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code protobuf 性能:15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对话许崇文校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22:32

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对话许崇文校长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师生成长共同体”文化探寻

陶继新  许崇文

 

【编者按】日照一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光荣的办学传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办学声誉,在山东省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坚持以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师生发展,提出“有效管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教育改革思路,创新实施“师生成长共同体”,形成了一种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文化。学校“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做法和经验在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师生成长共同体”课题已入选国家课题,《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为此,2009年6月20日,通过QQ,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与该校校长许崇文就“师生成长共同体”等问题,进行了一场对话。

 

上篇:引领师生和谐发展

【许崇文】我们在上世纪30年代的校歌中就有“蔚为大器邦家光”的歌词,大意是说,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的进取精神,要成为栋梁之才,为家乡、为祖国争光。如今,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引领下,我们坚持开放办学,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与青岛二中等省内6所名校联合成立鲁东半岛城市高中联盟,与13个国家的许多中学和高校建立友好关系,每年有近百位外国专家或教育界友人来校访问、讲学,面向海内外招收、输送留学生,与友好学校组织师生互访,架起了传播文化与友谊的桥梁,实现了促进交流和发展的双赢目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在每年高考、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考试中表现非凡,深受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欢迎。我们的男子篮球队连续10余次夺得全省中学生比赛冠军,多次代表省青少年队赴海内外比赛访问载誉而归,参赛队员已连续10年获得高考专业免试资格,被誉为“山东省冠军队”。我们的两届藏族插班生,全都考取国家重点大学,有2人先后以山东省藏族学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学校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并在省内外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我们的奥林匹克竞赛接连取得全省领先的好成绩,近两年有12人获全国一等奖、104人获全国二等奖,有4人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有1人摘取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赛银牌。我们在海内外创业的300余名博士校友,以他们昂扬的精神和骄人的业绩诠释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理想。

【陶继新】几次去日照走访,几乎都听人们谈起你们的男子篮球队,说那是一支所向披靡的“山东省冠军队”。这自然形成了你们的品牌。同时,你们不但关注了体育劲旅的培养,还特别关注了学生的身体锻炼,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你们的学生在学业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佳绩,与男子篮球队一样,同样造就了日照一中的辉煌与骄傲。“蔚为大器邦家光”岂止是一句歌词?它已经物化为现实,成了日照一中奋飞猛进的生动写照。

 

“文化立校”形成人心凝聚“场”

【许崇文】学校管理有许多类型,有“人治”、“法治”、“文治”等等。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校是完善人的场所,“文治”就是弘扬人文精神,用文化来熏陶人、感染人、培养人,是最高层次的管理。目前,我们正在追求“文化立校”的管理境界,就是用文化来引领学校发展,用精神激励师生成长,把学校变成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我们提出了“人文日新,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塑造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正由科学管理的大道向人文管理的境界过渡。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会真正变成一个人心凝聚的文化场,成为教师享受职业幸福、学生体验成长乐趣的和谐家园。

【陶继新】我反对“人治”,不反对“法治”,更欣赏“文治”。因为文化管理更具人文性,更有文化味。学校是文化的圣地,“文化立校”才能构建一个人心凝聚“场”,从而使学校抵达一个理想的彼岸。思想引领行动,精神感召师生。试图“文化立校”,就要提炼出有文化价值取向的办学思想与学校精神。“人文”兼“日新”,既有厚重的文化气,又有创新求索的意蕴,自然就有了“和谐发展”的结果。“海纳百川”昭示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追求卓越”蕴藏着永远向高层次跃进的雄心壮志。日照一中这种恢宏的气势与向上的精神,必然会带来学校的快速发展。

 

教育是“人”学与“文”学的和谐

【许崇文】在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丰硕的素质教育成果,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教育既是“人”学,又是“文”学,教育既要回归人的本质,又要回归传统。为此,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智慧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等古训重新进行了温习。个人认为,整个《论语》就是“人”学、“文”学。教育首先是“人”学。“人”的回归,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者要首先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来看,教育要先使人“成人”,再使人“成才”,要培养既有社会性又有丰满个性的人。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成功的体验和成长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中培养特长、发展个性、提升自我。教育然后是“文”学,以文化人,教而化之,“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想,形成了“启智励学,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尚真求实,学而不厌”的学风,全力建设“共同体”文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以使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和“文”学。

【陶继新】“人”学的核心是把人当成人,当成根本来对待。我认为,孔子是以人为本的创始人之一。孔子之前,读书上学是贵族子弟的特权,普通人是不能够上学的。孔子倡导与实践“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把学在官府一下子移至了学在私学,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愿到孔子门下学习者,他都统统收为学生,以至有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可以说,孔子办了中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民办学校,并担任了这所学校的老师兼校长。他不图名,不图利,目的就是将人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特别是将穷人的孩子,培养成有人格有学识的人。所以,孔子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教育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者。孔子不但道德高尚,而且学养极其深厚,他的教育中,“文”味十足,而且能够“循循然善诱人”,创造了一系列迄今为止仍然堪称教育经典的思想与方法。我觉得,现代化的日照一中,因为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特别是从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那里汲取营养,关注“人”学又关注“文”学,才有了“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及实施“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想。

【许崇文】陶老师,您真是高屋建瓴,让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文化如山,引领人勇攀高峰,从一个追求奔向另一个追求;文化如水,滋润人的心田,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文化可以说无处不在,融化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在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的同时,也应该接受国际文化的洗礼。我们构建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就是现代演绎版的“教学相长”,要以此为载体建设一种师生共同成长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合作育人的学校文化,让文化融入制度,让制度体现文化,实现人文管理引领下的科学管理。

【陶继新】您说文化如山、文化如水,令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学校因有文化而厚重如山,因有文化而灵动似水。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无可替代的载体就是文化。师生只有在经典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下,才能实现生命的飞跃。学校只有构建成一个经典文化学习的共同体,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和国际文化的洗礼”应当是一所名校追求的文化品格。我一直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发展之根,根深才能叶茂;舍弃中国优秀文化而一味崇洋媚外者,大多都因舍本逐末而失去其发展动力。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我们要想成为这个“村”里合格的公民,就不可能游离国际文化之外。所以,传统文化只有在与国际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才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并为世界文化所接纳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烙印着中国经典文化的思想,又有着现代国际视野的文化者。

【许崇文】的确如此,陶老师您所谈的正是我们孜孜以求培养的、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目前正在通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来培养这种融汇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为一体的“蔚为大器”者,培养一种大气有为的世界人。

【陶继新】“大气有为的世界人”说得好!“大气”不但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还要有为这一胸怀支撑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想真正“有为”,就要为自己不断地进行“生命储蓄”,而经典文化,恰恰是这一储蓄的最佳精神营养之一。

 

读书让人的生命状态趋于优化

【许崇文】读书是人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验成功喜悦和职业幸福的重要渠道。我们以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为目标,开展教师全员读书活动和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活动,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在这种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探索实施了“师生成长共同体”之教师专业发展篇、育人机制创新篇、教学改革篇等等,努力创建具有人文和谐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陶继新】读书是不是就一定能提升人的思想文化品位呢?回答是未必。如果所读之书品格低下,读得越多,思想品位也就越低。所以,不但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读好书”就相当于不断地从这些好书中汲取优质的精神营养,从而使自己驶入一个精神高贵的领地。而“好读书”呢,则是从读书中感受特殊的快乐与愉悦,进入审美的自由境界。这个时候,就不但可以从中获取智慧与能力,还会获取一个优质的生命状态与积极的人生。

 

下篇: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

【许崇文】要使师生始终处于生命发展的激情状态,就需要有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除了读经典之外,还有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成长为本,建立一种常态的管理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生成长共同体”。这是推行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既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也是我们日照一中的办学特色。

【陶继新】“管理机制”处于“常态”之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正常化和经常化,而非一时应急或强行为之;二是道法自然,即非有意为之,却是水到渠成,这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个“常态”并非消极的放任自流,而是师生共处一个“生命发展的激情状态”。只有发展,才能激活师生的生命潜能;拥有激情,才能一扫倦怠劣质情绪,使生命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这样建设的“师生成长共同体”,才能形成一个生命成长的优质场。

 

“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生成及背景

【许崇文】“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师生成长共同体”在宏观上是多维的、开放的、生态的,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管理共同体—以行政班为基础组建,一般由6—7个共同体基本单位构成,每个共同体由6—8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二是教学共同体—以教学班为基础组建,由6个共同体基本单位构成,每个共同体由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6个行政班为1个走班单元);三是社团共同体—以社团为基础组建,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的师生构成。

【陶继新】三个“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是,却有各得其位的妙道。“管理共同体”以行政班为基础组建,管理起来更加方便、直接与有效。“教学共同体”以教学班为基础组建,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老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和谐。“社团共同体”以社团为基础组建,则便于个性爱好相同者之间的切磋与学习,会使这些“志同道合”者产生更大的兴趣。

【许崇文】我们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背景是,在山东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二轮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学校都面临着选课走班教学的现实情况,班级组织形式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班模式变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模式,行政班功能削弱,班级凝聚力降低;教学班师生流动频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变得松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难度增加,由此导致教育场各教育要素内部及彼此之间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陶继新】改革就会出现新的矛盾;不过,破解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是改革拉开序幕与逐步深化的过程。原有的和谐被打破,新的和谐才能形成。这也许会带来一定的阵痛,不过,没有这次阵痛,真正的改革就不会破茧而出,从而实现一次特别的生命转换。

【许崇文】教育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和谐到和谐中渐进发展的,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师生成长共同体”,就是要解决走班教学之后因师生、生生关系松散而造成的师生间有效沟通减少、交互影响削弱、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等问题,消除教育场各教育要素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在动态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紧密的相对固定的教育活动组织,发挥“团队”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有效管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目标。

【陶继新】走班教学使教学更加动态化。但“动”不是散,而是更好地形成“合力”。合力形成绝非一蹴而就的事,因为在这一新生事物诞生之际,必然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想之不到和行不到位,不但形不成合力,还会互相制约,甚至分解这种合力,从而使实验步入低谷甚至失败的尴尬地步。这就需要你们做很多前所未做的工作,在失败和成功、经验和教训中不懈地去追求。

 

创建“三步五环节”教育模式

【许崇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这也是办学的使命所在,我们必须不断追求管理的新境界,在不断前行中超越自我。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规划下,我们有效解决了一些棘手的德育问题,德育实现了活动化、主题化、系列化和课程化,创建了“三步五环节”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三步”是设计—实施—评价;“五环节”是主题设计—情景体验—感悟交流—内化践行—总结评价。

【陶继新】教育第一要义是培养有德之人;可是,当下道德滑坡和人格失落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难以解决问题。这令我想起了孔子的教学总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显然,他的教学是将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更多地是在培养有德之人,学问只是放在了一个从属的位置。一个学生在德上出现了问题,就等于教育出了有害产品。你们“有效解决了一些棘手的德育问题”,可谓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许崇文】我们“人文日新,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道德滑坡、人文失衡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现象提出的。另外,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渗透德育、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智慧课堂的建设之于教育非常关键。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规划下,我们创建了“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预设模式,“三步”是自学—对话—评价,“五环节”是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

【陶继新】“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探索成功,可以看出你们已经冲脱了传统教学的樊篱,将课堂智慧生成与道德渗透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在德与智方面都有了收获,教师的育人理想也得到了更好的实现,不再特别计较于学生的应试成绩,而是眺望学生未来发展的前程。这样,师生共同成长才变成了现实。

 

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许崇文】“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对目前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全面改革,是对现有教育资源和管理力的重新整合,其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双赢。“师生成长共同体”把原来更多的属于班主任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全体教师人人承担育人责任,但又不同于以往的“导师制”。应该说,“师生成长共同体”借鉴导师制的部分经验,但与“导师制”有本质区别。“导师制”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较少涉及师生共同成长的问题;“师生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师生平等、双向沟通、交互作用的基本教育单位,强调的是师生同发展、生生同发展、共成长,追求的是教育场的和谐。

【陶继新】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不过平时老师的过多之讲,特别是师道尊严的心理影响,使得学生滋生了在老师面前总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情结。这种心理上的低,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学生潜能的生成。时间一长,这种潜能,特别是挑战教师的勇气,就会逐渐消沉下去,甚至归于死亡。“导师制”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几率增加。可是,为师者高高在上的心理定式依然没有打破。而“师生成长共同体”之中的教师与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探索未知方面也没有尊卑之别,使得师与生、教与学处在了心理的同一平面之中。这样,由此打开的还不只是知识交流的大门,更有师生情感和谐和无话不谈的畅快,以及在这种无所顾忌的心灵状态下的潜能的特殊发挥。于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景观出现的频率就会日趋更多,学习也就自然进入到了一个快乐而又高效的优质状态之中了。

【许崇文】陶老师您谈得非常到位,可以说对现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我们“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既是对传统教育文化的超越,又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诠释。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倡导“教学相长”,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这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质是教育场各要素内部及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过程。“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施,就在于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并使这种交流沟通常态化、生态化,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理想境地,就是让所有教师都能始终保持“诲人不倦”的激情状态,让所有学生都能始终保持“学而不厌”的精神风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陶继新】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学究;其实,那是对孔子研究不深而形成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孔子是一个特别有人情味的老师,他创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场。弟子可以与他争辩,甚至可以直面批评他。正是在这种教学场中,才形成了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一个人才群体。如果学生在上学的时候接受的是等级制教育的话,将来工作特别是当了领导之后,也很难形成一种民主的工作作风,从而贻害更多的人。看来,教学上的和谐平等,还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将课堂教学视作知识能力的传授地,还应当将其看作人的生命锻造的精神圣地。在这里,老师与学生是共同学习与成长的。

【许崇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要“授业”、“解惑”,但更要“传道”,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我们人类社会才能从一个进步走向另一个进步,人类的文明才能得到真正的传递和发展。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和学校发展史,真正能够饱经历史的沧桑洗礼而始终“活”在人们心目中的无不如此,这也就是孔子文化如今风靡全球的原因之所在。历史是一面镜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校长,尤其要铭记这个真理,将师生生命共同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将原来的班级管理“大班制”变成了如今的“小班化”,它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都有了个性化的交流机会,这有效弥补了当前教育资源紧张的不足,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健康阳光的心理心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成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的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因材施教,课内课外互补,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元;通过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校本研训水平大大提高,专业发展的“倦怠现象”和“高原现象”也渐行渐远。

【陶继新】既然是“师生成长共同体”,学生成长的时候,老师也必然要成长;否则,就真的不能“贤于弟子”了。学生在德、行、知等诸方面的快速提升,促使教师也要加快发展;教师的人格学品的提升,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链,环环相扣,和谐共生。所谓的教师倦怠就不攻自破,学生的厌学也就销声匿迹。当生命个体不断成长且感受到成长幸福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成长的自觉行动与自我要求,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质量之高,也就成了必然之势。

【许崇文】诚然,“师生成长共同体”目前已经成为我校管理和教学的一种自然组合与和谐构架。“共同体”活动丰富、形式多样,不管是课上合作学习、研究讨论,还是课下查找资料、设计墙报、排练节目,或是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小组内的每个教师、学生都是成员,都是主体、主角,每个人都能做到自觉、主动。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互相欣赏、彼此鼓励,亲如家人。假期里,“共同体”的同学为方便学习、讨论和活动,很多家在农村的学生就住到了同一个“共同体”中的城里的同学家,对此,家长们也非常赞同。因为,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城市里丰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打开农村同学的眼界,而农村孩子爱劳动、肯吃苦的精神也在无形中带动、影响着城里的孩子。为更好地组织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很多“共同体”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有一个秘书长,负责指导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络。在家长资源的参与下,很多“共同体”假期里去了海内外许多地方考察、学习,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还写出了许多很有分量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学习考察报告。

【陶继新】“共同体”走进家庭是你们的一个创造。农村孩子住进城里孩子的家里,不但可以“资源共享”,还会打破城里与乡村孩子心理的屏障。城市特别是一些现代大城市里的人歧视农村甚至歧视小城市人的情结,形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城市“劣根性”,不但阻碍了现代城市中的现代人个体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形象,从深层次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而乡村人对城里人的“仰视”与“恐惧”,也制约了他们向更大更广方面拓展。从小让城里与乡村的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起,就会融化城里人的自傲与乡村人的自卑,将其心理拉到同一个平面上。如果农村孩子能够完好地保存农民的美好品质,却脱出了农民的愚昧与狭隘,同时又将城市人的开阔与豁达吸纳进来;如果城市孩子将农村人的质朴善良吸纳过来,摆脱掉庸俗的市民气,保留城市所固有的博大胸襟。他们都会有一种超越意义的发展。这些孩子一旦走向社会,就会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家长委员会”介入成长共同体之中,不但使得师生成长有了家庭的支持,也使得家长同样成长。而家长的成长,对于学生某些优质品质的形成,往往是老师鞭长莫及的。家长、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就使得这个“共同体”拥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许崇文】“师生成长共同体”,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教学、生活等方方面面,也关注教师专业精神的塑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保障其正常运转。我们建立了考核机制,将“共同体”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成长情况纳入对班级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共同体”的常规量化结果和学习进步情况也作为对相应指导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我们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专业成长记录袋。各班级也制定了“共同体”量化管理条例,对学生实行捆绑式管理。“共同体”还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这个档案是动态的、开放的,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指导教师还非常注重家校的互动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见面或电话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一起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同时,我们在“共同体”的规划下,实施“向标工程”,帮助每位教师确定发展路向和成长目标,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广阔平台。一是通过实施“师表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举行优秀党员、十佳青年教师、教师行为规范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和推介活动,使不同层面的教师积极进取、和谐发展。二是重视校本研训,开设网上教研系统,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去年暑假我们组织100名教师到华东师大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编印了教师研修文集,组织教师反复研讨学习;今年暑假我们计划再组织100名教师赴北京师大集中培训。每两周举办一次教师讲坛,每位教师都登上讲坛,畅谈所学、所思、所想,共同交流经验、分享感悟、探讨理论,在参与和体验中共同成长。经过历史积淀和不懈努力,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23位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和省级教学能手,113位日照名师和市级骨干教师,40余位教师获全国优质课和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全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陶继新】考核机制是“师生成长共同体”良性发展的保障,欣赏你们的捆绑式管理。这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培植合作精神;这也不会影响个体发展的积极性,而是实现共赢下的每个个体的飞速发展。

你们一系列的教师发展工程,使得很多教师在这个共同体中脱颖而出。优质的教育不但要让教师感到当下的成长,还要使他们感受到走向未来的希望。当一个教师瞭望到未来绚丽前景,且通过努力与大家帮助实现这个梦想的时候,就会产生继续前行的动力。生命的意义之一,就是不断地实现自身价值,并在这个实现过程中感受幸福与愉悦。我在作《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个报告时,就特别谈到教师要为自己发展制定一个生命成长规划书,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飞跃。

孔子说自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成长历程,然而是在平面上滑移,还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生命飞跃,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不但要奉献,还要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生命飞跃。因为个体的生命飞跃,不仅会使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精神更加高贵,也会将这种丰富与高贵传递给更多的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们种下了教师与学生优质发展的种子,就结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师生成长的硕果。这就是你们追求的卓越,这就是一个承继传统,又具有现代胸襟的日照一中。

 

许崇文简介

许崇文,1957年生,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现任日照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日照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兼任日照市政协委员、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校长发展与学校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荣获“原临沂地区优秀教师”、“日照市科教兴市先进工作者”、“日照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有多篇论文在《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等期刊发表,主持《“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等多项课题。《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了他的办学经验。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