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感悟300字:一份令我们羞愧的台湾中学历史考卷 - 大唐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51:36

一份令我们羞愧的台湾中学历史考卷

默认分类 2010-04-10 20:45:35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

 

一份令我们羞愧的台湾中学历史考卷 

 

高雄市立小港高级中学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期中考一年级历史科试题

 

代码:04

电脑阅卷、电脑卡划记错误扣5分

考试范围:上册第七-八课

一、单一选择题:60%(不倒扣)

1. 关於门阀制度,哪些是正确的叙述 ○1胚胎於汉代,确立於魏晋,而到南北朝时臻於极盛 ○2选任官吏既不要问文武才能,也不必看吏治考绩,只要凭藉有好祖宗,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3保持特殊身分的办法,就是编撰「家谱」,明确记载士族的世系源流 (A)○1○2○3 (B)○1○3 (C)○1○2 (D)○2○3。

2. 王导在钟山有赐田八十顷,传了将近两百年。梁武帝想在钟山建造佛寺,要徵购这批土地。王家的人并不同意,但最后还是被强买了去。此事这样的结果隐现了怎样的意义? (A)南朝时,皇帝的权力极大,不可抗衡 (B)南朝时,寒人的地位在世族之上 (C)南朝时,世族在政治上不像过去那样吃香了 (D)南朝时,世族之间彼此竞争、相互迫害。

3. 下列各项叙述之中,何者与史实「不符」? (A)梁武帝曾致力调和统治阶层内部世族和寒人之间的矛盾 (B)南北朝对立逾三百年,最后为唐高祖李渊所统一 (C)北魏孝文帝推行的许多改革,其目的在统一中国,融合胡汉 (D)刘裕是南朝宋的开国之君,也是一位布衣出身的天子,在东晋末,因一己之私心,失去光复北方失地的大好机会。

4. 东晋及南朝实施土断,主要目的是 (A)增加赋税收入 (B)安定流民生活 (C)促进民族融合 (D)打击江南大族。

5. 北魏「六镇」指何而言? (A)平城北方防御柔然的六个大军事基地 (B)洛阳之南准备进攻南朝的六个大军事基地 (C)中原地区实行均田制以后,经济繁荣形成的六个大市镇 (D)中原与北方接界之处,农牧产品交易频繁而形成的六个大市镇。

6.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其之所以能击败各方,统有中原的因素中,下列叙述何者为非? (A)游牧民族慓悍善战 (B)全面实行汉化的结果 (C)重用汉人士族 (D)汉人中以崔浩最受北魏政权的器重。

7. 南朝的「典签」: (A)是由门阀子弟出任的官 (B)是属於清官 (C)握有实权、颇受信任,但却激起宋、齐两朝骨肉相残 (D)他们职务优闲,与各州诸王关系和谐。

8. 有关北齐的叙述,何者有误? (A)国家事务需汉人处理 (B)朝政大权最后竟由鲜卑转移至汉人手中 (C)胡汉间冲突时起,结果多以汉人被杀,胡人得胜告终 (D)由於胡汉冲突时起,国政日趋紊乱,土地兼并剧烈,最后均田制遭到破坏。

9. 何谓「关陇统治集团」? (A)是东魏高欢为对抗西魏宇文泰所刻意凝聚而成的 (B)他们是府兵制中高阶的将领 (C)除经济较为弱势外,在政治及军事方面皆势力雄厚 (D)主要为关陇地区杰出的鲜卑人,及部分有实力的汉人,依胡汉差异而形成。

10.有关佛教与道教在南、北朝发展情况的比较,错误的是 (A)佛教在北朝发生两次灭佛事件,至此势力日衰,终不如道教发达 (B)道教的理论、制度、经典的整理,及以道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等改革,皆在南朝时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C)佛教在南、北朝时的经济力量日益强大,构成国家潜在威胁,引致君主的忌恨 (D)道教在北朝时,以寇谦之清整改革最为重要,他出身北方大族,生於五胡政权后期,主要活动在北魏初年。

11.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代,政治很不安定,政权经常更迭,战争也是常有的事,各大势力之间经常兵戎相向。战祸连绵使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这个时代几乎没有特殊的表现,政治上看不到伟大人物,学术文化也无甚成就,一片沉寂。但是,继之而起的时代,结束了动乱,开启了安定和平的局面,经济上出现繁荣景象,人口大为增加。也就是说,这个时代政治的动乱对经济与人口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请问这是哪一个时代? (A)战国 (B)三国 (C)南北朝 (D)五代。

12.唐初赋税行「租庸调法」,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不同之处为 (A)前者纳税概以钱计,后者则以纳粟为主 (B)前者分春夏秋冬四季徵输,后者则以夏冬为徵输期 (C)前者不以户为准,后者则依户口课税 (D)前者与国家授田配合施行,后者仅徵税不授田。

13.历史学者研究唐太宗贞观之治,下列的书籍都需要研读,但是,其中哪两种最为重要?理由是什麼?(甲)宋代欧阳修《新唐书》 (乙)台湾大学已故教授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丙)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丁)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 (A)甲乙。甲提供全面的资料,乙提供现代人的研究 (B)甲丙。四本书中记载当时情形最充实的两种 (C)乙丁。看法最为深入,议论最为精辟 (D)丙丁。丙提供直接史料,丁提供精深解释。

14.魏徵进谏,唐太宗采纳,是历史上的美谈。史书透过魏徵之口,对唐太宗纳谏的态度留下一些记载,诸如:(甲)「不喜欢听别人的批评,接纳的样子很勉强。」 (乙)「听到了别人的批评,就好高兴,不忘夸奖一番。」 (丙)「还能够高兴地听取批评意见。」请你依据对唐太宗的理解,对於三段史料的时间排列及有关说明,选出妥当的叙述 (A)甲丙乙,唐太宗在魏徵的感召下,懂得纳谏的好处,很有进步,遂有「贞观之治」的成就 (B)甲乙丙,唐太宗最初不懂如何纳谏,在魏徵的帮助下,遂渐懂得纳谏时心平气和 (C)丙甲乙,唐太宗很聪明,很快就能辨别批评的好坏,对好的批评表现高兴,对不怎样的批评没耐心 (D)乙丙甲,随著功业的建立,唐太宗自信愈强,愈无听纳谏言的耐心。

15.唐玄宗时,国势到达顶峰,社会呈现一片富庶景象,下列何者是此时期的实况? (A)农民因得到更多足额的土地,收获增加,有足够能力缴纳租调 (B)均田制与府兵制度两者皆渐无法继续实施 (C)由於彻底实施府兵制度,政府军费负担仍低,国势才得以继续维持 (D)当时政府的精兵悍将集中在关中,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

16.在唐代府兵制度的特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民平时耕种,农隙教练,素质整齐,战斗力高强 (B)府兵只从关陇豪右中选取,每三年挑选一次 (C)被选中者只须负担租,至於庸调则可免 (D)府兵的各项费皆由政府支出,有减轻农民负担的功用。

17.唐初对外来文化颇示尊重与开放,但中唐以后何以态度转趋保守,进而重新反省本土文化的价值?(甲)武周代唐的影响,使道教的信仰日趋盛行 (乙)安史之乱的冲击,使国人对外族渐起反感 (丙)外来佛教盛行,刺激本土文化的新自觉 (丁)朋党之争的结果,使经学成为学术的主流 (戊)察举制度的实施,本土文化成为晋升工具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戊。

18.请阅读下列两段用白话文改写过的资料,选出正确的触释:

资料一:这位国君在位时建造了好些宫室,供自己居住,又到处兴建离宫别馆,供自己游玩。百姓们不胜负担,铤而走险,成了盗佟5搅怂哪┠辏B一尺土、一个人都不能拥有。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深以为诫,不敢任意使唤人民。

资料二:动乱尚未发生的时候,自信不会乱;国家尚未灭亡时,自信不会亡。加在百姓身上的赋役很重,对外征讨不停,等到动乱即将发生,朝廷即将灭亡,还不觉悟。这样的事例可以做为我们的借镜,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教训。 (A)汉初以秦末为鉴,一为汉高祖所言,一为叔孙通上疏 (B)汉初以秦末为鉴,两段资料应皆出於叔孙通的上疏 (C)唐初以隋末为鉴,一为唐太宗所言,一为大臣的上疏 (D)唐初以隋末为鉴,两段资料皆出自大臣的上疏,可能是魏徵。

19.参考右图,下列各南朝史事与发生地区配对,正确的有 (A)实行府兵制-乙区 (B)均田制实施情况最佳-甲区 (C)胡汉冲突-甲、乙、丙三区 (D)经学盛行区-丙区。

20.中国自东汉以来北方多动乱,经济残破,而南方富庶,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北朝胜於南朝,其中原因与下列何者有关? (A)南方多外患,经济严重破坏 (B)南方尚清谈,士人无经世之意图 (C)北方胡汉融合,而南方由南人掌握政治资源后,对世族进行迫害 (D)北方行均田制恢复经济力,南方土断制破坏经济力。

21.关於唐代胡汉关系的演变,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因此对於夷狄并不设防,夷狄优秀者多被任为文官,较少任武官 (B)自塞外归来的外族人士,在唐代时多以经商为主,唯任官者则极少见 (C)元稹诗:「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古乐」正是唐代胡风盛行的最佳写照 (D)长安城中,经商的胡人都集中於东市营业。

22.现代国际间的合纵连横往往是出於打击或牵制敌方的力量,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曾打「中共牌」以牵制苏俄,试问在唐代,大唐曾与哪一个邻国的结合也有类似的例子? (A)吐蕃 (B)回纥 (C)突厥 (D)大食。

23.唐朝的扬洲繁荣热闹,是当时最富裕的地方,有「扬一益二」之称,其原因为何? (A)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为全国货物的集散地 (B)为国际贸易十分发达的滨海港口 (C)是全国军事政治经济重心所在的国际性大都会 (D)唯一设市舶司的城市。

24.东晋末年,有一个王姓子弟来到北方,崔浩看见他的鼻子很大,称赞他是「贵种」(因王家人世代出酒糟鼻),结果激怒了鲜卑贵族被迫在太武帝面前承认了错误,此事反映的意义是 ○1鲜卑人积极汉化 ○2崔浩想要区别士庶,保持士族在社会上的特殊身分和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3反映鲜卑人虽积极引用汉族高门(崔浩),但胡汉矛盾仍存在 (A)○1○2○3 (B)○2○3 (C)○1○2 (D)○1○3。

25.国史上由汉代迄宋代,社会门第阶级发展的状况,右边图形何者正确? (A)甲 (B)乙 (C)丙 (D)丁。

26.有一篇描述社会风气的作品提到:「那段时间,人们无分贵贱,都爱穿胡人的服装,妇女化妆也效法胡人,衣服的样式一改传统,襟袖窄小,有识之士对戎俗的流行深不以为然。」请问:作者是在哪一个时期描述哪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 (A)在北魏迁都洛阳后描述迁都前的风气 (B)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描写当时的风气 (C)在唐代安史之乱前描述当时风气 (D)在安史之乱后追溯安史乱前的风气。

27.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时规定除桑田外,「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依此规定看来,北魏均田制的特点是,下列何者有误? (A)依生产力的多寡分配土地使用权,不以绝对的均平为分配原则 (B)人民至少可分配到一定限额的土地使用权,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生活 (C)妇女所受露田只有丁男之半,明显的抑压妇女地位 (D)若因努力生产而增加奴婢之数,可分配更多露田,有鼓励生产之意。

28.元代一位历史学家认为:隋唐时代,朝野有名气的人物中,鲜卑族的子孙几乎十占六七,这时候还要辨别氏族出身,已经是没什麼用的事了。他的看法,说明了隋唐时代民族融合,下列何者不符史实? (A)胡汉之间经过长期对立,不断接触 (B)鲜卑族仍被视为尊贵的血统受人敬重,所以其子孙多能名扬於时 (C)虽然可以从姓氏上看出鲜卑人的后裔,但已无意义 (D)自秦汉至北朝的许多边塞旧族,基本上已成了汉人。

29.对於安史之乱的发生,历来有许多解释,以下有关三段的文字:

一、《资治通鉴》:「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入为宰相。李林甫欲杜(杜绝、阻断)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於林甫专宠固位之忠病!?br /> 二、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国政俗,皆尚和平,承平之时,武备不得不弛,初无关於法制,自五胡乱华以来,以汉人任耕,而以降附之外族任战,其策亦未尝变,故唐初虽有府兵,出征实多用蕃兵、蕃将,此实非玄宗一人之咎,归罪林甫,尤近深文(苛刻)。惟天宝之时,偏重之势太甚,君相不早之计,而徒荒淫纵恣,耽宠怙权,则神州陆沉(国土沉沦),固不得不任其责耳。」

三、高中历史旧教材第二册:「玄宗晚期,宠幸杨贵妃,沉迷於晏乐,而将国政委交於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造成宰相个人的专权,植党营私,淫侈贪贿,唐代政治因而日益腐败,加以府兵败坏,募兵代兴,武力为藩镇私人所宰制,以及任用跋扈不驯的胡人为边帅,终致酿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以上三种解释各有重点,请加以比较,选出正确的叙述 (A)三种解释都强调制度的不良引起动乱,个人因素并不重要 (B)三种解释都对唐初胡人握有兵权提出说明,并认为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背景 (C)三种解释都认为李林甫所制定的政策是导致安禄山起兵的主要原因 (D)三种解释都说明安禄山是以唐玄宗与李林甫君臣荒晏,不理朝政作为起兵叛乱的藉口。

30.唐代晚年的黄巢之乱,下列何者为是? (A)与安史之乱同为民不聊生下所引发的民变 (B)与汉代黄巾之乱同,曾大肆屠杀各教教徒 (C)与孙恩、卢循之乱同被北府兵平定 (D)与安史之乱同,曾借外族兵平定。

 

二、多重选择题:20%(有倒扣)

31.史学家钱宾四先生有言曰:「一个国家内部自身,存在两种极相违异之社会型态,无不致有大乱者」,以下所叙述之史实,何者可印证他的理论? (A)东汉的地方吏治有两种类型,既有循吏,又有酷吏 (B)东汉末年为防羌祸,凉州兵强马壮;首都洛阳,士人忙於清议,提倡儒术 (C)汉代西域,既有绿洲城邦国家,又有游牧国家 (D)东晋政权,荆州形势险要,扬州则是首都所在,形成荆、扬对立 (E)北魏迁都,洛阳王公生活优渥,六镇将士地位低落。

32.老师要同学写一份读书报告,主题是:「就大一统及民族融合的观点论宇文泰之功」。请你检验同学有哪些论点「错」了? (A)他努力使中原正统文化与吴越土著文化交流 (B)他主张鲜卑人战斗,汉人耕种 (C)他在关中建立一支极为强大的胡汉武力集团 (D)他称关中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创立「关陇文化本位政策」 (E)他用鲜卑部落形式,将胡汉将士结合起来,组成「府兵」。

33.传统中国为一农业社会,人民依赖土地生活,与土地关系密切。在中国历史上,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利用经历多次变化,对各时代的农民生活影响甚大。下列叙述哪些正确? (A)西周时代土地为贵族所有,农民耕种所得交给贵族,再由贵族分配粮食 (B)战国到秦汉时期,私人可以拥有土地,农民之间经常有土地买卖的行为 (C)三国时代,曹魏在中原屯田,耕种国有荒田是农民维持生活的方式之一 (D)从北魏到唐代中弃,均田制实施,原则上须由政府授田,才能经营土地 (E)均田制破坏以后,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税赋负担的多寡。

34.突厥的兴盛、衰微与迁徙,对於历史曾有哪些影响? (A)对突厥的外交或战争,构成隋及盛唐对外关系史的重要部分 (B)隋、唐之际,逐鹿中原的群雄竞相争取突厥的支持,甚至向其臣服 (C)西突厥一度是西域各国的盟主,其衰微使唐与大食在中亚展开霸权竞争 (D)吐蕃因东突厥的衰微而获得主宰塞北草原的机会,并继东突厥之后成为唐的大患 (E)突厥人的后裔曾迁至小亚细亚建立回教国家,并曾扩张为一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权。

35.北魏孝文帝深慕中原文化,他进行多重大的改革,下列叙述中,有哪些是正确的? (A)他改革的目的在想融合胡汉,一统中国 (B)他将都城从平城迁洛阳,是因洛阳兼具历史名都、经济富厚、通咚姆剑约氨沆督浡院鹊葪l件 (C)他推行的汉化措施有禁胡服、断北语、通婚姻、改姓氏、重文教等 (D)其汉化成效非常成功,使南北形成相融一家的景象 (E)他汉化的正面意义即在使胡汉界限逐渐消弭。

36.佛教在南北朝时的发展情形,正确的为 (A)佛教大盛,出家为僧的人为数可观 (B)佛教寺院占有大片土地,经济实力日益强大 (C)北周武帝时下令坑杀沙门,烧毁经像 (D)北魏太武帝时强迫僧侣还俗,并将寺院土地收归国有 (E)佛教思想深植社会人心,虽经两次灭佛事件,但不久又兴盛起来。

37.魏晋南北朝士族与寒门有很明显的对比,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士族钻研经学,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寒门无仕进之路,多以清谈相尚 (B)彼此不通婚姻 (C)士族奢靡颓废,个人主义,寒门却得经由策试及第入仕,渐转成华族 (D)士族鄙视武职,寒门多以军功取得高位,进而称帝 (E)士族营止傥唬胧烁吖伲T只得讲求养望,由中正官推荐。

38.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自汉末初与至东晋时期,曾经有如何的发展? (A)汉末天灾人祸盛行,道教以提供来世的希望而吸引信徒,不具有政治的性质 (B)早自道教初兴,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已是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 (C)由於奉老子为始祖,所以魏晋时期流行讲解老、庄的玄学,是道教兴盛的象徵之一 (D)吸收长生不死之说与阴阳五行之学,并以此为基础,在东晋时期确立了炼丹的理论 (E)东晋时期,道教徒以个人修练成仙为目的,当时的社会动乱难以找到道教的渊源。

39.唐代中叶赋税徵收从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是国史上赋税制度的重大改变。何以当时会有这样的改变? (A)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土地分配,只得承认土地私有 (B)社会安定,农地尽辟,以垦荒为目的的租庸调法已无存在的必要 (C)以丁口为徵调对象发生困难,於是改以资产课徵标准,以扩大税源 (D)无地农民数量大增,能向政府纳税的人口减 (E)商业高度发展,钱币流通频繁,政府自比不再需要榖、帛等实物。

40.历史是根据事实所做的解释,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下列关於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叙述中,请将属於「解释」者选出来? (A)唐太宗很生气,长孙皇后问什麼事,唐太宗解释说魏徵又在批评他了 (B)东突厥战败,原来臣属於东突厥的部落,纷纷归向唐朝,并对唐太宗献上「天可汗」的称号 (C)唐太宗解释他与过去帝王很大的不同,在於他对夷狄一视同仁,毫无歧视 (D)唐太宗统治时,物阜年丰,四夷宾服,人民安乐,号称治世 (E)从唐太宗的作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以民为本的好皇帝。

 

三、非选择题:20%

1. 史料(一):高欢为晋太守高隐之后,字贺六浑,完全是胡人的名,其子高洋更同化於鲜卑,忘记自己是汉人。

史料(二):诸源为秃发乌孤之裔,乃是鲜卑人种,而时人乃斥之为汉儿,因为他们习知典礼,已知汉化。

试问:(1)史料(一)与(二)中可知当时是如何区分胡汉?2%

   (2)此种区分胡汉的标准,使北魏内部后来出现那一乱事?2%

2. 参阅下图可看出北朝政权由合而分,南朝则历宋、齐、梁、陈四代的更迭。请问:

 

 

 

 

(1)北魏分裂为东、西,当时南朝的君主是谁?他在位时曾遭何人叛乱?2%

(2)南朝的士族虽仍盘据朝官重任,但因为「贱视军旅」、「视政事为俗务」,结果产生什麼影响?2%

(3)东西魏分裂之初,何者较占优势?1%

3. 阅读下面这段出自某一帝王的话:「汉武帝对外征战三十多年,中原人民损伤惨重,所得到的却很有限;今天我们善待他们,招抚他们,结果连极北地方的人都好像编户齐民,成效比汉武帝好得多。」(引自《资治通鉴》,已改写成白话)请问:

(1)这一位帝王是怎样的情况下说这番话? (A)宗庙祭祀典礼上,对祖先说的 (B)接见外国使者时,对身旁的大臣说的 (C)在朝廷讨论对外用兵时,对宰相说的 (D)退朝之后,在宫廷中对后妃说的。2%

(2)这一位帝王最有可能是谁?2%

(3)你认为他讲这样的话,反映出怎样的心理状态?2%

4. 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人名或国家?5%

(1)结束关陇集团之统治者:

(2)唐代中央朝臣派阀斗争的代表人物:

(3)倚魏博而建后周者:

(4)段氏在此建大理国:

(5)使吐蕃制度大备,国力兴盛者:

 

 

 

 

高雄市立小港高级中学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期中考一年级历史科试题答案卷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单一选择题:60%(不倒扣)

1.A 2.C 3.B 4.A 5.A 6.B 7.C 8.B 9.B 10.A

11.D 12.D 13.B 14.D 15.B 16.A 17.C 18.C 19.B 20.B

21.C 22.B 23.A 24.B 25.B 26.D 27.C 28.B 29.B 30.D

 

二、多重选择题:20%(有倒扣)

31.BE 32.AB 33.BCDE 34.ABCE 35.ABCE 36.ABE 37.BD 38.BD 39.ACD 40.DE

 

三、非选择题:20%

1. (1)以文化而不以血统为标准 (2)六镇之乱

2. (1)梁武帝、侯景 (2)军政落入寒人手中,士族衰微 (3)东魏

3. (1)B (2)唐太宗 (3)夷夏观念淡薄,反映其畴躇满志自以为本身成就远迈古代帝王

4. (1)武则天 (2)牛僧孺、李德裕 (3)郭威 (4)南诏 (5)松赞干布

 

 

 

高雄市立小港高级中学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期中考一年级历史科试题答案卷

 

班级:   座号:  姓名:

 

三、非选择题:20%

1. (1)                     2% (2)                     2%

2. (1)                     2% (2)                     2%

(3)                     1%

3. (1)                     2% (2)                     2%

(3)                     2%

4. (1)                     1% (2)                     1%

(3)                     1% (4)                     1%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