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纪检委委员名单:谁来拯救被“荼毒”的农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16:01

谁来拯救被“荼毒”的农村

 文/温秀云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边深呼吸,此刻你会倍感身心舒畅。但是,如今,在你眼前的,不是绿油油的稻田,也不是清新的蓝天,更没有清澈的小溪,而是污浊瘴气的粉尘空气,是那干涸的小沟,还有那寂静的乡间小路,小路上偶遇几个留守的老人和小孩……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光鲜亮丽的城市里的人们吹着嘹亮的号角,逐渐迈入小康社会。而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扩容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其中所需的土地、石头、树木、砖瓦等资源,依然是向农村“进军掠夺”……

 

挖煤两三年

地下水干涸

当今,农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百姓。比如说,我的家乡——江西省瑞昌市横港镇繁荣村,听我们那里的老人说,在过去的五六十年代,这里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到处一片农业繁忙、五谷丰登的景象。此外,地底下还蕴藏了大量的煤炭。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国上下都流行挖煤了,我们村也未能幸免。

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村里来了一群人,他们在我家附近搭起帐篷、建起煤矿,招了村里很多农民(都是男同志)来挖煤,并给出“可喜”的劳务费。在不农忙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靠挖煤赚取不少辛苦钱以添家用,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他们没日没夜地挖起煤来。

那个时候,中国什么都很落后,煤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来拉的,煤工在漆黑的地底下,借微弱的黄光,就开挖了起来,装备自然是“煤船”。我宛若记得,我还是孩提的时候,我父亲就背上工具到处去编织“煤船”,因为,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有煤矿,特别是山区,储量更多,而编织一个“煤船”价格就在60-120元,那个时候100元钱可是很值钱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我父亲,因是1958年出生,爷爷奶奶就给他取小名为跃进,因为兄弟7个,父亲还没读完初中就辍学去学艺——竹篾,在中国这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如今,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而那个时候,父亲学成归来后,即成为我们县远近闻名的篾匠,随着各个村落煤业的欣欣向荣,父亲的订单也越来越多,还先后带了五六个徒弟,经常加班加点地赶工,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跟着水涨船高,尽管家里有4个小孩,但也不愁没肉吃。疏忽的是,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不注意身体,父亲到现在居然落下腰肌劳损的毛病,常年喊腰痛。

至今,煤丰富的地方,如南义镇一号煤矿,仍方兴未艾,但我们那个村落主要还是平原,山并不多,而且山上、地壳主要以岩石、麻石为多,地底下储存的煤不足三年就被“洗劫一空”了。

随后的几年里,地壳和天气同时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村里的泉水洞(供全村人的饮用水洞)慢慢见底了,最后干涸了,与此同时,天气也越来越热,雨水也越来越少。

这以后,村里又开始兴起打水井。靠近水塘边上或下游的村民基本上还有水井出水,但靠近山脚下村民的水井打得再深,都不见有泉水眼,只得到别人家里打水喝。原来在家门前的小沟里洗衣服,如今要跑到几里远外的河里洗衣服,然而,近两年来,这条河也越来越浅,几近断流。

 

村民农田绝收

子女辍学打工

由于天干地旱,庄家好多都死了,农民很难有好的收成,经济来源就这样被切断了,百姓的生活随之苦不堪言。家里凡是有几个小孩的,也都相继辍学,特别是女孩,基本上读完小学、初中,家里就不再让她继续读书了;而男孩,只要是学习好,或成绩不好但自己想读,就可以继续读高中。

这也许归功于村里的一个腐朽的习俗:重男轻女。我们家族也是这样,虽然父母在村里算是很能干的,为人也很亲和,但终因没有生男孩,而是生4个女孩,就一直抬不起头来。幸好我父母思想没有那么封建,宁愿自己吃苦,勤俭节约,住破房子,并在几个好姨的支援下,毅然让我们几个宝贝女儿都上学了,虽然最后只有我上了大学,老四上了九江卫校,老二读了技校,老三读完初中,几个妹妹都比我早进入社会,现在,只要我有余力,就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她们。

而那些辍学在家的小孩,或帮忙务农,或上山砍柴,或放养牛羊;遇到收成不好时,或出门打鸟捉蛇蛙,或上山捉野鸡、野鹿、野猪等野生动来充饥,待山上山下都被浩劫一空后,有些升华为偷鸡摸狗,有些就继续过着叮当的穷苦日子。

幸好,这时候,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都在改革开放,很多工厂急需大量招工,我们村的人听闻后,大感走出去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小孩送进工厂去打工,一来可以节省家里开支,二来还可以接济家里,帮弟弟妹妹继续上学。

每到春节时,她们就回家过年了,各个大包小包、打扮潮流,还一下子给家里好几千元,每个亲戚朋友都夸赞她们会赚钱,一时风光无限。

难道在外面打工还可以拾到金元宝?村里上上下下议论纷纷。过了月半,她们又要重新整装待发了,很多年轻的朋友都要跟随她们一起进厂“拾金”,甚至一些结婚没几年的年轻人,把自己的小孩托给家里的老人,也到外面发展。最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异军突起,村里不管是男还是女,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下海”“拾金”去了。

 

农村“瘦身”

城市“扩容”

似乎没有人留意到,目前整个发展已经超越大城市了,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在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进行扩容。悄然间,全国上下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国家经济体也上升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

但是,在这靓丽的外表背后,有这么一群默默的、逐步被遗忘的人——他们自食其力、艰苦朴素,他们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这就是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真实的农村写照。

这些年来,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一去不复还”,很多都常年定居城市生活了,或者就是在县城买了商品房,过年都很少回老家看看。显然的,他们看中的是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工作机会、大型商场等,农村怎么比得上!

因此,城市越来越拥挤,农村越来越寂静。这时候,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城镇周边的乡村也被慢慢“圈进”城镇发展的反范畴之内了。

而随着城市的扩容,大量需要的资源,如土地,石块、泥沙、砖瓦、大理石、石灰等,都是从农村开发出来后,运往城市的。这是中国农村在牺牲自己,去贡献突飞猛进的城市。

我们村依然未能幸免。山不在高,而在石头多!上文已经说过,我们村的山上主要以岩石、灰石、麻石为主,而这些恰是建筑所需材料。于是,近年来村里又热闹起来了:开发石头。

 

环境破坏严重

反映毫无结果

在离我们那十里路远处的一村子里,建了很多砖瓦厂,烧的原料自然是煤炭,烧砖瓦用的土就是厂边上的黏土。高高的大烟囱日日夜夜吐着大量的黑浓烟物,将方圆十几里都罩上乌烟瘴气。

而在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山就一座,多是石头,故树木、竹子生长不多;田地也不多(人均7分),没有什么特产。但我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则是村里唯一的资产:麻石。听说县政府要为国道马路重新改造,路面至少要再加1尺高,急需大量的碎石,经过审批,村里将石山承包给村里的一个富商(在外开厂),让他来开采石头。

这一举措大大缓解修路需要的大量石头问题,可是其他另村里人头痛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个石头厂早上六七点开工,一直到晚上10点结束,机器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开采,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不仅如此,环境污染问题极大:无时无刻的噪音、布满灰尘的空气、迁移的动物、易死的农作物;外加臭气熏天的茅厕,苍蝇文字满天飞;尤其是来往的车辆,轰鸣声极大,我家就在货运边上,屋里屋外都是厚厚一层灰尘,正在酣睡的宝宝也时常被惊醒,情绪明显被激化,动不动就会哭闹,家人非常忧虑,长此以往,可如何是好啊?

那么,这些问题为何没有被当地政府部门重视起来呢?大多数百姓这样说,我们不是没有反映,而是上面(村里、组里、队里)不管,反映等于没反映。

  我心存疑惑,不得不为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担忧,你们是如何做好“父母官”的?如此冷漠百姓的生命,这不就等于在毒害百姓吗?

 

呼吁拯救已受伤的农村

在调查别的村落时,发现情况亦然,有的甚至更严重。

在一些地方,当地为了招商引资求发展,“村官”不顾百姓们的反对,硬把重污染的化工厂建在村口。从而,百姓们就过上了“出门带口罩,回来一身黑”的日子。庄稼被熏死,农畜被毒死,各种癌症也随之而来,不断夺走众多百姓的生命,有的村一年都要死数十人,都是得肺癌、食道癌、肝癌。

  还有些地方河水已成臭水沟,宽大的河,但是河中的水是一片漆黑,要么就是红色。还有更为严重的是,百姓们吃的水有时候都是黑色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附近几条河中的水都被污染了。这都是因为当地化工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排入河中了。最可笑的是一些化工厂还装样子,在明处摆个排污管道,其实不排,而真正排污水的管道都是埋在河道下面,偷偷的排污……

  那么,如此恶劣不堪的生活环境,百姓们该怎样长期生活下去呢?他们的子孙后代该如何生活呢?但是,没有人去管,各地方的许多村民反映说,他们经常去政府反映问题但都等于白说,没有用,当地只管挣钱提搞财政收入。那环保部门呢,难道他们也不管?村民们也说了,我们都没见到过环保部门的影子。

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或许我们会自生自灭,为什么,因为我们太不珍惜自然环境了。最近不是有环境评级显示:中国是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吗?虽然引起国内众人的质疑,但我要说,这一点都不夸张,请看:目前中国各地各大大大小小的工厂,有哪个是没有环境污染的?不仅有,而且很恶劣。

化工厂本该建设在郊区,远离居民区的,但是,郊区也就是农村附近了,有的地方化工厂离村庄只有两三百米,更近的还有几十米的。这样的情景难道一些地方政府看不见吗?也太不靠谱了。

如此看来,我们的地大但物已不博了,几千年储存的资源都已浩劫了!我们现在已是贫瘠的土地了,如果非要说还博的话,为什么大宗商品的价格都是人家说了算呢?我们哪有话语权呀?!

  钱,永远挣不完,但是,命只有一条。我希望各地政府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百姓的健康,同时也希望各位官大人为百姓们想想,为子孙后代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