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左右格式的3d图片:《重阳立教十五论》思想研究 - 数典书院 - 国学数典论坛 - Powered by D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5:22

[原创首发] 《重阳立教十五论》思想研究

全真教创始人王喆(11121170),是京北(今陕西)咸阳人刘蒋村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更名为。其家乃当地大族。早年入府学读书,修习儒业。金熙宗天眷初(1138)应试武举,得中甲科。但只做过小吏因感怀才不遇,辞官归家。心情苦闷,佯装疯狂,人称“王害疯”。时值金朝倡修文治,对民间太一教、大道教予以承认。王重阳经过内心痛苦的追求,乃慨然皈依道教。正隆四年(1159),他自称在甘河镇肆中遇见钟吕二仙,授以金丹真诀,遂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修炼,在山中凿穴而居,号其居处为“活死人墓”。后来又结庐蒋家村,修行传道。大定七年(1167),王放火焚烧茅庵,东出潼关,沿途乞化,前往山东。先后在宁海、文登、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了五个教会。随王重阳受教的弟子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七位: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大通、孙不二,史称“全真七子”,是全真道早期的骨干。
王重阳及其弟子所创立的全真道,是北宋以来最重要的道教派别之一。北宋后期,由于理论滞后,修炼方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道教出现衰落之象。全真道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全真道之所以能兴胜发达,与其独特的教义、教理以及姓名双修的修炼方法密不可分。与传统的天师道,上清派相比,全真道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首先,全真道受晚唐北宋以来的“三教合一”思潮影响,在教义及修持方面极力标榜“三教圆融”。自称以“太上老君”为祖,释家为宗,夫子为科牌。劝导徒众诵读道教《道德经》、《清静经》、佛教《心经》、儒家《孝经》;其次,全真道在修持方面反对道教传统的外丹和符箓驱鬼之术,而师法晚唐北宋以来流行的内丹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特别强调以“识心见性”为修仙正途;最后,全真教在宣扬修真成仙的同时,还要求其信徒必须有克己,清修自苦精神。
王重阳在创立全真教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著述,内容十分丰富,有专门的论述,也有诗词警句。而在所有传世著作中,当首推《重阳立教十五论》。此文乃全真道立教之本,修行之根本,对后学也多有启发。《重阳立教十五论》收于道藏第32153154页。该文主要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和药、盖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炼性、配五气、混性命、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等十五个方面,内容涉及教理教义,修行方法,日常生活等。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示《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思想特点以及创新之处。
一、三教圆融的创教思想。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初于唐。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一文,通对
对唐代讲论的具体考察,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唐代禅宗对佛教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及至北宋,周敦颐等人又援佛入儒,革新儒学,形成理学。这些为全真道三教圆融的思想提供了历史依据与思想方法,从而使得全真道三教圆融的思想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不乏创新精神。
全真道和同三教,高倡“三教同流”,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从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提出,既是魏晋至隋唐以来三教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必然结果,又与道教自身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是对中国道教思想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对道教的繁荣与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王重阳看来,三教首先是同宗同源。在全真道看来,宇宙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皆出于“至道”而生。“道”是世界万物绝对不变之最高真理,是唯一无二的实存。圣人以“心”体道,心同道体,“道”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道。在《重阳全真集中》,王重阳讲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三教共尊的“道”为切入点,把“道”作为三教合一的契机。老子、孔子、释迦皆为圣人,为显迹之神。“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业,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其次,王重阳还特别强调三教同功同用。王重阳认为三教具有相同的社会作用,三教皆以断除妄想,普渡终生为己任,只不过所采用的手法不同。王重阳命其门人诵读道教《道德经》、《清静经》、释家《般若心经》,儒家《孝经》。王重阳认为只有融通了儒、释道,才是“全”,才是“真”。“尽知长与道与邻,搜得玄玄便结亲。悟理莫忘三教语,全真修取四时春”。“三教好,妙理最深幽”。只有三者皆通,方算得有道之士。第三,王重阳还倡导三教平等。这种平等思想在当时来说,实属难能可贵。虽然三教合一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在竞争激烈的门互斗争中,能提出平等治教的思想,也体现了王重阳个人的修养水平与宽阔的胸襟。三教平等,并非是以道教来统摄,消解儒释二教,而是在论证三教同源、三教同功的同时倡导三教平等之说。“平等者,道德之祖,清静之元,为玉华、金莲之根本、作三光、七宝之宗源。”
王重阳就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创办了文登“三教七宝会”、宁海“三教金莲会”、福山“三教三光会”、登州“三教五华会”、莱州“三教平等会”等,其目的就是以示三教平等,反对三教一争高低,誓分优劣之态度,从而也为全真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识心见性”的内丹思想。
(一)、产生背景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其创教之初,就把延长人的生命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及其魏晋时期,出现了肉体长生成仙的说法。炼丹家们精心炼制出各种丹药,希望服食者可以长生不死,羽化飞升。然而结果并非如此美好,“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许多人服食丹药后,不仅没有延长生命,反而中毒身亡。在现实的事实面前,人们对丹鼎派和肉体成仙的说法普遍开始怀疑,从而动摇了信众对道教的信仰。面对道教发展的困境,唐代时,在儒家心性论和佛教生命哲学的影响下,道教重玄学派和一些丹鼎派的道士们对得道成仙的宗教理想与实践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们调整了对长生不死的看法,积极从人自身内部区发掘得到成仙的可能性,从而将修炼重点从追求肉身不死逐渐转移到人的心性上来,这就为全真道修正传统的肉体成仙说二开出“真性”不朽说提供了思路。
(二)、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
王重阳反对早期道教的外丹烧炼和符咒禳灾术,二师法晚唐北宋以来新兴的内丹派思想。“识心见性”本事禅宗的修持方法,禅宗认为只有达到“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方可达到顿悟圆通。王重阳摒除门户之见,依然将“识心见性”纳入自己的修行体系之中。全真家认为“人心固有的本来真性”不生不灭,超脱生死,是成仙的唯一根据。此处亦是借鉴释家的思想。《心经》有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因此,王重阳不仅在教理教义上吸收佛家思想,就是在修持方面,也大胆借鉴,其包容并蓄的精神可见一斑。王重阳《金冠玉锁诀》说:“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认得自心真性来自道体,本自清静无染,但世人皆被后天的物欲所迷惑,不识自心真性,因而流转生死苦海,不能解脱。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这样,全真道对早期道教肉身不死的修仙方法进行了批评与改进,从而形成了心性超越长存而形体不离凡间的修仙理论。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批评肉体长生说:“欲永不死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者也。”王重阳认为道教养生在于养法身而非肉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之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这个法身,即众生的本性元神。《立教十五论》说:“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以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肉贤圣。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二心在圣境矣”。王重阳反复强调识心见性,直指肉身不死的错误,这对道教的修持方法不能不说使一次伟大的飞跃。
以识心见性为宗的全真家,其修炼实践则是澄心遣欲。全真家将道家传统的节欲说发展到极端,宣扬人的七情六欲都是成仙的障碍。《重阳全真集》说:“修行切忌顺人情,顺人情道不成。”要人把七情六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立教十五论》说:“凡游历之道有二:一看山水明秀,花木之江翠,活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与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刀虚云游之人……”王重阳在此刻意强调修行之重要,修学之人不可简单视之。
二、真功真行的济民精神
所谓功行,即指全真道所倡导的真功、真行。真功指明心见性的心性修炼,
上面已有所涉及,再次不再赘述;所谓真行,则指从无为中发有为之用,表现出自性造化运用的功夫,亦即以仁爱无私之心行善立仙基,诸如济贫救苦,与物无私,先人有己,传道度人等。
宋运金元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纷繁交织,连年战火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何苟全性命于乱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的苦难往往导致宗教思想的活跃。于是乎王重阳的真功真行思想应孕而生。王重阳早年就精通儒家四书五经,胸怀报国救民的大志,然而事与愿违,金人不重用汉人,王重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他亲眼目睹了金人的铁骑残忍的欺凌手无寸铁的汉人百姓,因此,在他出家创教以后,还不忘救世济民,匡扶正义。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他对传统道教思想的创新与改革。以往的符箓派画咒驱鬼,骗取百姓钱财,不关心社会疾苦。而王重阳却反对符箓与黄白之术,以救人渡人为己任,克己忍辱,先大我后小我,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即使对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宗教改革,也都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立教十五论》中说:“入圣之道,须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业”。“真行”作为全真道宗教实践的重要内容,从渊源上看,主要是吸收了大乘佛教普度众生和儒家修齐治平的济世思想。这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全真道同样带有三教同融的特点。与此同时,王重阳还制定了严格的戒律和克己忍辱的生活作风。《立教十五论》中说:“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这就是说,凡全真弟子必须抛弃俗家,一心向道。同时他还规定,出家者必须忍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过午不食),少睡眠等。以上戒律准则并非是空谈,从王重阳的修道经历来看,王重阳确实做到了知行合一,这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程度。
三、全真道与内丹派南宗之比较
全真道是后期道教最大的派别之一,元代以来与正一派一起延续至今。全真
道在创立之初,锐意改革,最终形成了北方最大的道教门派,以下将全真道贺内丹派南宗进行简要的比较,以突出全真道创教思想的新颖之处。
全真道北宋以王重阳为祖师,南宋则奉天台山张伯端为祖师,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南宋传道谱系: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南北二宗都主张“性命双修”,但在次序上有所不同。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而南宗则主张先命后性。《立教十五论》中指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全真家以为道教其他修炼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为“天上大道”。他们的内丹术渊于钟吕。而南宗修持的路线则刚好相反,以修命为主,其丹法先连精化炁、炼炁化神而结成金丹,谓之命功;最后炼神还虚,称作性功。王重阳认为:“宾者是命,主者是性。”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得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很显然,全真道这种现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神宗影响很深的。在牧常晁《玄宗直指方法同归》中称之为“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中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重阳立教十五论》乃全真教立教之本,其中有许多创新之处,为后世道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文虽然简短,丹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思想,可称得上微言大义。《立教十五论》往往被学者所忽视,所以其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进一步的挖掘研究。最后,对王重阳以及全真道进行一个简短的评价,以明确王与全真道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文化的根在道教。所以说,对于道教的改造和改革,我们不能轻易视之。王重阳生活在一个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纷繁交织的时代,满怀豪情壮志的王重阳报国无门,最终厌世出家。然而王重阳却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积极的投身与新的道教门派的创立。依然的抛弃门户之见,和间佛儒,经过几代门人的前赴后继,全真道巍峨的屹立在东方之林,最终形成了与正一道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王重阳在中国道教史上书写的光辉篇章。《牟平县志》中有一段对王重阳的评价,可谓是点睛之笔:“论曰:时当金元之时,愤世嫉俗。不事人家产,遁迹远游,乃至海上,成就真者甚众,七子其最著也。师所谓“忽而一朝便心破”者,非一彻永彻,起等而上乎?七子以夙缘契合,望而知之,不在言语间也”。
今天,全球化与信息化得时代已来临,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高度来看待道教,看待全真文化,也许多了几个诠释系统,多了一些专业的术语,但在面临新时代、心思想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对道教抱着齐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就会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领悟。特别是《立教十五论》中的和同儒释和合思想,济世救民的真功真行思想,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天人和谐观念等,对于当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见的关系,都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