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纠错版】《道德经》及粗解(通行本《道德经》错谬很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6:39

  

  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通行本《道德经》在历史流传中造成的错谬很多,有些甚至与原意根本违背。本贴将逐章进行纠错,并逐章进行粗解,其主要依据为宋世鹏通过通灵所得的《道德经正密》。有感兴趣的可以购买宋世鹏的《道德经正密》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先帖一篇老子的大弟子——叔号——的通灵记录吧~~~

恩师老子

  恩师老子为宇宙智者,他具有极高的宇宙智慧,是一位知晓宇宙的圣者。他在地球的人类社会中,秉承宇宙意识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德经》一书所论述的是宇宙事物的动变,道在其中。“道”是一切宇宙事物规律,宇宙规律展现了规律的无限性,永不停止的动变。在生命诞生时也是“道”在起作用的,生命本身是一个宇宙无限规律,生命生存过程中也是宇宙动变的组成部分,一切事物都是在“道”的程序中,“道”在宇宙中。但“道”是在宇宙之先形成的,它又与宇宙同时出现,是宇宙的根本。宇宙的动变是“道”的表现,从宇宙形成之时,“道”即在活动。宇宙的一切动变似乎是在“道”的影响下进行的,“道”贯穿在宇宙一切的大小事物中,只要有动变,“道”的程序就在前进。
  恩师老子是一代宇宙骄子,是一位杰出的圣贤,有极高的宇宙智慧。在远古和现今的诸多星体人类中,不管是智高的还是智低的人类活动,都在探索和发现宇宙秘密。这是宇宙星体世界人类共同的行动,而且用各种各样的理论推测宇宙各种秘密,但是都在肤浅的阶段中,都刚刚起步,因此有许多说不清说不对的理论,这都是正常的现象。错误要修正,误导要纠正。
  恩师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提出宇宙形成的过程,三千年来地球人类根本忽视了这点,甚至几千年来的道学研究者也忽视了这个伟大的事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只用十三个字就精辟论述了宇宙形成的全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十三个字清楚告诉我们,道是宇前就存在的,已经注育在宇前胞胎中;宇宙形成是分阶段的,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有它的复杂过程。有人说宇宙在173亿年前形成的,也有人说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恒星、行星又是何年何月形成的?这些理论家和学者不是173亿年前的生命吧!恩师老子很清楚告诉世人宇宙形成是分阶段性的。
  恩师老子在《道德经》中十分注意生命与宇宙的关系,生命一定要顺其天宇的,也叫顺其自然。天宇是直接左右着行星世界的,天宇的主因素是恒星,恒星造空间,是在无质空间中造就了有质空间,才有了行星,这样构成了浩瀚的宇宙空间。生命周而复始的不断出现和灭绝都是天宇法则,是生命意识不能摆脱和调整的事实。在生命生存的社会中,生命生存是很短促的,老子认为生命生存的短促性是生命自身的行为,他们违背了自然法则的规范,是在某种程度不与自然合作造成的。所以老子在每一章中都设伏一个密法,让生命去挖掘它,寻找养生之道,求得生命应该得到的固有的生命时间。另外,主要是生命功能的变化,功能可以克制不利于生存的一切条件,来得到更殊胜的物质条件,没有功能的改变就+不可能完成生命生存时间的圆满。
  人类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其它生命生存的的重要环境,既不能脱离,又不能相悖。一个良好安静的自然环境便是天赋的,自然环境要靠社会去统领,如果社会动乱 (包括战争,损伤自然状态)把良好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就是破坏自然环境,是会遭到天的报应的。各种天灾人祸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但有的是宇宙动变自然所为。现今地球的天气变化是不利于人类和其它生命生存的,产生生存环境变化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为的(生命所为);另一个是天为的。这两个因素是同时破坏生存条件的,人为的不说,天为主要是恒星的动变引发各种灾难,如地震、洪涝等等。地震和海啸主要是恒星制造雷电人地引发的,人地的电能聚集到一定程度,然后再集中释放,就会造成地震;而恒星的动变引发地球的自转轴线偏移,促使南北极冰雪溶化,造成气温失调。这说明人与天必须相合才能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样要求行星世界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一个良好的社会。进行修持就是寻找良好的生存环境,老子主要动机是用种种方法来寻找一个安祥有利于生命生存的社会,他也想设计这样一个社会,来满足生命的生存。恩师老子在《道德经》许多的章句中隐密了许多宇宙空间现象,比如第五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实质是描写宇宙空间的。他说,宇宙空间像一个大口 [袋,是动的,有膨缩性的,一会大一会小。为什么空间要 [这样动变呢?因为宇宙空间是伸缩的,其因是恒星的灭亡和新星诞生。出现一个新的恒星,空间就要增大;灭亡一个恒星,空间就要缩小。所以空间会产生膨缩性的动变,从而证明宇宙不是一次瞬间形成的。
  恩师老子隐藏在每一章中的密修之法现将之公开,在那个年代,老子的八十一个弟子是每人传一密,弟子之间是不许传的,修者必果,这一点是无疑的。过去老子不让人修习,是因时空未到之故,现在修习的时间点仍未到,但将要到来。所以将其修法按章公布是天意所为,也是师意所愿,但现在只许阅读欣赏,欣赏过程也是修炼,也是学习,要意修和心修,千万不要体修,切记!切记!老子在传授弟子时也是叫意修和心修的。我们只须专心阅读修法,百日后成效显著。
  要像学习功课似的学习《道德经密》,通过阅读和欣赏一定会增加功能,增长智慧,但不能心急,不能有妄念,只是心平气和的欣赏研究它。
  恩师老子在人世时,再一再二再三再四的嘱咐我们:“心不妄,行不激,自修独究,果自然就”。《道德经正密》主要关系到宇宙的自然性、社会的合天性、生命生存ziyou性,将三性结合起来去研究去探索。

叔号
2010年4月10日

【通用版】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纠错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存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用版】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纠错版】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通用版】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纠错版】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以无为,则无不治。

【通用版】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纠错版】第四章 道中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注:中念“重”音,“塞其兑”等句见第56章)

【通用版】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纠错版】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觐。

【通用版】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纠错版】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非私。

【通用版】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九章 恃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纠错版】第九章 恃而盈之,不如其止。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通用版】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纠错版】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为婴乎?涤污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地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伥而不宰,是谓玄德。

【通用版】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纠错版】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陶,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用版】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纠错版】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通用版】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纠错版】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惟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通用版】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纠错版】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息,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用版】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者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以能蔽不新成。
【纠错版】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者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冰释;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以能蔽不新成。

【通用版】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纠错版】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生,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可作凶,知常可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通用版】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纠错版】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忧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通用版】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纠错版】第十八章 大统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邦昏乱,有忠臣。

【通用版】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纠错版】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道,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通用版】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可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纠错版】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可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幸,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通用版】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纠错版】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欲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阀,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多谓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通用版】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纠错版】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用版】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纠错版】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注:去掉“不善人之师”中的“不”。)

【通用版】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纠错版】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阳,守其阴,为天下端。为天下端,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通用版】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纠错版】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者,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锉,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通用版】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
【纠错版】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

【通用版】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凶事上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纠错版】第三十一章 夫兵物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物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凶事上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通用版】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纠错版】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址。知址,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通用版】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纠错版】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自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通用版】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功成遂事弗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则恒常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人,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纠错版】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功成遂事弗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则恒常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人,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通用版】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说,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纠错版】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不出说,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通用版】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纠错版】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通用版】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数至舆,不舆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纠错版】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数至舆。不舆故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通用版】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纠错版】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通用版】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纠错版】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通用版】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纠错版】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通用版】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纠错版】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贵?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通用版】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矣。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纠错版】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通用版】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竽,盗竽非道也哉!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纠错版】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通用版】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纠错版】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不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通用版】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纠错版】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绯,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通用版】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国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纠错版】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国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故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通用版】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纠错版】第五十八章 其政文文,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裸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通用版】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国者不过欲兼畜人,小国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邦者宜为下。
【纠错版】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邦者宜为下。

【通用版】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焉,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纠错版】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善人之葆、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嘉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焉,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通用版】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也,故终无难。
【纠错版】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作为细,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也,故终无难。

【通用版】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之。
【纠错版】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之。

【通用版】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之。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故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天下皆乐推而不厌。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恃而葆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纠错版】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恃而葆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通用版】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矣。
【纠错版】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畸者,吾得絷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矣。

【通用版】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纠错版】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通用版】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纠错版】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通用版】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纠错版】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通用版】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纠错版】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通用版】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纠错版】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通用版】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纠错版】无。

【通用版】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纠错版】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家普遍认为:老子,名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实际上,老子无名无姓,自称老南子,后来大家将“南”字去掉就叫老子了。“南”是指终南山,就是终南山的儿子之意。

  另外,通行版《道德经》在历史流传中造成的错谬很多,有些甚至与原意根本违背。本贴将逐章进行纠错,并逐章进行粗解,其主要依据为宋世鹏通过通灵所得的《道德经正密》。有感兴趣的可以购买宋世鹏的《道德经正密》进行更深入的研读。不过这书有点贵,72元/上下两册,还不打折,而且错别字很多、印刷质量也很差,但作为研读也就无所谓这些了。在研读中,大家要特别注意老子的 “心不妄,行不激,自修独究,果自然就。”及其嫡传弟子叔华的“要意修和心修,千万不要体修,切记!切记!”的敬告。
叔华的另一篇通灵记录吧~~~

这篇很重要哦!
======================================================================

《道德经》的形成过程

  我不是老子,是恩师老子派来的,我是老子的第八弟子,学名叫叔号。我羽化足有两千五六百年了,在太阳系和太阳系很近的星系中游离,全靠空间能维持行动。

  我受恩师老子的委派,同你(指信息接收者宋世鹏先生)讲述关于老子无人知晓的秘密。

  人间传闻老子姓李,并有历史记载,那是不对的。老子根本没有姓名,就有一号叫“老南子”,后来将“南”字去掉就叫老子了。“南”是指他生活在终南山深处,很少同人来往。我们这些弟子都是慕名而来求拜的,有的寻找他长达十余载。我寻访恩师有五年的光景。他行无踪影,来去不定,藏于深谷,蔽于丛林,息于茅屋,食于清泉。有时裸身于日下,有时睡于星下,常在雨中吟歌,能啼招百鸟相聚,又能擒凶兽改性,嗜酒,不饮而嗅,爱棋自为。只因我们寻找他拜访他为师以后,他才定居下来,但漂游不止。我们曾问他尊姓大名,老子说:“我无名无姓,没有家籍,不知父母是谁,不知童年,我是天宇所造,天父地母吧!”。

  恩师善笑,总有说不完的快乐,总有说不完的话语。在我们未寻师之前,他一人孤而不孤,独而不独,常与鸟兽说话,又能与树木草类同笑。有时他扶树而语,说:“你知谁让你长的这么粗大呢?”。他经常坐谷观溪,坐山观云。他常感叹自吟:“没有不动的水,没有不动的云。这是为何?是天宇的作用叫它们常动不已”。恩师又善观星云变化,他知晓每日每时的自然变化,他常言:“天宇无时不动,无时不变呀。是何理?”

  我们众弟子同恩师学什么呢?他从不纳归正言,只是笑——小笑、大笑和狂笑。我们从不问他叫我们做什么,只观恩师的行为,这叫不言而教。几年光景,寻访的人就有八十一位了,恩师大笑起来:足矣!意思是说够了,从此再也没有上终南山拜师的。

  恩师令我们走进一个山洞,洞内明亮,能见容颜,洞内十分宽敞,有八十一个石礅,不知是谁所建。恩师只是摆手叫大家安静,看每个石礅前后左右,距三尺,是九尊为一排,共九列,正好是八十一个座位,坐礅稳而固。师请弟子坐下,也不语,但弟子坐的笔直,师见之大笑起来。后师提一个大的包袱,打开之后是一堆竹简(册),一册十枚,共八十一册,每一弟子发一册。师告知大家好好保存,不得丢失,然后散归,后弟子寻此洞无果。不久,恩师按次序独领一弟子行,但不知去处,不知何事,只知九日后自然回归。回归后,恩师又领一弟子再行九日归,一共领八十一弟子行走了729天,倘若被2除之为364.5天,这为一年的天数。

  恩师老子领弟子出游二年,每领一弟子出游时都必须带一策 (册),弟子回来后便刻竹简。因竹简上有篆文,必须刻书成文,然后再自行保管。恩师令我们刻书,但不准交流外传,至于师父领至何处,又有何事更不可交流,要密封。后来,终于知道了恩师领每一个人到不同的地方,有的进农舍、交农夫;有的进贤圣、结好友;有的进宫阙、见侯王;有的转战场、观杀戮。然后领一密处,恩师传授一养生密法便整九日后回山。二年间恩师不辞辛苦的教导,让我们了解民俗和社会上的一切事。后师每著文一章再由弟子书于竹简之上,归山后暗自刻书,然后躲人僻静处修习所传的密法,刻苦的修炼。再过一年,恩师老子将八十一个弟子集于洞中,这时我们便留心此洞,洞口上边只写三个字“终南虚”,当时我们不知其意。洞口外总有云气缭绕,如没有恩师所引是难以找到的。

  弟子们都知道,自己座位不准乱坐,我坐的座位是27位,是三排的末尾。这个地方(座位)外边挺宽。进洞后不准说话,这大家都知道,而恩师没有到前位就坐,只是回绕着八十一个弟子走动,一步一步走,走了九圈一言未讲,大家都明白恩师在沉思,随后恩师说了一句:“大家沉思闭目三刻”。我们弟子十分尊重师言的,立刻闭目进入静思,打着入静的手势。不到一刻钟,自觉得洞内如昼,一片光明,并有悠扬的音乐响起,慢慢的一切都消失了,只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不一会出现混沌状态,时动时变,时变时动,因常动而无形,因常动视而无态。

直至三刻钟,恩师狂笑,睁目如常。这时,恩师就坐,频频向弟子挥手笑说:“把你们手中的竹简由第一人开始依次朗读,要字声清楚”。第一人站立读完坐下;第二人站立读完坐下……,第八十一人站立读完坐下。大家倍感惊异,章章句句深奥。恩师问:“刚才闭目入静后所见如何?”弟子不约而同地说:“混沌有动有变,恍惚不见其形态”。恩师说:“道,矣!”。然后,恩师领大家磨石,尺方、厚一寸,将其竹简的章文刻于石上。那时,我们经历了三五个月时间,才完成了刻石书的任务。

  弟子们完成后,恩师又将我们集于“终山虚”洞中,但见恩师含笑不止。恩师拿一个细绳,命令大家由最末的81人将竹简刻文交上来,穿入绳中,至最后一人穿毕。师曰:“此乃《道德经》”每人刻石一章,弟子保存,所授密法可以交流。

  三日后,恩师不见踪影,只在他的床铺上放着《道德经》的竹简,并在墙壁上书有四个字“道德可传”。众弟子明白恩师已羽化不知去处、不再归来,这样众弟子再刻竹简《道德经》书八十一册,各外带一册奔走世间传扬道德真经,代代至宝,相承不已。但因讹传、涂改、意会不会、认识不当,原文失节,各取己见。今以所改正的为准本,灭掉诸册。

  我们八十一个弟子当时全部下山,约定三年后春天回山,回到师父生活的地方修炼。我们当时下山时,每个弟子都有一定的去向,因为当时的国门不是那么严格,下山的弟子主要是传播《道德经》的经理,自然是在恩师的感应下我们基本懂得《道德经》的本意。《道德经》的传播,在当时主要是知识阶层,有多数的学者认为是一部经典,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也告诫人们要如何求生,这两个意义十分重要。但是有的学者提出,道是何物?抓不到、看不见,他们干脆不承认,而尊行者便抄录研究加以吹捧。我们八十一个弟子三年后回山,自然每人要背一些粮谷和干菜上山。到山上之后由大师兄主持,首先每人讲述传道的经历,然后确定道教之后再下山。

  为了换取人们对《道德经》的诚信,我们将恩师所授给每个人的密法进行交流和传记,并且对每个密法要修习九天。这样计算,光修密法就两年时间,再加上整理和交流花费的时间,三年后我们才重新下山。当时,有二十多人没有下山,因为他们学恩师留下的密法甚有大为,有飘然如仙的境地,也要羽化。就连当今的科学家尚未研究出羽化的因缘,但“静极生动”又是什么道理呢?

  人的思维静致到极点时,人的意识是什么状态呢?意识倘若生动,就会产生意识流失。意识流失对人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一点应当归纳为科学研究范畴,是典型的意识科学,研究通彻可以解决精神病患者。其中二十多人中,在那个时期修习恩师的养生之法后,有几位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是不是羽化了?但剩余者后来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都寿终于终南山。三十年后,我羽化了,是苦修三十年恩师的养生大法而得的果。羽化后,我在空间某处见到了恩师,他仍然谈笑风生,如以前一样,能吸天宇之精华,永不回人间。

  那些下山的弟子,由于心怀、心素不一,有的授法精进,传习四方收下不少自己的弟子,以道为旗,树立自己的门派,而且将恩师的养生大法加以悟解,演释出不少的修法,皆有正果;有的传道受阻,丧失信心,而没成事业;有的嗜色娶妻妾弃道从商,寿短而去。当然,成道者多。这样代代相传,经历朝至今,纷纷不可属章。为正误,受恩师之命给你讲道,令你译文,帮你理解理顺,让世人诚信。

  养生之法要纠错归真,补漏生辉。
太上老君秘传《得道玄天易经》
作者:subzero2002发表天涯论坛  
   第一章
   上,德不(德),德是以有,德下。
   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
   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
   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
   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
   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
   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最好的得道方法。
   得到你所认为没有得到的,用有为的方法得到它,是下策。
   得到你认识不到正失去的,用无为的方法得到它,是上策。
   德自然得到它,却用无所虚伪的方法,好啊。
   仁努力得到它,却用无所虚伪的方法,好啊。
   义努力得到它,却用经常虚伪的方法,好啊。
   礼努力想得到它,(却虚伪过分),道不会去迎合它,所以就嘈杂混乱。
   违背了自然强行作为,所以是失去了(真道)。
   真道失去了是伪道,真得失去了是伪德,真仁失去了是假仁,真义失去了是假义。
   后世的道德失去了上古德的含义。仁义也篡改了。
   所以就变成虚伪的礼教了。
   礼教这东西,极度缺乏忠信,天下动荡的根本。
   从前,有见解的人认为那些虚伪的礼教的产生,是真道的表象,欺骗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实行道德仁义而不实行礼教,实行真道而不实行伪道。所以他去伪存真。
  
当你看过《道德经正密》,你就会知道,“太上老君秘传《得道玄天易经》 作者:subzero2002”是错误的。那帖子我看过,很有意思。
在本贴中,我会每天粗释1~3章,请爱好者关注本帖。


引用 莫道红尘情万古 (13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


不要受那种思想误导,这出自“太上老君秘传《得道玄天易经》 作者:subzero2002”的帖子。是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的误读、误解,这根本没错。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是老子最基本的宇宙观,是老子对宇宙形成过程用“心”观察的结果。其中的意义为——

道,早于宇前的那个存在,并且它贯穿、主导着万事万物。
一,原始宇宙,混沌态。
二,恒星。
三,行星。

  也就是说,恒星是原始宇宙“生”出来的,行星是恒星“生”出来的,决不是我们常说的星云聚集为恒星和行星的。
  我们常常将错谬当做真理在学习和传播而不自知。
是时候该为《道德经》纠错了并公开老子在每一章中隐藏的密修之法了。
但——
在密修之法的研读中,请大家要特别注意——

1、老子说——心不妄,行不激,自修独究,果自然就。
2、叔华说——要意修和心修,千万不要体修,切记!切记!



【释义】

  首章中便有大误,误在“两者同出而异名”,这样的解释难以理会。什么是“无”?什么是“有”?“无”与“有”是有变化的,无论是“无”、还是“有”皆为存。
  老子知晓天宇之源,将“无”归在天宇未形成之前“存”的状态,这个状态是静态的“存”,应该是静存。天宇形成以后,“存”便“有”了,是动变的空间,呈有万物。老子提出的“道”是宇宙形成中的“道”,是动存。所以,老子提出两者“同存而异名”,不是同出,不是同时出现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是宇宙形成始于“无”的静存,原始于“无”存。所以,应该为“两者同存而异名”。这是老子的原文原意,存者是始存,由静态变成动态。天宇是无静处的,连生命的思维都是超时空的。老子讲的“道”是在动存的“有”中,不是在“无”中。因为“无”是静态,是始,是源。在“无”中,也是在静存中不变的动,是无玄可施的。这样,“道”在“无”中是不成立的,只有在“有”存中才能体现“道”的实质。
  “道”在“有”中是客观存在,其真实含义是玄之规律和非规律。既然“道”显示它的规律性,也显示它的无规律性的状态,这便是“道”的本质。“道”是存的产物,在“有”中形成的,其具体表现是玄变,有无限个“密”在玄变中表现。老子所谓之“无”和“有”,当然是两态之存,一个是静存,一个是动存。
  老子认为,这两存表现宇前状态和宇成状态。在两态中,有深奥莫测的玄奥。玄奥是指对意识而言。其实,“玄”的表露是物,可掩盖的,只是尚未有意识发现。“道”的概念是可以言状的,又是可以发现的,其实质是可以描述和找到的。
  “道”是动玄的规律和走向,是变化中的规律,是无规律的玄变和有规律的玄变。在规律中的“玄”可以产生“玄”的规律运作,也可以产生无规律的运作。无规律的“玄”也会产生有规律的“玄”。所以“道”是“玄”之纲,而“玄”是“道”之实、“道”的过程、“道”的体现。所以“道”之玄,玄玄无静。
  整体上,“有”出现以后,“道”开始出现,这时,“道”是表现宇宙中的动向,是无规律的。因为“有”是动、是存、是大空间。大空间是有限的,如是无限的就会回到静存中去。宇宙空间的“道”是没有规律的,是不依靠任何力的行为无规律的运动。这样,便可以不受约束的动玄着,沿着没有意识支配、没有任何阻拦的运动。应当说,宇宙中的“道”不是在规律之中。比如说,天与地的运变,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是一个规律,但太阳对地球每时的运变是不一样的,便没有一个稳定的规律。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规律,是对一周来说所成的规律,出现了四季,n周以后形成了四季规律。太阳热能使水蒸发形成了云,云遇到冷空气成雨,这是一个规律。但对地球不同地区来说,那个地区下雨、何时下雨,是没有规律的,就某一个周期来说是没有规律的。所以,“道”的规律和无规律交替时时发生。这样,玄之又玄,说明“道”介入无规律和有规律之中。
  宇宙中的“道”是宇宙的充足体现,对于宇宙的研究、探索、发现和利用必须要以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为机理。老子的道学是宇宙中第一科学,如果认为它是孤立的玄学将会越走越远。

【译文】

  “道”即是贯穿全宇的动变,它是有规律的、有法则的。但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它又没有规律、没有法则。
  “名”可称为“道”的动变程序,是有完整的动变程序的,但也有不正常的程序的存在。
  “无”是不存在“道”的动变,而动变的程序原始就有,在宇宙形成之始。
  “有”是存在“道”之动变,而动变的程序可以看出它是万物的摇篮和根基。
  所以,在正常无存的状态去观察“道”的动变的奇妙,在正常有存的状态去观察“道”的动变宏伟。
  “有”与“无”这两个皆是存在,是不同程序的“无、有”,同样有很深的奥妙。
  从无存的奥妙到有存的奥妙去了解“道”的过程,这些奥妙都从动变的总门进入。
  “道”是什么?是法则、是原理、是规律。那么,是什么法则、原理、规律?它生于宇宙之先,是宇宙空间中的动变法则、动变原理、动变规律,它先于宇宙形成,又贯穿于整个宇宙。

【密法】略。


【释义】

  老子认为,人皆知美好一面,也知道不美好的一面,那自然是丑的一面。人皆知“道”善良的一面,也知“道”险恶的一面,但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美与善是两种性质。美是表态是指万事万物的外表而言,不是什么内部,而且它的美态有它的万物道玄,也有它人意的东西。这里涉及人与天的双重性,天有姿态,人为美意,是说天之美与人之美是相合的。如果人美是外观,这是天成,而不是人可改变的。由于人的差异,而称为美了。但必须是在他人为意之美,是他人认可之美,这也是相比较的。
  这里的道理在哪?在“道”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已。”善的“道”在哪?在人的心中。所以,善与恶是相比较而言。善与恶皆与意有关,不善为恶,也在于心。这是人“意”的作用,它在人的内心世界活动,但表现于外。
  外观即外表,看不到它的善恶的,一旦它活动了,自然表现行为,告诉人们善恶,也为天人合一的道相。自然的形态,人类的行为都是相对而言,是在局部空间的“道”。“无”生“有”,应该是无变有,是静变动。“难易相成”是指人类生存活动动变的相对变应。“长短相形”是自然的态变。“高下相倾”也为自然态变现象,皆是相对而言的,比较而论是“道”的规律。“道”在自然和人为的事物中,也属天人相合的。“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皆是自然法则,同时也体现“道”的实质现象。这一切皆为动存之道情。
  此章的下文有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可改成“有为”,即“是以圣人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老子之原意。“无为”和“有为”的差别在于:一是在“有”的空间中,一个是在“无”的空间里。
  作为圣贤大德,明“道”之圣是活动在有为的空间中的,可知道美丑与善恶,这指“道”在人类生存中的作用和显现,而圣贤之人是知道“道”在生存中存在和作用的,他所作之事是有为的,但他不用语言教授“道”的,只指明道在何处、道与人生的关系,而让人们自己去体察。这是极好的方式,也是圣人的大缘。因为,“道”的缘故,万物生象是“道”的显现,万物是归“道”的,它无所属,只有“道”现所归,即万物所变显现“道”意罢了。
  “道”不可感恩于万物,“道”在任何玄变中皆是成功的。在空间中、在生存中、美丑和善恶的异变中皆是成功的。“道”没有骄傲的地方,也不会自傲,所以才能得以永存。
  这章有许多令人难解的地方,如“是以圣人处”,老子所指的圣人,甚至全经中所指的圣人是谁?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标准为圣人?又是谁制定和规范了这个标准?所以,这个圣人的是怎样的,让人难以理解。其实,老子也不知道把自己当作圣人,按照中华文字而言还是很科学的。圣(圣)为耳口王组成,意思是耳可闻,口可言,王为首,首者为第一也。言是说“道”、闻“道”、得“道”的第一者,是知“道”的第一人。所以圣人是得“道”、讲“道”的第一人、知“道”和明“道”的第一人,为圣人矣!这样称圣人可为“道”,一般可称圣者。所以,在此章中可称圣者为“道”,“道”即是“圣”。
  有为之“道”是“圣”,而不是什么王侯、君主。有德之人为“圣”,“圣”似“道”焉。老子在此章中所说的中心是天宇中的小“道”,即“道”的自然和人性,他认为善与恶、美与丑皆是“道”中之事。生成形、倾、和、随、声自然之“道”。他将人性看得十分重要,人性的两个对立观是十分可怕的,也是十分危险的,“道”是不可以对立比较的。人性归“道”为正,便无善恶、美丑之分,只是“道”,人的生存适应于“道”。
【译文】

  宇宙空间的一切生命都知道美好事物是美好的象征,那些不美好的事物就被曝光了。
  宇宙空间的一切生物都知道善良的事物当成善良的行为,那些不善良的事物就被孤立起来了。
  所以,有与无是相对相存的;难与易是相对成全的;长与短是相对的形态;高与下是相对的倾注;音与声是相对的和鸣;前与后是相对的随行。
  因智者陷于无所作为的处境,他的行为不能用语言来明教。
  “道”保万物兴起而不逃避,生成万物而不归,它的所作所为不是求得恩赐回报,成功了也不知道居功自傲。唯独不居功劳,而功劳才不会丢掉。


【释义】

  在上一章中已经明确了圣人是什么,圣者是“道”的知晓者。老子在这一章中表述了“道”在人生中的作用。“道”是可以支配自然的改变、万物的变化的,也可以支配生存的进化,进化必在“道”中。无论什么人类的生存活动都是伴随“道”的,与“道”有着息息相关的姻缘。生存的过程就是“道”的运作过程,在“道”所组织的社会去实践。
  人类的文明在老子的时代已经是很进步了,那时的中国是动荡的社会,动的本身是“道”的体现。但“荡”不好,“荡”为无为之“道”,在人类进步的社会必须要有规则的。本章老子不是告诫某一个统治者去如何统治社会,而是详细地论述了人的生存之“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说,不要树立爵位和等级,使人们不去争斗,这是“道”在实践、“道”的过程。如按照此规律和不规则地运作,人类的生存就不会产生欲望的争斗。相反,树立了等级,有了贵贱之分后,人的欲望大增,产生不平的争斗。这是“道”的无为运作,告诉你如何去选择“道”的问题。
  在宇宙空间中,一切都在动变中存在,“道”的永存和“道”的普遍充溢在万事万物中。生存必然有欲的产生,这是有为之“道”。如生者无欲,便不为生、便不为动、便不为变。天宇的动变存在皆为生相,生是变。宇宙空间中都是生变的存在,但由于高智能生命的出现,出现了人的生存和演化,这是“道”存所引发的现实,是“道”玄的结果。这样,人类生存便充满了各种不同的生存之道。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在这里将“道”又深化了一步,把“道”与欲相连。老子的道欲观是“道”在宇宙的生命界中认识论的体现。老子认为,万物皆有生命,因为动变就是生相。生命的欲性是客观存在的变化,普遍存在于宇宙空间。但有“欲”而无“望”,不为欲性所为,这才能使心不乱。乱则心动,也是“道”。这对智能生命择“道”是十分重要的。
  老子的道欲观又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明晓道的人是圣者,圣者利用道欲观行使运作的“道”法是无为的“道”法。腹要填欲之实,弱其欲之望,即减少和消灭欲望,增强体质。老子叫人不要求欲外奢望,使心不陷入动乱“道”中。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此意是让人归人正“道”,合乎法则的“道”,叫人们不要知晓那些欲望很深的“道”,做到不知欲望的“道”,既是知“道”也不去行为。这样,才归无欲望的的“道”。老子不是愚民,而是在论“道”诲民。老子的心胸是坦荡的,愚民是小人的见识,何以所为。这样,对老子提到的欲不可歪曲,欲和欲望是有差别的。对动物界的性欲来说,一般的智能生命的性欲是正常的、定期的,是无追求所欲的,而高智能生命的人则完全不同,是由无望到有望过程,又要求无期地进行,欲性达到了改变。老子的道欲观直接影响生存社会,他看穿了欲之性对生命生存的影响,波及很广。
  “为以无为,则无不治”。依照无为的法则,万事万物就没有不能根治的道理。

【译文】

  不要过分地极力宣扬和崇拜智者德行作用,这样使人们不会产生争名夺利的欲望。不暴露宣说贵重物品的价值,使人们不会产生盗窃的行为。
  看不到罪恶的欲望,使人们思想不混乱。
  因此,这是智者治理天下道理的依据。
  让人们保持虚静平稳的良好心态,充实挺拔他们的胸腹,消割、消除、减弱欲望的不佳志气,增强他们的道德的筋骨,永远使人们不知道不好的因素和不好的欲。望,使智者不得不这样去做事。
  依照无为的法则,万事万物就没有不能根治的道理。

【密法】略。
1、任何论道(宗教)的帖子我是不会去删的,因为本人允许不同的信仰存在。
2、德是什么?我摘一段我以前的论文中的一段来回答你吧——

  “德”是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准则。但在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德”却因为地域、时间、环境、世界观、利益集团等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默认的、习已成俗的还是规定的行为准则,不论其是否顺应自然规律和民意,都可以成为现实意义上的“德”,因而也就产生了现实意义上千差万别的“法”。
  本文所指的“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法律、法规,与佛法、道法、魔法等所指的法是不占边的。
  法具有以下属性:区域性、可操作性、时间性。
  ……(以下略)



  有此可见,法由德来,德由道生。可是,道又在哪呢?实际上,道是宇宙和自然的本质,它无所生也无所灭,无所在也无所不在。那么,道怎么会产生德呢?这是因为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德,生命是德产生的基础。否则的话,火星上也会有德,也会有法。进一步说,只要有天(自然、宇宙)就有道,只要有生命就有德,只要有德就会有法。人因为有德而产生了法,畜生也有德却没有产生法(这里是说,人因为有德产生了文明,畜生有德但没有产生文明),实际上,这也正是人和畜生的根本区别所在。就此而言,违背自然、不顺民意而乱制订法、乱解释法和乱执行法的人与畜生无二无别。
  所以,我看,你的“有德即是恶”是不妥的。



【释义】

  老子在这章中提出了“道”的作用。其实,老子提倡的是“道”在宇宙空间中的作用。“道”的作用力是泛指整个宇宙空间各处的,而对万事万物的作用皆不是多余的,而是完满的。“道”的作用力从表面上看是虚无的,但“道”的动变实质是存在的实体,在生物智能没有出现前,是察觉不到“道”的实象的。“道”的作用力是远在宇宙的万物之中的,类似的万物不能摆脱宗脉,而伏于其上。“道”的作用力来源与动变,老子列举了不同现象来解释“道”的作用范畴——
  “道”可以使尖锐的锋芒挫断,“道”可以使复杂的事物解开得以明确,它又能融合于光能之中,能与天地共存,“道”永远在宇宙中。这是老子对“道”的认识、对“道”的初探,但尚未发现“道”是从哪里来的。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这句话似乎是说好像老子不明“道”在何处,其实,老子在认识“道”的过程中是反复推敲、反复探索、反复研究,是推敲、探索中的疑惑,而最后老子肯定了下一个结论是“象帝之先”。“道”的样子是出现宇宙形成之前。这里的“帝”字不能解释为上帝、帝王,因为这都是生物的化身。“帝”应该解释为宇宙更为准确,这也是老子的意愿。

【译文】

  道的作用力很中(刚好用到地方),用时很完美,从不过头。
  深广的道啊!好像是万物的宗脉。
  它(道)挫败了万物的锋锐,能分开万物的紊乱,能相和空间的光能,能共存天地微粒。
  清澈透明的道啊!永远存活不亡,我不知晓它是谁哺育的,好像是宇宙形成之前已存在。


【释义】

  这章的文字不多,没有误处,是老子的原文。在老子以前的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是有盲目性的,因为对宇宙的运变不清楚。老子对宇宙空间的认识进步了,认为宇宙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并提出了“道”说,认识了道变。有动才能有变,不动不为变,不动是静态,静不能动,也不在“道”了。老子认为,天地是宇宙,宇宙的动变显示了“道”的本性。
  在本章,老子讲了“仁”和“不仁”,“仁”在“天地不仁”的章句中意味着天地运变之道是无意向的,而“道”是无意而言。这样,天地宇宙便不会产生带有感情的仁爱来对待万物。宇宙对万物的所为,不是意向的行为——既造就了万物,又毁掉了万物,这对于宇宙来说是一样的。“道”也是无情的、无意的,它不为生存意向去运作。所以,它不是万物的保护者。对于圣人而言,也是道者,是指在万事万物的行为,“道”对生存者来说更无仁慈。老百姓是生存者,不是什么被统治者,至于他们在生存中的差异变化也在“道”中,不可单纯地认为老子所指的百姓是下等人,所以,要用“道”的根本来认识百姓的实质。
  “道”是不思生存的,恩赐不为天地之本,天不雨而旱,天多雨而涝,对生存者它是不意的行为。“道”也是这样,它不管旱与涝,下雨不下雨都是“道”变,而对生存者就必须知晓“道”的变化规律。如果你不知“道”变情况,生存是不可能的,所以,生存者必须知晓“道”的变化规律。如人类认识风箱一样的道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两句很形象描绘了“道”的事实性东西,而生存者适应于“道”才能生存,不适应“道”便死存。
  虚与动说出了“道”的本性,“道”是虚而不见的,动而超越的。“道”对生命生存是毫无因缘的,只有生存者去适应“道”的运作和变化,才能很好地生存。“道”的变化是无穷的,生存者要时刻适应“道”的变化。只有这样,生存者才能生存下去。

【译文】

宇宙空间是无情的,它对待万物就像给狗吃草(注:狗本来是不吃草的,你喂它草吃,就违背了狗的本性——不仁。或直接解释为草扎的狗)一样不讲情面。
圣人对待百姓(人)也是像给狗吃草一样不讲情面。
宇宙空间它如同一个大口袋似的容器,相对静止时也不弯曲,在动变时更加显露它的威力。
话说多了,到了极限层次没有话了,不如不说保持内心的平静。

【密法】以下各章的密法都省略了,就不打【密法】这几个字了。


【释义】

  老子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经历了五年的时间。他对当时天宇的变化和地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考究。经过研究之后,于是他提出了“道”,认为—切都与“道”有关系。他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运作,而且具有普遍性,存在于宇宙的一切事物之中。
  “谷神不死”是指“道”的不灭,永远存在于宇宙之中。老子很形象地将“道”比喻成谷神,把“道”的变化看作是神的行为,而神的变化是神秘的,所以“道”也很神秘。
  “玄牝”是说造就万物是很有趣的。老子认为,万物与生命皆是“道”的玄变而造就的,应当说“道”是万物之母,有能力造化万物。
  “是谓天地根”,这里的天地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性,就是说“道”存在着宇宙的根本,这个根本存在于“道”中,连续不断地显现,用与不用都不断地显示“道”的根本,是永恒的。

【译文】

  “道”永恒不灭存在于宇宙空间,它有着孕育万物的深奥神妙。
  道变深奥,孕育万物的途径、诀窍,是宇宙运作的根基。
  “道”的存在宛如连续不断的柔丝,它对万物的支配作用是经常性的、不变的、不可见的。

【注】觐,见也。不觐,这里可以解释为不可以被直观观察的、隐晦的。


【释义】

  此章是讲“道”的永存与宇宙永存是同步的。
  “天长地久”指的是“道”的天长地久,是说宇宙空间是长而久地存在。长而久的限度是什么?长为久,久为远,但永远也是有限的永远,所以“道”也是有限的永远存在。为什么“道”能够“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是因为“道”的形成不是“道”本身自生问题。它能长久不败,是因为“道”是宇宙空间所为,所以“道”是长久的存在。
  上篇论述“道”的永恒性,而此章老子论述的是宇宙的长存。“天长地久”是指宇宙空间的长存。老子简明了为什么宇宙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宇宙形成不是宇宙为自己而生,是因为“道”的作用而生的,“道”是永恒的存在,所以天地才能长久。“道”是永恒的,这不是什么秘密。

【译文】

  宇宙是长久的存在。
  宇宙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宇宙空间不是自生的,而是“道”的动变形成空间所为,所以能长久的存在。
  因此,智者明白在身后空间,其实身已在前面了。
  外在身的周围空间,身自然的存活和停留在外的空间中。
  它并非是什么私密,所以就称它为不是秘密。
《道德经》在每一章中均包含一个秘法,由于文字很长、还要处理大量图片,所以,暂时省略了。况且,在密修之法的研读中——

1、老子说——心不妄,行不激,自修独究,果自然就。
2、叔华说——要意修和心修,千万不要体修,切记!切记!



【释义】

  此章文字简明练达,干脆利落,文中有九个善字,运用不一。“上善”是什么?上为天,天有“道”,是说天道属于善性,而它的善性象广阔浩大的水。天道的善性是“道”的普遍和广大,普及每个角落。广阔的“道”,如水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生长的。
  “水善”,是因为含有规律。“而不争”,是“道”不可、不能、也不愿意同万物抗争。所以,此善是不可能与万物抗争的。虽然“道”无所争,但不明“道”的大多数人还指责“道”,对“道”存在恶意和怀疑。
“居善地”是居往美好地为地道。
“心善渊”心存渊源深长的道;
“与善仁”交际广阔是仁道;
“言善信”是指言语真诚是信道;
“政善治”是指治世方案符合实际是治道;
“事善能”是指事情通运而不折是能道;
“动善时”是指天宇动变是时间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道不争而进理,故能平衡而没有风波。此文的重要意理在于:道于天下,于人众之中,道无争是其道。道与谁争,它不会与生命相争,因为生命存在于道中。

【译文】

天宇像水一样的柔刚。而有利万物的和善之水是与万物没有争夺的,解决处理众人所厌恶的事情,可以找到许多的方法。
积蓄(物质)和居住要选择良好的地方;心神、思想要做到像深渊的清水一样洁净;参与交往之事要讲究仁慈;文章、讲话要做到诚信;施政要有高明的策略;大事、小事、诸事要有处理能力;动作行为要善于掌握时机。
众人不相争,所以才不会产生过失、担忧。



【释义】

  老子这一章写的很艺术,他举例之后,来了个肯定的结果。他例举了一些“道”的现状,然后定论为天之“道”。有许多事是生存之“道”,为何又论天之“道”呢?天者为宇宙空间,包括了所有的星辰,地球也是宇宙一部分,也属于天,但也为地,天与地都是宇宙空间。宇宙之“道”为天“道”,生存之“道”也为天“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止。”是说拿着已经够重的东西就不要再加码了,一个是拿不动,另—个是损伤身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比喻为放在怀中的锋利的东西,不可能长久不露锋芒。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即使是美好和珍贵的东西也永远不会守在你的身边。那些东西不是真正的东西,守在你身边的只有宇宙年龄,是瞬间。另外,这些东西是宇宙的,虽然暂时是你的,但你死后又是谁的?所以金玉满堂你带不走,不能与你永远相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说富贵必然产生骄傲,要改变骄情,不要让别人去指责,而要自己去指责,要找出骄傲的祸根,防止以后走向不良的深渊。富有的人必须知道这个道理,要走“明白之道”。
  这些“道”包含在天道之中,老子将普遍之道、朴素之道蕴藏在生存的事物之中,说明宇宙之“道”,意识是不可违的。

【译文】

  提拿超负荷的东西,不如止住不拿。
  藏在衣怀里锐利的东西不会太久,必然露出它的锋芒。
  金玉虽然堆满房,但没有能力永久保住它。
  往往富贵者会产生骄傲,过失要自己怪罪和检讨。
  完成宏大事业后要退让功劳,就不会产生骄傲和自满,这是一条自然法则。




【释义】

老子在这章的首句便阐明了“道”对生命的作用,告诉你生命是“道”的行为作用,尤其是高级生命。人的生命是精、气、神、魄合一组成的,它的运动注入了“道”的概念,生存运动便是“道”的行为。
“载营魄抱一”,精、气、神是载象,象载着精、气、神和肉体组成为“道”。“抱一”是紧密抱守着“道”的运行。
“能无离乎?”是指双手合一、不能分开,亦指生命精、气、神、魄在正常的状态下不可分开,这是“道”的体现。如果神游,那也是“道”。神体分离是在非规律条件下的“道”,我们要寻求这样的“道”,才能专气致柔。
“专气致柔,能为婴乎?”是指在修持中,认识“抱一”的另一个问题,是指经过修持可以达到精、气、神专一的结合,出游去观察宇宙的玄道,象婴儿的道行,象婴儿那样知“道”。
“涤污玄览,能无疵乎?”要想达到婴知的功能,就必须洗掉显意识中的污垢,才能浏览“道”的玄妙,来认识宇宙。如果不这样做,意识的污垢是不会走掉的。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是生活的大道,能什么都不知“道”吗?这个“道”就是治国的方略。
“地门开阖,能为雌乎?”地是指生存之道,这里的生命造就者是生命繁殖之路,它的“道”是什么?是繁殖。地门是指生之门道,任何生命都是从这个门道出来的,人类更是从这个阴门出生的。这个门有开阉的功能,平时是闭着的,当开阖的时候就有生命的诞生。孕育生命的摇篮是这个门的开阖之器,包容着各种生命。开阖之门能作为雌性的标志,开阖之门中孕育着各种生命的产生。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老子在此句中加深了进一步讲“道”,明白是“知”,四达指“道”,比喻人行之道。此句含蓄地指明了宇宙之“道”的普遍性存在,生命之“道”是永恒存在。知“道”是贤智者,贤智者才能有作为。能没有作为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伥而不宰,是谓玄德。”宇宙之“道”生育了万物,万物依赖着“道”,在养息中永存。而万物不归“道”所有,虽然“道”生万物,“道”也不去主宰万物,还不要万物恩恃。这便是“道”深奥的美德。“伥而不宰”是不依仗宇宙的气势去主宰万物。


【章旨】

老子将“道”融于人类的生存之中,人类的形态和精神是身体相互依存拥抱成一体的,自然这是“道”的作用。但是,在“道”的作用下,形态和精神是可以暂时分离的。大宇宙对应的是小宇宙,所以“道”也贯穿于人体之中。在“道”的作用下,人体的功能在“道”不断的动变下也在不断动变。人体的动变是人类进化的表现,主要是觉感和功能的变化。老子在这一章中全面阐述了人体改变的本质。

【译文】

虽然形态和精神紧紧拥抱在一起,能有松手不分离的时候吗?
虽然端正而专一精气运行达到柔顺状态,能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吗?
排除思维意识的杂念,深静的观想,能全部除掉思维屏幕上的疵点吗?
要爱惜形体,理顺精神意识,在静中能无所不知吗?在修持中进入不断开闭状态,能让阴神那样平静吗?
形神分离,通达宇宙一切,能无事所为吗?
天宇造就了生命,同时也造就了蓄养生命的生存条件,但生存条件不能归生命独有的,也不能完全依赖天宇的恩赐,更不要仗着天宇造就的生存条件来主宰一切,这便是“道”深远的准则和规范。

【密法】

老子本章的密法是“吐精十三步”(见图)。这是一个行走的功法,修者共走十三步为一修,要求在夜间修,最佳是子时,晴空星旺。履步面对七星,结印七次,两步为一印,最好是一次修七遍。
第一印是站立举印,两臂上抬,手掌展开对七星,闭目,抬右脚前迈,左脚抬落右脚 。
变印时站立,立正式,念:“辟哩啪啦毗,蝗蝗入我身,嗔嗔入我神”三遍。行步时闭目,起印站立时要观星,然后注视七星念而不消。七印后再进一步后转,背对七星,默站五分钟,觉气扑身。
行一步气缭足、缭身、缭顶,印变时有气纠缠,修七遍,走九十一步。要选百米场地,最好几个人一起修,修时有各种外象相伴相随,不可惊恐,不会出偏。



第十章的介绍是完整的,如此码字和处理有点吃力。

以后各章将去除其【章旨】和【密法】,

等以后有时间时再完整地发个帖子,并编排成电子书。

这章我将标点位置弄错了,改一下——
==================================

【通用版】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纠错版】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陶,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

  老子把宇宙空间的总体出现,从无到有,看成是成“道”的程序。车之成、器之成、室之成,都是从无到有的程序。本来在有车之前是没有车的,在有器之前是没有器的,在有房子之前是没有房子的,这一切都是从无到有,“道”就在其中。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木幅做成一个轮,木条本身不是轮,但组成后就变成了轮,从无到有,这就是轮“道”。轮为车所用,lunzi可以做成车,轮是车的组成部份。
  “埏埴以为陶,当其无有,器之用。”埏埴是粘土,含镁可制成陶器。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过加工了的精细粘土可以烧制成陶器。成陶为有,在成陶之前是无陶的粘土,细腻的粘土烧制成陶器可以当成器具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为居,立门窗、筑墙盖成房子,这房子是有,在没有房子之前是门窗和砖瓦。把房子可以看成从无到有,建造房子是为生存居住所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这句话十分透彻地阐述了“道”在无有的用场,所以在有了之后,供给了生存便利,就要利用这个便利。在“有”之前是“无”,也是有所用,由于“无”的用处,才产生了“有”,这便是“道”的作用。
  “无”可以变成“有”,“有”可以变成“无”。在宇宙空间中“有”是自然万物的实相,是实在的物质,但“无”是虚无的相。老子认识到无虚但也是“有”,是相对的“有”,是虚无的“有”。无为是相对的有观点,是老子的哲学精华。

【译文】

  三十根辐条等分聚集在毂上成为轮,由于lunzi有辐毂空的虚态和lunzi的实体共存,才有轴轮的转动作用而成为车子。抟揉各种粘土做成器皿,由于器皿有空的虚态和粘土的实体共存,才有器皿装物的作用而成为器。建房留有门窗,合围的墙壁中空的虚态和墙壁实体共存,才能居住和进出的自由作用而成为室。所以,实体给生命带来很多利益,虚态也发挥很大作用。


【释义】

  老子这一章是告诉人们事物之“道”。这个“道”是事物的两面性,两面性是事物的分解性,“道”就是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此起彼伏”就是这个道理。
  “五色令人目盲”。空间是七色光,有无色光和有色光,光的纳入和析出有“能”的作用。黑白光是一析一纳之色,所以为不艳之光,所余五色光为五种颜色之光。五种颜色的艳光缭动,使人睁不开眼睛,看不见东西。
  “五音令人耳聋”。其意为动听的音乐也能使人耳欲聋,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五声不是五音,声与音同出一辙,但声急而重,是初为。而音是声之余缓,声不同,音也不同。五音为宫、商、角、徵、羽,而声之震,音为震之波;五声为雷鸣、虎啸、狮吼、狼嚎、山崩、地震、天鸣,去掉狮吼、狼嚎为五声。
  “五味令人口爽”。五种味混在一起就辨不出它的味道。五味为甜、苦、酸、辣、咸,味就在“道”中,这五种味道使人觉器有不同的感觉,总体上说是爽,是爽朗、爽快。
  “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本来驰骋的行为是爽快的,由于“猎”改变了心态,使人发狂地追杀猎物。这便是“道”,理在追欲猎物。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是珍贵的,得之与不得之都使人的行为有所改变,利令智昏。一个直接害人,一个间接害自己。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贤者是聪明的人,知道“理”在其中、腹为“道”中。所以,不要盲目地行事而违反“道”,不要盲目而看不清“道”,要去掉不良行为,取命道之理。

【译文】

  五色同时耀动,使人眼花缭乱而看不见其他东西;
  五音同时震响,使人耳膜嗡鸣而听不见其它声音;
  五味同时吞咽,使人舌喉不辨而不适;
  纵情威武地去守猎,使人心神狂妄而不止;
  难得渴望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而犯罪。
  因此,聪明的人要以生存为重,填饱腹腔,不去目睹奢望。要抛弃眼前的一切,保留腹中的温暖。


【释义】

  此章意旨是问“道”。
  在人类生存之“道”中,所产生的荣辱是“道”的体现。荣辱谁也躲避不了,不论是什么样的人,甚至是圣贤之人,在荣辱面前都会有心跳的和面色大变的情绪,情绪轻重和荣辱的大小成正比的。
  “宠辱若惊”,宠有荣意,受宠、受表扬都很激动和兴奋,脸上的表情也随着心的跳动而红晕。惊是惊心动魄,受宠荣耀而心跳为惊。而受到侮辱(也是刺讽羞辱),也会心跳颜变,一阵红、一阵白,也是心惊肉跳。辱可以变成恨和怒,惊可以发狂而大发雷霆。“宠辱若惊”就是在荣辱面前都可以发狂。
  “贵大患若身。”这句是与宠辱若惊相似的句子,宠辱与贵大患,应该是贵患,老子将大加患之前为大患,是患的程度之大。从造字上看,两个字都有“中”,贵下一个“贝”,患是中心,一个宝贝,一个中心。贵有宝,为富贵,而患中心为忧。因患为中心的精神状态,有虑之意。老子所说的富贵和忧患都是人的自身之事,这两个情况皆归于身体。如果是大忧患了,就成虑了。所以,富贵在体,忧患在思,都是身体之事。两者可放在一人身上,可指邦国,也可指自己。人之富贵与忧患在自身,邦之富贵与忧患在于国。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因为荣耀至上,比别人高一等,受宠若惊;而辱是比别人低一等,是下等人,气势下沉而抬不起头来。受宠可以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东西,奖励和表彰,而受辱则精神低落,可以失去精神和物质上的东西。什么叫罢官、流放、定罪……,至少失去了脸面。这便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富贵、忧患在于身上呢?先说一下大患,所以我有大患、我在忧患,就是我自身的存在是由于生存所造成的。如果没有自身存在,我什么忧患都不会有。老子用“道”阐述有我和无我,产生忧患和无忧患都是“道”。老子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明了“道”的真实。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富贵也是自身,因为在宇宙空间有我生存之“道”,由于自身原因,我才有富贵的可能。因为我的身体寄生于宇宙空间之中。
  “爱以身为天下。”在这里,“爱”字的含意是与患有关的,爱是虚无的,没有什么实意而言,爱是精神上的。因为我有自身,所以我才有爱的感受。把爱托付给宇宙空间吧!

【译文】

  (你)得到了荣耀宠爱和受到侮辱指责,心神都会感到震惊,这是你身体带来的最大的灾祸。
  什么是荣辱若惊呢?受到荣耀得到宠爱是最美好的,感到自豪;
  受到侮辱、得到责怪是最难堪的,感到羞恼。
  得到了荣宠你就惊喜,失掉了宠信你就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
  为什么说自己的身体是最大的祸源呢?
  我所以有大的忧虑和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
  倘若我没有身体,我能有什么天灾人祸呢?
  所以,将高尚的身体荣辱若惊忘掉,而任天地评说,你就能担负天下的重任。
  要珍爱你的身体,把荣辱若惊丢掉,任由天下评说,就可以把天下的重担放在你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