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亲公主:貌不惊人知性取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1:40
貌不惊人
知性取胜

  经过历时6个月的初选、初赛、复赛、决赛、总决赛,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上周末落下帷幕,原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王宁赢得总冠军。顾国宁、王鹏、徐卓阳获得银奖,梁植、屠化、刘元元、张晓楠、张琳、张帆获得铜奖。

  自我定位记者型主持人

  王宁总嫌自己不够漂亮,当年报考传媒大学播音主持系面试,就因为貌不惊人自己先打了退堂鼓。她回忆说:“面试那天,我一看周围小姑娘都可漂亮了,一下子就没信心了,我跟我妈说,‘我想回去’。”那时的王宁有点自卑,但运气却不差,“一个特别好的老师鼓励我说,‘你就把你想表达出来的都表达出来,认真投入什么都别想。’在自备节目环节,我用的是我自己写的文章,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王宁自小就喜欢写作,没想到文字能力强、组织能力强这个特长帮了大忙,“不过后来才听说当时有老师嫌我眼睛小,主考官却说:大眼无神,小眼迷人。可能没这句话,我的人生可能就改写啦。”

  虽然通过了考试,但王宁并没有摆脱内心的自卑感,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次主持人大赛拿到金奖后,妈妈又翻出了王宁过往的日记,日记本上记载着她初入校门却很痛苦的一段日子:“因为同学们条件都很优越,要么声音特别好,要么长相出众。而我声音没特点,长得又不是很好看,一下子找不到支点。”那时候的王宁很迷茫,最后是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老师说:‘你要做一个记者型的主持人,而不是简单的播音员。’当新闻播音员是有非常多的沉淀的,但是起码都有一个基准,就是语音基础条件非常好,语言能力特别强,我想我先天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那就按照老师对我的定位,做个记者型的主持人吧。”王宁回忆说。

  按照这个定位一路走下来,2003年王宁顺利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当上了“中国之声”频率总主持人,“那时候正巧赶上电台的频道化,我是第一批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主持人、记者。”在新闻路上,王宁曾主持重大报道《伊拉克战争特别直播:〈海湾零距离〉》、《特别直播:关注“非典”歼灭战》、《奥运会特别直播〈直通雅典〉》,《2005“重测珠峰高度特别报道”〈重测珠峰〉》等,其中《2005年特别节目〈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还让她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北京电视台初尝成名

  2004年王宁走进电视台,主持河北卫视的《读书》栏目,她的观点是,媒体人一定是全方位的。“每周都要跑到石家庄录节目,身边的好多朋友都说:‘看王宁,老往石家庄跑,小脸蜡黄,肯定挣了不少钱。’我当时真的都不好意思说,做一期才150块钱。”王宁笑着说,那会儿自己完全是倒贴,却非常满足,“因为我有文学梦,通过做《读书》,结识了自己崇拜的所有作家,贾平凹、莫言、邹静之、毕淑敏、刘震云……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人物,竟然可以坐在一起聊人生、聊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后来,王宁主持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养生堂》,这是她第一次体会到成名的滋味,“走在街上,第一次有人叫我的名字,大爷、大妈给我做菜团子送到电视台,感觉特别幸福。”但就在养生节目最当红的时候,她又选择离开了,到央视主持CCTV-3中午十一点播出的一档文化类节目《文化正午》,朋友们又揣测王宁想进央视才有所取舍,而她的想法并没那么实际。

  王宁说:“《读书》节目做了六七年,我对文化节目有特别多的崇敬。我总在想,当中国的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时,给观众带来幸福感的回归不仅仅是用服务类节目。一直以来,我的梦想是让大家看到电视不只是一个伴随式的媒体,有些节目也能带给大家平静的感觉,让观众有空间静下心来想想我们要什么。说真心话,我不渴望大红大紫,我更希望能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如果我的只言片语能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给他的人生选择带来积极的因素,这就发挥了传媒最大的社会价值。每个人知道我离开养生堂的时候都会问我,为什么要离开那样的节目,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文化正午》做了11个月,坦白说,没有太大声响,但我们一直在坚持,坚持做一档慢工出细活的节目。”

  靠“社会责任感”夺冠

  最后次说到此次主持人大赛,王宁直言自己起初状态不佳。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从1988年创办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是中国主持界最高规格的比赛、竞争最激烈的大赛。本届共有6068名选手报名,其中不乏目前活跃在各大电视台当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报名,最终10名选手闯入总决赛。

  决赛开始前连轴录了7天25期节目,王宁已经身心俱疲,加上感冒一直未愈,十几天的比赛下来,瘦了6斤。“在24进10的那场比赛中,手一直发抖,整场都不够轻松。第一个环节,要4分钟之内完成一个采访,我抽到的题非常难,关于海上风电,这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要通过采访一位技术人员向大家介绍什么是海上风电,它的工作原理、工作状态……太难了。我的问题很碎,这种设计让大家觉得太紧凑了。”王宁对这场比赛印象太深刻了,好在自备节目环节,她的状态回来了,“我做了一个读书节目,作品是吉米的《地下铁》,通过这个故事讲述生命的意义,表现出人们在平淡生活中什么才是最宝贵的一种反思,现场很多观众都哭了,我从台上下来,看到一位导播也哭得不行,那个时候我才彻底地松弛了下来,在后面的表现也越来越顺畅。”

  最后的决赛现场,王宁的成绩一路领先,她的表现屡屡被评委点评为“表现出了传媒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她不是熟练的技巧型主持人,但她表达句句深切有力。多年来王宁的追求在大赛的舞台上得到了认同。王宁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影响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发出声音,对强者质疑,对弱者的帮助,对科学的推崇,对无知的鞭挞。”

  本报记者 金力维 J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