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h是什么名字的缩写:扬州的吃喝玩乐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13:27
  扬州的吃喝玩乐资料

扬州特产

扬州剪纸
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这对剪纸表现的题材,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扬州剪纸向以花卉为主,确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直到现在民间刺绣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牛皮糖
以绿叶牌、五亭牌牛皮糖为代表,老少皆宜,甜而不腻,入口香甜,不粘牙,弹性强。是馈赠亲友的理想选择。



平山绿茶和捺山绿茶
扬州是传统的茶叶产地之一。现在,扬州郊区平山茶场和仪征青山、捺山生产的绿茶,质地优良,精工焙制,远销国外,深受好评。本市茶叶店四季皆有供应,春夏之季上市的新茶尤为抢手。



双黄鸭蛋
双黄鸭蛋是扬州高邮的特产,因一只蛋内有两个蛋黄,故名。鸭生双黄,是因为这里食料好,鸭体壮,连续排卵,形成双黄,甚至三黄。高邮咸鸭蛋,向以颜色红而油多而驰名于世。将双黄咸鸭蛋煮熟剖开,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橘流丹,赏心悦目,别具风味。


秦邮董糖 秦邮董糖是扬州高邮的传统名特产品,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名酥糖,之所以称董糖,有两种说法。一说以此糖为董姓师傅所制而得名,一说此糖为时末清初秦淮名妓董小宛所创,故名。董糖用糯米粉、芝麻、白糖、麦芽等原料,手工精制而成,色泽呈深麦黄色,厚薄均匀,入口酥软,味美香甜,老少皆宜,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界首茶干 高邮界首陈西楼的五香茶干,久负盛誉。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界首,闻岸上香味扑鼻,叫差役查询,原来是煮五香茶干的香味。乾隆帝品尝后大为赞赏。从此,界首茶干便列为贡品,名扬四方。1927年,荣获西湖博览会一等奖。界首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清香可口。"陈西楼"商标的五香茶干,包装考究,是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宝应藕粉
扬州宝应是著名的荷藕之乡。宝应荷藕节多枝繁,汁多肉嫩,是鲜美的果品。宝应藕粉用鲜藕淀粉制成,早在明代就成为贡品。此品质轻、分细、色白、味清、性平,易于消化,是滋补佳品。尤适宜于年老体弱者食用。



江都方酥 方酥是大众化的传统扬式糕点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初为圆形,状如蛤蟆,故名蛤蟆酥。后改为方形,更名方酥,又名小方酥。此品选用上白面粉,绵白糖、芝麻、麻油等原料,佐以黄丁、橘饼等香料,经发酵、和酥、包酥,多层折叠成型,用文火烘烤而成,香酥可口。


扬州酱菜 扬州酱菜是宴席上的调味佳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佐餐的美味,具有鲜、甜、脆、嫩的四大特点,名扬四海,畅销国内外。主要品种有乳黄瓜、宝塔菜、萝卜头、甜酱瓜、香心菜、什锦菜等。
扬州酱菜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间,即被列入宫廷早晚御膳的小菜。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荣获国际博览会奖章。1903年,获西湖博览会金质奖。1931年,获北平全国铁路沿线物品展览会一等奖。197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生产扬州酱菜的厂家,以"三和"、"四美"两家酱品厂最负盛名。


扬州漆器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种。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扬州漆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到明清时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扬州漆器曾于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均获得金奖。
扬州漆器、玉器名扬四海,如果您想选购到正宗的漆器、玉器,不妨到扬州漆器厂、玉器厂看一看。
扬州漆器厂:盐阜路50号

扬州玉器扬州是我国玉器的重要产地之一,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玉器先辈艺师呕心沥血,勤谨实践,继承发展中国玉器优良传统,创制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工精艺巧的玉器珍宝。清代,扬州以琢制大件玉器著称。现代,扬州以“南方之秀”的风格——精巧秀美。清丽潇洒、玲珑剔透的特色。为古今玉器工艺的发展和技艺的精进,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楷模。扬州玉器厂
  地址:扬州市丰乐下街10号

扬州市古玩

扬州有1;  天宁寺古玩市场{现存店铺10余家}    2:  红园收藏品市场( 店铺数十家,周末地摊十分红火.兼有花鸟鱼虫,奇石.雨花石,应有尽有}       3:文昌百汇收藏品市场 (新市场,有古玩店数十家}         4:  扬州文物商店(官商,资深,藏品丰富)     5: 梅花岭玉石交易市场(规模大,交


易量大)。


1、扬州古玩城
位于扬州古城东关街,2008年9月20日正式开街。
     绿杨春、谢馥春、三和四美酱园等许多扬州老字号亦在东关街。个园后门即在东关街。
   
扬州东关街,全长1122米,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号称“扬州古城第一街”,见证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俯拾皆是旅游景点,个园、华氏园、胡公馆、武当行宫、李长乐故居、逸圃等环绕周边。东关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历史古街,古巷交叉,古宅交错。东关街集结扬州老字号、特色餐饮小吃、传统工艺美术、便利店、客栈、古玩等功能齐全的商业古街。
扬州古玩城坐落东关街腹地,扬州古玩城沿袭了东关街传统的街区模式,打破传统古玩市场居于室内空地的有限格局,兼具市集与街区的功能,可玩、可逛、可赏。从胡仲涵故居直至马家巷段,沿街及纵深将分布150-200家左右的古玩店铺。

2、天宁寺古玩市场

天宁寺古玩市场,原为扬州最重要的古玩市场,两侧有古玩店数古家,中间广场每周日为古玩地摊,为苏北最重要的古玩市集,与南京朝天宫周六的古玩市集相呼应。天宁寺原来也是扬州市博物馆所在地,但自从扬州博物馆搬迁进的扬州新城的扬州双博馆(扬州博物馆与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后,此地改为了“扬州佛教文化园”,逐渐没落。大部分古玩店铺分适至了位于扬州市中心文昌阁附近的文昌百汇收藏品市场,古玩地摊则迁至天宁寺附近的红园花鸟鱼虫市。

目前天宁寺两侧仍有十余家古玩店在坚守。
天宁寺古玩市场,在盐埠路上,东西各为扬州酒店业老字号“扬州宾馆”和“西园酒店”。
周边还有乾隆下江南之御码头、古运河、梅花岭(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古籍书店、扬州文物商店、扬州著名的餐饮老字号以早点小吃而与富春茶社齐名的“冶春茶社”。
由御码头上龙舟,走古运河水路,可直抵扬州最负盛名的瘦西湖景区。

扬州博物馆天宁寺收藏品市场
  地址:扬州市盐阜西路天宁寺内

    进山门不收费,第一进院落里是一个古玩市场,到处都是摆摊儿的,有点像北京的报国寺。有眼力的,您可以试试身手,说不定就能淘换出哪家姑娘洞房时所穿的肚兜,哪家老太爷临终前用的尿壶呢……进大殿,门票是12块钱,里面就是扬州博物馆。我觉得,第一次来扬州就阴错阳差地到了天宁寺,还真是来对了,先对扬州来一个系统的认识。里面的展品很丰富,历朝历代的扬州风物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据说这还只是扬州博物馆馆藏的一小部分,扬州真不愧是人杰地灵啊。天宁寺最后一进院落的偏殿,还藏着一位大腕,这里就是马可波罗纪念馆。原来这位菠萝大哥还在扬州做过官呢……


   出了天宁寺,沿着护城河一直往前走,不远就是御码头,据说乾隆当年乘船游瘦西湖就是从这里出发的,现在这里仍然是画舫如织,成了扬州一条很火的水上游线路。再往前走,就是百年老店冶春茶社,正是午饭时间,近来出去的食客络绎不绝。


3、红园花鸟鱼虫市场及收藏品市场
   红园是扬州唯一有地摊的市场,国庆长假期间天天人如潮涌
周日古玩地摊十分红火。各类古玩、花鸟鱼虫、奇石、雨花石等,门类众多,应有尽有。
红园市场位于汶河路与盐西路交汇处的西北角,在古运河边。
扬州花鸟市场
  地址:扬州市广储门外街6号
  电话:0514-7347174

4、文昌百汇收藏品市场
   此市场位于扬州市中心文昌阁的东南角。原为扬州市工人文化宫。此市场在天宁寺古玩市场变动后产生的新兴古玩市场。
地址敏贤街18号,文昌百汇步行街内,邻市中心的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万家福、时代广场等,占尽地利之便。



5、扬州玉石交易市场
   与个园隔古运河、盐埠东路相望。与扬州玉器厂、扬州工艺美术馆毗邻而居。
扬州玉石料交易市场,号称全国最大。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玉石产地的供应商。扬州玉石料市场占地面积15378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首期建成4200平方米。建成后的玉石料市场,与规划建设中的扬州古玩市场和艺术品拍卖中心、工艺坊(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区)、中国华东工艺品市场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扬州工艺美术一条街。
扬州玉器厂地址:扬州市丰乐下街10号


6、扬州文物商店
  扬州文物商店,位于盐埠西路与国庆路交汇处。北对梅花岭(史公祠),旁边的巷内有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故居。往西一点即是天宁寺古玩市场、御码头和冶春茶社。扬州文物商店立足扬州2400年历史,藏品丰富。


7、扬州双博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与扬州博物馆)
   扬州双博馆位于扬州新城区中心,在文昌西路南,旁边即是中心湖,与扬州新城中心的京华城中城对湖而望。扬州博物馆由天宁寺旧址迁于此,和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在一起。离扬州火车站不远。馆内藏品丰富,辟有专门的“扬州八怪书画馆”。

其它:
扬州民间收藏展览馆(准提寺内)

瘦西湖  :

“三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风景区,惟扬州有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瘦西湖开挖莲花梗新河,直通
平山堂。当时扬州的一些盐商,为了迎奉乾隆南巡,在湖之两岸争相建筑,大而楼台亭阁,曲室回廊;小至一花一木,一竹一石,
无不别出心裁。据《水窗春呓》卷下记载:“自北门抵平山,两岸数十里楼台相接,无一处重复。尤其妙者,在虹桥迤西一转,小
金山矗其南,五亭桥锁其中,而白塔一区雄伟古朴,往往夕阳返照,箫鼓灯船,如入汉宫画图。五六七诸月,游人消夏,画船箫鼓
,送夕阳,醉新月,歌声遏云,花气如雾,风景尚可兼随苏杭也。”清代瘦西湖共有二十四景,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里曾作过
这样的描写:“行途之风景,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如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
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
断难下手。”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扬州的风景和名胜,都荟萃于瘦西湖的环抱,十里湖光,园林相接,连绵
不断,形成一条漫长的风景带。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岛屿、土丘,加以人工的修饰,构成一个山水环抱,仪态万方的湖
上胜境。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过:“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法。”旧时的扬州曾是“十里林亭通画舫”,
荡舟游园,这是扬州的一大特色。早在清代,扬州以花船为业者甚多,其时有歌舫、酒舫、乐舫、诗舫、灯舫、菜舫、膳舫、歌舞
舫等。目前,各种画舫虽未恢复旧观,但湖上已有花船荡漾,小者如木船,大者如画舫。画舫分隔为前庭、后庭和中堂三个部分。
后庭为唐代七翘角屋顶,上复琉璃筒瓦,舫柱雕花,四面窗花别致,好似一座小型的古典建筑飘浮水面。每艘画舫可载游客20余名
。游人透过花窗,可观赏“一路楼台”和“十里亭园”景色。每当月满时,游人往往喜爱乘舟夜游。月下的瘦西湖,晚风漫拂,花
木飘香,灯光点点,笑语声声,桨儿轻轻地荡,船儿缓缓地飘,歌儿悠悠地唱,人儿微微地笑,乘着皎洁的月色,陶冶高尚的情操
。如此湖光水色,无怪现代散文家郁达夫游瘦西湖后说:“瘦西湖的好处,全在于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那五亭桥“比王鳌
玉蝀,虽则短些,可它却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香港一位人士写诗赞道:瘦西湖“纤细如一握楚腰,在杨柳风里,甩开绿色的
水袖,袅袅婷婷,舞出千古风流”!
瘦西湖景点珠连:红桥修禊、长堤春柳、梅岭春深、赏月胜境、湖心钓台、莲花浮水、白塔晴云、四桥烟雨、二十四桥等,它们犹
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瘦西湖这根玉带上。正如诗云:“西湖弯弯水迢迢,两岸绿柳夹红桃,画舫轻移拔绿水,湖中西子更妖娆。
”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郊,现有游览区面积100公顷,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
名胜区”。瘦西湖景区 现有:御码头、西园、 冶春园、绿杨村、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四桥烟雨、虹桥、长堤春柳、叶园、徐园
、长春岭、 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梅岭春深、湖上草堂、绿荫馆、吹台、水云胜概、莲性寺、 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
、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 全湖景
色尽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 湖上蓬莱”之称。近人巧取瘦西湖之“
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借”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岭上为风亭,
连同岭下的琴室、月观, 近处的吹台,远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个瘦西湖景区装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许多妩媚之气。 
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所谓“两堤花
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隋唐时期,瘦西湖
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瘦西湖
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
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
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km
, 宽不及100m。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
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
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
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 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
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
长堤春柳、荷蒲薰风、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水云胜概、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石壁流淙、春流画舫、万
松叠翠、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荡舟湖上,沿岸美
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迷神驰。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
优美的传说故事。故游览瘦西湖,在欣赏美景秀色时,也可以说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充实人们的知识,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
华。扬州八怪指的是金农、罗聘、郑板桥、黄慎、高翔、李方膺、李蝉、汪士慎八位书画名家。他们以扬州为活动中心,敢于打破
陈规旧俗,创立了一种泼辣大胆的画派作风。如金农的梅花扇页,郑板桥的兰竹石钟,高翔的《弹指阁图》,黄慎的《抱琴图》和
《钟馗图》都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作而流传于世。 
再就是船娘们似乎个个都会唱吴涤清的那首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
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
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
总比那西湖瘦...
大虹桥简介:“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扬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这里就是扬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桥。
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点江山,切磋诗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动人的故事。康熙年间王渔洋有一首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应太匆匆。”更是脍炙人口,就连乾隆皇帝也曾做诗赞赏过虹桥
的景色。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桥揭开了她的盖头;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长剧,是虹桥拉开了她的帷幕。就
让我们从虹桥开始,领略这“两堤花柳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五亭桥简介: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
是扬州城的象征。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
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五亭桥的桥墩由 12 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
工”字型桥基。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两者为什么能配置得如此和谐呢?答案就在桥洞。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
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望江南百调》中提到: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我们可以
数出五亭桥一共有着 15 个桥洞。这 15 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
,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说是每到满月之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天下
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来到扬州——这个中国月亮城。说不定就能领略到这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绝
妙奇境。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湖光水色就是一副典型的江南山水图景。而桥东面这座四面环水的建筑,叫做凫庄。凫庄
建于 1921 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水面的野鸭而得名。它的整体建筑紧凑得体,有效地烘托映衬了五亭桥和白塔,成为瘦西湖上不
可缺少的一处点缀。——凫庄  
钓鱼台简介:深入湖心的钓鱼台,原来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逛到这儿,不知怎么的就来了钓鱼的兴趣。于
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鱼杆。可是瘦西湖里的鱼却偏偏不听话,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这下陪同
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上面的乾隆鱼杆一落,下面的
活龙鱼就被挂上了钩。这下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了。 在中国,以“钓鱼台”命名的景点非常多,但扬州的钓鱼却是众多钓台中
体量最小,也是极富特色的一座。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钓鱼台斜角 60 度,您可
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横一卧,真是堪称
绝妙。这里也是外地游客到扬州一定要留影的地方。那洞中借景的画面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名称。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了小金山景区。从这儿可以看到的就是瘦西湖的主湖区。那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亭台树木,使瘦西湖的水面显
得开阔而深远,宛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山水画。 《望江南百调》里这样描述道:“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
错杂水波环,此地既仙寰。”  
小金山简介:穿过徐园,我们便来到了小金山。可能有人会问:“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
是‘瘦',一个是‘小'。为什么扬州人会这么谦虚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的一副对联:“借取西湖
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李院长幽默地调侃说:湖瘦是苗条,山小是精巧,也点出了扬州园林善于借鉴却不落俗
套的妙处。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
在这里。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
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
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
渡过来了。 这块奇异的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记数,十船为一纲。用船运送花和石头,就被称为“花石纲
”。当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城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就
是在运输过程中恰好碰上方腊的农民起义而遗落在扬州的。这也是目前扬州最大的一块钟乳石。钟乳石是溶洞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
,它的造型十分优美,看,这不正是一座船型的盆景吗?让我们再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风亭。风亭是瘦西
湖景区的制高点,它就是 朱自清 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
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称就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所谓“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妙
在曲折。”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处。
望春楼简介:与玲珑花界隔湖相对的建筑是望春楼和小李将军画本。他们完全是江南园林的风格,建筑规模从属于熙春台,色调显
得清心淡雅,体现了南方之秀。望春楼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卸去楼上的门窗就变成了露台,是
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小李将军指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这一对父子虽然不曾经带过兵,却都有将军的封号和待遇。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著
名的大画家,共同开创了中国唐代金碧山水画派。所谓“花为画本,月是诗源”。取名小李将军画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将军的
山水画画意十分相近。
熙春台简介:二十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玲珑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和二十四桥。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它与小
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的转折处。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
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相传当年
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
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
趣。
白塔简介:相传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
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
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扬州的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扬州白塔比例匀称
,玉立亭亭。和身边的五亭桥相映成趣。
月观简介:扬州是“中国的月亮城”,扬州的月色美,赏月的地方也多,“月观”就是其中之一。“月观”坐西朝东,前临开阔的
湖面,每当皓月东升,凭栏而立,天上水中的两个月亮交相辉映,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
们常说“月色如水”,在这里,月光和湖水相溶,云影和山影相连。这副由郑板桥撰写的 对联恰到好处描绘出了月观这独一无二
的迷人月夜。 
月观中的海梅家具也很有特点,雕刻的内容都和赏月有关。那些莲花、鸳鸯、荷叶,藕节,无不自然生动,是扬州木雕工艺的代表
作品。 
徐园简介:长堤的尽头便是“徐园”。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祠堂。园中听鹂馆取名来自“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的诗意。馆内的楠木罩隔,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听鹂馆门前的这两大口铁镬,是 1500 多年前的镇水神器,当年扬州
冶炼业的发达的扬州经济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 徐园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充分
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
游览路线游瘦西湖,最好从御码头上船。御码头是当年大清皇帝南巡时登舟的地方,但在今天看来,它几乎已没有什么皇家气派。
从这一层层石级走向河边的时候,你也许根本不觉得自己行走在万乘之君专用的御道上,却觉得仿佛是从喧嚣的都市里来到了郊野
的村庄。但当你迈起你的左脚,落下你的右脚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跨越过了历史的时空。时间是多么无情,它把皇家的浓脂艳粉洗
去,而让当年戒备森严的御码头变成了老百姓随意散步的乡间小道。游瘦西湖,必须坐画舫,画舫是瘦西湖的特色。当你乘上画舫
,游程就开始了。在画舫上,你会看到岸边有几间草房和水榭,从窗户里飘出蒸饺、干丝、蟹黄包子、三丁包子等维扬茶点诱人的
缕缕香气。这是久享盛名的"冶春茶社",当年朱自清先生曾在此对维扬茶点赞不绝口。你又会看到岸边的长廊短亭之间、绿树红花
之中,有无数珍禽在争鸣斗妍,有三五游人在驻足观赏。这是久负美名的"绿杨村"。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你此时会感到一种少
有的松弛、闲适,一种与大自然的亲近、融洽。而这才是瘦西湖的序幕。随着游船的行进,岸边的树木愈来愈多,湖面愈来愈开阔
,空气也愈来愈新鲜。在水面上飘荡的微风里,有些水草或小鱼的腥气,可以让你在瞬间消除胸中的郁闷。你在绿荫掩映之间,仿
佛看见了城墙的堞影,也许会情不自禁吟起王渔洋的名句:"绿杨城郭是扬州"。忽然,在荡漾的碧波上,一座长虹似的拱桥飞架于
两岸。你能想到,这原来是清代文人举行"红桥修禊"的所在吗?据历史记载,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等人曾分别在此大会诗人,
留下了无数华美的诗章。金农、郑燮、黄慎等八怪名家,也经常在此吟诗作画,流连忘返。如果时间允许,你真应该在此舍舟登岸
,仔细寻找一下王渔洋、孔东塘、卢雅雨、金冬心、郑板桥、黄瘿瓢这些先贤的踪迹。杨柳依依的"长堤春柳",相传是因为一对名
叫长堤、春柳的青年男女的美丽爱情而得名的。春天的时节,这里一棵柳树夹一树桃花,充满了温馨的情意。湖上飘舞的柳絮,使
人感到扑朔迷离,大概可以为李白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做一个注释吧?出了徐园,就看到一座红色的小桥--小红桥。
在青山绿水之间,使用如此鲜艳的颜色也许是画家所忌讳的。然而,在瘦西湖的碧波之上,横卧着这样一座红色的小桥,不但不使
人感到俗气,反而使人感到分外娇艳动人。这也许正是当年扬州造园者的大胆和独特之处吧?当你用轻盈的步履走过小红桥,便来
到了一处四面环水的地方--"小金山"。小金山的得名,是因为它很像镇江的金山,不过体积太小了一些。和"瘦西湖"的名字一样,
"小金山"的名字教人深切地感受到扬州园林秀美的风格。 从小金山向东望去,可以看到花木葱茏之间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楼台
。那是"四桥烟雨"。四桥烟雨旧名叫黄园,是清代盐商黄氏兄弟所建的别墅之一。黄氏兄弟四人,个个腰缠万贯,又特别喜欢建造
园林。他们在扬州所建的园林,分别叫做易园、十间房花园、容园、别圃。单是老二一人,就建了几所花园,四桥烟雨便是其中之
一。之所以命名为"四桥烟雨",是因为在此登楼远眺,能够在烟雨朦胧之中,隐隐约约看到四座桥:大虹桥、长春桥、春波桥、莲
花桥,也有人说能看到玉版桥和小虹桥。总之,登一楼而能看数桥,这种奇妙的构思可以说把借景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扬州盐商
虽然腰缠万贯,但是其中不乏雅人。他们爱金钱,又爱园亭爱诗文爱风雅,这正是他们值得今人怀念的地方。从小金山向西望去,
只见一道长堤伸入湖中,长堤尽头有一座古亭"吹台"。

 二十四桥景区,景区位于瘦西湖西段,莲花桥至平山堂的水道转折处。清乾隆间景称"春台明月",嘉庆后毁圮。但地形地貌、河湾港汊犹存。
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
、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宋元佑时仅存
小市、广济、开明、通泗、太平、万岁诸桥。现在仅有开明桥、通泗桥的地名,桥已不存。 
一说桥名“二十四”,或称二十四桥、念四桥。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录十五:“二十四桥即吴桥砖家,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
。”红药桥之名出自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吴桥砖家在扬州西郊
。梁羽生采用此说,所写扬州竹西巷谷啸风家就在此桥附近。(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扬州新近修复了二十四桥景区,它由玲珑花界、熙春台、单孔石拱桥及望春楼四部分组成。其中,石拱桥呈玉带状,长24米,宽
2.4米,24根玉石栏杆围以两侧。看来,这一新建景区是采用桥名“二十四”之说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
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五亭桥西,即二十四桥之所在。 
单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
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
,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传说是优美的,也有野史说成是隋炀帝的
作为,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但无以稽考,只能留给后人鉴赏。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
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证明了扬州无愧于“桥乡”的称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
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
‘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
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
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
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
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像在银河中前行。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
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徐凝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清乾隆间景称"春台明月",嘉庆后毁圮。但地形地
貌、河湾港汊犹存。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咏二十四桥诗,引起了历代许多人的追寻,且以诗来作证,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1990年2月19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一行,在交谈时说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国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迹。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的就是扬州。我小时候
一直找这个二十四桥,直到昨天晚上,家乡来人告诉我说,二十四桥如今已恢复了原貌。如有机会的话,希望你们到扬州看看。”
(见1992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过了三天之后,2月21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江泽民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总编辑朱
克曼采访时,又谈起扬州和二十四桥,并邀请中外宾客前往他的家乡扬州观光游览(见1991年9月7日《中国交通报》。1991年12月
21日。江泽民同志陪同来访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游览二十四桥,兴致勃勃地向金日成介绍二十四桥的由来。2000年10月21日
,又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再度游览二十四桥。希拉克对扬州秀美的山水赞美有加(见2002年6月18日《中国交通报》)。
泽民提到杜牧的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
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对扬州在盛唐时期的赞美,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不已的优美诗篇。
扬州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自隋唐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泽民同志也是扬州人
,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小学及中学时代,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挚爱着这座古城。1987年5月2日曾为扬州题词:“扬州是
我可爱的故乡,祝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青春。”
杜牧的诗,在写出了扬州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风貌后,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二十四桥位于扬州的何处?到底指的是几
座桥?这些都引起了许多的追寻者,包括江泽民同志在小的时候一直在找二十四桥。这座千百年来纷争不已的“二十四桥”,有多
种说法。
一是24座桥说,据《一统志》载,隋朝时曾置24桥于扬州,唐朝时仍可见到那24座桥,分布在当时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上。宋代科学
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补笔》中,竟列出了23座桥的名字和位置。
这种说法颇多异议。所列出的桥不足24座,下马桥竟有两座,是否是重复;而唐代扬州城里极负盛名的禅智寺桥、月明桥等,为何
未列入其中呢?有说,唐代末年的战乱,全部倾圮了,但这只是猜测。又据说,到了明朝,二十四桥已全部毁坏,故明代程文德有
“二十四桥都不见”的诗句。后来便有人认为“二十四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必太拘泥于现实。
二是排序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排序编号为第24座的桥。依据是诗歌中常出现把桥编号的句子,如杜甫:“不识
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等。还有,宋代文人姜夔不仅在《扬州慢》
中写过二十四桥外,还在《咏芍药》中写下这样的句子:“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那么,二十四是不是红桥的编号呢?他在
《过垂虹》中有“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五桥。”尽管姜夔没有在数字前加“第”的字样,但使读者隐隐感觉到,编号说似
乎存在过。或许在唐宋时期,扬州有很多桥,桥名不够用,只好用编号来代替。就像现在的城市小区内有几号楼一样。应该说这也
是一种猜测,仅仅从古人的诗句来确定编号说法,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三是泛指、代指说,我国向来就有对数字概念采取含蓄、朦胧、夸张的方式来表达,尤其在诗词中为说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
,常常使用夸张数字,并不采取绝对数字。譬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弯”、“三百六十行”等,并
非确数。那么杜牧的二十四桥是否也用了这样的手法来泛指扬州桥梁之多呢?这也是一种推测,是一种猜想的说法。
四是一座桥说,自宋代以来,二十四桥的几种说法已逐渐形成。其中能够确指是一座桥的,首推大词家姜夔。他在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来扬州,写下《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诗,其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种写法,似乎是一座桥了。宋代还有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 
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在全国园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
北雄的有机融和。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还是因为形状象一朵
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
亭五亭临水而建,中日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西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为澄祥、滋
香,澄祥为方形重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
,珠栏画栋,照耀涟漪。
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
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桥亭秀,桥基雄,两者如何配置和谐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桥基建得纤巧,与桥亭
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
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
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
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
谐。 
五亭桥是清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
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
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1986年,国家和地方拨
款246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
》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土兴建。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包括新
建的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九曲桥,后又续建望春楼、栈桥、静香书屋等。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构
造旷奥收放,抑扬错落,各面转折对景都是一幅山水画卷,成?quot;乾隆水上游览线"的一处胜景。湖两岸长廊依云墙伸展,陆路
与水道并行。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浮生六记》卷六清·沈复   渡江而北,渔洋所谓"绿杨城郭是扬州"一语,已活现矣!平山堂离城约三四里,行其途有八九里。
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馀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
贯。其最难位置处,出城入景,有一里许紧沿城郭。夫城缀于旷远重山间,方可入画;园林有此,蠢笨绝伦。而观其或亭或台,或
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城尽,以虹园为首。折而向北,有石梁,曰"
虹桥"。不知园以桥名乎?桥以园名乎?荡舟过,曰"长堤春柳"。此景不缀城脚,而缀于此,更见布置之妙。再折而西,垒土立庙
,曰"小金山"。有此一挡,便觉气势紧凑,亦非俗笔。闻此地本沙土,屡筑不成,用木排若干,层叠加土,费数万金乃成。若非商
家,乌能如是?过此有"胜概楼",年年观竞渡于此,河面较宽。南北跨一"莲花桥",桥门通四面,桥面设五亭,扬人呼为"四盘一
暖锅"。此思穷力竭之为,不甚可取。桥南有"莲心寺",寺中突起"喇嘛白塔",金顶缨络,高矗云霄,殿角红墙、松柏掩映,钟磬
时闻,此天下园亭所未有者!过桥,见三层阁楼,画栋飞檐,  五彩绚烂,叠以太湖石,围以白石栏,名曰"五云多处",如作文中
间之大结构也!过此,名"蜀冈朝旭",平坦无奇,且属附会。将及山,河面渐束,堆土植竹树,作四五曲。似已山穷水尽,而忽豁
然开朗,平山之万松林已列于前矣!
穿过徐园,我们便来到了小金山。可能有人会问:“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是‘瘦',一
个是‘小'。为什么扬州人会这么谦虚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的一副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
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李院长幽默地调侃说:湖瘦是苗条,山小是精巧,也点出了扬州园林善于借鉴却不落俗套的妙处。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关于
“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
。”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
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 
这块奇异的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记数,十船为一纲。用船运送花和石头,就被称为“花石纲”。当年的北
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城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就是在运输过程
中恰好碰上方腊的农民起义而遗落在扬州的。这也是目前扬州最大的一块钟乳石。钟乳石是溶洞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它的造型十
分优美,看,这不正是一座船型的盆景吗?——钟乳石
让我们再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风亭。风亭是瘦西湖景区的制高点,它就是 朱自清 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
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称就取自
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所谓“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妙在曲折。”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处。——风亭 
 
琼花观  :在扬州市区文昌中路(原琼花路)的北侧,一座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道观矗立在人们面前,它就是名声远播的千年古道
场蕃厘观。据介绍,观中因为出现过天下无双的琼花,因而名扬四海,成为古今游人向往的胜地。
蕃厘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土祠。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庙宇。唐僖宗中和二
年(公元882年),经淮南节度副使高骈增修,易名唐昌观。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扬州太守因观内的琼花树叶茂花繁,洁白可
爱,首咏《琼花诗》。自此,琼花之名,遂名闻海内。欧阳修任郡守时,因扬州琼花"世无伦",而在观内琼花树旁筑亭,其匾额上
书"无双亭",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北宋
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取《汉书·郊祀歌辞》"唯泰元尊,媪神蕃厘"义(蕃厘,即多福的意思),改庙名为"蕃厘观",宋徽
宗钦赐"蕃厘观"匾额。世人以此观中有琼花,故俗称为"琼花观"。
蕃厘观原有门前牌坊、三清殿、弥罗宝阁、文昌祠、深仁祠、竹轩花亭、无双亭和芍药亭等建筑,规模宏大,景色优美。明代扬州
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厘观内的
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厘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1800万元,重建后的蕃厘观,观门
仍朝南。观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质呈糙米色,有左右两根石柱,上圆下方,柱端似华表,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
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门楼三间,上嵌一方石额,"蕃厘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
单檐山门殿。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殿前植有两棵银杏树。平
台石梯两侧各植一株龙爪槐、两株琼花。观门至大殿的正中一条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树,两侧各植四株琼花。甬道东西侧各建
两层楼结构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后方围墙外的后花园内,小桥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别致的琼花台、无双亭更是巧夺天工,整个
花园浓缩了江南园林美景之精华,令人流连忘返。
"明月三分州有二,琼花一树世无双"。在扬州关于琼花的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琼花原生于天上,一日有仙人降至扬州,夸说
琼花之美,世人不信,仙人便取出一块白玉种在土里,顷刻间发芽、长高、开花,花色如玉,人们遂称之为"琼花"。相传隋炀帝要
赏此花,专门开凿运河前往扬州观赏。因为琼花有冰肌玉骨之质,它又与宋之兴俱兴,与宋之亡俱亡,故曾被人视为吉祥的象征。
据说,北宋时宋仁宗曾把琼花从扬州移植到汴京御花园里,但第二年就枯萎了,只好又送还扬州,琼花到了扬州又复茂如故。金国
的海陵王攻占扬州后,又把琼花连根拔起掠去,幸而有道之士太守对残根辛勤培育,才使琼花绝处逢生。南宋的孝宗听说琼花极美
,又把它移往临安宫中,但琼花到了临安便憔悴无花,只得又遣还扬州。到元世祖时,蒙古大将阿木以十万兵马攻破扬州,烧杀抢
掠之下,琼花终于死去。这一系列神奇的传说,都使得琼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使琼花观成为江淮一带著名的道观,以至于一般
老百姓只知道琼花观的名字,却不知道有蕃厘观的名字。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集江南水乡扬州、镇江、淮安等地菜肴之精华,是江苏菜系的代表性风味
。其特点是选料注意鲜活鲜嫩;制作精细,注意刀工;调味清淡味,强调本味,重视调汤,风味清鲜;色彩鲜艳,清爽悦目;造型
美观,别致新颖,生动逼真。中国饮食文化源源流长。淮扬菜系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风格和个性风味名扬四海

淮扬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河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时著名的菜肴。淮扬菜以其选料精细、工艺精湛
、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而在中国四大菜系中独领风骚。淮扬菜系在选料方面,注重选料广泛,营养调配,分档用料,因料施艺
,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工艺方面注重烹饪火工。刀法多变,擅长烧、焖、炖;在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
精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共同特点是:用料以水鲜为主,汇江淮、湖南特产为一体,禽蛋蔬菜,四季常供;刀工精
细,注重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醇正适中。适应面很广,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灿脱骨而
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显其味。江苏素称鱼粒头,兼各海产之利,饮食资源十分丰富淮南菜肴以清淡见长,味和南北,其中扬州菜
肴素有饮食华彩、制作精巧,市肆百品、夸示江客之誉。著名的菜肴品种有“大煮干丝”、“桂花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
、“平桥豆腐”、“醋熘鳜鱼”、“清炒芦蒿”、“苻离集烧鸡”、“清炒虾仁”、“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奶汁肥
王鱼”、“扒烧猪头”、“天下第一球”、“马蹄桂鱼”等。
扬州风味小吃是扬州菜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酒宴上冷盘、炒盘和大菜以外的席点、大众化小吃及民间所做的小吃、食品
。扬州点心以嫩酵、温水面团、油酥、面条和应时点心为主。点心以薄皮大馅、皮馅配合相宜、馅心多变、适应时令而擅长。面条
糯韧多重汤汁、覆盖各式浇头而味美留连。风味小吃多以应时野蔬配以荤腥和腊味、果脯、蜜饯制成馅心,随季节而变。点心调味
趋于新鲜、香酥、突出主味。咸中带甜,以甜提鲜;甜味则糯香粘滑,甜纯适口,兼有北式点心浓郁实惠,南式点心精细多姿的特
点,形质统一,用料讲究,形成自己的特色。
十大名点是: 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
十佳风味小吃是: 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 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
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
这些名点可在扬州美食一条街上几乎都可以尝到,另外,一些老字号富春茶社、京华大酒店、菜根香饭店、扬州大酒店、共和春酒
家、绿杨村也有各式小吃供应,琼林苑、西园饭店、珍园饭店、东园饭店、新世界酒楼、电世界大厦、琼花大厦、扬州大厦、皇宫
大酒家也有各式精致小吃名点,看来“吃在扬州”真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扬州酱菜是宴席上的调味佳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佐餐的美味,具有鲜,甜脆,嫩的四大特点,名扬四海,畅销国内外。主要品种有
乳黄瓜,宝塔菜,甜酱瓜,香心菜,什锦菜等。
扬州酱菜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间,即被列入宫廷早晚御膳的小菜。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荣获国际博览会奖章。1903年,获
北平全国铁路沿线物品展览会一等奖。197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生产扬州酱菜的厂家,以“三和四美”酱品最负盛名。
牛皮糖以绿叶牌,五亭牌牛糖为代表,老少皆宜,甜而不腻,入口香甜,不粘牙,弹性强。是馈赠亲友的理想选择。
平山绿茶和捺山绿茶扬州是传统的茶叶产地之一。现在。扬州郊区平山茶场和仪征青山,捺山生产的绿茶,质地优良,精工焙制,
远销国外,深受好评。本市茶叶店四季皆有供应,春夏之季上市的新茶尤为抢手。
双黄鸭蛋双黄鸭蛋市扬州高邮的特产,因一只蛋内有两个蛋黄,故名。鸭生双黄,是因为这里食料好,鸭体壮,连续排卵,形成双
黄,甚至三黄。高邮咸鸭蛋,向以颜色红而油多而驰名于世。将双黄咸鸭蛋煮熟剖开,蛋白如凝脂白玉,蛋黄似红橘流丹,赏心悦
目,别具风味。
秦邮董糖秦邮董糖食扬州高邮的传统名特产品。原名酥糖,之所以称董糖,有两种说法。一说以此糖为董姓师傅所制而得名,一说
此糖为时末清初秦淮名妓董小宛所创,故名。董糖用糯米粉,芝麻,白糖,麦芽等原料,手工精制造而成,色泽呈深麦黄色,厚薄
均匀,入口酥软,味美香甜,老少皆宜,食馈赠亲友的佳品。
界首茶干高邮界首陈西楼的五香茶干,久负盛誉。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界首,闻岸上香味扑鼻,叫差役查询,原来是煮五香
茶干的香味。乾隆帝品尝后大为赞赏。从此,界首茶干便列为贡品,名扬四方。1927年,荣获西湖博览会一等奖。界首茶干呈扁圆
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清香可口。“陈西楼”商标的五香茶干,包装考究,是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宝应藕粉扬州宝应是著名的荷藕之乡。宝应荷藕节多枝繁,汁多肉嫩,是鲜美的果品。宝应藕粉用鲜藕淀粉制成,早在明代就成为
贡品。此品质轻,性平,易于消化,是滋补佳品。尤适宜于年老体弱食用。
江都方酥方酥是大众化的传统扬式糕点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初为圆形,状如蛤蟆,故名蛤蟆酥。后改为方形,更名方酥
,又名小方酥。此品选用上白面粉,绵白糖,芝麻,麻油等原料,佐以黄丁,橘饼等香料,经发酵,和酥,包酥,多层折叠成型,
用文火烘烤而成,香酥可口。
大仪风鹅大仪镇在传统腌制咸鹅的基础上,吸收我国传统食文化精华,广采百家之长,创制出“大仪风鹅”这役极具地方特色,色
香俱佳的特色产品,立即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大仪风鹅”的加工技术已走向成熟,产品特色更加明显。
“大仪风鹅”色,香味俱全,肥而不腻,酥嫩可口,产品需求已销往全国各地。
扬州剪纸: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
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
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默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这对剪纸表现的题材,就是一个
重要的因素,扬州剪纸向

资料·扬州旅游·之四以花卉为主,确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明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明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
。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纸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很久,直到现在民间刺绣还有沿用此法的
。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漆器:有关学者称扬州为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据《酉阳杂俎》《杨太真外传》等书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多次将扬州所贡金
银平脱等名贵漆器赐给安禄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时,高骈任扬州盐运使,为献媚朝廷,曾一次向长安运送扬州漆器逾万件。日本
奈良唐招提寺中若干佛像均为鉴真弟子扬州兴云寺中若干佛像均为鉴真弟子扬州兴云寺僧义静所造,都是日本的国宝。扬州漆器分
为雕漆嵌玉,平磨螺细,骨石镶嵌,点螺,刻漆,彩绘钩刀,漆砂砚7个类别。产品有屏风,地屏,挂屏,台屏,衣柜,酒柜,电
视柜,各式桌,椅,几,凳,瓶,盘,筒,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300多种。扬州漆器造型稳固雅致,做工细腻精巧,色彩和谐匀称
,光泽柔和腴润,具有传统工艺富丽沉静的民族特色。
玉器: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古籍《书经.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扬州发现的百余座汉墓中,玉器数以百计,数十个品种。唐代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运使
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唐代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成风气。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
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清乾隆时,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
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通草花通草花是绒花的姐妹花。老艺人钱宏才用通草做的大盆菊花,品种纷繁,真假难辨,除菊花外,还有牡丹,月季,山茶,松
柏等等。钱宏才的通草菊与张永寿的剪菊,吴石耕的画菊,被誉为“扬州三菊”。
扬州玩具:长毛绒玩具造型偏重于动物自然形态的仿真写实,追求瘦、长和棱角分明的效果。扬州设计师创造出既具传统趣味,又
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布绒玩具,使玩具出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扬州布绒玩具主要以动物为题材,其基本造型技法是以圆构
图、一圆取型,以形求神、以形逗人;其基本艺术手法是“拟人化”,特别要体现一种“娃娃味”。
其名牌产品“系列熊猫”有百种之多,大至参加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游行的高达两米的“熊猫相机”,小至吊挂在婴儿车上的
8厘米熊猫,都无不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稚气可爱。玩具贵在创新。扬州设计师大胆设计,使凶猛动物以善而美的姿态大胆进入国
际市场。
他们创作了大批玲珑小巧而价廉的动物玩具,8厘米的活动熊是代表作。这种玩具以塑料为内胆,以毛绒为外皮,四肢可任意活动
,头也可以任意摇摆,并成为持有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产品,近代,又大胆选用尼龙、化纤丝织物中的平面面料和仿真皮
原料,采用时装生产技艺和电脑绣花等装饰工艺,创制出新的产品。
扬州八刻扬州木刻、竹刻、石刻、砖刻、瓷刻、牙刻和刻纸、刻漆,统称扬州八刻。其中尤以牙刻、竹刻闻名遐迩。牙刻、扬州艺
人以微刻、浅刻见长。浅刻的特点是技艺精细,虽在牙、竹上作书绘画,仿如用纸绢一般,横竖撇捺,擦烘染,刀过如笔,纯熟流
畅,一刻而就。微刻则字如蚊足,画似指甲,小中见大,神韵自然。近代的吴南愚在一粒米大的象牙上刻百余字。他刻的《红楼十
二金钗》等浅刻作品,参加巴拿马赛会获得大奖。如今,扬州除牙刻、竹刻、木刻外,刻纸、刻漆技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产品畅
销国内外。 
麦粉,米粉制成的食品,其比较精致的,民间习惯唤作茶食。洪皓<<松漠记闻>>记述:“进大软脂、小软脂、蜜糕,人一盘,曰茶食"进
大;软脂、小软脂、蜜糕,人一盘,曰茶食。”
维扬细点,全国驰名,细点中当然包括茶食。费轩<<梦香词>>说:"扬州好,糖果冠名都,叶氏上方青果脯.汝家茶食核桃酥,入口定教无

"这首词中,只提到青果脯和核桃酥,其实,潮糕、巧果、玉带糕等,色、香、味都不寻常。金刚脐,算是茶食中的粗品了,而扬州所制
的却是特别香酥松软。
 
雕漆嵌玉是扬州的特有工艺,或用木坯做胎,或用夹苎脱胎,再用涂漆至白层左右,然后用刀制出浮雕,但是要求线条圆滑,不见
刀痕。雕漆嵌玉因原料价值昂贵,工艺细腻精巧,所以显的富丽华贵,属于高档的装饰品。
在扬州民间流传的,多为刻漆、雕填、雕漆一类制品,扬州是书画之乡,名人的字迹、画迹刻在雕漆上,特别显的雅致。郑板桥长
期卖画扬州,遗作极多,扬州的雕漆往往刻几页兰、一竿竹、一段桥板体的题词、一方朱红的“七品官耳”,悬于壁间,颇见地方
风采,别有情趣。
漆雕工艺源远流长。扬州郊区所发掘之汉代墓葬,已可见若干雕漆器皿。唐代扬州的“剔红”雕漆名气很大。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
本即携有雕漆制品。
古代,玉器能进入皇宫的珍宝馆,在逐步走向小康的当代,玉器也越来越多的进入扬州以至各地的千家白户。不过,民间佩带、使
用的大都是玉器小件,诸如玉镯、玉环、玉碗等器皿小件。文人喜欢用玉石刻制的镇纸,恋人喜欢向对方赠送一只玉刻的生肖动物
,老人健身场用玉球在手中转动,骑车、开车的 老老少少也喜欢在钥匙圈上扣上小小的玉雕小件。
扬州多木刻。木刻小件多选椴杨木,雕刻成鸟、兽、鸭、蝶等小件,饰以彩绘,可以做装饰品,可作玩具。园林匾对亦多木雕,刀
法精细,以保留笔锋笔意者为贵。
扬州多砖刻。城乡保存至今的明清建筑上,有不少刻画作为装饰。砖刻的内容多为人物、山水、花卉、虫鸟之类,精致者中心镂空
,富于立体感。
 
竹刻与牙刻在扬州有传统。这些大都属文人用品,用竹刻制成的扁骨、镇纸、笔筒、笔山、砚盒之类,水磨以后施以线刻,经常是
仿制古代名人书画,涂以青绿,属于雅饰。也有以竹刻为亭院对联或者在竹器上雕刻的。在象牙件上雕刻,自然是小饰品,或为插
屏,或为镇纸,或者制成物形,刻以书画。也有一种微雕微而不乱功力惊人。从事竹刻、牙刻的,往往本身就是书画名家。
扬州也多石刻。往日扬州多庙宇,亦多衙门多石狮、石鼓,大户人家的门边往往也有长方形石鼓,一方面以示威严,一方面也与建
筑形成一体。扬州制作的石狮具有温驯、玲珑、娇憨之南方特色。
还有纸刻。扬州剪纸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由于需要者日益增多,刻纸业逐渐兴起。刻纸用刀如用笔,以画稿为草本,在方寸之间刻
有景物、人物,纤毫毕具,线条清晰,常令人爱不释手。因为用料普通,所以能够成为扬州千门万户的日常装饰。
漆、玉、木、砖、竹、牙、石、纸以外,扬州还有核刻与瓷刻。核刻常用桃核,在一颗桃核上,刻制一舟、一楼、一宅、一山,景
物依稀,人物布置其间,或坐或卧、或老或少,栩栩如生。这是精品。至于一般核刻,常制成一只倦鸟、一只玩猴、一枚鲜果,作
为坠饰,别有情趣。至于瓷刻,往往以扬州著名画家为蓝本,刻在挂屏插牌或其他装饰性瓷件及使用器皿上,以增加文化色彩和艺
术趣味。
扬州漆器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饮誉海内。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明清
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骨石镶嵌、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亦有所展。传统的扬州漆器,是在精致
髹漆的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八百种名贵材料制作而成。漆器装饰纹
样大量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更提高了扬州漆器的艺术欣赏价值。 
漆器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
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
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
等名贵木材。 
鸦片战争以后,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檀梨螺钿硬嵌等名贵漆器相继失传。同治至光绪年间,漆器生产稍有回升。
主要漆器产品有雕漆、螺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浅刻盛行一时,品种有帽筒、笔筒、
砚盒等。深刻挂屏常以"扬州八怪"书画为题材,洒螺钿屑铺地或用水色晕染,薰烟做旧,产品基本内销。 
解放后扬州漆器逐步发展。1953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筹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向梁福盛、梁德福、钱仲纯、孙铸
臣等各原作坊买得浅刻、平磨螺钿盘盒和平磨螺钿、骨石镶嵌、雕漆、雕漆嵌玉漆器屏风、漆柜及其它工艺美术品,送江苏省首界
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从此扬州漆器工艺又重放异彩。 
扬州漆器品种丰富、技艺精湛、色彩绚丽典雅、造型古朴庄重,同时将欣赏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扬州漆器
按照造型和用途划分为屏风、家具、杂件三大类,以屏风、家具为主,屏风和家具产量占扬州漆器生产总量的80%以上。按装饰
工艺分十大类,尤以雕漆嵌玉、平磨螺钿和点螺三大类质量居全国榜首,名扬海内外。 扬州漆器精品迭出,曾多次在国内外荣获
大奖,并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礼品。 
 
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说起来,这和隋炀帝杨广有一定关系
。杨广当皇帝后,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扬州,至邗沟修竣,运河通航,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他三下扬州
,恣意游乐。
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他每当夜间和宫女们游园,不张灯火,令人捕捉许多萤火虫送来,萤
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昼。到了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却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
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
种“萤苑”、“剪乐”,同那“迷楼”、“龙舟”一样,反映了隋炀帝奢侈荒唐的罪恶生活,但从剪彩为花这个侧面来看,却说明
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
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那时的剪纸还是具有迷
信色彩。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鬼神的。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
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扬州艺人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
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中有“明月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爱引了千年风俗,以神来之笔,表达
了故乡故国亲人对鉴真大师怀念之情。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这对
剪纸表现的题材,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扬州剪纸向以花卉为主,确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
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直到现在民间刺绣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
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盐商巨贾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还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
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
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据
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
”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江苏扬州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等,尤以四时花卉见长。其特点是以画为稿,构图简练、线
条圆滑、显得清秀而挺拔,给人以厚实完整之感。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扬州得名:
一:沿用古扬州名。《尚书·禹贡》记述扬州为古九州之一。“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
地》“江南曰扬州。尽管当时的扬州包括的地域很广。但扬州这一名称为后世所用。
二:风土人性。东汉李巡《尔雅注》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顾曰杨。杨,扬也。” 持同一说法的《随书》:“江都人
性躁动,风气果决平陈之后。频变淳质。俗弊稍愈于古。宋人刘昌诗则有不同看法:“扬州东溅太阳之位,屡正含文,天气奋扬,
故取名焉。”
三:因杨树得名。唐人许嵩:“地多赤扬,因取名焉。”据清代训诂学家高邮王念孙考证,证明古代的“扬州”原作“杨州”。
四:源于“地苞百越”的“杨、声传”,“扬州当时因扬越得名”近代学者顾123刚进一步论证:战国时期扬州属越,按“扬”与
“越”为双生,两字可以通用,“扬州”实为“越州”。
 
扬州瘦马是指那些扬州的美女。
扬州在古代是两淮(淮南淮北)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当年可谓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与皇家媲美,他们的富足由此也养活了
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业,“养瘦马”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迎合盐商们的纳小妾得需要而产生的。
扬州人娶媳妇,口头语是:娶马,或娶马马。娶马二字,即由清初扬州流传的瘦马一词演化而来。这是一个对扬州女性带有侮辱性
的词语,意为可以对女性任意摧残和蹂躏,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马匹一般。瘦马的出现,完全是盐商们变态的心里需要。于是,扬
州出现了专门养瘦马的地方。扬州城里和周边农村那些衣食无着的贫寒人家,不得不卖掉自己生养的本来就瘦弱的女儿,去充当瘦
马,来度过那些窘困无助的日子。
这些女孩被买来后,就教她们琴棋书画,使从各方面都具备了一个做小妾的条件。
 “扬州瘦马”,与马无关。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
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出美女,世人皆知,而“扬州瘦马”在明清时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谓“
瘦马”,其实就是被买卖的二奶预备队。到了明清时期,“养瘦马”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
“瘦马”的风行,与扬州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明清时期,扬州出现了一批富得流油的盐商。扬州城内,繁华骚动,歌舞升
平。富人们总是喜欢一些怪异变态的消费和审美,在他们对“丰乳肥臀”审美疲劳之后,“瘦马”就运应而生。
在那些大腹便便的盐商身边,围聚着一堆恶心的苍蝇,只要他们稍稍透露了纳妾之意,那些人口贩子就会一窝蜂扑将上去。在扬州
,从事介绍“瘦马”职业的人达到百人。繁华的扬州城,成了二奶集中营,成批成批的“瘦马”在经过一番苛刻的调教后,被卖到
全国各地。
“瘦马”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七八岁之时,被人口贩子买去。之后,等待她们的就是漫长的集中营式的魔鬼训练期。“瘦马”
的瘦,既有天生体弱的原因,也是被刻意“饿”出来的。依据先天条件,“瘦马”被分为三六九等。
清代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一书中对“瘦马”也有描述。一等资质的女孩,将被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
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
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
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主妇。当然,所有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培训都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买主,卖个好价钱。
在“瘦马”的买卖中,她们像商品一样被挑三拣四。“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
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相
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
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张
岱《扬州瘦马》)
并不是所有的“瘦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之家。最后,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入烟花柳巷。在秦淮河畔,“扬邦”
歌妓大多是“瘦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贵公子纳为小妾的“瘦马”,也并不见得从此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是那些“养瘦马”的人口贩子,却是赚得盆满钵满。据《续金瓶梅》所记载,一位一等“瘦马”能卖得一千五百两以上的银子。
“春风十里扬州路”,笙歌燕舞,脂浓粉溢;夜色深处,多少“瘦马”,无人记得。

资料·扬州旅游·之五·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
位十四年。大业十四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
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陵位于扬州西北7千米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
炀帝东路。隋大业14年(618),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缢死于江都宫。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
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墓碑,上镌隶体“
隋炀帝陵”4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
贞。鉴真
唐代高僧,医家。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
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
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
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
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其著
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他在14岁时被智满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神龙元年(705),依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出游洛阳,继至长安。次
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为他授戒的道岸、恒景,都是律学的一时名德
,又是南山宗开创人道宣律师的再传弟子。他的律学,虽师承南山宗,但他并不持一家之见。唐代律学,除了独占优势的南山宗外
,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怀素的东塔宗,一时鼎足而三。其后,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的律学典籍则兼及后者两宗。
在传授中又以法砺的《四分律疏》、定宾(属相部宗)的《饰宗义记》与道宣的《行事钞》三书为主,重点尤在法砺、定宾所著两
书。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
……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
,医道甚高。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聘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
先后五次率众东渡,但均因天时、人事不利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
(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
,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旋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或;为80们僧舍旧戒授新戒。自
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
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如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
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去世前,弟子们还采用干漆夹   这一最新技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日
本奉为国宝。1980年2月,日中友好团体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情谊,曾将坐像送回北京、扬州两地供中国人民和佛教
徒瞻礼。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当
时日本佛典,多从朝鲜传入,口授、手抄,错误在所难免。据《续日本纪》记载,天皇曾为此委托鉴真校正经疏错误。鉴真对日本
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
所授。
唐宝应二年(763,日本天平宝字7年)五月初六日,鉴真卒于唐招提寺。弟子思托记述其六次东渡事迹、经日本著名文学家真人元
开润色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
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六次东渡·壹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
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
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
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六次东渡·贰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
”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
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余姚(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
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