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0马超汉中剧情:天津一中校友对老师的思念——马天牧老师的《一代廉吏马俊显》引发出来的浓浓师生情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7:33

 

天津一中校友对老师的思念

马天牧老师的《一代廉吏马俊显》引发出来的浓浓师生情意

 

天津一中马天牧老师的《一代廉吏马俊显》在网上发表后,门徒马栩泉(清华大学教授)、王述林(首钢高级工程师)、吉光达(旅居加拿大的物理学家)纷纷跟帖,著文赞颂马老师家父马俊显为官清廉,出污泥于不染的高贵品德,和殚精竭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爱国情怀。突显上个世纪之初的政治纷乱中,知识分子的呐喊和勇往直前,对荡涤污浊的政治,维护民众和国家利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天牧老师已是九十高龄的老者,而他的这些门徒也不年轻,也都迈入了“古来稀”的年龄。这群实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者的多嘴多舌,实际是对那个政治混乱而清新时代的怀念,对眼下道德沦丧、忽悠成风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纯洁的师生情意的褒扬和思念。

马老师的这几位门徒虽然都是些读过书、有学历的人,但终归是老者,像马栩泉,至今不知电脑如何使用,只会手写文字。王述林也与博客无缘,吉光达虽然比他们强,但旅居海外。相比之下,我这个头脑极尽僵化的老者反而成了个能人。现受诸位学兄、学弟的重托,把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拢在一起发表。                  李沣


 最新消息:

在广东休息的祁堃来电称,“ 几天前见到了马老师的文章和各位仁兄的感言,非常高兴和受感动。本想当即撰文凑热闹,无奈由于腰椎和颈椎不支持我,无法打字。只能拖至今天一吐为快了。奉上拙作,大家共享,如不嫌弃,盼李沣兄贴在你的博客上,因为我也不善操作电脑。只得求助于仁兄了。”现将祁堃的感言贴在后面。

 

 

读《一代廉吏马俊显》有感

马栩泉

读了《一代廉吏马俊显》一文,感慨很多,不仅了解了清末民初一位廉吏马俊显及其家人的感人事迹,更引起我对马天牧老师的敬佩之情。

作者马天牧,是我1952至1954年初一、初二时的班主任。五十九年前,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写下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十四个刚劲清秀的大字,他对我们这些十二、三岁少年说出的“你们一定要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切莫辜负这大好时光”的激励,历历在目,宛如昨天。他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极度认真,他对一代代学生满怀激情,呕心沥血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知名不知名的栋梁之才,包括著名雕塑家刘骥林、白澜生等。半个多世纪在中学、大学执教,桃李满天下,师情誉神州。

马老师青年时曾为《红旗》杂志(今《求是》杂志)的前身——《学习》杂志设计了封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蒙受不白之冤,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却坚守情操,正直坦诚,刚正不阿。80年代恢复离休待遇。1984年秋,他写下《自勉拙词》:“少怀凌云志,学杂尤乱弹,事无成,双鬓斑,回首空永叹!/未曲道以媚俗,不毁他而进取,师者心坦然。厄运已绝尽,夕阳正灿烂!/赞盛世,颂晚景,享永年,愿得长寿,霞光余辉乐陶然!/化云梯迎日月,燃残烛照学稚,肝胆谱新篇。对镜聊自慰,含笑面九天!”

马老师如今虽年已九秩,却仍十分关心国家前途、民间疾苦和学生安康。1997年夏,我与几位同学去看望他时,他曾说起经过多方查阅档案资料,知道家父是位清官,准备写写他的为人为官以警示后人。前不久,他来信说“我患病以后,赶在有生之年写了一篇悼念我先父政绩的文章,为恪尽人子之责,亦旨在弘扬正气,配合现实反腐倡廉之政策,达到对社会有些意义之作用。我今已虚龄九十,来日无多!能将此文刊载问世,是我生前唯一的愿望。”

我边读《一代廉吏马俊显》边想:如果说清末民初尚有如此的清官廉吏,那么面对今天的一些贪官污吏;如果说当年马府尚有如此优良的道德家风(马天牧老师也继承了这样的家风),那么面对今天一些无知青年的炫富以及一起起老人跌倒在地无人敢于上前搀扶的现实,岂不令人悲哀,发人深省!如今,我们正在沿着增进公民意识,建设公民社会,建立防止腐败的良性体制机制之目标前进,这些当然是国家之根本,但本文涉及的许多内容,不也很有启示作用吗!

感谢倾心教育、钟情学生的马天牧老师写下这样一篇好文章,感谢热心博学的博主李沣同学将其发表出来。

 

2011年10月3日

 

王述林的读后感言

读了《一代廉吏马俊显》一文,其作者马天牧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我没有像马栩泉教授那样幸运与马老师接触那么频繁,因为我是被分在初1(3)组,他只是我的美术课任教师。少年时代的我刚进中学时由于环境、教师、同学等变化感到一切都是新奇的,对师长更是充满了热爱、崇敬之感,尤其初见马老师他那风度翩翩、文质彬彬的样子更增加了对他的尊敬和敬畏。

马老师的教学总是那么兢兢业业,给我们讲过美术作品欣赏、教我们画素描、水彩画、写生、讲解透视原理等。他手拿粉笔翘着小拇指(俗称兰花指)在黑板上写字、作画坚持“横平竖直、坐落有序……”总是那么规规矩矩,与人的品德一模一样。我本人拙手笨脚没有丝毫作画天赋,但在马老的教诲下在写生的作业中,画了一幅《操场课外活动》竟得到马老的夸奖。

读《一代……》后方知马老出身名门贵族,但始终不显山不露水,不像目前的部分“官二代”那么不可一世,目中无人。而且举家的清廉也是值得赞颂的,在那个腐朽社会竟有这样的廉吏,而在今天人民的中国、法制的时代却出了这么多腐败案件,值得深思!     

 王述林

吉光达来电说明,他已将《一代廉吏马俊显》发表到北美最大的中文网站《文学城》的<几曾回首>、<我的中国>栏目中,他的附言如下:

向读者推荐一篇马天牧老师回忆其父亲马俊显的文章。 马俊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维护中国的国土完整上,对中华民族是有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记住他。我们灾难深重的祖国,100多年来,几次濒于亡国,除了无数革命先烈舍死忘生,洒尽热血,拼死奋斗外,还有大量的像马俊显先生这样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真正做到了范仲淹说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明末东林党人说的:“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脊梁,值得每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永远怀念他们。
  马天牧老师是我的中学老师(天津市第一中学), 他的夫人高春兰老师是我的小学班主任(天津市实验小学)。可以说,我是在他们夫妇的教诲下长大的。 他们从小就教导我要做一个正直,善良,勤奋的人,要爱生我,养我的祖国,要爱给了我吃和穿的,我的那些苦难深重的人民,要爱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文化。今天,高老师身患重病,长期卧床,马老师以90高龄,仍然每天都在关心着我们祖国的命运。应该说,这在今天这样一个十分功利化的社会里,是十分罕见的,也是十分难得的。
感谢我的学兄,中国先秦史学家李沣先生介绍,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10207843_0_1.html
使我能读到这篇介绍马俊显先生及其侄子马德恩的文章,深受感动。正是像他们这样一些平平凡凡的人,在苦难的过去,顶起了中国的这一片天。同时,也附上我的学兄,著名核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马栩泉教授的推荐文章。 我愿意将它们介绍给北美的广大读者。
令人欣慰的是,新中国经过60年的努力,虽然我们也走过了不少弯路,但是在这片苦难的大地上,终于开始出现了曙光。 想想在旧中国,人民经受的那些苦难,衷心希望过去的那些屈辱不再重演,才能告慰我们那些为了中华民族奋斗了一生的先人们。

凭栏处 于多伦多 2011年10月


祁坤与马老师

我和马栩泉是同班同学,有幸成为马老师的学生,更有幸在我退休返回家乡之后,在同学王守训和马栩泉的帮助下,联系上了阔别半个世纪的马老师。使我再获老师的关怀与教诲,三生有幸啊。

  关于马老师,大家写了许多,重复的不赘述了。作为班主任,他重视同学的德育教育高于一切,少年的我胆小 怕事,遇事猥琐不敢向前,他耐心而中肯的指出我的缺点,帮助我加入少先队,给了我树立起追求上进的力量和勇气。应该说使我终生受益。而美术课教授的绘制四 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美术图案,透视学原理和他那工整而洒脱的魏碑板书,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而且经常练习和模仿。为我后来能作好图,写好仿宋字,终生 从事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天,由于马老师患严重的心脏病,奉同学忠告,为防止他过度兴奋而影响健康,不便登门拜访。而是通过书信,电话及电子邮件和老师 联系。老人仍关心每个学生的家庭和健康,经常嘘寒问暖,和我们讨论时政,可谓师生同乐。

   读了《一代廉吏马俊显》方知马老师先父马俊显是晚清民初的一位孝悌仁厚,学识超群,德才兼备,智勇双全 的志士仁人。同时又是体恤民情,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达官贵人。其贤侄马德恩秉成家风,兴办实业,爱国爱民,反抗侵略,保护国家利 益,堪称楷模。他们的业绩,当受后人尊重而名垂青史。在当时那个充满腐败没落的社会环境里,出现如此之贵人,应该是几千年传统礼教,形成的价值观的成功的 必然结果。而马老师是名门之后,或“高干子弟”------当今称之为“官二代”。继承了渊源的家学,博学多才,著作等身。虽已誉满学界但却非常谦虚谨慎;虽年逾 九旬仍不忘关心时政;虽一生历经不公正的待遇但仍矢志不改,献身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充满爱国之情;虽自己已体弱多病,但对学生关怀备至经常问寒问暖,赠送 礼品,交流心得。马老师的崇高的道德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觉得他和他那一代许多老人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品德,仍然不能不承认是传统的正确的礼教教化的 结果。当今之所以贪腐成风,一些人道德沦丧,是因为人的心灵深处只记得钱,只想设法满足私欲,而不考虑是否伤害他人,更谈不到服务他人,连因果报应都不顾 及了。究其原因,就是教育的失败------社会教育,组织教育,学校教育统统是失败的。而即使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又显得那么无 力。党纪与国法是作为党员及公民的行为底线,不可触及。而当今对于触及者,不能严厉对待,反而惧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利益集团而去“变通”和枉法,造成信 仰与信任的危机,并且已经无时无刻地侵蚀着我们社会健康的肌体。如何改变之,值得国人深省。也许最需要的是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