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嗜学的意思:《打手歌》版本研究(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38:37

《打手歌》版本研究(四)

      那么,李鹤林本《打手歌》是如何传入陈家沟的呢?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李家的人直接传入。有口碑记载的李家在河南(沁河以南)教书传拳的人很多,主要有李嘉际、李振兴等。阎萃峰是温县人,早年拜在李嘉际的帐下,修文习武。清光绪九年考中第三甲74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翰林。阎萃峰考中进士后,不忘师恩,分别时,把自己的两枚印章(一枚为木质“阎萃峰”印,一枚为“萃峰”二字玉印)赠给恩师,并交代说:恩师在河南(沁河南)如有啥不方便,请亮出此二印信,即可万事无虑。二是从王堡村传入。徐震著的《太极拳考信录》中就记载有陈家沟人学枪于王堡村的记录:“文修堂本又有枪法自序一篇,篇末署后学王得炳谨志,后一行,题乾隆乙未梅月之前一日重录,又后一行,署道光癸卯年张文谟号开周重抄。此后即为枪棍法若干页,其后又记一行云,以上枪棍谱,系河北王倍村得来......,”“子明曰:王堡即上文之王倍村,堡倍昔近故讹为倍。”据王堡村人证明,陈家沟的陈洞(乳名)学枪棍法于王得炳,赵堡镇的李景炎(囫囵架的创始者)学枪棍和十三势软手于王璋。这些事实也可以在陈鑫所抄的《拳经》中找到证据。2003年出版的《和式太极拳谱》(和有录著)中节选有陈鑫亲笔所抄的《拳经》,其中,枪法自序、腿法、身法、枪棍字解、缠捉棍直解、小使手总目、小使手直解、大使手总目、大使手直解、都是王堡枪谱里的内容。《王堡枪谱》成谱于清乾隆五十二年,编著者为王安民。王安民是李鹤林的弟子。王安民的后人将《打手歌》传给陈家沟的人应在情理之中。

   五、几个问题的辨析

     1.“讲于讲武堂”辨析。

     在李鹤林本《打手歌》的正文之后,落有一长款:“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龙卫东先生在《打手歌辨证》一文中说:这里讲得很清楚,是李鹤林“讲于讲武堂”,就是说《打手歌》的作者不是李鹤林,当然也更不是王宗岳。龙先生在这里犯了个先入为主的错误:凭什么说“讲于讲武堂”就能证明《打手歌》不是李鹤林所作?依据何在呢?讲,讲话,讲话地点:唐村讲武堂。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在唐村讲武堂的讲话。”主讲人:李鹤林。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著作权的问题。在《打手歌》的结尾,有李鹤林的落款。我国对落款的传统称呼叫题签,签署,直白一些叫签字。都是指在文件上署名,签字或者画押。文件一经签署,随即生效。我们传统的说法叫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从李鹤林本的《打手歌》的落款很明确的可以看到《打手歌》确是经过李鹤林的签署了的。著作权应当属于李鹤林。这是毫无疑议的。再从《打手歌》的内容上看,《打手歌》的主要内容是来自于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是将《太极拳论》的精华用之于交手的实践。它不仅是《太极拳论》的精华,也是《太极拳论》的姊妹篇。《打手歌》中的“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就直接来自于《太极拳论》中的“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讲,《太极拳论》中的有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内容,也是来自《打手歌》的。

      2.“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辨析。

      词义辨析。自,自然;有为,有所作为,有作用;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贯串起来理解,全句的意思就是,与人交手要掌握好刚柔快慢,无论是刚柔、快慢,自然都是有所作为的;不要认为用这样的方法与人交手好像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一样,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可以抵御很多人的进攻。从其内容看,主要是讲清《打手歌》的意义,教育人们要重视和掌握《打手歌》中所说的技击方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教化弟子使之认识知识的重要,从而,认真学习努力提高。从这两句的特点看,讲的既生动形象逼真,又寓教于理,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结构分析。李鹤林本《打手歌》的首句“棚捋挤按须认真,”是讲学习态度,中间的五句是讲“打手”所用的方法,最后两句是讲意义。在结构上,整篇是有始有终,结构合理。

音韵分析。这八句《打手歌》共分两个音韵。前四句韵母为yin,后两句韵母为ng;很明显中间音韵进行了变换,过去作诗是允许中间换韵的。但是,其缺点是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一句第四句为平声,第二句也应当是平声韵的,却作了仄声。后四句按说也应当是平声韵,实际则作了仄声韵。按照作诗的要求是不符合的。但是,它又不是格律诗,仅仅是顺口溜一样的民间文体。我们不能象写格律诗那样来要求民间文学。

    来源分析。众所周知,廉让堂本是武禹蘘的哥哥武澄清得自于舞阳盐店,据有关专家考证,舞阳盐店正是唐村李氏所开。应当说廉让堂本是来自于唐村李家。廉让堂本打手歌与李鹤林本相较,差了“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两句。唐豪先生其所著《在内家拳研究》的《打手歌》的后面有一小注:“案前论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等句,知粘连粘随不丢顶下,尚有:□□□□□□□,□□耄耋能御众十四字,合上韵,共成四韵,然观他本,亦至不丢顶而止,则知其下一韵佚之久矣。”廉让堂本所佚之句,从它的句式和现存内容看,就是李鹤林本打手歌的最后两句:“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佚之久”的前提是有,如果没有就根本不可能佚。有此可见廉让堂本所佚的字句是从李鹤林本抄佚失的。

     实用意义。刚柔快慢是太极拳的活的灵魂,掌握不好刚柔快慢,所学的太极拳无论在养生上,或者在练拳当中、或者在技击实战上,都会给自己造成很大被动。笔者注意到,很多朋友在练拳中十分注意漫,而忽视了快,以为慢才能练出硬功功,很在意于慢和柔,不能自觉掌握刚柔快慢,因而造成了思想上的惰性,思想上不适应散打的快节奏。因此,“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3.“四两拨千斤”辨析。

     1. 四两拨千斤的出自何典。许多研究太极拳理论的朋友认为,《太极拳论》中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察,考察。既然考察,那一定“四两拨千斤”一定出得很早。因此断定《太极拳论》出自很早。《打手歌》也有“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肯定出自《打手歌》。其实,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认识。唐村千载寺是一个武术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寺庙群,据《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该寺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的理论,以此观之,四两拨千斤应当是早就存在于千载寺的。过去千载寺还有一种当家拳种一一通背功,这种通背功就是我们常说的108势通背缠拳。最近,我在朋友处看到一本《通背缠拳谱》。其谱曰:“此拳巧力胜人,全身要身手灵活.他如世俗所传之红、炮、飞虎、九拳、长拳,以及罗汉、二郎拳,皆以有力胜无力,大力胜小力。此拳是借人之力,四两拨千斤。”通背缠拳是千载寺当家的拳种,在明、清、民国,李氏族人在全国十多个省地所传授的拳术中的一种。李鹤林是唐村李氏的第十二世,他在写作中参考前辈的拳谱,引用其中的警句,是十分正常的。再者,我们为文引用前代先贤有关的警句并不能证明其写作年代。正像我们很多写作者在引用《论语》中的话一样,不能说我们引用了孔子的话,我们就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我们的文章就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同理,李鹤林引用了前辈留下的拳论术语,也不能说明《打手歌》在《太极拳论》之前云云。我认为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2.四两拨千斤并不是一句空话。四两拨千斤不仅是一句武术经典,而且是一种武术动作。笔者在朋友处得到一本署名为“郜祥善堂”本的枪械谱。该谱是写在日本昭和十九年九月一日的《时间外勤务通知书》上,共分两本,一本为拳谱,一本为枪谱,现将《郜祥善堂》本中有关四两拨千斤的内容,录之于下:标题:四两拨千觔  副标题:此手是李先生所传,咱有四两力,能打八千斤也。正文:  他使右手来打,咱用左手挽住他手臂,左脚钩住他前腿,手往外抡(扣),脚往里抡(扣)。左手来同右手打法。他若跃步来,是左腿在前,咱使用右手挽手,右脚钩腿,一别自跌,更觉美妙。见右手来,右手挽住他手背,左手随身上去,推住他胳膊,左脚上去钩住他前腿,手往前推,脚往回钩,左手挽住。他用右边打法。右手打来右手挽住左手往打住,右脚上至他前脚之后,用右手往前一打,右脚往回一登,左手来亦如此。”文中所说李先生,据考为李鹤林的后代李永达。很显然这是一则学拳笔记。但是,他告诉我们,四两拨千斤并不是一句空话,他是由许多武术动作构成的。

     3.《打手歌》与《太极拳论》是姊妹篇,不存在谁先谁后问题。从落款的时间上看,他们是李鹤林同时期的作品。《打手歌》、《太极拳论》的落款,都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这说明这两篇学术论文都是李鹤林同一天讲演的作品。如果硬要在这两篇作品中分出先后来,笔者认为,是一件强人所难的问题。

    4.《打手歌》与《太极拳论》的内容是互相依存的。《打手歌》的第一韵为“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这一韵的重点是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怎样做到呢?《太极拳论》给于的回答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打手歌》的第二韵“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则有“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打手歌》第三韵“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论》则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第四韵“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太极拳论》则有“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历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取之于《太极拳论》的精华;《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理论化、系统化了。《打手歌》是将《太极拳论》用之于实战;《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的实战经验进行总结,从实战经验上升到理论。

 

 

作者:魏美智,河南博爱县人,现供职于河南博爱县地名办公室

兼任《作家报》记者"《地名文化报》记者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联系地址:河南博爱县地名办公室

手机:13598532095

邮箱:boaiweimeizhi@sohu.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