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上英雄联盟: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6:08

注册 登录
  • 论坛
  • 网页游戏
  • 默认风格
  • 欧美同学会
  • 动感分栏
  • 动感分栏hidden
  • 私人消息 (0)
  • 公共消息 (2)
  • 论坛任务 (0)
  • 系统消息 (0)
  • 好友消息 (0)
  • 帖子消息 (0)
京华论坛 » 健康话题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无极颠峰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无极颠峰 (无极颠峰)当前离线

UID
1201593 
帖子
3449 
主题
16 
精华
12 
积分
69504 
龙币
4594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7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2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7-22 
最后登录
2010-10-14 

论坛精英

 

帖子
3449 
精华
12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1247 小时 
1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08-12-12 22:00 | 只看该作者 掌握知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京华论坛版主制度说明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2# 发表于 2008-12-13 06:5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大全


(1)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据说在除夕那天出生的人一生会是很幸运的:是啊,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语吗?“谁家过年都吃顿饺子”,你看,即使生在条件不好的人家,也有饺子吃,能不幸运吗?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4)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5)清 明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 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6)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7)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8)七 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9)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10)中 秋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12)冬 至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利用空间相册发图片帖 不丢图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此ID暂被屏蔽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3# 发表于 2008-12-13 2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内容因涉嫌违规被屏蔽”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4# 发表于 2008-12-13 23:32 | 只看该作者 家族称呼大全

血统 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直系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 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 弟、哥妹、姐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 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夫

夫之父 公 阿公 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 媳妇

夫之母 婆 阿婆

血统 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旁系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 叔伯 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 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 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 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 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 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 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 亲家 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 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 表弟、哥、妹、姐

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系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 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 姨丈姨娘 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 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 阿舅舅嫂 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

直系: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

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爷】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爱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在旧中国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男人】男人,这是最有归属感的叫法。通常必须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可惜仅见于通常极具团队精神的乡下女人口中。

【我们家那口子】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中已无尊敬的意思。

【孩子他爸】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老公的哦。

【老板】现在中国到处都叫老板,连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就是这么烂的称呼,丈夫们享用的机会都不多,更多的时候倒是称自己的老婆做老板和领导的。

【老公】老公这词最初却就是太监。这宦官吧 , 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

现在的女人在呼叫老公时,是否骨子里潜意识就想过,这眼前的男人,就真还有些太监的味道?所以,以后请各位“老婆们”改改口才好。否则,似乎是在说华夏的男性,正呈现被阉割的趋势。

对老婆的称呼

皇帝称老婆叫锌童;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

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内;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

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没文化的叫老婆。

年轻人称媳妇;

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上海人叫老布

东北人叫老婆子

天津人叫孩儿他玛玛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5# 发表于 2008-12-13 23:33 | 只看该作者 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趣味问题


    传统文化的一些话题,可能有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如:受了别人的欺骗为什么叫做“上当”?“文房四宝”指哪四宝?文章荒谬不通畅常被批为“狗屁不通”……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有趣的内容:

“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何不“推车”?

形容金钱魔力时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什么偏偏使鬼推磨而不是去推车?

    在商品社会里,钱(货币)是人人生活都离不开的东西,虽然不能说金钱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些特定的条件下,金钱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说唐》中秦琼卖马的故事就是明证。秦琼慷慨豪爽、任侠好义、武艺高强,但在落难时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为了生存,先是典押了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兵器——金装锏,接着又被逼无奈,忍痛舍弃自己心爱坐骑,幸遇朋友相助才摆脱困境。“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用夸张的手法把金钱的“魔力”表现得恰如其分。

    由于这一俗语由来已久,因此在民间流传很广。《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这样写道:“此时钟明、钟亮拼却私财,上下使用,缉捕使臣都得了贿赂,又将白银二百两,央使臣转送县尉,教他阁(搁)起这宗公事……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据考证“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新鬼》,他杜撰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个新到地狱的鬼,瘦弱不堪;在地狱中他遇到一个肥肥胖胖的鬼,很是羡慕,于是就问他怎么变得这样富态的。那个鬼告诉他,只要到人间作祟,闹出点动静,人们一害怕,就会供奉东西给他吃。瘦鬼于是高高兴兴来到人间。但他不讲方法和策略,既不调查摸底,又没有进行火力侦察,就冒冒失失闯入一户人家。见到厨房中有一口磨,抢步上前就推了起来。不巧的是这家人很穷,自己都缺吃少穿,又哪里有食物供奉给他呢?主人听到响动,快步来到厨房查看,却空无一人,只见磨在不停地转动。他感叹道:“天都可怜我太穷,派鬼来帮我推磨了。”结果不难预料,瘦鬼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

    这个故事,说的是瘦鬼莽撞冒失上了当,但他的原意是“作怪觅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也就可以驱使鬼为人推磨了。

受了骗为什么叫做“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到当铺去典当东西。该词的出现,和一段趣闻有关。清朝光绪年间,清河地方有一个经营当铺的姓王的大户人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大业大,生意异常兴隆。生活一富裕,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了股东。他们靠股金分红过日子,把日常的典当业务全都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而寿苎是个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的文人,对生意并不精通,处理典当营业事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有机可乘,就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他们个个都将物品估定了高价,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这样下去,前来敲诈的族人越来越多,不到几个月,典当铺的资本就被诈骗得所剩无几了,寿苎只好向其他商号借贷。

    日子一久,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就破产倒闭了。当时的人见此情景,就编了一句谑言:“清河里,自上当。”嘲笑清河王家的人去自家当铺典质东西(自上当)。由于王氏家族自家诈骗了自家,使得当铺破了产,因此后来就把被欺骗、使事情败坏的事,叫做“上当”了。

为何把小零食叫做“点心”?

    人们为什么把一些喜欢吃的小零食叫做“点心”?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曰点心,见吴曾《漫录》。”《唐书》记载:唐郑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同书又引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后文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由此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吃早饭一般又叫做吃“早点”,显然还保留着“点心”与早晨的饮食有关的意义。

    “点心”在南北有不同叫法。北方的点心有唐宋遗制,称为“官礼茶食”。据《土风录》云:“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南方的点心历史不长,约兴起于明朝中叶,有“嘉湖细点”。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混同在一起了。

    证关于“点心”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初的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各种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点心”,虽以糕饼为主,但已不局限于此,一些随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这个范围内了。



为何围棋只黑白两色?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喜爱的娱乐游艺活动。其起源很早,在所有棋类中可以说是鼻祖,相传在尧舜禹时就发明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由于掠夺土地,争夺人口的战争十分频繁,而围棋以围地为目的,行棋过程中互相攻略,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围棋成为贵族教育子弟军事知识的有效手段,很快得到发展。

    围棋多为两人对局,有对子局和让子局之分。前者执黑子先行,后者上手执白子先行。开局后,双方在棋盘的交叉点轮流下子,一步棋只准下一子,下子后不再移动位置。围棋下法复杂多变,通常分布局、中盘、收官三阶段。终局时将实有空位和子数相加计算,多者为胜,也有单记实有空位的。现今围棋盘19道线,大约形成于汉魏时期。

    围棋棋子只有黑、白两色。中国体育博物馆藏有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圆形棋子也是黑白两色。棋子一般黑白各150枚,通常为圆形扁片,一面凸或两面凸均可。

    黑白棋子分别代表着阴、阳。阴阳最初的含意是指冷和热,后来又具有了抽象意义,可表示黑暗与光明,还代表男性和女性。棋子相交,千变万化,又合“阴阳之道”。围棋的圆形棋子代表天,方形棋盘代表地。古代太极图的黑白相反对称结构暗示宇宙阴阳的变化和自然永不休止的运动。“太极图”这种上古的思维方式在围棋这一游艺项目中也得到了体现。总之,小小一盘围棋,把天地阴阳动静变化等的道理简洁明了地包含在内了。



2、“大一统”的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统”思想描绘了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包括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其首要途径就是实现中国疆域版图的统一。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伴相随的“大一统”理念,无论是人文范围还是地理范围都是不断扩展的。“大一统”的人文范围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统称为“中华民族”,其地理范围在历史上是指秦汉唐元明清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国际法中国所管辖的所有主权领土。“大一统”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理念,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长盛不衰,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一、“大一统”的概念

    《辞海》“大一统”词条的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列代周王即位时总是冠以“王正月”字样,对此,《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进而解释:“ 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把握“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朝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

孔子:首创“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的概念及所蕴含的思想,虽然是由后代儒家阐发而成,但的确符合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的意向。孔子生活在东周王朝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国获得政治统一。《论语》中所载孔子本人说的另一段话更能表达他的这一思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全国一切重大活动的决定权都应掌握在最高统治者“天子”手中。孔子所追求的天下一统之“王道秩序”,本身就有着历史的积淀。虽然缺乏完整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大致知道,华夏民族居住地区从夏朝建立时起就逐步融合为一个政治统一体,商朝和西周延续了夏代奠定的统一格局,只是在进入东周之后中国才逐渐陷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即便在东周时期,“一统”仍然是一种主流的思潮,因此当时流传着一首著名的诗歌,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首诗被孔子编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孔子同时代和稍后时代的学者,大都也倡导“一统”思想,如孟子在回答一位诸侯“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很干脆地回答“定于一”。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过“ 四海之内若一家”、“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观点。

    当然, “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它们分别可以用孔子所说的“有道”、孟子所说的“定”及荀子所说的“财万物”来表示。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典籍《管子》对“大一统”的内涵作了更系统的概括: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正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台湾学者李新霖总结了“大一统”与“统一”的关系,称:“所谓一统者,以天下为家,世界大同为目标;以仁行仁之王道思想,即一统之表现。然则一统须以统一为辅,亦即反正须以拨乱为始。一统与统一既有高下……则‘统一’寓于‘一统’之中,自可知矣。”我们也可以说,在“大一统”概念中,政治版图的“统一”是其途径,而“天下大治”则是其最终目的,政治上的“统一”是“大一统”理想状态的先决条件。统一格局有利于加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技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宁。只要浏览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封建时代几个最著名的太平盛世,无论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还是明朝的“永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一不是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出现的。这些历史经验,使大多数中国人往往笼统地把“大一统”等同于国家的“统一”。

    纵观从秦朝到清朝两千余年的历史, “大一统”的最高境界(“天下大治”)在其中所占的年份其实相当少,即便是“大一统”的起码状态(“统一”格局)也不经常。古代历史上的中国在名义上有四个时期是大统一的局面,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涵盖了2132年中的1422年,约占总时段的66%,但如果扣除王朝更替时期总是伴随着的内部混战和割据状态(大约是174年,占8%),真正统一的时期只有1248年,约占全部王朝时期的58%。也就是说,封建时代的中国实际上有42%的时间是在非统一的局面中渡过的。但是,“大一统”思想的主要意义并非是作为一种实际状态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理念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思维。作为一种“状态”或“制度”,“大一统”是断断续续的;而作为一种 “理念”,“大一统”却从未中断或破碎过,尤其是从西汉武帝(前156—前87年)时期儒教被确立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起,孔子首创的“大一统”思想便越来越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成为中国国民性中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后,经历过太多分分合合的中国人反而更加珍视“大一统”的理想,而把实现中国的政治统一当作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首要途径。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6# 发表于 2008-12-18 06:5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典故三十则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17# 发表于 2008-12-18 07: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上最奇怪的100个姓


    1.最难以启齿的姓:睾

  要是姓这个姓,解释起来可真够不容易的。和睾字联系的词组很少,用拆字法也别扭。可不是嘛,若人家问你:“姓啥?”你说:“姓睾”。人家问哪个“高”呀?你总不能说是“睾丸”的“睾”吧。

  其实,睾字的本字为皋,是个会意字。会向神祖进献新禾,祷告神灵保佑之意,这是古人在郊野水边高地举行的一种祭祀祷告活动。并不是像如今我们理解的那样,是人体的某一部位。《列女传》说:“睾子五岁而赞禹言。”也有人说,睾子说是皋陶氏。

  2.最流氓的姓:操(cāo)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鄱阳郡。《隋书》记载中有操天成。操字本义为手拿着。当然,“干”也是姓,不过是以地名为姓,大家不要误解。

  3.“同志”专用姓:性

  反正不分男女嘛,同性恋双性恋均可用。《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齐郡。

  4.很离谱的姓:畜

  《姓考》说:古代有畜国,周朝那里称邢侯邑,后来又归入晋国的领地。《左传》记载中的楚雍子逃到晋国,晋国国王将畜地赐封给他,楚雍子的后代便以畜为姓。《姓源》说:畜姓是由于非子养马而产生的姓,这个说法恐伯不对。《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天水郡。

  5.猪狗不如的姓:禽

  《姓纂》说:是鲁展禽的后代。《姓源》说:是吴子禽处的后代。《路史》说:是管叔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东鲁郡。《左传》记载中省秦大夫禽息、鲁大夫禽郑,子夏有门客禽滑厘,《高士传》记载中有汉代不在王莽手下当官的禽庆。禽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出自于浑戎王的后代。《汉书·功臣表》记载中有河纂侯禽黎。

  6.厉害的姓:我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雎阳郡。《汉书·艺文志》记载中有著书一篇的我子。

  其实“我”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带齿的刀锯之形,也用作刑具,或用以屠宰牲畜,为锯的前身。金文简化,篆文稍讹。隶变后楷书写作我。《说文·我部》:“我,施身自谓也。”析形不确,解说是假借义及引申义——本义当为锯类工具。

  7.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姓(有受虐狂倾向):食我

  《姓源》说:是晋国大夫食我伯石的后代。

  8.男人专用姓:男

  《史记》说:夏禹的后代有男国,他们以国名为姓。

  9.最能直观年龄的姓:老男

  《姓考》说:是宋司马老估的后代。当然,“有男”也是姓,《史记》说:有男氏是夏禹的后代。

  10.处女专用姓:女(nū)

  《氏族大全》说:是殷朝贤人女鸠、女方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太原郡。《左传》记载中季武子家臣女贾,陈国有大夫女叔。《庄子》记述中有魏国的女商。《史记》记述中有秦国大夫女父.女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辽史》记载中的女里即是例。

  女字甲骨文像女子柔顺交臂跪坐之形。当为未嫁之女,是上古虏婚习俗的遗迹。本义为未嫁的女子。

  11.最不能开玩笑的姓:父(fǔ)、母、慈母、家父(fǔ)、高堂

  父这个姓见于《急就篇注》。《吕氏春秋》记载中有吴国的父之仪。

  母《姓纂》说:是母邱氏的后代。《唐书》记载中的开元十八学士有母照。

  慈母《姓考》说:是齐宣王舅舅胡母氏的后代。

  家父《姓考》说:是周大夫家父的历代的姓。

  高堂《姓考》说:齐国的卿大夫高敬仲的食邑在高堂,因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齐郡。《史记》记载中有鲁国人高堂伯人,《汉书》记载中有高堂生,《三回志·魏志》记载中有散骑侍郎高堂隆,晋书记载中有高堂冲。

  12.贤妻专用姓:相夫

  这个姓见于《急就篇》。

  13.比孙子大点的姓:儿(ní)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有河南、千乘两郡。《吕览》记述中有宋国的儿说,《史记·秦本纪》中有儿良,《汉书》记载中有御史大夫儿宽。另外,也是少数民族的姓。后魏时,贺儿氏改姓为儿,《北史》中的魏国司空儿乌于,便属此姓族。掉辈分的姓:甥《风俗通》说:是晋国大夫吕甥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绛郡。

  14.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姓:先贤

  少数民族人的姓。《汉书·功臣表》中记有归德侯先贤挥。

  15.最虔诚的姓:牧师

  这个姓见于《姓苑》。

  16.最易迷惑女人的姓:王子

  《姓源》说:是郑大夫王子伯廖的后代。《姓考》说:王子晋的儿子宗敬曾任司继,他的后代以王子为胜。

  17.基督徒专用姓:主父(fǔ)

  《姓苑》说:赵武灵王的名号是主父,后代因此以主父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赵郡。《汉书》记载中有主父偃,《宋史》记载中有主父齐贤。

  18.狐狸精专用姓:纯狐

  《国名纪》说,上古有个纯狐国,后羿的妻子纯狐氏便是那国的人(这是以国名为姓)。

  19.没事找抽型的姓:狂

  《郡国志》说:古代有狂国,大禹的臣子有狂章,《韩非子》记载中的太公诛狂橘(去木字旁)的狂橘是狂章的后代。《姓源》说:是《左传》记载中的宋大夫狂交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

  20.最晦气的姓:丧

  《姓考》说:是楚大夫丧左的后代。

  21.有活命机会的姓:生

  《姓源》说:是蔡大夫归生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太原郡。

  22.命运堪忧的姓:冥

  《姓源》说:夏禹的后代被封于冥地,因此以冥为姓。《姓考》说;虞国大夫的食地在冥,因此以冥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安邑。《汉书》记载个有丞相冥都。

  23.怪吓人的姓:尸

  《姓源》说:尸地是周朝大夫的食邑(因以地名为姓)。《左传》记载:召伯迎接周王于尸地,就是偃师那个地方的尸姓故地。尸佼就是晋国的尸侯,曾做过商君的老师,著有《尸子》。

  24.最吓人专用姓:尸突

  是少数民族的姓,见《魏书·官氏志》后改姓屈。看来各地开的[屈臣氏]的老板很有一套呀。哈哈哈。

  25.屈辱的姓:訾辱

  《路史》说:是造父的后代。

  26.最不文雅的痢疾患者专用姓:茅地

  《姓考》说:是上古曹邾国贵族后裔的姓。看来姓虽贱地位倒不低哦。

  27.便秘者专用姓:不(fōu)茅

  《姓考》说:是宋国候君同宗的后代。

  28.离婚专用姓:支离

  《集韵》说:支离是个复姓。《庄子》记述中有支离益,支离,支离叔。

  29.单身汉专用姓:徒单

  少数民族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代郡。《金史》记载中有安州刺史徒单航、临佻尹徒单合喜、左丞相徒单镒。

  30.该去做美容的姓:黑

  《姓考》说:是《左传》记载中有楚国大夫黑肱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萦阳郡。《列子》记载中有魏国的黑卵。

  31.和牙疼一样遭罪的姓:黑齿

  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山海经》说:黑齿国是帝俊出生的地方。《姓考》说:炎帝的后代被封于黑齿,后代便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辽海郡。《唐书》记载中有黑齿常之。

  32.最狠的姓:毒(xī)

  这个姓载于《编海》。《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大梁郡。

  33.最笨的姓:愚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会稽郡。

  34.最糊涂的姓:昏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南郡。

  35.最有问题的姓:难

  少数民族人的姓.《集韵》说:是百济族。《史记·匈奴传》中记载有义庐侯难氏(“氏”读“支”)。

  36.家传万贯的姓:富父

  《姓源》说:炎帝后代中被分封到巨的那支的后代。《左传》记载中有鲁国的富父槐。

  37.最伤自尊的姓:丑

  《元史》记载中有丑闾。

  38.够贱的姓:贱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北平郡。《风俗通》说:汉代有北平太守贱琼。

  39.最聪明的姓:秃

  《姓纂》说:上古火神祝融的后代彭祖,他的后代被分封到秃地,于是以地名为姓。这一说法与《国语》记载中的史伯的说法是相同的。秃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元史》记载中有云南王秃坚。

  40.最令人烦恼的姓:秃发

  古代少数民族的姓。《魏书》说:秃发寿阗的母亲胡掖氏因睡觉,而将寿阗生在被窝里。北方习俗称被为秃发,因此以秀发为姓。《南凉录》记载中有秃发思复鞬、秃发乌狐、秃发利鹿狐、秃发幡。

  41.够咸的姓:盐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北海郡。《鲁国先贤传》记载中有北海相盐津。

  42.下岗工人专用姓:无盐

  《姓苑》说:齐国有无盐氏。《急就篇》写作“毋盐”。注释说,是齐国毋盐邑大夫的后代。

  43.最令人同情的姓:饥

  《家姓》中有“饥”和‘餓”两个姓不相同。餓姓的古代家族在河南郡,饥姓的古一代家族在黎阳郡。《国名纪》说:“饥”一音“祈”,即是蓍黎国。过去周文王曾攻伐饥,周代的文书写作“伐蓍”。

  44.减肥忌用姓:肥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国灭亡了肥国,肥国君(子)跑到燕国。这是以国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赵郡。《左传》记载中有赵国宰相肥义。《汉书》记载中有黥布的部将肥铢,《后汉书》记载中有肥亲。

  45.好赌者忌用姓:输

  《淮南子》记述中有输子阳。

  46.上访专业户用姓:冤赖

  少数民族人的姓。《魏书·官氏志》记载中有冤赖氏,后改姓就。

  47.债主专用姓:还

  《姓源》说:宋公子的食邑在萧,萧在夫叫还无社。后人因以为姓。《姓苑》说:是卫国大左还成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彭城。

  48.足疗妹妹专用姓:盆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齐郡。

  49.拳王专用姓:拳

  《姓源》说:是卫国大夫拳弥的后代。《路史》说:拳是楚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因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汲郡。

  50.老千专用姓:千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蜀郡。《风俗通》说;汉代有蜀邪都尉千献。另外,也是少数民族人的姓。《元史》记载中有平章政章(官名)千奴。51.杀猪专用姓:屠门

  《汉书·王莽传》记载中有杜陵郡人屠门少,《风俗通·琴到》记述中有秦国屠门高。

  52.烟民专用姓:烟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天竺郡。

  53.酒鬼专用姓:酒

  这个姓见于《姓苑》。《路史》说:是楚国国君同宗的后代。《姓考》说:是晋静公俱酒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江陵郡。

  54.和尚专用姓:僧

  这个姓见于《姓苑》。《晋书》记载中有僧涉,《南史》记载中有宋国的僧真宝,《唐书》记载中有僧信诚。

  55.牙医专用姓:牙(ya)《风俗通》说:是周朝大司徒君牙的后代。《姓考说:是齐国公子牙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京兆郡。

  56.养猫专用姓:猫

  这个姓载于《姓氏急就篇》。大约是三苗部族的后人。

  57.种瓜农户专用姓:瓜田

  《汉书·王莽传》记载中有盗贼瓜田仪。

  58.当官专用姓:官

  《姓源》说:周朝大夫刘定公任官师,因以职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东阳即郡。朱熹《石鼓书院记》中有宋代人官镒。

  59.警察专用姓:条

  据《左传》记载,商代七姓贵族之—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安定郡。《魏书》记载中有武威太守条茂,《后赵录》记载中有司空条枚。

  60.卖菜大嫂专用姓:斤

  《姓解》说:古帝喾的儿子叫亡斤。后入人因以前人名为姓,《姓考》说:是少数民族人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代郡。

  61.渔民专用姓:船

  这个姓载于《姓苑》。《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京兆郡。

  62.厨师专用姓:厨

  《姓源》说:宋国大夫的食邑在厨地,因以地名为姓,《左传注》“厨人濮”条说:厨,是宋的地名。《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

  63.没着落的姓:悬

  《路史》说:悬是卫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后因以地名为姓。

  64.奥运金牌得主专用姓:冠军

  《姓考》说:是霍叔的后代。《晋书》记载中有大傅参军冠军夷燕。

  65.最令热嫉妒的姓:成功

  《姓源》说:大禹治水,大获成功,他的后代便以成功为姓。《汉书》记载个有营陵令成功恢。

  66.直接带军衔的姓:将军

  《世本》说:卫公子的儿子公孙弥牟姓将军,即《礼记》记载中的将军文子。

  67.够惨的姓:爬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定襄郡。

  68.最没尊严的姓:跪

  《姓源》说:是周大夫原伯跪寻的后代

  69.城府最深的姓:忍

  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西平郡。

  70.打架专用姓:刕(lí)

  《字书》说:蜀地刀逵的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刕。《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渤海郡。71.泡妞专用姓:亲

  这个姓载于《姓纂》。《史记》记载中有齐国的亲弗。

  72.泡妞必杀专用姓:要(yāo)

  这个姓载于《姓苑》。《史记》记载中有要离,《汉书》记载中有河南令要竞,《唐书》记载中有李怀光的妹夫要廷珍。

  73.调情专用姓:抱

  《姓苑》说:汉末,杞匡为了避难改姓抱。《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雍邱郡。《北史》记载中有抱疑。

  74.泡妞专用姓:追

  这个姓载于《姓苑》。《左传》记载中有迫喜,是范鞍的车夫。

  75.出现情敌必杀专用姓:罢(pī)敌

  《姓纂》说:是楚国侯君的族人后代。

  76.永生不死的姓:无终

  《姓考》说:无终是上古的诸侯国,周景王之孙徙封于此,后因以地名为姓。《急就篇》写作“毋终”。

  77.最遗憾的姓:完

  《路史》说:原本是桓魁的后代,改姓为完。《元史》记载中有完泽。

  78.好斗的姓:公羊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顿丘郡。子夏有个学生齐国人公羊高,曾为《春秋》作结。他的儿子叫公羊平。《礼记》记述中有公羊贾。

  又,羊舌也是姓——《姓纂》说:晋靖侯的后代的食地在羊舌邑,因此以羊舌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又,羊角也是姓——《急就篇注》说:卫国有羊角城,羊角城的人便以城名为姓。《史记》记述中有燕国人羊角哀。鹿毛也是姓。

  79.少惹为妙的姓:蛇

  《姓源》说:是齐国候君族人蛇丘氏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南安郡。另外,也是少数民族人的姓。《后秦录》记载,姚苌妻子姓蛇;此外还有.建义将军蛇玄。他们部是少数民族人。元代时,有苗族酋长蛇节造反,被容且镇压。另,蛇丘也是姓。

  82.不够解释的姓:鱼孙

  历史上有姓鱼的。《郡国志》说:上古有个鱼国,就是现在鱼复那地方。《左传·文公十九年》提到鱼地的人赶走楚国军队,指的便是那地方。后人因以国名为姓。《风谷通》说:是宋公子鱼的后代,《左传》中提到的宋国大夫鱼府、鱼石就是的。《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冯翊郡,《北史》记载中有鱼遵,《隋书》记载中有鱼惧罗、鱼思贤,《唐书》记载中有鱼朝思、色承晔,《宋史》记载中有鱼崇谏那鱼孙,当然是指姓鱼的孙子辈了。《姓苑》说:古代宋国的鱼石跑到楚国,他留在故国的孙儿们,因而以此为姓。《晋书》记载中有济南太守鱼孙玮。

  83.没人说你暴露狂:穿

  《路史》说:是楚国侯君族人的姓。

  84.吃饭悠着点:吞(tiān)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晋阳郡。《汉书》记载中有吞景云。

  85.最凶残的姓:饕餮

  《南史》记载:梁武王因东陵王太贪凶,遂选赐他姓饕餮。

  86.粪粪专用姓:西方

  《姓考》说:古帝少昊主掌西方,后人因以职为姓。《北史》记载中有十六国时的西方虔,《五代史》记载中有西方邺。

  87.有瓜葛的姓:蒙古

  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金史》记载中有蒙古纲。

  88.不得不服的姓:中央

  《路史》说:也出于中黄氏。虽然蒙古、乡、县都是姓,但都得归中央管是不?哈哈哈。

  89.最有孝心的姓:孝

  《姓苑》说:是齐孝公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平原郡。《列子》、《淮南子》曾称赞一个叫孝已的人的品行。

  90.莫名其妙的姓:若(rě)干

  古代少数民族的姓。《通考》说:这个姓出自代北,是以国名为姓。《后周录》记载中有若干惠,苦干凤,《唐书》记载中有若干则。

  91.男人最丢不得的姓:根

  《路史》说:上古的根牟国(侯君)原姓曹,后来被鲁国吞灭了,此后才有以故国名为姓的根。《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山东。

  92.最容易引起财产纠纷的姓:种

  到底是谁的种?《姓考》说:是《史记》记述中的齐威王臣种首的后代。

  93.很令人受打击的姓:不(fōu)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汲郡。《晋书》记载小中有汲郡人不准,他偷挖了魏王坟,得到—本写在竹片上的书。

  94.说啥都是你对:是

  《姓考》说:是齐大夫的后代。《三国志·是仪传》记载说:是仪原本姓氏,孔融嘲笑他说: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一撇,因此改姓是。《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北海郡。《唐书》记载中有是光。是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起始于后魏的是云氏将姓改成是。另,对也是姓。

  95.最穷的姓:无

  《姓考》说:是上方无国侯君的后代,《郡国志》说:古无国故地在颖川。也有人认为是尧帝大臣无句的后代。《路史》说:“无句”又作“无间”。《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江陵郡。《汉书》记载中有武帝时的舍人无沮。此外,王莽时的巨无霸被王莽改姓为“巨无”,其后人再改姓为“无”。

  96.容易招小偷的姓:多

  《姓源》说:是越王的后裔。《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丹阳郡。《汉书·功臣表》中有无殇侯多军、夜郎侯多同。

  97.装穷的姓:少(shà)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曲阜。《汉书》记载中有方士少翁。

  98.爆发户专姓:多于

  这个姓载于《姓苑》

  99.最有病的姓:药

  《路史》说:是古代炎帝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内郡。《汉书》记载中有南阳太守河内的药崧,《晋书》记载中有涪陵的药绅。

  100.笔划最少的姓:一

  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出于后魏一那娄氏。

  万姓归宗:姓、名(都是姓氏)

  ·你姓啥?我姓“姓”——

  《姓源》说:古代蔡国一位姓公孙的人的后代。《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临淄。《汉书·货殖传》记载个人临淄人姓伟,《宋史》记载中有须城县令姓益恭。

  ·你叫啥?我叫“名”——

  《姓考》说:是《左传》记载中的楚大夫彭名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楚郡。

TOP

槛外人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槛外人 (槛儿)当前离线

UID
1386942 
帖子
24506 
主题
176 
精华
43 
积分
491761 
龙币
26177 个 
竞猜积分
30 分 
威望
21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9 
最后登录
2010-10-14 

版主

帖子
24506 
精华
43 
竞猜积分
30 分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18# 发表于 2008-12-18 09:36 | 只看该作者 你姓啥?我姓“姓”。
你叫啥?我叫“名”。

TOP

五色风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五色风 (五色风)当前离线

UID
1232402 
帖子
35349 
主题
31 
精华
60 
积分
709686 
龙币
37865 个 
竞猜积分
61 分 
威望
24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4 
最后登录
2010-10-14 

版主

帖子
35349 
精华
60 
竞猜积分
61 分 
在线时间
8374 小时 

19# 发表于 2008-12-18 10:07 | 只看该作者 家族的称呼以后会有很多要消失了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20# 发表于 2008-12-19 07: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必须认识的九位“老亲”


    俗话说:“龙生九子,种种不同。”神话故事里,龙都是雄性,却不见提及“雌龙”。至于“小龙女”之类的称呼,也只是小说里的附会,因此,龙的母体一直是个谜。开玩笑说:熊和猫相配,可以生“熊猫”;熊和狗结亲,则只能产“狗熊”——同父异母,后代的差别就是这么大!可是,龙不一样。品种高贵,即便九个后代品性各异,仍可卓尔不凡、独当一面。作为“龙的传人”,华夏儿女当然应该认识这九位尊贵的“老亲戚”,最起码不能叫日本人、韩国人,乃至欧美异邦给问得张口结舌吧。

    龙,本来是集体想象的产物,它的“九子”却被描绘得有鼻子有眼。尽管这九位神头鬼脸的兄弟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脾气,在中国文化中,始终神秘玄妙,独霸一方。崇拜龙的民族,对“龙生九子”当然非常器重。明代那些文人士大夫,乐于为“云中龙”、“水中龙”后续香烟,经过他们添枝加叶,“龙子”的谱系便越来越明晰、完善了。比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以及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等,都把“龙子”们的音容笑貌、息怒哀乐,淋漓尽致地交代了出来。虽说九位“龙子”在称谓、排序上小有差异,总体面貌区别不大。

    按照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里的说法,九位“龙子”依次为:“老大,囚牛;老二,睚眦(音“牙滋”);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音“酸尼”);老六,赑屃(音“必戏”);老七,狴犴(音“必暗”);老八,负屃;老九,螭吻(音“吃吻”;也有的写作“鸱尾〈音“吃尾”〉)”。

    另一个版本来自杨慎的《升庵外集》,他的排序是:“老大,赑屃;老二,螭吻(鸱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音“涛帖”);老六,蚣蝮(音“八夏”);老七,睚眦;老八,狻猊;老九,椒图。”此外,还有人“加塞儿”,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音“皮休”)也拉进“龙子”的行列。

    “龙子”上榜,各有各的说道。九兄弟品貌如何,明朝人给出了详尽的挡案。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写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

    《天禄识余·龙种》则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其中讲道:“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一)囚牛,是“龙子”兄弟中的“老大哥”。他是有鳞角的黄色小龙,性情温柔、多才多艺,尤其酷爱音乐。此公常常蹲在琴头上,如醉如痴地欣赏人间的美妙琴弦。作为著名音乐“发烧友”,他的雕像堪与贝多芬、舒伯特媲美,间或出现在名贵的胡琴头部,于是,汉族的“龙头胡琴”应运而生。他不但立在汉族的胡琴上,还占据了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



    1(二)睚眦,排名老二。他长相奇特,龙头,身子和豺狼差不多。性格好斗,平生嗜杀,动不动就刺刀见红,作为“优秀打手”,他垄断了钢刀上的环、柄以及吞口。人们笃信,有这家伙护佑,必能在沙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了显示皇家威仪,睚眦还被请上仪仗队以及宫殿护卫的武器,很有点“姜太公在此,诸神让位”的霸悍之气。



    2(三)嘲风,是老三。这个酷似野兽的家伙是个“满街腿儿”,他有个非常古怪的爱好,喜欢登高爬险,满世界张望。这类“特殊人才”,也可派上大用场,他被古代建筑师相中,安排到宏伟殿堂的飞檐上。皇宫、寺院飞檐上的走兽,就是嘲风。当然,陪他作伴的还有一大群呢,他们排列成固定队形,耀武扬威地高踞在房檐上:领头儿是一位骑乘跨飞禽的神仙,仙人背后依次跟着: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这个兽群象征权力,他们安置的形制有森严的等级。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当然可以十样俱全。稍低一格的殿堂,必须减少“配制”。和龙一样,嘲风,不仅象征吉祥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神气力量。



    3(四)蒲牢,排行第四。他长得最像父亲,身体盘绕,意气风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嗓门儿”,一叫起来,声如洪钟,能传百里之外。既然是龙子中的“帕瓦罗蒂”,便被世人当作了“声乐”的图腾,人们将他的形象,雕成钮环,铸在了乐器铜钟上。据说,蒲牢住在海边,他害怕体形庞大的鲸鱼。鲸鱼一闹,他就吓得使劲儿吼叫。人们根据这对“天敌”的特点,故意把蒲牢铸为钟钮,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这样敲起来,钟声悠远,响入云霄。



    4(五)狻猊,排行第五。他的长相酷似狮子,非常威武。其实,狻猊本来就是狮子的别名,属于猛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可惜,狻猊表里不一,别看长得吓人,性子却极为安静,他不喜欢张牙舞爪、四处乱蹿,倒像个营养不良的病人那样,待见打坐,迷恋香火云集之地。据说,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一匹修正果的坐骑。因此,佛座和香炉的脚部,都装饰着狻猊的尊容。古典小说也借用“龙子”的称谓,《水浒传》里,梁山第四十九名好汉“地阖星” 邓飞,不就叫“火眼狻猊”吗?



    5(六)蚣蝮,排名第六。又叫“赑屃”。这玩意儿模样像龟,喜欢水,又称“吸水兽”。传说,他能一口吸光三江四海水,所以,有一个别名“吞江蚣蝮”。他调节水量的能力足以超过耗资庞大的“三峡工程”,一条不驯服的河流,在他手下服服帖帖的,“少能载船,多不淹禾。” 有这等功德,他随即被请上了桥梁的石柱。传说,蚣蝮当初很不驯服,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瞎折腾。大禹收服了他,就搬来石碑,镇住他。因此,民间便出现了“王八驮石碑”的形象。其实,“赑屃”不是王八,彼此背甲的形状、数目都不一样。而且,“赑屃”有一排牙齿,龟却没有。



    6(七)狴犴,是老七。又名“宪章”,形似猛虎。他有威力,最爱管闲事,尤其喜欢提别人打官司,所以,衙门和监狱都拿他的形象做装饰。狴犴天生就是“大法官”的材料,他仗义执言,明辨是非,眼睛里不揉沙子,谁也甭想跟他拉关系、套近乎。再加上它正义凛然的亲民外表,谁都对他敬畏三分。难怪监狱门楣和公堂的“肃静牌”、“回避牌”上,处处都有他虎视眈眈的眼睛——公生明,廉生威呀!



    7(八)负屃,排行老八。他长得也很像父亲,应该说,他和大哥囚牛情投意合,哥儿俩都文绉绉的。囚牛喜欢欣赏音乐,负屃则迷恋诗词歌赋、文章书法,他是兄弟九个当中的“秀才”。既然和文学艺术亲近,负屃便甘愿化做优美、典雅的图案去衬托世间的文学精品。他往往盘绕在木刻、石碑两侧,成为装点锦绣文章的图腾。



    8(九)螭吻,又名鸱尾,是“龙子”中的“老疙瘩”。他是一种鱼形的龙,大嘴巴,好像吃不饱似的,喜欢吞东西。《太平御览》中说:“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所谓“鱼虬”,就是螭吻的“曾用名”。螭吻水性极好,且有镇邪避火的功效。佛教,将他安插在雨神宝座下,据说,可以灭火。民间将他作为“吞脊兽”,安在屋脊两头,以期消灾灭火。



    9有关九位“龙子”的版本非常芜杂,也的确筛选不出一种最权威的说法,只能自说自话,姑枉一听吧。除上述“九子”之外,还有其他入选名单,比如:钟鼎上,肚大贪吃的“饕餮”;门环上,双唇紧闭的“椒图”;商人手里,只进钱财、不流外水的“貔貅”……其实,“龙生九子”,本来就是个“虚数”,就像“文王百子”一样,抓一个算一个,只要人间美好的愿望依然存在,这些代表祥瑞、幸福的传说和图腾,就会不断充实、越来越多。

TOP

关闭侧边 论坛精华
  • ·自然之声
  • ·爱的呓语
  • ·来源于骨牌中的老北京话
  • ·重阳节,哪些老年人不宜登高!
  • ·新疆喀纳斯
  • ·红叶中的 长城——雄伟
  • ·我看余英坊
  • ·千岛湖掠影
  • ·狗狗也做环保小使者
  •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夫妻缘
  • ·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 山楂树开满
  • ·摄影拍什么
  • ·公园猫咪
  • ·克什克腾旗—美丽彩云
  • ·金秋草原美丽生态
版主推荐
  • ·儿子那点事(10月5日的故事)
  • ·长篇爱情时尚小说《网络恋歌》【
  • ·PDF下载:摄影构图之进阶指南
  • ·精美电子书下载——数码摄影入门
  • ·【九钻珠宝】十全石美!3EX顶级美
  • ·群星《Hi-Fi夜迷情 DTS》感性十足
  • ·长篇爱情小说《通吃岛演义》【9月
  • ·京华论坛2010世界杯“足球大猜想
  • ·磁性的嗓音吸附你心灵深处-陈瑞《
  • ·群星《丝丝入扣(柔情女声)》3C
  • ·杨曼莉《民歌红IV DSD》新世纪发
  • ·群星《金耳朵·烟雨江南》2CD 效
  • ·张蕊《语过添情》UP-DTS 独特的声
  • ·欢迎大家在此举报下载失效的帖子
  • ·雨帘心情小记(更新中)
精彩图片 最新关注
  • ·90后世博最美志愿者,有图有真相
  •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 ·一辆车的感动
  •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 ·一辆车的感动
  •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 ·冒死吐血推荐iphone4 几款必备软
  • ·西丅藏 游另类足迹秀show
  • ·独家爆料:平板电脑“艳照门”,
  • ·多图爆料:亲历百度“联盟·爱”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您可以用快捷键 Ctrl + V 粘贴到 QQ、MSN 里。')" href="javascript:;" href_cetemp="javascript:;">[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千龙网 |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0-10-15 06:16, Processed in 0.233732 second(s), 8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Discuz! 7.2

京华论坛商务合作:010-84686905( 工作日 : 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