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别凶猛全本txt微盘:读《大系统思维论》(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1:01:42

读《大系统思维论》(部分)

 

                                           读者:東泰山人

 

作    者:王颖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版    本:200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字    数:180千字

印    数:1-5000

阅读时间:2008年

笔记字样:仿宋字为原文摘录,黑体字为原书目录,楷体字为读者批注。

 

第一章  人类思维与认识的误区(P1)

在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件事物(一个结果,一种现象)作出认识和评论,或在总结材料时谈一件工作一项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时,都是我们认知是否闪光的时候。但若你仔细体察,就能发现人们的思维和认识的确存在着不少误区。这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常常用单一原因去说明结果。(P1)

我们人类早就习惯了用一个原因去解释一种结果的思维模式。如果反驳者对前者的观点不同意,就用另一种原因(或者是对立的原因)去解释结果,双方于是各执一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后,很可能再出现第三者——调和者,认为这两种原因都是对的……。一般而言,这就是人类思维中典型的模式,也是争论中的模式。人类的这种思维模式,几乎充斥在我们生活和教学、科研等一切领域……(P4)

这种思维方法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一个因素(一个条件、一个前提)—— 一个结果。(P4)

 

第二章  多原因与多结果论

▲至少有上千种因素在战争中起着作用

瑞士的军事理论家若米尼在他的著名兵书《兵法概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应该知道,战争是一幕伟大的戏剧,有上千种精神和物质因素在里面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因而它是不可能用数学计算的方式来解决的。”(P16)

▲一个原因也会有千百种结果

一个事物的结果可以有千百种原因,而反过来几乎也同样正确,一个原因可以产生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千百个结果。(P22)

就一个事物的原因(因素)而言,有两大类。一类是“系统性”的,就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等,它本身就是包含着许多因素在内的大系统,可以进行各式各样的分类。……另一类因素较为简单,它不是一个“系统”,只是一个“单个因素”。例如:“笑”。(P24)

每个结果都是多原因所决定的;而每个原因(因素)又都会产生多种结果。(P27)

 

第三章  充分认识原因与结果的复杂性

▲许多问题都有复杂的原因

我们应当承认,有些问题的确不如战争问题复杂,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因素来制约,但也决非只有数种原因或数十种原因。如果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也许是平时简单思维惯了或一般问题用不着那么“较真”所至。(P32)

▲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

一种结果是由千百种因素影响而生成的,一个因素也能生出千百结果来。每个结果并不是“终端”结果,只是整个进程中的瞬间结果,同时它又是下一个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P51)

今天我们还不能彻底地解开许多问题,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问题的完全解决,走向彻底都不能够,完全是由于这种纠结交错的结果。这其实就是我们讲到的混沌。(P53)

1、在一个大的自然系统里,无数个原因在那里作用着、碰撞着,产生着无数个结果。

2、在一个大的自然系统里,事物发展和变化是连续的,前一次变化中原因产生的结果会成为后一次结果的原因。

3、由于使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太多,这些因素本身又是变化着的,相互作用着的,结果很可能也是变化着的结果,对结果预测不准确是一种正常现象。

4、同样的原因不一定产生同样的结果(人们认为同样的原因其实只找到几种原因,因为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千百种原因同时同样地作用两个事物得出同样的结果);同样的结果也可能有不一样的原因。

5、应当承认,我们无法完全正确地找出一个事物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全部原因和这些原因作用于事物上的非常正确的量化关系,我们求取的仅仅是个近似值。

6、应当承认,只要是自然系统,不管是大系统还是再小的系统,都是一个混沌。而混沌是无法穷极认识的。(P62)

▲原因产生结果的负效应

我们投入某一个因素(条件)期望产生某一种结果,这是人类通常的思维逻辑,它几乎贯穿了人类全部的有理智的活动。(P62)

……但我们自然也发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多的不胜枚举。即我们所要的正结果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我们不希望见到的负结果,而且两者相伴相随,很难人为地将负结果有效地消除。而在某些时候,正负结果混合在一起,得出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实在是令人大伤脑筋的事情。(P63)

可见,一个原因(因素)不仅会产生许多种不同的结果,就是同一种结果也会生出正负两面的效应来,一方面是积极的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坏的不好的结果,或者还有第三者,是说不出好坏的混沌性的效果。

以上的三种情况——多结果原因、多原因结果以及相伴产生的正反两种结果,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难于认识了。而当我们创造一个条件,研究所得一种新材料新发现要用于“临床”产生效益时,也会变得令我们一下子捕获不到想要的结果,即使出现了想要的结果,要消除其负面影响也非一件易事。

这一切活生生的存在都反复在提示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得几乎说不清楚的世界,以及原因和结果的多样性,我们既不能运用“直筒式”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一种原因解释一种结果,也不能对一个因素和结果去说绝对的好坏。如果那样,你的评论和判断就会远离了真实。(P65)

 

第四章  建立大系统的思维概念

我们要获得一个结果,研究一个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我们刻意追求的……或者是这个结果是自发产生的,我们当然最好能寻找出这一结果的全部原因。哪怕有一千种一万种。但我们要分析这些原因时,却发现它“弥漫”在整个宇宙之中,整个历史长河之中,就像星星缀满的天空,看起来杂乱无绪,到处都见到它(原因)的存在。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总应当把它归成类别,归成不同的系统。(P66)

▲系统的多样性

“系统”一词,是舶来品,源于古希腊语,最初它含有群或集合的意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系统已经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进入了人类广泛的生活世界。(P67)

就系统而言,就有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分野。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人工系统则是人为形成的系统……许多问题的研究,不可能局限于单纯的人工系统或单纯的自然系统,而是一种包括人工和自然都有的复合系统。(P69)

▲系统的人为性

人工系统的本质就是人为地去划定系统。……至于自然系统,就不能如此随意地去改变了,它只存在人为区划的问题。(P70)

自然系统划分的人为性,而影响某一种结果的上千种因素是呈“弥漫”性分布的,并不因为你人为的划分而隔断了某一因素的作用。

……指出这一点正是为了不要使我们的观察问题的方式过于局限和片面化、绝对化,而我们人类往往就存在着这个毛病,不但把人为的暂时的区划当成了不变的区划,看成本来就是如此的现实,经常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讨论问题。……(P71)

……由于划分系统的人为性,原因决定某一个结果的千余种因素被你的划分隔断了,你观察的范围内只划入了切近的几十种因素,还有更多的因素存在于比你研究的系统还大得多的第二系统和第三系统里,而你则忽略了,那么你认识得问题和作出的决策很难说是全面的准确的。(P72)

在系统论里,还有这样一种分野法,既根据系统和环境的关系划分成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两种。它的定义是,封闭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然而,严格地讲,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这不仅仅指自然系统,也指人工系统,绝对的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任何的封闭系统都是相对而言的。(P72)

▲系统的正负两重性

我们无法对一个结果的千余种因素不作归类和分成系统就加以研究,那样是研究不出名堂来的。所以才有划分成系统的必要。人类对于一切事物的研究,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P72)

许多分类不但是“人为”的,而且是牵强的。这里面有着各种原因和局限。其一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原先的分类法不合理了,于是后人就会提出重新修改;其二是在区划边界上总有许多不伦不类的“东西”,它既有这类的特征,又有那一类的性质,这就让科学家作了难,不得不强行归于一类或两类都属。就像你硬分出个陆地生活和水中生活的动物,青蛙就只得成了两栖动物一样。

人为的分类和系统化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但负效应也产生了,它使我们的研究受到局限,使我们的认知极易走向僵化。这样,人类就有必要不断作出打破系统“束缚”的努力,把自己的眼界放大,到一个更大的系统里去考察问题,把本来由于划分系统而人为“割断”了许多因素都加到你要研究的结果中去统一考虑,这才有可能得出较为客观全面的结论。(P75)

▲建立起大系统的认知概念

假如一个事物的结果真存在着千余种以上的原因,我们人为圈划的第一个系统只划入了几十种切近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仍无法只研究这么一些原因就去判断事物。为此,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目光放大,进入第二个系统。

第二个系统是套在第一个系统之外而比第一个系统要大得多的系统,由于范围的放大,更多的原因(因素)被划入进来了。假如又被划进了几百个原因,而我们又真地弄清了这些因素对于结果的关系以后,我们再判断起这一个事物的结果来,离结果的真实性就更接近了。

可能这样还不行,我们再将研究的系统放大,进入第三个系统。……把相对小的系统放到大的范围中来观察,当然研究就能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得多,很可能把千余种原因概括进了七八百种,虽然没有全部收入,也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于是我们认识问题就可能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然而,随之也产生了一个负效应。

就我们的心愿来讲,恨不得把这个“系统”划得愈大愈好,恨不得把一个事物所以会这样而不会那样的原因全都概括进来才好。但我们划的“圈”越大,我们未知的东西就越多,越难于弄清许多问题,这是其一;其二,这里又有一个模糊数学的问题存在,……进入第三个系统时,许多模糊的问题清楚了,然而再进入第四个系统后,我们又变得无法观察了,即又产生了新的模糊。所以这种放大只能到某一个清晰度为止,任意放大不仅不适合实际情况,也更加不利于观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讲“开放系统”是不大适合的,它有个开放到什么程度为止的问题,还是讲“大系统”较好,即对我们的观察系统,只能放大到一定的程度,调整到一个使问题更为清楚的清晰度上就可以了。(P76-77)

以上所讲的,还是指同类系统的放大。然而,我们的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地域的放大是一个方面。你若研究一个地区的农业或经济的发展,就不仅仅只是个地域上地形和土质的问题,还有水利、气候、矿产、交通等等其他系统要入进来综合研究,因为许多的原因是藏在了这些系统之中的,而这些系统又不受我们的圈划,如果硬要圈划,也只能划入部分或一半。就如你尽可以划分华东地区、西南地区等,把中国划分七大区、30多个省市,对于每个省甚至大区,都不可能去占用整个长江资源、黄河资源,甚而占用不了一个大的山脉,呈现的仍是“你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状态。

这就是说,尽管我们把观察的系统放大以后,仍不可能穷尽这一结果的一切原因,但就目前的“观察力”而言,就我们“收集”到的多数原因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个设定的“大系统”定作我们研究问题即研究事物结果之成因的适合范围。(P77-78)

▲系统和因素的混沌性

我们讲的“大系统思维法”,这个“系统”其实就是指混沌,混沌是一种系统,是系统就有混沌,除非是某种实验系统,做实验时把各种条件都选成标准型的,而且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小混沌是小的系统,大混沌是大的系统。我们思考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事物,即使你的眼界仅仅局限于某一点,也应当把这一点看作是一个小的混沌系统。而我们主张在“大系统”里思维,就是要把这个大的系统也看作一个大的混沌。只有如此,我们的思维才能趋向于正确。(P78)

用俄罗斯套人来比喻混沌系统有它的不贴切一面。这虽然指出了大、中、小混沌之间是套着的,小混沌与大混沌有其相似性,却并未真实地表现出混沌的另外一个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大、中、小的区别,本身是人为的一种划分,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说混沌像海洋那样的“大锅汤”或如雾迷漫于空间那样的状态似乎更形象一些,这应当是浑成一体的。当我们承认混沌中存在着层次,但层次与层次之间仍有着紧密的联结。

这里面还有第二个混沌,即因素间的混沌。因素与因素之间也并非如我们在前面画的示意图那样各为体系,相互间独立的,它们之间可能有边界,也可能并无边界,是包容错叠在一起的,同时正如我们学辩证法时所知,原因与结果之间也无统一的概念和界定,甲之原因可能就是乙之结果,从另外的角度和范畴来说,原因或结果又都是相对的。(P79)

从影响事物的几百几千个因素来看,有的因素是统贯全局,对其他所有因素都有影响的,有的因素则与另外的因素互套在一起的,其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还有些因素本身又是复合的,从中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的系统小因素来,还有些因素的作用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即一种因素可以出现若干种结果。所以,这种混沌状态还不只是我们在前面讲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之类,它比我们所画的示意图还要复杂得多。小混沌的“根”在大混沌之中,大混沌的“枝叶”在小混沌之里,它们浑然成为一棵整体的大树。其内在的联系之多、之广、之复杂密切。几乎谁也无法将它们分开,如果分开了,分清了,那么真如庄子讲的故事,混沌也就死了。(P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