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牛山公园玻璃道:鞠姓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15:51

1、鞠姓概况

当代鞠姓的人口大约2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016%,为第二百七十六位大姓姓氏。《说文》曰:鞠,踏鞠也。鞠为古代一种用皮缝制的小球,内垫毛,娱乐之具,为古代的足球,起源于齐国。鞠人发明了鞠,并擅长制作鞠,以鞠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是鞠姓起源的重要一支。鞠同麴,酒母也。标准的鞠,为淡黄色,,鞠人是擅长制作酒母和酿酒的氏族,以麴为氏族的原始崇拜图腾,并命名氏族,之后分族为鞠氏族,最终出现鞠姓。下图为鞠的图腾(见图1)

2、鞠姓地理分布

自宋朝至今l 000年中,鞠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鞠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仍以山东为第一大省,大约占鞠姓总人口的2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江苏、吉林、四川等地。鞠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山东东部、辽宁大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1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居住了大约64%的鞠姓人群。

今辽宁省的盘锦市、沈阳市,江苏省的如皋市、金坛市、泰兴市、苏州市、张家港市、淮安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农安县、八面城、德惠县,贵州省的遵义市正安县,河南省的漯河市、邓州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内蒙古,山东省的东阿市、文登县、潍坊市、诸城市、滕州市、青岛市、即墨市、文登县、龙口市、乐陵县、海阳县、五莲县,台湾省的台北市,四川省的乐山市、万源县、攀枝花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吉水县,重庆市的垫江县,安徽省的阜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麻城市,湖南省的武冈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大庆市肇州县,云南省的文山县等地,均有鞠氏族人分布。

3、鞠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

出自黄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名贤氏族类稿》等记载,黄帝有个后裔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传说他生下来时手上的掌纹很象古文“鞠”字,因此不窋便给这个儿子起名叫“鞠陶”。

鞠陶后来成为了周族人的首领,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陶氏。

在鞠陶的后裔子孙中,鞠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洛阳鞠氏,亦称成周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春秋时期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孔子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叫鞠语的人,姬姓,他是鲁国开国君主伯禽的一支后裔,其家族主要在安邑一带生息繁衍(今山西夏县),据说是一个造皮革制品的世家,在当时还很有钱,因此给儿子起名为“鞠语”。在这里,“鞠”就是“制革”的意思。

正因为鞠语是鲁国首君的后裔,因此虽然学智平平,以后也名不见经传,但孔子仍然收其为弟子。孔子爱食肉,因此要鞠语每个月额外“纳十脩”为学费(十根用香料制成的干肉)。

在鞠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晋南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鞠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鞠人,是两周时期王室内侍之一,实际上就是专门在君王出入门闱之时,负责为君王开启门扉、掀起门帘的小吏。

后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室宫闱中皆有此类小吏,一如当今在大酒店、星级宾馆里为客人开启门扉的职业门童、门淑,只不过没有小费可拿。

在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鞠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ú(ㄐㄩ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燕国上大夫鞠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战国晚期,燕易王有个儿子叫姬升,即王子升。姬升是燕易王的次夫人所生,因此虽然年长于弟弟姬哙,却属于非嫡出。在燕易王病逝后,姬升因与燕易王的长夫人所生的儿子姬哙争夺王位,结果惨遭失败,被迫躲避到了辽东东梁河(东梁河南岸),之后忿而弃姬姓而改鞠氏,称鞠升。

“鞠”之一字,在古代义为“事败而好鞠之”,就是势败计穷无可奈何的意思。该支鞠氏族人就称姬升为“第一世鞠升公”,为河北鞠氏的真正鼻祖。后来到了先秦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燕国上大夫鞠武,是燕太子丹老师即太傅,他就是鞠升的曾孙。

在先秦时期,有一段著名的“鞠武谏燕丹”的历史: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将军樊于期因“传檄讨秦王”失败而亡命到了燕国,由此引发了秦始皇对燕国的仇恨。

据史籍《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嬴政之母赵姬在与吕不韦同居时就已身怀有孕,只是吕不韦和赵姬一起对子楚隐瞒了事情的真相。按司马迁的记载,秦始皇嬴政实际上应当是吕不韦的儿子。樊于期“传檄讨秦王”的原因便在于此。

樊于期素恶吕不韦盗国之事,更对秦始皇以一系列残酷杀戮的方式统一各国的方式不满,便以此为借口,以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嬴成峤的名义草就了一分十分著名的讨秦檄文:“长安君布告中外臣民知悉:传国之义,适统为尊;覆宗之恶,阴谋为甚。文信侯吕不韦者,以阳翟氏贾人,窥咸阳之主器。今王政,实非先王之嗣,乃不韦之子也。始以怀娠之妾,巧惑先君,继以奸生之儿,遂蒙血胤。恃行金为奇策,邀反国为上功。两君之不寿有繇,是可忍也?三世之大权在握,孰能御之!朝岂真王,阴以易赢而为吕;尊居假父,终当以臣而篡君。社稷将危,神人胥怒!某叨为嫡嗣,欲讫天诛。甲胄干戈,载义声而生色;子孙臣庶,念先德以同驱。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

之后樊于期将檄文四下传布,然后将长安君属下以及屯留附县的丁壮悉数编入军伍,一鼓气攻下长子壶关,兵势益盛,直指秦都咸阳。

秦始皇见檄文后大怒,立即召仲父吕不韦计议。吕不韦淡淡地说:“长安君年少,不办为此。此乃樊于期所为也。于期有勇无谋,并出即当就擒,不必过虑。”于是秦始皇乃拜王翦为大将,以桓齮、王贲为左右先锋,统军十万往讨长安君。

樊于期骁勇善战,但所辖之兵寡不敌众,遂在秦军重兵之下杀开一条血路,王翦追之不及,樊于期成功逃至燕国。当时,一直坚持抗秦的燕太子丹见樊于期非常高兴,待其为上宾,还在易水河畔专门为樊于期建了一座公馆(今河北易县镇陵塔),时人们称之为樊馆。

但是,太傅鞠武却认为太子丹作这一系列的事无异于玩火,便劝谏太子丹说:“像秦王这样暴虐的人,对燕国本来就久有积怨,那已经够让人心寒的了,更何况我们又收留樊于期呢?这无异于把肥肉送到老虎的嘴上。希望太子急速将樊于期送到匈奴去,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

太子丹说:“樊将军在天下各处都难以容身的时候投奔到咱们燕国来,我们不能因为屈服于强秦的胁迫,就抛弃我们的朋友啊。太傅,我们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对付秦国呢?”

鞠武说:“为结交一个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就叫做‘资助怨恨和灾祸’。把鸿毛放到燃烧的火炉上,当然很快就会被烧光的。若说起对付秦国的办法,咱们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且与樊于期相识。那田光为人智谋深远,勇敢沉着,可以找他想想办法。”

其实,鞠武早就知道田光以“侠”著称,侠者在战国时期就是刺客的代称,因此他想利用田光以其职业特长组织安排除去秦始皇,以此消除秦国对燕国的威胁。于是,后来就有了田光将荆轲推荐给燕太子丹的情形,也由此产生了“荆轲借樊于期之首刺杀秦王”的历史事件。

在鞠升及其曾孙鞠武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鞠氏正宗。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要说明的是,后来到了北宋末年,该支鞠氏族人中有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后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被获罪夷族。当时许多鞠氏族人被迫改以同音的“曲”为氏以避其难,成为现代曲氏家族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山东地区自宋朝以来就有“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言,但在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氏。由此形成的曲氏族人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得以复姓,有一些曲氏族人复为鞠氏,还有更多的曲氏族人却“依曲为沿”,就这么称曲氏至今。

该支鞠氏、曲氏族人皆尊奉鞠升(姬升)、鞠武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

出自西汉末期时尚书令名叫麴谭,属于避难改姓又复姓为氏。

汉哀帝执政时期,有一位尚书令名叫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牵连而被贬“避难湟中”(今西宁湟中)。

据史籍《汉书》、《元和姓纂》的记载,鞠谭是汉哀帝刘欣执政时期的尚书令。

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3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

东平王以为那不是个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喜欢无事生非的光禄大夫息夫躬、孙宠知道此事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二人一起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并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

其奏章中的那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深深刺痛了汉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当时,尚书令鞠谭、廷尉梁相、仆射宗伯凤三人急忙联名上奏: “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然而。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立即下旨斥责这三位大臣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一并削职为民。

鞠谭和儿子鞠闭閟为避此大难,遂举家迁逃到凉州西平(西都,今青海西宁湟中),改姓为“麴”,这就是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

改姓为麴氏以后的五百年时间里,鞠谭的后裔子孙在“天高皇帝远”的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平(今青海西宁)一带地区得到大力发展,逐渐成为当地豪族,还在历史上出现了东汉末期袁绍的大将麴义、曹操的护羌校尉麴衍、晋朝大都督麴允等著名的战将,连北魏时期威震西域的高昌国王麴嘉都是鞠谭的裔孙。

该世系的鞠氏、麴氏族人自古便是一家人,绝不通婚。后又有麴氏族人在历朝历代的战乱中再复改姓氏为鞠氏者,是为辽西鞠氏、青海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第六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蒙古族乌讷虎沁氏,亦称兀纳嘎沁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回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nehuc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回族乌讷虎沁氏所冠汉姓即为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4、鞠姓迁徙历史

鞠陶之子孙于商王朝时期进入今陕西省境,随着其嫡传子孙建立周朝,鞠氏子孙渐进入今陕西西安一带。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迁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春秋时期,此后诸侯雄起,周王室大权旁落,而鞠氏子孙经时光荏苒,其贵族光环也不再闪耀,渐沦落为平民百姓,并为谋生和其他原因渐入今河南、河北等地。

战国时期,燕国大夫鞠武的后代都以鞠为姓氏。其迁徙过程基本为:蓟城(今北京)→辽东→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东莱(今山东龙口),之后分为两个大支脉,一支由高密(今山东高密)→石岗(今江西南昌)→三都信义乡甘源鞠坊(今贵州三都)→吉安(今江西吉安)→进贤(今江西进贤)→九江(今江西九江)→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江苏→滇黔→东北;另一支由黄县冶基(今山东黄县)→文登(今山东文登)→江苏→东北。

先秦时期,加之其他源流的鞠氏产生,鞠氏族人已分布于今山东、湖北等地。

鞠氏族人中第一位详细见诸史册之名人是鞠武,是太子丹的老师,以智者的形象名垂千古,也为鞠氏族人很早即进入今河北北部做了很好的注解。有资料表明,鞠陶所传之鞠氏一族于汉、魏时期繁衍于河南颍河与淮河之间地,其地古属汝南郡,是故后世鞠氏有以汝南为其郡望堂号的。

另一支鲁伯禽之后的鞠氏族人后世其主流繁盛于今山西夏县一带,后二者由于姓氏读音的不同而泾渭分明。

东汉时期,曾有鞠氏族人为了避难而改为其他姓氏,如“曲”、“燕”、“周”、“陶”等。

南北朝至隋唐间,鞠氏族人渐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在今山东高密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鞠氏有为避战乱而徙居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南部省份。

宋、元之际,鞠氏族人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愈广,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鞠氏入迁。

明朝初期,刚刚诞生的明王朝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缓解“中原之急务”,于明洪武三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山西鞠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鞠氏族人于祖国大西北也有分布。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北等地之鞠氏族人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后又繁衍至内蒙之东北区。清道光年间以后,大上海崛起于长江三角洲,本来该地即有鞠氏居民,再加之江浙等地之鞠氏族人涌入,上海也成为鞠氏族人新的繁衍地。

历民国而今,伴随着各种自然的、非自然的移民运动,鞠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愈广。如今,鞠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

5、家谱文件

凤头鞠氏谱系不分卷 (民国)鞠向明修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声荣成县县志编纂办公室。

山东潍坊昌乐鞠氏族谱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

山东潍坊安丘召忽鞠氏族谱 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省潍坊安丘市石埠子镇召忽村。

江西高安蓝坊鞠氏宗谱 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蓝坊镇。

辽宁朝阳大庙鞠氏谱图 现代手绘帛件 山东省海阳县秦家庄。

 

6、鞠姓姓氏主要字辈

山东文登鞠氏字辈:士、德、永、克、世、应、兆、芳、清、泽、维、远、鸿、传、成、章、基、业、万、奠、宗、序、其、昌、汝、奉、祖、考、昭、穆、相、当、理、田、本、善、蕴、培、文、良。

山东龙口鞠氏字辈:金、木、水、火、土。

山东乐陵鞠氏字辈:青、长、明、登、保、广、照、志、新、堂。

山东海阳鞠氏字辈:洪、福、国(广)、向、泽、仕、兆、宪、文、华、辉、凤、鸣、金、富、贵、春、孝、传、耀、宗。

山东滕州鞠氏字辈:国、廷、换、凤、金、忠、厚、传、家、远。

山东昌乐鞠氏字辈:增(民)、兰(祥)、忠、舟、仁、佳、彦。

吉林长春鞠氏字辈:洪、中、元、明、清。

吉林农安鞠氏字辈:德、元、士、万、永、雷、霆、镇、春、华、连、保、英、雄、忠、丙、庆、志、广、衡。

黑龙江哈尔滨鞠氏字辈:朝、广、景、润、茂、建、兴、复、佳、邦。

黑龙江鞠氏一支字辈:守、国、世、方、维、乾、万、连、永、春、占、学。

重庆垫江鞠氏字辈“德、本、心、中、玉、清、奇、色、秀、光、开、承、如、大、正、永、远、一、枝、芳。

湖南武冈鞠氏字辈:茂、宗、世、成、荣、国、泰、永、康、宁、祖、德、积、愈、远、昆、弟、应、其、昌、当、代、崇、文、学、诗、书、继、治、先、家、传、惟、孝、友、式、度、启、仁、贤。

河南邓州鞠氏字辈:德、广、名、敬、振、家、传、子、海、阳、清、朝、来、本、方、天、赐(绪)、福、泽、厚(惠)、增、元、坤、荣、昌。

安徽阜阳鞠氏字辈:如、振、献、云……

江西高安鞠氏字辈:祖、世、有、显、德、裕、后、定、荣、昌、传、家、习、诗、礼、华、国、耀、文、章。

四川乐山鞠氏字辈:士、德、光、明、久、前、□、万、代、新、永、定、安、邦、国、贵、子、向、阳、春。

辽宁营口鞠氏字辈:鸿、德、广、桐、天。

7、鞠姓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

西汉高帝四年置郡,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汝南市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山阳郡

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西平郡

春秋时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池子华的封邑。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汉廷将金城郡分置出一个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西平郡一带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一度依此为都城。

东莱郡

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东汉时期移治黄县(今山东龙口)。晋朝时期改为东莱国。南北朝时期分为东莱、长广两郡。隋朝时期改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唐朝时期亦为莱州。

【堂号】

清河堂

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祐进士。到了宋朝开宝年间,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

  其它鞠姓堂号有:①郡望堂号:汝南、河东。②自立堂号:双节等。

8、鞠姓姓氏通用联典

(1)四言通用联

精诚不慑;

抗直敢言。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鞠嗣复,宣和年间为休宁知县,为方腊所俘,以其惠政免死。下联典指宋鞠咏,仁宗时官监察御史,抗直敢言,后升为殿中侍御史。

山阳衍派;

太傅分支。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战国时鞠武,为燕太子丹太傅,曾荐荆轲于太子。

(2)七言通用联

明时文登双节士;

宋代仙韶一部头。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鞠钺,文登人。正德中,与妻于氏被敌俘,至城南寺,逼钺以从,钺拒之,遂被杀,于触石死,副使令有司礼祭,碣其墓曰“双节”。下联典指宋代舞蹈家鞠夫人,高宗时,为仙韶院第一,时称“鞠部头”。

革命精神永不老;

菊花品格志犹高。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鞠姓的“鞠”字的析字联。

(3)七言以上通用联

钟高密地灵,官居著作;

兴连江水利,民祀春秋。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鞠常,字可久,高密人。开宝中为著作佐郎。后为清河令卒。下联典指宋代雍熙进士鞠仲谋,字有开,高密人。知连江,官至兵部员外郎。

注:摘自《 国家数字文化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