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雄霸幽若是谁演的: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昆山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0:45:31
安礼伟,张二震  2011-03-10
摘 要: 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对于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金融危机以后,学术界甚至有人认为,我国现有的对外开放模式阻碍了产业结构转型。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然后通过对昆山利用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案例分析,指出对外开放是推动新产业建立、成长和高度化演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总结了昆山经验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产业转型,昆山经验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轮全球性经济衰退不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而且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和争论。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的认识上,则存在不同看法。不少专家认为,由于现有对外开放模式的缺陷,中国在国际分工中被锁定于价值链低端,属于“打工经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容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暗含的一个看法是:融入国际分工网络不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
但是江苏昆山的发展却成为上述观点一个很好的“反例”。昆山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不仅迅速建立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群,而且成功实现价值链的不断攀升,成为利用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典型成功案例。在本轮世界经济衰退中,昆山的经济指标逆势增长,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进出口总额达到6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完成出口额402亿美元,增长4%;实际利用外资16.6亿美元,增长3.6%;新增注册内资137亿美元,增长12.4%。昆山在全球经济衰退中的良好表现,表现出了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昆山案例的研究,分析如何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立新的产业,实现新产业的从无到有;二是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攀升,或者说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以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应该看到,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通过积极引进外资,主动吸引产业的国际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建立新产业的“捷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信息产业等所谓“新兴产业”已经逐步由创新竞争阶段转向成本竞争阶段。中国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禀赋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同时,新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市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电子信息产业等新产业的主要市场。通过对外开放,不仅能够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遇,而且能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
当代国际分工的主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或者产品内分工。与产业间分工或产品间分工不同,在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各国专业化生产产品价值链的特定环节,国际产业转移也表现为生产环节的转移而非整个产业的转移。首先转移的是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样,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实际上是一些较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是“高端产业低端制造”。有专家担心,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形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不仅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由于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配置地,从而极有可能使中国被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链“俘获”而长期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资企业就会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转移,形成“浮萍经济”。
应该说,这些疑虑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否通过扩大开放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但是,首先应该看到,我国新产业的形成是离不开国际资本的。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建立提供了机遇。在产业间分工情况下,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往往只是由于个别环节缺乏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就被排除在高科技产业之外。但是在产品内分工情况下,以生产要素优势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就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进入高科技产业的捷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国已经成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如果没有对外开放,这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只要应对得当,就存在以价值链攀升为特征的产业升级的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产业聚集。产业集聚是跨国公司成本节约的重要来源之一。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有利于降低上下游协调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集聚区多样化、低成本中间品的易得性也是集聚区效率的主要来源。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特定地区形成特定产业或者是特定产业的某些环节(即便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集聚,从而成为吸引上下游环节进入的重要因素,强化该地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吸引价值链较高端的环节的进入,形成集聚效应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可能不是该地区被跨国公司“俘获”,锁定于价值链低端,而可能是跨国公司被该地区“俘获”,争相进入该地区以提升全球竞争力。
当然,能否通过产业聚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则取决于能否通过融入外资企业的产业链,提升新产业中的本土企业竞争力,实现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产业集聚本身就是一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实现“外企生根”;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可以促进为外资配套的本土企业发展。一般来说,为外资企业配套的本土民营企业,都会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否则很难为高手“配套”。进一步,本土企业还可以通过生产环节的“配套创新”,在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同时,与跨国公司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传统的观点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对本土企业构成竞争,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与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亦即产业间或产品间的国际分工相适应的。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下,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本地生产服务于东道国市场,这样跨国公司的进入必然会争夺本土企业的市场,构成对本土企业的竞争。但是,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情况下,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进入发展中国家从事中间品生产或者组装业务,其产品销往全球市场,对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效应明显减弱。跨国公司的进入还会产生显著的后向联系效应,带来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这又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分工协作联系,进入新产业提供了机遇。因此,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情况下,外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本土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新产业,实现本土企业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与产业间分工不同的是,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
二、昆山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之路
昆山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昆山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昆山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昆山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民生用品等四大支柱产业,从2005年起,昆山已经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巨变得益于昆山抓住开放的机遇,创造条件推动外资流入,并积极发展外向配套产业,不断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
(一)对外开放实现了昆山“农转工”,迅速建立了新产业的产业基础
昆山的对外开放始于1985年自费开发区的新建,经过了7年左右的时间,1992年开始,昆山开放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昆山抓住国内国际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扩大开放,利用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成熟阶段的机遇,构筑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平台,利用外资迅速构建了新产业基础。在1992年以前,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只有1个,而1992年一年就吸引了23个,1992-1995年期间吸引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73个。新产业外资的流入为昆山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1996-2001年IT产业年均增幅达40.4%,2001年昆山IT产值93.47亿元,成为昆山第一大产业。
昆山新产业建立初期存在两个显著特征,首先是外资嵌入型特征,就是说新产业中主要是外资企业;第二是本地价值链较短,主要是进行特定环节的制造或零部件组装。
(二)对外开放推动了昆山产业“散转聚”,建立起集群竞争力,推动价值链攀升
在产业基础初步建立和主导产业初步显现的基础上,昆山利用外资导向从数量扩张转向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培育集群竞争力。在产品内分工情况下,外资企业的进入必然产生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首先,外资企业的进入必然产生对上游中间品的需求,即后向联系效应;其次,下游企业将从本地区多样化、低成本中间投入品存在中获益,即前向联系效应。昆山积极利用外资企业进入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民生用品等四大主导产业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构建起上下游配套能力完善的产业集群。由于集群优势的作用,昆山新产业的发展呈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到2007年昆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工业总产值的1/3。
有别于产业建立初期,昆山新产业的特征出现了显著的转变。首先,本地价值链得到显著延长,使昆山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生产中心;其次,昆山的区位优势发生了改变,由来源于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转向来源于集群竞争力的区位优势;第三,得益于前后向联系效应,昆山的产业结构不断得以提升,光电、半导体、新能源等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相继建成。如果没有前期形成的产业基础,昆山发展这些高端产业是难以想象的。
(三)对外开放加速了昆山本土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了本土竞争力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在昆山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在竞争压力下,昆山乡镇企业生存面临挑战。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昆山对外开放的发展,昆山本土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外资企业进入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为昆山本土企业进入新产业、融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提供了机遇。外向配套是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外向配套是指外资企业进入通过后向联系产生的本地企业向外资企业提供中间品的行为,外向配套的发展使得昆山本土企业越来越成为产业集群中价值链的重要环节。
外向配套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昆山累计外向配套民营企业1567家,配套协作产品(项目)2359个,实现配套销售额超360亿元,利税超35亿元,而1997年,配套企业数目只有199个,配套销售额也只有11亿元。外向配套不仅为本土企业提供了进入新产业的机会,而且还是外资企业向本土企业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在外向配套中,外资企业对于为其提供中间品的配套企业的技术溢出有利于保证中间品的质量,降低中间品成本,从而有利于外资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在外向配套中,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积极型技术溢出是普遍的现象。随着外向配套的发展,本土企业积累了必要的资本和技术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和研发水平,为提升自身竞争力本土企业必然会注重研发,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注重自有品牌的塑造。通过10多年外向配套的发展,昆山本土企业已经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群体。
(四)对外开放推动了昆山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生产者服务业被认为是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方向之一,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反过来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昆山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适应这种需求,昆山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上海服务业的影响半径,重点发展为本地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会展、营销和商贸服务等产业,并于2006年8月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花桥经济开发区。目前花桥经济开发区中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集聚了一批全球和中国领先的服务提供商。同样,昆山服务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到2008年上半年,昆山已经引进外资服务业项目700多家,总投资50亿美元。同时,昆山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降低了昆山制造业的物流等成本,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集群效率的提升,形成了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微笑曲线”常被用来说明产品内分工情况下,利益在不同环节的分配,也被用来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参考。昆山产业集群化发展,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首先,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昆山新产业从简单加工组装向核心零部件生产和研发的转变,比如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催生了高技术含量的模具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伴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伴随着技术加速溢出,伴随企业技术基础和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等,这些因素都将推动产业集群向高附加值环节的发展,推动研发的发展。2009年,昆山新增企业研发机构85家,累计达到402家;专利授权5200件,增长67·7%。其次,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价值链向微笑曲线右端移动创造了条件。昆山电子信息等产业较为完整价值链的存在使得昆山不仅在中间品制造上具有优势,而且为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最终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便利,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昆山产业集群促进了处于“微笑曲线”右端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昆山经验的启示
昆山利用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顺利转型的案例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一致肯定,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是昆山利用对外开放,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结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昆山的经验缺乏共性,或者说其他地区难以复制昆山之路。事实上,这种看法把眼光主要集中于昆山发展的个性上。昆山经验对其他地区发展普遍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参与和深化对外开放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昆山的经验说明,对外开放,承接产业国际转移是实现新产业建立、成长和价值链攀升的有效途径。在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下,外资推动型的产业发展与转型不会带来所谓的价值链低端锁定和浮萍经济的结果,相反会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和本地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第二,以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的精神,领先半拍推动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昆山的经验说明,新产业的建立和产业结构转型是长期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对政策有不同需求,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对产业发展与转型具有清晰的思路,立足长期发展,坚持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方向的一贯性,并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和阶段,调整政策重心,引导产业结构按照既定路径发展。在昆山发展历程中,主要领导频繁变动,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和方向始终坚定不移,而是根据不同时期情形,思考下一步发展与转型,并通过政策创新和引导予以推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因此在产业选择和转型方向上可能也各不相同,但是昆山发展历程的启示在于各地政府对此要有清晰的思路,保持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勇于创新,敢于争先,走出不同地区的“昆山之路”。
第三,价值链招商,培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昆山经验表明,产业集群建立和竞争力提升是利用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培育产业集群首先需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做好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然后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做大主导产业的规模,在主导产业量的扩张的同时,实行价值链招商。一方面,围绕已经进入的外资企业,跟踪这家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吸引它们投资跟随;另一方面,研究本地区主导产业的价值链情况,针对性地引进本地缺失的生产环节,不断完善本地区产业配套环境。
很多地区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已经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但是在招商选资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选资的标准是什么。出现这样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缺乏长远的规划,昆山的实践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应该是选资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一地区(包括各市,甚至各县或区)在制定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或者招商引(选)资时,往往只把眼光局限于本地,试图通过研究本地的投资环境,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常见的观点是周边地区同一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本地区该产业发展的竞争,是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这种看法一方面没有意识到现代产业发展专业化和分工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把配套半径等同于行政区域。事实上,配套半径内产业基础也是本地重要的投资环境。
第四,发展外向配套,促进本土企业成长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本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发展外向配套不仅仅是本土企业成长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本地区产业配套环境的重要途径。很多地区重视引进外资,但对本土企业发展重视不够。昆山的经验说明,外向配套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产业集聚区的配套成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民企发展,外企生根”的良好局面。
此外,昆山的经验表明,政府引导与推动是利用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无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还是在良好的投资环境的营造以及政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昆山市委市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  者:安礼伟    张二震
出  处:《外贸经济》
单  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经济类别:产业政策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