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上会显示hd:萧显题写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10:01

萧显题写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传说

   
     茫茫大地,关隘无数,敢称“天下第一”的只有地处万里长城龙首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自明代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矗立在山海关至今,历经六百多年风吹雨打,岁月悠悠,巨大的匾额与巍峨的城楼浑然一体,向世人堂而皇之地昭示着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当游人怀着“到了长城即好汉”的喜悦心情,游览天下第一关城楼之后就会发现,城楼上下内外共有三块完全一样的“天下第一关”匾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哪一块是原匾呢?看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结构端正,字体威严,笔力苍劲、古朴,有雄视四海之意,又有艺盖八荒之雄风,这世上罕见的书法出自何人手笔?    有人说:“‘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似是古代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所写。此说不确。因为王羲之生活在晋代(321-379年), 而天下第一关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前后相差九百多年。    还有人说,这匾系严嵩手笔。此说也有许多疑点。严嵩是明代中叶人(1480-1569 年),是揽权贪贿的一代奸臣,其子严世蕃横行不法遭斩,严嵩被罢官,最后寄食墓舍而死,《明史·奸臣传》中有记载。况且严嵩当道之时,天下第一关已建成百余年。此时“天下第一关” 匾额早已悬挂多年。    真正书写“天下第一关”匾额的应为明朝34位书法大家之一,山海关人——萧显。    萧显,字文明,号履庵、海钓,祖籍江西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后其家移居直隶山海卫,即现在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萧显生于1437年,少年时曾在角山寺读书,勤奋好学。明天顺三年 (1459年), 自幼苦学的萧显考中举人。成化八年 (1472 年),萧显殿试获二甲进士。始任兵科给事中,充批本官,辅助明英宗处理奏章,稽察六部违误。任职其间,萧显耿直刚正,招致权贵嫉恨。成化十六年,明廷以同知之职派萧显出镇宁州(今云南华宁县),又深得兵民敬服而“无敢怨者”。弘治元年(1488 年),萧显移职衢州(今浙江衢县),任期中抚恤孤苦,修葺学舍,得到官兵信赖。弘治四年(1491年)明廷拔萧显为福建按察司佥事,受命主督屯田。    弘治五年(1492 年),萧显上疏朝廷乞归得准。萧显回到山海关在城北角山后结庐隐居,号为“围春山庄”,并建有墨香、荫秀二亭。终日以诗、书、酒自娱达 20 年之久。萧显在 《围春庄杂感》中写道:“畏途自庆归来早 , 安枕何妨睡起迟。适兴聊沽陶令酒,感怀频咏杜陵诗……”尤其是他的书法艺术。几经确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时候的山海关“镇东”城楼已经修好百年,但一直没有与之相称的匾额。明朝成化皇帝朱见深亲笔诏旨,要在山海关东门城楼上悬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一来可以为山川日月增辉,二来也可以为大明帝国壮威。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接圣旨后不敢怠慢,首先派人攀上东门箭楼,丈量尺寸,找四个出名的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七尺七寸 (5.9 米) , 宽四尺八寸 (1.6 米)的巨匾。望着巨匮兵部主事面带难色,找谁来写呢?这时有一个部下说,能写此匾的人就在山海关”围春山庄”,鼎鼎大名的原福建按察司佥事萧显。他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样样精通。第二天,兵部主事携带礼品登门拜访萧显,并说明来意。萧显笑笑说“我乃赋闲之人,不过练笔养生,实难担此重任。   “兵部主事听到萧显婉言谢绝的话,躬身揖礼说:“萧大人,您是德高望重的清官,又是远近闻名的写家,书此匾额非您莫属,如果您今天不答应,我就不走!”萧显沉思了半晌,才勉强应允。不过他提出:“让我写这块匾,时间恐怕非三天两早,你们不必催我,心急肯定写不好。”兵部主事见好就收,连连答应:“可以可以,请萧大人看着办就是了。”    兵部主事原以为,就这五个字,即使两天写一个字,十天也写完了。可他回到街门二十多天了,一点信儿也没有。但有言在先,还不能催。想来想去,他让手下人备了熏鸡、烤鸭、点心,水果,派两名亲信给萧显送去。到了晚上,送礼的回来禀报说,萧大人正在练字,书房里贴着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墨宝,桌上地下都是写过的宣纸。”兵部主事一昕心想,再等等吧。这一等,转眼又过去了二十多天。兵部主事又着急了,忙又派人把一些缓罗绸缎和一匹骏马给萧大人送去。意思是请萧显快马加鞭。时间不长,送礼的人回来报告说:“萧大人正在院子里练武功,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钗,技法娴熟。兵部主事一听,有些莫名其妙。无可奈何,只好再等等吧”,谁知道转眼又过去了二十多天。兵部主事这回有点沉不住气了,忙让手下人备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大人正在书房里吟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兵部主事追问:“萧大人收到‘四宝’怎么说的 ?”    他看了看礼物说:“回去转告你家大人说,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写匾了。”    兵部放事又急又气,怎么还要一个月?看来还得等待。    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第二天,兵部主事就收到快马急报,新任葫辽总督三天之后替皇上事先视察悬挂匾额一事。一切事项必须准备停当,不得有误。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出汗来了。他命人将巨匾和一坛子墨汁随他同进“围春山庄”萧显的家。    兵部主事见到萧显寒喧几句之后,拱手施礼说:“下官今遇急难,务必请萧大人伸手帮助,下官永世不忘。” 萧显忙问个究竟。兵部主事把总督要前来视察之事说完。萧显听罢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看来今天这匾是非写不可了,写就写罢。”于是他让人把匾靠在墙上,匾下边垫上几块砖。他亲自从书房取来一支如椽之笔,将笔放在墨缸里润得饱满,在匾前轻踱小步,屏心静气,凝神细息,静观默察,犹如思接千载,视通千里;意在笔先,翰逸神飞,拿笔似公孙大娘武剑,只见他,把全身力气灌注到胳膊上,再由胳膊灌通到手腕上,直至笔端,起笔象飞燕掠食,落笔如高山堕石,有快有慢,又稳又准,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手随意运,笔与手会,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凤鸢戾空,纶常在手;凤樯阵马,沉著痛快;一气呵成,入木三分。    兵部主事在一旁看着看着,竟入了迷,心想,练武的讲究“身剑合一 ”,功夫不纯不行,功夫不到也不行。象萧显这样,身随笔行,笔动身移,也是“身笔合一”呀。这下子可真开了眼了。正想到这,就听耳旁有人说:“ 献丑了,令兵部见笑。”抬头一看,萧显汗流满面站在匾前,匾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墨迹未干,墨香缕缕,笔遒法足,超然旷绝……兵部主事见此连忙拱手向萧显道谢,祝贺并称赞说:“萧大人所题此匾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朴而自古,拙而自奇,骨重脉和,浑然天成,真不愧为当代书坛巨擘呀 !”萧显听后又摇头又摆手,带着惋惜的神情说:“兵部大人过奖了。我本想写得更好些。为了这五个字的形体结构,我先用一个月的时间,精研了前代著名书法家的碑帖墨迹;为了增加腕力,我用一个月时间练习兵器,这两步是做到了。可是我想这匾是要悬挂在山海关这座著名雄关上,字体端正有力是不够的,它必须具有神韵,道伟高古,应该骨在肉中,趣在法外。就是说匾上的字应该突破那块木匾,三尺见方的字挂上去让人们从下边一望,是五尺见方或者更大些,既要力透纸背,又要离纸欲飞……为了达到这种地步,我用诵读古人诗词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惜呀,这点没能做到!”兵部主事昕了这番话才明白萧显为什么不肯在短期内写匾的原因了。不过他对刚写好的五个大字非常满意,连连说:“很好很好,依我看此匾定能传之后世,光照千古啊!”    第二天上午辰时,兵部主事率众官兵在东门前的“悦心斋”酒楼盛宴款待萧显。酒过三巡,宾主下楼赏匾。望着箭楼上的新匾,兵部主事和众人都发现“下”字少写了一点。这时一个士兵气喘呼呼地禀报说,前来替皇上视察匾额的到辽总督已到城外的欢喜岭了。萧显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命书童端来墨盆,让人从酒楼找来麻团抹布捆好,浸在墨盆当中,待全部浸透,用二尺见方的棉布包好,用尽平生力气,将墨团向“下”字投去,只听“膨”的一声,再看“下”字一笔不缺。兵部主事和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等大家清醒过来,止不住异口同声地称赞:“萧大人真是一掣万钩,巧夺天工啊!”    现在,萧显写的这块匾就收藏在“天下第一关”一层楼内。“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个字都在1米以上,其中“ 一”字最长为 1.09 米,“关”字最高的一笔为“1.45”米。楼内二层所悬巨匾为光绪五年(1879 年)杨宝清复制;而楼外二层所悬匾额系民国九年(1920 年)由王治复制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和萧显写匾的传说,吸引着大量旅游者欣赏和赞叹。

          (来自: http://hi.baidu.com/fnxdaj/blog/item/5f52e1343e3fe449251f14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