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送女方结婚日子书:中国强大军事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9:27

  中国强大军事战略   第一章 绪论
  上个世纪未美国第一次攻打伊拉克的波湾战争的结果,让各国都意识到未来战争的进行方式出现革命性的变革,解放军也当然受到极大的冲击。美军在战争中展现的强大战力使解放军认识到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都已经出现了革命性转变,解放军的建军指导思想必须由毛泽东的「人民战争论」转变成「高科技战争」实现军事现代化。到了二○○三年三月美国再次出兵伊拉克,又出现另一个高峰。这场战争中美军所展示的各种高科技兵器及先进的战术战法,再次震撼了解放军,因而使其更觉加速军事改革与组织调整步调的重要性。就在战争开打前夕,中国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十届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除了在军事思想上的转变外,中国如何看待其外在环境也对其军力建构有着重大影响。中国内部认为,在可见的将来,爆发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基本上是可以排除,发生全球性常规战争的可能性也将会越来越小,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危险正在取代世界大战的恐怖,成为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安全威胁。在此情势下,战争形态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中国对外环境的评估有几个特点:一、世界性大战降低与局部武装冲突上升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主要烕胁,这主要是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领土争端、经济摩擦和民族宗教矛盾等引发的。二、战争形态发生变化,未来战争形态演变的主要趋向:威慑性的战争准备、有限的战争目标、局部性的战争规模、高技术化的战争手段。  第二章 中国军事发展对东亚的影响
  目前,中国在东亚地区是以柔性策略为主,这两年内和东协签署了许多文件缓和双方关系,另外,也积极介入北韩核危机之协调,并促成六方会谈稳定朝鲜半岛情势,但这并不表示中共已经放弃对南海、东海有争端海域领土主权的主张。
  (一)加强东南沿海先进武器装备部署
  中国军事领导人也以「近海防御」的军事战略,对外表示军备现代化是自卫性保障领土主权的完整。然而所谓「近海防御」的内涵,事实上就包括了在东海海域与日本领土、领海的纠纷,在台湾海峡与台湾的统一问题,在南海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文莱之海域管理权与岛屿主权争议问题。
  而根据美国国防部「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指出,中国迄今在军备现代化方面,关键性武器的获得有苏27、苏30MKK、飞豹FBC-1、歼轰-7,093型核子攻击潜艇、094型核子动力导弹潜艇、8艘「基洛级636型」潜艇。
  水面舰艇方面有16艘3250吨的「旅大级」驱逐舰、30艘1425吨的「江湖级」护卫舰,另外,在过去十多年来利用国外获得的技术,建造2艘4200吨的「旅沪级」导弹驱逐舰,9艘2180吨的「江卫级」护卫舰,这些舰艇都配备有中国自制的HQ-7或HQ-61近程防空飞弹。 两艘「旅大级」改良型导弹驱逐舰,该型舰艇有隐形功能配备有俄制SA-N-12防空飞弹,和长程搜索雷达,以及类似俄制的Bondstand超视距目标导引雷达,4座C802舰对舰飞弹发射器,这两艘驱逐舰目前部署在南海舰队。
  4艘配备类似「神盾舰(Aegis)」系统的「旅洋级」驱逐舰,它可以垂直发射防空飞弹,将是中共防空专用的驱逐舰,且从今年起每年以二~三艘的速度建造,预计到二0一0年十月前将有24艘,形成中国远洋海军的主力。2艘「现代级(Sovremenny)956e驱逐舰,一艘956em驱逐舰,以及自行建造的6000吨「旅海级」隐形驱逐舰,这种舰艇造形很像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配备有射程120公里的C802舰对舰飞弹及2架「直九」反潜直升机,该型舰很适合远洋作战,它们将成为中国海军二十一世纪水面舰艇的主力。
  以上的军备现代化都是在冷战结束,中国经济大幅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完成。针对中国军备的扩张,尤其是海、空军装备、导弹等在质与量的持续提升过程中,东亚各国的反应似乎是束手无策,特别是中国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部署多达700枚以上射程300-800公里的战术导弹,它们不只会威胁台湾,更会影响到冲绳、日本南西海域、南海周边国家的安全,而成为东亚安全情势不稳定的潜在威胁。
  (二)积极进行海洋调查研究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四日及十九日,中国东海舰队及海洋调查船分别在钓鱼台列岛进行大规模军事训练与海洋探勘,引起日本高度关切。
  (1)调查东海日、中中间线日本这一侧的海域及奄美大岛西方海域,这个地方是地震震源地带,中共的海洋调查以地震探勘为由,同时也进行大陆架的石油探勘,以及海底,海中调查。
  (2)从东海到宫古海峡通往太平洋海域的调查。中国在此被日本发现曾用圆筒形观测机器进行海域的水温、海水成份分析及船舶、潜艇的航行,据推断中国在这海域的活动,主要是搜集潜艇作战时必要的情报。
  (3)在钓鱼台群岛的周边海域之调查。这个海域是东海大陆架中最有希望开采到石油的地方,中国在这个海域的活动推断是石油探勘、地震探查以及将来进行潜水艇所需水文地理资料和作战情报之搜集。
  (二○○二)十一月三日,隶属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向阳红十四号」海调船出现在台湾东南海域,也就是兰屿海域逼近,东海岸马里亚纳海沟是潜水艇的重要航线之一。
  (二○○三)八月六日晚上,「向阳红十四号」又现踪台湾南部海域,「向阳红十四号」一度逼近鹅銮鼻南方二十四海里的台湾禁制水域内,这个海域正是巴士海峡,是中国从南海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十一月十三日,中国海调船「奋斗七号」第一次出现台东外海,据台湾军方研判,该船选在气候条件不佳的冬季进入这个海域,可能是要掌握东北季风期间,黑潮的流速,以及兰屿至吕宋岛、绿岛至台湾间的海底山脉,还有台东近海的南纵海槽的海底地形。  第三章 冷战后中国军事思想与军事战略
  在多方分析中国于冷战后期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的影响因素后,有下列三项因素(军事事务革命的影响、未来战争型态、国际战略环境的判断)深切地涉入了中国现代化的军事思想、战略的演变过程。  (一)军事事务革命的影响
  中国新军事变革是承袭西方之军事事务革命之思维与作为。主要表现在解放军战力提升的转变上,以技术为推动为核心,所以调整幅度大,但保有党的领导权,留下中国特色,但以它目前的国力,在一、二十年内,恐难完全达到如西方的水准,不过中国仍会努力地持续推动「新军事革命」。
  可知的是,中国的新军事变革已经定出发展的三个重点阶段和规划目标。此三个重点阶段和目标内涵为:
  一、初级发展阶段:从一九九○年至二○○二年。其目标为原有军事体系的改革与改造、发展新武器装备、创造新军事理论、造就新体制编制和研创新的作战方法;
  二、高级阶段:从二○二○年至二○五○年。其目标为整合初级阶段形成的各个新的军事要素、建构真正反映时代特色、技术发展和军事需求的新军事体系,与以新的军事体系取代旧有军事体系,并实现军事领域的整体性革命。
  三、完结阶段:此从二○五○年开始。主要目标是以军队编制构成系统发生全面性变革、军事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脱胎换骨、军事活动方式也根本改变和以编制构成革命为主导。  (二)未来战争形态
  中国军事专家们认为未来战争形态演变的主要趋向:
  (一)威慑性的战争准备
  所谓威慑性战争准备,也就是在战争爆发之前,不断加强战略投送、应急部署、实兵演练、电子对抗、心理攻势等战备行动,一方面力求通过各种威慑行动迫使敌方放弃战争企图,遏制战争爆发。另一方面,一旦威慑失灵,则使用占优势的军事力量有效的投入实战,一举制胜。
  (二)有限的战争目标在现代条件下的战争,特别是局部战争,基本上已摒弃传统战争中攻城掠地,消灭敌国的目标,而是将战争的目的限于制敌造势,逼降敌国,以求在战后的谈判桌上占据有利地位,获得更多筹码。
  (三)多样化的战争动因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变化之中,无论是战略格局还是世界秩序都还没有定格,这导致了诱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因素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除力量对比失衡外,民族矛盾、领土争端、边界分歧、资源分配、宗教差异、权力争夺等因素也在不时的激化矛盾,导致危机、诱发冲突、甚至爆发战争。
  (四)局部性的战争规模 
  在当前的情势下,各种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规模,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战争的目的,另一方面受限于地缘和区域。但,不论战争的强度有多高,影响有多大,战争的规模总是局部性的,即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投入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战争动员,实施一定规模的战争行动。
  (五)高技术化的战争手段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军事领域里的技术革命也在快速的发展。未来战争的高技术化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在:(一)指挥和控制;(二)情报和通信;(三)武器和装备。三个层次上为凸显了未来战争发展趋势。在指挥和控制层次上,指挥掌握实行自动化和程序化,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情报和通信层次上,建立先进的电子侦察和计算机系统,确保广泛的情报来源、及时的情报传递、快速的资讯处理和准确的情况判断,为战场指挥官下达决心与策定方略赢得先机;武器和装备层次上,广泛运用隐形、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以增强先进武器装备的实效和生存能力。  (三)新安全观形成--国际战略环境判断
  一、政治安全
  中国在战略上居于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中心位置,政治上奉行社会主义,有独特的文化体系,且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邻国如日本从内心里不愿看到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综合国力强盛的近邻出现,其不安是可预测的。而美国则认为中国的战略崛起势将打破国际战略平衡,威胁美国在亚太甚至全球的战略利益。
  二、经济安全
  中国自认进入WTO将使中国从经济全球化受益,但因起点低、基础差,在经济安全、文化环境等「软力量」领域,将面临严峻挑战。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一方面企图利用全球化冲击中国市场,同时又以各种方式设置壁垒,保护自己的市场,再加上对中国快速崛起引起的地缘战略心理变化,中国拓展美、欧、日市场及从美、欧、日获取资金,技术的难度将持续增大。
  三、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也是经济安全的保障。中共认为只有尽量避免卷入战争或军事冲突,才能使经济安全获得最基本的保证,亦即突显出保证经济建设不受战争或军事冲突的干扰是中共综合安全的最基本内容。中共学者评估冷战后的国际形势是在「大缓和、小紧张」和「总体缓和、局部动荡」中演变,其所面临的直接军事威胁消失了,则短期内要卷入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潜在危险显得更为不确定性。
  中国军方与学界认为,在中国战略边界,东有国防开支居世界第二的日本、北有核力量居世界第二的俄罗斯、南有被称作世界「第六极」的印度、东南有结成政治、军事联盟的东协。朝觧半岛南北对峙,是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美国驻亚太的军事力量更明显是以中国为主要防范对象。
  中国周边地区正成为世界上高科技军备和热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朝鲜半岛、台海、南海、东南亚、南亚甚至中亚都潜伏着发生局部冲突或局部战争的诱因,中国被迫卷入周边冲突或局部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四、周边安全
  中国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要保持边界稳定。中国认知其战略边界安全不稳定因素,主要如表1-1所述:
  表1-1:中国与周边国家之主权纠纷
  中国、台湾:台海两岸统一问题
  中国、台湾、日本:钓鱼台列屿
  中国、日本:东海20多万平方公里大陆礁层划界问题
  中国、南韩:黄海与东海20万平方公里大陆礁层划界问题
  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南沙群岛主权问题
  中国、台湾:西沙群岛主权问题
  中国、越南:陆界及东京湾大陆礁层划界问题
  中国、俄罗斯:边界划界问题
  中国、印度:边界划界问题
  从这些安全观念可以看出,避免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纠纷是其特征,在具体的作法上,中国从一九九六年四月,与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国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以及一九九七年与同样这些国家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一九九八年和美国签署「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议」。不过,这些安全观念对于和中国在领土主权有重大冲突的国家是否适用,中国军方是持保留态度的,这些国家包括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他们在东海及南海与中国都有重大的利益冲突。  第一节 冷战后的军事思想
  中国为了在廿一世纪争取战略主动权,俾在未来的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其「理论要先行」的认知下,正积极重新调整军事战略、精进军事思想、理论。目前,军事思想理论,已由『人民战争』思想向『高科技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逐渐演变、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而其制空、制海权以及不对称战争的军事思想亦逐渐成形中。
  一、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中国为了达成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之目标,其具体作为为:
  1.强化全体军民的国防意识,使大家清楚知道,长期持久的稳定和平,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和平稳定,是武装对峙条件下的和平稳定,而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平衡一旦失衡,和平与稳定将会被打破。
  2.建立一支装备优良精干管用的快速反应部队,能够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卫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的战争中充分表现国家的意志力和民族实力。 
  3.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为国家储备雄厚的后备兵源,保证国家战争潜力高质量的积聚和迅速释放。
  4.根据需要和可能,加快军队高精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和重点部队武器的更新周期,提高军事现代化水平。
  5.重点经营主要方向和战区的战场建设,注意完善、改进大、中城市要塞、要地的人防工程、国防设施、注意保存战争潜力和有生力量。
  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高科技局部战争,是指大量运用具有当高科技水平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作战方式进行的有限目标和有限规模的战争。其内容主体为:
  1.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要求诸军兵种遵循统一的作战思想协同一致地组织实施海陆空天的作战行动,不仅在战略、战术层次组织实施,即使在战斗层次也要尽可能运用诸军兵种联合行动。
  2.夺取制信息权。夺取制信息权的基本手段是实施信息进攻和防御战。进攻通常采用精准打击、干扰敌信息和控制系统等方法,削弱或破坏敌对方信息的搜集与利用;防御通常采用信息保密、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保护己方信息的作战能力。
  3.首先使用空中力量。运用空中力量先行获取信息,一旦危机出现,首先调动紧急应变部队,快速抵达战区,显示实力和决心,稳定局势。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时,强调空中力量先期作战,瘫痪敌军,夺取制空权,为其他军兵种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4.尽量采取机动的作战。作战行动在日趋扩大的未来战场上,奉行静止、线式的作战方法,将意味着丧失先机和被动挨打,战场上的胜利更有赖于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
  5.强调及集中效能。将重点由以往侧重于战术层次提高到战役、战略层次,以往强调数量优势转向强调质量优势;在集中作战效益,选择对作战全局影响最大的敌要害目标,运用伤亡代价小及最快取得作战效益的作战力量和作战方法,迅速达成作战目的。
  6.实施远程精准打击。由于武器装备侦察、控制、突击距离日趋增大,作战方式以远距离为主;火力运向精确打击转变。为加快战争进程、控制战场空间、减少部队伤亡、提高作战效益,应确立「超视距打击目标的观念」,力求在防区外歼灭对方。
  三、扩展制海权与制空权
  (一)制海权
  中国制海权理论,是依据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的一种战略理论,主要是指,通过夺取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域的控制权,确保己方的海上行动自由和沿海安全。中国的「制海权」理论主要是:
  1.制海权非少数海上强权专利。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公约(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正式生效,岛国与濒海国家普遍建立陆海综合国土观念,增强了海洋国土的意识,加剧对海洋的争夺与控制;确立了经略海洋的战略指导理论,把防御的重点由陆地转向海洋;把控制海洋和扩大海洋战略防御纵深,列为重要的军事战略目标;把沿海经济目标、扼守海上交通要道和为国家谋取更多的海洋权益,作为军队的首要任务。
  2.将制海权从过去单纯强调战时海上决战,扩展到强调平时海上部署和战时由海向陆。目前世界海上强国,把平时海上部署作为长期控制海洋的基本途径,把战时海军决战的重点由海岸和陆地纵深。
  3.从强调近海控制权向远洋控制权的发展。海军必须保卫本国海洋权益和海上交通线的重任,实现由近海作战向远洋作战转变,并要求空军加强近海和远洋防空。
  (二)制空权
  制空权是意大利将军杜黑提出的一种战略理论,主要是指通过夺取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域的控制权,保障己方的作战行动,保护己方免遭敌航空兵的危害。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空中优势对战争产生决定性作用。中国在制空权的理论主要表现在:
  1.将制空权扩展到平时的军事威慑行动,强调设立禁航区等方式,加强对空域的有效控制。
  2.将制空权由主要保障地面部队和海上作战,扩展到以空中作战直接夺取战争胜利,强调通过对敌纵深要害目标实施战略性空袭,迅速达成战争目的。
  3.将制空权扩展到控制外层空间,强调通过控制和利用太空来支援和保障陆、海、空作战行动。
  4.将制空权扩展到大陆、海洋战场以外的空中作战和对海、对地突击,并提出「扩大空中战场」的观点,强调充分发挥空军「全球力量、全球到达」的优势,通过摧毁和破坏敌方尚未使用、但可能对战场产生影响的空袭兵器和手段,为地面和海上作战行动提供可靠的空中安全。  四、不对称战争
  事实上,解放军军在初创时期,毛泽东所使用的「人民战争」之游击战法,就是一种「不对称战争」的形式;但当今的「不对称战争」,其主要的涵义是指不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如空中对海上、海上对陆地、航空兵对装甲兵等。而解放军对「不对称战争」的理解:(一)「不对称战争」是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二)信息战已成为「不对称战争」的主要内容。(三)「不对称战争」越来越向非接触性作战发展。(四)「不对称战争」使用战场多维化程度大大升高。
  解放军军事学者蒋磊指出,解放军军要在现代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必须具备的战略指导作为:(一)坚定敢打必胜信心,坚持持久战;(二)重视保存自己,把现代防空提高到战略地位;(三)进一步发展现代条件下的游击战争;(四)努力歼灭优势装备之敌有生力量;(五)积极改善武器技术装备;(六)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条件;(七)积极采取攻势作战;(八)加强统一领域内部联合;(九)重视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   第二节 军事战略的调整
  军事战略是筹划战争准备与军事建设的方略,是统揽整个军事领域的龙头。中国军事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巩固国防、捍卫领土、领海、领空完整及海洋权益,维护统一和安全,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国未来军事战略目标为“小打有把握、中打有条件、大打有基础”,而其“上限”为以绝对优势确保赢得小规模战争,“下限”则为以相对优势或均势阻止中等规模局部战争的爆发。中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主要有下列几项要点:
  一、贯彻积极防御的均势战略方针
  中国拥有少数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卫的需要。但这种防御不是消极的,防御中也有进攻。中国在战略指导上则有以下之特点:
  (一)防御与进攻的准备:
  中国认为:积极防御,不是单纯防御,而是攻击防御,是攻守结合。实行积极防御,一定要灵活运用。战略指导,既要坚持战略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斗战役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应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具备了速战速决条件时,就要力争在战略上的速决。
  “后发”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利于在政治上、外交上保持主动。「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显示出自卫还击的决心和能力。中国既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会临事示弱。一旦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义的自卫战争,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二)遏制与打赢战争
  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不仅要解决如何准备打和如何打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如何有效地阻止战争,避免打和制止打的问题:不仅要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而且要尽量防止局部战争的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必要时可以运用各种军事威慑手段,欲政治、外交斗争相互配合,不战屈人之兵,以达到吓遏战争的目的。中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立足点,从来都是准备对抗战争和打赢战争,也就是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去争取好的结果,以敢战、能战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军事服从政治指导
  中国逐渐认知到军事战略必须跟整个国家的外交、政治、经济密切协调。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军事问题。现代局部战争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约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中国未来的防御作战,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军事战略指导一定要有政治头脑、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善于把握一些大战略的关系。军事上打不打,打什么目标,打到什么程度,何时打,何时停,都要从政治上、战略上加以全面考虑。军事斗争要严守自卫立场,充分准备,慎重初战,有理、有利、有节制地行动,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二、立足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是要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而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中国的转变有下列几项:
  (一)全面战争转向局部战争:
  全面战争指导与局部战争指导有着明显的不同;全面战争立足于国土纵深歼敌,局部战争则强调尽可能速战速决;全面战争通常要经过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作战才能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局部战争则可能一开始就自卫反击的形式,采取有限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作战;全面战争需要全面动员,举国迎敌,局部战争则要尽量避免战争扩大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影响。
  (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与规律
  由于高技术兵器在战场上的运用,使得战争突然性增大,交战空间缩小而相关空间扩大,战争节奏和进程明显加快,战争高透明度和远程精确打击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法,战略空袭的地位提高。战争、战役、战斗有时可以容易融为一体,前方、后方的界线模糊,作战保障更加复杂,有限战争目的和规模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危害和影响。因此,其主张若要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
  (三)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
  局部战争的发生因素极为复杂且无法掌握,故战略指导一定要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做好多种准备,一旦情况发生,能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 
  三、在高技术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
  现在人民战争与过去相比较,对象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条件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同。评估中国在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可能的方向有下列几项:
  (一)战争型态上
  正确处理全面动员与局部动员、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直接参战与间接参与的关系,成为指导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要内容,战争动员由全国总动员转向更多的采取局部地区动员和全国部分地区动员。
  (二)作战力量上
  中国主张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在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占突出位置。现代战争中优势兵力的本质,是集中优势的火力,依靠科学技术综合形成优势作战效能。因此,如何在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中,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出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作战空间上
  对中国的挑战为:一方面,两军直接交战的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对目标的打击高度精确,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这就难以大规模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广阔的国土空间分散、疲惫和消耗敌人;另一方面,战争已扩展为陆、海、天、电多维空间,战争难分前线和后方,战争的相关空间空前扩大。因此,如何在范围有限的直接交战的战场和广阔的战争相关空间,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崭新的问题。
  (四)作战时间与速率
  高技术局部战争表现为速战速决,以战略上持久作战扭转战局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高技术局部战争有限的政治目的,要求缩短战争进程和作战持续时间,加快战争节奏;武器装备的远程精确打击力、快速投送力、超常毁伤力等,则为迅速达到战争目的提供了有效手段。以往人民战争通过持久作战,不断消耗敌方力量,用以发展壮大自己,逐步改变力量对比。这种方式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如何迅速动员组织和各种参战力量,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节 解放军的作战准则
  中国位处于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是陆地势力与海洋势力消长的关键国家,并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毗连,其影响可直接波及四周地区。此外,中国沿海是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经济战略通道,周边国家如日本、南韩及东南亚等国均依赖此一战略通道,且为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与连结亚洲、非洲、欧洲的海上要道。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恰好居于太平洋战略区与欧亚大陆战略区的交汇处,使其地缘战略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海洋势力与大陆势力两股战略力量,在此一地区进行战略竞争的影响,必须同时负担海陆两个方向的防卫任务。
  为此中国着手自行研发一些可以打赢高科技战争的战法,以弥补因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无法采行高科技战法的不足。这些战法也就是所谓的「三打三防」,即用老旧武器装备想新的办法打隐形飞机、打巡弋飞弹、打直升机,防敌人精准打击、防敌人电子干扰、防敌人的侦察。整体而言,解放军现在的作战准则是新、旧战法并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项特点:
  (一)突袭和先发制人的攻势原则
  中国目前的军事准备以建立突袭武力(shock power)为重点,以攻击敌人之不备,包括增加飞弹的部署,以及各种欺骗敌人的手段。采取资讯战、空袭、飞弹袭击、海上封锁、围堵、奇袭等攻其不备方式,或是在没有预先警告的情况下以两栖登陆或空降武力,闪电攻占关键战略地区,或威胁造成大规模破坏等为手段,以突袭方式强迫对方接受政治投降协定。并且不论中共军事现代化的程度如何,突袭和先发制人都是最好的作战方式。
  (二)以劣胜优的守势原则
  解放军很清楚自己的科技能力不如敌人,尤其是美国,武器装备也较为落后,不过,在战术、战法方面是不断地要求比敌人进步。中国军队训练时,很强调不对称战争战法的创新,针对致胜的关键点,以劣胜优。这些关键点包括敌人的指挥系统、通讯系统、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后勤系统等。
  根据中国军方媒体报导指出,针对美国可能以武力介入台海问题。解放军已经准备好一批杀手锏武器(Trump Card),包括轰炸机、潜水艇、反舰飞弹、鱼雷和水雷乃至常规弹道导弹,作为攻击美国航空母舰的武器。中国宣称解放军可以同时把这些武器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向攻击美国的航空母舰使它陷入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