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的穿越小说:元。邓文原.冯子振.郭畀.康里巎巎.柯九思.倪瓒.俞和.虞集.陶宗仪.周伯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9:50:40
邓文原/元初文坛泰斗/擅行草章草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擅行、草书。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
邓文原青年时就与赵孟頫定交,被赵孟頫称为自己的“畏友”,两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许举能书者自随,邓文原为赵所荐,共同入京,使他的书法大显于世。在邓文原传世不多的书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受赵孟頫的影响要比鲜于枢深,他的书法风格颇似赵氏,如《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瞻近汉时二帖跋》等。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邓文原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宗法晋人的书学观和学书之路正和赵孟頫一致,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且手札往还,自然受到感染。邓文原除了擅长写正书、行书、今草外,对章草也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笔意,明人袁华跋日:“观其运笔,若神出海,飞翔白如。”(见汪珂玉《珊瑚网》)。
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临急就章》文为证:“(邓)早岁大合作。中岁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可见邓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后半生再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
冯子振/47岁登进士第大器晚成/擅行草
冯子振-书法欣赏
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祐元年(1253)。书法欣赏方面以行草见长。
自幼“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47岁登进士第,人称“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侍制,以“轮番值日,以备顾问”;继授承侍郎,连任保宁、彰德节度使。晚年归里著述。谥文简。仕至承事郎、集贤待制。为人博闻强记而才气横溢;文思敏捷,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以文章称雄天下。
一生性豪嗜酒,每于酒酣耳热之际,诗兴大发,伏案即作,不论案存纸张多少,必一气写完而后止。《元史·儒学传》谓:”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毫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涧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著有《居庸赋》,首尾五千言,雄浑正大,闳衔钜丽。后学称颂:“海粟冯公,下笔一挥万言,少亦不下千言,真一世之雄”。扬州《汉寿亭祠碑记》,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頫书写,后世誉为“三绝 ”。
冯子振曾赴浙江吴兴访赵孟頫,饮酒中偶尔得见赵所作一幅梅花诗画,即执笔赋诗,写成《忆梅》《梦梅》《友梅》《寄梅》等一百首,内有“家是江南友是兰,梅花于我最相欢;人生离合阕友谊,珍重清春为岁寒”之句,一时烩炙人口。他同高僧中峰共析此作,到钱塘时,中峰也乘兴步韵写成咏梅一百首。赵孟頫读后,赞赏不已,题为《百梅双咏》,托人刻印发行。
冯善于作诗,尤以“散曲特具天才”,内容虽多叙述个人闲适生活,但每篇无不表现他的清高意境。其书法以行草见长,有名于时。
郭畀/书学孟頫画仿米芾/擅长行楷
字天锡,号云山、退思,祖籍洺水(今属河北),靖康之变后祖上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业承家学,善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20岁时任镇江儒学学录。历任饶州路鄱阳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后调任平江路(今苏州)儒学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书法欣赏尤以行楷为最佳。
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曾代孟頫书写《松雪斋集》。孟頫作跋称许。画仿米芾,又师事高克恭,得其笔法,与无锡画家倪瓒为好友。酒后作画,兴到神来,为人所宝。山水有米家风范,尤善竹木窠石,极富天趣。著有《退思集》,身后由其子郭启裒集编成,有俞希鲁序。另有《雲山日记》,记载他在镇江和游历杭州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乡邦文献资料。清代节选为《客杭日记》刊行。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因郭畀字天锡,历代著录中常将他与元代初年的鉴藏家郭天锡(字佑之,号北山)混淆。二人实相差四十多年。
康里巎巎/齐名赵孟頫世称“北巎南赵”/草书锺王笔意
《述笔法卷》(局部)书法欣赏
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子山书正书学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献。草书犹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极具个人特性。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书法欣赏尤以草书为最佳。
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康里巙巙书法欣赏【致彦中州判贤友尺牍】
书法欣赏-致彦中州判贤友尺牍
康里巎巎书法笔画遒丽,转折圆劲。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书法家在元代书坛名重一时,士大夫萃于其门。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康里巎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康里巎巙生于1295年,卒于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人,今属新疆。《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 ,不啻金玉.”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有为推崇他”奇崛独出”.其代表作有《述笔法卷》、《柳宗元梓人传》、《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康里巙书法学二王、钟繇和虞世南,其风格刚健圆秀、洒脱流畅,草书兼有豪迈不拘,如大刀斫阵的气溉.他的书法特点在于笔画道媚,有弹性,有力度,中锋著笔,转折处尤为圆劲。
【致彦中州判贤友尺牍】为元代书家康里巙巙所书,这件尺牍是康里巙巙的行书代表作,写得奔放自然,用笔圆劲清畅,笔势率意雄奇,具有俊逸、清隽、疏朗之美。行书墨迹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总体来看,其作书师法二王,但能不拘于古人,率意自然,个性突出,难能可贵。
柯九思/元文宗金石书画奎章阁鉴书博士/擅行楷
邓文原/元初文坛泰斗/擅行草章草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擅行、草书。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
邓文原青年时就与赵孟頫定交,被赵孟頫称为自己的“畏友”,两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许举能书者自随,邓文原为赵所荐,共同入京,使他的书法大显于世。在邓文原传世不多的书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受赵孟頫的影响要比鲜于枢深,他的书法风格颇似赵氏,如《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瞻近汉时二帖跋》等。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邓文原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宗法晋人的书学观和学书之路正和赵孟頫一致,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且手札往还,自然受到感染。邓文原除了擅长写正书、行书、今草外,对章草也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笔意,明人袁华跋日:“观其运笔,若神出海,飞翔白如。”(见汪珂玉《珊瑚网》)。
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临急就章》文为证:“(邓)早岁大合作。中岁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可见邓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后半生再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
冯子振/47岁登进士第大器晚成/擅行草
冯子振-书法欣赏
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祐元年(1253)。书法欣赏方面以行草见长。
自幼“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47岁登进士第,人称“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侍制,以“轮番值日,以备顾问”;继授承侍郎,连任保宁、彰德节度使。晚年归里著述。谥文简。仕至承事郎、集贤待制。为人博闻强记而才气横溢;文思敏捷,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以文章称雄天下。
一生性豪嗜酒,每于酒酣耳热之际,诗兴大发,伏案即作,不论案存纸张多少,必一气写完而后止。《元史·儒学传》谓:”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毫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涧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著有《居庸赋》,首尾五千言,雄浑正大,闳衔钜丽。后学称颂:“海粟冯公,下笔一挥万言,少亦不下千言,真一世之雄”。扬州《汉寿亭祠碑记》,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頫书写,后世誉为“三绝 ”。
冯子振曾赴浙江吴兴访赵孟頫,饮酒中偶尔得见赵所作一幅梅花诗画,即执笔赋诗,写成《忆梅》《梦梅》《友梅》《寄梅》等一百首,内有“家是江南友是兰,梅花于我最相欢;人生离合阕友谊,珍重清春为岁寒”之句,一时烩炙人口。他同高僧中峰共析此作,到钱塘时,中峰也乘兴步韵写成咏梅一百首。赵孟頫读后,赞赏不已,题为《百梅双咏》,托人刻印发行。
冯善于作诗,尤以“散曲特具天才”,内容虽多叙述个人闲适生活,但每篇无不表现他的清高意境。其书法以行草见长,有名于时。
郭畀/书学孟頫画仿米芾/擅长行楷
字天锡,号云山、退思,祖籍洺水(今属河北),靖康之变后祖上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业承家学,善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20岁时任镇江儒学学录。历任饶州路鄱阳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后调任平江路(今苏州)儒学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书法欣赏尤以行楷为最佳。
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曾代孟頫书写《松雪斋集》。孟頫作跋称许。画仿米芾,又师事高克恭,得其笔法,与无锡画家倪瓒为好友。酒后作画,兴到神来,为人所宝。山水有米家风范,尤善竹木窠石,极富天趣。著有《退思集》,身后由其子郭启裒集编成,有俞希鲁序。另有《雲山日记》,记载他在镇江和游历杭州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乡邦文献资料。清代节选为《客杭日记》刊行。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因郭畀字天锡,历代著录中常将他与元代初年的鉴藏家郭天锡(字佑之,号北山)混淆。二人实相差四十多年。
康里巎巎/齐名赵孟頫世称“北巎南赵”/草书锺王笔意
《述笔法卷》(局部)书法欣赏
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子山书正书学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献。草书犹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极具个人特性。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书法欣赏尤以草书为最佳。
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康里巙巙书法欣赏【致彦中州判贤友尺牍】
书法欣赏-致彦中州判贤友尺牍
康里巎巎书法笔画遒丽,转折圆劲。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书法家在元代书坛名重一时,士大夫萃于其门。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康里巎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康里巎巙生于1295年,卒于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康里人,今属新疆。《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 ,不啻金玉.”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有为推崇他”奇崛独出”.其代表作有《述笔法卷》、《柳宗元梓人传》、《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康里巙书法学二王、钟繇和虞世南,其风格刚健圆秀、洒脱流畅,草书兼有豪迈不拘,如大刀斫阵的气溉.他的书法特点在于笔画道媚,有弹性,有力度,中锋著笔,转折处尤为圆劲。
【致彦中州判贤友尺牍】为元代书家康里巙巙所书,这件尺牍是康里巙巙的行书代表作,写得奔放自然,用笔圆劲清畅,笔势率意雄奇,具有俊逸、清隽、疏朗之美。行书墨迹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总体来看,其作书师法二王,但能不拘于古人,率意自然,个性突出,难能可贵。
柯九思/元文宗金石书画奎章阁鉴书博士/擅行楷
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人(今属浙江省)。父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不就。自幼爱好书画,聪颖绝伦,被视为神童。书法欣赏以行楷为最佳。
天历元年(1328),柯九思游学建康经人引荐结识了怀王图帖睦尔。不久怀王继位称帝,是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天历二年,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凡内府所藏古器物、书画均命柯九思鉴定。经他鉴定收入内府的有王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兰亭序》、杨凝式《韭花贴》、苏轼《寒食帖》等。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与虞集、揭傒斯同为文宗时代奎章阁的代表人物。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装南归,退居吴下,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
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曾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柯九思多藏魏晋人书法,如晋人书《曹娥诗》,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等,经他鉴定的书画名迹流传至今者颇多。他的书法于欧阳询笔法之外融入魏晋人之韵,结体严整,字体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深受赵孟頫推崇尚晋人书法观的影响。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说:“丹邱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也。”行楷是其所长,他的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读诛蚊赋诗》、《重题兰亭独孤本》等。
倪瓒/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书风简远萧疏枯淡清逸
《淡室诗》书法欣赏
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字幻霞子、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书法欣赏以行书、楷书为佳。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俞和/精各体书法临书创作/章草篆隶
左氏传小楷册局部-书法欣赏
俞和,字子中,号紫芝生,晚称紫芝老人,元末钱塘(今杭州)人。隐居不仕,能诗,喜翰墨,早岁得见赵文敏运笔之法,临晋唐诸帖甚多,行草逼似文敏,好事者得其书,每用赵款,仓卒莫能辨。书法欣赏以章草、篆隶为最佳。
。 一生致力于书法,精各体书法冲淡安恬。其突出的成就,不在行书,而在章草和篆隶。现存的《临张芝书》虽是临作,但自创的成分已不少。王世贞说他“用章草书《急就章》,觉古色蔼然”。元代的章草,较唐宋是大为起色的。赵、邓复古写《急就章》,都有矫揉造作之失,临的成分多,古意并不是很多。以后康里子山、杨维桢以章草笔意入今草,大开草书新面貌,当是草书的新变。后来的方从义、宋克也均在章草上下过苦功。俞和是其中一位杰出者。他天分高,悟性笔性均好,故其“临”书,不但形态上相似,而且“古色蔼然”,意味也出来了。尤为可贵的是用笔上自然率直,捺脚的形态变化多,可见笔法上变化也多,故虽是以己意临书,实为创作了。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章草诗帖,是行书中杂章草,已很见功力的创新之作了。
俞和的《千字文篆隶册》也是有新意的作品。其篆书,结字简洁随意,用笔上大胆参以方笔,故有刚健清新之气;其隶书,也用汉隶的方笔,线条秀劲中有质朴也无故作修饰的匠气,因而比他秀润有余的行书来,显得更为古朴而有书卷气。这说明,俞和并不是赵孟頫的影子,也是有个性的书家。
虞集/元代文学家元诗四大家/隶书
题画诗-书法欣赏
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为怀王时,已知虞集之名,继位后授之奎章阁侍书学士,进翰林侍讲学士,并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因虞集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子,所以顺帝即位后,他就谢病回乡。谥文靖。书法欣赏以隶书为最佳。
诗文为当时大家,“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士大夫碑版咸出其手。粹成一家之言”。与杨载、范(木亨)、揭傒斯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并称“元诗四大家”。他主张宗唐宗古,以李白、杜甫为正宗,而又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人,提倡“舒迟而淡泊”的审美观。诗文风格谨严,但多模拟前人。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书法亦是大家,曾与赵孟頫同在翰林院共事,赵孟頫是他的上级,书法自然受到赵孟頫影响,观其作品,深得晋人韵味,清朗蕴藉之气不减赵氏。陶宗仪式《书史会要》称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明代书法家李东阳说:“书家者流,所谓人品高、师法古者,伯生殆兼有之。”书迹主要留于鉴赏题跋,传世作品还有《刘垓神道碑铭》墨迹本(上海博物馆藏)为大字真书,可见钟繇、苏轼笔法,曾为奎章阁篆印两方“奎章阁宝”、“天历之宝”,可见他的篆书在当时也很出众。虽为当时重要书家,流传作品不多,风格也不甚鲜明
陶宗仪/清贫执教著书为乐/学者书家
元末云间(今上海松江)书家中的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黄岩清阳人(今属浙江黄岩路桥)人。元末明初文史学家。20岁离家赴考,因直言朝政而落第,定居在松江,以开馆授课、垦田躬耕为业,四次拒绝元明两朝皇家召旨,终身不入仕途,人称  “南村先生”,誉为“立身之洁,终始费渝,真天下节义之士也”。书法欣赏以篆书、隶书为佳。
陶宗仪在教学的闲暇时光经常去田里耕种。休息的时候,与学生们谈古说今,一有所得就把它记录在树叶上,放在瓮内储存起来,10年里积累了几十瓮。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陶宗仪把它整理成《辍耕录》30卷。《辍耕录》所记的大多是历史琐闻,以元代为主,宋代次之,还有少许是以前朝代的史料。里面有大量陶宗仪的所见所闻,或摘抄前人史料,或作考证辩伪,诸如元朝典制、戏曲诗词、史事杂录、文化科技、风俗民情、农民起义记事等,为后人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辍耕录》对黄岩的史料也有记录。
陶宗仪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一生不慕名利,清贫执教,唯以著书为乐事,著作除《辍耕录》外,著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魏汉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还著《南村诗集》4集、《四书备遗》2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
陶宗仪是学者书家,一般辞书将他列入明,但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元,故宜将列为元末的书家行列。他的著作很多,《辍耕录》最为著名,而《书史会要》治书学之人无人不晓。他与杨维桢等一批文人交往,书画的眼光很敏锐。他的《题马琬秋林钓艇图》是隶书,却风貌独异。用笔是以方笔折刀法为主,凡转折处均用方笔显示圭角与力量。结字也正方。这些都可见出魏晋隶书的影响。横画不作姿态优美的柔婉波势,而是以细笔向外出,因而带有一种装饰的情趣。全篇虽然匀称工整、法度谨严,但还是古意十足。这说明陶宗仪欲以变古为新、以成一格。
他的篆书册也有出新的地方:一是中锋用笔与方笔合用。他的篆书线条一部分是玉箸篆的圆劲挺拔的线条,又杂以方笔的有棱有角的线条,因而圆转中有顿折,出现古味;二是篆书的结体改变了小篆单一的上紧下松的结构方式,不全以方形为主,又间以小篆、钟鼎文字的结字方式,形式上有自出机杼的地方。陶宗仪在复古思潮中求新出变,显示出难能的探索精神。
周伯琦/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
周伯琦篆书-书法欣赏
字伯温,自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元饶州(今江西波阳)人。幼随父宦游大都(今北京),入国学,为上舍生。曾为翰林修撰,元顺帝至正元年,改奎章阁為宣文阁,伯琦任授经郎。后历任翰林直学士、监察御史、浙西肃政廉访使。招谕张士诚,被张扣留达十余年。张士诚既灭,伯琦乃得归故乡,不久卒于家中。《元史》本传称:“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篆书习徐铉、张有行笔,其字肥润可爱。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临《石鼓文》册,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源》及《近光集》三卷,《扈從集》一卷等诗文稿若干卷。 书法欣赏以篆隶为最佳。
周伯琦工书,名显于当时,《元史》记载“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乃题匾宣文阁及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文》。刻石阁中。自是累转官皆宣文、崇文之间,而眷遇日隆矣。”同赵孟頫一样,也是皇帝“字而不名”的人物。
书从晋唐快利沉着袁桷书法欣赏【雅谭帖】
书法欣赏【雅谭帖】
元代袁桷在许多题跋中显示了他对米芾书法的独到见解与肯定,特别是对于米芾临古功力之深,袁桷心悦诚服。深得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旨。用笔八面出锋,线条质量极高,一些纤细的笔画也显示出完美的质感。字形结构似斜反正,恣意错落,既有米字的欹侧,又有王字的飘逸。通篇神采奕奕,精神飞动,笔意洞达,颇有生气,显示了深厚的学古功力与过人技巧。
书法作品-袁桷
学书要想超越古人,必先做到无限的接近古人。在赵孟頫书风笼罩的元代书坛,直接取法宋人,学习米芾且学得如此地道的书家已不多见,袁桷可谓其中的佼佼者。袁桷的书法作品《雅谭帖》,除了以晋、唐为根基外,更多的是米芾书法对他的滋养。袁桷是元代重要的鉴藏家,他鉴定、题跋过许多晋、唐、宋、元名迹,其中赵孟頫的绘画最多。
书法欣赏-袁桷
书法家赵孟頫在元代高举复古主义大旗,赵氏书风在元代大行其道,追随者蔚然成风。袁桷是赵孟頫的表弟,分析袁桷的作品,会发现同样是学晋、唐书风,袁桷的作品中明显地流露出与同时代书家不同的味道,尤其与赵孟頫展现出了异样的面貌。袁桷始从戴表元学,后师事鄞县王应麟,遂以能文名。泰定初年,袁桷辞官归故里。喜蓄典籍,承曾祖袁韶之业,搜书万卷,藏书富于浙东。袁桷生于1266年,卒于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又号见一居士,鄞县人。卒谥文清。元大德初年,被举荐担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后又拜侍讲学士。
晋人法度宋人笔意龚璛书法欣赏【教授帖】
书法欣赏-宣城诗并识卷
龚璛工诗文,擅书法,传世书迹有《宣城诗并识卷》等。与赵孟頫、戴表元、仇远等人交善。【教授帖】书法字形略长,体态开张,有大令疏朗之姿。气息上,有宋人之意。运笔流畅自然,爽利精劲,情急处,如天女散花,满目烟霞。
全篇字形大小错落,排布自然,灵动中尽显古雅,纵情时又不忘法度。此帖在迅捷的书写中,体现出作者控笔能力极强。明人潘之淙在其《书法离钩》中把元代赵孟頫以外的多数名家悉数批评一通后,唯独对龚璛的书法不置可否,从此作去感受龚璛的书法。
书法欣赏-教授帖
龚璛的书法以晋人为宗,取法《十七帖》、《兰亭叙》诸帖,浸淫日久,用功极深,并在笔法和气息上极力追求晋人风度。陶宗仪《书史会要》中云:“龚璛书有晋人法度。”所谓晋人法度,即魏晋时代,人们挣脱儒家的束缚,思想上表现出放荡不羁,行为上则热衷于玄学清谈和寄情山水,人们追求一种卓尔不群,自然而为的精神状态,反映到书法创作上,则显得于规矩中见飘逸,笔里行间,风流蕴藉。
赵孟頫在元代影响甚大,他的以晋唐为宗的书学思想应该会对龚璛产生影响。《教授帖》是龚璛写给元代书家钱良佑的一封信札,钱当时任吴县儒学教喻,龚璛经常为其藏品并作题跋。赵孟頫曾任江浙行省儒学提举之职,龚璛曾任浙江儒学副提举之任,从许多题跋中可以知道两人经常在一起同观法帖名画、交流艺事。生于1266,卒于1331年,字子敬,号谷阳生。龚璛少为徐琬辟幕下,后充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调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主簿,改宜春丞,以浙江儒学副提举致仕。
元代倪瓒楷书书法欣赏-恬淡瘦劲秀逸俊美
书法欣赏【渔庄秋霁图】题款
倪瓒《渔庄秋霁图》自题诗可见倪瓒书法特点。这个题款是倪瓒晚年所书。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师法晋宋之情韵,上溯汉隶之朴拙,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
倪瓒《诗五首帖》,元倪瓒书。楷书纸本册页。共341个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可明显看出此作不仅吸取了晋唐书法蕴藉清雅之风,同时又具晋唐人书札与写经之手法,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诗五首帖》是一件颇具个性的楷书作品,古雅而有意趣,既表现了楷书的严谨,又有行书的流便之意。
书法欣赏【诗五首帖】
倪瓒书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隶,有魏晋人风致。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绝俗,胸襟淡泊.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 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倪瓒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他的画天真幽淡,诗文精雅,书法隽美,自然数诗书画三绝.亦善画墨竹,笔法挺拔,疏朗有致.他善用侧锋干笔皴擦的画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
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在绘画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绘画尤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亦着色.山水画初宗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山石树木兼师李成.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
无帖不临元代李倜【跋陆柬之文赋】行楷
书法欣赏-李倜书法
元代书法家李倜无法比肩赵孟頫,除了诗、文、画、印诸项上的巨大差距外,赵孟頫于篆、隶、楷、行、草诸方面皆能借古开今,自成一家,领后世之风气,而李倜的长处仅在楷、行。即便是其最为擅长的行书,斤斤计较于晋人的技法而未能脱胎换骨。李倜书学晋唐,尤推崇晋人书。赵孟頫称其李公无帖不临,可谓好学也已。
李倜于书法上的成功,一是天分高,一是勤于临帖。虞集《题李士弘临右军帖》曰:“士弘天资高迈,风神秀朗,宜其笔墨超然”。李倜传世书迹甚少,除皇庆元年八月、九月游山阴禹陵,杭州石屋洞题名等少数刻石外,墨迹仅有大德五年二月八日和大德九年九月既望对《陆柬之书文赋卷》所作的两段题跋。前一段所题应在京城大都。后一段题跋是书于寿春郡斋。
李倜诗文、书画在当时颇负盛名,名动朝野。其在大德年间被弹劾降职后,有关他的行踪记述日渐稀少,以致后来不知所终,成为书画史上的疑团。赵孟頫为官品秩最高者为从一品,曾与李倜同在集贤院共事。李倜以书画诗文享誉有元一代,为人倜傥,风采肃然,精于书画,书得晋人韵味,画有高士风。历任集贤院侍读学士从二品,临江路总管、南剑路总管、两浙盐运使(正三品),晚年升迁不详。其所任官职,在汉人中地位显赫是不争的事实。
凝重浑厚元代郭畀书法欣赏【跋钱选卷】行书
书法欣赏-跋钱选卷
观郭畀书法风格,当为晚年所作。风格类赵孟頫,更趋隽逸爽健。用笔迅捷利落,凝重浑厚,方起圆收;转折处提毫调锋,重顿急转;捻管裹锋绞行,变化自然从容。郭畀行书《跋〈钱选红梅图、赵孟頫东坡诗卷〉》,11行,共98个字。如果说赵孟頫的行书偏于流媚圆劲,则郭畀的行书就多了几分涩重方峻,小字亦中锋使力,毫不懈怠,丰富多变的起伏提按,摇曳生姿。
清人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云:子昂传灯则有郭天锡,尝手书《松雪斋书》一帙,遒逸精洁,宛入鸥波三昧,其诗文题跋,散见于卷册中,骎骎与松雪并驱,元季工赵体者,未能或之先也。郭畀一生在江浙的文人圈子里很有影响,书法学赵孟頫,劲健洒脱,《镇江府志》云:天锡书法,出入赵文敏,曾写《松雪集》,孟頫跋其后,称赏备至。
启功先生就郭天锡与郭畀被屡屡混淆的问题,曾予澄清:“郭天锡,字祐之,号北山,元代鉴赏家,今传古书法多有其题跋。又画家郭畀,字天锡,非一人。”依郭畀存世的书法作品来考证,其生年似为前至元十七年。历代书画家,多有与同时代人重名、重字、重号的情况,元代的郭天锡与郭畀,在近年出版的著作中,多有将两人误作一人或事迹混淆者。
元代柳贯楷书书法欣赏跋褚遂良【倪宽赞】
书法欣赏-跋褚遂良【倪宽赞】
柳贯书法用笔一丝不苟,沉着淡定,起收转折周详,无一懈笔,几近笨拙板实;点画笃实,有隶书和魏碑意趣。结字方阔而略取横势;大小自如,因字成形。在挺然奇伟,体严法备的颜楷中,注入了隶法的古拙,庄而不拘,正而不板,别有奇姿逸态,具松龄鹤寿之象。 柳贯,生于1270,卒于1342年,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其先居河东解州今山西,宋高宗时南渡,迁杭州,后又迁浦江,今浙江浦江。
柳贯为人正直端严,他曾为元代另一位书法大家李倜请谥号,李倜的儿子想请柳贯妥置李倜任临江路总管时遭江西肃政廉访副史臧梦解弹劾事,而柳贯则力排臧议,为李倜评反。柳贯博学多识,人品杰出,使其书法备受推崇。
宋濂《元故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柳先生行状》称其“善楷法,工篆籀。京兆杜公本谓其妙处不减李阳冰。为文章有奇气,舂容纡徐,如老将统百万雄兵,虽旗帜鲜明,戈甲焜煌,不见有喑呜叱咤之声。若先生者庶几有德有言为一代之儒宗者矣。柳贯工诗文,长于书法,通晓古文字学。诗文与黄溍、虞集、揭傒斯齐名,时称儒林四杰。
洁净清雅-王冕书法欣赏【自题画梅诗】行楷
书法欣赏-元代王冕【自题画梅诗】
元代王冕书法《自题画梅诗》,此作结体,具欧书体貌,但将严谨的体态写得更加秀逸。转折处处理不像赵孟頫那般圆润,而是果断凝练,铿锵有力,自由中蕴含谨严。结体上,此帖多用隶法,方正扁阔,清新古雅。如此帖中的“可”字,第一笔微微上扬,有飘然欲飞之态;如“惜”字,左边一竖明显左弯,右边的书写不慌不忙,将“昔”字末笔微微右顿,返欹为正,整体又能做到正中寓欹,一种多元之美呈现而出。
王冕早年曾问艺于赵孟頫,故其书法作品难免会沾染赵氏的影响。“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人焉”,赵氏的复古思想深入人心。王冕的书法暗合其画风,有一股洁净清雅的气息。由于赵孟頫等人的提倡,元代书坛笼罩着浓重的“复古”氛围,书宗“二王”成为一种时尚,更有甚者,舍远求近,直接效法赵孟頫。
元代王冕对用笔细节的掌握,使此作显得跌宕生姿。曲笔入纸,郁郁芊芊,有褚遂良笔意。元代王冕作书重意趣,多了一些随意的成分,通过提按、墨色轻重的交替,不断调节视觉美感,或仰如新月,或曲如弯弓。毫颖过者,行当所行,止当可止,轻者若蜻蜓点水,斯斯文文;重按者若崩浪雷奔,小中见大。信手而出者,出人意表,不显突兀。
王冕是元代书法史上一位很少被人言及的书画家。幼好学,白天放牛,晚借佛殿长明灯夜读,成年后终成通儒。书法史中,就有许多善书者,其名姓、事略隐匿于寂寞的一角,有待后人重新挖掘。王冕生于1287,卒于1359年,字元章,号竹斋、会稽山农、江南古客、江南野人、煮石山农等,别号梅花屋主,浙江诸暨枫桥人。
书法欣赏/元杨维桢行草【真镜庵募缘疏卷】
书法欣赏-真镜庵募缘疏卷
杨维桢书法实践和创作思想打破了赵孟頫书风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张扬情性的风采,对明代中晚期豪迈刚健书风起到引领作用。《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其章局变化丰富,奇怪百出,笔力流绝,力遒韵稚,表现出作者的强烈的艺术个性。字里行间润枯相应,轻重相间,重者拙厚,轻者飘逸,对比强烈,阴阳互见。笔法时而顿挫,时而奋力外挑,跳宕而不失流畅,字形欹侧,在行气的起伏跌宕中观之,给人一种既激奋又回肠荡气的现代乐曲的感觉。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亦号铁留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进士。平生气度高旷。擅诗文,工书法,行、草不拘成法,矫杰横发,清劲可喜。存世书迹有《寄元镇诗迹》、《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虞相古剑歌》等。他的诗书同他的号一样,具有铁崖一般硬峭的品格。他的书法也同他的诗作一样,具有反叛性。他反对赵孟頫温文尔雅的文士气,反对对二王的传承,强调个性。并有诗云“石破青天撞玉斗”,诗思的瑰奇险异,幻化出了他书法“拗劲奇崛”的风格。
《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代表作,此作为长卷,现藏上海博物馆。此作首先在章法上迥异前代,采用行密字疏的方式,加强字与字之间的横向联系,全篇浑然一体,犹如初入大森林,给人一种森然苍茫的感觉。再细看,真行草夹杂,其真端挺,如砥柱立于江流,行如流水,草似奔泻。更以章草的矫健之气注于其间,时出挑势,在笔势变换中,有波澜涌起的昂扬气势。
杨维桢生活于元末明初,时局的动荡,使一个元泰定四年的进士被罢去,功名化为乌有,只得隐居于富春山。加之,早年其父在铁崖山筑楼,聚书数万卷,令他专心攻读五年,每天仅以辘轳传食。这种孤寂的读书生涯和时代的际遇,对他倔强奇僻的性格都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也塑就了他诗歌和书法的奇崛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