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人口:西点军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18:19

美国西点军校,素有“美国将军的摇篮”之称。许多美军名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布莱德利等均是该校的毕业生。战争年代,西点是美国的神话,英雄从这里走出;和平年代,西点依然是美国的传奇,美国军政要员中竟能有40%以上的人来自这座学府;再俯首今日之工商社会,西点俨然美国的另一个“哈佛商学院”,多少叱咤经济舞台的风云人物都来自西点……很多人说:只要在西点成功了,那么到哪里都能成功。本书便是对西点两百年来创造的“西点传奇”的历程进行的一次巡礼,书中记载了西点的历史,奇闻异事,以及从西点走出的各界的成功人士,详实而准确地记载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事迹,对于我们学习和了解西点军校,是一份很不错的收获和礼物。

第一部分

西点军校,全称是“美国联邦西点陆军军官学校”,它创建于1802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建校之初,西点军校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史上被列为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它在19世纪美国引进技术和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后来的数十年,它在美国的土木工程和数学等领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第1节:前言

《西点传奇》
  前 言
  西点军校,全称是“美国联邦西点陆军军官学校”,它创建于1802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建校之初,西点军校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史上被列为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它在19世纪美国引进技术和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后来的数十年,它在美国的土木工程和数学等领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在军事教育实践方面,西点为美国军事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美国军事教育史和军事教育理论的发展上,占有领导和核心的地位。它创造了世人为之敬仰的“西点传奇”。
  西点校园及附属教学区位于哈得逊河上游的高山,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总面积为16000公顷。一系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从内向外被起伏的群山环抱。内圈为主要校园区,由教学大楼、学员区、运动场与活动中心等组成;外圈有冬季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训练与野营区等。整个建筑群以学校的大运动场为中心展开,而校长的宿舍就坐落在大运动场边上,象征着校长与学员的亲密关系,校长一般由三星级中将担任。
  两百多年来,西点军校先后有几十代军人走过,培养了五万多名毕业生。还有几乎同样数目的年轻教官们在这里受过锻炼和熏陶。这里新老交替,风云汇集,人才辈出。一直由现役陆军军官担任的校长的军衔,也由最初的少校升为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将。西点培育的无数英雄、领袖、权贵、战士,使它声名显赫。它的传统、校风、成就和传说使它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美国历史和一部现代国际关系史,都与这所学校难解难分。
  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主要成为美国陆军的各个战斗部队里的军官。他们身兼四个主要的角色:战士、国家的仆人、专业人士和品德典范。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在战斗中建功立业;另外,还有许多人在离开陆军后,则会在政府和私人企业里做出他们最大的成就。无论他们是如何为社会作贡献的,军校生们在西点的经历,都会使得他们成为有品格的领袖,能够在变化无常的各种情况下解决种种难题。
  战争年代,西点是美国的神话,英雄从这里走出;和平年代,西点依然是美国的传奇,美国军政要员中竟然有40%以上的人来自这座学府;再俯首今日之工商社会,西点俨然是美国的另一个“哈佛商学院”,多少叱咤经济舞台的风云人物都来自西点……
  西点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西点军校培养的不仅是一名军人,而且是美国社会的精英,这是在它的办学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西点军校之所以充满活力、永葆青春,经久不衰,始终受到世人的关注,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坚持了内部机制的改革。在战场上,“决定性”的动力是“相信自己的赢家力量”。
  很多人说:“只要在西点成功了,那么到哪里都能成功。”这是对西点军校最高的评价。
  本书便是对西点两百年来创造的“西点传奇”的历程进行的一次巡礼,书中记载了西点的历史、奇闻异事,以及从西点走出的各界的成功人士,详实而准确地记载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事迹,这些对于我们学习和了解西点军校,是一份很不错的收获和礼物。

第2节:西点军校的流光碎影(1)

第二章 西点军校的流光碎影
  最难进的大学——严苛的入学淘汰制度
  200多年来,西点军校已由当年成立时仅有1800英亩的面积,第一期仅有两名学员毕业的小学校,成长为如今占地16000英亩、每年有900多名男女学员毕业的名校和众多美国青年人向往的地方。如今,这所名校的任务是教育、训练和激励学员,使每一位学员成为恪守“责任、荣誉、国家”价值观、“品德高尚”的现役军官;把学员培养成以美国陆军军官作为职业发展目标和终身为国家服务的优秀军事人才。
  1999年美国公布的全国大学录取率统计中,西点军校的录取率仅为11%。因此,西点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批名牌高校一起,被列为美国最难考的大学。
  西点军校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把培养第一流的军官作为办校宗旨。从学员的入学选拔开始就严加要求。“我们需要的是战场上的狮子,要知道由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将战胜由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麦克阿瑟曾这样评价西点的培养目标。
  由于西点的特殊性质与特殊地位,它的确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美国青年。西点招生比当年的黄埔要严格得多,它的招生对象必须是年龄为17至22岁的未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士兵,身高1.6米至1.98米。报考西点的学员必须在高中学习成绩名列本班前茅,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在参加考试的前一年必须得到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的推荐。
  获得正式报考资格的青年还必须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然后,各军种学员入学资格评审委员会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每个学员在考入西点前都要做好被淘汰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保证。实际上,即使对这些优秀分子,西点军校也有指标清晰的淘汰规定:4个学年结束时总淘汰率要保持在25%左右,其中第一年就必须淘汰10%的学员。全程淘汰制度保证了能够通过4年学业的人,基本上都是能够在艰苦困难条件下承担重任的人。
  西点的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比黄埔复杂得多,而且大量与现代工业生产和商业管理接轨。课程分为文科、理科、工程、军事科学和体育等,每年暑期(6-8月)进行野外军训。“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学校适时增设和调整了部分专业和课程,其中包括反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冲突解决、信息保障、国际法、法律制度比较、国际安全研究、核工程和化学工程等,同时引进了有关国际法和伊斯兰法律方面的专家和南亚问题专家。
  西点军校从1976年开始招收女学员,现在整个学员队的人数为4000名,每年的7月1日约有1200名新学员入学。学员在校的主要制服颜色为灰色,这是早在1816年就确定了的,因此,学员队又有“灰色长队”之称。学员毕业后被授予理科学士和陆军少尉军衔,一般至少需服现役5年。
  考上西点不一定就能拿到西点的文凭。这里的淘汰制度贯穿始终,最终能学完四年毕业的学员仅占入学总人数的70%左右。
  西点学生除了高度的纪律意识和优良的身心素养,还具备现代工商业需要的工程思维与现代管理理念。在战场上,西点学生会以数理分析进行作战指挥,以工程思路解决作战难题。
  所以,西点招生热除去经济衰退下许多美国年轻人看好免费上学和就业保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点以及所有美军院校都有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教育思路,使得毕业生在军内外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曾经有人这样总结了西点军校的培养目标:塑造你的基本特性,使你将来成为国防卫士;使你坚强起来,认清自己的懦弱,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胆怯。它们教导你在失败时要自尊,要不屈不挠;胜利时要谦和,不要以言语代替行动,不要贪图舒适;要面对重压和困难,勇敢地接受挑战;要学会巍然屹立于风浪之中,但对遇难者要寄予同情;要先律己而后律人;要有纯洁的心灵和崇高的目标;要学会笑,但不要忘记怎么哭;要向往未来,但不可忽略过去;要为人持重,但不可过于严肃;要谦虚,铭记真正伟大的纯朴,真正智慧的虚心,真正强大的温顺。它们赋予你意志的韧性,想象的质量,感情的活力,从生命的深处焕发精神,以勇敢的姿态克服胆怯,甘于冒险而不贪图安逸。它们在你们心中创造奇妙的意想不到的希望,以及生命的灵感与欢乐。它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教导学员们成为军人和君子。
  全方位的文化教育
  “未来的全方位的领导人”的培养基地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军事学校”,西点军校和英国的桑赫斯特军事学院、法国的圣西尔军校以及日本的自卫队官校一样声名远扬。但和它们不同的是,西点军校更像一所大学,不仅有规范的四年学制,而且非常强调军事训练以外的普通大学式的文化学术教育。因为它所标榜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训一流军官,而且是要把一流的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全方位的领导人”。
  从1933年开始,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不仅能获得政府授予的一个美军准尉军衔,还能获得一个西点军校学士学位。西点军校的机构设置特点是只设有本科教育而没有研究生院。因为美国军队的研究生教育,一般是由陆海空三军各自的“战争学院”、美军的参谋后勤和指挥学院、政府的其他研修机构和地处华盛顿的美国国防大学来完成的。
  西点军校的课程为一年两个学期,课程设置以学习通常的大学学术文化课程为主,同时辅以军事训练和体育课。暑假则多从事军事训练和校外活动,如在美国政府机构里实习、去国外游学等等。一般情况下,一个军校生每学期都要上五门课,加上必修的体育课和军事课程,还有经常不断的操练、旅行、阅兵及种种规定的集体活动。作为军事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军校生还要学习军事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科学、军事战略及战术课程,从而培养他们的领导、组织才能和军事才能。每周几乎没有什么娱乐闲暇时间,如果不利用暑假和寒假,学生很难在四年里完成所有课程的全部学分要求。自从1861年以来,西点就一直实行标准的四年学制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前方急需军官的形势,西点军校的学制还曾一度缩减为三年甚至两年,但这只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特殊需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军官,四年的学习是必要的。
  西点军校不设学院,而是由若干个系来组织教学。目前军校共有从事大学学术文化教育的文理工科系十三个,十三个系里有八个是理工科。文科的五个系是:社会科学系(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经济学)、历史系、英文系、外语系和法律系。
  建校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西点军校一直以理工科为主,文科为辅。近年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渐渐走俏。到了2002年,社会科学系的国际关系专业和经济学专业,已经变成了全西点军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两个专业,最佳毕业生里,学社会科学的竟占了大多数。这个强劲的“国际化”和“经济化”倾向,与退役西点人里有许多都在从政经商的现实有关。
  在学习军事理论的同时,军校生都要读近代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古代中国的《孙子兵法》。在学习游击战理论时,一般也会提到毛泽东的游击战和“人民战争”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其中的精髓。在“9?11”以后,西点军校还开设了“与恐怖主义作战”的课程。2003年2月社会科学系新设立了一个“与恐怖主义作战中心”,由一位退役陆军将军任中心主席,一位有博士衔的教官任项目主任,专门从事反恐课程教学和研究,这充分显现了西点军校与时俱进的科学化的课程设置。
  学校的教学概况
  西点军校现在普遍实行的是小班教学制,因此一位教官的一堂课上,只有十几到二十来个学生。即便是全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分小班教学,教官们在一个课程召集人的组织下,集体设计教学大纲、阅读书目、课程进度和考试题目,然后分头每学期每人教三到四个小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条件。这种非常“奢侈”的师生比例对教学质量很有好处,是很多学生都向往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美国一般大学,即便是最有名的大学,也难以做到。小班教学和密切的师生交往,在西点军校是一个传统,令西点人深感自豪。
  与教学相配合,军校的教室也以小班教学来设计,以小型教室为主。学校同时配备了大礼堂,可供数百乃至数千名军校生同堂听课。这样的设置使得学生们通常要在校园里跑来跑去赶课,每一个课时之间只隔十分钟,为了不会上课迟到,经常可见军校生们一路小跑,从一个教学楼跑向另一个教学楼。他们几乎全部左手提包或抱着书本,这样的好处是能够腾出右手来随时对撞见的长官和高年级学生敬礼。为了学员的方便,楼道走廊两边有一排排的衣帽钩,军校生必须将风衣和大衣及军帽挂在上面才能进教室。
  西点军校图书馆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尽沧桑,依旧保存基本的外貌。现在的图书馆大楼建于80多年前,有藏书60多万册,订有1300多种刊物。藏书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大,却很有特色。由于建馆时间长,许多校友和名人的捐献多,资料来源特殊,馆内有不少历史珍本书籍和文物,其中包括一些美军在战争中缴获的其他国家珍贵和罕见的书籍、字画、地图等。为了保守一些军事机密,许多战利品一直不对外开放,军校生要看也必须得到批准才行。对于搞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国军事史研究的人,西点图书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藏,在这里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美国军事史料。
  西点军校生的教科书费用一般不需要自己掏钱,由国家发的月费中支出。除了团队教学的基本课程外,教官们可以自行指定教学用书,然后由军校生书店进货,学生再去购买。这类的书店跟一般大学里的学生书店并无差别:除教科书外,还有其他一些学生读物、文具以及大量价格不菲的本校纪念品。学校规定学员必须至少修一年以上的外语。在可供选择的外语系的七大语种里,只有五个语种(法、德、俄、西班牙和葡萄牙语)有自己的专业,另两个语种—中文和阿拉伯文的教学,因规模较小等条件的限制,只能和其他某一种外语组合成一个专业方向。

第3节:西点军校的流光碎影(2)

“野兽营“——新生的地狱,老生的天堂
  从迈进西点校园的第一天的“立正”开始,学生就必须接受强制性的“野兽营”训练。在刻板的列队、操练、野营、演习过程中,在艰苦的摸爬滚打中,无论是什么情况下,学生只能有四个“标准答案”—“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我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野兽营”的残酷更鲜明地表现在新学员入学阶段,是新学员教育阶段的过滤器,它的淘汰率为15%之多。在“野兽营”中,新学员成了精力旺盛的中高年级学员捉弄和发泄的最好对象,学长们不仅可以在身体上随意折磨新学员,还可以在精神人格上摧残和侮辱他们。直到麦克阿瑟出任校长,情况才有所缓和。所以在毕业那一天,毕业生们常常用抛帽方式来庆祝自己终于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学生岁月。
  新生在西点军校的第一个夏天,要进入“野兽营”进行6个星期的训练,其中包括如何行进、着装和进食。用餐时必须端正坐好,椅子只能坐一半,背部挺直,双脚平放地面,两眼注视餐盘前缘,不得东张西望。每次只能吃一小口,而在食物入口之后,必须先把叉子放回餐盘,双手放在腿上,然后才能开始咀嚼。
  用餐时由各班长担任餐桌指挥官,监督新生的用餐纪律。餐桌指挥官常常会向新生提出问题,而新生必须一字不漏地背出标准答案。例如,餐桌指挥官问到:“母牛怎么样?”(即还剩多少鲜奶)新生必须回答:“报告长官,母牛会走会说话,一肚子白水。从母牛身上取得的乳汁非常充沛,达到第X级(第X级指的是桌上还剩多少盒鲜奶)。”
  到了第三学年,学生还将受到极富挑战性的历险训练,比如:到巴拿马进行热带丛林作战训练、到阿拉斯加北部进行野外滑雪作战训练、到科罗拉多进行驾驶直升机和野外生存训练。如果你经不起残酷的考验,那么你就会被淘汰回家。据说巴顿将军当年在上完最后一节课后,如释重负地在笔记本上写道:“谢天谢地,作为士官生的最后一节课终于结束了。”
  “野兽营”训练的目的是“精神要素培养”,比如纪律、责任、正直、诚信、服务、尊严、决心、勇气、毅力、坚忍……西点军校就是要把他们的学生改造成这样的人—从身体到灵魂,如同铜铸一般坚不可摧。而这些词汇所构成的西点素质,正是现代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纪律是胜利之母,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西点军校对学员纪律的要求比其他学校甚至部队更为严格。“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以日常生活管理为例,每个学员手中都有多达十几甚至几十本条令、条例、命令和规定,必须学习和遵守。他们每天早餐之后便开始了几乎是没有喘息机会的操练和上课,那些数不清的规章制度就像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刺向违规者,让学员们叫苦不迭。有的学员在日记中写道:“立正、立正、立正;操练、操练、操练;啊!上帝……起床就像下地狱,然后就开始早操、喝水、操练、擦枪、集合……熄灯号、把一切都忘记的沉睡。4时30分起床后,一直进行着立正训练,一次立正训练就要一个半小时……”
  西点学员的课外娱乐很少,他们只能在大厅里集体收看电视节目;不能在宿舍里听收音机和看电视;不能随便出校门;不能开小汽车进校园;校园里除了军乐没有其他音乐,没有吉他和啤酒。以至于学员们都把西点军校称为“野兽营”。
  英特尔总部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简奋杰先生在日后的会议中说道:“在军校服役的过程,一个人身处具有明确目标和严格纪律的环境之中,这对后来我所从事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这段时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了解如何领导一个组织。直到现在的英特尔,我们还是按照严格的纪律和明确的目标办事,因此我从西点军校获益匪浅。”
  现在,许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流行组织员工参加“拓展训练”“走向运动”“野战军事训练营”。这些团队建设的培训项目,其实就是模拟西点军校的“野兽营”,是为了培养员工挑战极限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斗志、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服从大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不确定因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西点军校的奇闻异事
  “参加陆军”与“击沉海军”
  以“责任、荣誉、国家”为座右铭的西点军校,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在这一目标主导下,西点特别重视竞争精神的培养。美国军校之间的竞争尤其是西点军校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之间的竞争,既公开又露骨,成为美军内部两个典型的充斥“好斗”与“老子天下第一”习性的地方。
  参观西点时,你会看到教学楼和学员宿舍楼顶上,用黄色油漆写着非常醒目的大字:“GO ARMY”(参加陆军)和“SINK NAVY”(击沉海军);参观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时,则同样在醒目处写有“GO NAVY”(参加海军)和“BEAT ARMY”(打败陆军)。
  其实,这是他们每年一度激烈的美式“足球”(橄榄球)比赛的口号。这项两校对抗的体育运动从1890年开始延续至今,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一度成为全美盛事,每年底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拥向费城,就为亲眼目睹一年一度的陆海军校争霸战。久而久之,“击沉海军”“打败陆军”这些球赛拉拉队的口号,竟成为两个学校与各自军种荣誉密切相连的口号。在西点军校,学员们普遍将“ARMY OVERNAVY”(陆军胜于海军)作为口头禅;而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我们看到从军人商店购物出来的学员,大大小小的包装袋上都赫然印着“BEAT ARMY”(打败陆军)。
  两校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反映出陆、海军从建军伊始沿袭已久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这种旧有的矛盾正被用来作为培养军人团队精神的新跳板,军种荣誉感由此成为军人荣誉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种精神被导向扩张与夺占时,无疑就蕴含着更大的攻击性与侵略性。
  毕业墙
  毕业墙,又叫求生墙。是由“二战”时期的军舰上的水手发明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命—当时的军舰下层水手几乎都是赤身裸体的在船舱最底层工作,没有绳子,没有梯子作为工具,军舰被击中,即将沉没,正常出口堵塞,只有爬上上层甲板,墙体高四米,无法独立通过。此项目考验了一个团队的奉献精神,也成为后来西点军校和众多体能训练和户外拓展训练的必备项目。
  在西点军校的历史上,第四十六期有这个样的故事。在第四十六期学员毕业的前一天晚上,四十六期的学员执行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水上巡逻任务,因为是最后一次巡逻,学员们没有认真地驾驶导致巡逻艇撞上了在海面上的油轮,因为是深夜,没人注意到这件事。当时所有西点军校的学员都很着急,此时要想活命就只能爬上油轮高达4.2米的甲板。在艇上没有任何攀岩工具,学员们靠着搭人梯的方法爬上了甲板。

第4节:西点军校的流光碎影(3)

后来学员们把事件经过报告学校,西点军校也受此启发,在学校的训练场上搭起了高达4.2米的墙,每一期学院以60人为单位必须在15分钟内全部爬上高墙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后来这面墙有了毕业墙的称号。从此,每个西点军校的学生都要爬过这座墙,才能算毕业。爬不过墙,似乎就会面临死亡,而一旦爬过了这堵墙,就可以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丰富的校园生活
  西点军校从建校便坚持的教学宗旨是“为国家提供具有领袖风范的合格的专业化军事人才”,这便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军事、科技、人文科学、外语等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多种武器的运用等军事实际操作技术。西点军校的学生从最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产生,经过严格的选拔(比如要求必须有本州参议员的推荐信),学校对学员的体能训练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每年都难免有一些新生因为无法完成高强度的体能测试而被淘汰。然而,能顺利地从西点军校拿到毕业证的学员,一般都会占入学时学员总数的60%至70%,这些学员毕业后,就被分配到陆军部队,大多成为少尉军官。
  能够在西点军校担任教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而且许多人同时拥有多种学位和知识背景。西点军校的教官,有的住在校外,有的住在校园里一栋栋独立洋房里,你不用迈进他们的家门,就能知道屋里住的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军衔。因为每所房子门口都立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某某中校与夫人”“某某少校与夫人”,没写夫人的就是单身。
  在西点军校,你将看到能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饭厅。校规规定:每位学员就餐的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于是就餐的场面非常壮观和令人难忘。用餐的铃声一响,一年级的学员煞有介事地报告:“长官,今天的甜点是曲奇饼。”停止用餐的铃声一响,一年级学员又郑重其事地报告:“长官,还剩下两朵西兰花。”这时,吃饱了的得走人,没吃饱的也得走,因为马上就有下一批学员来就餐。
  作为一个军校,西点的校园却一点儿也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军事禁区”,而更像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学校附近便是西点小镇的主街,街上有肯德基等快餐店,还有一些礼品店,街头随处都有出售印有“西点军校”字样的文化衫、迷彩服以及军帽。街上还有许多酒吧,在周末以及节假日,经常可以看到军校的师生来酒吧狂欢和参加派对。有时候一些学员喝多了,难免会撒酒疯,酒吧老板就会将教官请来,为此教官免不了点头哈腰和赔礼道歉,然后悄悄地将学员领回去。
  走在西点的校园里,不时会看到彼此出于礼貌的行军礼。在西点军校,下级军官见到上级时要主动行军礼,低年级学员要向高年级学员行军礼,不论他们是否相识。西点军校的周末舞会是附近社区年轻姑娘们向往的活动,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舞会的入场券更是抢手,因为这是认识那些优秀人才的绝佳机会。
  另外,每年夏季,西点军校都会举行一场美国陆军与海军的橄榄球对抗赛,吸引着无数体育爱好者的关注。西点军校的学员仗着“主场优势”,将“陆军击沉海军”的大标语,用草坪的形式展现在比赛场的一侧。这条“植物标语”四季常青,称得上是西点军校的一项“专利”。
  西点军校有雷锋塑像?
  谣言造就的渊源
  “西点军校”和“雷锋”这两个词语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风牛马不相及的关系,但是却因为一篇失实的报道使二者产生了关联,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一个谎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的一份生活类报纸大肆宣扬美国的西点军校热情地学习雷锋的报道:“走进西点军校,人们首先发现校园内一尊雷锋的半身塑像,会议大厅挂着5位他们所仰慕的英雄像,排在首位的是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提倡学员学习时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勤学苦钻,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学校还经常宣扬学习雷锋等英雄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这算是一个导火线,自此关于西点军校与雷锋的传奇故事越来越多,更被许多人任加发挥,并被广为流传。在美国本土也出现了一些留言和非议,《纽约时报》在1998年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评论道:“中国人对于西点学雷锋的事情非常关心。”但是历史是不允许随便篡改的,西点军校关于学习雷锋的这些报道和传言终究经受不起现实的检验。
  转眼间到了21世纪,随着中美交流的不断增进,人们也逐渐认清了事实。中国的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2002年随抚顺市赴美友好经济代表团到美国专程收集雷锋精神对美国西点军校的影响的信息。张淑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对外公开的游览地点详细地察看了每一个展板,但上面除了武器陈列就是西点军校的发展史,根本就没有发现与雷锋有关的任何资料。她不但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雷锋半身塑像,在会议大厅里更没有看到雷锋的图片。经过几天的走访和观察,张馆长不断地印证了许多说法的不真实性。例如西点的学员手册中并没有雷锋日记的格言,其教材中也没有关于雷锋的记录,而且西点的课程中更是没有关于雷锋的专门课程。
  唯一得到印证的是,西点军校的负责人告诉张馆长:西点军校作为一所世界著名的专业军事院校,为了了解世界各地的军事情况和英雄事迹,对各国军事都必须有所掌握和熟悉,对这些进行研究和教学的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对中国军事进行研究的时候提到雷锋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作为传统,西点军校每年都要推出一批其他国家优秀的军事家和军人在学校进行宣传,鼓励学员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期间难免也会提到中国优秀的军人雷锋。
  《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王如君后来也实地探查,依照西点军校的地图指引,并在校园内四处巡视,均没有发现跟雷锋有关的塑像。后来他还专门询问了数十位曾经在不同时期去过西点的人时,均得到证实没有人在西点的校园内见到过雷锋塑像。
  历史悠久的西点军校见证了美国的各个时期的发展和建设,是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所倡导的也都是具有民族性的英雄人物或英雄精神,所以其校园内的塑像都是影响美国历史的伟大人物。西点的学员从一进校就被训导这样的座右铭:“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盗,也不容忍别人这么做。”这样的精神与雷锋精神有一致之处。即使是西点的学员手册中提到很多与雷锋精神所提倡的道德相一致的道德规范,那也因为是全人类都应当信守的道德规范。
  事实澄清后的真相

第5节:西点军校的流光碎影(4)

中国著名的学者方舟子见到国内媒体的有关报道后随即写信给西点军校(正式名称为美国军事学院)要求做出澄清。第二天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克里斯蒂娜?安克拉姆即回了信,翻译成中文是:“那篇文章中关于雷锋的信息是不准确的。在本军事学院,没有雷锋的塑像或画像。雷锋语录没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学员出版物中。虽然历史课和中文课也许会讨论雷锋,但军事学院并不赞赏他或其哲学。”所谓“雷锋的照片被悬挂在学员们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属于安克拉姆所说的“历史课和中文课也许会讨论雷锋”。
  雷锋作为最著名的中国战士,雷锋精神在中国被提倡了几十年,那么西点军校出于知己知彼的目的,在有关课程中讨论雷锋,雷锋照片作为学习资料被挂在学员们学习的地方,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这丝毫也不意味着西点军校赞赏雷锋,更不意味着西点军校倡导过雷锋精神。
  西点没有学雷锋,但已开始发奋地研究中国
  作为一所名闻天下的军校,博取其他优秀知识的精华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学术和教学内容。西点军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就是每隔一定时期,要比较全面地介绍世界上某一个国家的军队,包括该国与军事有关的一切情况,这样的目的在于开拓学员们的军事视野和知识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点曾全面介绍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让美国军人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榜样,西点张贴了一些雷锋的照片,摘抄了部分雷锋日记,介绍过雷锋的生平。但这些现象决不意味着美国军人要“学习雷锋”,这些都是一些无意的行为,而只是介绍中国军队的现状、思想观念、发展趋向,并把它作为未来可能的对手。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并没有谣传的那般疯狂的崇拜,那些故事都是被人们发挥和虚编的。
  西点没有“学习雷锋”,但学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有的在勤奋地研究中国。曾经有一篇这样的报道,说的是一位中国的军官在访美途中,在飞机上被安排与美国驻华陆军副武官胡柏中校同坐一排。胡柏是西点军校1978年毕业生,随身带着一本翻得很旧的书,看得非常认真。这位军官不经意间看到了封面后大吃一惊—是《鲁迅选集》,195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并且盖有“对外经济部资料室”的藏书章。他很得意地告诉这位中国军官,这套书共四本,是在北京朝阳区一个旧书摊上买的。对方开价400元,他把价格砍到180元最后成交。或许胡柏没有想到的是,这四本书封底的人民币标价不过4元8角。但在他看来,他非常高兴找到了真正的好书。中国军官饶有兴趣地问他,读这本书是不是布置的任务。他说没有任何人布置,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个人爱好,因为他知道鲁迅的思想对中国有很大影响,他家里上上下下堆的都是有关中国的书。
  这些搞军事情报、搞战略研究的西点军人,竟然都想努力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体会与掌握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深层背景,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勤奋进取的精神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可以按本人的毕业排名里的高低顺序,来挑选到哪一个兵种去工作。据说有些非常优秀的美军军官以后在军中有了特殊功勋,也会得到“全军工作随你挑”的特殊待遇。和其他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的想法差不多,工资收入、工作性质、安全及舒适程度以及将来退役后的前景,都是他们所要考虑的。
  尽管每名毕业生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今后不是终身不变,但后来的机遇、成就和业绩,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个岗位。因此,毕业时的首次择业,对西点军校毕业的职业军官还是十分重要,他们一般都是比较慎重,将自己的理想和实际进行充分的权衡之后才会下定决心。
  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从军一生,最后能当上元帅的军人永远只是极少数。对许多不想或不指望当元帅的军官来说,如能去当个军医和军事医学研究人员,就是个很好的职业,因为在美国,医生(包括牙医),向来都是稳定的高薪职业。常常也有幸运的军官,被某个高级将领乃至高层文职领袖“看中”而不循常规,跳级甚至“坐直升飞机”升迁。美国陆军中著名的例子,远有当年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近有曾任美国国务卿的黑格将军和鲍威尔将军。
  美国的军官是高度职业化的军人。他们在军中的任命和岗位调动十分频繁,这由各种人事升迁制度和工作需要所决定。美军里各军兵种的军官乃至士兵,不管被派到什么地方或者是“临时”执行什么任务,一般都保留本人原来兵种身份不变。于是任教西点军校和其他军事院校的军人教官、五角大楼的幕僚人员、美国政府各部门文职首长的军事助理,以及驻外使馆里的美国武官们,都一直保留本人原来的兵种身份。
  美国历史上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曾设立过五星上将军衔,其他的时候陆军的最高荣誉和最高军阶就是四星上将了。但是在陆军中,一个陆军军官要想升为四星上将,当军级和战区司令,进而担任陆军最高首长即陆军总参谋长,继而担任美国最高军职即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一系列的步骤并不是很容易达到的,因为军令明确规定这样的过程必须要有在陆军几个基本作战兵种—步兵、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特种兵和防空兵—服过役带过兵的经历。其中又以三大“火线兵”—步兵、装甲兵和特种兵—为传统的陆军之魂。但是大部分的军校毕业生一开始就选择去非作战兵种服役的军官,大概压根就不想或不指望当元帅了。因此各个作战兵种一般最受西点军校毕业生的青睐。
  另外,西点军校毕业生还有其他的许多择业机会,比如去做军中律师和信息战军官,也预示着将来在高薪的法律和IT产业里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当个工程兵军官以及后勤和军需管理军官,也能为将来退役后找一个好工作打下基础。众所周知,美国许多大的军火生产商,包括著名公司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通用动力、雷神、洛克希德和波音飞机公司等等,历来都有大量雇佣退役的后勤和军械军官的“传统”,他们借助于这些军官的广泛的人脉和社会关系,这有利于公司更好地与军方打交道。
  许多年来,排名在前的西点军校优等毕业生最热门的选择,一般都是那些能获得专门知识、技能、经验和履历的兵种,航空兵、保送医学院上学的军医(名额很少)、保送法学院上学的军中律师(名额更少)、通信兵和情报兵,就成了西点毕业生的首选。稍次的,则是工程兵。美国社会里经济和文化上的主流价值取向,对西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在此也清晰可见。

第6节:西点军校的流光碎影(5)

西点军校的校训和军规
  西点最著名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
  在军校学员教堂—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的门厅里,镌刻着“责任、荣誉、国家”六个大字,这便是西点军校最著名的校训。它是西点精神的结晶,是西点军人引为骄傲的座右铭。
  “责任”,是西点军校对其学员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所有的学员从入校的那天起,都要以服务的精神自觉自愿地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在履行职责时,其出发点不应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而是出于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正是西点军校多年来向其学员实施的这种责任感的教育,为学员毕业后忠实地履行报效祖国的职责和义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荣誉”,是西点军校对其学员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军校从建校之初,就着手制定了《荣誉准则》和《荣誉制度》,并专门成立了执行与监督机构—学员荣誉委员会,从而形成了西点军校独持的荣誉体系。荣誉准则的基本内容是:“每个学员决不说谎、欺骗或者偷窃,也决不容忍此类行为者。”多年来,西点军校使学员始终生活在荣誉准则和荣誉制度的环境中,对形成学员诚实、自信、信任和相互尊重的良好的道德品格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一词,旨在唤起一种为美国国家利益和民族理想服务的献身精神。这是军校培养学员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要求,是西点军校办校基本方针的最本质体现。200多年来,西点军人正是遵循这一校训,忠于国家、献身疆场,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为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忠实地履行职责,做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荣誉、国家”,短短六个字的校训,成为西点军人做人的准则,也成为世人所称道的西点精神的结晶。这种重责任、重荣誉、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独到教育方针,成为许多国家军校争相效法的办校宗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正是西点最核心的理念所在,也是影响美国200多年国运的三个关键词:“国家”一词意在唤醒一种为国家利益和民族理想服务的献身精神,“责任”和“荣誉”则是军人职业伦理的核心。
  “责任、荣誉、国家”这个神奇的口号现在已经响遍了全世界,被众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它体现的是一种负责、诚实的态度,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在军队,在企业,在政府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
  这个校训简洁明了,具有金刚石的质地和永不过时的伟大意义,无论在何时何地,学员们都应该听从这个伟大的精神的召唤,把“责任、荣誉、国家”的概念植入心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西点训条
  对我们将要服务的人民、政府和社会要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在工程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要得到均衡发展;既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力争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学术领域内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已经成为时代的欢呼。“无知”—求知心切,永远把自己当作学生,问一些“傻问题”。向别人学习,如果不比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要的话,起码和那同等重要。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光,不要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溜走。每个学员不撒谎,不欺骗,不盗窃,也决不容忍其他人这样做。个人要服从集体或更大的整体,服从部队,服从一个团队。纪律和军容是我们比其他学校甚至部队要求更严格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坚持原则。恪尽职守的精神比个人的声望更重要。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永远不要忽视任何细节。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为了赢得胜利,也许你不得不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学会忍受不公平,学会恪尽职责。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等待比做事要难得多。要有信心,把握自己的未来。不要沉沦,在任何环境中你都可以选择奋起。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确信无法突破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的是等待。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那么就勇敢地迎上去。责任、荣誉、国家!以林肯为榜样,汲取他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精神。只要你不认输,就有机会!
  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承受悲惨命运的能力。冲动,绝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历经严酷的训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速度决定成败。不要怕有疯狂的想法,只要你肯努力。首先要建立起自信心。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要敢于战胜一切恐惧。要感谢生活中的逆境和磨难。主动锻炼自己,培养果决的性格。要立即行动,不要拖延。现实中的恐惧,远比不上想象中的恐怖那么可怕。目标要明确,信念要坚定。只有自己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做一个真正无畏的人。要战胜恐怖,而不是退缩。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要敢于“硬干”,不要怀疑自己。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任何个人,在危机来临时,都要想到打破常规。要利用好经验,而不是受他们的束缚。要敢于异想天开。尽量多动脑,少出力。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正确的战略战术比优势兵力更重要。
  西点著名的22条军规
  1.无条件执行;
  2.工作无借口;
  3.细节决定成败;
  4.以上司为榜样;
  5.荣誉原则;
  6.受人欢迎;
  7.善于合作;
  8.团队精神;
  9.只有第一;
  10.敢于冒险;
  11.火一般的精神;
  12.不断提升自己;
  13.勇敢者的游戏;
  14.全力以赴;
  15.尽职尽责;
  16.没有不可能;
  17.永不放弃;
  18.敬业为魂;
  19.为自己奋斗;
  20.理念至上;
  21.自动自发;
  22.立即行动。
  西点军校名人名言
  1.西点军校所致力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训一流军官,而且是把一流的年轻人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培养成未来的全方位的领导人。—西点军校前校长伊?L?班尼迪克
  2.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西点军校前校长A?L?米尔斯

第7节:西点军校的流光碎影(6)

3.才能出众者,才堪担当重任;而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是获得才能的唯一途径。—西点军校著名学子、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4.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西点军校成立之命令签署人托马斯?杰斐逊
  5.闲暇时光如果不用来读书,以累积发展自我的力量,而在无所事事中任其流逝,是非常可惜的。—西点军校前学员团团长麦康尼夫
  6.作为男人,只有对艰苦和严格习以为常,在困难面前才能够尽职尽责。—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巴顿将军
  7.很难想象,在列队的时候不干脆利落的一群人,打起仗来能够把自己和乌合之众区别开来。—1 9 0 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8.一个战场指挥官假如不执行和维护纪律,那就是潜在的杀人犯;指挥官的放肆言词是锻炼部队的手段之一,没有粗俗劲儿就是无法指挥军队。—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巴顿将军
  9.非常情况下能否坚持原则,常常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著名西点学子、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
  10.要做正确的、该做的事,而不是能够赢得别人赞赏的事。—西点军校著名学子、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11.年轻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挥,而是要加强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完成任务。—西点军校著名校友艾尔伯特?哈伯特
  12.在好规则面前,懂得捍卫和遵守,生活中才会享受更多的明媚阳光。—西点校友、著名工程技术专家乔治?W?戈瑟尔斯
  13.避免一切小小的失误,就能减少巨大的意外挫折。—著名西点学子、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
  14.如果任凭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那便会使自己成为了感情的奴隶。一个人,没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197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汤玛斯?梅兹中将
  15.一个人想要征服世界,首先要战胜自己。—西点著名学者和教官约翰?阿比札伊德中将
  16.一个能自制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自由便是力量!有时,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暂时尽力约束自己。—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
  17.请只是告诉我结果,不必做出更多的解释。—1886年西点军校毕业生J?潘兴将军
  18. 在这个世界, 没有什么比“ 坚持” 对成功的意义更大。—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19.忍耐是人生过程中任何人都要承受的、最困难的一件事。—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
  20.信心和毅力,比西点军校的毕业证书更重要。—西点军校前校长克利斯曼中将
  21.强烈的成功欲望会使一个人忘记一切苦痛,迎来成功的一天。—西点毕业生、著名作家爱伦坡
  22.不客碰到什么障碍和困难,你都可以尝试把它成功地进行到底。—西点著名学子、美国军火大王杜邦
  23.能否多坚持一分钟,是人才和平庸之徒的分水岭。—西点著名学员、巴拿马运河的总工程师戈瑟尔斯
  24.如果我们用你渡过最艰苦时刻的状态去应付现在的话,你将会很快渡过面前的这个难关。— 1 9 7 3 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经营管理顾问考克斯
  25.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伟大的人则注视着自己的事业以及自己的国家。—西点军校学子、第一个在太空中行走的人怀特
  26.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才能够免遭淘汰。—西点著名校友、国际银行前主席奥姆斯特德
  27.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任何人都会遭逢厄运。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努力,会让你解决任何难题。—西点校友、莱利斯?格罗夫斯准将
  28.重要的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而是你如何看待它们。—西点著名学子、美国前国务卿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
  29.除了要克服来自生活的阻力,还要能够容忍别人偶尔不友好的态度。—西点校友马克斯韦尔?D?勒将军
  30.进入“西点”,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挑战。—西点军校校友、美国第十八任总统尤利塞?S?格兰特
  31.训练时多流一加仑汗,战场上少流一加仑血。—西点军校著名校友乔治?S?巴顿将军
  32.在人生的战场上,幸运总是光临到能够努力奋斗抢占先机的人身上。—1 8 9 0届西点毕业生、西点军校前校长弗雷德?W?斯莱登
  33.努力不懈,是奔向梦想和目标的唯一坦途。—西点军校校友、著名企业家威廉?B?富兰克林
  34.若想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应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西点著名校友、天才画家詹姆斯?A?M?惠斯勒
  35.环境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你不是自怨自艾或垂头丧气,而是以顽强的信念,为自己创造更炫耀的前程。—190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36.不正面迎向恐惧,就得一生一世躲着它。—西点军校著名校友、国际银行前主席奥姆斯特德
  37.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你不仅要助手, 也需要对手。—1 9 0 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38.要迅速、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巴顿将军
  39.追求享乐和怠惰谁都会,能够战胜它们的人才堪称强者。—西点校友多克?赖德
  40.处于现今这个时代,如果说“做不到”,你将经常站在失败的一边。—西点军校前校长丹尼尔?W?克里斯曼中将
  41.信念不坚定,难有大的作为。—190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42.成功的卓越的领导者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在遇到阻力的时候,必须有自信。—西点军校著名学子、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43.遭遇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挫折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只要精神不倒,敢于放手一搏,就有胜利的希望。—西点军校前校长伊?L?班尼迪克
  44.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就败下阵来。—西点校友、美国著名学者班杰明?S?尤厄尔
  45.要战胜别人,首先须战胜自己。—西点军校校友、著名工程学家蒙哥马利?C?梅格斯
  46.有时候,阻碍我们成功的主要障碍,不是我们能力的大小,而是我们的心态。—西点军校的第一任校长乔纳森?威廉姆斯
  47.“没有办法”或“不可能”使事情画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西点军校教官约翰?哈利
  48.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用自我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西点军校毕业生、天才画家詹姆斯?A?M?惠斯勒
  49.规则和纪律要一定遵守,但这绝不应该成为你墨守成规的借口。—西点军校1987届毕业生Compasss集团总裁约翰?克理斯劳
  50.敢于突破既有经验,常常会使你在绝处逢生。—西点军校教官班杰明?斯帝克
  51.勤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能争取到主动。—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线上前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金姆塞
  52.宁可花费很大力气而不肯动脑的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懒汉。—1971年西点毕业生、著名企业家杰夫?钱彼恩
  53.不仅要达到目的,还要注意方法。—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
  54.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最大伤亡和破坏。—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巴顿将军

第8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1)

第三章 军事将领逸闻传奇
  罗伯特?李:仅有半打奴隶的奴隶主
  让林肯头疼的南部战神:罗伯特?李
  美国历史上有不少声名显赫的名将,诸如独立战争时期的华盛顿、内战时期的格兰特、“一战”中的潘兴、“二战”中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但是获得“战神”这一巨牛称号的只有一人,他就是美国内战时南部同盟军统帅罗伯特?李。此君智勇双全、用兵如神,在内战中多次打得北军找不到北,是让林肯最为头痛的一位军人。
  他是南北战争期间联盟国最出色的将军。他最终以总司令的身份指挥联盟国军队。如同古代的汉尼拔(Hannibal)与“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一样,其以寡击众、以少胜多但最终不敌的情势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名声。战后,他积极推动重建,在其生命的最后数年成为进步的大学校长。李维持着联盟国代表象征及重要教育家的形象至今。
  身为维吉尼亚上流社会成员,李终身与奴隶制度接触密切,但他名下拥有的奴隶未曾多于半打。实际上,在维吉尼亚石桥郡(RockbridgeCounty)的记载中重新发现其1846年的遗嘱前,未能确知其名下是否拥有任何奴隶。其遗嘱内容为在他去世时解放一名叫做Nancy的女奴及其子女。
  虽然是一位奴隶主,但是自内战结束后起,李通常被视为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蓄奴。在战后及重建期间,李成为联盟国错失伟业论的中心象征。李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蓄奴的概念有助于他作为南方光荣的象征,及建立全国性共识。
  最常被引用来主张李反对奴隶制的证据有:(1)解放奴隶,一如上述;(2)李1856年写给妻子的信函。信中写道:“我相信,在这个开化的时代,只有少数人不明白制度性蓄奴在道德上与政治上皆属有害。”(3)在战争最末期,他支持奴隶登记加入联盟国部队,并以解放其自由作为服务功绩的最后犒赏。
  “不会用拳头打自己的家!”
  罗伯特?李,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维吉尼亚),出身名门,他的先辈是美国功勋卓著的开国者,父亲亨利?李是独立战争英雄。他在1825—1829年就读于西点军校。1852年成为西点军校校长。在西点的三年中,他积极改善校园内的建筑与课程。
  罗伯特?李将军于美墨战争期间(1846年—1848年)表现卓越超群。他找出了数条可用的攻击路线,墨军犹以为这些路线无法穿越而未加防守。战争结束后擢升为中校。1861年4月,在南北战争前夕,林肯总统通过国防部长的提议,由罗伯特?李指挥联邦军。
  罗伯特?李在情感上反对南方脱离,并曾于1861年在信中猛烈抨击为“完全是一场革命”,背叛开国先烈。然而他因效忠于出生地—弗吉尼亚,而加入联盟国—南方。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剑指向自己的家乡。即使是整个南方,也不能简单地说独立只是为了保全奴隶制。因为奴隶主只是南部白人中的少数,只有5%的白人拥有奴隶。美国历史学家就说,战争爆发时,“南部人民在争取独立上几乎是万众一心的”。一个不能抓壮丁的地方,政府要开动战车是需要足够的民意基础。
  其实罗伯特?李是热爱联邦的。在给姐姐的信中,他说弗吉尼亚退出联邦的行动是错误的。但是,他也忠诚于弗吉尼亚:“尽管我如此热爱联邦,可我却无法下决心举起拳头去打我的亲戚、我的孩子、我的家。”
  李的英勇行为和忠诚受到南方头头们的青睐,他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司令官和戴维斯总统的军事顾问,之后又担任了南部同盟军的总司令。但是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月之中,他并无惊人表现,主要是由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建造防御工事上了,渐渐地部下开始讽刺他,给他起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外号,诸如“婆婆妈妈的李”“后撤的李”“铁锹王”什么的。不过戴维斯总统对他却极其信任,可谓慧眼识才!
  战争的不断发展更加证明了李的战争才能。1862年,号称“美国拿破仑”但实际能力有限的北军总司令麦克莱伦将军指挥11万大军发动“半岛战役”,企图攻占南方“首都”里士满,以取得战争的优先权。李指挥不到9万人的军队以灵活战术和顽强的斗志攻击北军薄弱环节,把麦克莱伦赶出了里士满附近的半岛,解除了里士满之危,此役史称“七日之战”,由此李威震全美。林肯总统非常失望,另外启用大胡子猛将波普担任指挥,希望他能带来一些转机。波普将军信心百倍,率领8万北军与李指挥的5万多的南军展开第二次布尔溪之战。李拥有着敏锐和机智的头脑,他用小部队将北军主力引诱到阵地,然后以精锐部队从侧翼和后方突然杀出,短短的时间内便大破北军。波普的8万大军被灭掉1.4万,李的5万多军队仅损失了9000人!
  无奈之下,林肯不得不重新启用号称“美国拿破仑”的麦克莱伦。老麦率军在安特提姆又和李将军进行了战斗。当时北军在数量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即便如此,麦克莱伦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双方只是打了一个平手。最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李率军从容离去。林肯处于极度的绝望,令伯恩赛德将军接替。这伯恩赛德虽然忠诚正直,但能耐不大,刚上任几天,他的11.3万大军就在弗里德里克斯堡遭到李将军部队的痛扁,伯恩赛德将军节节败退,率领残兵败将撤回华盛顿。林肯的最后一张王牌是胡克将军,但是几个月后,他的12万威武雄壮大军在钱瑟勒斯维尔战役中被李率领6万筋疲力尽的军队击溃!
  每一个学生都是绅士
  南北战争结束了,罗伯特?李从此远离尘嚣,也远离仇恨。他拒绝了一家保险公司年薪1万美元的聘请,在1865年9月就任了华盛顿学院的院长,工资一年只有1500美元。这所规模很小、名气也很小的学院,地处偏僻的列克星敦山区。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30余年里,昔日南部邦联的一些大人物们,用回忆录和文章继续着往日的战斗,而这位善于辞令的院长,却什么也没有写。从将军到校长的罗伯特?李致力于学院的教育事业,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这美好的平民生活。

第9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2)

在超过5年的任期中,他将华盛顿学院由一所不知名的小学校转变成美国第一所提供商业、新闻与西班牙语课程的大学。他立下一条校训:“每一个学生都是绅士。”这在华盛顿让若干独断维持荣誉体系的学校垂范至今。重要的是,李校长专注于让学校吸引南北双方的学生。
  威廉?提康普赛?谢尔曼:制造恐怖的“北方魔鬼”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谢尔曼这个名字几乎与“魔鬼”同义,这是内战留下的一段历史。当提到北方将领的时候,人们都能很心平气和地进行评论,而且也能对其中不少人表示赞赏。但是,谢尔曼的名字则会使人们的脸色顿时为之一变,声音立即提高八度,同声齐指责,斥之为“无耻罪犯”“北方魔鬼”。在美国历史上谢尔曼也许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赞赏的人把他看作战争的救星和胜利之神,厌恶的人则视其为低劣的魔鬼,关于这种争议一直延续至今,也从无定论。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让人色变的谢尔曼将军。
  不幸童年造就坚强意志力
  威廉﹒提康普赛?谢尔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1820年2月8日成生于俄亥俄的兰卡斯特。谢尔曼的童年很不幸,刚一出生父亲就染病去世,9岁那年被舅舅托马斯?埃温夫妇收养。养父母实际上对他很冷淡,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后,这样的处境使得谢尔曼在家庭里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他一直都在寻找自立的机会。当他16岁的时候,谢尔曼毅然地报考了当时全美最高的军事学院—西点军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竟被低龄破格录取。这次求学经历使得谢尔曼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奔赴了遥远的纽约州。
  第一次接触学校生活,这使得谢尔曼大开了眼界,也让他见识了外界的新鲜事物,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知欲。由于童年的阴影和成长环境,造成了他沉默寡言的个性,给同学和老师的印象也是极为不合群,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安静地看书。实际上,谢尔曼性格还有另一面,一旦被激怒,他立刻就会变为一支愤怒的猛兽,会不惜一切地进行报复和打击,这使得在学校里同学们都无一例外地把他看作一个“怪物”,没有人敢过分地靠近他,尽量保持和他的距离。但是谢尔曼毕竟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的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在老师眼里谢尔曼确实是个极为标准的优等生。
  1840年7月,谢尔曼以全班第六位的优秀成绩顺利毕业,由于在校时成绩优异被破格授予上尉军衔,被派往了南卡罗纳那州第三骑兵团服役,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并且参加了随后爆发的墨西哥战争,经历过一些小规模的战役。战后回到了乔治亚州继续服役后又被派往西部。
  弃军从商的权宜之计
  军队的生活渐渐地让他失去了兴趣,到1853年,谢尔曼早已厌倦了军旅生涯,因为当初加入军队对他而言其实也不过是离开家庭寻求独立的权宜之计。他主动申请了从陆军退役转而从商,成为了旧金山卢卡斯银行的经理和股东,银行虽然规模不大但却被谢尔曼打理得井井有条,业务增长迅速,谢尔曼也乐在其中,喜欢这种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默默无闻的美国陆军上尉尤利西斯?格兰特上尉由于在执行勤务期间擅自酗酒而遭到了处罚而被开除出部队,被一路发配到了旧金山,格兰特住的酒店离谢尔曼的银行只有区区6个街区。
  尽管生意兴荣,谢尔曼的商人生涯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1856年加利福尼亚州开始组建其州民兵师,由于谢尔曼拥有参军的经历,加之他是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于是顺理成章地就被推选为师长。而州长也亲自发出了邀请,谢尔曼也就成了这个3000人的半职业民兵师师长。这个时期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银行生意,一般都是上午参加银行事务,下午又匆匆赶到了操练场。天有不测风云,谢尔曼的银行在1857年遭遇了周转危机,谢尔曼也就为此负责而辞去了经理职务,卖掉了其下的股份离开了加利福尼亚。他人生的下一站则是东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担任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学院的校务管理主任,同时又身兼其军事学院的主任,开始了他的另一段生活之旅。
  这样安稳的日子一直延续到美国内战才被战争的烟火打乱。林肯当选总统后,南北的局势顿时骤然加剧,整个南方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路易斯安那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生们群情激昂,成为宣传独立的先锋队,纷纷扯下合众国国旗换上邦联十字旗,上街游行发表演说等活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谢尔曼当然被视为了异类,他已意识自己待在这里不会再有任何前途,而且局势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1861年2月,谢尔曼带着家眷返回了家乡俄亥俄州,在家乡逗留了一个月后又举家到了密苏里的圣路易斯。这期间他并没有闲着,而是凭着杰出的管理才能被聘为了第五铁路公司的业务总长。
  军涯生活崭露头角
  无情的战火如燎原之势在美国各地蔓延,民众的情绪也不断地高涨。作为民兵预备役,谢尔曼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征召,按照规定至少得为联邦服役三个月。这时谢尔曼竟然出乎外人意料地写信给军部长,主动要求把他的服役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三年。因为在他看来,要么不回到军队,要么就要战斗到底。因为这位与军事阔别已久的军校毕业生的心中并未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1861年6月20日,谢尔曼再次正式回到了军营,被授予上校军衔,成为了密苏里第13步兵团的指挥官,很快由于自己的才能又被提拔为麦克莱伦军第一师的代理旅长。
  谢尔曼率领自己的部队参加了第一次公牛跑战役,他的旅遭到了南军加农火炮的猛烈炮击,损失异常惨重,成为了一段痛苦的回忆。当时,他的部队被安排在一个裸露的山脊上成为了南军最明显的炮击对象,而上司又不允许他移动,结果就这样活活被炮击了2个小时,三分之二的人员伤亡,第一次参加战斗的谢尔曼便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谢尔曼由于这次惨重的经历被调离了东线,被授予准将军衔派往了肯塔基州负责防务工作。当时谢尔曼毛遂自荐地写信给军部部长卡梅伦说,如果给他6万人,他就可以把南军赶出肯塔基;如果给他20万人,他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但是阴差阳错的是这封信被捅给了新闻界,登在了报纸上。结果,这个并没有名气的小人物的“畅想”被舆论指责为狂妄自大和痴心妄想,甚至有人公开评论他为“疯子”。
  到了11月,格兰特被任命为西部战场的总司令,同时组建了田纳西方面军,而谢尔曼幸运地成为了第一师师长。田纳西方面军在夏伊洛迎来了他们的首次战役。刚开始,北军显然无法适应南军的迅猛打击,没有充分的准备便迎战的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之后,谢尔曼的部队赶到了战场,这使得他总算有了机会洗刷先前的耻辱和外界的嘲讽和挖苦,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谢尔曼在南军迅速向先前溃退的北军追击的时候,出其不意地从斜里杀出猛击了对方的侧翼。南军遭到了这一出其不意的打击,顿时乱作一团,败退中的北军又趁势大杀回马枪,将南军彻底击溃,人们也开始慢慢地对谢尔曼这个名字开始熟悉。

 

第10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3)

1862年7月,谢尔曼被任命为孟菲斯军官区总司令,负责对南军的坚强据点威克斯堡发动进攻。但是由于兵力严重不足,部队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战局陷入僵持。直到格兰特的大部队赶到并加入了攻略战役。格兰特以不计伤亡地攻击和连续数月的大规模炮击,于1863年7月攻下了这个战略位置极为关键的城市。结果由于不惜代价的狂轰滥炸,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
  1864年春,谢尔曼被任命为西部方面军最高司令,同时被晋升为少将。在谢尔曼上任之初,格兰特便给他下达了那条著名的命令,即明确要求谢尔曼对南方进行毁灭性的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摧毁。谢尔曼的手上兵力为98787人和254门火炮。同年5月,谢尔曼开始进入乔治亚州,开始了亚特拉大攻略。
  “战争就是地狱!”
  战争初期,谢尔曼遭到了在蒋斯顿指挥下的南军奋力反击,其部队在瑞斯卡成功地击退了北军的进攻。但是不久便由于兵力不足,并为了防止谢尔曼的侧翼包围战术,无奈地选择了主动撤出战役。谢尔曼的侧翼打击战术在南北双方都很出名,很多人都对之惧怕三分,蒋斯顿当然很清楚。1864年6月,蒋斯顿又在卡莫萨山战役中击退了谢尔曼的部队,但又因谢尔曼的大规模的侧翼包抄威胁,而撤出了防御阵地。谢尔曼凭借自己的战术体系而两次让本已经获胜了的南军不得不后退,放弃了阵地而后撤。
  邦联国的总统戴维斯对蒋斯顿的“不战而退”很不满意,严厉地给予了处罚,解除了他的职务,并任命胡德将军取而代之。不过,即使换成胡德也同样招架不住谢尔曼的正面猛击、侧翼包抄的战术。实际上他的作战连蒋斯顿都不如,连正面的北军打击都抵挡不住,一路连连后退。谢尔曼在1864年9月1日占领了南方重镇亚特兰大,取得了战略优势地带,而且还抢在了胡德破坏铁路系统之前。
  谢尔曼在占领后对当地居民下达了公告,明确要求所有民兵放下武器放弃抵抗,所有市民必须迅速离开市区。之后,就命令北军在离开前纵火烧毁整个城市。这场浩劫使亚特兰大的大火足足烧了半个月,上千不愿离开家园的市民被活活烧死在了市区里,其场景惨不忍睹。曾经是南方最繁荣城市的亚特兰大在这次浩劫后几乎荡然无存,顷刻间全部化为废墟,只剩下一条街残存了下来。这条街如今成为了亚特兰大的一个历史象征,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称为地下街。如今的整个亚特兰大都是在原来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因为旧的市区被完全地摧毁。
  然而这一切还没有结束,他的大军一边一路推进,一边实行毁灭性的掠夺和破坏,彻底摧毁所到之处的一切物资设施。焚毁农田,拆除村庄,用石灰封住井口,捣毁铁路,驱散一个又一个城镇的居民,所到之处,无不破坏至极。在当时,谢尔曼的部队还没有达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远方蔓延而来的冲天火光;而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几个电线杆耸立在废墟之上。
  胡德急中生智地转变了战术,避开了谢尔曼的锋芒,开始向北出击以切断谢尔曼的补给线。对于这一行动,谢尔曼却毫不在意,声称他的部队完全可以从乔治亚人的口里夺来补给,不需要部队的专门供给。他甚至狂妄地说:“如果他能继续向北进军,我会慷慨地给他所需的补给。”
  谢尔曼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最终能够撕裂整个南方,他打算把大军推进至大西洋岸边。出于补给的考虑,他只保留了6万左右的新兵,把其余的部队全都打发回了田纳西。这六万改编为4个军,组为两个战略纵队。1864年11月,谢尔曼开始这次声名狼藉的行军,也开始了无数美国人的噩梦。谢尔曼的部队以60英里的正面径直向海边的萨瓦纳推进,并下令进行扫荡政策,几乎把经过的地方碾平,所有能够摧毁的东西都被完全地破坏。谢尔曼讲出了他让世人震惊的那句名言—“战争就是地狱!”据战后统计,将近10万当地居民由于谢尔曼的扫荡政策失去了家园和生活来源而非正常死亡。更加悲惨的是,数倍于此的人沦为难民,失去了家园。在1864年12月23日,谢尔曼占领了萨瓦纳,并发电报给总统林肯说这是给他的圣诞礼物,随之将城市付之一炬,片瓦不留,谢尔曼完全沉浸在战争的破坏产生的快感之中。
  “我无愧于我的良心”
  由于突出的战绩,战后谢尔曼被晋升为陆军中将,3年后又被晋升上将,一直在格兰特的嫡系人马左右,曾接任格兰特成为美国西部军管区总司令这一最高荣誉。后来他又参加了几次战斗,在1870至1880年发动了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清剿作战,彻底地消灭了印第安人势力。最终他幸运地接任了格兰特陆军总司令的位置,将当时呼声甚高的汉考克将军挤了下来,虽然对此许多人怀疑是格兰特黑箱操作的结果。
  对于这位将军,他在内战期间的所作所为成为了人们的最大争议,他对南方普通人民的打击和对武装部队的打击一样彻底,一样具有摧残性。从19世纪30年代的战争起,在西方恐怕就不曾见过这样的战争暴行和残酷行为,在拿破仑作战中或许可以找到这种偶然的例子。对他的指责声也不断传来,当时邦联总统戴维斯称其为“美洲大陆的阿提拉”。谢尔曼很淡定地回答:“如果人们觉得我残酷和残忍的话,我只能告诉他们,战争就是战争,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博得人们的好感。战争就是地狱!如果你们想停止和避免这一切,想要和平,大家彼此就应该放下武器停止这场战争。”当然,也有很多人支持谢尔曼的做法,“谢尔曼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因为结束这场战争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的恐怖变得无法忍受。”
  后来有人对战争的损失做过粗略的统计,按照当时的物价,谢尔曼的作战造成了1.2亿美元的损失,然而其中只有2000万是为了作战利益而破坏的,其余的都是毫无目的和肆无忌惮的破坏。谢尔曼的残虐行为彻底地打破了旧时代对于战争的限定和界限,他把战争扩大到了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武装力量,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也卷入这场战争。“恐怖”是谢尔曼手中的另一件武器。
  尽管如此,谢尔曼从来没有为他在南方的行径说过任何忏悔、道歉乃至遗憾的话。即使是在他临终之前他也很淡定地说道:“我没有什么可以忏悔和道歉的,我的所作所为无愧于我的良心。”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用五支笔签受降书的盟军统帅
  麦克阿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几乎在刚会走路的时候,就学会了骑马和打枪;13岁时,他就进入西德克萨斯州军校,在那时就显露出打仗所需要的才华;19岁时,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著名的西点军校,毕业时被破例授予上尉军衔;38岁时,他出任著名的“彩虹师”师长,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准将;39岁时,他出任西点军校校长,后来被誉为“西点之父”;50岁时,他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

第11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4)

他是完完全全的军人、学者(他懂意、法、英、德、西班牙五国语言)、天才政治家,同时也是表示勇气与计谋的银星勋章、服役优异十字勋章的最多获得者,并同时拥有国家的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
  这是一个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战争中,他打的胜仗如同狼的捕获量一样多;尽管他也打过败仗,然而,他却把失败的捕猎当作磨练自己技能、增添对成功渴望的手段。有人说他是一名笑对失败、超然前进的将军。
  “超级世界冠军”
  世界冠军也许不能算历史第一,历史第一就是创造那个纪录,并有史以来到现在都无人可破的纪录。这是寥若晨星的人才能有的。但是,你只要了解麦克阿瑟,就会发现,一个人,一个军人,创造的纪录能让人无话可说,目瞪口呆。
  1.最优的德克萨斯军事学院学生
  他是得克萨斯军事学院的第一名毕业生,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几乎为满分,但学校规定不允许有得满分的学生。即使你是最好的,你仍需努力。尽管如此,他在学校的4年期间平均成绩还是高达96.67分。
  2.最优的西点军校学生
  他以平均98.14分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这是西点学员历史以来所取得的最高成绩,至今无人可破。
  3.西点军校第一个上尉
  由于学业的优异,毕业时西点破例第一次给一个学员上尉军衔。
  4.西点最年轻的校长
  1919年6月,时年三十九岁的他担任西点军校的校长,成为最年轻的、最有名的军校校长,他在美国军事院校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努力,是他对建设现代军队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5.“二战”中杀敌损失最低的将军
  在菲律宾战役中,日军共被击毙40余万人,而美军则只伤亡6.2万人。与日军的损失相比,美军的伤亡是微不足道的:每阵亡1人,就有30名日军被打死。这个纪录在“二战”中没有任何将军可比,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是盟军总司令的最大原因。
  6.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
  1930年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成为军队中唯一的四星将军。
  由于对制定正确的防务政策以及不断加强国家安全的法律贡献显著,麦克阿瑟前后一共获得五枚十字勋章,为历史第一;同时,银星勋章,也是美军中的最高荣誉,仅次于服役优异十字勋章。麦克阿瑟共获得银星勋章七枚,同样是全军历史第一。
  7.历史上唯一的两国元帅(美国、菲律宾)
  1937年前往菲律宾担任奎松的军事顾问,成为菲律宾的元帅。当时的麦克阿瑟还留下一句强劲的话“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这句话被后世不断传颂。
  8.历史上对日本影响最大的美国人
  麦克阿瑟在日本被当成英雄的典范,他的纪念馆总是有许多日本人去怀念他。另外,麦克阿瑟所推行的改革对战后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9.历史上对太平洋地区影响最大的美国人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国家对麦克阿瑟的纪念形式看出这一点:韩国,为纪念当年击败日军而设有唯一的外国人纪念主题公园,即麦克阿瑟主题公园;菲律宾军队为怀念他,每次集合点名时,由一名中士大声喊“麦克阿瑟”,然后全体军人答:“精神犹在!”
  10.历史性的仁川登陆战
  仁川登陆是有史以来最高明、最大胆的战略进攻,其历史影响超过了诺曼底登陆,成功率大约是五千分之一。诺曼底登陆比仁川更显著的地方仅仅在于它的规模巨大,其他根本不能和仁川之战相比。
  11.获取国家的最高荣誉
  因菲律宾保卫战成功,1942年,获取国家的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
  12.国家历史唯一的金质特殊荣誉勋章
  国会为表达对麦克阿瑟的敬意通过了一项决议,批准为他铸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上面刻着他的肖像和下列文字:“澳大利亚的保护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
  13.创造历史上最大的欢迎人群
  1951年,麦克阿瑟回国,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4月20日,麦克阿瑟一家前往他准备定居的纽约,那里更是一片欢腾,各条大街装饰得五彩缤纷。警方估计有750万人参加了游行和观看,是有史以来在纽约曼哈顿所见到的最大人群,人们向他疯狂地欢呼,远处的汽车、火车疯狂鸣叫。所抛扔的彩带和纸屑共有2850吨,为上次欢迎艾森豪威尔时所达纪录的4倍。当时整个国家群情汹涌,处在感情的旋涡之中。
  14.历史上唯一能称为身经百战的将军
  他是唯一完全参加了有历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一战”“二战”、朝鲜战争的将军。军功无数,死亡的经历也无数。另外他还参加了1914年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直到70岁的高龄,还参加了仁川之战。
  一生当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女人
  麦克阿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生活中缺少女人是非常不完整的。在他看来,将军的生活是孤独的,因为将军的荣誉与凄凉共存。因此,男人如果没有女人分享生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一个男人需要女人和他一起理解和分享生活,共同承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有三个,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的母亲玛丽?平克尼?哈迪,她是一个金发的漂亮女人。她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股票交易所的富商家庭,身上有非常浓烈的贵妇人气质。
  她从小对麦克阿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教育他要像猎鹰一样地保持骄傲的姿态,从不向困难屈服。在麦克阿瑟的记忆里面,母亲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她从不单纯地激励竞争的本能,而是从小培养他坚强的意志,更加注重把这种竞争的本能磨炼成剑锋,只要决定开始做某事,便要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走向成功。麦克阿瑟在成长的路上一直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几乎每一天他都把所做的事情告诉母亲,坦诚地跟母亲进行交流。尽管母亲后来老了,思维没有年轻时那样敏捷,母亲不会像年轻的时候提出什么更有智慧的建议了,但是麦克阿瑟认为,只要和妈妈在一起说说话,心里就比较舒服和踏实。
  1936年,麦克阿瑟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悲痛和伤心,难以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整个人陷入了忧郁的境地。他说:“一生中,我第一次感到如此般无助。”当时正值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当美军总司令,他舍不得母亲,居然把母亲的遗体在附近的停尸所里面放了一年,直到一年之后战争结束才护送母亲回国,安葬在阿灵顿公墓,陪伴自己的父亲。
  从此之后,麦克阿瑟身边多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母亲晚年用了十年的拐杖,一个是母亲给他留下的一部《圣经》。麦克阿瑟本身也是基督教徒,他每天都要虔诚地读几页母亲给他留下的《圣经》,一是对主的一种忠诚,一是缅怀他所热爱的母亲。在他母亲去世之后的日子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才感觉母亲其实一直陪伴着他,关怀着他。

第12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5)

第二个女人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路易斯?布鲁克斯。布鲁克斯长着一张苹果脸,娇小玲珑,棕色的眼睛,非常可爱。她的祖先可是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里著名的护国公克伦威尔,家族非常富有,因此布鲁克斯也非常有钱,当时有1.5亿美金的财产。
  麦克阿瑟十分爱布鲁克斯,所以他专门选择了1922年的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和她结婚了。当时,美国媒体对这个事情还报道了一番,有一家报纸的标题就很煽情—《战神和财娘的绝配》!但是好景不长,布鲁克斯习惯于灯红酒绿的华盛顿、纽约的社交,军旅生活渐渐地使她感到厌倦,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一个牢笼。她希望自己的丈夫退出军界,于是跟麦克阿瑟讲:“你如此聪明,不应该在戎马生涯中浪费自己的光阴,应该去外面的世界好好闯闯,要学着去赚钱。”尽管麦克阿瑟非常宠爱自己的妻子,但当他的妻子提出让他离开军界的要求,他断然拒绝。最后她的妻子威胁逼迫他在两条路上进行选择:要不然你退出军界,要不我们分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1929年6月,麦克阿瑟和布鲁克斯正式离婚,两个人没有生过一个孩子。
  第三个女人是他的第二个妻子—琼妮?费尔克洛斯。1935年10月,麦克阿瑟到菲律宾任职,在船上和费尔克洛斯邂逅,两个人一见钟情。费尔克洛斯当时是35岁,是个老姑娘,当时她打算到中国的上海,经过一段接触和热恋之后两个人结婚了。10个月之后,他们有了唯一的儿子,这一年麦克阿瑟已经58岁。婚后,麦克阿瑟和他妻子的感情非常好。麦克阿瑟原来是个舞迷,在舞场上他身材高大,长得也漂亮,跟妻子结婚之后,他基本不到舞场,他的绯闻是越来越少了,他戒舞了。但是他鼓励妻子去,他在旁边静静地守护着妻子,两个人极少分离,共同地走过了晚年的生活,一直恩爱地生活到生命的终点。
  用五支笔签受降书的盟军统帅
  1945年9月2日,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日本向盟国总投降的仪式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最大战舰“密苏里”号上进行。麦克阿瑟作为盟军的签字代表参加了仪式。
  麦克阿瑟从舱内出来,神情严肃地发表了简短的演说。随后,他命令日本方面的代表重光葵、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两个平时耀武扬威、杀气腾腾的军国主义分子在此刻是如此的神情沮丧和狼狈不堪,一直低着头不愿多说一句话。
  麦克阿瑟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到签字桌边代表盟军签字。令全场的参会者惊讶的是,他准备了5支派克金笔用作签字。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派克笔上面,只见他用第一支笔签了“道格”两字,送给站在身后的美军中将温赖特;第二支笔接着写了“拉斯”,然后送给英军司令珀西瓦尔;第三支写了“麦克阿瑟”就收起来,之后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第四支笔签了职务“盟军最高统帅”,送给美国西点军校;第五支笔签了年月日后,送给爱妻琼妮。这一特殊的签字仪式结束后,立即引起了场边人雷鸣般的掌声。
  麦克阿瑟一直记得当年的一段令自己心里过意不去的往事,那是在1942年3月,日军集中兵力大举进攻菲律宾巴丹半岛的美菲军队时,美国政府为防止麦克阿瑟成为日军俘虏,命令他立即将指挥权交给温赖特。不久,巴丹半岛沦陷,温赖特和原英军驻新加坡司令珀西瓦尔以及美、菲约5万名官兵都成了日军俘虏。温赖特和珀西瓦尔被日军关押在沈阳集中营,在牢中的3年,他们吃尽了日本人的苦头。这次麦克阿瑟邀请两人一同参加受降仪式,就是想让这两位死里逃生的战友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也让他们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昂起头来,向世界宣称自己也是一名从战争中走出的英雄。
  麦克阿瑟将签字笔送给西点军校,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因为麦克阿瑟当年以全班头名的成绩在该校毕业,然后一路晋升到五星上将,并成为“二战”中的盟军统帅,西点军校对于他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帮助。
  至于麦克阿瑟送一支签字笔给太太琼妮?费尔克洛斯,那是一个铮铮铁汉的柔情的一面,他十分感谢她这么多年来的辛劳及对他真挚的爱。作为一名军人,整日地东奔西走,南征百战,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场出生入死,琼妮?费尔克洛斯除承担了所有家务和日常琐事之外,还为他的安全受够了惊吓,操碎了心。走过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一直陪在他的左右。
  麦克阿瑟用5支笔与战败国日本签投降书,这段“二战”中的佳话至今仍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老兵永不死”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受到了万人空巷的英雄式欢迎。许多大城市都爆发了支持麦克阿瑟、反对杜鲁门的游行示威活动,杜鲁门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个州的议会通过了决议,要求杜鲁门总统收回成命。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在国会大厦发表了题为《老兵永不死》的著名演讲:
  “我即将结束52年的军旅生涯。我从军是在本世纪开始之前,而这是我童年的希望与梦想的实现。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教练场上宣誓以来,这个世界已经过多次变化,而我的希望与梦想早已消逝,但我仍记着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军歌词,极为自豪地宣示‘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我现在是中国人了”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美国军人,陆军四星上将。史迪威1904年在西点军校毕业,之后曾在菲律宾服役,于西点任教,亦曾于美国最高国防学院“指挥及参谋学院”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任第四集团军情报官,获杰出服务勋章。两战期间曾驻中国,学习中文;1926年至1929年期间任驻华第十五步兵团营长及参谋(当时的代理团长为马歇尔),1935年至1939年任驻华大使馆军事参赞。
  最年轻的西点士官生
  史迪威于1883年3月出生在佛罗里达,从小便是个顽皮聪明的孩子,爬屋顶和在马槽里淹死老鼠是他的拿手好戏,因此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和处罚。童年的他最不喜欢的是礼拜日的礼拜,后来当他在年老时对女儿说:“当我小时候被迫到教堂去的时候,总有一种犯罪的心理,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宗教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任何好处,而是不断的战争和灾难。”
  1899年,16岁的史迪威凭借聪慧的头脑而提前高中毕业。但是其父认为让他上大学还太年轻,好多事情并不懂得如何处理,自理能力还有待加强。于是决定让他再上一年中学。史边威虽然非常不情愿,但还是遵从父命,乖乖地继续当中学生。但是对于一个聪明而又富有朝气的少年来说,重新学习一模一样的课程简直是一种折磨,他便开始在课堂外寻找各种刺激以满足自己的兴趣。他组织了一个名为“四大汉”的俱乐部,自己作为管理人员,在学校大楼库房里设置了一个隐蔽的游戏场所,在椽子上架了一块木板,作为玩纸牌的台子,经常在上课时间偷偷地和同学跑去玩耍。

第13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6)

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曾经从天花板上用绳子把校长的桌子吊上来,还把奶酪抹在学生的课桌上。他们登峰造极的恶作剧是在1900年的学校毕业班舞会上。当时由于一些小的纠纷,史迪威率领另外三条“大汉”向茶点桌发起了进攻,场面极其混乱。经过一场激战,他们抢走了一桶桶冰激凌和一盘盘糕点。激战中校长居然也挨了拳头。学校最后做出处罚,几个参与抢劫的孩子分别受到停学、开除和不准毕业的处分,只有史迪威例外,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早已毕业了。史迪威的父亲得悉儿子的劣迹后,觉得这样强制地让他呆在学校里面不是一个好方法,于是决定对他严加管束,认为让他去参军是一个好的选择。
  史迪威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了西点军校,虽然在西点经过了终身难忘的严格训练,但他在日记中仍将第一年的生活称为“地狱”,受尽了折磨和考验,慢慢地熬过这漫长的一年后,他觉得自己仿佛从黑暗的隧道进入阳光一样,他成为一名高年级的学生。
  史迪威在西点军校的学习中展现出突出的语言天赋,他的法语成绩高居第一,其他课程也非常优秀,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西点士官生。而从小调皮的他练就了一副好体格,使他痴迷体育的热情在大学里一发不可收拾。而体育恰好也是西点的教学传统之一,非常受到追捧,即使是“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担任西点军校校长期间也曾说过:“我希望西点的每个学员都能明白一个道理,即今天在运动场上辛勤耕耘,明天就会在战场上收获胜利。”
  史迪威的体育活动量惊人,无论什么天气,每天早饭前他都要跑几英里,从未间断。尽管他身材瘦小,但凭借着很强的爆发力和耐力还是成为了校橄榄球队的队员。同时他还最先在军校展开了篮球运动。1903到1904年间,他不但是第一支篮球队的球员兼任队长,同时也是组织者和教练,后来他被称为“军队篮球之父”。
  与中国结缘
  西点毕业后,史迪威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部队中服役。恰逢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六个星期后,在菲律宾服役的史迪威,利用假期来到了中国的上海,当时中国一半的贸易,都通过这个港口进行,比较繁华。他在这个港口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吃惊,其繁华堪比西方城市的高大宾馆和银行,仿佛置身于费城,随后他经过广西、广东,一直到达香港,这一次中国之行让他着迷和兴奋,对中国有了特殊的感情。
  当史迪威带着对中国的好奇和兴奋离开时,由于天生的语言天赋使他决定要学习中文,以便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他通过对中国社会的不断了解和学习,觉得中国人生活的迷人和可怕之处并存着,有士大夫在精致园林里谈论哲学,也有男女老少在街头围观砍头,并大声叫好,这一切使他的兴趣更加浓厚。但他发现不管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普通人的生活跟过去一样仍在继续,他非常期待能够有机会再次来到这个神秘的国度。
  “一战”后,史迪威成为了美国驻华首任语言教官。他的中国朋友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史迪威,意味着历史、启发、威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当他到了北京试着用自己学习的汉语进行交流时才发现,原来之前自己学的是广东话。此时中国正是军阀混战的时代,学生们高举着“民主”“科学”的大旗走上街头进行游行,史迪威对他们改变中国所作的努力,深表同情。
  史迪威在工作之中设法找了一个真正了解中国的机会。1920年经历了严重饥荒之后,红十字会国际赈灾委员会拨款修筑公路,派史迪威到山西担任筑路工程的总工程师。四个月的时间里,史迪威与6000名中国劳工,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在这条为了运输食物而修建的“黄河公路”上,并肩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史迪威来到乡下,他们对这位外国人奇怪的长相非常好奇,更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位外国人却能用中文和他们交谈,中国话居然能从一个老外的嘴里蹦出来。通过与史迪威的接触,工人们渐渐地接受了这位工程师,并经常跟他聊天,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山西筑路工程,加深了史迪威生涯中的中国印记,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条公路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成了“二战”史上最重要的公路之一。
  不管外部世界如何纷纭复杂,史迪威一家在使馆区外靠近东城根的北总布胡同的小院里,度过了宁静美好的时光。
  “我被视为中国人的朋友,而日本人则把我看
  作麻风病人”
  1926年,史迪威又一次得到了去中国的机会,这使他非常高兴,全家人都觉得非常有回家的感觉。之后史迪威晋升为上校,并于1935年7月7日重返北平时,作为军事观察员,他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未来、日本的扩张以及对美国的影响。令他难以想象的是,两年后这一天爆发的事件,将彻底改变整个中国以及他自己的命运。
  1937年7月7日,日本从卢沟桥大肆入侵中国,日军的暴行让史迪威深感厌恶,他破例采取了不合常规的方式,以示自己心中的不满,他把自己给美国情报部的电文,公开地放在办公桌上供记者参考和拍摄,他的目的是使世人能够了解日本在关内进行入侵的真实情况。
  卢沟桥事件之后,中国的华北战事不断扩大。他来到了张家口,当时日本人对他非常不礼貌,极其冷淡和傲慢。史迪威是憋了一肚子火,但是他为了摸清情况,也只好委曲求全。他当时去前线考察,感到非常不满,因为日本人为外国武官们安排的军事考察的线路,都是事先指定的地点,看事先安排好的东西。
  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已经和这场战争无缘了,不是我没有信心和兴趣,而是我被视为中国人的朋友,而日本人则把我看作麻风病人。”
  中国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和防御计划,加之武器的落后,造成抗战初期的节节败退,这些都让史迪威深感焦虑和担忧。但是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的国家为了得到幻想的安全,对日本的侵略无动于衷,那时美国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卷入战争。
  1939年,史迪威武官任满,应该是离开中国的时候了。此时的史迪威已经56岁,在陆军服役了30年,再过一年,他就已经五年没有升迁过了,他感觉自己会和其他退休的上校一样,黯淡平庸地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在回国的路上,他却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马歇尔越过了军衔比他高的34位高级军官,升任他为参谋长。
  记得有一次史迪威在观察中国军队的调动时,在一个山顶上看到有个长长的东西,像一只百足虫一样在缓缓移动。原来那是一列货车,正被一个连的中国士兵,从两侧推着前进。看到这种场景和蜗牛般的做法,史迪威沉默地思索着,他对身边的人说:“是的,就是这种精神最终一定会征服日本。”

第14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7)

在中国的多年经历,让史迪威不断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他看到了中国人身上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永不屈服的品质。他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抗衡。史迪威在中国的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直到晚年时还经常提起在中国的一些趣事。
  “最优秀的战士”
  1939年至1940年史迪威于第二步兵师内任职,继续他的军事生涯。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向轴心国宣战,美国开始卷入这场战争之中,于1942年委派史迪威赴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任同盟国“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总参谋长(最高司令为蒋介石),兼任驻华美军司令,美国总统特使。史迪威负责的主要事务是为确保对中国的物资供应,联系各方物资的供应以及保证其输入畅通。当时国民政府对外交通为日军封锁,只剩滇缅公路仍然通行。
  然而日军向英国宣战后迅速攻占新加坡、马来西亚,然后转而攻击缅甸,缅甸形势危急。中国应要求于1942年初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由史迪威指挥。由于英军迅速溃退,中国远征军陷入包围。最终入缅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分跟随史迪威撤入印度,另外大部分经原始森林,承受重大损失后返回中国。
  缅甸陷落后,中国在陆地及海上运输线被切断,所有运输只能由印度经驼峰由空运进行。史迪威希望能再次打通经缅甸的交通,一雪前耻。史迪威将从缅甸撤到印度的两个师的中国军队(新38师及新22师)在印度进行训练,并改换美军装备,编成的军队即为“新一军”;另一方面以空运至中国云南的美械装备中国军队20个师,以及由美军顾问加以训练;预备从两面夹攻收服缅北。
  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因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与蒋介石发生矛盾。随后蒋坚持要求撤换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颁发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6月任驻冲绳美第10集团军司令,8月接受琉球群岛日军投降。1946年3月任第6集团军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来赞扬他是“最优秀的战士”。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数学倒数第一的“笨小孩”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凭借着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进而享有民族英雄的美名。他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1945年12月21日,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在外出打猎时,因车祸身亡,享年60岁。他死后被评价为“最有能力作战的杰出代表”,成为了美国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
  1885年11月11日,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加布里埃尔,在家中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妮达?巴顿。巴顿从他的童年开始就希望成为一个英雄,他的祖先参加过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美西战争。他相信灵魂转世的说法,认为自己是从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军团战士、拿破仑麾下元帅、古希腊重甲步兵、东罗马贝利撒留将军的骑兵、斯图亚特王朝的苏格兰高地人等多个著名、善战、勇敢、不同时代的军事角色转世而来。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继承家族传统的军人。1903年,年轻的巴顿考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一年后转入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后便被调往美国第一集团军任骑兵少尉。在组建和训练坦克部队方面,巴顿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一战”之后,他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也因此获得“美国第一坦克兵”的殊荣。
  在拥有了对坦克的第一手资料后,巴顿在南格里斯用法国人提供的技术和装备组建了美国第一所坦克学校,并训练了坦克手500名。1918年9月,在参加默兹-阿拉贡战役时,他的坦克部队便已经拥有坦克345辆。在战争中,巴顿和他的士兵们巧妙地使用鸽子传达消息,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络。当他指挥战斗时,将自己一直暴露在炮火下并负伤。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的英勇为巴顿赢得了一枚优异服役十字勋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突尼斯境内的美军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为鼓舞士气,艾森豪威尔把巴顿调到了前线接管军队。巴顿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领导才能,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就使美军的精神面貌振奋起来。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开始收复失地,捷报连连。使巴顿名声大震的是攻占西西里的战役,他指挥部队沿西西里北岸向麦西纳前进,以惊人的速度先于英国人进入麦西纳并赢得了这一战役。这一战役使同盟国和德军都对美军刮目相看。
  1944年1月,巴顿赴英国就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同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他亲自率第3集团军跟进,8月就突进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随即又指挥部队协同盟军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在当年12月开始的阿登战役中,他奉命率部驰援了被围困在巴斯托捏的美军,并成功打退了包围的德军。1945年3月,巴顿率部突破德国著名的“齐格菲防线”,美国战车强渡莱茵河,深深突入纳粹德国的心脏腹地,甚至进攻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地区。纳粹德国投降后,巴顿调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
  毕业于西点的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像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铁血男儿的罗曼蒂克
  有着“战神”之称的巴顿,从小就恪守着信条:“勇敢战斗!千万不能辱没家族的荣誉!”然而铁血男儿也有他柔情的一面,在他戎马一生中,同样伴奏着一支不同凡响的爱情协奏曲。
  巴顿少年时代饱读历史,他粗犷的性格、不凡的谈吐和充满阳刚之气的身体有一股令少女们心动的男子汉气概。这引得不少美丽少女倾心于他,但他的择偶标准却几近苛刻。
  巴顿曾公开宣布:“我要找个能理解死的人!”“我要的娘们儿,应该像战士一样不怕牺牲。”这一标准可让不少姑娘望而却步。
  1902年夏天,巴顿一家来到圣卡特林纳岛度假,结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阿特丽斯?班宁?艾尔小姐。她身材苗条,面庞清秀,像夏日山涧清澈的溪水。巴顿经常和她一起玩耍,日久生情。巴顿通过过人的意志和柔情赢得了阿特丽斯的好感,两人不久便陷入热恋。面对心爱的姑娘,巴顿曾经豪情万丈许下自己的誓言:“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第15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8)

巴顿考上西点军校后,两个人不能天天守在一起了,但是痴情的阿特丽斯周末经常专程从波士顿赶到西点与巴顿见面,他们非常珍惜这种短暂的相聚,经常一起去攀登悬崖、郊游和野餐。在巴顿那里,阿特丽斯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和体育常识,也非常愿意听巴顿讲述他在西点军校的生活经历。巴顿则向阿特丽斯学习法语、文学,有时甚至把自己的诗作拿出来让她帮助修改,两个人就是这样纯真地度过了那段美好的日子。
  即使在两个人热恋期间,巴顿仍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做出色将军的誓言,坚持着严格的军人标准。他告诉自己的心上人:“我想最美好的死法是,让战争结束的最后一发子弹打在我的脑门上。”阿特丽斯则笑着回答:“那么我希望战争永不结束。”这句话使巴顿终生难忘,欣喜地发现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她便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是值得一生相随的忠实爱人。
  从西点军校毕业之后,巴顿打算马上与阿特丽斯结婚,然而却遭到阿特丽斯的父亲的极力反对,他不愿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军人,那样整天生活在不稳定和担惊受怕中。这对真心相爱的年轻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采取了种种方式对这个固执的老头发起了轮番轰炸:女儿向父亲撒娇、恳求,软磨硬泡;巴顿则亲自登门向老头雄辩地游说。
  最终坚冰被融化了,一对新人在谢里登堡的军营中举行了婚礼,收到无数军人的祝福。婚后,新娘子阿特丽斯随巴顿来到军营,甘心情愿地在艰苦单调的军营内陪着巴顿。她对巴顿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帮助丈夫把粗鲁的言辞变得温和顺耳,提醒他如何待人接物,控制他的脾气,安慰他受伤的感情,培养他的外交手腕和敏锐眼光,还帮助他克服自卑感。同时,她还带着巴顿出席上流人士的酒会,结交了不少军界高官,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交际视野,使巴顿在军界获得了很好的人脉。
  在阿特丽斯的支持和帮助下,巴顿在战场上不断地建功立业,扬名世界。“二战”结束不久,在1945年12月9日,巴顿乘车与一辆卡车相撞,颈部受重伤,情况非常糟糕。阿特丽斯得知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从美国赶来,昼夜守候在病房里,一刻也不离这个她深爱着的情人。12月21日下午,巴顿心满意足地长眠在妻子的怀中。
  “耙耳朵”的巴顿
  他是西方人眼中的铁血将军,是军事迷眼中的“纯爷们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为战争而生的铁血男儿,竟然是出了名的“妻管严”,被戏称为“美国第一怕老婆将军”。
  1909年,巴顿迎娶妻子阿特丽斯?班宁?艾尔,生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阿特丽斯非常爱巴顿,巴顿一生中也只爱他的妻子一人。战场上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对待上司也丝毫不收敛,但唯独对自己的妻子却百依百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作战的巴顿担任坦克旅旅长。1918年底,他率坦克部队参加圣米耶尔战役。当时,坦克还是个新鲜事物,从未实战过,大家都不明白这些庞然大物究竟有多大能耐,于是巴顿的坦克旅被命令跟在步兵后面,等待命令。在战场上,德军一败涂地,跑得比兔子还快,美军步兵追不上。坦克空有一身本事,却只能跟在步兵屁股后头干着急。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巴顿头脑一热,早把上级指示丢到了爪哇国。他没等到上级的命令就率领刚从法国购买的22辆坦克撇下步兵全速追击,不到半天便追到德国兴登堡防线,同德军展开激烈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虽然打了胜仗,但巴顿却因擅自行动捅了大娄子,因为他的轻率举动,过早暴露了美军拥有坦克的秘密。他的顶头上司塞缪尔?罗肯巴克准将暴跳如雷,将巴顿臭骂了一顿。巴顿立刻承认错误,见到爱将态度如此诚恳,罗肯巴克准将原谅了巴顿。轻松躲过一劫的巴顿离开办公室时,回头看了他的上司一眼,罗肯巴克看到巴顿脸上得意的笑容,这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巴顿的当。为了挽回面子,罗肯巴克准将使出“撒手锏”,威胁要将巴顿遣送回国,不许打仗。并且还将巴顿的“罪行”写信告诉了巴顿的夫人阿特丽斯。巴顿有一个全军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秘密—怕老婆。
  不久后,巴顿就收到了妻子的来信,信中说:“我和孩子们都以你而自豪,全力支持你的事业,但决不容忍你拿性命开玩笑。也许你认为你的生命只属于自己,但是对于我们来讲,你的生命还属于我和你的孩子。你不能总让我和我们的孩子提心吊胆地生活。为了我们的爱,你或许应该学会真正地认识错误。”巴顿收到妻子的信后十分懊悔,给妻子回信说:“亲爱的,我向你保证,今后决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并且马上到上司罗肯巴克那里再次诚恳地承认了错误。
  这个事件随后传遍军中,老婆的话比准将的话管用。天不怕地不怕的巴顿为何偏偏只怕老婆?其实,这哪里是怕,恰恰相反,而是对婚姻珍惜,对家庭的责任,大丈夫生当如斯!敢问:一个不爱亲人和家庭的人还能奢望他爱民如子、热爱祖国吗?
  巴顿之死:阴谋乎,意外乎?
  1945年12月9日,巴顿遭遇了一场离奇的车祸,12天后,由于伤势严重,不治身亡。“战神”巴顿死亡的消息让世人震惊万分。
  1945年12月9日,巴顿将军和盖伊少将去养雉场打猎,霍雷斯?伍德送他们前去。在38号公路上,巴顿将军搭乘的汽车发生了车祸。大约是车祸发生后的1个小时,巴顿和衣躺在医院里,他那时还非常清醒,身体微微颤抖着,巴顿将军的脊柱严重错位,四肢不能动弹,脖子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头骨也受了重伤。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医生的精心救治,巴顿将军的情况大为好转。很快,他的一条胳膊就可以用力,一条腿也有了一些较微弱的知觉。以致在将军受伤住院一周后,医生们都认为他已经脱离危险,虽然恢复到何种程度仍然无法预知,但至少是性命无忧,人们都变得乐观起来。
  但就在12月20日下午,巴顿将军突然毫无预兆地发生了血栓。巴顿将军的情况急转直下,这令医生们束手无策。12月21日5点55分,巴顿将军停止了呼吸,因血栓和心肌梗塞而死。
  巴顿将军去世了,但是,人们一如既往地关注他。人们感到导致他遇难的车祸非常离奇。其一,车祸发生时轿车里共有3人,同是遭遇车祸,其他两人均毫发无损,唯独巴顿将军伤势严重。其二,肇事司机在案发后顺利溜掉,而且美国当局对现场进行的例行调查也十分敷衍,这点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都没有留下任何官方纪录。有人指出,宪兵队长巴巴拉思中尉曾经写过一份调查报告,但后来却不翼而飞了。其三,本已转危为安的巴顿将军却匪夷所思地突然猝死。据此,有人认为巴顿将军之死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或许跟他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矛盾有关。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顿将军成为了“亲德派”,他曾经公开指责盟军的“非纳粹化政策”,并把纳粹分子和非纳粹分子的斗争极为不恰当地比喻为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之争。他甚至还考虑过要扶植德国9个未受损失的党卫军部队。他的这种亲德倾向,使艾森豪威尔感到威胁,便萌生了“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第16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9)

此外,还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巴顿将军之死与“奥吉的黄金”谜案有关。“奥吉的黄金”是纳粹在“二战”中埋藏的一批黄金,在发现后,它被美军某些将领据为己有。巴顿将军奉命调查此事,然而就在真相即将大白于天下之际,巴顿将军却遇上了车祸。或许是某些人担心劣迹败露而先下手为强。
  巴顿将军到底是因何而死?他的死是否与艾森豪威尔总统有关?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是个谜。
  对巴顿的评价
  巴顿将军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饱含着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时人和后人都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有勇无谋,性格暴躁,爱出风头。但我们听到更多的,则是人们对他的赞许。
  很多人欣赏他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20世纪的拿破仑”,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曾有位军事学者是这样评价他的:“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艾森豪威尔给巴顿下结论说,他有一种“非凡而又残酷的推动力”。英国亚历山大元帅评论说:巴顿是一个推进器,随时准备去冒险,他应该生活在拿破仑战争年代—他会成为拿破仑手下一位杰出的元帅。德军的特里特将军(担任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长)写道:“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一个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和雷厉风行的人。他和我们自己的‘装甲兵将军’古德里安很相似。大概是由于他最接近于我们对古典军事统帅的概念,因而他的作战指挥给我们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甚至进一步提高了拿破仑的基本教义—兵贵神速。”赫尔曼?巴尔克将军(指挥德军G集团军群,后来在齐格菲防线对付第3集团军)坦率地总结道:“巴顿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战术天才。我至今仍将曾与他对抗看做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难忘的经历。”
  1945年10月19日,在巴顿将军被解除军政长官职务不久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军人巴顿”的社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为人:
  对于如此安稳而平静的职务调动,也许他能和他的同胞们感到同样的宽慰。根据他的性格、所受的训练和经历,他都不适宜担当这样一个角色。如果以为一位放荡任性的战士一夜之间就能够获得一个精明的行政长官的才智,那是错误的。艾森豪威尔免除巴顿的职务是对这个错误的承认……不管巴顿如何表现自己,他还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军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家……他从和平中没有获得荣誉,但是在战争中赢得的荣誉会长久保持下去。
  巴顿将军逝世的第二天,《纽约时报》便发表最著名、最令人感动的致哀社论。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昔日英雄评价的公允:
  历史已经伸出双手拥抱了巴顿将军。他的地位是牢固的。他在美国伟大的军事将领中将名列前茅……远在战争结束之前,巴顿就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枪不离身,笃信宗教而又亵渎神灵。由于他首先是一个战士,因而容易冲动和发火;由于他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动而流泪。他是一个奇妙的火与冰的混合体。他在战斗中炽热勇猛而残酷无情,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他绝不是一个只知拼命的坦克指挥官,而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有人曾把他同杰布?斯图尔特、内森?贝德福德?福雷斯特和菲尔?谢里登相比,但是他所经历的战斗场面超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位。他不是一位和平人物。也许他宁愿在他所热爱的部下都在忠诚地跟随着他的时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着他。
  巴顿的其他逸事传闻
  逸事一:一枚V-1型飞弹从圣詹姆斯公园附近的警卫队教堂上空落了下来,炸死了200名在教堂里做礼拜的官兵,其中还有巴顿的一位上校参谋。不过,较之休斯和艾森豪威尔,巴顿对V-1型飞弹并不十分烦恼。他在给夫人阿特丽斯的信中说:“我认为,这些炮弹只不过是些碍手碍脚的东西罢了。”
  第二天,休斯再次和巴顿共进午餐。当后者还没有把叉子送到嘴唇边,一枚飞弹又在不远处炸开了。一吨重的炮弹爆炸时飞起了大量的碎片,窗外升起了一大团烟雾。浑身发抖的休斯看见巴顿对此毫不在乎,连眼都不眨一下。自然,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而那位第3集团军指挥官却总是说:“我要回美国去,我担心会死在这里,而不是战死疆场。”
  逸事二:巴黎夜总会的表演过于赤裸裸,巴顿不感兴趣。夜总会的经理给了他们一个包厢,他们在后台同这位经理及其妻子一起饮香槟。“我亲爱的将军,”这个女老板动情地说:“无论你何时光临巴黎,你尽可把这里当做你的家。在这儿,你将得到充分的休息。”“我想,在这里是最不能得到休息的地方了,有差不多一百个脱得精光的女人。”巴顿回答道。
  逸事三:通过远征墨西哥,潘兴对巴顿有了深刻了解,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队伍中有一名匪徒,这家伙就是巴顿!他是一个真正的斗士。”一次,巴顿夫妇到杜旁特广场附近的朋友家去参加宴会。巴顿身着戎装、佩戴勋章走进华丽的前厅时,边上的一个酒鬼以挑衅性的语言讽刺他是“假英雄”。阿特丽丝忍不住向酒鬼扑过去,把他
  从椅子上扔倒在地,在地上与他打成一团,并用拳头猛击他的面部,直到巴顿把她拉开才算罢休。她绝不容忍任何人玷污丈夫的荣誉。
  逸事四:巴顿天生具有进攻精神,他最喜欢的一句军事用语是:“最坚固的铁甲和最稳固的防守是不断地进攻。”因此,他对空掩体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胆小鬼的隐蔽所和坟墓”。为此,他在特里?艾伦师长的辖区里还干过一件蠢事,被传为笑柄。巴顿在视察艾伦部队时发现,该部队为了防空需要挖了许多狭长的堑壕,因此他对艾伦十分轻蔑,一边大步走着,一边阴阳怪气地大喊:“特里,哪一个掩体是你的?”当特里?艾伦把他的掩体指给他看时,巴顿走过去,掀开门帘就往里撒尿,同时还蛮横地嘲弄艾伦:“你现在去享用它吧。”
  巴顿在西点军校的最后一年里,也就是在他结婚的前几周,在几次狙击训练中,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之内。后来,他漫不经心地对他的父亲谈起了这件事。“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乔治?”他父亲问道,“只是为了显示你有多么勇敢吗?蠢货!”“不,爸爸,”巴顿腼腆地答道,“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第17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10)

逸事六:在1922年的一个夏夜,他参加赛马后意外引出了一场骑士式的英勇行为。当他驾着敞篷汽车离开赛场返回花园城的旅馆时,看到有3个相貌粗野的人拉着一个面有难色的少女。他们好像要把那个少女推进一辆卡车的后部。于是,巴顿停下车,跳下来,用枪口对着那几个家伙,迫使他们放开那个少女。后来才知道那姑娘原来是其中一个人的未婚妻,他们只不过是要帮她爬上卡车。
  后来,当巴顿笑着对长岛一位听得入迷的妇女谈起他无缘无故进行干涉的故事时,这位妇女问道:“乔治,你怎么带着武器参加老百姓的赛马?”“我相信有备无患,”他告诉她,“我历来带着手枪,就是结着白领结、穿着燕尾服时也是这样。”
  逸事七:1928年1月,根据陆军条例,史密斯将军在去西点军校赴任前,有责任写出对他留下的军官们的工作成绩考核报告,对那些在他看来应被列为不合格的军官所作的不佳评语,要由他亲自向本人宣读。他把巴顿少校叫到他的办公室,来进行这次难堪的面谈。史密斯以低沉的语调复述着他认为是最没有奉承意味的一段话:“此人在战时会成为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却是一个捣乱分子。”巴顿双唇绷紧,挺立不动。他听完之后立正敬礼,大声说:“长官,我把这些话看成是您对我的最高赞赏。”
  后来,巴顿应邀去参加在美因茨的莱茵桥通车典礼。在剪彩时,他以轻蔑的态度拒绝使用递给他的一把大剪刀。“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裁缝师傅吗?”他咕咕哝哝地说,“他妈的,给我拿把刺刀来!”他用一把锋利的刺刀挑断了绸带。
  逸事八:战争停止后不久,当巴顿在柏林的一次联合阅兵式中第一次同俄国人正式见面的时候,他表现得极为幼稚。只是由于一位苏联将军意外善意诙谐的言语,才在紧张的时刻避免了一场虽然很小但却令人尴尬的国际事件。
  在这次阅兵式中,对苏联同行来说,巴顿显然是一位著名的人物。整个阅兵过程中,他们不时地把眼光集中到他的身上,并且向他投来一些令人难堪的微笑。而巴顿对他们就像对待敌人一样,紧紧地皱着眉头。尽管巴顿表现了这样一种不友好的姿态,一位俄国将军还是派了一名翻译到巴顿这里,邀请他在阅兵之后去饮酒。巴顿吼叫着回答,“根据他们在这里的表现,我把他们当成敌人,我宁愿砍掉自己的脑袋,也不同我的敌人去喝酒。”那位翻译吓得面无人色,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先生,我不能把这样的话告诉那位将军。”
  但是巴顿命令他,要把他的话一字一句地翻译出来,那位翻译勉强照办了。那个俄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并且又说了一些话,翻译告诉巴顿,“将军说,他对你的看法恰好同你对他的看法一样,先生。他问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同他一起饮酒呢?”最后他们还是一同去喝酒了。
  一切都从那个承诺开始:乔纳森?温莱特的战俘生涯
  1888年,乔纳森?温莱特出生于一个非常典型的军人世家,他的祖父、父亲以及叔父都曾在部队中服役,从他的祖父到他自己,他们家族的军人历史已经有100多年。1906年,温莱特准尉正式从西点军校毕业,这也宣告了他军旅生活的开始。他曾立下誓言要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荣誉奉献他最后的力量,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在被困菲律宾战场弹尽粮绝的情形下,为了保全数万名美军将士的性命,他忍辱负重,艰难地作出决定,选择向日军投降,沦为日军的阶下囚。但是他不曾想到的是,这样的举动非但没有使将士们得到解脱,却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下面就让我们来还原一下历史的事实,重温那段令温莱特铭记一生的回忆。
  临危受命接掌败局
  1940年11月,温莱特少将被任命为菲律宾师的指挥官。他与麦克阿瑟是西点军校校友,而且他在菲律宾保卫战中屡立战功,成为麦克阿瑟的得力助手。麦克阿瑟将军初到菲律宾时,菲律宾的防务情况非常混乱,在美国总部方面的支援下经过重新部署和整治之后,到1941年菲律宾的防卫力量大有改观。
  1941年7月26日,麦克阿瑟接到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命令,被任命为美国远东陆军司令,授予中将军衔,他的任务是立即整编菲律宾部队,随时准备应战日军的来袭。当时麦克阿瑟对各方面准备都比较充足,因此信心大增,他和温莱特做梦也不会想到日军会那样快地对菲律宾发起进攻。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然袭击美军太平洋舰队驻地珍珠港,令美军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准备进攻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日军部队也正在待命状态。12月8日,日军就开始了对菲律宾的袭击。美军由于准备不足导致防线被连连击破,全面后撤,马尼拉等地相继失陷。就在麦克阿瑟退守巴丹半岛、部队的弹药和给养都严重匮乏之时,美国军事计划委员会在分析了当时的战局和形式后,果断地决定放弃远东战场,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欧洲战场。之后,麦克阿瑟接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参谋长马歇尔和陆军部长的联合电报,命令他立即转赴墨尔本,统率在澳大利亚的美国部队。
  1942年3月10日,麦克阿瑟秘密地将温莱特叫到他的住所,将指挥权变动的事情详细地和温莱特说了一遍,期间分析了巴丹的局势。“我们是孤立的,乔纳森,你也知道这一点,”麦克阿瑟这样说:“如果我去澳大利亚,我会带着尽量多的东西尽快回到这里。因此,你的任务很重,就是在这期间,你一定要守住这里。”
  温莱特坚毅地告诉他,守住巴丹是他此生的目标,也是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麦克阿瑟继续说道:“但是我要确定你们是否能够尽全力进行防守。你是一个老兵了,乔纳森,巴丹的防御一定要有纵深,必须有纵深地进行任何拖延时间的防御。这样对我们整个部队的大形势才是有帮助的。”
  “这一点我非常清楚,我正在努力依据地形和部队的人数展开纵深部署。”温莱特坚定地说。麦克阿瑟临走时送给温莱特一包雪茄和两大罐刮胡膏,也许他也没有想到:这些在温莱特的战俘生活中都派上了用场。“只要我活着,我会一直坚守巴丹的。”温莱特发誓说。这次在克雷吉多岛上最后与麦克阿瑟见面之后的几年时间中,温莱特会不时地想起他自己做的承诺—一个他没能坚守的承诺。
  被迫投降身陷囹圄
  温莱特被晋升为陆军中将之后,成为驻菲美军总司令。面对敌情,温莱特竭尽全力地为部队争取给养,还积极组织进攻和防守,坚持与日军作战。因为,在他心里始终记得麦克阿瑟的命令—一定不能投降。
  日军在得知麦克阿瑟离开之后异常兴奋,他们加紧了对巴丹和克雷吉多岛的进攻,想尽快结束在巴丹的战斗。为了加强攻势,日军调来远程大炮,对美军的海岸防线展开猛烈的攻击。美军也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在美军歼灭了日军的一支摩托化部队之后,日军更是愤怒地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对巴丹进行更加猛烈的轰炸,并且还丧心病狂地炸毁标有明显标志的战地医院,部分地方还展开了残忍的白刃战。

第18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11)

这种危急时刻,美军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粮食和弹药的极度缺乏,每天的给养不足正常标准的一半,雪上加霜的是伴随着疟疾和痢疾等热带流行病的爆发,部队的作战力量渐渐枯竭,饥饿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使战士们没有了力气。
  在温莱特的指挥部搬到克雷吉多岛上之后,他的部下金将军就是在巴丹岛上美军的最高指挥官了,他独自带领着7万多美菲士兵在战斗。在战事急剧恶化的局势下,温莱特一直和金将军保持着联系,指挥着一次次的反击。但日军凭借充足的军备和先进武器的轰炸打开了一个个口子,将美军防线截成几段,最后金将军的指挥所也被日军攻占,他失去了最后的反击能力。金将军为了不使这数万人的性命在两三天之内化为乌有,他在没有向温莱特请示的情况下于4月9日向日军举起白旗投降。
  温莱特得知这一消息时顿时惊愕了。“回去告诉他不许投降。”温莱特大喊着。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温莱特冷静思考之后,很快意识到在那种情况下只能选择投降。
  然而,噩梦并没有结束。在巴丹岛陷落之后,日军继续对克雷吉多岛发起进攻,5月5日深夜,总攻开始了,克雷吉多岛上的防线被日军一点点攻破。温莱特立即拍电报给罗斯福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说明了他已经尽最大努力进行战斗,无力抵抗只有投降。5月6日中午12点整,为了保存在克雷吉多岛上全体官兵的性命,温莱特万念俱灰的情况之下被迫选择了投降。
  成为战俘饱受摧残
  由于他身份的特殊性,温莱特将军被俘后,先后被辗转关押在6个战俘营。既包括菲律宾的打拉战俘营,也包括中国台湾,在那里的一年时间里他曾被先后关在花莲、玉里和木栅三个战俘营。直至1944年,温莱特和一些盟军高官被秘密转到位于当时的四平(今吉林省内)郑家屯和西安(今辽源)县的奉天俘虏收容所下面的第一、第二分所。
  从被俘一开始,美军将士们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就开始挨饿,食物成了战士们疯狂想要的东西。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去,战俘们为了生存,整日想的就是得到更多的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俘身上的脂肪被一点点地消耗光了,开始消耗肌肉组织。每周在公共浴池洗澡的时候战俘们互相碰面时,都会看到惨不忍睹的景象,战俘们个个瘦得皮包骨。更加难以忍受的是,繁重的劳动用光了他们臀部的肌肉和脂肪,臀部的皮陷落在腿部的骨头上,像两个深深的口袋。这种待遇使得他们已经完全忘掉了尊严,生存的本能令战俘们除了食物什么都不想,即使去想也无能为力。难以想象,梦境中出现的丰盛的宴会和食物会使战俘们醒来的那一刻更觉得饥饿难耐,痛不欲生。
  战俘经常遭到毒打和非人的虐待,就连温莱特将军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毒打对他来说也成了家常便饭,即使一个普通的日军士兵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他拉出去毒打一顿,或许只是为了发泄心情。
  温莱特将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正当我从厕所里走出来,要到营房后面的水池去洗漱时,看见了一个日本兵就在附近。他个子不高但很健壮,并且肌肉发达。我转过身,按照规定必须与他们打招呼,于是忍着胃疼向他鞠了一个躬,然后准备走开。没想到他却对我喊叫着什么,并示意让我靠近,于是我走了过去。‘什么事?’我问。这时几个附近的被俘的美国军官停下来看着我们,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那名日本兵迅速冲上来二话没说就给我一个耳光。这一击使得我的脸上针刺一样的疼,内心厌恶和绝望的情绪顿时升腾起来,军人的尊严使我仍倔强地站在那里。接着他不服气地打了我第二下,第三下,第四下。每打我一下他都喊着‘为在美国的日本人’。这种殴打使我站都站不稳,但是我努力坚持不让自己倒下去。他看见我没有倒下,就冲上来用尽全力地给了我左下巴狠狠的一拳。我终于扛不住了,已经神志不清。当时仅有的意识告诉我,这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耻辱。”
  真正的巴丹英雄
  关于这段回忆,他在回忆录的结语处写道:“在我漫长的被俘生活中,我一直想知道的是日本人为何如此惨无人道。他们战前的行为就已经多次显示了他们的文化特点。之前我也曾经试着从其战前特征中寻找他们战争罪行的线索,但是这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1945年9月2日,温莱特中将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亲眼见证了日本的投降,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真是百感交集,既惭愧又自豪,当然更多的是激动。“我已经为了这一天等了三年多,所以现在再高兴不过了。”他非常感激美国人民对他投降这件事的理解和同情,还有麦克阿瑟将军给了他这次见证日军投降的机会。仪式上,他和英军中将帕西瓦尔就站在麦克阿瑟的身后。麦克阿瑟签字用了五支自来水笔,他把其中两支留给了他们作为纪念。他甚至跟温莱特开玩笑说,瘦皮猴,如果你愿意,我们以最大的热情欢迎回来继续带你的那支队伍。后者,始终沉默不语。温莱特将军返回美国,同时就在这一天,他被晋升为上将。20世纪50年代,虽然温莱特写了本回忆录,但是他始终都没有从自责中挣脱。
  在以后的平静和安详的生活里,投降这件事给温莱特带来的阴影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甚至到他离开人世,但美国人民一直将他视为英雄,认为他是一位勇敢的将军。1972年,他们为他写了本书,名字叫《巴丹英雄》。
  布莱德雷:这个“大兵将军”有点傻
  因不用交学费进入西点
  布莱德雷在1893年2月12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密苏里州的乡村教师家里,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书先生,但是同时也是一位出名的神枪猎手和业余棒球明星,可谓文武双全,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布莱德雷从小便深受老爸影响,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和棒球技艺,成绩也非常棒,尤其是数学成绩超强。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的父亲在他15岁的时候便因病离开了人世。刚强勤劳的母亲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的支柱,靠当裁缝来养家糊口。
  1910年5月,布莱德雷中学毕业,面临着对未来工作的选择。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律师,但这需要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他当时并没有足够的钱进大学深造。于是只能先到一家锅炉房干活,赚取一些生活费用。后来,他听说西点军校不仅免费,而且每月还发少量的零花钱,于是产生了一个误解—他觉得西点军校好像就是专门为他这样的穷光蛋设立的,这对于他是一个好的机会,既可以解决他上大学的梦想,又可以不用发愁金钱方面的担忧。于是,他认真地给密苏里州的国会议员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在议员的推荐下,他参加了入学考试并被录取。

第19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12)

在西点军校,布莱德雷由于从小便练就的一身本领,而成了棒球明星,还参加了校橄榄球队。可是不幸的是,和他的同学艾森豪威尔一样,他在比赛中擦伤了膝盖,从此终生为此而苦恼。布莱德雷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实弹射击成绩也非常好,每每命中靶心,当然这更得益于他少年时期经常跟随父亲去打猎,耳濡目染。但是布莱德雷在军校的文化课成绩算不上杰出学员,毕业时成绩仅仅排在第44名。曾经在一个月之内,他由于军事训练和文化课表现不好而被记过16次,而按当时学校的规定,一个月只能允许9次过失,所以,他只好扛上步枪在操场里罚走7个小时。
  布莱德雷因毕业成绩不佳,无法当工兵或炮兵,只好当步兵。1917年1月,他与中学时就热恋着的姑娘玛丽?奎尔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实现了心中一直珍藏的那个关于爱情的梦想。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莱德雷曾想尽各种办法要去欧洲作战,但均未奏效。
  “大兵将军”有点傻
  西点毕业后,1920年他又被调回西点任职,布莱德雷常在军校教书,曾任西点军校数学系教官、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教官、西点军校战术系教官。因为从小就喜欢学习数学,所以他的数学水平甚是了得,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强,琢磨事时严谨精密,而且他平静安分,踏实苦干,严格地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和规定,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更是得到当时军界的牛人马歇尔的垂青,布莱德雷从此官运亨通。
  美国参加“二战”后,布莱德雷受到重用,于1943年被马歇尔派到非洲,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在老同学艾森豪威尔手下担任第二军副军长,而第二军的军长则是狂暴骁勇的巴顿。之后的战事发展进程中,这位号称“大兵将军”的布莱德雷在“二战”名将中算不得太风光太闪亮,相比他的上司艾森豪威尔、后来成为其部下的巴顿和他的盟友蒙哥马利,他显得暗淡多了。
  如果形象一点说,巴顿的性格和布莱德雷简直一个是“摇滚乐”,一个是“摇篮曲”,当然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二者可以互补和协调。巴顿很欣赏布莱德雷的才干和智慧,但总觉得布莱德雷做事太磨蹭;相反,布莱德雷虽然对巴顿的勇猛赞赏有加,但又认为巴顿有勇无谋,当巴顿脾气发作不停地抱怨的时候,布莱德雷总在旁边说他,劝他收住自己的脾气,好好冷静一下。后来由于战事需要,巴顿被调去执行其他任务,布莱德雷接任第二军军长,当时巴顿已经把第二军调教成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劲旅。这次调离使得布莱德雷有机会率领这支劲旅在突尼斯战役中攻克比塞大,大获全胜,俘虏了4万德意军队。
  几个月后,布莱德雷协助巴顿制订了进攻西西里岛的作战计划,并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受到嘉奖。但布莱德雷心情很糟,因为英军将领蒙哥马利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自命不凡,鄙视美军,老给美军“捣乱”,这些行为简直要把布莱德雷气疯了。而且巴顿猛冲猛打的风格让布莱德雷很不习惯,他一贯主张小心用兵,反对玩命,这样只会造成大规模无谓的损失和伤亡,即使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也是一种惨重的代价。在这次战役中,巴顿再次暴脾气发作,闹出“耳光门事件”,险些毁了自己的前程,而布莱德雷凭借自己优秀的品质与优良的作风,一向以爱兵如子的亲切温暖形象示众。所以这场战争成就了他,使他得到了提升,而巴顿成了布莱德雷的属下。由于他非常爱兵,具备温暖爱心的领导风格,于是他就得了一个美称—“大兵将军”。
  1943年9月,布莱德雷再次受到马歇尔的重用,被派去担任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和艾森豪威尔将军一起策划历史上著名的“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布莱德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主张登陆时用空降部队支援,攻击前用空军轰烂法国的交通线,要多用大炮、坦克和飞机,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步兵伤亡。布莱德雷自己也没有想到,当1944年6月6日战役打响后,情况并没有自己分析和设想的那么简单了。德军抵抗抗登陆的攻势凶猛异常,登陆的美军步步艰险,血染海滩,惨不忍睹,布莱德雷被这些惨状所震惊,非常着急,最后差点将在奥马哈海滩登陆的美军撤离,只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好转,美军浴血奋战终于拿下了奥马哈,这样的结局才让布莱德雷悬在心里的石头落地。巩固和扩大了登陆场后,布莱德雷抓紧时间制订了“眼镜蛇计划”,迅速指挥美军突破了阿弗朗什的德军防线,俘虏了2万德军。
  1944年8月,布莱德雷再度被提升,荣升第12集团军群司令,此军群不断地壮大自己的队伍,最后一直发展到130万人,是美军史上最庞大的军队,生猛的骁将巴顿和霍奇斯成为布莱德雷手中的重要棋子。布莱德雷凭借这两张王牌横扫布列塔尼半岛,围歼法莱斯德军,解放了巴黎。1945年,布莱德雷又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计划”,一个叫“伐木工”,另一个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前者灭掉了摩泽尔河以北和莱茵河以西的全部德军,使德军的主力受到致命的打击;后者合围了鲁尔的32万德军,逼死了“二战”后期德军头号猛将莫德尔元帅,并在易北河与苏军胜利会师,为此后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布莱德雷从小便是谨慎稳重、温厚仁和的人,军事生涯更是铸就了他的这一品行。虽然他的军事才能不算太出色,有时候也容易犯错误,但是他还是成功地策划和实施了盟军在欧洲战场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计划,指挥了这些战争的进行,并率领美军史上最庞大的军队取得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他的能力更多的是展现在对兵力运用、战术安排和后勤补给的调度,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事情,由于制订作战计划时严谨周详,被誉为盟军的“思想机器”。
  同时,他训兵有方、爱兵如子、平易近人,受到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和敬佩,“大兵将军”之名享誉欧美。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军人之一,是西点杰出的毕业生。当今美国军队中至今保存有一种极其强悍的陆战武器,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即“布莱德雷”系列战车。
  战后的布莱德雷依然官运不错,是美国军界的首脑人物,曾任陆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主席,1950年成为美国最后一位五星上将。他是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最高决策者之一,不过最终他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的失败。
  退休后的“五彩生活”
  1953年8月,花甲之年的布莱德雷退休了,在此之前,由于他任满了两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而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五星上将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不退役,所以布莱德雷的名字一直列在“现役”军人名册上并领取薪金,所以他不必对经济方面有过多的考虑和担忧。从1953年退休到1981年去世,布莱德雷度过了28个春秋的退休生活。布莱德雷的晚年生活非常充实丰富、多姿多彩,他安详地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光。

第20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13)

退休以后,布莱德雷并没有一直闲在家里,而是要时不时地参加一些官方组织的活动,不时地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如应邀作为总统或国防部的代表出席有关节日,参加政府组织的对将军的慰问晚宴,要在退伍军人节、阵亡将士纪念日和独立纪念日发表演讲,参加在诺曼底举行的登陆欧洲纪念日活动,也经常回到自己的母校参加一些庆典和演讲等。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位代表军方的高级政治活动家。
  除了用适当的精力应付这些活动外,布莱德雷不断地涉足工商界,与一些公司的经理和总裁加强了交往活动。他在布洛瓦钟表公司接受了一个职位,开始任该公司的研究与发展实践室主任,主要负责一些业务的联系和公司的管理。1958年公司董事长布洛瓦去世后,布莱德雷被公司推荐为首席负责人,接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年薪为7.5万美元,外加认股权证。布莱德雷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完成公司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他的名气也不断增大,有其他五六家公司也以高薪聘他为兼职顾问。
  布莱德雷的生活一直比较稳定,除了仍然致力于布洛瓦公司的事务外,也沉浸在一系列的“退休者”的社会活动中。夫妇二人非常恩爱,经常一同到迈阿密去过冬天,在那里赛马;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到全国各地去旅行、发表演讲及收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证章等,这是他从小便有的一个收集爱好。但由于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打橄榄球时受过伤的膝盖旧伤复发,不得不中止了他所喜爱的高尔夫球、狩猎等项运动,本来晚年可以更加丰富的生活也受制于自己的膝伤。
  但是人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流逝,他的爱人玛丽的体质越来越差,并且患有严重的溃疡病,后背经常酸疼。这使得她身体越来越差,73岁的玛丽住进了医院,接受疗养和治疗,期间布莱德雷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悉心地照料。可就在她住院后的一个月后,玛丽的情况不断恶化,病情日益加重,最终死于病毒性白血病。人们为她举行了一个非官方的告别仪式,而后安葬在阿灵顿无名英雄墓。这时正是她与布莱德雷金婚纪念一年后。
  失去了陪伴他一生的玛丽,人们突然发现原本乐观开朗的布莱德雷将军精神一下子垮了,孤身一人住在斯普林峡谷的大房子里伤感,不愿意见任何人。朋友们回忆道,他们拜访和安慰布莱德雷时,他的表现令他们非常吃惊,“还从没见过一个男人如此孤独。”
  晚年“二度花开”的爱情
  正当人们为此忧心忡忡,担心这位五星上将会一直走不出失去爱妻的悲痛时,布莱德雷并未从此一蹶不振,晚年的他却又迸发出激情的火花,重新找回了那种对生活的信心,开始了与以前不同的崭新生活。而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便是动人的好莱坞女剧作家基蒂。
  基蒂当时43岁,曾两度离婚,孤身一人过着自己安静的生活。她出生在纽约,曾在堪萨斯州萨莱纳的一所大学攻读写作课程,毕业之后选择在好莱坞当了一名剧作家。其实基蒂与布莱德雷早就有过交往,甚至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基蒂在日本的冲绳岛当记者,负责报道当时的对日战争,是美国《星条旗》杂志的专栏作家。1950年2月,布莱德雷路过冲绳岛时,基蒂曾专门采访过他,两个人进行过一些交谈。50年代基蒂回到了好莱坞,重操旧业成为一名剧作家,创作了不少剧本,同时业余时间也在洛杉矶的几所大学里上课。后来基蒂由于之前与布莱德雷将军的熟识,很幸运地获得了采写他生活轶事的专访权,他们曾多次安排时间在纽约的阿斯托饭店进行录音采访,但这些仅仅限制在工作范围之内的交情。
  玛丽去世后,布洛瓦公司的事务使布莱德雷也回到了南加州,布莱德雷也想换一个环境以改变糟糕的情绪。在整个夏天里,基蒂抓紧机会对布莱德雷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就在这接触过程中,日久生情,基蒂和布莱德雷双双坠入爱河。1966年9月12日,他们在圣迭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正式结为伉俪,当天下午在德马赛车场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晚上还举办了一个结婚招待会,布莱德雷的许多朋友都专程赶来送上祝福,希望他能够再度找到新的幸福。
  基蒂的到来,使布莱德雷的生活焕然一新,一改过去颓废的情绪,使他一下充满了无限活力。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重新装修了布莱德雷在斯普林峡谷的住宅,认为新的环境是改变的第一步。她还考虑到布莱德雷的身体情况,修建了一个全玻璃封闭的日光浴室,内有温水游泳池,以便于布莱德雷在这锻炼膝部受伤的腿,这些考虑周到的想法使他非常感动。
  布莱德雷的交际非常广,经常有客人拜访,不时宾客盈门。在这幢房子里,基蒂为布莱德雷和西点军校的同学、工作时的同事举办家庭舞会。另外,由于布莱德雷爱好收藏,一生收集的奖章和装饰物特别多,塞满了晚礼服的口袋及旧鞋盒,非常凌乱和无序。基蒂又灵机一动,专门联系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陆军军事学院,通过自己的个人关系,征求了他们的同意,布置了布莱德雷博物馆,把将军的制服、奖章、所收集的装饰物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品等都分类在博物馆里面进行陈列,同时对外开放,引来许多收藏爱好者的观赏,一同和他交流收藏心得和体会。
  1968年,他们将斯普林峡谷的房子公开拍卖,试图换一个更加适合两个人的生活环境,随后在贝弗利山的一座小山顶上购置了一幢专门为他们设计的简易但十分方便的住宅。以后几年的岁月里,布莱德雷的生活生机勃勃、乐趣融融。基蒂仍然保持与好莱坞的密切联系,继续着自己的剧本创作,当然五星上将的声誉使他们家颇受好莱坞电影圈的注目,纷纷与他们建立一些日常的联系和交往。许多电影明星都与他们友好相处,举行了数不清的联欢活动,真诚地邀请夫妇二人参加,影星们都为身边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战争英雄而兴高采烈,对于两人的相敬如宾更是非常羡慕。
  基蒂的经济意识很强,很懂得理财和投资。结婚后,布莱德雷也自然地被引入了她的经济活动圈,与基蒂这次美妙的婚姻使得布莱德雷晚年财源滚滚。当时有一个制片商麦卡锡(“二战”时曾经做过马歇尔的助手)为摄制影片《巴顿将军》专程来征求布莱德雷的建议,基蒂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很快说服麦卡锡租用布莱德雷曾经写下的一本“二战”备忘录即《一个士兵的故事》,作为背景材料,与此同时由布莱德雷和她担任该片的高级顾问。双方为此还签订了一个合作合同,合同规定,除了支付一次性现款外,影片制成发行后再按赢利分成,实际上,基蒂一开始便意识到这个影片肯定会获得很大的成功,收益肯定会很可观。

第21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14)

果然,由大明星乔治?斯科特主演的《巴顿将军》上映后,以其特殊的选题和历史意义而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获得空前成功。这一项合作使得她与布莱德雷得到了金额可观的进项,但是聪明的基蒂并未满足于这一点,她又用这些收入进行妥善的投资,加上他们房产的不断增值及另外几笔成功的生意,布莱德雷一家的经济情况日益增长,称得上财大气粗。他们并未视这些金钱为生命,而是创立了布莱德雷基金会,以资助贫穷和解决困难之用。对于财产,他们立下遗嘱,决定将它们全部留给布莱德雷基金会、布莱德雷博物馆和在西点军校设立的布莱德雷图书馆。同时,他们还在全国范围内的数学和军事历史这两个学科设立了布莱德雷奖学金,以奖励突出贡献者。
  两次走过死神边缘
  基蒂在布莱德雷的后半生,对他的照顾和影响非常大,最突出的表现应该算是在布莱德雷先后两次险些被病魔夺去生命时,都是基蒂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些都令后世所传颂。
  一次是在1973年,当时布莱德雷已80高龄,身体健康情况有些变化。7月份,他以身体不适为由遗憾地辞去了布洛瓦公司董事长的职务,退出了在公司的股份,只保留有一个名誉职位并作为公司的顾问。辞职后的他回家专心疗养。一个月后的一天清晨,布莱德雷被剧烈的胸疼惊醒,基蒂发现他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情况十分危机。布莱德雷立刻意识到自己肯定是心脏病发作,这次疼得非常厉害,他自觉肯定熬不过去了,便向基蒂告别。基蒂见此情景,极力地使自己保持冷静,一面叫救护车,一面对他进行紧急抢救,并压迫胸部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从未放弃对她深爱的丈夫的希望,直到救护车赶到并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医生发现布莱德雷肺部有多处危及生命的血栓。多亏了基蒂在此之前一系列的抢救措施,才使得他的病情有所延缓,在成功地为他施行了一种发明不久的新手术后,不仅保住了将军的生命,而且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使得这次意外成为一场虚惊。
  还有一次是在1975年1月,82岁的布莱德雷在下飞机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头上划破了一个口子。在医院里医生为他缝合了伤口,并没有什么大碍,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是可能是由于这次头部受到了碰撞,两个月后他患了脑血栓。他的亲人们匆忙把他送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疗中心,医生经过详细的检查之后表示情况并不乐观,他又一次接近了死亡的边缘。可基蒂又一次使他挺了过来,她很认真地要求他绝不能死,促使他从绝望中走了出来。虽然这次布莱德雷被抢救了过来,但是也因此而不得不坐上了轮椅。
  此时基蒂更加细心地照顾他,她担心布莱德雷会因久坐和生活单调而再放弃生存的念头,一下子从过去能四处走动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难免会使他心里有所想法。她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陪伴和照顾布莱德雷上,设法让布莱德雷多参加活动,每天让布莱德雷做理疗,陪他出去旅游,邀请布莱德雷的朋友们来会餐、打扑克等等,以充实他的生活,转移他痛苦的注意力。基蒂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布莱德雷的生活快活的同时,还要管理家庭财务账目,为布莱德雷基金会和图书馆准备资料,并且逐件答复成千上万的信件。那段日子虽然很累,但是这种生活使她非常知足。
  正是基蒂的出现改变了布莱德雷的晚年生活,陪他一直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分钟,这位西点毕业的将军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诺曼?施瓦茨科普夫:“海湾雄狮”
  施瓦茨科普夫,西点军校优秀毕业生,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在海湾战争中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赢得了胜利。他信奉的人生格言是:下令让部下上战场算不了英雄,身先士卒上战场才是英雄好汉;道德可以照亮世界,高尚品格是安身立业之本。
  丰富的军事履历
  1934年8月22日,施瓦茨科普夫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市的一个军事世家。他的父亲是陆军准将,曾经在1917年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毕业之后正值“二战”期间,于是被派往伊朗负责训练伊朗军队。施瓦茨科普夫也随父至伊朗生活,从小便生活在军营中,感受军队的气氛和生活节奏。1951年沿着父亲的路线,进入西点军校学习,1956年毕业后曾在第101师空降师任少尉排长,后调柏林旅并晋升为中尉。
  1961年被选派到本宁堡步兵学校继续深造,进行步兵军官高级课程学习。1964年施瓦茨科普夫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学位,又返回到西点军校担任机械工程系教员,在他的母校继续着他的军事梦。1965年,他被调往南越空降部队作为顾问,随后还担任过驻越美军指挥部参谋,在越南战争中表现不俗。1970年自越南战场归国后,分配进入五角大楼工作,从事军事情报工作。1976年,施瓦茨科普夫出任美军第9步兵师第1旅旅长,1978年调任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计划部副部长。
  1980年,施瓦茨科普夫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将军头衔,赴欧洲美军第8机械步兵师任副师长。1982年任驻佐治亚州第24机械化步兵师师长。1983年,施瓦茨科普夫任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军事行动联合特遣部队副总司令,奇袭格林纳达成功后,晋升为陆军作战副总参谋长帮办。
  1988年11月,施瓦茨科普夫由于突出的军事才能和表现而被授予四星上将的称号,任美国中央司令部总司令。这期间他对当代军事的热点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地区性冲突、中低强度作战、沙漠作战和特种部队作战进行了研究。施瓦茨科普夫还特别地关注着海湾局势,他组织了专门班子,对中东和海湾地区的情况跟踪研究,并多次组织部队进行沙漠和海外作战训练演习,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为这场战争而准备着。
  海湾雄狮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1990年8月2日,海湾战争爆发,施瓦茨科普夫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很快就制订出了遏制伊拉克进入沙特阿拉伯的“90—1002”作战计划,并部署自己的部队准备应战。他分析道,伊拉克的实力在于规模庞大的地面部队和化学武器,至于他们的海空力量则均不成威胁;装备精良,拥有制海权、制空权的美军,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首先先发制人地通过空中、海上的强大火力摧毁伊拉克的防御体系,将他们的主力军提前进行攻击。等到他任美军海湾部队总司令以及多国部队总司令后,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将包括海、陆、空在内,装备有现代高科技兵器的50余万大军有条不紊地部署在海湾地区,这充分显示了他的统帅力和领导力。

第22节:军事将领逸闻传奇(15)

在随后的5个半月的紧张军事对峙和外交较量中,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集结大部分的兵力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作战行动,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空袭,进一步摧毁伊拉克的抵抗和防御体系。
  之前联合国通过了允许1月15日之后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从海、空同时发动袭击所要求的气象条件考虑,“无月之夜”和“涨潮之夜”最为有利,而根据气象部门的实地观察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认为在1月15日以后可供选择的只有三段时间:1月17日~20日,2月16日~18日,3月17~19日,其他的时间段都不会实现最佳效果。
  而进一步的分析则认为,第一段时间太仓促,第三阶段时间又正值穆斯林斋月期间,人员比较混杂而且从人道主义出发也不适于进攻,在那以后天气转热,风沙增多,最后认为只有第二段时间最理想。但是施瓦茨科普夫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第一个时间段,即1月17日,这一不按常规出牌的选择让伊拉克的军队也措手不及。因此,当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空袭时,巴格达市仍灯火通明,完全沉寂在安详的晚餐中。伊军的飞机手忙脚乱地准备应战,但是尚未起飞便被炸毁在机场;伊军的地空导弹由于准备不充分也没有发挥作用,只有一些高炮和高射机枪实施了对空射击。这次突然的空袭使伊拉克遭受重大损失,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多国部队对伊军的地面作战于是变得非常轻松,也只用了几天时间。一开始,施瓦茨科普夫又发挥了自己超人的军事策略,他有意造成从其左翼直接进入科威特的声势,造成一种假象,而指挥部队从右翼攻击,包围了在科威特的伊军。
  在施瓦茨科普夫的组织和正确指挥下,多国部队以极小的代价,经过1个多月的战略轰炸和100个小时的地面进攻作战,共计歼灭伊军数十个师,将伊军赶出科威特,战争的效率和速度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时也使美国获得了“二战”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军事史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共同参加的一项合作行动,参加作战行动的兵种之多,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之高,组织协同之复杂,均创造了“二战”以来之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军事影响。仅美军参加空袭的机种就有30多个。施瓦茨科普夫对意义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以及错综复杂战事情况,实施了成功的组织指挥,实现了现代多国部队协同作战的典型战例。
  海湾战争结束后,施瓦茨科普夫的名字响彻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被人们所追崇,许多人都齐声欢呼他为英雄。完成了心愿的他退出现役,定居于风景秀美的佛罗里达海滨,与家人一起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
  脾气超坏的智者
  施瓦茨科普夫暴躁的脾气是远近闻名的,这在越南战争中被大家所公认。当时军队都驻扎在丛林中,战事正酣。一个美军士兵突然中弹倒地,身为营长的施瓦茨科普夫闻讯赶来。正好这时,一架直升机在上空盘旋。施瓦茨科普夫紧急呼叫驾驶员,请求将伤员带走。而直升机没有理睬他的这一要求,因为当时飞机上坐的是些重要的“大人物”。他看着血流满面的部下、又抬头望望天空,怒不可遏,冲着无线电大骂起来,直到另一架直升机赶来为止。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时被传为佳话,这位爱护部下、敢于抗上“暴君”很快出了名。
  就在退役前夕,施瓦茨科普夫被派往中东挑起多国部队总司令的重担。事实上,早在一年前,他就在美军中央司令部准备好了以伊拉克为对手的作战方案。因此,这一使命并没有使他感到仓促和意外。经过两个多月跨海运输,首批10万美军官兵抵达沙特阿拉伯。但这时与美方设计“沙漠盾牌”行动的预测相比,伊军实际兵力已高出一倍,装甲车辆更增加两倍。
  敌强我弱的兵力使得伊军士气高涨,面对伊军的态势,他对此极其不满,眼里冒火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而此时远在美国的本土,情况更是比较复杂,一会鹰派占上风,一会儿主张经济制裁的成为主流,加之大选将近,政客们的心思好像集中不到海湾。打还是不打?沙漠中的诺曼心急如焚。“妈的,如果再这样耗下去的话,10万士兵就会像火鸡一样被沙漠烤熟,你和总统到时候只能卖烤鸡了。”施瓦茨科普夫开始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摔电话,不断地给他们施加压力。最终还是好不容易让白宫妥协了,宣布可以开展。而施瓦茨科普夫却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居然又按兵不动。白宫的军事顾问颇为不解:“上帝呀,为什么他还不进攻?”
  诺曼不加理会。因为他始终坚信,“杀鸡需用牛刀”,才能确保胜利、减少伤亡,这才是现代战争所追求的,即保证将损失和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火速向海湾增兵,以求达到最大的军事力量和武器准备。在沙特的战备公路上,时刻都会看到有无数辆卡车通过;几乎每一个码头和机场都已装满美军的装备、弹药和补给。
  海湾战争的进程和施瓦茨科普夫的脾气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在43天内,诺曼就将萨达姆的军队卷入铺天盖地的火海之中,摧残了萨达姆的妄想和完美计划:空中、海上发射的导弹雨点般飞向预定目标;几千架飞机像呼啸而至的铁鸟捕食着毫无还击能力的对手。或许人们在谈到这场战争时会忘记他那“坏脾气”,但是关于这场战争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人们所不能忽略和忘却的。

第23节:政界豪杰轶事趣闻(1)

第四章 政界豪杰轶事趣闻
  酒鬼挂帅——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
  美国内战期间,拥有“战神”李将军的南方部队所向无敌,势如破竹,北方军队节节败退。本就性格忧郁的林肯总统更加忧郁,他几度换将,但效果都不理想,都被一一打败。最后,林肯总统出人意料地找了一个整天烂醉如泥的“酒鬼”—格兰特—来当北军总司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是“酒鬼”的人竟然把“战神”打得投降了,胜利结束了内战。这位“酒鬼”就是格兰特将军,他因此也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英雄之一。
  “穿着破烂、极不雅观”的酒鬼
  格兰特身材矮壮,形似子弹,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不过他的成绩比他未来的对手“战神”罗伯特?李差很多,李是第二名,格兰特在39名毕业生中仅仅排名21。相对于大多数将军而言,格兰特优点不多,乍一看邋里邋遢,给人的感觉是相当颓废。他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喝酒,经常醉得晕晕乎乎,走路摇摇晃,“酒鬼”的称号非常适合他。
  在美墨战争期间,格兰特参加了几次战役,战功显赫,受到许多人的赞赏和表扬,其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事与愿违,才过一段时间他就因为喝酒闹事丢了军职。格兰特的父亲一连给他的司令戴维斯写了好几封信,请求原谅自己的儿子,让他留在军队,但司令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历史总是这样捉弄人,在若干年以后的美国内战中,戴维斯成为“南方同盟”的总统,和林肯成为对手,而且当初因为喝酒闹事被开除的“酒鬼”格兰特,日后会率领北军击垮他的据点里士满,并且打败他的爱将罗伯特?李。
  离开军队后,格兰特生活穷困潦倒,一直没找到稳定的工作,虽然做了一些生意,但都没成功,为还欠款而四处借钱,最后朋友都怕他上门,以至于他到什么地方,他的朋友全都躲起来。
  直到美国内战爆发,格兰特终于得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当时的北方军界对这个“穿着破烂、极不雅观”的酒鬼并不感兴趣,但他还是很积极地投身于这场伟大战争中。1862年2月,刚被提升为准将旅长的格兰特率军攻占了田纳西境内南军的亨利堡和唐纳尔逊堡,取得了他在内战中的第一个胜利。在猛攻唐纳尔逊堡时,南军司令还想和他谈条件,他强硬地回答道:“没有任何条件!必须立即无条件给我交出要塞!”这句坚定而霸气的回答成为美军历史上的名言。
  一夜成名的英雄
  格兰特节节胜利,唐纳尔逊堡的1.5万名南军就成了俘虏,从此格兰特得了一个载入美军史册的经典绰号—“无条件投降”。此战使格兰特名闻全国,一夜之间北方各地都将格兰特奉为英雄,甚至有的崇拜者还大放焰火以表达对他的崇拜,有的给他寄来大量雪茄,还有的以他的名字命名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不久,格兰特挥师进军南军的维克斯堡要塞。这个位于密西西比河上的要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据点,只要将其拿下,就相当于攻占了整个密西西比河地区。这样的军事要地,南军自然是拼命死守,格兰特连续数次猛攻,皆告失败。格兰特改变了策略,变主动攻击为团团围住。如此一连40多天,维克斯堡的守军粮食吃光,牲畜吃光,甚至连老鼠都快吃光了,生活境况惨不忍睹,最终守将彭贝尔顿无奈之下只好亮出白旗。3万多南军外加170多门大炮和60000支滑膛枪全归了格兰特。至此,北军完全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南军由于丧失了战略要地而从地理位置上被切成两半。消息传到华盛顿,全城欢庆,鼓乐齐鸣,林肯兴奋高呼:“先生们,我们再也不用天天盯着维克斯堡地图看了!”
  端掉维克斯堡后,格兰特在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查塔努加再次击败南军,此时的林肯已经不像头两年那么忧心忡忡,他眉头舒展,心情愉悦,认定格兰特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那个最合适的北军统帅。此后林肯把格兰特召到华盛顿,授予他陆军中将军衔,而在此前,陆军中将军衔只有独立战争时期的华盛顿和美墨战争时期的斯科特获得过,这在当时的美国属于一项至高的荣耀。此外,林肯还让他担任北军总司令。当时很多军官对这个“脏兮兮的酒鬼”没有什么好印象,而林肯却坚定地说:“我离不开他,他能打仗!”
  尘埃落定的南北战争
  格兰特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战争之中,他也没有辜负总统对他的厚望和信任,他与北军另一位悍将、西部战区司令谢尔曼制订了新的战略计划—一个在东打一个在西打,分工合作,犹如一个巨大的铁钳,不夹碎南方誓不罢休!
  1864年,格兰特率领北军主力南下,在弗吉尼亚与李将军率领的南军主力展开了美国本土上史无前例的大厮杀,这是“战神”和“酒鬼”之间的一场较量。实际上,“战神”的军事才能要胜过“酒鬼”,几番交手,格兰特都处于下风,尤其是科尔德港一战,不到半个小时,格兰特就被李打死了7000多士兵!但问题是,李的南军受到损失后总得不到补充,而格兰特的北军无论损失多么惨重都会得到支援,因为林肯答应过他无论如何都会给他源源不断地送来,格兰特便毫无顾忌地可以发动一次又一次的猛攻,无情地折磨着李将军那些日渐疲惫虚弱的南军。与此同时,西线的“恶魔司令”谢尔曼将军在南方不断地推进战事,实行了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南方的资源几乎被摧毁。面对这种情况,李无法挽回南方最终失败的命运。
  1865年3月,格兰特发动最后的攻击,将围困数月的彼得斯堡拿下,俘虏南军2万。彼得斯堡乃通往南方首都里士满的交通枢纽,它的沦陷使得里士满也完全沦陷。4月,南方总统戴维斯带着文武官员逃出里士满,格兰特率领大部队开进了南方首都,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被北军解放的黑人们,他们尽情地欢呼着,呐喊着,情绪非常激动。李将军英雄末路,彻底绝望,率领28000南军残兵在阿波马托克向格兰特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和美国重获统一而宣告结束。格兰特也因为自己突出的贡献被载入美国的历史,成为国家统一的英雄,后来也当上了美国第十八届总统。
  格兰特的多个绰号
  格兰特对政治既不爱好,同时也缺乏才能。格兰特是一位同情被压迫者的老实人,但又屈服于富人与权势者的摆布。因而他在他的任职内,他的政府内部常有丑闻。
  由于他在1862年2月给田纳西州的邦联部队司令福奈森送去一封语气强硬的劝降信,北方人民当时送给他一个绰号:“受降将军”,而他的妻子称他为“胜利者”和“凯撒”;另外,由于他坚持“只准前进,反对撤退”的战略战术,往往招致可怕的大流血,所以,当时北方新闻界又送给他一个绰号:“屠夫格兰特”;南方邦联军司令罗伯特?E?李将军在阿波马托克斯法庭上讨论投降条件时,格兰特的举止很能代表他的个性,所以,美国人民又给他送了这样两个绰号:“阿波马托克斯英雄”和“无敌尤利西斯”。
  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在美国纽约市北端的哈得逊河河边公园里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专门用来纪念在内战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战士,每年都有许多游人来碑前祭奠亡灵。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但是极其简朴。陵墓的后方,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陡峭的悬崖边上。
  值得一提的是,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有一座小孩子的坟墓。那是一座极普通的小墓,它和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坟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但在墓碑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被称为一段佳话,为世人所传颂。
  在200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块墓碑的小主人才5岁的时候,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坟墓,以作纪念。几年之后,世事变迁使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但是老主人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儿子的坟墓,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要求:新主人必须把孩子的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被老主人的这份真情所打动,非常情愿地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坟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第24节:政界豪杰轶事趣闻(2)

沧海桑田,1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新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坟墓却仍然还在那里。当时老主人的要求被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所承继,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将军的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政府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非常尊重这个契约的内容,那个要求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于是幸运的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而居,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也代表了无数代人所遵守的那个承诺。
  1997年,为了缅怀格兰特将军,当时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而此时刚好是格兰特将军陵墓建立100周年,也是小孩去世200周年的时间。在这个特殊和值得纪念的时刻,朱利安尼市长亲自撰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无名小孩坟墓的旁边,既是对格兰特将军的敬仰,同时也是对这种高贵品质的歌颂,以让这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格兰特遗赠手杖
  格兰特卸任之际,全国工商界为了表示尊重而赠送他一根名贵手杖。这根手杖花费了大量的人工,造价十分昂贵,通体雕刻,装饰华丽。手柄处更显珍贵,镶有一颗大于拇指的钻石,周围还环绕着多颗小钻石,熠熠生辉,价值连城。
  格兰特离职后,偕妻子周游世界。当他抵达中国之后,受到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设宴款待,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非常谈得来。李鸿章看到格兰特的精美手杖,顿时大开眼界,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宝贝,反复把玩,爱不释手。格兰特见他如此喜欢就向李鸿章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送。但这根手杖意义非凡,代表着国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转赠。等我回国后,征得大家同意后,才可以奉赠。”李鸿章尴尬地谢道:“将军多虑了,我不过随便玩玩而已。”
  1896年,李鸿章有机会去纽约访问时,格兰特已经过世。为了缅怀这位昔日的好友,他特地拜谒了格兰特的陵墓,随后又造访了格兰特的故居,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她十分荣幸地设宴款待李鸿章,并邀请了工商界名流百余人作陪。宴席结束之后,朱莉娅拿出丈夫的手杖,向出席者讲述了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友谊,并叙说了当时格兰特对李鸿章的承诺。她对李鸿章说:“格兰特回国后,一直惦记着手杖的事,一直记得当初跟中堂的那个约定,但每天都因事务繁忙,一直没有机会跟工商界人士商量。临终前特地嘱咐我帮助他实践当年的承诺。”然后,朱莉娅当面征求了全国工商界人士的意见,顿时满堂的出席者为其真情所打动,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奉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当初以为格兰特将军只是客套的话语而已,没有想到如此重义气。回国后,视同至宝,须臾不离身。
  李荷马:孙中山潜伏在清廷的“卧底”
  李荷马出生于1876年。他天生驼背,体重不到45公斤,身高只有1.5米。先天的身体条件并没有阻止他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从小就渴望成为一位军事巨人,能够在战场上有所作为。于是他饱读军事名著,认真钻研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对历史上的著名将军及其事迹更是如数家珍。后来他进入西点军校学习,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正规的军事教育,但是他无法回避自己身体条件的劣势,无法完成正常的军事训练,所以没等毕业便离开了西点军校,但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学习,此后他又进入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
  他生前写出了著名的《无知之勇》,准确预测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一系列奇袭式军事行动,包括攻占中国东北、香港、印度支那、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并因此成为麦克阿瑟的参谋人员,造就了被称为“千里眼”的美国军事奇才。
  康有为的“大将军”
  走向社会之后的他几次报名参军,想在战场上利用自己所学的军事知识实现自己的将军梦,但都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而被军方拒绝。几番碰壁之后,他将目光转向了当时正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之中的中国,决定到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创一片新天地。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由于帮助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受到迫害和追杀,被迫逃亡国外。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李荷马怀揣着自己的军事梦想来到中国,他认为世界即将进入一个新纪元,而中国发生的这一事件将唤醒这个沉睡的东方巨人,革命的形势是势不可挡的。
  李荷马到达中国的第一站是广东,经过一些军界政院人士的推荐而有幸认识了康有为。当时康有为正是求贤若渴的处境,积极地在国内招兵买马,成立“保皇军”,准备帮助光绪夺回王权。初次见面时,康有为并没有重视这个看起来驼背的外国军人,但随着他们之间交往的加深,康有为对李荷马的军事理论钦佩有加,开始不断地重用他,他代表光绪皇帝册封李荷马为“大将军”,让他用自己所掌握的先进知识来训练“保皇军”,还发给他一套大清帝国的将军服。康有为还将自己的照片和穿着将军服的李荷马的照片并排挂在“保皇会”总部的办公室里,通过这些足以看出李荷马在当时中国的地位。
  李荷马在山西省秘密地组织了一支“保皇义勇军”,准备向北京进发。但是在出发之前,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以及被坏人告密,这支部队的许多中级指挥官被当地政府一网打尽,李荷马本人也被清政府悬赏通缉。然而他并未就此放弃和认输,迅速地将残余部队召集在一起,进行了短期强化训练后继续向北京进发。到达北京时,正赶上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大乱,慈禧出逃。李荷马趁机追击,想救回光绪,但很快被清兵击溃,他只能率领残余部队撤退,之后只身逃到香港。
  受到孙中山赏识
  逃亡台湾后,李荷马一直受到清廷的追杀,为了自己的安全又逃到日本,在那里他遇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
  孙中山在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在日本与李荷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一个瘦小、驼背、面色苍白的陌生人径直地向我走来,对我说:‘先生,我想把我的命运托付给你,因为我相信你的理想会实现,相信革命会成功。’”之后孙中山的助手告诉他这位陌生人是李荷马,是来自西点军校的高材生,是当代最杰出的军事天才。随后,孙中山还了解了李荷马在中国所做的事情,很赏识,于是他很快成为孙中山阵营中的重要一员。
  当时的日本政府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无意帮助一个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新兴势力,于是孙中山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寻求西方国家的帮助,李荷马的才华和西方背景使他当仁不让地成为筹款人。之后的欧美等国的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就是他穿着中国的将军服,与梁启超一起游说。虽然经过了多方努力,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西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但他们的活动还是使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许多民间组织主动援助孙中山。

第25节:政界豪杰轶事趣闻(3)

李荷马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帮助孙中山制定了军事战略。孙中山受益匪浅,之后组建空军的想法就源自李荷马的一篇文章《飞机在战争中的用途》,还特地写信就此事与李荷马进行探讨和商议。
  1904年李荷马因健康状况恶化,回到美国进行疗养和治疗,但他并非放弃自己在中国的梦想,依然与孙中山保持着密切联系,帮助他出谋划策与争取支援。后来还提议他创建和训练了“中华帝国改革军”,由美国人担任教官,训练结束后被派遣到清政府的军队做“卧底”,为之后的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最早识破日本野心
  李荷马回国休养期间,他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意识到迅速崛起的日本肯定会成为美国的威胁。
  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军事行径和暴行就暴露出与其领土面积不相称的巨大野心。当时的李荷马就专程考察了美国西海岸的重要港口、海上通道和日本入侵时可能的登陆地点,还将日本海军能够运送兵力的军舰的名称详细列出,并绘制了几幅详细的地图,标出日本出兵美国的可能路线,非常周全地考虑了各种情况。他对这些可能逐个地进行了富有军事才略的分析,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并随后将这些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为了批评美国军事及外交政策的盲目性,惊醒他们必须要有的重视和谨慎,他给这本书取了一个讽刺意味很强的名字《无知之勇》(The Valor of Ignorance)。他还将此书送给当时美国研究远东问题最权威的战略学家沙菲将军,沙菲将军读后大吃一惊,对书中的许多观点都非常赞同:“看过这本书之后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这个国度,那些所谓的军事能力如同泡沫。如果按书中的分析,我们根本无法保卫自己,除非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准备。”
  但在当时的美国,像沙菲将军这样居安思危的人微乎其微,多数美国人甚至军事专家都过于乐观和自信,众多的和平主义者和孤立主义者对《无知之勇》一书不断地嘲笑和讽刺。他们认为这本书纯粹是危言耸听,扰乱人心。但当时任西点军校校长的麦克阿瑟将军十分重视这本书,反复研读了书中的观点,并且建议将其列为西点学员的必读读物,遗憾的是教务长在执行这项命令时却打了折扣,仅将其列为选读读物。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警惕日本的书却在日本大受欢迎,一下子卖出8.4万册。日本出版商在封面上宣传说,这是一本“所有有热血的东方男子都应一看的好书”,日本军方将其列为军校学员的必读书。这种差别的对待让李荷马感到无比的寒心和无奈。
  当上首席军事顾问
  1910年3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了重新组织革命,专程前往美国洛杉矶附近的长堤与李荷马等人协商,准备向美国申请35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即被称为“长堤计划”的筹款计划。他们想借这批筹款组建实力更强的军队,改进武器,并认为应该暂时停止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的起义,厚蓄实力,为充分准备后再发动大规模起义而不断地增强实力。虽然经过李荷马等人的多方努力,但是筹款计划最终没有获得美国政府批准。
  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历史性的革命突破。尽管当时李荷马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不想放弃这个见证新共和国的诞生的机会,仍然抱病乘船来到上海。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成为第一任总统,李荷马被任命为首席军事顾问,这项无比难得的荣誉是对他在中国所做贡献的肯定和报酬。
  但是好景不长,李荷马在孙中山的临时政府中任职没有几个月,就因中风而被迫回到美国。他对自己在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却为自己的著作没有唤醒美国同胞而耿耿于怀,对美国日后肯定会吃日本的亏而念念不忘。1912年11月1日,36岁的他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人世,下葬时仍然穿着中华民国的将军服。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具有双重性格的“艾克”
  他曾在绿茵场纵横驰骋,势如旋风;也曾在拳击台上大显神威,力挫强敌;不过他既非球星亦非拳王,而是一位将军。绿茵场和拳击台只是他年轻时的娱乐之处,而军营和沙场才是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地方。此君便是史上最庞大多国部队(超过四百万人)的最高统帅和史上最庞大登陆战役的总指挥—艾森豪威尔(昵称“艾克”)—一个从“二战”名将到“冷战”总统的传奇牛人。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生于德克萨斯州丹尼森。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内从事军事训练工作。1918年负责创办美国陆军第一所战车训练营。“二战”爆发后,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1942年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同年赴英国考察欧洲战事。先后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美军司令、北非战场盟军最高司令,指挥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1943年任北非和西地中海战场盟军总指挥,同年底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1944年晋升为五星上将。德国投降后任驻德美军司令。1945~1948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8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1952年任北约盟军最高司令。1953年、1960年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任内结束朝鲜战争,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1969年3月28日去世。著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等。
  “操场上的小鸡”的“美称”
  西点军校对学员违反纪律的处罚极为严厉。如果一个高年级学员每月被记过9次,他便失去了享受周末的权利,而是去打扫学校的卫生。如被记过超过每月的最高限额13次,则每超过1次都将受罚,处罚方式就是在空地上扛着步枪不停地走一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是许多学员不愿意去想的“噩梦”。
  关于纪律的处罚,他还曾经获得了一个“操场上的小鸡”的“美称”。那是艾森豪威尔刚到西点军校不久,他的自由散漫就在学校出了名,常常在排队和吃早饭的时间迟到,而上午8点例行检查时,居然“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并且还“在跳舞时捣乱”。因此他不得不接受惩罚—要像小鸡在田间来回走一样,在操场上来回走步,只是不如小鸡那样自由罢了。
  关禁闭也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处罚方式,分为“普通禁闭”和“特别禁闭”。前者是对正参加校际运动会的运动员采取的代替罚走的一种惩罚,它要求被处罚者在正常享受特权的时间内必须留在自己的寝室里,不得外出,相对而言这个处罚并不是很重,无需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折磨。而后者则是用于惩罚那些犯有特别严重过错的学员,一般是将犯错的人关在四面都是墙壁的屋子里面,一关就是一天。艾森豪威尔在西点的时候就因为违反纪律而被关过“特别禁闭”,那种痛苦的滋味直到他年老时回忆起来还非常后怕。

第26节:政界豪杰轶事趣闻(4)

“体育明星”的军事生涯
  众所周知,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中指挥盟军打垮了德国,其实他自己却是德国人的子孙,他的先祖是流落美国西部的德国移民。艾森豪威尔小时候家里挺穷,上中学时就得打工赚钱,养活自己。后来报考西点军校,其原因之一便是经济上的考虑,即上西点不用花钱。艾森豪威尔从小便非常爱好体育运动,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运动高手,足球、拳击、击剑、游泳、网球、棒球、橄榄球、骑马等等,几乎他会的都能玩得转。尤其是足球和拳击最为擅长,他初上绿茵场时就吸引了足球专家的眼球,许多足球杂志报纸预测他将作为球星而闻名全国,非常遗憾的是在一次球赛中他的膝盖惨遭重创,他的球星梦随之破灭。
  艾森豪威尔曾在三位非常出名的将军手下工作—凶狠严厉的潘兴将军、狂妄自恋的麦克阿瑟将军和宽宏无私的马歇尔将军,这三人都当过美国陆军参谋长,对他的帮助和影响都非常大,其中对其前途影响最大的是马歇尔将军。马歇尔的一生最大的优点是惜才如金,广泛地网罗人才,一旦发现大有前途的军官,立即重点培养、使劲提拔。马歇尔看中艾森豪威尔的地方一是他性格稳重洒脱,二是工作能力甚强。1941年底美国参加“二战”后,马歇尔直接把艾森豪威尔调往华盛顿总参谋部工作,第二年又把他派到英国,让他担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为日后进攻意大利和德国做准备。
  艾森豪威尔来到伦敦后,受到媒体的关注。英国人觉得他身材健美,谈吐不凡,乐观幽默,坦率潇洒,一夜之间他成了伦敦人气最高的“偶像”,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烈欢迎。艾森豪威尔的交际和协调能力很强,他使尽浑身解数让美军和英军搞好关系,这对盟军赢得战争至关重要,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和整顿,美军和英军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相处非常融洽,这使得艾森豪威尔大为欣慰。1942年11月,他指挥了生平第“一战”,即“火炬行动”,11万美英盟军乘坐650艘舰船在1700架飞机的掩护下,在北非成功登陆。虽然这次行动准备非常充分,但是却低估了对方的战斗力,盟军刚冲上战场没几个月,就遭到狡诈凶悍的德国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卡塞林山口猛烈的袭击,伤亡5000多人,艾森豪威尔也因此颜面大跌。
  深受打击的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化郁闷为力量,重振士气,再战敌寇,于1943年重新找回了自信—盟军在突尼斯全歼25万德意军,成功地取得北非战场的胜利,紧接着在西西里岛登陆,又歼灭16万德意军,把墨索里尼政权给震垮了。
  永载史册的诺曼底登陆
  1944年,艾森豪威尔的军事生涯中所指挥的最著名同时也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行动就是代号为“霸王”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为了打赢此战,身为盟军最高统帅的艾森豪威尔聚集了300万士兵、5000多艘舰船和1万多架战机,准备工作十分充足。战争非常惨烈,盟军付出伤亡12万的惨重代价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德军防线全面崩溃,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向法国内陆推进,8月解放了巴黎。
  1945年,已晋升为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粉碎了希特勒的最后抵抗(即在阿登的反扑),然后马不停蹄地越过莱茵河,在鲁尔灭德军32万,与苏军在易北河会师,这样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部队全部被歼灭。由于盟国巨头们的事先商定,艾森豪威尔没有继续进军柏林,苏军元帅朱可夫成为攻占希特勒老窝的英雄,当然这份巨大荣耀背后也有着巨大的伤亡。
  艾森豪威尔能打翻德国除了他自己统帅有方外,更不能忽略他麾下那帮著名战将的出色表现,如布莱德雷、巴顿、蒙哥马利等。
  艾森豪威尔在战争之余,在感情方面也是非常“有建树”。他当初刚到伦敦时,英国人派给他一个名为凯?萨默斯比的美女司机,不曾想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地坠入爱河。不管前方的战事如何的紧张和惨烈,两人还是会经常地偷偷约会,这也打造了“二战”中最牛的战地绯闻。
  艾森豪威尔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常强,但是在“二战”中他的决策失误亦不少,他最值得后世称道的应该是他的协调、组织和统率才能。从北非到意大利,从诺曼底到莱茵河,艾森豪威尔率领着欧洲战场美英盟军的最出色战将和史上最庞大的多国部队,积极协调英美两军官兵的关系,克服无数次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取得了这场影响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战”结束后,他成为仅次于斯大林和丘吉尔的国际巨星,辉煌的战绩也使他在政坛一帆风顺。1953年,他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1956年再次连任,将军“艾克”变成了总统“艾克”。8年总统任内,他结束了一场战争(朝鲜战争),搞了一个“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鼓捣出一个“主义”(干预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其政绩在历任总统中不算太强也不算太差。1961年,艾森豪威尔告别白宫,安度晚年。8年后病逝于自己的农庄,终年79岁。
  著名的5英镑打赌
 英国《泰晤士报》曾披露了“二战”期间美英两位名将的打赌秘闻,令世人不禁为之咋舌。
  1943年,盟军向意大利本土推进后,纳粹德军开始在西线和南线采取守势。这时,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居然就欧洲的未来私下打赌,预言战争会在何时结束,赌注仅仅是5英镑。历史的发展表明,就是这5英镑的赌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战局的发展。
  蒙哥马利这个人比较自以为是,飞扬跋扈,因此他和美国将领的关系不是非常和睦,同为盟军的将领的巴顿和布莱德雷都很讨厌他。巴顿评价蒙哥马利是“不可一世的小英国佬”,蒙哥马利则回应说“巴顿是满嘴脏话的战争狂人”,即使有着“儒将”之称的布莱德雷也被蒙哥马利称为“彻头彻尾的疯子”。
  1942年,蒙哥马利首次与艾森豪威尔见面,他毫不给颜面地批评后者抽烟,这次不愉快的距离使得两人之后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会争论一番。虽然蒙哥马利承认只有艾森豪威尔这样的性格才能够维持盟军间的合作,但他认为“艾森豪威尔对于如何打仗一无所知”,“我不能将艾森豪威尔划入伟大的战士一类”。而艾森豪威尔则给予还击,认为对于蒙哥马利的“除非有兵力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来确保胜利,否则决不行动”这一战术深感失望,即便如此他仍然对这位性情暴躁的英国将军保持了足够的耐心。
  1943年10月,蒙哥马利命令部队暂时在意大利南部休整,他和时任盟军最高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打了个赌。艾森豪威尔分析了意大利战役打响后的战局走向,他预计盟军将在1944年圣诞节前直捣柏林,蒙哥马利与他再次发生分歧,认为不会那么乐观。他们互相都不买各自的账,谁也不服气,不停地争论欧洲的未来,最后两位将军用5英镑打了个赌。

第27节:政界豪杰轶事趣闻(5)

二人打赌的书面证据在日后被公布于世,报道称,这份长5英寸、宽3英寸的纸单由艾森豪威尔一位副官即这场赌局的见证人的遗孀保存,在她位于加州的公寓墙壁上挂了30多年。两人的名字分别签在这张纸的顶部和底部。
  纸上这样写道:“1943年10月11日,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蒙哥马利将军以5英镑作为赌注签下协议,艾森豪威尔将军打赌同德国的战争将会在1944年圣诞节前结束。”1944年冬,这份5英镑的赌局产生了严重后果,很多盟军士兵赞同艾森豪威尔的判断,轻信圣诞节前能够结束战争的传言,在前线守备松懈,防御体系非常懈怠。希特勒趁机孤注一掷,在阿登地区发起大规模反击战,虽然德军的攻势最终被粉碎,但美军的伤亡也近9万人。
  对于新披露出来的打赌一事,蒙哥马利的儿子戴维表示,他的父亲热衷打赌,“他通常都是赢家”。戴维相信他的父亲收到了5英镑赌资,他说:“他们(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在战后还时有联系,他们都在北约工作过。”
  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我来中国不下50次”
  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Alexander Meigs Haig),美国前国务卿。1924年12月2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毕业于西点军校。他是美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将军”,经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提携,先后辅佐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和罗纳德?里根三位总统。他曾经开玩笑地说:“我来中国不下50次”,这充分说明了黑格将军在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贡献。
  黑格1980年12月至1982年6月在里根政府内担任国务卿。他还曾任总统尼克松和福特的高级顾问。离开政坛后,黑格曾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是美国在线的董事之一。2010年1月28日,黑格入院治疗,此后一直处于病重状态。黑格的家人向媒体说,由于感染引起并发症,黑格于当地时间2010年2月20日早上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去世,享年85岁。
  周恩来单独接见黑格
  在尼克松政府任内,他是基辛格手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重要官员,参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2年1月3日,黑格率领先遣小组来到中国进行会见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进行技术安排。黑格明确地提出:尼克松访华期间,有大批记者会随行进行采访和报道,他们将通过通讯卫星播发电视图像、图片、电讯等报道这次历史性的时刻,到时候请中国政府给予方便。
  与此同时,黑格受到周恩来单独接见。由于黑格对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状都非常了解,将中国定位于美国遏制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的关键和同盟,认为与中国的某种形式的结盟是战略的必需,同时他急切希望继承历史,把卡特时期建立起来的美中两国的战略关系发展成一种“战略联系”。在受周恩来单独接见之后,他对周总理评价非常高:“在我此前的生活经历中,还没有感受过这样强大的人格力量的震撼。”
  1981年1月,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为审议他的任命而举行的听证会上,黑格着重地强调中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说,在我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有一种一致性和共同利益,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我认为继续从尼克松时期开始、福特时期得到推进、卡特政府进一步推进了的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也是我们在当今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因此,黑格认为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合作事项来促进中美关系,他建议把中国的贸易地位从原来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同一类型加以改变,突出为“友好但非盟国”一类,前者被视为美国潜在的敌人,而后者则如南斯拉夫。这样的关系更加有利于向中国转让某些“先进”技术,包括军民两用技术,并允许中国通过商业途径向美国购买防御性武器。6月初,黑格的建议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批准,中美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邓小平接见黑格
  里根入主白宫后,把对抗苏联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当时的黑格原是一名职业军人,曾任北约盟军司令,属于主张对苏实行强硬路线的鹰派,所以里根选择了黑格作为国务卿。
  1981年6月14日至16日,黑格访华,这是里根执政以来中美两国之间首次高层会晤。邓小平会见黑格时,着重谈了售台武器问题,态度非常明确和诚恳:“没有一个中国政府可以在台湾问题上犯错误,武器是尤其敏感的问题。如果美国走得太远,那样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中美关系可能止步不前,甚至可能倒退。”
  当黑格说美方拟向中国转让高级技术和取消向中国出售武器的禁令时,邓小平把手一挥,语气非常坚决地说:“中国宁愿不要美国的军用产品,也坚持反对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不过,我们注意到了美方表现出的善意,在不破坏彼此利益的情况之下,我们还是会考虑一些合作计划的。”
  里根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令在场的人非常惊讶。他一方面表示,美国一直希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取消向中国出售武器的限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趋势,也是改善美中关系的进程中的一个正常步骤;另一方面,他却一改前态,指出对台湾的感情没有改变。还宣称国会出台了一项法律《与台湾关系法》。它规定了向台湾出售防御性装备和相互关系中的其他事项,并打算执行。”
  黑格更是被里根总统的发言所震惊,他不知道总统会在这时反驳他,他对里根此时强调《与台湾关系法》表示困惑不解,认为这个时候提出这项法案非常不恰当。
  里根选择在黑格访华时发表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自然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中国立即对此做出反应。本来预定由黄华外长去为黑格送行,结果第二天改由章文晋副外长代替。
  黑格的这次中国之行非常不愉快,就是因为里根的对台言论。所以,邓小平曾说过:“应该说黑格先生是比较‘亲华’的,我们当时给他脸色看,不是针对黑格本人,是针对他代表的里根政府。”确实,在对华军售上,黑格是比较积极的,极力地想促成彼此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赢,并且非常希望美国政府能向中国政府提出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军售清单。
  由于“和里根总统的世界观不同”,黑格回国后很快离职,此后,他一直是美国有影响力的对华友好人士。在美国历史上,做18个月国务卿后便辞职不干的政治人物恐怕只有亚历山大?黑格将军一人。他在北京面对记者提问而谈到这件事情时幽默地说他现在已经不再创造历史了。
  但是另一方面,辞职后的他仍然在不停地创造商机。黑格虽然不再指挥军事部队,而在指挥一支庞大的商业部队。作为美国环球联合公司董事长,他对各项工作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一丝不苟。

第28节:政界豪杰轶事趣闻(6)

黑格将军的头发
  关于黑格将军头发的故事在世界上流传很广。当时的美军部队有规定:军人一律不得蓄长发。但是,黑格将军担任北约盟军总司令时则蓄着长发。一名被强迫剪短发的美国兵非常不满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心里极度不平衡,于是便撕下画报上黑格将军的像,并画箭头指着黑格,还写下一行字说:“大家请看他的头发!”随后,该士兵把画像贴在不许
  他留长发的连长办公室的大门上。连长看后,微微一笑之后做出了一个聪明的举动,他把士兵的箭头再延长,指向将军的肩章,也写下一行字说:“请看他的军衔!”这个故事一时间在军队中广为传颂,从此之后没有人对黑格将军的头发再提出异议,因为那是他的一项“特权”。
  安纳塔西奥?索莫查:美国的忠实伙伴
  西点的外籍毕业生中最有名的大概是1946届的尼加拉瓜学员安纳塔西奥?索莫查了。索莫查的哥哥、父亲、叔祖父和曾祖父都当过尼加拉瓜的总统。这个尼加拉瓜的索莫查家族拥有全国几乎三分之一的可耕作土地,拥有430个企业,其中包括伐木、酿酒、肥皂、水泥、公共设施及一家垄断的轮船公司。为了保住和扩展家族的权势与财产,出身于索莫查家族的总统们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在尼加拉瓜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血腥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在这方面,美国是他们的强大后盾。索莫查家族知恩报恩,不断地附和于美国的对外政策,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坚定的合作伙伴。罗斯福总统在谈到老索莫查时说过一句明智的话:“他是个混蛋,但他是我们的人。”这个“混蛋”指的就是安纳塔西奥?索莫查的父亲,坚定地支持美国各项政策的忠实者,从1936年开始,他统治尼加拉瓜达20多年之久。
  以美国为后盾的殖民统治
  安纳塔西奥?索莫查在西点军校接受了四年的教育,顺利毕业回国后出任其父总统府的秘书,后来又被调任尼加拉瓜军事学校校长和尼加拉瓜陆军总司令。1961年,美国策划了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为了配合美国的这次行动,索莫查大方地让尼加拉瓜成为古巴反革命流亡者的前进基地。虽然这次入侵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索莫查还是放出“豪言”说,他愿意充当反共产主义志愿军的头目,领导一场对古巴的武装入侵。如此露骨的合作态度使尼加拉瓜和索莫查家族长期受到美国的慷慨援助和贷款。
  1966年,索莫查凭借自己的家族力量被选举为尼加拉瓜总统。他开始了自己的执政,不停地向拉美各国说教,以美国的口吻宣传共产主义的灾害,全部通过口头及各种可能的方式赞扬美国的干涉政策,同时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几百万美元和几百万人民不放。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将来,他提拔自己的亲信、西点1963届毕业生弗兰克?凯利担任尼加拉瓜共和国秘书,为其出谋划策,后又将其升任为陆军参谋长,成为尼加拉瓜第3号最有权势的人物。
  尼克松总统在白宫宴请索莫查
  1971年6月,索莫查前往美国参加西点军校校友会,尼克松总统为了表示对他的“忠诚”的感谢,特地在白宫宴请了索莫查。参加宴会的34名美国客人中有14名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其中包括巴顿之子小乔治?巴顿,他是索莫查在西点军校时的同室密友,关系非常亲密。他对索莫查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比一般学员更守纪律,富有协作精神,热爱军校,而且他热忱拥护军校主张的原则。
  两天后,美国和索莫查的特工人员纷纷来到西点军校塞耶旅馆的酒吧里,当时索莫查正在这里参加西点1946届毕业生毕业25周年聚会。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接踵而至,一会儿便挤满了酒吧,这使索莫查不禁回忆起他在这里当学员时的情景,那时的他表现得跟周围的同伴们一样—领口大开,短袖衫上汗渍斑斑,每每轮到他付账时,便很乐意地为伙伴们慷慨解囊。
  和索莫查一起来参加西点6月周会的还有他的亲信和校友弗兰克?凯利。凯利作为尼加拉瓜的陆军参谋长,官阶比酒吧里的学友们都高,他自得其乐,忙着拍拍这个的肩膀,同那个叙叙旧。索莫查和他是酒吧里的大忙人,他们时而对酌欢饮,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同朋友们合影,时而又压低嗓门,窃窃私语。总之是风头出尽,乐趣无穷。
  用飞机接送的聚会
  毕业后,由于回国而使得索莫查和他的西点好友们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他刚当上尼加拉瓜总统时,曾有过一次欢聚,他专程派了一架飞机把他的同学们接到尼加拉瓜,参加他的就职典礼。在那次盛大隆重的庆典中,他还考虑周到地为这帮朋友准备了一架半导体收音机,以便他们能够听到他演说的同声传译。在就职演说时他还特意地提到:“作为西点军校的毕业生,我热烈欢迎我的同学们。他们和我一样受到母校‘责任、荣誉、国家’的激励,并以此作为人生的准则。”
  索莫查的西点同窗们受到了他的热情款待,一路上美酒佳肴,山珍海味,无微不至。这些行动也使得他的同窗们非常感激,在日后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睿智的“幽默总统”——拉莫斯?菲德尔
  拉莫斯?菲德尔,1928年3月18日出生在菲律宾中吕宋邦班诗兰省。他父亲曾希望他选择律师职业,而他却为军人职业所吸引,从小便立志成为一位出色的将军,所以中学毕业后考入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他是一位历经40年戎马生涯的职业军人。
  1950年,拉莫斯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并没有直接选择进入部队服役,而是继续深造,转赴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并在次年获得民用工程硕士学位。朝鲜战争爆发后,拉莫斯终于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赴朝参战,回国后又被派往美国接受步兵初级军官训练,学习特种作战。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参战。
  拉莫斯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1965年和1969年,拉莫斯曾分别就读于菲律宾武装部队指挥和参谋学院以及国学院,并获得了国家安全管理硕士学位。此外,他还于1980年获得菲律宾马尼拉阿特向奥大学的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92年5月11日,64岁的菲律宾国防部长菲德尔?拉莫斯,在全国大选中获胜,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第8任总统。
  “人们需要工程师来重建百废待兴的祖国”
  拉莫斯从小便非常懂事,当时做国会议员的父亲并不富裕,工作之余还要靠砍柴种菜来养家糊口。拉莫斯一家曾在北部地区声名远扬,而在“二战”日本占领时却深受其害,不断受到骚扰。尽管由于年龄太小无法服兵役,可他还是接触到战争,他曾帮助他的一名地下游击队中尉的堂兄脱离日本人的魔掌,在他幼小的头脑中也开始构想自己的军事梦。

第29节:政界豪杰轶事趣闻(7)

 拉莫斯一直是个认真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其他方面也表现比较突出,成了他所在中学的班级主席。1945年,在他的国家脱离美国而独立的前一年,他经过慎重的考虑和抉择而选定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一名工程师,因为人们需要工程师来重建百废待兴的祖国。
  接下来是非常紧张的入学考试,因为他选择了竞争激烈的西点军校。并且幸运地成为了西点军校的一员,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过得非常充实。毕业后他在伊利诺伊州接受土木工程师的培训,他渐渐地学会了以榜样来领导别人。
  朝鲜战争期间,拉莫斯服役于菲律宾军队而后返回家园抗击农民暴动。任上尉时他就利用自己在西点军校所学的知识,帮助建立并训练了第一支菲律宾特种部队精锐营。拉莫斯从小便成长在菲律宾军营,他非常清楚当时的执政党和马科斯政权的暴行。他常常想到离开军队,但出于对部下的忠诚,更是对成百上千万的人民负责,他选择了留下来。
  “二月革命”的英雄
  谁知道,马科斯居然变本加厉地亲自提升他诡计多端的堂弟,并任命他统领军事化的国家警察部队。拉莫斯终于忍无可忍,面对一群愤怒的同僚,他准备采取行动,当时的国防部长恩瑞尔也请求他加入反抗马科斯的起义。
  经过仔细的思考和斟酌,再加上周围人的不断说服,他最终决意加入到这次起义行动中去。起义军迅速召开会议商讨计划,他们希望能够合力将菲律宾军队团结起来,并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以使他们自己免遭保马科斯分子的杀戮。
  4天后,拉莫斯和恩瑞尔的倒戈激起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全国上下群情激昂,一致反对马科斯的种种暴政,这次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马科斯被赶出了菲律宾,科?阿基诺成为新总统,人民主权革命迅速成为全世界民主精神的象征。
  科?阿基诺于1986年2月担任总统后,拉莫斯先后出任过武装部队参谋长和国防部长等职。在左翼军人发动的7次兵变中,拉莫斯都坚定不移地站在科?阿基诺一边,协助粉碎了这些兵变,被称为菲律宾的“铁脚人物”。拉莫斯当上了阿基诺的第一位总参谋长以及后来的国防部长,期间曾经有官员要求他参与一次未遂的政变。但他对于自己走的民主道路没有动摇。1992年,阿基诺在有六名竞选人的总统竞选中授权他接任总统。
  拉莫斯虽在军中历任要职,但从不以权谋私。马科斯曾下令武装部队参谋长贝尔清查军中的腐化行为,在高级将领中,拉莫斯是少有的廉洁之士。
  拉莫斯热心于公益活动和体育事业,每年他都要义务献血。担任总统后,拉莫斯积极致力于维持国家的稳定。振兴经济,解决能源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反贪污、反腐化和治理环境,并加强与东盟和亚洲邻国的关系。
  幽默的主讲嘉宾
  拉莫斯当上总统之后,经常出席一些国际会议,例如200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文化产业会议的开幕式上,拉莫斯先生作为第一位主讲嘉宾上台演讲,他的开场白非常有新意:“我的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叫我讲得简短些,其实我也不想太嗦,我就即兴发言吧。如果各位需要我之前准备的发言稿,请你们到网站上去查好了。”
  接着他开始了他幽默且富有智慧的发言:“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想各位可以和你们前后左右的与会者握握手,认识一下。”台下的嘉宾稍愣片刻,他督促道“左边握握手,右边握握手”,顿时整个会场变得趣味横生。
  会后,记者在专访他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这件事:“您是不是想通过握手的方式,说明文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促进?”拉莫斯先生微笑地点点头说:“大家相互握手,表示友好,在文化中这是最基本的东西。让大家相互认识,增进了解,最基本的就是先握握手,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在我们菲律宾,人与人见面不但要握手,而且要拥抱要亲吻。”他边说边做着亲吻的样子,显得幽默而亲和。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他曾大声幽默道:“看我的眼镜!”然后将手指伸入镜框内划圈,“没有镜片,是空的,哈哈!”逗得记者们忍俊不禁。曾经有记者特意看了看他的眼镜,果然没有镜片,他说:“这样,你们拍摄时就不反光了。”他的幽默透着一股优雅和绅士气度,其非凡的魅力和才能被世人所称颂。
  2009年,在博鳌,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所到之处总会“制造”出不断的欢笑声。
  4月17日一大早含着雪茄带着微笑来到博鳌高尔夫球场参加邀请赛的拉莫斯很是引人关注。拉莫斯是博鳌亚洲论坛的理事长,但今天他还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球童”。拉莫斯没让球童为他开车,还主动把霍克的球童“拉下马”,自己为霍克开着电瓶车充当起了“球童”。拉莫斯一路上还得意地跟周围的人打招呼,引来了大家的赞许和欢笑声。
  拉莫斯在球赛前致辞时甚至跳起来手舞足蹈,活像一位“老顽童”,发言后他在美女翻译身边笑着向大家挥手,教美女翻译做搞笑动作,惹笑现场所有人。不过,拉莫斯虽然动作搞笑,但幽默的话语也引起人们深思。
  拉莫斯说:“打高尔夫是打两个球,一个是白色的小球,一个是有着绿草皮的大球(地球),我们在打白色小球的同时,不要打坏了绿色的大球。要注意保护环境!”
  你所不知道的西点军校
  很多人说:“只要在西点成功了,那么到哪里都能成功。”这是人们对西点军校最高的评价。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美国的西点军校是个传奇。
  一提起美国大兵,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体格魁梧、装备齐全、幽默风趣的士兵形象。在我最早的记忆中,美国大兵与中国士兵的正面对抗,除去武器装备的优劣,其胜在单兵素质,而中国士兵则胜在意志力。
  谈及单兵素质,这可谓是西点军校的骄傲资本。西点的训练并不比美国陆军其他部队的训练严厉多少,但它拥有的文化和沉淀下来的许多品质,值得我们沉思。
  战争年代,西点是美国的神话,英雄从这里走出;和平年代,西点依然是美国的传奇,美国军政要员中竟然有40%以上的人来自这座学府;再俯首今日之工商社会,西点俨然是美国的另一个“哈佛商学院”,多少叱咤经济舞台的风云人物都来自西点……
  究其原因,那是因为西点所培养的单兵素质,是各种事业成功皆备的基础。
  西点军校可谓大名鼎鼎,魅力非凡,其每年七月的毕业典礼最为世人瞩目,全世界报刊杂志都会发布一些有关现场实况的英武壮观的照片。但这些并不能满足我的猎奇心。我对西点军校的关注,超乎常人。只要有任何关于西点军校的书籍出版,我都会毫不犹豫的买来阅读。而《西点传奇》一书,的确是让我喜出望外。
  我读书有个偏好,我喜欢读那些“原汁原味”的书。有很多以西点军校为题材的书籍,其中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作者先入为主,带着自己的主观思想来论述与评析。
  对于这类书籍,我很难“消化”,有些甚至很反感。人是有自己思想的。我们读书,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与人生感悟在慢慢体会的。当那些作者的主观论述在书中出现时,与自己的思想一致还好说,可一旦有出入时,读者情何以堪?
  快餐时代,书籍更不能“快餐化”,因为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不希望连自己思考的权利,都被作者给剥夺了。《西点传奇》一书立意新颖,作者以流畅文笔,在娓娓道来之中,客观叙述西点历史,让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自己领悟,自己思索。这实属难得。
  此外,书中记载了一些西点精英的逸闻趣事。这也是我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的原因之一。我始终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尽管这多少带有点功利主义的色彩。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读书最怕的就是炒现饭,吃多了会腻歪。现如今,出版业已是成熟产业。图书出版已经是流水化作业了。这就使得市面上的图书很多都是翻来覆去的摘抄,原创的东西越来越少,雷同的篇幅越来越多。很少有人舍得花时间去挖掘一些读者所未知的素材,很少有人能够照顾到广大读者的猎奇口味。这也是我看好本书的最主要的原因。
  对于西点军校的22条军规,你也许能倒背如流,可你是否知道西点军校那堵毕业墙的来历?
  对于西点军校所培育的美国军事名将,你也许能一一列举,可你是否知道西点军校培育了多少政界及商界精英?
  对于西点军校的不招收俄国和中国的留学生的明文规定,你也许知晓,可你是否知道在西点军校200多年的历史中,有哪些华裔学生?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西点传奇》一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本书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于此。这需要读者自己亲身体会与经历。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我们借助《西点传奇》这双知识的翅膀,在西点200多年的历史中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