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人们 豆瓣:古墓葬字不葬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46:44

古墓葬字不葬人
——罕见埋字墓现紫金
在紫金县,有这样一个占地仅四五平方米的坟墓,里面葬的不是人,也不是动物,更不是植物,却是一堆写过字的纸的灰烬。日前,紫金县文化馆副馆长黄海棠在紫金龙窝镇官田村采风时,意外发现了这个称为“化字城”的埋字坟墓。该墓由清朝拔贡马启]鏸(字如龙)于光绪十九年9月(1893年)建立。
有学者表示,我国一直有着“敬惜字纸”的传统,因而化字塔在我国比较常见,而建成坟墓式样的“化字城”,却是非常罕见。
清拔贡建立“化字城”
“化字城”在一个小山坡上,建筑面积有四五平方米,样式与一般葬人的坟墓基本无异,也竖有墓碑,石碑上刻有字云:“历代圣贤缔造经化字城”;上款为“光绪十九年癸巳岁桂月谷旦立”,下款为:“后学附元马如龙男沾溱汉材嗣孙永祀”。
马如龙,名启鏸,紫金县龙窝镇官田村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取秀才,清光绪四年(1878年)考取拔贡。他热心教育,创建了本村“观泰院”学堂,执教育人。
马如龙的后代出示的族谱上显示,马如龙重视文化,尊敬圣贤,凡是见到无用的有字的书纸,他都会亲自收起,待到年底入年界(农历十二月廿五)前进行焚烧,再把纸灰埋葬在墓地,并书写祭文拜祭,以示对文化的尊重。
“化字”祈福,年年拜祭
“化字城”建好后,马如龙与周围百姓年年都前往拜祭。有一年,马如龙撰写了一篇祭文,在墓前焚化了。 这篇祭文,马如龙的后人一直传录了下来,原文如下:
上古结绳记数,及后造字加篇,流传世代,创造圣贤,帝王师相,巧订修增,声音点化,耳目昭焉,尽人受用,报答何曾,因兹敬悉,拾化灰源,虔具刚臘,敬拜坟前,伏冀鉴纳,来格歆然,荫佑后丁,科甲连篇,三多有庆,亿万斯年,伏惟尚飨。
祭文说明了建造这个埋葬字纸灰烬坟墓的缘由:文字被创造以来,无数圣贤的作品流传人世,启蒙人们的心智,增加人们的学识修养,我们实在很应该报答这些文字。因而,我们把各种有字的废纸,也恭恭敬敬地拣拾起,烧成灰,建成坟墓,希望以后我们这个地方能够多出有知识的人物。
直到今天,这座年逾百年的“化字城”,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 马如龙的后人都会前往“化字城”虔诚祭祀。
化字塔常见,化字墓罕见
黄海棠说:“我走访过一些紫金籍的老人,他们说,在明清时,许多农村都有这种做法,但葬法不一样。古人葬文字主要有天葬、土葬、水葬这3种葬法。”
“古人认为文字有灵。凡读书人在书桌边都应置放字纸篓,将废字纸丢入篓内。对街边路旁的废字纸也要拾起,把废字纸收集起来,统一送到字纸库焚烧。然后,将字纸灰送入河溪或埋至清静的山林。我采风时了解到,紫金多数地区是这种做法。”黄海棠说,“人们多为建塔之类的,这种塔有香炉的功能,在里面烧了就完事了;但把烧过后又重新埋葬,并为之建墓,像埋葬先人一样敬奉着,让子孙世代祭拜的,我第一次见到。”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良生看过“化纸城”照片后连称“第一次见到”,认为这“很有特色,很特别”。他说,我国一直有着“敬惜字纸”的传统,因而,化字塔在我国常见,而建成坟墓式样的“化字城”,却是非常罕见。
(本报记着 凌丽)
见2011年8月1日《河源日报》第四版
IMG_0600.jpg (243.84 KB, 下载次数: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