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住证续签材料:李子暘:营养早餐好事变坏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22:26
给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这是2011年推出的一项民间慈善项目。发起人是一群记者和媒体。项目启动以后,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和成功,募款额远超出发起人的预期。他们原来预计第一年募集到1000万元,但短短几个月就募集到了1600万元,且增长势头迅猛。
这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民间慈善取得这样迅猛的发展,让人对中国社会的前景有了信心。并且,这个慈善项目的设计很有特色。用一位捐款者的话来说就是:几百位记者、几十家媒体监督的事情,没人敢作假。
中国社会已经远离广泛的民间慈善很多年了。但是,中国人其实有着丰富的慈善传统。修桥补路、捐资助学、扶危济困、赈济灾民的事情,遍布中国的正史和民间记忆。只有在政府吞噬社会的年代里,慈善才从社会中消失。这不仅是因为普遍的贫穷,更重要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都已不复存在,慈善怎能独存?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不仅让中国人变得更加富裕,也带来了市民社会的复苏和重建。民间慈善也就随之重返中国。近些年来,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免费午餐这个项目正是这个大趋势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但是,正当人们为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快速发展而感到高兴,为民间慈善完全有能力取代腐败的官办慈善机构而感到自豪时,政府大手一挥,气吞云天地接管了免费午餐这个项目。
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几个免费午餐项目的发起人,为政府的这个决策大声叫好,把这种结果看作是自己最大的成功,甚至是超出预想的意外巨大成功。他们很受鼓舞,纷纷表示要继续努力,推动更多的政府出资的免费慈善项目。
这几位发起人当初的努力是令人尊敬的,但他们面对政府接管时的兴奋态度,是令人遗憾的。他们没有意识到,免费午餐这个极有前途的慈善项目,一旦被政府接管,就将不可避免地走上邪路。他们实际上是在目睹自己的心血和操劳被毁掉。不知道他们何乐之有!
面对他们的兴奋和得意,我实在忍不住,在微博上直截了当地进行了批评,批评比较严厉。果然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反感。一位发起人甚至破口大骂。
我理解他们的窝火感受,但我必须坚持指出,政府接管民间慈善,这绝对是个错误甚至灾难,是好事变成了坏事。
如果这是你们策划和推动的,你们犯了大错。如果这是政府强加给你们的,你们应该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把可能的损害降到最低,并努力拓展民间慈善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欢呼雀跃,山呼万岁,甚至把这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许多人对我的观点完全不能接受,甚至出离愤怒。如果你想骂街,没问题,请去街上或者微博。如果你想讨论一下其中的道理,就请继续看。接下来我就分析一番。
一、贪污腐败
首先,政府介入就会有贪污腐败。在中国目前的吏治水平下,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地震救命钱,都有人敢收入私囊,相信官员们会放过这个160亿的肥肉,实在天真得有些太了。
有人说我的观点脱离国情,但其实正是因为中国这方面的国情,我才要强烈地反对政府介入慈善事业。希望工程、中国红十字会,前车之鉴不远。人是不应该如此健忘的。
说到贪腐,立刻就会有人端出“加强监督”这件法宝来。可惜,这件法宝在反腐败上基本没发挥过什么作用。道理很简单,谁来监督监督者?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各地的纪委、反贪局已经成为腐败重灾区。不断传来纪委书记、反贪局长锒铛入狱的新闻。
还有一个理由让我们不能指望监督。民间慈善,一旦有人发现其中有贪腐欺诈事,举报到官府,官府一般并无动机包庇袒护之,有可能按规则办案查处。但官办慈善则往往和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有事,他们会让政府中的朋友帮他们掩盖消息、消灭证据、制止诉讼。小到买光所有的报纸,大到让举报者人间蒸发。
司法不独立,这是中国实实在在的国情。在这种国情下,相信官方监督能真正抑制官方贪腐,你是天真呢?还是幼稚呢?还是装傻呢?又是谁不懂国情呢?
160亿的肥肉,由中央拨下来,层层经过各级衙门。可以想象,会有多少双手伸向这笔钱。会有多少个领导签字批准挪用这笔钱。现在,房地产不景气,许多地方政府都缺钱,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临时挪用一下,理由和方法也太多了。
历经劫难、七折八扣,剩余资金终于到了基层,但还没完。官员办事,总要买车盖楼吧,至少也要装修个新办公室,置办新家具。对了,还有计算机和打印机,账目可不能乱了。投影仪也需要,数码相机,就凑合买个佳能大兔子吧。用徕卡有点违反规定。
免费午餐,多要去贫困地区发放,越野车是少不了的。丰田陆地巡洋舰还是三菱帕杰罗?
购买原料、设备,总得开个供应商的招标会吧。在饭店租个会场不过分吧,办招标会时,中午也要吃个便饭吧。
各位供应商,面对招标,难道不知道该做什么吗?附近的歌厅夜总会门前想必会出现免费午餐机构的越野车。入乡随俗,在这里谈谈生意,也不见得就是腐败。别那么敏感。
要采购的东西很多,餐具、厨具、蔬菜、主食……可不能用地沟油啊。为了确保质量,得多去几个省份,尽量买到优质价廉的商品。
还有,据说日本的学生餐搞得很不错。张书记带队,组个团去考察一下,很有必要。
政府机构的规律是,他们永远尽可能花光可支配的资金,宁可多花负债,也不会节省花不完。花不完钱,是官员的最大噩梦,直接影响下一年的预算额,是一定要杜绝的。
如果是民间慈善的志愿者来做事,上面列出的多少开支是可以避免的呢?差不多都可以省下来。确实要开车,租个小面就行了,坐长途车也可以。到了地方,随便住个旅店即可。也不用招标了。志愿者在镇上多跑跑,就知道价格了。照相机,家里本来就有。计算机,带着呐。歌厅可不敢去,万一被抓嫖的警察抓了去,丢死人了。去日本考察?日本人肯出钱吗?
但派来监督的纪委王书记,又能说这些支出中哪些是不该花的吗?王书记也还没去过日本,一起去吧。据说日本的电饭煲很不错,买几个带回来。
贪污腐败无可避免,并且不是所有的贪污腐败都可能被查处。无须直接揣进个人腰包,有无数种用于官员实际消费的花钱方式。监督对此无能为力。
160亿中有多少会花在官员身上,现在不好说,但现在可以说的是,这个数字多大,都不会让我吃惊的。
二、低效浪费
贪污腐败虽然是个大问题,但并不是我反对政府办慈善的最大理由。最大的理由其实是,政府不但贪,而且还很无能低效,办不好事情。
你一说官员会贪污,就会有人豪迈地出来说,让他们贪吧,但总会剩下一些给受助者。总比什么也不做要好。这些豪迈人士很习惯不算经济账。那么,就让我们不算经济账,算算其他。
事在人为。不管什么事情,要想办好,必须要找到合格乃至优秀的操作团队。慈善事业,选人尤其重要。
民间慈善只要能办起来,必定是找到了有热情有工作能力的团队,其中许多还是不要钱的志愿者——否则项目就立不起来。但政府办事呢?上级拨款已下,找得到找不到合适的人,这事都要办。张科长对免费午餐根本没兴趣,但这是他的工作。
可以比较一下民间慈善和官办慈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区别:
民间慈善
官办慈善
积极性
有热情,积极主动
无热情,完成工作而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费用支出
尽可能少
至少要符合一般政府工作的支出水平
监督者
出钱的人直接监督。监督别人花自己的钱,最严格
第三方纪律、司法部门,往往和办事人员熟识。
国情因素
受到竞争对手、旁观者、受助者、媒体、司法机构等多方面监督
几乎只有上级监督
办事人员个人收益
心理满足,自豪感,没有经济收益
理论上不应有经济收益,因为已有工资,但实际上呢?
业务能力
往往是专家或有经验的人
赶上哪个官员是哪个。不懂也只好凑合。
对待受助者
仔细甄别,很少把钱花到不应该得到救助的人那里
把钱花出去就好,甚至往往故意花在关系户身上。
针对性
够用就好,一旦受助者条件改善,救助就会停止。曾经的受助者还经常转化为助人者。
办起来容易停下来难。年年都会向上面要钱。甚至被救助者情况早已改善,也照要不误。伪造名册吃空额的事情,也不新鲜。
说到这里,事情应该已经很清楚了。在许多人心目里,民间慈善意味着弱小、分散、财力不足、难以持续、不正规、变化莫测。官办慈善则意味着强大、集中、财力雄厚、持之以恒、正规化、稳定化。但实际的情况呢?
实际情况是:民间慈善意味着资助多元化、总体上反倒源源不断。办事人员认真、细致、负责、道德激励、节省、效用高。官办慈善则意味着长官意志、随政治变化,办事人员粗放、不负责、依靠强制、浪费、效用低甚至完全无效用。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即使不考虑官员贪污腐败问题,我们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只考虑让那些穷孩子尽可能改善处境,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你认为出于自愿去做事的志愿者,和被上级指派去工作的公务员,谁能办好免费午餐这件事呢?办不好又意味着什么呢?
已经有网友指出,他家乡的学生午餐由政府负担,但学校附近的农民经常可以捡到未开封的牛奶、面包。160亿展开以后,这种事情必定会大量出现。或者因为质量低,难吃,或者因为发给了家境富裕的学生,人家不稀罕,一扔了事,或者操作失误,买多了,送迟了。总之,大量的浪费必然出现。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免费午餐,面对的实际问题一大堆。各地的情况都不相同,采购、运输、配送、保鲜、烹饪、质检、清洁、回收餐具、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有热情的志愿者,会细致地研究每个环节,尽力做到最好,并花费最少。
公务员呢?要么是粗枝大叶,广种薄收,要么就用成倍的资金作为解决办法。本职工作那么多,会议那么多,能把这件事完成就不错了。不能求全责备。年底报告可得好好说说,上级不给个嘉奖,是不行的。
你怎么知道某个学生是否家里富裕根本不需要帮助?你怎么知道某个学校是否运输方便?你怎么知道这个学生不能吃什么东西?你怎么知道某个厨师是否可靠,有无传染病?你怎么知道供应量够不够?有无浪费?是否需要添加?
这些信息,分散在无数学校和学生那里,别说160亿,就是花上16000亿,买入IBM最新的超级计算机,也不可能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式就是无数办事者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搜寻整理这些信息,并随时更正补充。难道你能指望王局长李科长们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为免费午餐奔波?加强监督就能让他们如此努力?
我们可以想象160亿拨下去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除了少数样板地区以外,大多数地区只会敷衍了事。根本顾不上或者被遗忘的,也必定大有人在。不求甚解的人一厢情愿地以为孩子们吃上了可口的午餐,但如果他们肯去看看真实,尤其在过了一段时间宣传热度降温以后再去看,会惊讶得眼镜掉一地。
这方面最可悲的情况是:穷困学童明明没有得到丝毫帮助,但在电视台来采访时,还要配合做感激政府状。否则,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可不是好惹的。他不能帮你,还不能害你吗?
三、官办慈善压制民间慈善
当然,不能否认,不管有多少贪污浪费,160亿总归会有一些钱用于穷困儿童的午餐。但是,相比官办慈善,民间慈善能够帮助的儿童,是更多还是更少呢?
民间慈善,单个项目看似弱小,但各个项目累加起来,加之精打细算,实际动员的人力物力总量很大,远非政府那点有限的拨款可比。动员的资源越多,事情自然办得越好。民间慈善或许不那么轰轰烈烈——轰轰烈烈并非好事,往往是浪费——但效果比官办慈善必定强百倍不止。
中央办计划经济,举全国之力,最后也只能惨淡收场,中国险些被开除球籍。他们来办慈善,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计划经济失败,大家穷困潦倒。官办慈善失败,结果就是税款被浪费,被救助者的境况没有改善,这种没有改善的现实还会被蓄意掩盖。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无穷无尽。
有人也承认民间慈善的优势,但他们认为官办慈善总是多一个投入,有害无益。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官办慈善对民间慈善有很强的挤出效应。官办慈善扩充到哪里,民间慈善就很难发展甚至存活了。
美国的民间慈善为此提供了绝好的证据。1960年代,政府开始大搞官方福利,于是,在经济发展不错的情况下,民间慈善的规模迅速减小。人们想,既然政府出手了,问题势必得到彻底解决,我何必画蛇添足呢?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到了19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上台,宣布政府将大量削减福利保障。这时,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但人们意识到,政府不打算帮助穷人了,那么好吧,我们来做。结果,美国的民间慈善数额反倒迅速上升,和经济衰退的趋势完全不符合。
确实,如果某项慈善,政府宣布已经大包大揽,投入了数以百亿计的资金,你还会千方百计地筹措数百数千的资金去做同样的事情吗?就算你想做,还会有多少人给你捐钱呢?他们能应付政府层出不穷的税收就不错了。实际上,若非政府重税盘剥,许多受助者根本就不会沦落到贫困的境地。政府是穷困的最大制造者,官办慈善只是提供了政府继续牟利的机会而已。
为了更有效地甄别受助者,民间慈善项目往往要求受助者也承担一些责任,或者支付一部分配套资金。比如建设一所小学,往往是慈善机构、当地村民各承担一半费用。这种办法很好,甚至必不可少,既防止了不合条件者来浑水摸鱼,也增加了受助者的责任感。
政府慈善,却往往大笔一挥,把钱花完了事。公务员哪有那么多耐心和精力蹲在这里仔细筛选。钱花得是否正确,和他们有一毛钱关系吗?不贪污就不错了。
如果你是受助者,是更愿意耐心地和民间慈善合作,还是设法弄到政府那些钱呢?于是,官方慈善展开以后,民间慈善者往往发现,他们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了,勉强去做,即使是受助者,也往往不欢迎他们,而更欢迎“慷慨的”政府。
民间慈善,往往在开始时很弱小,但假以时日,完全可能发展壮大,并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官办慈善,开始轰轰烈烈,时间一长,就会涣散败落,资金流向逐渐模糊,政府顶多可以保证资金不断,但使用质量,很快就会降到不堪入目的地步。
因此,官办慈善挤压民间慈善,危害极大。一个成长中的勃勃有生机的更有效的运行机制,被一个注定败坏、很快就无法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所取代。对于受助者,这不是好事变坏事吗?那些行慈善之事的人,难道不应该为此感到忧虑和不安吗?
四、官办慈善败坏道德
慈善事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体现着人类的美好道德与情感。民间慈善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放大着这种情感。捐助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花钱,他知道钱花到了哪里,知道会有哪些效果。有的捐助者不想见到或者知道受助者,这更加崇高,但无论知道与否,捐助者和受助者都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官办慈善则败坏了道德。不仅是因为在运行中包含着无数贪污浪费,最主要的是,官办慈善的资金来源于税款,是强行征收而来,并不是出资者自愿捐献。被人强迫,绝不是愉快的体验,更谈不上什么道德。
而且,官办机构切断了出资者和受助者之间的联系,模糊了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之间的链条。纳税人并不知道自己缴纳的税金用于何方,受益者是什么人。我向湖泊里倒入一桶清水,你从另一头打起一桶清水,你会认为,这水是我给你的吗?
因此,官办慈善的出资人——纳税人,丝毫也没有帮助别人的自豪和满意。他们只有被掠夺的郁闷。冤大头,是对这种出资人的最好形容。
官办慈善的受助者,也并不感谢真正出钱的人,而是感谢经办的官员,在这里,慈善成为官方绑架道德、邀买人心的一个手段。更有一些受助者,丝毫没有感谢之意。他们认为,帮助他们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是政府必须做的事情。他们完全不去想钱到底来自哪里。反正就应该有人帮助他们。他们也不想尽快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如果你缺钱政府就会送来钱,你又何必努力工作呢?
造就出种种扭曲心态的官办慈善,称之为社会毒瘤也不过分。对这种玩意儿,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废除,代之以基于自愿原则的民间慈善。即使不能立刻废除官办慈善,也要尽量排除他们的影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符合道德原则的市民社会,才能让受助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真实帮助。
五、总结
政府接手免费午餐这个民间慈善项目。在许多人看来:是更有财力、更稳定、更可靠、更正规的慈善代替了缺钱、混乱、脆弱、弱小的慈善。
但是实际上,对这件事的正确描述应该是:
免费午餐,原本是一个发展迅速、令人激动的慈善项目,不但可以帮助无数贫困学童,还将铸成民间的沟通理解渠道,推动道德的进步,培育强有力的民间慈善机构。操作者是一群有热情、有能力、有道德、富有使命感和道德感的人。
但是,接下来,这个原本很好的慈善项目将要变成一个热闹一时、很快衰落、充满腐败、浪费惊人的政府项目。操作者是一群敷衍了事、贪婪无耻、无能败德、根本不关心项目本身、只听领导调遣的人。
这不是好事变坏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