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杂费包括什么:论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0:18:04

论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

 

  王征国

 

 

[摘 要]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也不例外。必须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地域性,体现时代先进性。这就需要探讨湖湘人才群体辈出的文化传承问题,包括湖湘人才群体文化传承之貌、湖湘人才群体文化传承之体、湖湘人才群体文化传承之魂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  文化传承之貌 文化传承之体  文化传承之魂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也不例外。必须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地域性,体现时代先进性。这就需要探讨湖湘人才群体辈出的文化传承问题,包括概括湖湘人才群体文化传承之貌、把握湖湘人才群体文化传承之体、揭示湖湘人才群体文化传承之魂等重大问题。湖湘人才群体所具备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对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是重要的精神支撑。没这样的精神支撑,就不可能有建设“四化两型”湖南的实践追求,湖南人才群体辈出的局面也就无从谈起。

 

一、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之貌

 

唯楚有才於斯为盛。湖南作为内陆省份,在古代史上,开发较晚,“碌碌无所轻重天下”,不能不令人产生“湖南人物,罕见史传”的叹息。但是近现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更是湖湘人才群体文化传承的影响,并尽显着时代的风貌。

湖湘人才群体成为中共建党先锋。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建党,为当时全国6个地方组织之一。据统计,1921年中共成立时的57名党员中,湘籍党员有20名,占总人数的35%以上。不但有毛泽东、何叔衡、李达等建党先驱,而且在党的一大会议上13个代表中居然有4位湖南人。建党初期第一届到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湘籍中央委员占总数40%。著名的革命先烈,有蔡和森、邓中夏、郭亮、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黄公略、王尔琢、左权、段德昌、向警予……。湖南参加工农红军的有40多万人,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已查明的烈士约20万,牺牲群众达100多万,把光荣写在了党的旗帜和共和国的旗帜上。“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湖南人占总数20%以上,任弼时的“骆驼” 精神,许光达的“谦让” 精神,李立三、李富春的“苦干”精神,特别是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更体现了湖南人才群体连死都不怕的“霸蛮”精神。

湖湘人才群体致力于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6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有10人,占16.1%;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在授予254名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中,湘籍的将领有75人,占人数的29%;10大元帅中,湘籍的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恒3人;10员大将中,湘籍有陈庚、粟裕、谭政、黄克诚、肖劲光、许光达6人;57名上将中,湘籍的有王震、邓华、肖克、杨勇、杨得志等19人,占30%;177名中将中,湘籍的有47位,占35.5%;中央军委确定的33名军事家中,湖南籍的有14人,占23.57%。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湖湘人才群体独领风骚。就文化人才群体来看,1951年5月《双送粮》参加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目选拔演出,并在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从此,剧中的唱段《浏阳河》唱遍了全中国。就领导人才群体来看,1958年11月中央在广州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胡继宗代表湖南参加会议,行前请示省委在会上汇报湖南粮食产量报多少,周小舟与周惠商量后确定,粮食产量要报实数。邻近某省第一个汇报,产量是翻一番带拐弯,随后相邻另一省也报翻一番。各省都翻番,就湖南插了“白旗”!结果到1959年上半年,报粮食产量翻一番的省粮食供应紧张,到头来都向湖南要粮食、猪肉、肥皂。就水利人才群体来看,1959年11月湖南省委决定要办好水利工程这件大事,成立了由周惠任总指挥,胡继宗、李瑞山、华国锋等为副总指挥的湖南省兴修水利指挥部。1966年6月2日,韶山灌区的主体工程洋潭引水枢纽、总干渠、北干渠建成通水,使湘乡、湘潭、宁乡、双峰、长沙等7个区县市的农田受益,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及灌区工程总指挥华国锋等出席通水典礼。此后又用3年时间完成第二期工程南干渠和基本完成灌区的渠系配套系统建设,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视察工程时称赞:韶山灌区工程是一项“质量好、工效高、进度快、费用省、事故少”的好工程。期间,湘南的欧阳海灌区也开工建设。到了后来,胡耀邦、朱镕基、毛致用等,更彰显了湖湘文化“清廉为民”的政治本色。湖湘人才群体所展示的上述风貌,为新中国建设特别是湖南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和无穷的精神财富。

湖湘人才群体引领社会风尚。雷锋是望城人,1960年春参军入伍,同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15日在辽宁抚顺市不幸因公牺牲,年仅22岁。生前,他出了:“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和“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人生格言,在实践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每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雷锋日记摘抄和评论员文章,报道了他的光辉事迹。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3月13日,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在全省学雷锋动员大会上作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重要讲话,要求全省军民学习雷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期望有更多的雷锋式的英雄人物出现。宁乡县花明楼区杨林桥公社戚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定国就是其中之一。他1955年入党,从土改时期起,当过民兵、初级社保管员、高级社社长、生产大队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曾6次被评为模范干部。1963年7月15日他奋不顾身,为救一位落水青年而英勇牺牲,时年28岁。8月6日,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李定国运动的决定》,要求各地把学习李定国同学习雷锋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196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文章指出:“湖南人民熟悉的贫农李定国,也是一位雷锋、欧阳海式的舍己为人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有许许多多活的雷锋,活的欧阳海,活的李定国。”号召“要善于发掘和总结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活生生地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把先进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变成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变成更加伟大的物质力量”。欧阳海是桂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驻耒阳某部三连七班班长,共产党员。1963年11月18日,他所在部队沿铁路行军,临近衡山车站时,骡马因对面驶来列车而受惊,突然跃上铁路。在这紧急关头,欧阳海挺身而出,用力将骡马推出,防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火车脱轨事故,自己却来不及躲闪,倒在血泊之中,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欧阳海被湖南人民称为第二个雷锋。1964年1月21日,张平化发表《学习欧阳海,学习解放军》的文章,认为欧阳海是人民解放军中千千万万个优秀指战员之一,解放军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优良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全党的宝贵财富。它不仅适用于军队,而且也适用于地方;不仅适用于农村工作,也适用于城市工作。号召全省人民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解放军和宣传欧阳海的活动,将各方面的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新湖南报》连续刊发长篇通讯,详细介绍欧阳海的生平与英雄事迹。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和出版等单位也积极开展了学习和宣传活动。在全省现代戏会演中,桂阳湘剧团还编演了《欧阳海之歌》。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尤其是开展学雷锋活动,成为全省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旋律,“我是雷锋家乡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在今天仍然是各行各业职工的座右铭。

湖湘人才群体领先科技创新。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黄伯云院士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这个演讲词的内涵。在2004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红灿灿证书,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生产这种材料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跨进世界前沿。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艰苦奋斗,玉汝以成,代表着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提起袁隆平,这是一个不仅仅属于湖南,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培育出举世瞩目的杂交稻品种,使水稻亩产获得大幅度增长。1980-1981年,他赴美国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并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91年他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优先发展杂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越南、印度、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引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按照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有2亿万亩推广杂交水稻的话,增产的粮食可以占全世界粮产量的20%,增产部分可以养活10亿人口。目前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45亿亩,增产稻谷4亿多吨。袁隆平说:“中国水稻研究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地球上水稻亩产的最高极限是1500公斤左右,攻克亩产900公斤目标后,我们还要向亩产1000公斤发起冲锋。”受湖湘文化熏陶成长的创新型人才,正在不断地开创着新的伟业。

 

二、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之体

 

湖湘文化底蕴深厚。它作为相对独立的湖湘学派起源于北宋,形成于南宋。主要创始人有胡安国、胡宏、张栻。胡安国与其子胡宏虽为福建崇安人,但久居湖南衡山一带,著书立说,并创建了碧泉书院,聚徒讲学,从而开创湖湘学派;张栻主教岳麓书院,造诣极高,在湖南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宋代理学中一个独立的学派,人们便将其称之湖湘学派。湖湘学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博采众家、交汇融合。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湖湘文化的崛起,是与明初与清初的两次历史性移民分不开的。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往往引起另一种新文化或亚文化的伴生与再生。元末明初连年战乱,湖南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即命令邻省向湖南移民,以图恢复农耕,安抚流亡。韶山毛氏之祖、江西吉安人毛太华就是在这时解甲归田,移居韶山,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的。延至第20代,便出了个历史巨人毛泽东。清初,“三藩”酿祸,湖南再次陷入“荆棘塞路,旷野无人”之境。清政府又一次由邻省向湖南移民。这两次历史性的大移民,也是人口的重新组合,湖南人的性格、素质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移民所具有的开拓、进取精神,加之与当地苗、瑶、侗、土家诸少数民族长期杂居,通婚联姻,自然又要吸收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的品格、忍耐刻苦的习性。据说韶山毛氏之祖毛太华当年在云南镇宁期间,曾娶当地苗家姑娘为妻,并生子四人,后来一起由滇回湘,在韶山定居。韶山毛氏之裔的血管里至今仍或多或少地流动着强直犷悍的苗民血液。台湾的一个学者曾说:“汉人与苗人通婚,成了一个混血民族,所以才有特殊的个性”,近代湘西凤凰人熊希龄,曾任民国总理,其母就是苗族;他的同乡,蜚声中外的大文学家沈从文也是苗族血统。经过数代、数十代的通婚融合、繁衍生息,在新的居民中生成一种新的共同习俗与风尚。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迁徙和文化交融中,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打上了“和合”的深刻印记。

不同学派的文化交融。周敦颐重构儒道,朱憙到岳麓书院讲学,理学远播;曾国藩讲经世致用,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唯物生辉。湖湘学者主张在日用伦常和经邦济事的活动中,去察识心性义理,形成了把心性哲理和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湖湘学风。杨昌济曾坦言:“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陆王卓绝之识。”他甚至以子思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号召,希望“承学之士各抒心得,以破思想界之沉寂,期于万派争流,终归大海。”杨氏的这种认识和主张,充分表现了湖湘学派的兼容并包精神。

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湖湘文化不同于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它“生于斯,长于斯”,有着湖湘区域性的特点。但是,它吸纳了齐鲁文化的厚重、巴蜀文化的忠烈、岭南文化的开放。在近代,最早对湖南人进行研究的要数德国人里希霍芬了。他于1861年首次来华,1868-1872年再度来华,曾对中国作了七次考察,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这位日尔曼人以奇异的目光描述了湖南人有异于他省的独特文化性格:中国的军人主要出生此地,尤其是很多的官员也生在湖南;忠实、正直、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上粗犷、反抗心更是该省居民的性格特征;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湖南,相反在银行业、商业界则看不到湖南人。当“天下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人在近代史上扮演主角时,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成为其它地域文化的精髓;当“无湘不成军”拓展到其它地域时,已彰显了湖湘文化的张力与亲和力。

不同国家的文化交融。明末清初,大批耶酥会士来华,在传教布道的同时,也传授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到了近代,曾国藩首倡清政府派遣出洋留学生,左宗棠大办洋务。戊戌期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摆脱传统束缚而大力提倡西学,甚至樊锥、易鼐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直至易白沙、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对于湖南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探索,都蕴含着湖湘学派广为交融的开放精神。

湖湘学派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与创新,它已成为文化的沃土,不断孕育着新的生命;它已成为文化的精神,不断陶冶湖湘学子的性格与情操;它已成为文化的氛围,不断激励湖南学子谱写担戴天下的人生壮曲。

 

三、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之魂

 

敢于担当即潇湘魂。外界认同湖南人会种田、会读书、会打仗,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这是一种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敢闯新路、敢冒风险的奋斗精神,也是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之魂。

湖湘人才群体的忧患意识。长沙作为屈贾之乡,屈原、贾谊的“伤心”处,楚湘文化初始便带有一种悲壮、忧郁的色彩,也透露出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参政意识和修身、格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雄心。屈原的《离骚》,篇名就是“遭遇忧患”、“离别的忧愁”之意。到了宋代,则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辛弃疾呢?任湖南安抚使仅一年,便被调离,痛楚惜别,写下了“日暮行云无气力,立尽西风雁不来”的忧伤愤懑之句。毛泽东踏着先贤的足迹,一介书生,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1915年5月,当袁世凯与日本政府企图密签卖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毛泽东愤然写下了“何日雪耻,在我学子”的诗句。1920年,毛泽东又把当年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左宗棠与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先驱相提并论,作为湖南人的骄傲,更作为慕其功业,步其后尘的前辈、楷模,从而走上了成为一代历史巨人的漫长道路。

湖湘人才群体的奋斗精神。湖南人杨度曾写过一首《湖南少年歌》:“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首诗曾被谱成曲子,作为小学音乐教材,传遍三湘四水。1920年,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盛赞杨度在诗中倾吐的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奋斗精神。陈独秀说:湖南人的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底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二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毅不拔的军人! “你见过蝗虫他们怎样渡河么?第一个走下水边,被水冲去了,于是第二个又来,于是第三个,于是第四个;到后来,他们的死骸堆积起来,成了一座桥,其余的便过去了。”那过去的人不是我们的真生命,那座桥才是我们的真生命,永远的生命!因为过去的人连脚迹也不曾留下,只有这桥留下了永远纪念底价值。不能说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蔡松坡已经是完全死去的人,因为他们桥的生命都还存在,我们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欢迎他们造的桥,比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蔡松坡所造的还要雄大精美得多。

湖湘人才群体的务实之风。湖南人聪明,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唐代向朝廷纳粮,由澧水下洞庭,经水路到京城,由于历时太长,皇粮成了霉米,于是湖南人便想出了只纳钱、不纳粮的主意。可这样的大事如何向皇帝开口?湖南的新科状元便在皇帝每日必经的路口用蜜糖写了“澧州粮米可免”6个字。皇帝出恭,看路旁蚂蚁堆成了字,便随口念了出来,语音刚落,暗隐在侧的状元便跪下谢恩。这传说是否真实且不论,但湖南人的聪明才智从这传说中便可见一斑。到了嘉道年间,首先是安化人陶澍、善化人贺长龄等人脱颖而出。贺长龄在江苏布政使任内,延请邵阳人、道光进士魏源,“创榛辟莽,前驱开路”,在汗牛充栋的史籍中寻找着有关经世致用、国计民生的资料,编订了一部300余万字的《皇朝经世文编》,以资备览。它反映出湖南人力倡务实的风尚。这位魏夫子与近代民族英雄、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是挚友。林则徐这位“天朝大吏”在广东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开始打破“华夷之辩”的界限,睁眼看世界。他派人搜集、翻译外国人的书报、资料,编写了《四洲志》草稿,未及成书,就被昏聩的道光皇帝下令“革职”查办,发配新疆伊犁。临行前,林则徐亲手将这部书稿交给魏源,嘱其完成此书。魏源于次年编成了50卷本的《海国图志》,10年后又扩编为100卷。这是由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参考书。书中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是近百年几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之追求不舍、奋斗不息的命题。然而,《海国图志》在当时却引起饱读诗书、工于八股的士人学子们的不屑一顾,被束之高阁。1857年,即在魏源离开人世那年,该书从海上传至日本后,日本的维新志士西乡隆盛等人如获至宝,传抄诵读。11年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近代化道路。继之崛起的是益阳人胡林翼、湘乡人曾国藩、湘阴人左宗棠。他们大多是通过八股科试,由农家子弟跻身仕途的。当他们试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时,正值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东南,建都天京(南京),据有大清半壁江山。为此,咸丰皇帝终日惶惶,视为“心腹之患”。此时湖湘“经世致用”的学问自然地转变为“忠君卫道”的实践了。奉朝廷之命,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在家乡募兵勇,练水师,成湘军,建立了“治国平天下”的功业。

湖湘人才群体的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雷锋精神、道德论坛、社区文化等湖湘人文现象的灵魂。它贯穿于湖南的电视、出版、动漫等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之中,金鹰节、超级女声、以及火爆的歌厅文化,成了“文化湘军”异军突起的亮点。长沙卷烟厂弘扬的“和”文化,湖南人以“政通人和”为己任,以“和舟共济”为品德,以“家和万事兴”为风貌,为和谐湖南、富民强省浇灌出了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传承之魂。

 

〔参考文献〕

〔1〕王征国:《大力弘扬湖湘和谐文化》,原载《党委中心组学习园地》2007年第3期,2007911日《湖南红网》等转载。

〔2〕王征国:《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和伟大道路》,原载《湖南红网》2009年8月19日,2009年9月11日《新华网》等转载。

〔3〕王征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原载《湖南红网》2009年8月17日,2009年8月17日《新浪网》等转载。

[作者简介] 王征国,1951年12月20日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系,并分别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进修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现任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教学科研处处长、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先进宣讲个人”称号获得者。联系电话:0731—82688875(办) 13574856853;邮箱:  wzgha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