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即将高考的孩子:京城古戏楼 雨打风吹 道不尽的风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2:28

2011年11月01日

现在的我们几乎要遗忘了,老北京曾是一座戏剧之城。戏剧最早出现在元朝,700多年前关汉卿的戏剧就在北京的勾栏瓦舍里回响。到了明代,戏楼在北京出现了,始建于那时的阳平会馆戏楼至今还屹立在北京前门外小江胡同。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促成了徽班进京,戏楼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看戏成了当时最时尚的娱乐方式。北京的戏楼之多不仅是全国之最,而且北京的戏楼是宫廷、王府与民间并存,这也是其他城市所看不到的。

当时,按不得影响皇宫王府贵族安静生活的规定,戏楼一律设在外城,所以戏园大都集中开设在前门外繁华的闹市里。在清朝的早、中、晚期,都有当时所谓的 “四大名园”:早期的为太平园、四宜园、月明楼、查家楼;中期的为方壶斋、蓬莱轩、升平轩与广和查楼;晚期的是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戏园。而今天,这些名园早已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北京清代的临时戏台

老北京戏楼文化

旧时王公贵族要看戏,或在宫廷王府里面建戏楼,或在自家厅堂里搭戏台,表演的都是“文人戏曲”,道具精美、唱词婉约、表演细腻。老百姓看的多是在广场高台上演的大戏,锣鼓铿锵、唱腔高亢、服饰艳丽。此外在商业区的茶楼、会馆、戏园、酒馆里也有戏曲演出,集中于现在的崇文区和宣武区。直到解放前,北京仍以珠市口为界,口北的戏楼比较正规,口南则是民间艺人的表演场所,有“路歧不入勾栏”之说。那时每到演出开始前,戏园子里除有捧角儿的乱喊叫外,前台还出现了“三行”,即茶水行、小卖行、手巾把行。正像侯宝林先生相声里所描述的,那时戏园里沏茶倒水、卖烟卷花生瓜子的、扔手巾把的,一片嘈杂,一直到压轴戏开演,才稍静下来。

京城名戏楼

京城现存的“四大古戏楼”为阳平会馆戏楼、浙商会馆正乙祠戏楼、湖广会馆戏楼、安徽会馆戏楼。这四家戏楼同属会馆戏楼,此外,戏楼还有宫廷、王府戏楼和民间戏楼之分,这其中最有名的是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颐和园听鹂馆戏楼、恭王府戏楼。民间戏楼,就是俗称的“戏园子”,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电影院。广和楼是清代最著名的营业性戏楼,解放后改建成广和剧场,沿用至今;广德楼,建于清代中期,位于前门外,1957年改称前门小剧场。

老戏楼传说

老戏楼的戏台设计造型独特,一般讲究要上有天井、下有地井,台上有滑车,在演一些神仙鬼怪戏时能 “天降神仙”,还能从地底 “钻出鬼怪”,在当时颇为神奇。据专家解释,戏楼里的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是为增加舞台效果而设,演出时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

四大古戏楼之前世今生

如今,当年的“四大名园”早已不复存在,连人们对于老北京的记忆也一并消磨了。北京现存的四大古戏楼之首——始建于明末的阳平会馆戏楼,已成了刘老根大舞台驻地,让人欢喜让人忧。

正乙祠戏楼

建造时间:清康熙六年

地址:前门外西河沿220号

修复后的正乙祠戏楼内景。

正乙祠戏楼二层包厢。

正乙祠戏楼内的仿古笔架。

坐落于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戏楼已有300余年历史,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依旧保持着老式戏园子旧有格局,整体为木结构,也是北京现存唯一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质戏楼。清康熙六年浙江商人将其创立为会馆场所,它曾经是浙江同乡会馆,同乡会馆就是同乡驻京办事处,清末时北京有400多个会馆,但只有大会馆才有厅堂,有戏楼。起先会馆只用于同乡聚会,后来逐渐向公众开放。

新中国建立后,正乙祠戏楼改作北京市教育局的招待所,当年盛况无迹可寻。《正乙祠大戏楼》记载着著名戏剧理论家周华斌1984年寻访正乙祠的场景:“宅院的门脸不大,是个极为普通的四合院小门楼。里面一样破旧冷落。厅堂已用作招待所的食堂,随意堆放着啤酒箱和木柴。厅堂四边的楼廊隔成了客房,客人不多。戏台被砌起来,开了几个卖饭窗口。后台已用作炒菜做饭的厨房。整个建筑的框架犹存,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大量碑记已被清除,无法认定它的历史。在厅堂的木柴堆里,有一块半截的黑漆金字招牌,留有几个大字‘……珠首饰商会’。”

1994年,一位姓王的宁波籍商人偶然路过面目全非的正乙祠,热爱戏剧的他立志要抢修正乙祠。在接下来三年,他投入大量财力修复戏楼,又经营了700多场戏曲演出,梅葆玖、谭元寿等名家也被请来登台献艺。然而戏楼叫好不叫座,经营惨淡,以失败告终。

2005年,正乙祠被北京市文化局接管。2010年10月由新华普罗文化公司接手经营。这座300多年的老戏楼开始正式走上了复兴之路。如今正乙祠戏台两侧朱漆柱上还挂着一副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读来教人思绪万千。

阳平会馆戏楼

建造时间:始建于明末

地址:前门外小江胡同(原小蒋家胡同)36号

刘老根大舞台落户阳平会馆已有2年多,在一次演出中,男演员唱到兴奋处扯开衣襟露出了膀子。正在录播节目的央视工作人员觉得不雅,上前将演员的衣服往上拉了拉。台下的赵本山顿时急了,怒喝:“这怎么了?”这段子听起来可能可笑,古戏楼专家周华斌教授说这就是当市民通俗文化表演碰上百年古戏楼的“火花”。

阳平会馆,又称“平阳会馆”,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代嘉庆年间,曾是山西同乡会馆。戏楼里曾有一块匾,上书“醒世铎”及“王铎题”。虽然此匾已经失散,但是首都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份拓片,可证明阳平会馆的修建年代与莎士比亚是同时期的。会馆结构是三幢独立的楼围成院落,设有戏台。舞台艺术专家李畅先生指出,这个戏楼和当年莎士比亚的“天鹅剧院”的选址都在河边,皆是为了木结构剧场防火的需要。可见阳平会馆戏楼的发展遵循了世界范围内剧场的发展规律,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安徽会馆戏楼

建造时间:清同治七年

地址:后孙公园胡同路北

安徽会馆旁的四合院内景。

《梅兰芳华》中旦角扮演者刘欣然。

安徽会馆外屹立了160多年的石狮。

探访安徽会馆古戏楼之前就听说它藏于胡同深处,寻觅其踪需费一番周折。会馆门前没有挂出“安徽会馆”或文保单位的牌匾,唯一能看出与周围院落不同的,就是蹲守在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安徽会馆现址的门牌是三号、二十五号和二十七号,不禁让人遥想会馆当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北起八角琉璃井,南止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的宏大规模和坐拥219间半房屋的非凡气度。遗憾的是会馆戏楼在上世纪80年代被用作宣武区椿树整流器厂仓库,后仍在空置着。1994年电视剧《天桥梦》曾在戏楼取景拍摄,许多人才第一次见到戏楼的面目,当时的剧组人员形容“光尘土就有两寸厚,上看台二楼的台阶护栏也颤颤悠悠的”。近年政府在引导会馆周围居民搬迁,但进展缓慢。这“京城四大戏楼”何时能再聚首,现在看来还遥遥无期。

冠盖萃江淮,尽东南宾主之欢,扮社筵开,古谊犹存乡饮酒;

楼台演歌舞,极丝竹管弦之盛,梨园美具,世情且看戏登场。

——安徽会馆戏楼内对联

湖广会馆戏楼建造时间:清道光十年

地址:虎坊路3号

网上热传的“京城四大凶宅”中,湖广会馆位列其首,因其“闹鬼”之说由来已久。其实,湖广会馆在中国近代史上名震四方,在此下榻看戏的多为当时的风云人物,若真有哪位大人的魂魄历经百年、流连在此,也算独厚爱之。湖广会馆原址为明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的相府,嘉庆年间由长沙籍在京官员修成会馆,道光年间曾国藩主持重修确立了会馆整体格局。上个世纪初的梨园名角谭鑫培、陈德霖、余叔岩、梅兰芳等也都在此登台演出过。如今的湖广会馆集戏楼、酒楼、茶楼、戏曲博物馆于一体,是北京最大的目前仍在运营中的百年老戏楼。

会馆内舞台天幕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图案,极具特色。大戏楼分上下两层,能容纳260 人,二层由包厢式看楼环拱,共设十二个包厢。 看池及包厢中均设置仿古硬木家具,供贵宾在这里品茗赏戏。

老戏楼看戏

如今北京现存的老戏楼中还有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出的可谓寥寥无几。正乙祠戏楼自2010年10月开始上演《梅兰芳华》,是最忠实于戏楼本身的。此外,湖广会馆的京剧折子戏每晚都有,在影响上最广;恭王府戏楼的戏曲演出时间不固定,但也是京城仅存的能看戏的老戏楼之一了。

正乙祠戏楼

剧目:《梅兰芳华》,由梅葆玖担任艺术总监,李六乙导演,现场表演不是将梅兰芳的戏曲片段进行简单罗列,而是根据对梅派代表作的潜心研究,撷取梅兰芳京剧艺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剧目之精华段落,并通过当代戏剧的处理手法将其融合成一部全面体现梅兰芳舞台艺术的表演项目。剧目包括《抗金兵》、《贵妃醉酒》、《洛神》、《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六部,按唱念做舞(武)进行分类

时间:每周五、六晚8:00开始

票价:单座280、480、580、680;包厢1500(5人)、3000(6人)、18000(12人)

湖广会馆戏楼

剧目:整个9月会馆大戏楼都为北京风雷京剧团演出的京剧折子戏,武戏为主,剧目包括《三岔口》、《天女散花》、《闹龙宫》、《拾玉镯》、《盗御马》、《探皇陵》、《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

时间:每晚7:30开始

票价:180、280、380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