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x联盟2破解版:(原创)国画名家作品赏析(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54:54

 

(原创)国画名家作品赏析(一)

 

 

吴冠中《瀑布》赏析

 

    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做到完美极致。若是表现江南水乡,则渲染诗情画意;若是展现黄土高原,则粗线条式独具意境。无论何种,皆收放自如,艺术大师的恒久魅力即在于此。

    此幅《瀑布》也极好地运用了线条的流动感,在大篇幅的白色中,仅以若明若暗的黑色线条勾勒,即将山泉顺势潺潺而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浓墨色块由远即近,以表现山石之状。吴冠中善于将中西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诚如此幅,对于四周背景的布置,颇有西画味道。吴冠中兼绘油画和国画,探索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往来具象抽象之间,在油画与水墨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生涯、艺涯浓缩了新艺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漂泊到生根到成长的曲折历程,也凝聚了留学海外的爱国画家在半个多世纪间的酸甜苦辣。

 

可染先生曾经兴味盎然向我谈起,关于江南烟雨灵感的来源。那直接诱发创作激情的引信,缘起于1954年江南山水写生,那时画家正当47岁。持续三个月的江南之行,曾到过苏州、无锡、黄山,而原点是杭州。位于西子湖畔的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研究部,是他一生难忘,深情怀念的艺术摇篮。

记得当年从北京南下,重返杭州,放下行装,已近黄昏。他漫步登上山坡小路,无意间回头一望,一片墨瓦白墙,忽然闪现眼前,不禁内心荡然,热泪盈眶——这就是久别、久违的江南啊!他辞别杭州艺专时,才20几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建国的洗礼,重返江南故园,已是“鬓边若有丝”的中年,感慨万千。他急速勾下一组组民居结构、墨瓦白墙的印象。今日,具有特殊魅力的江南语汇——墨瓦白墙,屡屡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画家笔下,而那鲜为人知的原创性灵感,依然默默散发着它艺术生命浓郁的芬芳,无与伦比。

诗情画意的江南烟雨,迷迷茫茫,令人心醉,成了李可染水墨山水一绝,可是有谁深知,画家冒雨写生的故事?

1954年春夏,可染、张仃两位画家,同行于西湖边上寻景、赏景。途中遇雨,可染凝望雨中愈发缥缈的湖水山峦,对张仃说:“这不就是白石老人的'雨余山’吗?”张仃会心应和:“景是好,只是难画。”可染连忙拿出画具,打定主意——“我来试试看。”春雨靡靡,坐对西子,晌午直到天黑,可染返回,取出一幅小画,面带喜色,这就是后来收入画集的《雨亦奇》。小画很朴素,纯水墨,画在皮纸上,笔痕墨迹里渗化着细雨——后来,崇拜他的学生们说,这头一幅江南喜雨图,“是老天爷参与了创作”。“湖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画左上角只题“雨亦奇”三字。“雨”字好玩,一气下来四排墨点点,好像数不清的雨点雨滴,交汇着一个画家对江南烟雨的痴迷之情。

今日我们有幸欣赏《楼台烟雨图》,濛濛烟雨,夹带着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瞧那图中“雨”字,也颤动着连串的雨点雨滴呢。

据款识,“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九六二年大暑,可染作于渤海之滨”。画的总体风格,调性、花青、墨色浑然交织的手法,让我们恍然想起同时间里完成的水墨山水创作《绍兴》。——此图右侧,一行题记,由上而下,贯穿天地,行楷小子,端稳臻丽之极,较为详尽地告诉我们,此作原创力,源于1956年到鲁迅故乡绍兴城写生。题记日:“鲁迅故乡绍兴城,吾于1956年来此写生,登城中小山北望,一片墨瓦白墙,河流纵横,实江南水乡典型”。对照画家本人这段记述和图版,名画《鲁迅故乡绍兴城》以及现今推出的《楼台烟雨图》,其艺术原型皆来自六年前的绍兴写生。构成这“三位一体”之一的原型写生,现在又在哪里呢?我恍惚见到过它,并在1959年捷克出版的《可染画集》中,见到图版复制品。此原型写生,画面右侧直书:“鲁迅的故乡,古老美丽的绍兴城,一九五六年可染”。

可染先生告诉我,此画集十分珍贵,收入的多居流传欧洲的私人藏品。竟然有他三十几岁时的戏墨。1956年的绍兴写生,原来已成为前民主德国总理所收藏的珍品,可染先生1957年访德,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友邦之国领导人。也就是说,当今我们有幸目睹亲赏的“水乡典型”图画,就只是同出于1962年的《鲁迅故乡绍兴城》和《楼台烟雨图》了。

按其联结出生的血缘关系,我们有理由推之为姐妹篇。

我指为“水乡典型”姐妹篇之一的《绍兴》,早已是众所周知的名画经典,而“水乡典型”姐妹篇之二的《楼台烟雨图》,却姗姗来迟,新世纪2007年春季方才面世,但终于给了我“零”距离端详的机会,幸甚!幸甚!

这是一副有其自身独立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珍品。可染大师认为,“纵深线是构图的生命线”,恰当合度地把握纵深线,就是把握了山水画整体结构的奥秘。烟雨迷濛,光彩、亮快、亮点闪烁之间,一条长河,纵贯古城。乍一看,如此构图与《绍兴》之构图十分贴近,但细细品位,两相比较,二者可见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各有千秋。此图屋宇亭台,疏疏落落,神奇交错。石桥、舟船,清晰可鉴。通道河流作为主要中轴,而那原本熙攘的街景,隐没于暗影之中,消失踪影。一切景观,从“繁笔密体”脱出,向着“简笔疏体”转化。——于是,沉雄庄严之中,多了一层飘逸和温馨。烟雨如织,笼罩着一座江南水乡的文化古城,展示给人们的是那种令现代世人向往的东方世界;充满和谐、静谧、深邃与诗意,也可以说是山水大师李可染笔下的现代理想国。

赏家称许,李可染的《绍兴》,是东方的威尼斯。墨瓦白墙的屋宇组合最早启示了“黑白两级对比之美”在国画新观念中的关键作用。它还开创了敢于表现“立方美”之先河。应当说,新近面世的《楼台烟雨图》,也同样拥有“黑白两级对比之美”;“立方美”的特色。

是的,黑白立方美,强烈突现画面的视觉大效果。而容易被忽视的,倒是楼台屋宇的组合,极尽向、背、正、侧有趣的变化,五楼一回转,奇数一顿歇的规律性安置,曲度有致的瓦坡,乃至木质窗楞以及似乎有助于呼吸的、透气的门牖,处处诱使我们流连忘返。观赏到深处,更会令人欣喜的发现,那自然万象综合造型的玄妙。和屋宇相依相协的树木、桥梁,在神秘的光影里划动的小船,直到举伞移步于桥头的行人,似乎都因为沉醉于烟雨而正在和那微微上翹的墨色屋脊融为一体。一斜一正,一虚一实,一笔一墨,天才的创意,无不显示出对于“曲线美”的灵动运用和夸张性拓展。画意翩跹的雨中亭台楼阁,不禁使我们忆起林徽音论中国建筑“曲线美”的真知灼见:“屋顶曲线不止于挑檐,即使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屋顶的全部曲线,历来被视为特异神秘,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李可染对中国的山山水水之美,园林之美,建筑之美,京剧之美,以及诗词歌赋、文论、音律典籍,从爱好到研究,从体验到创作实践,再到反复探索,耗费了他一生的心血,对于其中所贯穿的中国人卓越超绝的审美意味“曲线美”的把握,自然是上乘的。这个曲线在墨瓦白墙屋宇的结构上,几乎是不可信地简单和自然,而在《楼台烟雨图》中,欲精深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多少神韵!

看可染山水精品杰作,若局部地看,分镜头式地看,特写样地看,似乎是包容着塞尚的几何化构成;勃拉克式的抽象变形;以致毕加索式的神秘诡谲之美。可是,当你一旦作了视觉欣赏的大调整,作了艺术审美的整体把握,你会有所领悟;这图画深层底蕴内里,确实大量吸收了外来营养,包括西方现代艺术的养份,而生长出的肌体,无疑是健康的东方人体魄,是中国人的神韵和灵魂。《楼台烟雨图》左下角,墨色极浓的地方,钤上一方红印,夺目而出,较比空白处盖印,有着另一番灿烂。那里,“所要者魂”四个字,深藏着一位大师终其一生的艺术观和无止无息的精神追求。

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漓江边上》赏析

   

      1979年春,《美术研究》复刊号第1期发表《谈学山水画》,以李可染在武汉讲课纪要为基本内容,整理成文。这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实践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总结。这一年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丰碑期(1979-1989)的开始,此幅《漓江边上》正创作于是时。

    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山水以黑、厚、重为特色而又取得非常高成就的,除了黄宾虹便是李可染。而最能体现李可染这种绘画风格的,则是他的漓江山水作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李可染先生多次来到风景胜地桂林漓江进行写生和创作。桂林的山光水色,阴晴风雨,给了他以笔墨功夫来捕捉大自然丰富变化的机会。他用融合东西方的造型语言和画面结构处理,创造了自己绘画中深远的空间。那丰富的层次和强烈的光线效果,形成了李可染绘画中“逆光山水”的独特风貌,把大自然的万千变化尽收笔底。

    《漓江边上》是漓江画面的一处截景。此幅较之其他同题材作品更为大胆之处是于画面右侧作大量看似留白的漓江水景,与左侧浓墨色块形成强烈对比,将山体的深度感和博大感置于画面之外,而气势则渗入画面之中,十分独到。众多小帆船在江面上游弋,景物显得更为空灵和剔透。李可染“漓江”作品一直是市场的“宠儿”。但凡精品一出,动辄就是几百万的成交价,而今春内地拍场,李可染创作于1977年的《漓江胜景图》就以1518万元成交。墨气淋漓的“漓江”题材作品既是李可染山水画的经典代表,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有艺术和市场的双重价值意义

田世光《玉羽雄姿》赏析

   

    田世光一生致力于中国花鸟画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造诣深厚。他使失传了300年的宋元画派工笔重彩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突破,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扬光大。他以饱满的热情不断深入生活,体验自然。通过写生积累了丰富素材,创作了大量充满蓬勃生机、富有不朽生命力的花鸟画,为复兴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幅《玉羽雄姿》与田世光为纪念国庆30周年而作的《英姿万古》具有相似的审美情趣。画中,威风凛凛的白鹰立于松枝之上,鹰瞵虎视,气宇轩昂,时刻为“击长空”而准备;如锥利爪下,松树苍劲有力,松针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之气。   

    田世光一直居住在颐和园西山东边远离闹市的柳浪庄。这里有香山红叶,有他喜欢的虫鸟。他笔下的青松白鹰、柳岸河塘、雀鸟蜂蝶,都得自生活又寓情于物,或与山水结合、或参用小写笔法,具灵便松活、色彩典雅之特色,《玉羽雄姿》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栩栩“诞生”。田世光的花鸟画,一般都流露富贵气,适于装饰,受人喜爱。《玉羽雄姿》则以雄伟气势见人,有着“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意境

张善孖作品赏析

自号“虎痴”的张善孖擅长山水、花卉、走兽,尤擅画虎。三十年代初,筑屋网师园,饲虎写生,深得虎之习性丰神。抗战爆发后积极奔走抗日,1939年初赴法国、美国举办抗日募捐画展,历时近两年。最后积劳成疾,1940年病逝于重庆。他的爱国行为受到海内人外人士的敬佩。

  荣宝春拍推出这组出自同一藏家的五件作品,可谓件件珠矶。据考,上款人“元白”疑为徐元白先生。徐元白,别署原白,浙江台州海门人。自幼爱好文学、艺术、音乐,善诗文、书、画,工山水及兰。曾参加北伐战争,任何应钦秘书。此后服务于河南、浙江政法界。徐元白承家学,擅古琴。1936年3月,他与著名古琴学家查夷平、彭庆寿等人在苏州组织成立“今虞琴社”,期间常往来于江浙沪。张善孖是时与张大千借寓于苏州网师园,与当时文化名流交往甚密,张与徐有相识、相知的极大可能。据此暂作如此推断,以待继续考证。

(仁风披丹岗)

  张善孖1936年于苏州网师园创作的《仁风披丹岗》即为馈赠之作。“仁风”为古代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张善孖“凤凰”题材甚为少见:侧向右方的竹叶和石头似乎是在膜拜凤凰的到来,虔诚又敬畏;细看赭石,石纹清晰、色泽鲜明;竹叶脉络清晰、无限生机;凤凰则充分展现出优美的线条,舞动的凤尾充满活力。赭石、绿叶,凤凰于飞,神仙境界。“仁风”为古代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上海朵云轩2006春季拍卖会上,与此幅尺幅相近的张善孖作品《丹岗仁风》作为封面以58.3万元成交,可以想见,作为馈赠友人的精心之作,此幅《仁风披丹岗》将因流传有序、画面完美而更为珍贵。

(白龙驹)

  同一上款人的作品《白龙驹》,则取斜坡势,古木发出新芽,绿意盎然;桃花有情、流水有意;白龙骏马徜徉在一片春色中。题款“古木新枝,临风潇洒;秋水长天,卧龙跃马”寓“生命长青、春风得意”之美意,讨人喜欢。

(群狮)

(双虎)

(虎)

  《群狮》创作于1930年,与《仁风披丹岗》同为原装旧裱之作。画家以百兽之王入画,画面气势非凡,题款中,“今日中原无此物,尽教真虎作孱王”契合历史背景,作者拳拳爱国之心昭然可见。《双虎》与《虎》是画家最为擅长的题材,林语堂曾赞其“虎”作:“凡一肌一脊、一肩一爪,无不精力磅礴,精纯逼真。”张善孖画虎配景取法石涛,或峻峰,或丛林,或幽谷,或危崖,或雪坡,笔墨恣肆雄健,气势豪迈,虎虎生威。古松虬枝与母子虎构成的画面,含有生生不息之寓意;丛林间奔走的老虎与“力拔山兮气盖世,天下无人不识君”的题款正相符合,山林之主的豪迈之气溢于言表。

朴实见真情——齐白石《雏鸡》赏析  

    白石老人的禽鸟画常以朴实的生活即景,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与普通民众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此幅《雏鸡》创作于1940年,画面由一只青蛙、一只蚂蚱和十二只雏鸡组成。水墨写就的小鸡俏皮可人,嫩黄色彩表现的小鸡则惹人怜爱;而看似被围观亦或围攻的蚂蚱和青蛙则有些紧张,蚂蚱回身提起俩前脚似在威胁,青蛙则思量着赶紧跳走。两个小场景自然的融合在一个画面里,充满田园稚趣。白石笔下雏鸡数笔即成,但笔形或圆或长,富于节奏变化;笔间水分渗润控制得恰到好处,一一与描绘小鸡的形体结构、动态变化、氄毛质感和稚气神情密合无间。此件作品曾为广东新会旅加华侨霍宗杰先生收藏,并由霍宗杰好友杨善琛作题签。霍宗杰先生是位知名收藏家,藏品涉猎广泛,尤喜齐白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