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禾米业有限公司:文言文知识点:文体知识、文言修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9:01

文言文知识点:文体知识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相当于现代文……”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文言文知识点:文言修辞

文章作者:吕毅然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2009年4月文言专号 

  是修饰的意思,的本来是指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要符合表达目的、表述对象和场合。古汉语中的修辞和现代汉语中的修辞几乎一致,没有多少区别,因为现代汉语的修辞,就是从古汉语中来的。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起兴、借代、比拟、顶真、夸张、互文、设问、反问、对偶、排比、用典、反复。
                 初中文言文常用修辞例释

 名称

 定义

 作用

 例句及出处

 比喻

 古汉语中常称之为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突出事物特征,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起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托物起兴,引起下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或用多个意象组合来渲染某种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反复

 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前后呼应,加深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秦风·蒹葭》)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或互为补充的同一件事。

 1.避免词语单调重复。2.用语简洁、含蓄而凝练。“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言简意丰。

 同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邻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用典

 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法。

表达含蓄,意味丰富。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顶真

 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