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女主被火烧死重生:独辟蹊径的陶弘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15:32

 

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在丹阳秣陵(今南京附近),我国古代科学家陶弘景出世了。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北魏屡犯宋朝疆土,战事不休;宋廷刘氏皇儿野心勃勃,觊觎皇位,喋血不止。

陶弘景一表人材,身长7尺4寸,神采奕奕,眉清目秀,细形长耳,生成一副仙人福相。他幼年就十分聪慧,10岁那年得到一本葛洪著《神仙传》,手不释卷,日夜研读,小小年纪因此而立志要养身修道,做一个神游隐逸人。陶弘景不仅读书万余卷,而且精通琴棋书法,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和隶书。齐高帝任丞相时,便看中了他的才华,那时他还不到20岁,就在宫中为诸侯侍读,其荣华富贵可想而知。然而,陶弘景并不以此为荣,水明十年(公元492年),他毅然提出辞去侍读之职。陶弘景此举震惊了朝野,人们一直认为这是宋、齐以来从未有过的事。

陶弘景隐居于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的句曲山,“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又名茅山。陶弘景在山中立馆,取馆名“华阳隐居”,教授弟子。除此,他便遍游名山,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与山水融为一体,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至不能自已。他的这种志趣曾感动了东阳郡守沈约,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去东阳,他索性修筑起三层楼房来,高出云端,与世人隔绝。此楼房第一层为宾客住处,第二层为弟子住宿用,他居顶层,仅与家僮为伴。他每日独游泉石,以听松风之声为乐趣,童年时读《神仙传》飘然升天的感觉尽在其中,养生之志得以实现,不认识他的人硬把他当作神仙了。

以信佛崇佛倡佛为本的梁武帝,自然对他极有好感,即位前,早就与他有同游之谊。说起梁武帝的即位,陶弘景还真有神机妙算呢!陶弘景尤其通晓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当萧衍灭齐收复建康后,谁来即位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陶弘景便以命相扶乩测算,结果多处出现“梁”字,陶弘景速令弟子将此消息传送给萧衍,果然如他所算,萧衍即位,建立梁朝。从此,梁武帝对他倍加关爱,书信往还不断。大通初年(公元528年),陶弘景感念武帝厚爱,献给梁武帝宝刀两把,一把名为善胜,一把名为威胜。

陶弘景生性喜好著书立说,而且特别对奇异之事感兴趣,每每遇到疑惑难解的问题,他定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诗经》中有“螟蛉有子,蜾蠃(音guǒ luǒ)负之”的诗句,螟蛉指桑上的小青虫,蜾蠃是人们通常说的铁黑色的细腰蜂。古代传说,蜾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岭去做继子。它把小青虫捉去封在窠里,自己就在窠外日日夜夜敲打着,口中念念有词地祝祷:“像我!像我!”大约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螟蛉就变成了蜾蠃。陶弘景读《诗经》,对此深有疑惑,后来又有人请他解释这一传说。于是,他埋头查检各种书籍,那知说法全是一个样,疑团无法解开,陶弘景下决心要弄个明白,便走出书斋,来到田野,找到一窝蜾蠃。他轻轻挑开蜾蠃的窝,发现窝里确实有被蜾蠃衔来的螟蛉,奇怪地是还有一条条小肉虫,这小肉虫到底是什么呢?陶弘景边看边想,就在此时飞来几只蜾蠃,他忽然发现,这几只蜾蠃都是成双成对飞来的,留心一看,他们既有雌的,也有雄的,由此便解开了蜾蠃无雄的说法。陶弘景高兴异常,决心进一步观察螟蛉是不是蜾蠃之子?等啊等啊,他猛然看到一条小肉虫去咬一条螟蛉,不多一会儿,就被它吃掉了一半,陶弘景顿时明白,这小肉虫才是蜾蠃之子,蜾蠃捉螟蛉是给自己的孩子找来的食物。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还得看小肉虫是否能长成蜾蠃。过了两天,他又去看这窝蜾蠃,发现窝里的螟蛉都没有了,小肉虫变成了蛹。再过了两天,等他再去看时,蛹已化成小蜾蠃,而且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陶弘景终于证实了“螟蛉义子”的误传,纠正了民间根据这一传说,将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的说法。后来,又有人证实,蜾蠃是用自己尾巴上神奇的毒针,向螟蛉的运动神经球一螫,使其麻痹为半死半活状态,再将它衔回窝中,供自己的幼虫当食物吃,正因为螟蛉处于半死半活状态,其肉新鲜而不腐烂,极富营养。可见,蜾蠃是既自私又残忍的杀手。这千古之谜也就解开了。

陶弘景正是以这种在科学上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严谨治学态度用在炼丹和冶炼技术方面,成功地研究出了一种“灌钢法”的技术,在当时,堪称为世界先进炼钢法。这种技术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进行冶炼,炼出的钢叫“灌钢”。

他对祖国山川地理了如指掌,加上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他还大胆指出:大禹治水,并没有探测到黄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他抱着“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的目的,编著了《帝代年历》,又尝试制作了浑天仪,为我国天文历法作出了突出成就。

陶弘景潜心修道养生,他告别喧闹的都市,厌弃险恶的官场,隐居山林之中。遍游名山,寻访仙药,在医药本草研究领域造诣尤深。著有药书《神农本草经集注》、《药总诀》、《肘后百一方》等,特别对前人编写的《神农本草经》中关于药物的分类法进行改进,创造了“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法,为后人研究祖国医学的分类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汉代,有人编写了一部《神农本草经》,该书共搜集了365味药,编者按药物的毒性将这些药分类为上、中、下三类。这里所说的“毒性”并不是指对人身体有无毒害,而是指能否具有给人治病的作用。作者将只有强身、补养作用,而无治疗疾病的药物归为上品,即无毒类;将补养和治病两者兼有的归为中品,即次毒类;把主要能治疗疾病的归于下品,即毒性类。陶弘景对该书进行研究后,认为此种分类法有不少缺陷,有些药按此分类法无法归入这三类之中,即使归于中间某一类的,查找起来也相当困难。故而,陶弘景根据自汉以来,几百年里不少医学家新的发现和自己的积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365味药。并且改革了前书的分类法,即按照药物的天然属性进行分类,共分为七大类,即玉石(矿物药)、草木、虫鱼、果菜、米食、禽兽和有名未用等,而且注明每味药的药性和它能治疗哪些疾病。这样一来,只要知道药物属于哪种类别后,就能对症下药了。

另外,他还自己研究出一种药物分类法,即按病名将药物分类,如,治胃病便可查找到广藿香、陈皮、桔梗、紫苏、半夏、甘草、白芷、厚朴、大腹皮、白术、茯苓等药物。治高血压病便可查找到硃砂、清半夏、怀牛膝、生赭石等。这种分类法称为“诸病通用药”,它具有明了、方便的特点,大受医家欢迎,因此沿用了一千多年,为祖国药物分类的发展提供了可鉴之方。

陶弘景博学多才,不仅是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而且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他除了精通琴棋书画外,还创作了不少诗、词、赋、论,流传于世,其风格典雅华丽。

陶弘景为人圆通谦谨,观人视物,心如明镜,悟性甚高,常能一语中的。其著《梦记》记叙的是建武三年(公元496年),齐宜都王萧铿被明帝所害的秘闻异事。作者写萧铿被害当夜,托梦与自己告别,于是陶弘景得以周游阴曹地府,访察幽冥之事,所闻尽是秘闻异事,由陶弘景披露于世。

陶弘景虽大半生隐居山中,以教授弟子为业。然而凭着他和梁武帝的交谊以及他聪慧机谨的过人才干和对天文、地理、医药、冶炼、文学、书法、命相、经文等无不通晓的渊博学识,朝廷每遇重大事情,便要请教于他,因而又有“山中宰相”之称。

陶弘景逝世于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享年81岁,辞世时仍筋骨活动自如,童颜鹤发如在世一般。梁武帝令人监护丧事,并追认他为中散大夫,给他的是“贞白先生”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