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梅丽娜公主:汉语新诗鉴赏(13)老巢?蕙兰于心?杨牧?王润华?高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0:11

汉语新诗鉴赏之十三

老巢/蕙兰于心/杨牧/王润华/高戈

 

 

老巢,本名杨义巢。安徽巢湖人,现居北京。著有诗集《风行大地》、《老巢短诗选》、《巢时代》等。

 

和家一样可靠的名字是我租用的

 

搬出灯市东口,西口以西

过马路就是我新租的房子布满

旧疮疤。一碰就破的皮肤

一阵风就把几百天吹起。离开树

败叶在空中,临时高于地面

看上去像在飞。我的眼睛

 

一瞬间看见了命运。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的时候我张开双臂假装

有翅膀。我从来不是我的

和家一样可靠的名字是我租用的

落雪之前,北京冬日的阳光里

巢,是个动词,形迹可疑

 

[赏析]

老巢的诗就我所阅范围,觉得有以下几种意识形态常常浸淫其中:历史的、漂泊者的、王者的。这些构成他诗歌的物理和物质,就像一座建筑的主要材料和设计的核心部分。老巢的诗确实很像建筑,基本上线条是硬朗、刚性的。但建筑并非总是刚硬的,那些奔放的、飞翔的、优雅的造型都可以看作一座建筑最柔软的的内心,并且建筑总有一个惯性:营造空间的适宜温度。这种温度,将区别于旷野、森林、大海等等非建筑空间。可以这么说,当你摸到老巢诗歌中那些略微低温的历史肌理时,那可能就是一座建筑的砖墙;当你碰触到那些微温的词语时,那可能就是一座建筑的最本质的理想和目标:人类的居所。当你发现这首诗的话语对象是面向更广大的公众时,那么,毫无疑问,那便是一座建筑的雄心:屹立千年,纵然历尽风雨沧桑,尊严依旧,风范依旧。这三种气质对于一个诗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不过,老巢诗歌最打动的人的地方还是他作为“漂泊者”的部分,“一阵风就把几百天吹起”、“想到底是我苦命的江南”,我把它们看成是北漂一族的代表性话语。如果新世纪的“游子吟”和“乡愁”文化结构与内容已经与上个世纪及之前的有所改变,那么,老巢的诗,显然可以作为个中考证的例子和经验。(章闻哲)

 

 

蕙兰于心,女,本名王舒漫。江苏南京人。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翰墨空谷》文萃主编。

 

 

老屋旁的那条小巷

 

小巷

我梦见你,拖着时光的背影

吞没在秦淮河畔

二月的黄昏,捞起的是湿漉漉的春寒

也许到了四月,就会留下思念的藤蔓

一点紫薇,半山寒意

 

小巷

你是一个忧伤,一个怀想,一个记忆的相聚

早春的小巷和风说话,跟雨交谈

老屋带着小青瓦,将淡淡的思念埋在半个世纪

记忆的山岚刻着母亲的微笑

牵着岁月的长廊

 

小巷
    你是一把丢不去的油纸伞

你是涂抹在我心上的温暖

在香樟流泪的夜晚斑驳着,风干着一轮童年的太阳

我抱着烧焦的乡魂,捧着潮湿的心

行走在,凄清而芬芳的臂弯……

 

2011年2月10日中午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颇为精妙,紧紧扣题。“小巷/我梦见你,拖着时光的背影/” ,一个动词“拖”字把久别故乡的漫长,疼痛难熬的寂寥与惆怅抒发得淋漓尽致;一腔深沉的相思之痛,表现得自然贴切,生动感人。 “吞没在秦淮河畔/二月的黄昏,捞起的是湿漉漉的春寒/” 。“吞”、“捞”二字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怀乡无法排遣的伤感和对家乡的小巷无限的怀念的苦情。然而笔锋一转:“也许到了四月,就会留下思念的藤蔓/一点紫薇,半山寒意/” ,彩笔轻点更为具体细腻地表达出诗人急欲归乡的相思之苦。

下面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排比句式:”小巷/你是一个忧伤/一个怀想/一个记忆的相聚/”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句式却发挥的超强的语势作用。

小诗的最後两句:“我抱着烧焦的乡魂,捧着潮湿的心/行走在,凄清而芬芳的臂弯……”

这里将思乡情怀,内心奔涌的情感波澜,暂且收住。随着岁月的流淌用一个“抱”“捧”甚具震憾力,而“凄清而芬芳的臂弯。”这种新奇的譬喻,奇特的想象,又无疑强化了诗人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把心灵的触角和乡愁伸向广阔的时空。颇具感染力。

情到极处作奇想,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佳作。  (傅天虹)

 

 

杨牧(1940-),原名王靖献,笔名叶珊。台湾花莲人。著有诗集《水之湄》、《花季》、《灯船》等多种。

 

水之湄

 

我已在这儿坐了四个下午了

没有人打这儿走过——别谈足音了

 

(寂寞里)

凤尾草从我足跟长到肩头了

不为什么地掩住我

说淙淙的水声是一项难遣的记忆

我只能让它写在驻足的雪朵上了

 

南去二十公尺,一棵爱笑的蒲公英

风媒花把粉飘到我的斗笠上

我的斗笠能给你什么啊

(寂寞里——)

我的卧姿之影能给你什么啊

(寂寞里——)

 

四个下午的水声比做四个下午的足音吧

倘若它们都是些急躁的少女

无止的争执着

——那么,谁也不能来,我只要个午寐

哪!谁也不能来

 

(选自诗集《水之湄》,蓝星诗社1960年版)

 

[赏析]

《水之湄》写的是思念与等待。

第一节,写的“我”坐了四个下午等人的百无聊赖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为读者留下悬念。第二节里,诗人用“凤尾草从我足跟长到肩头了”来象征时间的逝去;“不为什么地掩住我”,花草的无意反衬“我”有情地等人,而人却不来;第三、四句写水声引起了“我”的回忆,“我”曾与情人来这里幽会,但这一切都已成空,所以“我只能让它写在驻足的雪朵上了。”传说中尾生等情人于桥下,水涨后被淹死,《水之湄》化用这个典故,表达了“我”愿为情人而死的情怀。

在第三节中,诗人借蒲公英表达情思,“风媒花把粉飘到我的斗笠上”,引起“我”情绪的变化和内心的悸动,使我感叹:“我的斗笠能给你什么啊(寂寞里——)/我的卧姿之影能给你什么啊(寂寞里——)”。第四节里“四个下午”一句,把水声比作足音,是对自我的安慰。最后,“我”从“足音”想象对方是急躁的少女,她们在无休止地争吵,结果“谁也不能来”,等那么还是睡个午觉吧。全诗由百无聊赖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后,又回到无可奈何的状态。

这首诗借《诗经·蒹葭》的题意表达诗人的情绪感受。《蒹葭》所表现的是静态的思念,《水之湄》则是静动结合。诗的结尾,在骚动性的声音和动作里,“我”依旧保持稳定的情绪,反衬出被等者在“我”心中的地位——“我”不在乎等待,只在乎等谁。  (傅天虹  郭海军)

 

 

王润华(1941-)笔名思义、林南。祖籍广东从化,出生于马来西亚吡叻州金宝。新加坡汉语诗人,著有诗集《南洋乡土集》、《山水诗》等多种。

 

泡菜早餐

 

第二天醒来

我在早餐里

发现韩国田野

四季的颜色

都被厨师采集齐全

整齐的排列成十六盘泡菜

 

李朝的王孙

劝我学习新罗王朝的臣民

把大地上缤纷的颜色当作粮食

归国后

必吐出灿烂的文化

 

(选自1987年7月5日《联合报副刊》)

 

[赏析]

《泡菜早餐》原为一辑三首诗中的第二首,此辑标题为《韩国庆州寻古记——赠许世旭》。《泡菜早餐》起句“第二天醒来”原是承接第一首《夜宿吐含山小野店》;然而这是一首完整独立的小品,可供读者佐餐无误。

本诗妙处在意歇脚的惊人转化。首段第二行后,逻辑突然被切断,说话者在三行发现的不是“十六盘泡菜”,而是“韩国田野四季的颜色”,雄伟感于焉产生。二段继续经营此手法:吃下去的颜色,吐出来成灿烂的文化。记游诗以此为最上者。  (张汉良)

 

 

高戈(1941-)本名黄晓峰,笔名高戈。福建莆田人。澳门诗人。著有诗集《梦回情天》等,另有文艺评论集《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

 

隔 世

 

我已走得很远很远

远远地,看到自己

走进梦境。远远的

原来是别人的梦境

 

我在别人的梦境里

不知道该走到哪里

只远远地看见自己

仍然在别人的梦里

 

也许梦不是别人的

只是别人在我梦里

也许彼此都在寻找

只属于自己的梦境

 

(选自《高戈短诗选》香港银河2005年版)

 

[赏析]

《隔世》这首诗,如诗人陶里所说:“既抒情又富有哲理;在形式上注重节奏感和整齐的句型。”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的一种探求和追寻,“我”在追寻,别人、许多人也都在追寻。这种寻求,在大千世界里,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寻梦,也许开始,或者比较久,都有些迷茫,朦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丰富,人的成熟、理智,终究会寻找到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首诗意境朦胧而又深藏理趣,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如陶理所论:“《隔世》的意境,与卞之琳的诗‘明朋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卞之琳采用直述手段,黄晓峰用的是现代意象叠加、跳跃和含义多元的手法,已臻化镜”(《黄晓峰情理并重》)。  (江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