药裀,那是写女子在花丛之中睡眠,而这里的“花丛”一方面可能真的有花丛,一方面是用来象征女子。试想,那满楼的红袖,岂不就是“花丛”?然而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刚才那两句写的是过去;现在这两句是过渡,从过去来到了现在。当年我在江南的时候有满楼的红袖招,而今天我在蜀中也有人约我醉入花丛宿。这一次如果我再遇到那些如花的女子对我目成心许,我就“白头誓不归”——发誓永远也不回家乡去了!韦庄词的妙处乃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这是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他的评语。就是说,韦庄的词看起来好像直率,其实很委婉、曲折;看起来好像通达,其实很沉郁。“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温庭筠绝不这样直接地写自己的主观感情,只有韦庄才有这么直接、这么坚决的口吻。但这真的是他所想说的吗?你们不要忘记,这五首调是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必须常常回过头来看看他在前边是怎样说的。他刚才说“未老莫还乡”,现在却说“白头誓不归”。为什么“誓不归”?因为他已经无家可归了,唐朝的天下已经被朱温篡夺了,他的故乡已经沦入贼手了。人悲伤到极点时往往故作决绝之语。“白头誓不归”,说得如此直接和强劲,却有着深隐曲折的、与此相反的感情。这就是韦庄的“似直而纤,似达而郁”。

现在我们看第四首。请大家注意他的句法:“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总共四十四个字的一首小词,只有八句,其中却有四句在句法上是重复的。所以有很多人的选本把这五首词割裂,不选这一首。这种作法完全错误。要知道,这是画龙点睛的一首,怎么可以删掉!陆放翁的《钗头凤》说:“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他内心中是多么想给他以前的妻子写信!这首词前半阕一个“须”,一个“莫”;后半阕又一个“须”,又一个“莫”,这重复之中就藏着许许多多不可解脱的痛苦。“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这是“主人”劝酒时说的话。谁是“主人”呢?张惠言曾说这五首《菩萨蛮》是韦庄“留蜀后寄意之作”,那么这“主人”自然是蜀地的主人王建了。中国的读书人从小就想“致君尧舜”,施展自己政治上的抱负。韦庄五十九岁才考上进士,来到蜀地之后已是人生的暮年,王建居然请他做宰柑,请他帮助拟定开国的制度,对他不可谓不重视。人在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所以在今晚这个宴会上,既然有美酒斟给你,你就应该痛饮一醉,不要考虑明天早晨的事情。现在同学们理想都很远大,可以考虑将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会如何如何。可是当一个人连明天早晨的事情都不敢想的时候,那该是何等悲哀痛苦的一种心情!“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王建这个主人这样信任你,把一切都交托在你的手里,他对你的情意就像他斟给你的这杯酒一样深,一样厚。“须愁春揖短,莫诉金杯满”,这是客人被主人的深情感动之余也觉得应当珍重这个易逝的良宵,自己对自己进行自我宽慰。他说你不要推辞这酒,嫌给你斟得太满了,要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你的光阴已经不多了,难道你还能再等几十年去盼望唐朝的恢复吗?这两句中带有一种非常沉痛、悲哀的感觉。韦庄做了前蜀的开国宰相,为前蜀拟定了开国的制度,然而这一切并不是他原来的理想。他的故国己经灭亡了,他对挽救他的故国无能为力,只能是“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我年轻的时候对韦庄的词最不喜欢这一首,而且最不再欢这两句。我认为“遇酒且呵呵”这句子写得太失败了,一点儿都不美。你看人家“小山重叠金明灭”写得多美!可是在经过了那么多的人生悲欢离合之后,现在我才知道韦庄是对的。“呵呵”是什么?是空洞的笑声。这笑声中透露了内心的寂寞、绝望和悲凉。面前有酒杯就应该珍惜这暂时的欢乐,因为“人生能几何”——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希望可以等待的了。

韦庄这一路写下来,写到最后的一首,又打回到第一首去不。现在我们就来看他这最后一首。我曾提到韦庄在洛阳的时候写过一首长诗叫《秦妇吟》,那首诗的开头两句说:“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披外花如雪。”“中和”是唐僖宗的年号,那正是黄巢之变的时候;而阳春三月却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洛阳这个城市自古就是以花著名的。李白诗就曾说“天津三月时,千门挑与李”。而花木之盛也可反衬人世之可悲,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本深”。写花的美、草木的茂盛,是为了反衬人事的悲哀。韦庄的《秦妇吟》当时流传众口,他因此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开端写的就是“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现在他说,“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洛阳城现在应该还是像从前一样美丽,但是当年在洛阳写诗的才子如今却要终老在四川了。什么是“魏王堤”?“魏王堤”是洛阳城外的一个河堤,堤上都是柳树。白居易有《魏王提》诗说,“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可见,魏王堤的柳树是有名的。“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是说,柳条柳叶长得很繁密,因此柳荫很浓重。但是每当我看到春花开、春柳绿的时候,就引起了我多少怅惘凄迷,多少悲伤哀怨,多少对故国的怀思!成都的春天难道不美吗?不是的,成都的春天也很美。但那就是“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了。我以为,这前半首是他写对洛阳的怀念,而下半首就是写眼前成都的春光了。在韦庄之前,杜甫也在成都住过很久。“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桃花一族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都是杜甫对成都春天的描写。杜甫还说,“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可见那时候成都有很多鸳鸯。然而,“桃花春水禄,水上鸳鸯浴”,仅仅是韦庄眼前的春光吗?不要忘记我们中国的传统啊。温庭筠说“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人家都是成双作对的,都有美好的遇合。台湾民歌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然后是“"溪水长绕着青山转”。那意思是,两个美好的东西就不应该分开。是不是?这美好的东西不仅指男女之间的感情。

“水上鸳鸯浴”也有这个意思:鸳鸯是成双作对的,而我韦庄也有自己的故国和朝廷,但是我却永远也不能回去,永远成了背井离乡之人了。杜甫晚年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可是他到底没有能回到长安。韦庄也没有能再回到长安,他们都老死在异乡了。“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遇合,也是韦庄的美丽的故国,而韦庄永远也不会有那种美好的遇合了。下边他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凝根”是凝聚了很深的幽恨,就像秦少游的词“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砌”字一样,用字很有分量。我曾经说,对韦庄的这五首词,我们主要从“知人论世”看他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还要看他句法的口吻。然而韦庄的词也不是绝对没有一个符号学里所说的code(语码)。现在出现的这个“残晖”就是一个语码。中国古代把太阳比做朝廷或君主,而“斜阳”、“残晖”、“斜辉”就代表着国家的衰落和败亡。例如辛弃疾就说:“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那是指宋的衰落,而这里是指唐的灭亡。最后一句“忆君君不知”一下子就打回到第一首的“红楼别夜”。那似花的美人曾“劝我早归家”,而我竟永远也不能回去了。现在我说我怀念你,又有什么甩处呢?我能用什么行动来证明我对你的怀念呢?我有什么办法让你知道我对你的怀念呢?这个“君”也是一个code,因为“君”可以指他怀念的那个美人,但也可以指君主。所以你们着,韦庄的词写的是男女相思离别的感情,可是也有这么深厚的意韵。读韦庄的词,我们可以联系他的生平和历史背景,通过“知人论世“来引起联想,追寻和欣赏他的深意。

(由安易、杨爱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